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含5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30-995497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5-14 09:38: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

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是什么?自Call于1825年提出颅相学以来,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个世纪。那么,人脑的哪些部位和特征可支持一般智力的活动?脑的大小、额区和顶区、灰质和白质等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是否密切?智力脑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是什么?本研究主要梳理以往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以较准确地界定这些问题。

一般智力这个概念与Spearman在1904提出智力的一般因素(g)有一些差异。笔者认为在广泛意义上,前者更强调智力的一般性,并包含后者。早期的智力神经成像研究主要关注一般智力,其评估方式多采用瑞文推理测试、卡特文化公平测试及韦氏智力量表、智商量表等公认的经典量表或g因素负荷较高的任务。也有研究使用游戏来测量一般智力,如知觉迷宫测试、象棋、围棋等。但是,早期关于智力功能和结构成像的研究通常没有做到全面测试。严谨的一般智力测试通常需要一系列量表,仅仅一个测试远远不够,这种思路也越来越普遍。本文所述的一般智力概念和测试方法包含了早期和当前研究。

一系列关注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研究采用了各种神经成像范式,包括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两类。所涉及的脑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关注结构成像的核磁共振成像和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测量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的正电子断层扫描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以及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测量水分子运动的弥散张量成像。

一、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性

“头大的人更聪明吗”?这种将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联系起来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虽然这种粗浅的现象描述曾饱受批判,但近代的脑成像实验间接支持了二者的联系性。

脑的大小如何测量?以往研究通常直接测量头的外部尺寸,如头围,并有研究表明二者存在相关。如Ivanovic等从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挑选96名高中毕业生(WAIS-R得分>120;WAIS-R得分<100),结果发现,HC与IQ存在显著正相关。一般而言,用HC评估“头”比较准确,但是它并不能精确地评估“脑”。

一系列神经成像技术使脑内容积的测量变成现实。Wickett, Vernon和Lee总结:“以往研究团队使用不同的扫描仪器、不同被试和不同智力测试,结果大都表明,IQ和BV的相关平均为0.4。”可见,较大脑区可以预测较高的智力。

现代代表性观点当推McDaniel对37项神经成像研究中1530个被试的数据进行的元分析,分析发现BV和一般智力测试得分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小、但很一致的相关值(.33)也有研究主张,整体BV可以解释一般智力(或IQ)大约16%的变异。

其实,并非整个BV都与一般智力相关,只有几个特定兴趣区的容量才与一般智力相关密切。部分研究发现,控制了整个脑区后,与一般智力相关密切的区域在额叶、顶叶和颗叶、以及海马和小脑。Colom等概括到,比较典型的几个具体脑的容量和一般智力存在中等相关(0.25一0.50)

这些研究结果使争论了170多年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即总体BV与一般智力确实存在正相关。原因可以追溯为: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人脑两个半球共同组成的神经联接所发挥功能的强弱,而并非单一的结构所能控制。脑中存在着一种分散式系统,若干个脑部位的连同作用是决定一般智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另外,该类结论的证据,也来源于科学家将人和动物的BV进行对比的实验。但是,一些典型的认知能力是鲸目动物、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共有的,比如自我认知、符号交流、解决复杂问题等。而这些能力与脑总体特征的联系似乎比单一的脑尺寸这个因素更有助于解释一般智力的差异。由此,这又是对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密切联系这一结论的质疑。可见,二者的联系性虽然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额叶、顶叶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

哪些脑区可以揭示一般智力的差异?不同研究支持了不同的脑区。虽然对于具体的脑区仍存在一些争议,但多数研究结果都涉及到额叶与顶叶皮层,且强调并非所有脑区对于解释一般智力的差异都非常重要。

