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结合研究论文(最终五篇)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30-838151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2-15 15:08: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思想品德学科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为了确保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要认清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展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影响因素;教学活动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要通过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借助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高效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影响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因素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甚至有些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考试”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我们的应试成分过重,学生依旧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去应对考试,而这样的过程并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真正实现,也不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以及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学科对育人的局限性

育人是思想品德课程存在的价值之一,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局限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比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受到限制。我们常说,教材本身是有限制的,从内容容量上来说,一本书就只有百十来页,所承载的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所以,如果教师仅是按照教材内容搬到课堂上,是不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的。再者,教材内容、案例的选择比较陈旧。虽然课程教材在不断的改版,但是,很多案例还是比较陈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要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要想有效的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首先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我们要在认清影响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因素后,通过多种活动来真正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也确保高效思想品德课程顺利实现。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来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糅合在一起。

(一)借助辩论活动的组织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辩论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是相互的,也为了让学生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更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尊重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吗?”这一主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鼓励每个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资料来重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的价值,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中学会尊重、尊重他人,进而,在展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情境教学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是视频等辅助工具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所以,在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样可以借助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更为了让学生学会回报父母,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来生活情境,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行为,比如:向家长发脾气、嫌弃家长、不赡养父母等现象,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等视频,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二来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难报三春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长久的进行渗透。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体验中真正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照兴.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年02期.

第二篇: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下,不同年份入学的新生差异逐渐增大,“95后”大学新生思想品德现状出现知行脱节等明显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品德测评,在入学后的关键期内把握学生思想特征,正确引导,并及时优化德育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方式,能够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

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收集被测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被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出判断,或者概括出其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对入学新生思想品德素质做出的第一次“摸底”检查,测评结果有利于优化德育管理,增强德育工作价值。

一“95后”大学新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对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包括学习内容变多,学习范围变广,学习时间变得自由,不再是高中时的“老师要我学”。生活上也存在显著变化,远离家长,不能再依赖父母安排,凡事要靠自己处理。因此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自主独立的解决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目前新生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认识,缺乏对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

(二)知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各个阶段学校学习生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式高考”的特殊导向性导致学生在高中把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只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信每个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劳动光荣以及诚信做人的社会公德,但是很少能看到有人真正会在公交车上让座、自觉值日做家务。另外除了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在观念和行为以及意愿和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

(三)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逆反心理

“95后”正处于少年阶段转入青年阶段的心理断乳期,在此期间,在校生中能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渴望独立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但缺乏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久而久之会挫伤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

(四)缺乏调控社会道德与社会现象矛盾的能力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而事实却是学生们在多元化的冲击下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在义利的取舍方面,当代大学生认为以前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放在新时期不切实际。比如课堂学习和社会兼职相矛盾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利后义”,以至于部分学生把学业荒废无法顺利毕业。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的原则

(一)测评标准坚持正确导向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大学生入学后对其品德素质的第一次评估。此时的测评对象正处在由高中情境转换进入大学情境的过渡适应期,思想敏感,容易受到影响。针对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觉检查自己思想品德素质的意识。所以测评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贴合所属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向上发展为理念,结合“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与思想发展的特征,在对新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把脉诊断的同时,及时归纳和挖掘学生的特点与德育需求,为提高后期德育管理实效奠定基础。

(二)测评内容多元全面

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测评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学校纪律要求与道德规范,更要考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状况,力求角度多元化。对传统道德具有良好认知是进行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评价思想品德素养,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道德要求。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决定了大学新生融入大学后能否抵御各类诱惑和不良思想侵蚀。为了使新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能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大学新生的特征差异来开展工作,对新生思想品德进行多元全面的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三)测评过程以学生为主多方参与

思想品德测评不仅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的摸底调查,还是对其发展状态的监测。整个测评过程需要新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多元化的测评主体有助于清晰全面的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但是教师和家长作为“他评”的主体,也是学生意识中的“说教者”和“施压者”。过多的他评和高度一致的评语会使学生刻意迎合测评教师或者过度压抑自己。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环节。

(四)测评结果服务学生发展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真实可靠依赖测评主体多维度,测评内容多元全面。但是测评结果的价值体现在能否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道德评价、思想评价、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应用于选拔评优。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建立的初衷是优化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的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大学阶段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为基础进行德育管理

