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30-112751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9-05 17:19: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多动症作为学龄期儿童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 最常表现为出现行为偏差问题, 致使多动症儿童备受歧视。社会工作通过运用专业方法, 展开积极介入, 促进案主行为偏差的矫正。本文将从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各个阶段出发, 逐个分析, 以多动症儿童辛某为例, 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及困扰。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社会工作;介入;

一、案例阐释

(一)家庭背景介绍

案主辛某, 14周岁, 目前就读于正常小学6年级, 案主一向比较听从爷爷和父亲的话, 也把两位男性长辈当作榜样, 案主的爷爷、父亲和母亲都有各自的工作, 奶奶在家做全职主妇, 五口之家本来很美满。但是在去年3月份, 爷爷因为酗酒导致脑淤血而瘫痪在床, 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 给他打击较大。其母亲因为工作单位比较远并且经常加班, 与案主接触时间也很少, 对案主不大管教。父亲因为要忙于工作和照顾爷爷去医院就诊, 也对案主少于管教, 同时由于脾气不好, 对案主十分严厉, 甚至会殴打案主, 与此同时, 为了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家里开支变大, 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矛盾不断, 整个家庭笼罩在低沉氛围中, 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案主的生活起居主要又他的奶奶负责;对案主较为溺爱, 会尽可能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由于年龄差距所存在的代沟, 导致他们之间也缺乏沟通。

(二)个人情况介绍

案主在正常小学就读, 由于他在上课期间经常出现不正常举动, 课下与同学间矛盾不断, 学业成绩倒退十分严重。老师多次联系家长沟通情况, 但是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 对案主的关注并没增加, 反而对案主的学业要求更加严厉, 打骂次数也增加了。案主现在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不愿意出门, 不愿意说话, 沉迷手机游戏, 脾气更加暴躁, 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几乎没朋友。

二、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主在校期间, 时常在听课、做作业或者参与其他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 非常容易因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 做事情的时候也容易丢三落四。在课堂上经常处于不安宁状态, 手足小动作极多, 不能保持静坐, 还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平时的生活中, 他的表现容易冲动,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凭一时兴趣行事, 还满嘴脏话, 举止粗鲁, 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 造成不良后果。近期, 他还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 甚至借钱或偷钱给游戏充值。

三、问题分析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交流, 家庭结构混乱、以及可能患有多动症而造成的。首先, 他之所以会如此沉迷于手机游戏, 是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满足现实生活中极其渴望而又不能得到的东西(如, 朋友、交流等)。网络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中案主的精神及物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这种满足使案主与现实世界脱离的越来越远。其次,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 在发现案主犯错的时候, 父母只是一味的责骂甚至殴打孩子, 并没有积极的去了解案主的想法以及指导案主改正错误, 在闲暇时只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案主其他方面的发展, 案主特征显著, 表现为不喜欢说话, 但喜欢动, 脾气暴躁、注意力分散, 家长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 也没有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学校中, 老师对其要求过于严厉, 导致案主心理出现不积极状态, 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排解, 致使问题愈加严重, 以致后来案主无法正常与同学交流,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四、多动症儿童辛某的家庭治疗过程

针对本案的多动症儿童辛某, 社会工作者主要利用家庭治疗的理论模式, 介入案主家庭, 以“家庭”的角度分析案主的问题并通过“家庭”改善案主的状况。通过家庭治疗模式, 以家庭结构模式出发, 协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家庭结构、不良沟通交往方式等, 与案主及家庭一同改善家庭结构, 以此达到改善案主情况的目的。

(一)接案

由案主的母亲刘某向社工寻求帮助, 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与困难。社工基本梳理案主母亲所阐述的问题, 并确定案主是社工所属辖区内, 确定案主及其家庭有改变的动机及需求后, 社工初步确定个案目标及计划, 并与案主母亲约定上门探访的时间。社工将针对案主的个案目标及计划向其母亲阐述与解释, 并与案主母亲说明社工的保密原则, 并让案主母亲签署“个案同意书”(由于案主未成年, 故由其监护人签署)。至此, 社工正式接案。