Jung和Haier选取了在1988~20xx年期间发表的37篇结构和功能神经成像文章,其中的一般智力测试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推理、g因素,甚至一些推理游戏。基于这些研究揭示的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共性,他们汇总了多个研究共同关注的几个分散脑区,通过白质结构将顶区和额区皮层联系起来,提出顶额整合理论。该理论主张,一般智力水平反映了顶—额神经网状联接如何有效加工信息。其中,背外侧前额皮层的几个离散部位和顶叶皮层的几个部位和顶叶皮层的几个部位可能是人类智力最重要的脑区。同时,P-FIT模型仍然强调,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源于多个脑区神经网状联接或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故额、枕、顶和颞四个脑区都参与一般智力,并表现为4个可区分的信息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加工感觉信息(假设人类获得信息先从视听觉开始):主要发生在枕叶和颞叶。具体表现在纹外皮层和梭状回和韦尼克氏区。前两个区主要负责识别和阐述视觉信息,后一个区主要负责分析和阐述听觉信息。

第二阶段,整合和抽象感觉信息:主要发生在顶叶,具体在缘上回,顶上小叶和角回。

第三阶段,加工信息:顶区和额区相互作用,主要进行问题解决、评价和假设检验。

第四阶段,选择和抑制反应(获得最好的解之后):前扣带回主要负责这些活动。

由上可见,P-FIT模型强调人脑可以将多种功能进行整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这非常符合人脑各个局部之间协同合作的原理。另外,额叶、顶叶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在这个模型中尤其得到了凸现。

许多研究结果支持了该模型强调的额顶叶皮层。比如,Cray, Chabris和Braver使用fMRI技术揭示:侧前额和顶区调节流体智力和工作记忆的相关性。Clascher等使用基于体素的损伤症兆图技术检测241位脑损伤病人,同样发现额顶区分散的神经联接与g相关显著。Masunaga等用fMRI扫描被试执行卡特文化公平智力测验的脑区,发现刺激—反应联接的学习激活了顶叶皮层,而概括、评价假设和选择策略活动激活了额叶皮层。这和以前使用瑞文推理测试所作的脑成像研究结论相一致。可见,额顶区参与了人类一般智力活动。有趣的是,Tang等让40个年轻被试操作一系列n-back工作记忆任务,同时使用DTI和fMRI两种技术检测其脑活动。结果,n-back任务激活的脑区主要在右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可见,与一般智力密切联系的工作记忆,其激活的脑区也与一般智力相近。

另外,静息态脑成像(R-fMRI)实验也支持了P-FIT模型,强调不参与任何刺激任务的脑的自发活动,同样与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存在显著相关。一般而言,脑的很大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自发性神经活动(代谢活动),而与任何特定刺激或任务并不产生清晰的联系。Biswal等从35个国际实验室招募1414个被试,发现静息状态下获得的fMRI信号中,存在振幅较大的自发性低频波动,且这些低频波动与个体脑区的功能联接密切相关;Song等用R-fMRI检测59位成年人在休息时的自发性脑活动及其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他们以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种子区,探讨种子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联接的强度。结果发现,与一般智力测试得分相关显著的脑部位主要分布在:额、顶、枕和边缘叶。回归分析表明,额叶内的功能联接和脑前后区域的功能联接对于预测智力个体差异都很重要;van den Heuvel等人也使用R-fMRI技术扫描19名成人(年龄的M±SD =29±7.8)在休息状态下的脑活动,并用图谱分析法计算静息状态下不同脑区的自发信号之间的相关。最后发现,静息状态下脑正常的网状联接特征路径长度入值与一般智力(WAIS—III测试分数)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且这种联接最显著的效果,发生在额顶叶这两个区。

三、白质、灰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

白质和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元素。人脑剖而中的白质组织,位于皮层深而,由大量髓磷脂(脂质)组成,由连合、联络和投射三类纤维组成,控制着神经元共享的讯号,协调脑区之间的正常运作;而灰质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组成。比较来看,白质反映轴突数量和厚度以及其髓鞘形成程度;灰质反映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分支生长的数量和密度。白质支持了信息在脑内流动的有效性,尤其是白质弓形束在脑内信息交流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灰质支持信息加工容量。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目前检测脑白质纤维束最好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能利用组织中水分子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原理,以三维形式呈现神经纤维束的联接和走行分布,能准确评价白质纤维束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和受侵情况。DTI可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正常脑白质纤维图像,可显示的纤维束包括:弓状束、上下纵行束、钩回束、视听辐射、前连合、脐服体、锥体束、薄形束、楔形束、内侧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中盖束、三叉神经丘脑背侧束、上中下脑脚、动眼和三叉神经根部纤维等。DTI指标包括: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率(MD)、径向弥散(RA)和轴向弥散(AD)