对大学新生思想品德进行测评的结果,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有效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实际发展的德育活动,确保育人效果。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对两届专业相同的学生进行对比。13级初等教育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思想品德测评工作,随后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依据的是学校与学院的部署计划。而14级初等教育四个班级的学生在9月份入学军训后进行了以自评问卷、互评问卷、宿舍座谈、个人谈话、电话家访、学生档案袋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测评,其中以寒假为节点,寒假前的近四个月时间侧重于过程测评,寒假后的大一下学期侧重于依据测评结果设计规划德育活动。虽然为同一专业相邻两年入学的学生,14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道德水平明显高于13级没有经历过测评的学生。目前14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大

一、大二两学年的学业,无人有作弊等违纪经历,在学生会与各类社团工作的学生数也高于13级,各科专业老师也反应14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好。而13级学生仅在大一阶段就有6名学生因作弊得到处分。很明显,根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开展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好,价值持久。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为基础,依据学校与学院的德育目标、任务对德育工作做出整体设计,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施加有效影响的目的,实现德育管理优化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测评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将会极大程度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所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可以纳入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中。教师需要提供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充分体验,在自评中认真反思。主题班会承办制与班委轮换制是公平增加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践的方法。通常辅导员指派工作任务和评优评先评奖的首选对象是班委,普通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重视。但是笔者在对新生进行持续的思想品德测评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良好,有能力承担班级管理任务。相应的活动经历记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尊重学生差异

来自不同生源地,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学生彼此间是有差异的。德育工作者采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就等于抛弃了一部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单亲、生活曾遭遇重大变故、个性偏激、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如果不进行针对、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与偏激的行为。因此在对新生进行思想品德测评时就应避免班级同学对特殊学生的偏见所导致的测评偏差,适当增加教师测评、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使测评结果更具真实性。并且对特殊学生群体更为关注,谋划针对此群体的德育活动。

(三)联合家校力量

中国学生普遍对家长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进入大学之后基本都需要家长提供学费与生活费。而学生家长也很难做到对进入大学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在2015年暑期,笔者利用大家访调查问卷了解到基本上全部家长都渴望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仅约61.90%的学生家长表示基本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27.38%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学生的在校表现,4.76%的家长表示了解极少,仅有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在育人工作中,家长是学校老师的盟友。学校可以联合家长做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者在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中要纳入家长对孩子的认知与评价,在后期的德育活动中也要积极将家长纳入到活动规划中,比如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寒暑期自我培养等。面对“95”后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对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测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多方参与测评时团结一切帮助教育学生的力量。作为优化德育管理的依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能够避免将学生粗暴的划分等级,而是描绘出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4).[2]傅宝英.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三个问题[J].中国德育,2006(1).[3]陈桂淑.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第三篇:德育研究论文

德育研究论文

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我见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赵长磊 0721010021 摘要: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与科任老师配合二、知人善用

三、疏通引导第一:每次谈话前我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二: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善于同他们交知心朋友。第三:我注意选择适当的地址和时机谈话。第四:我注意了谈话的合理程序和委婉的语言艺术。第五: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四、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工作方法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职业,因为我们不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种凄凉悲惨的形象,事业的辉煌不断激发了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和孩子共同成长,创造超越的热情与日俱增,人性、人情和人道的爱心日长日旺。”(《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选编,2000年版。)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与科任老师配合

“班务工作是繁杂的、突发性很强, 仅仅靠班主任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做好班务工作的。因而我们班主任要能够团结协调好所有任课教师的关系, 齐抓共管, 经常与科任教师联系互通情况, 共同研究, 制定措施, 分工合作, 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班主任还要及时了解各科的教学情况反馈信息, 以便搞好本班的教学。”(《班务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郭俊绒,《陕西教育》,2008/7-8)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正确地树立科任教师的形象和威信,有意识地介绍各科任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知人善用

用人,重在扬长避短,知人善用。战国时齐国君的门客鲁仲连曾说:“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入水中,当然不如鳖;要论钻墙跳房,骏马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当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对人去之所长,用其所短,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一无成就!”用人所长,就是着眼于人的长处和优点。对于任何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则成人才;用其所短,弃其所长,则成庸才。用人所长,核心是量才任用,宜帅则帅,宜将则将。量才录用,切忌大才小用和小才大用。“众所周知,班干部是班级中的核心力量,对班级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观察、选择、培养出来的良好的班干部队伍,就要 敢于放手、充分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助手作用。“(《怎样做好一个班主任》,杨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NO.18)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比较多, 要善于细致地观察学生。学生的言行举止到面部表情;学生的守纪情况到他所接触的同学;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到课上的表现;学生的衣着打扮到所携带物品等, 无不是教师应细心观察的内容。”(《素质教育下普通中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浅谈》,胡建忠,《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年6 月,第14 卷第2 期)我在选才和用才时,注意对潜在人才的开发,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点和缺点、特长与爱好。应根据特长看其能否担任干部或者能担任某一方面的干部,使他们担任最能施展出自己本事和才能的职务。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班级工作让学生干部自己去干,班委会议、班会等大型活动都让学生干部主持进行,对班级工作也要征求他们的意见,鼓励支持学生干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创造地、独立地去设想和主持工作。让学生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表现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沉思和探索中增长见识和胆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疏通引导

