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留守儿童论文(5篇范文)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30-81936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2-01 16:36: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论文1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特殊群体,使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遇到严峻地挑战。让我们用师爱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心里安全;把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连接,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让留守儿童获得健康、愉快地成长,有利于满足个体素质发展需求,稳定农村家庭幸福,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特殊群体,由于受亲情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乏,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从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频发、心理健康失衡等角度,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进行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使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遇到严峻地挑战。我对班级中22名“留守儿童”作了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守着,首先隔代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他们因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人,对安全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安全意识,很少进行安全教育。当孩子有违纪现象时,有少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包容和支持,这样,纵容一些孩子养成了不听话、打架、上网、逃学、撒谎等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安全、健康成长。面对这些现状,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用师爱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心里安全。

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从他们平时的成长日记里,我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庭的缺少关爱,心里存在着迷茫。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为此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将留守儿童分成了12个组,每个组有两个“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细心呵护他们,随时与孩子们交流思想、排解困苦,随时让学生感到很安全,带着学生与其远离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各方面的情况,让父母经常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细微变化。我就是我们班的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在与孩子谈心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心里,他们周末都被监护人绑在家里看电视,不许出门同小伙伴们玩耍,因为出门怕孩子安全出问题。而孩子们又非常羡慕那些爸爸妈妈都在家的同伴,经常周末由爸爸妈妈带出去玩,而一到周末他们的心里就感到很失落。知道这事以后,周末我就带着这些孩子来到大关镇的文化站参观,他们在文化站的娱乐室里打乒乓球、下象棋、看书……看着孩子那开心、灿烂的笑容,我想这些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周末有人陪着走出家门好好玩玩,放松一下啊!我还经常利用周末或活动课时间带着这些孩子在镇政府前的广场以及附近的工厂参观,满足他们心里的需求。

我班上还有一名留守儿童超超,记得刚上一年级时他性格比较孤僻,经常早到或迟到,有时候早晨6点就到校,看见校园内没学生,他就一人到外面去玩,又没有时间概念,再次到校时就迟到,有时课间翻学校的后墙溜出去玩,长期是饱一餐饿一餐。像超超这一类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行为给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老师我给予他更多的关心,我积极主动地和他多方面的沟通,虚寒温暖,问他有没有吃饭,从他摇头和点头中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在他冷的时候把我家孩子的衣服、鞋拿给他穿;没吃饭时,买包子给他吃,拿牛奶给他喝,老师们也经常把他叫进办公室,给他一些吃的东西,真正走进他的心灵,多观察他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的心理问题。今年学校庆“六一”广播操展演活动时,他看见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准备参加比赛时,心里感到特别失落,数学老师知道后,马上将自己的孩子校服送给他穿,让他和同学们一样快乐地过“六一”儿童节。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并不多。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态度,大多对学习缺乏自信,成绩普遍较差,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因为思念父母而分散了学习精力;在家里祖父母年纪大、文化低,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心里,老师们总是利用课间时间给这些孩子补缺补差,在班级中营造互助互爱的氛围,以主题队会、互结对子、节日祝福等形式,让人人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二、与家庭紧密连接,教育留守儿童注意安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由此可见,与家庭紧密连接,将是加强教育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正逢春节过后,大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还没出去打工,学校就利用这个时间要求各个班都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让家长交流在外工作的情况,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利用学生父母创业艰辛的事迹来激励他们,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鞭策他们不断进取。

记得今年我们班的留守儿童家长会上,瑞瑞同学的爸爸是一位建筑瓦工,他就向孩子们讲述了他的一天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时必须做到的安全防护工作,孩子们都惊讶了,他一天的工作是多么辛苦,而世界上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正是无数像瑞瑞爸爸一样的建筑工人一点一点地垒筑起来的,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多么高,孩子们深深懂得只有自己在家、在学校安全、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父母在外才真正安心工作。在家长会上我还与学生家长谈儿童心理,现代环境下的孩子安全管理和学习指导,我还利用“班班通”让留守儿童家长认真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和《游泳知识与防溺水安全教育》两部影片,让父母一定要强化实际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意识,孩子在家应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处处做到安全教育。让孩子从细微处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三、与社会紧密连接,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

卅铺中心小学地处206国道东侧,出校门就是合安路,交通安全是学校一直以来最关注的问题。为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教育,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或安全事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危害,学校特请来桐城市交警三中队从落实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入手,多措并举,切实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一是每天中午放学时间、下午放学时间交通警察提前五分钟来到学校前的公路旁护送学生过马路,每天学校安排值日领导和值日老师协助交通警察护送学生过马路。二是组织交通民警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展示交通安全图片,作交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等,强化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三是把交通事故案例做成板报来警示教育师生;四是组织“留守儿童”与交通民警开展互动交流活动,畅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使孩子们增强安全意识。