另一个测量白质神经化学完整性的技术是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它是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组织区域化学成分的唯一的'无损伤技术,是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又一新型的功能分析诊断方法。现在用于MRS检测的核素有1H,13C,19F,23Na,31P。

近年来研究使用DTI和MRS技术揭示了白质完整性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性,强调白质完整性对一般智力的重要作用。比如,Schmithorst等用这两种技术扫描47位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5-18岁),选用DTI的2个指标—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率(MD),计算额、顶、枕、颞四个脑区的白质。结果显示,这两个指标与被试的一般智力(WISC-III)得分存在相关,尤其额、顶和枕区双侧和内侧的白质FA指标,而这些部位被认为是白质弓形束所在的代表性区。该研究还发现,FA与言语一般智力的相关(.57)大于其与非言语能力的(.33)。因此,联接布罗卡区(BA 44)和韦尼克区(BA 22)的整体性白质,对于解释孩子一般智力的差异似乎更敏感。

Yu等使用DTI技术中的FA方法来评估几个部位白质神经束的完整性,将15个智障儿童和79个健康控制组做比较,并将对照组分为普通智力组和高智力组。结果显示,智障组的FA指标在胼胝体、钩束、视放射和皮质脊髓束这4个部位都显著低于控制组,而普通智力组仅在右钩束部位比高智力组低。由此表明,智障组的脑白质神经束的完整性广泛受损,且右钩束可能是一般智力差异的一个重要神经基础。

Chiang等用DTI技术扫描92对双胞胎,首次分析基因和环境如何影响脑的神经纤维结构以及它们与认知功能的基因联接。他们评估了言语(信息、词汇和算术)和非言语智力(空间和客体分类)智力,用FA指标评价白质完整性,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拟合脑内每一点上的数据,并生成三维遗传图谱。在显著控制基因条件下来检测白质完整性,发现与一般智力相关的白质完整性存在于:前额两侧、顶叶双侧、枕叶左侧(相关范围.55~.85)。非言语智力与这6个部位的FA指标存在相关:扣带回、视放射、前侧额枕骨纤维束、内囊、胼胝体峡和放射冠。而且,共同的基因因素调节了一般智力和白质完整性的相关,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生理机制。

总之,这些相关结论表明,白质的纤维组织密度与一般智力存在密切联系。原因可能在于:白质的轴突直径越大,其神经传导速度越快。白质髓鞘形成和轴突直径的同时增加,在认知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DTI和MRS是两项激动人心的技术,大大帮助了我们评估白质在整个脑的流向和完整性。但是,DTI技术的信度是建立在检测离散的白质神经束(如弓形纤维束)基础上的。由此,DTI技术间接、潜在地促成了白质完整性与一般智力的相关。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了灰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通常,人脑并不容易被切割成不同皮层区,只有很高级的成像技术才能实现。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能够测量不连续的脑区皮层和皮层下神经元(突触群),并用统计参数绘图方法自动将脑分割为几个不同组织(如灰质、白质、脑脊髓液等),且空间分辨率达到毫米水平。

Colom, Jung和Haier总结出这几个区的灰质容量与斯皮尔曼的g相关显著,即前扣带回、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随后,他们用VBM扫描48名被试后得出结论:(1)越复杂的认知任务(即g负荷较高),越能激活较多的灰质;(2)g与工作记忆广度的复杂任务相重叠的灰质区大于简单任务与它的重叠区。

总之,很多研究在基于体素(voxel)水平的分析上,揭示了特定脑区的白质和灰质与一般智力分数存在相关。Cignac,Vernon和Wicket综述以往研究后指出,各类研究报告大部分汇报:一般智力与整脑的白质容量未加权的平均相关值是.31,与整脑灰质容量的相关是.27。可见,比较而言,白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更大一些。

四、多个脑区的网状联接:高智力者的特点

多个脑区间的网状联接可能也是支持一般智力的重要神经基础。那么,天才智力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否是其脑区间的信息传递比普通人更有效?