引导教育即说理教育。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分清是非,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因为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大量属于认识问题,只能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还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都必须使他们内心深处明晰道理。这并不是说说理教育可以放纵、容忍学生的错误言行存在,而是要对错误的东西剖析得有力,说得学生心服口服。如果班主任不用说理方法,而是对学生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罚款或训斥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思想伪装起来不敢暴露,或者只用钱代教使学生“中毒”而不知“毒”,这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敢于暴露思想,一方面要给以精神武装,对讲了错话的学生不抓辫子,而要引导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比较、反思,经过独立的思考去接受正确的思想。

说服引导法就其形式而言,有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会、个别谈话和写评论文章等。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贯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原则。例如:当我进行个别谈话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每次谈话前我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认真地思考个别谈心的缘由是什么?谈心的时机是否成熟?谈话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学生的个性如何?他有什么兴趣爱好?谈话从何处着手?在谈话中如果出现僵局怎么办?有哪些事例易于被这个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二: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善于同他们交知心朋友。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如果说母爱的本能激发了我生命中潜在的同情和爱的圣心,那么教师职业的天性,又给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要给孩子一颗美好的同情心。没有对人的同情关怀,就不能有仁爱精神和博大的爱心。”(《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选编,2000年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心心相印,推心置腹,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思想,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忠告和批评。

第三:我注意选择适当的地址和时机谈话。例如:当我发现学生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时;或是遇到问题、困难而情绪低落、波动时;或受到批评、处分思想不通时;或受到奖励、表扬而骄傲、自满时;或与别人发生纠纷而影响团结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谈心可在僻静处,也可在公共场所进行;可在教室、办公室,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使学生感到严肃,用安静、肃穆的气氛使对方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认真地思考,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在漫步闲聊中,摸清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

第四:我注意了谈话的合理程序和委婉的语言艺术。个别谈心,十分注意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异及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要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准确,有逻辑性、知识性和感染力。

第五: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容器,班主任将各项德育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锁的反应才是有效的。班级活动中,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无论是讨论交流式、游戏互动式、竞赛式等等,从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班主任老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对专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材料的准备等过程进行科学指导,特别是在查找资料、处理信息方面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当好学生的参谋,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服务,而不是包办代替者或实际控制者。”(《顺应课改大潮 完成“五个转变”——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李银华,《教育研究》,2009-6)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总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繁复。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不很成熟的认识。谨献给大家斧正。

参考文献: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选编,2000年版。《班务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郭俊绒,《陕西教育》,2008/7-8 《怎样做好一个班主任》,杨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NO.18 《素质教育下普通中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浅谈》,胡建忠,《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年6 月,第14 卷第2 期

《顺应课改大潮 完成“五个转变”——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李银华,《教育研究》,2009-6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并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转变,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积极结合社会需求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就显得极为迫切了。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多年从事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工作经验,对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作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社会需求;结合随着我国不断的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刺激着我国各教育体系逐步的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平台,在素质教育提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也向着改革创新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音乐人才的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进一步促使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意识不高,因此,使得音乐人才综合素养不够,而通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提升我国音乐人才的综合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存的不足之处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长期的执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在一段时期内,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一些教师会因为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产生教学懈怠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通过这些教学经验,对学生传授声乐知识,并没有及时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同时,也有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视自身的教学任务完成度以及教学目标达到度,往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多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声乐教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也同样不利于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有一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单方向的对学生进行声乐重视传输,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使得本来实践性以及交流性极强的声乐教学,向普通的文化课教学方向转变,使得高校音乐教学水平不佳。

2.不够鲜明的教学特色,脱离社会发展。

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特色声乐教学构建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学生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强,使得高校声乐教学往往流于表面①。尤其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组建,而是单一的借鉴其他高校开展的声音教学特点,使得高校声乐教学出现了同质化相象,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无法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声乐话题相结合,忽视了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真实需求,造成高校声乐教学偏离实际。