(二)对辛某的介入

根据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步骤, 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及需求进行预估后, 即可与案主(家人)一同制定个案目标、计划, 后进行个案服务, 结案后再对个案进行成效评估及分析。

个案工作中需要根据案主所呈现的问题及需求而设定目标。通过与案主家人及案主的面谈, 搜集了有关案主及其家庭的资料, 发现案主多动症状况明显, 规则规范意识弱等。由此可制定以下的两个目标:

1.短期目标。

案主能改正粗鲁举止及说脏话的习惯, 逐渐脱离手机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其规范意识, 案主的家人能够以平常心看待案主的病情及行为, 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重拾家庭融洽及温暖。

2.长期目标。

以家庭治疗为主, 行为认知治疗为辅, 协助案主康复, 帮助案主建立正确、正面的行为认知体系。减少案主打架、生气等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次数。为案主家人提供情绪支持, 建立理性情绪, 改善家庭关系, 完善家庭结构及体系。

(三)计划

根据辛某个案的问题及需求, 以家庭治疗模式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为辅的介入诊断出发, 制定如下计划。

为达致短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1.每周一次, 社工一对一与案主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舒缓的音乐, 以及心理疏通的形式, 帮助案主提高主动注意力, 逐渐调节强化内心状态, 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发泄压抑的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案主参加同辈群体的互动游戏, 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从而提高人际关系相处的能力。

3.将个案接触时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工具教授给其母亲, 让其母亲在家, 以每周两次的频率, 强化案主记忆。同时强化训练在家庭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家人及家庭的作用。

4.一对一面谈时制定契约, 每次面谈强化案主的规范意识。

为达致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在向案主家人汇报说明案主情况时, 社工让其家人进行情绪发泄, 给予其情绪疏导及支持, 利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家庭成员了解现有的病态家庭结构, 协助案主及其家人重新建立家庭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 帮助改善家庭成员对案主及对整个家庭的看法。

(四)实施

针对个案辛某, 社工利用家庭治疗模式前后介入案主及其家庭, 先后通过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的方法改善案主行为、帮助澄清案主家庭成员角色、优化家庭结构、平衡家庭关系并缓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对案主的介入, 社工分别从行为矫正、澄清角色、优化结构、平衡关系、缓解焦虑这几个方面进行干预以达到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帮助案主康复的目的。在介入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运用以人为本、个别化、同理心、瞄准服务目标等技巧, 充当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治疗者, 给予案主及其家人支持与鼓励, 为案主家人做情绪疏导, 帮助案主家人理清非理性情绪及不良观念, 为案主家人提供帮助案主改善现状的资源和信息, 促进案主多动、举止粗鲁, 沉迷游戏等行为的改变, 促使案主家庭结构模式的改变与改善。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问题的诱因不仅是个人, 更是与整个家庭有关, 与家庭系统有关。家庭互动情况, 家庭沟通交往方式, 家庭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家庭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 社会工作者还要介入案主家庭关系, 着重帮助案主家庭认识到现有不良的家庭沟通方式, 并鼓励案主的照顾者们多用优势视角看待彼此并加强正向、表里如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五)个案的评估与成效

评估, 是个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个案状况及情况的评估, 不仅仅在个案结束后, 还存在于个案的过程中。本个案中, 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了基线评估、过程评估、前后测、观察、询问等评估方法。个案过程中, 每过一段时间则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变化进行一次评估。主要通过询问、观察等方法, 了解一段时间介入后所产生的改变, 并记录变化。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及其家庭做了一次预估, 并记录问题及需求。同时, 制定目标时社会工作者会制定相应指标, 个案成效情况可利用对比指标完成程度进行评估。结案后, 社会工作者依然对案主及其家庭进行一次评估, 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并与接案时的情况做一对比, 这则是对个案情况的前后测。