Li等用79个青年被试来检验这一假设。他们使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进一步分化脑的解剖结构,着重关注脑两半球内部和两半球之间的网状联接,构建了6个白质神经束:胼胝体的膝、胼胝体的体、胼胝体的压部、扣带、皮质脊髓束、顶枕部纤维束,并计算被试神经网状联接的拓扑特征。他们依据IQ得分,将被试分为普通智力组和高智力组。结果,高智力组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短的信息传递路径和比较高效的神经网状联接整体效应(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差异后),表明他们的脑具有更高效的平行信息转换功能。由此,该研究充分支持了脑整体信息传递的效率是一般智力差异的重要生理基础。

Lee等挑选18个天才(瑞文推理得分M±SD = 33.9±0.8,>99%)和18个韩国普通青少年(瑞文推理得分M±SD=22.8±1.6,60%),用fMRI来扫描被试执行两种推理任务(g的高负荷和低负荷)时的脑活动。结果,两组被试都发现在双侧额顶区的几个部位激活增加了,即侧前额、扣带回和后侧顶皮层。但是,天才组在后侧顶叶皮层的激活比普通组更大。而且,在顶叶上侧和内侧与一般智力个体差异相关更高。因此,高智力者通过后顶区的优先激活而使额顶部位的神经联接发挥作用。

总之,近期研究己经表明,人脑有一个复杂的网状联接系统,它可以在空间分散但功能联系的不同脑区之间连续不断地转换信息,由此暗示,脑内部聚集了多个高水平的局部神经束,使其可以发生长距离联接,保证了整个脑网络之间的高效运作。因此,脑组织结构的高效率运作可能是一般智力的一个重要生理基础。而高智力者的神经网状联接的整体效率与一般智力联系尤为密切,尤其发生在额顶区。且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比普通人的脑区激活程度更大,但持续时间更短。

五、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多项研究表明了脑总体的大小、几个特定脑区、以及特定脑区的灰质和白质均与一般智力存在联系性。整个脑的神经网状联接和特定脑区对一般智力的影响都很重要。虽然特定脑区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总体而言,额叶和顶叶皮层是一般智力加工的重要脑区。未来研究需要整合多学科(如心理学、心理测量、遗传学、基因学神经学)的研究结果,以便将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准确地揭示出来。

总之,如何将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准确地定位出来,如何绘制“神经—智力”的综合性蓝图,这对人类来说,始终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

2.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

3.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

4.浅析工程项目团队激励机制论文

5.浅析构建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论文

6.浅析国际海事关联诉讼解决机制论文

7.浅析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构论文

8.浅析组件机制和操作系统的实现的论文

9.神经网络论文

第二篇: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的过程。归纳推理是人类智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推理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个体对于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归纳推理的早期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纳论断力度的判断与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研究的探讨中,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归纳推理过程本身,也很少涉及归纳推理的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力图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一、归纳推理的脑成像研究

首次对于归纳推理进行脑成像研究始于1997年,Goel等人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三段论语句为材料对比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异同,发现归纳推理激活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以及左侧额叶上回;与演绎推理相比,在左侧额叶上回激活的区域略有不同。202_年Goel和Dolau又用fMRI技术对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推理任务都激活了左侧前额皮层、双背侧前额、顶部以及枕叶皮层,其中左背外侧额回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被更多的激活。