3.不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轨。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自身缺乏准确定位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对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以及音乐审美教学十分的忽视,导致学生在声乐表达的环节里,没有注入自身的情感,同时也缺乏音乐活力②。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所产生的价值,偏向于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产生极大的偏差,在这种错误、不明确的教学目标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极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大受打击,学生声乐学习效果不佳③。

二、高校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特点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要遵循并突出以下几项特点:首先,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要突出创新性特点,教师在开展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创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引进心理学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性化”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以及心理特点,开展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声乐教学活动④。其次,要重视系统性特点,要能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声乐知识系统性,形成一个以西方先进声乐教学为主导,以中式唱腔为辅的科学性、综合性知识系统,帮助学生综合发展⑤。

三、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有效途径

1.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受到教学环境条件限制比较大,一些声乐教师在实际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与时代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高校应当要积极打破现阶段声乐教学传统限制,积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转变传统以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声乐表演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步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理念方向转变⑥。同时高校还需要改革现有的声乐教学法,将传统选修课模式,向着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帮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各音乐教师带头,举办多种校园文化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日庆典表演、美声比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对自身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进行审视,及时查漏补缺、改进,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⑦。

2.重视课堂氛围构建,打造声乐教学特色。

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在实际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⑧。声乐教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例如我国较为知名的星海音乐学院等,其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就是它的教学特色,学生所接受的培养方式不同,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声乐技能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⑨。当然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办学环境、师资条件等,无法达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时高校可以采用“一对三”、“一对六”等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实现小组教学,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⑩。

3.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目标是开展一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推动声乐教学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和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对声乐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此次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要去,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将表演与技巧、实践与唱法相结合,树立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从而积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声乐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輥輯訛,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尤其是在课堂教学里,当结束声乐理论知识教学活动后,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练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发声练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掌握一定的发声经验,从而逐步成长,对其音乐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声乐教学在遇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多种挑战,积极分析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总结高校声乐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过程中改革创新的途径,以此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

注释:

①李丽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商情,2015:237-237.②马兵.“美声大众化发展”背景下高校美声声乐教学的创新路径分析[J].艺术评鉴,2017(16):76-77+108.③姜程,姜子威.“校团合作”的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J].音乐创作,2017(8):172-174.④王雅宁.基于创新视阈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016(23):190-191.⑤陈可可.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J].戏剧之家,2017(13):248-248.⑥汤飞宇.论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J].艺海,2014(4):144-146.⑦王克永.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以河池学院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7(2):108-110.⑧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26(3):288.⑨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⑩唐博.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地方音乐文化的紧密结合———以新化山歌传承人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培养为例[J].

第五篇: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园林施工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设计与施工密不可分,“设计如山,施工如水”,山是固定的,水是活的,山水结合才能创造优美画卷。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施工来体现,也达不到设计意图,只有设计与施工在不同阶段紧密结合,才能使优秀的设计通过施工再提高、再升华,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意图,创建优美园林景观。本文阐述了园林设计和施工相结合理念的运用。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综合素质

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倡导更加健康与绿色的生活理念,园林本身就承载着城市的功能,是为“人服务”,所以人们要求园林的设计要满足娱乐休闲、放松心情的生理与心理需要。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也更加注重人文思想的运用,不管是融入和谐理念、生态理念、风水理念,园林的最终体现的主题思想还是“以人为本”。不管什么样的园林设计理念,只有设计出既可以让人们有自然归属感,又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的舒适、安全、生态、怡人的园林,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园林。施工人员须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操作,俗话说“按图施工,天经地义”,园林中亭廊花架等应严格按图施工,而植物栽植、假山塑造、艺术小品等的施工,若生搬硬套按图施工,则不一定达到预期效果。

一、和谐理念的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是始终贯穿其中的,而且现代的文化业深受“和”的思想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提出是最好的证明。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也常常将和谐的理念应用到园林施工的设计中。

1.自然与人的和谐

园林其中的一个功能是美化、装饰城市环境,其作为城市规划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园林的功能归根到底是为人们服务。所以,园林施工的设计总目标应该是提供一个怡人、休闲、生态、舒适的园林给游人,满足人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设计当中,就应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与理念。在环境的设计上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感觉出发,设计出可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要求的交往沟通场所与活动空间。首先,要考虑人们接近园林的心理,即园林的基础设施、绿化植物等都需让人们有亲近感。因此,需要设计便利的入园通道;可供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遮阳等情况);广场、儿童游乐园、道路、植物景观等在设计时都需考虑清楚位置的安排及当地的气候条件,从园林的整体环境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园林的娱乐设施及植物景观,以促进人与园林环境的和谐发展。