为了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我们经常利用班会、队会、晨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多次进行紧急疏散演习,强化他们安全意识,评选“校园安全之星”。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让我们用师爱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心里安全;把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连接,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让留守儿童获得健康、愉快地成长,有利于满足个体素质发展需求,稳定农村家庭幸福,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论文2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二篇: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作者:李萌萌 单位:马坊镇中心幼儿园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长期的缺失、祖父母亲戚朋友教育的缺陷以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不利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更加艰难,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学前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任劳任怨做着最苦、最累、最危险,收入却最低的工作。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 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 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 影响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同时,由于隔代年龄相差较大,且监护人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合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四是亲戚朋友教育形同虚设。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朋友因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在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敢管”与“不愿管”的心理。对他们而言,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却极少被关注。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李向东在《农村幼教现状堪忧》一文中指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渐减少,开园办班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三是不懂幼儿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小学化;四是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无人重视,管理混乱,随意性大,幼教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的课程主要以音乐、绘画、游戏和文化知识为主,而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着欠缺。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此外,农村学前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设备、设施简陋的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范围仅限于园内教学,课后缺乏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作用。

3.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一是户籍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虽然教育部门也 三令五申要求各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出台政策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但实际上收费这道无形的门槛依然存在,许多务工子女不得不远离父母留在农村接受教育,成为留守儿童。二是农村基层政府部门重视不够。一般而言,农村基层政府部门比较关注的是劳动力的转移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措施,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三是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态势的背景下,部分大众传媒不负责任的宣传与炒作使得一些庸俗无聊的文化充斥着校园,真、善、美与假、恶、丑等被有意或无意的模糊,对缺乏正确引导的留守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发生扭曲变形。

三 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三是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转变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沟通交流和兴趣培养的观念。

2.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

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可为留守学前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3.鼓励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留守学前儿童,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

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氛围。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农村留守学前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学前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学前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第三篇:浅谈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今年我班留守儿童数占全班总人数的50%,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学生的个人卫生,家庭教育,常规教育,作业完成„„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特别关爱留守儿童

教师要从内心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使教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不要将“留守儿童”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以防不懂事的小学生互相对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我们学校早在一年前,就发起了一名教师包保一名留守儿童的活动,教师要对包保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一次谈话,帮孩子解决每一个问题,在生活、学习、品行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爱。

二、耐心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在工作中,我发现留守儿童有自卑感。那躲闪的眼神、胆怯的声音说明了一切。我走近学生,和学生亲切交谈,聊学习、聊生活、聊亲人„„无所不谈;课间,我和外地学生在一起做游戏,如:“粘年糕”、“丢手绢”等,为我和外地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可喜的是,这些孩子告诉家长:“我们的老师像个好妈妈。”其他的孩子看到老师“特别关爱”留守儿童,也主动关心他们了,并和他们交了朋友。现在,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不分彼此。

三、做好留守儿童与父母、管护人的沟通

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应该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班主任要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还要多与管护人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爷爷奶奶找到学校反映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不做作业,管不住,让教师在学校多管管,这些学生往往由于其爷爷奶奶忙于农事或与孩子很少交流,不知孩子之所想和所需。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管护人交流,从而使教师、管护人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四、积极开展活动,从正面引导教育留守儿童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关爱留守学生手拉手”主题活动;将非留守生与留守生结成对子,实行“一帮一”互助活动;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积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心理因素,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第四篇:留守儿童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期间,我担任学校教务干事与班主任,对学校里的大多学生及自己带班的班级学生情况较了解,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侵害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我发现留守儿童普遍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据了解,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分为三种:一种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在家;第二种是父亲留守在家,母亲外出打工;第三种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父母外出,留守儿童托付给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监护以隔代监护为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20%由父或母其中一方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里。

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费普遍较低,生活水平处于基本的温饱阶段,营养和健康要求都不高。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爱抚,而大多存在心理不安全感。通过平时课堂与生活中的表现即可发现,上课回答问题声音不大,甚至有害怕心理,害怕答错又害怕老师的惩罚,另方面,学习上存在困难。半数以上的孩子没有家庭学习辅导。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够规范。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在任教阶段,我一直从三年级带上来,所以对中高年级情况较了解。经过对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作分析,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1]。

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听话”“、不谦虚”“、恶作剧”等[2]。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一是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二是委托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三是无人监护。经研究,农村90%以上的“留守儿童”均属于以上三种生活状态[3],但无论是哪一种受监护的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1.家庭抚养问题。