梅杨、梁佩鹏等(202_)采用简单几何图形为研究材料,利用fMRI探讨了图形型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归纳推理任务显著的激活了前额区、尾状核、壳核和丘脑,并且发现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前额皮层—纹状体—丘脑”通路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另外,右侧额下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等脑区参与了知觉信息的整合。Peipeug Liaug同样采用几何图形为实验材料,根据特征维度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共享两个属性的任务,另一种为共享一个属性的任务,以信息、任务作为参照。相对于信息任务来说,归纳任务激活了前额皮层、丘脑等区域,并且这些区域的激活与任务难度有关。实验中同样发现“前额—纹状体—丘脑”通路在归纳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Xinqin Jia et al(202_)关注了数字归纳推理识别和外推的两个认知过程。fMRI研究结果发现左侧顶上小叶(SPL)延伸至楔前叶区以及左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参与了数列归纳推理的识别和外推阶段。在识别阶段额顶叶区域得到了激活,而在外推阶段纹状体丘脑区域得到了激活。研究证明许多脑区参与了数字归纳推理的过程,包括前额、顶叶以及皮质下区域。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激活了大量的脑区,由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激活的脑区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前额叶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脑成像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归纳推理参与认知加工的脑区,但是并不能清楚的提供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加工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归纳推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有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弥补fMRI技术的缺陷,清楚的记录归纳推理的具体加工过程,以便对其进行探索。Bigman和Pratt首次使用ERP技术对于简单几何图形的类别归纳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相继呈现三个图形刺激,被试要在前两个图形出现后迅速提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第三个图形出现时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前两个图形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个图形出现时,被试就进入了对其进行类别归纳的初步加工。在刺激处理的过程中,被试并不是对于所有刺激的所有特征进行分析,而是基于刺激的共有特征进行分析。

Peipeng Liang以句子为材料对于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进行了研究。实验分为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归纳一致任务与句子的前提和结论有关,被试需要结合前两个句子的前提、结论和背景知识判断结论的合理性。归纳不一致任务也就是基线条件,与前提和结论无关,被试发现句子的前提和结论的信息不能进行整合,第三个句子与前两句语义不相同,他们就要做出否定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35065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被试存在一个语义信息整合的过程。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相比,在迎玛频段分析中有显著的上升。研究者推测归纳推理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知觉分析阶段、语义信息整合阶段和反应阶段。

欧阳含璐采用数列型任务考察了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过程的异同。研究发现,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在规则获得阶段,儿童和成人被试都对于数字的出现进行了早期的视觉加工,300-500ms时间窗口出现的P3成分主效应显著,标志着假设的生成,认知加工进入了归纳阶段。儿童与成人脑电结果的不同点在于:儿童在数字3的N2成分上表现出差异,这说明儿童对于数字1与数字2之间规则的不一致产生了更大的冲突。结合地形图可以发现,儿童的差异集中在前额叶,而成人的差异分布在头皮中部和后部。这说明在完成同等难度的归纳任务时,儿童要比成人投入更多的工作记忆与注意资源。

三、小结与展望

归纳推理不仅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于归纳推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具体可以分为语句型、数字型和图形型三种。语句型任务由于呈现时间长并涉及了被试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引起提取波形的不纯净,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图形型任务考察了被试对于不同种类图形属性特征的提取,并没有涉及到刺激项目间的抽象关系。数字型任务中规则的提取和应用涉及到了归纳推理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被试的背景知识要求较低,因此,此类型的研究材料将会是今后归纳推理的研究的重点。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刚刚起步,由于研究手段和材料的不同,其研究结果也并不统一,对于其具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假如您是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当您在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否曾想过在进行这种艺术活动时,您的大脑内部所发生的事件?想过这些活动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塑造自己独特的大脑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在长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您是否知道自己已经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许多收益?

1993年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肖(GordorL.Shaw)教授等人在《自然》杂志第365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与空间任务能力”的科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肖教授指出,大学生经常聆听莫扎特D大调k.448号作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时空推理能力。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公众的很大反响,一时聆听莫扎特音乐重新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时尚”。后来肖教授为了全面阐述音乐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出版了一部题为《心留莫扎特》的书,将审美活动与大脑的智力发展联系了起来。根据肖教授的研究,艺术活动的时空想象能力与语言逻辑的分析能力是提高智力水平相互补充的两个途径。

无独有偶,法国神经生物学家泽剋(SemirZeki)通过视觉艺术也开始了审美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于1999年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第一部神经美学专著——《内在视觉:关于大脑与艺术关系的探索》。于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美学正式形成了。为了概括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索尔索(RobertL.Solso)在202_年所著的《艺术心理学与意识大脑的进化》一书的最后,正式提出了“美学的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范畴。或许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美学”。

总之,20世纪的90年代末,在西方的一些神经学家,如上面提到的肖、泽剋和索尔索等人的率领下,人类开始探讨自己的脑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开始了艺术审美神经机制的科学研究。