2.自然与文化的和谐

园林中包括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只有两种达到和谐、相辅相成的状态,才能凸显园林的特色,进而彰显出城市的文化精髓。所以,在园林施工设计时,应结合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美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美,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中。比如,可将一个城市的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科学技艺等成果反映在园林景观当中,展现城市自身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例如,南方的园林,多讲究素雅、曲折、幽静、朴实,苏州园林就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北方的园林则趋向华贵、宏大、色彩鲜艳等,如颐和园。

总之,园林这个窗口应同时向人们展现自然景观与特色文化,显示城市的魅力。3.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的存在就是在环境中生存,环境的存在是以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应将人与人和谐的理念融入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是让人们在园林的休闲场所与交往空间里能够自由嬉戏、平等交流、友好交往,所以在园林中需要设计这样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沟通平台,供人们亲水、休闲、嬉戏、亲昵、交流等,以实现动感空间的互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二、生态理念的应用

现代园林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讲究生态效益,以追求“山青、水绿、景美、人和”为园林生态环境的目标,充分开发自然的生态景观,达到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目的。园林设计中讲究原生态设计,其根本出发点就是重复使用资源与促进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师通常会采取这样一种景观生态设计方法:保留并再利用园林场地中的原有元素与材料,以节约能源,节省成本。重视选用本土的植物与当地的材料。例如,灯光照明材料的选择上,传统的园林设计中造景灯常使用大功率的探照灯、泛灯光与大面积的霓虹灯或是彩灯,虽亮度高、景观效果好但耗能也高,浪费了能源。所以,应高度重视节能灯在园林中的应用,可实施“亮化工程”与“夜景工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讲究师法自然,即是尊重生命规律,顺从自然条件,尽量避免明显的人工痕迹,还应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性生态系统。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园林设计还应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设计出与大自然相似的起伏地形表象,让人们产生亲近感。所以在设计当中,应全面了解园林景观的自然属性,保护好原生态的地表土,做好生态恢复的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影响园林景观的美感,营造出建筑、生物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环境氛围。园林的生物选择要反映其区域性,要根据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区域特点,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因素如水、温度、阳光、土壤及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并要注意不同植物的排斥关系,选择合适的物种,并注意绿化植物的搭配以保持植物的生态平衡。此外,应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并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如太阳光、自然风以及雨水等,达到节能、环保、生态的目标。例如,可在园林中修建蓄水池来收集雨水,经过滤处理后可用于灌溉绿化植物,有利于节约地下水与城市用水,充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三、风水理念的应用

风水学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中都有运用到风水学的知识。如绿化植物的配置、栽种的方位等都有渗透着风水学的内容。1.绿化植物的配置讲究均衡性风水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阴阳原则,反映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就是要求植物要均衡。例如,乔木、灌木、草本、藤木植物之间的搭配要达到平衡,即既要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也要表现出植物造景的层次感。所以,进行植物造景时,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花期、喜阳喜阴等)、气候条件、土壤等因素,搭配出均衡、错落有致的植物。2.绿化植物的种植方位“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左树右无,凶多吉少,右树红花,娇媚倾家”等系列的风水口诀,都有反映在园林绿化植物的栽种上。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该风水知识,有的确实是一种迷信的表现,如榆树防鬼、槐树招财则是为了满足人们避祸讨吉利的心理需求。但有些风水说法还是有一定的自然科学道理的,如东方植桃杨是有科学性的,我们都知道日出东方,桃树属于迎春开花较早的植物,向东栽种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利于开花;又如风水学上讲究门前不宜栽种密林或者大树,以自然科学解释是因为大树或密林会阻挡阳光的照射,所以不宜在大门种植,但房屋的两侧是可以栽种树木的。

四、结语

刚施工完的园林景观还只是作品雏形,接着便进入养护保修阶段。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设计师应经常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原因来解决,这对于提高自己以后的设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施工单位也可以在这一阶段认真进行总结,看看有无很好地贯彻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改进或与设计师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影响设计效果的地方,对提高以后的施工管理水平也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当发现问题后,应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工程竣工后这一阶段做到设计与施工的结合也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蔡如,黄树钦.居住区架空层园林营造探讨[J].中国园林,2002(2).[2]李颖.科学性与艺术性:一个都不能少[J].中国花卉报,2008(27).[3]李春梅.住宅区植物景观研究[J].中国园林,2004(5).

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结合研究论文(最终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