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5]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却是一种变相的残缺家庭。他们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导致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的缺陷,从而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不利。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缺欠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如亲子关系不健全,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没有支持,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一些限制。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关心和爱抚,但老年人不论在精力还是在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就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老年人自己也属于需要照顾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0岁左右,有的甚至70多岁了还得照料儿女们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并默默承担着家务及农活,他们对孙子孙女们的照顾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2.教育问题 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尝到了由于缺乏知识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的滋味,因而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但是,由于打工外出,作为父母应该有的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便少了,对孩子的了解也少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在学校学习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家庭的完整性是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形成的最基本条件。由于与父母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和其他抚养者。隔代教育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任性调皮,二是产生逆反心理。一般老年人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更多帮助,在教育方式上也很难和孩子有畅通的交流。如果监管者是亲戚,他们又往往觉得对别人的孩子不便进行管束;寄养的孩子总是觉得寄人篱下没有归属感,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仿的孩子产生矛盾。

3.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4.犯罪与越轨问题

儿童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年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必须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才能健康成长,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下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看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多是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能够照顾到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往往照顾不到儿童心灵

世界的培养,和学校教育也无法协调。家庭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在社会不良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行为就容易超越常规,产生一些极端的结果。

针对上述现象,我提几点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中,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积极整合资源,建立政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库,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村级组织要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监护等情况,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履行教育和监护子女的法律义务;配合有关方面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卫生保健、人身安全及摸底调查等工作。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留守儿童的制度,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党员“三卡”管理和干部工作考核中,每一位党员干部联系一户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里咨询室,老师应该把爱播撒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亲情不缺失。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的家长有能力的可以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一方最好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要通过爱心教育,唤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望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缺失。

四、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自强班”、“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动员和组织乡村党团员、学校教师、妇代会主任、“五老”志愿者等,担任“代理家长”、校外辅导员,建立健全老教师校外辅导网络,定期与学校、家长沟通联系,做好社会关爱服务工作。广泛开展“手拉手”、“幸福快车”等关爱帮扶活动,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进一步加大“希望工程”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力度,通过少先队“手拉手”行动等服务留守儿童。借助新闻媒体,积极地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篇:留守儿童论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留守家庭中,隔代教养、单亲照顾、亲朋监护、无人监护, 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如: 生活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教育学习问题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的努力, 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帮助。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明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气球带着心愿迎风飞扬,鲜花伴随希望尽情绽放。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个少年儿童自己的盛大节日!在这个阳光灿烂,姹紫嫣红的日子里,我谨代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向全体少先队员致以亲切的问候:祝同学们节日快乐!

同学们,“六一”是你们最快乐的节日,“六一”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你们是家庭的宝贝,更是家庭的希望。你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家庭就充满欢歌与笑语。你们是学校的孩子,更是学校的希望。你们能够全面地发展,学校就充满生机与活力。你们是社会的未来,更是社会的希望。你们能够和谐地发展,社会就充满热情与友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希望。你们能够茁壮地成长,祖国就充满美好与希望。

同学们,近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鹊起,实验小学正如一位可爱的少先队员,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以书香伴随童年,以艺术陶冶心灵,以体育强健体魄,引领我们的学习、引领我们的学校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在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中国1.2亿农民长年在城市务工或经商,产生了约2300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 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 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 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而笔者的家乡安徽是人口大省,农村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 ,他们中的63.6 %在隔代教育中成长。安徽省妇联的相关数据表明六成半在外工作的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不到10天 , 接近一成留守儿童曾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留守儿童现象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一)隔代教养,即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家庭,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家庭教育形式,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导致祖辈家长的教育总体水平要普遍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再加上家务的繁重和田间劳作任务的繁重,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生活一日三餐日常起居而忽视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他们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培养人喜爱标准的了解,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带来家庭教育的质量下降。祖辈们通常是追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道德精神上的管束与引导。

(二)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这种监护的特点是:首先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便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其次是吃饱穿暖,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再者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这样在各方面的待遇上,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且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

(三)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 又没有寄托亲戚朋友照看, 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孩子里至少有一个是上初中了,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 亲情空缺, 心理极不健康, 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四)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成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着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部分孩子花钱无节制, 部分孩子营养不良, 部分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 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和吞噬。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 极易引起安全隐患。例如:一些留守女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留守儿童自控力差、行为失范,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自杀。(二)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 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如: 破坏课堂纪律、抽烟、打架斗殴、撒谎、欺骗等, 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经常发生。

(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 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 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的,生活上的满足,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四)教育学习问题

不言而喻,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 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 难以完成课外作业, 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 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厌学情绪严重, 最终逃学甚至辍学。

三、对策

目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可不容缓的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就近发展事业。准备外出务工时,首要的是解决好孩子的教育。务工期间,要定期和孩子保持联系,注意沟通,而且还要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其次,学校老师要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心理慰籍等现状,去多开展一些谈心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师爱和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加强对父母的理解,理解父母在外的辛苦,培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之心。同时加强与目前监护人之间的联系。

再次,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镇村政府要保证留守儿童的各项权利,并要监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力量,利用社会力量成立一些“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机构,让儿童在校外时有人看管照顾,尤其是对于隔代教养家庭来说解决了一些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论文(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