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涉及我们的感知、情感、想象、记忆,以及价值评判等高级认知过程。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GeraldM.Edelman)在《意识的宇宙》一书的最后明确指出:“精神作为一组关系有其物质基础:你的脑的作用及其所有机制产生了一种与有意义的过程有关的精神……正是神经系统和肉体的极端复杂的物质结构产生了动态的精神过程以及产生了意义。”显然,作为高级认知过程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我们无比复杂的神经活动的产物。因此,从科学的观点看,对审美活动机制的研究,说到底就是要揭示其神经活动机制。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学讨论的范围,但随着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型,产生了一些关注审美过程的美学流派,如阐释美学、接受美学等等。到了21世纪,西方哲学界又开始了一场认知转型的哲学浪潮,美学的研究也开始注重于审美认知机制的研究。可喜的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美学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机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于是,在早期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艺术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终于开始了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工作。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取审美的神经机制的认识,具体来说是对审美活动到底激活了大脑的哪些脑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的认识。当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脑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机制,离美感体验机制的认知还有很大距离。当然,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脑。这里的人脑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研究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具体的大脑,比如正在欣赏艺术作品的人的大脑;第二是指研究作为经历了数亿年进化而来的人脑。由于艺术的发展与人脑的进化是同步的,艺术是人脑的创造,所以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可以间接地获取对不断进化(包括审美进化)的大脑的认识。反之亦然。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的有损脑探测方法和近来应用越来越多的无损脑功能成像技术。前者是传统的神经机制研究手段,应用范围局限于病人。后者是脑科学发展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支持,应用范围扩展到正常人。脑功能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普遍应用,对我们认识大脑的正常活动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视觉艺术(主要是绘画)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视觉神经系统,方法是应用无损脑功能成像和病理学手段。这里面涉及大脑对视觉刺激的线条、形状、颜色、位置、运动各因素的感知和整合问题;

(2)对听觉艺术(音乐)的审美感知的研究,研究方法是无损脑功能成像,研究目的是揭示与音乐的审美感知有关的大脑活动机制;

(3)对艺术风格的脑成像研究,比如泽剋就对肖像画、抽象画派、写实画、印象主义画派和野兽画派作品分别做了脑科学的研究;

(4)对于艺术审美的神经机制探索,更丰富的脑科学实验是关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的实验报告。当然审美体验是一类高级形态的主观意识体验,对于其中美感产生涉及到十分复杂的神经机制。

上述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在对观看视觉艺术作品的脑功能成像实验中发现,不同的作品所激活的脑区是不同的,对作品不同刺激要素(颜色、形状、运动)感知的反应时间也有差别,并发现了“欣赏”过程中的特异的神经加工通路。再比如,索尔索在对专业画家与普通人进行绘画创作的对比脑成像实验发现,新手的纺锤体区的活动比画家强,这说明新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观测的特征以把它们表现出来。实验同时发现,画家的右脑额区的活动比新手的强烈,额区是创造力活动的关键区,这说明专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比普通人更多地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如后者那样集中于对具体特征的分析和表现,画家的创作超越了基本的视觉感知。

在对艺术风格的脑成像研究中,泽剋通过实验确认,艺术家对特定艺术风格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作品本身和对绘画艺术的讨论等形式)与脑科学对感知的发现是吻合的。艺术家凭直觉而不是知识遵循了视觉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尽管他们这样的模仿是不自觉的。

通过实验,一些研究人员推测出这样一个审美规律,即视觉刺激的特征若与视觉机制的运行规律相符,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将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对感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将揭开科学研究审美的奥秘。

上述的这些研究结果尽管还十分粗浅,但对于我们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有帮助的。应该说,正是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各种美学理论有了一些(当然还远远不够)客观评价的依据。比如泽剋从审美神经机制角度对柏拉图美学的理式、亚里斯多德美学的理念、康德的先验范畴与黑格尔美学的理念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概念的涵义尽管是不同甚至对立的,但是如果将它们定义为“事物的恒定特征在大脑内部的储存”,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忽略。因为,这些貌似对立的美学理论实际上蕴涵着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艺术是对事物的恒定特征的探寻。

很明显,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对于当今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审美神经机制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审美活动的神经基础规律,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活动,更精确地说是人脑的审美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神经机制研究是美学的重要基础。诚然,目前的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还不足以构建以它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但是它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挖掘被美学理论家长期遗忘的神经机制将对美学的发展作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尚远,那么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至少为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对一些美学概念和美学理论进行全新的分析。

第四篇:情绪智力论文

情绪智力

心理四班

齐妍雯

021140401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80%在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商,到底情商和智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哪个重要呢?

在美国企业界,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智商使人被录用,情绪智力使人得以晋升”,这到底是真的吗?

美国心理学家奥列佛·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绪智力为标准,对美国历史上诸位总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二流智商、一流情绪智力的政治家,但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拥有一流智商,但情绪智力一团糟,故而黯然下台。研究结果显示,智商决定人生20%,而情绪智力主宰人生80%。

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石,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在认清自身情绪的基础上 ,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方面。包括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

(4)认识他人的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绪,这是人际沟通的基础 ,也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必要条件。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接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

(5)人际关系的管理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容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情绪智力是促进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智商(智力)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并无多大的成绩,一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业绩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定是“情绪智力”较好的人,任何人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人际关系,要以创造好的人际关系为中介,进而通过此中介去取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认可,从而才能达到成功。

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使人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客观讲,由于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地工作和生活,在接触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其结果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

从主观讲,情绪智力高者在情绪情感上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远离冲动,通过良好的人缘达到成功。他们常持平和心态。这一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使之常有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令别人感到兴奋愉快,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密切度。反之,如果不善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这样就会使言行失度,导致与别人的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平和心态和良好情绪往往源于宽广的胸怀。胸怀宽广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想有关。胸怀宽广了,可以从方向和力度上改善人的判断和感知水平,尤其在人遭受挫折时,可以大大降低挫折感,使人较长时间维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自然,我们看到,高情绪智力者的人缘是那么好,凡事都办得那么得体,在单位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他们的成功不正寓于其中吗?他们的目标又怎么会实现不了呢?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

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

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智力不同的是(智力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情绪智力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对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情绪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

由于情绪智力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

提高情绪智力的策略

1、沟通。沟通技巧是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基础,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建立基础。在听的时候,只聆听不判断,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总结你听到的别人说话的内容,检查你的总结是否正确;在说话的时候,决定你的要点,有逻辑地组织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确定对方已经理解你了,不带攻击、责备或生气的情绪陈述你的观点,必要时重复一遍。

2、问题解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需要用沟通技巧来实现相互的理解,而且更需要用问题解决的技能来发展和实现有效的合作。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问题分解成很多小的、具体的问题;根据可解决的条件定义这些问题;对事不对人;设想有可能解决的办法;当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想到以后,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法,执行这种方法;回顾计划完成的效果。

3、培养自己的情绪感受性。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学习更多产生在特定情境、经验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体验,以便提高识别和管理自己与别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可以认识和管理的,我们的情绪不管有多少类型,也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都要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表达出来,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绪识别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情绪知觉,让情绪成为我们自我实现和身心健康的积极力量。

第五篇:神经外二科护理质量管理可追溯机制.doc三甲

神经外二科护理质量管理可追溯机制

根据医院“三甲”推进会议精神,在院长和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三级质控组织对护理质量实行质量标准的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全面以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服务水平,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质优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的除须改进,制定本方案。

1、根据医院的总护理质量控控可追溯改进体系:

根据医院总体体规划,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及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及周工作计划。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总结反馈,提出整改措施。

2、各级质控组充分发挥质控作用。按照工作计划及考核办法检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重点检查实施及落实情况。并及时填写护理质量信息反馈表上报护理部,反馈科室整改措施及整改效果。

3、护士长每日落实“五查房”,除日常工作外,结合每周工作重点进行质量控制。

4、对临床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并登记记录、制定相关疾病护理常规及工作制度等。

5、护理部质控组针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修订护理常规与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护理质量可追溯程序:护理部质量控制组在质量检查结束后的24小时内,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科室应立即组织本科质控人员及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改进,并进行效果评价,在1周内向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申请复查,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接申请后在24小时内做出应答。如遇周末,则在次周周一组织质控组对该科室进行复查,并做出复查结论。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含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