本个案对案主本身的成效, 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治疗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ABC理论等为辅, 帮助案主改善原有偏差行为。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后,近期案主未与他人发生争执;家庭成员冲突次数减少, 沟通增多;能按时到工疗站报道并与工疗站站员一同玩耍、完成任务, 并且愿意与人沟通, 逐渐远离手机, 走出家门。

(六)结案与反思

社工介入本案, 虽然在介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小问题, 但还是令案主有所改进, 促进案主家庭更好的互动与发展。本次个案服务的经验让社工进一步清晰了解该如何进行个案服务, 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个案服务。在本案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成为教育者, 教导案主认识正确的举止, 加强案主的是非观;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是较好的协调者, 帮助协调案主家庭, 促进家庭关系以促进案主本身。总的来说, 在本案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运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 且能做好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五、总结

学龄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此阶段若未给予多动症儿童适当的治疗和帮助, 就会给其带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不仅会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可能还会引起家庭及社会问题。因而社会工作及时预防、干预和介入多动症儿童案例是极为紧迫和必要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何侃.多动症儿童学龄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 202_(24).[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2_:14-17.[3]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_:68-70.

第二篇: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个案背景:

娟娟,女,21岁,一米6.大二就读。非常喜欢明星,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爷爷奶奶健在,家境良好。目前强强跟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目前主要住在爸爸妈妈单位分的房里,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二 案主的挑战:

1)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

2)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3)他表现出来给别人很淡定,大智若愚的样子,对事情不关心。4)有独特的一面做人处理关系得当,但人际交往面不大。

5)由于家庭的影响,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在谈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总是不说话。三 影响因素

1)家庭层面

a)家境良好,没有生活压力。b)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c)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2)社区层面

a)娟娟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娟娟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a)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四 能力/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娟娟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 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二)案主家庭系统的弹性

1.对于娟娟来讲,一个处于青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她会失落。娟娟认为毕业后父母会给自己工作,不用担心前途。

2.对于家长来讲,会把一些自己办不到或者很难办的事情寄希望社工或者心理医生帮他做到,比如让娟娟扬起理想的风帆,爱上学习,3.对于爷爷奶奶来讲,他们会面对压力和问题向付先生施压,他们会把责任推出去,以求心理平衡。

二、反思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的实践 1.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结合的反思。2.中西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反思。

3.个案工作中案主自决与家庭支持系统的冲突。4.求助与面子的问题。5.效果与效率问题。

第三篇: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方案

一、案主资料

姓名:王小贱 性别:男

年龄:27 性格:稳重且多疑

案例陈述:

王小贱现在是一名已服役2年的军人,但是最近发现自己疑似有同性恋倾向,加之父母多次电话催促回乡相亲,所以很无奈。在参军之前上大学时候谈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后来被甩不知其原因,而后断断续续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是都以失败结束。因此他心灰意冷加入军队,渐渐发现自己对女性似乎没有了兴趣,但是却对战友产生了“感情”。对此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工作目标

通过心理分析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接着慢慢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所处的情景,渐渐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慢慢打开心结,疏导思虑,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帮助案主认识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针对王小贱的情况,社工计划主要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因为从案例可以看出小贱因为有过失败的恋爱经历,所以可能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因此社工将对小贱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行为产生原因为治疗的出发点,慢慢了解他的心理变化,并让他一步步看清楚,引导他解开心结。

辅助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小贱除了有过爱情的失败,最重要的是所处的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在社会生态视角中,社工主要讲小贱置于“情境中”,针对小贱的所处的环境对他自认为的同性倾向进行分析。

实验测试疗法: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检测方式对案主进行同性恋测试,前提是获得案主小贱的同意,测试结果之后,对他的取向进行分析。

四、服务过程与计划

1、接触案主,通过案主感兴趣的话题,与案主建立初步关系。

2、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了解案主内心的需求。

3、询问及了解案主目前的行为,协助案主评估他的行为,制定恰当的工作计划。

4、推动案主采取行动执行计划,持续地鼓励案主,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

5、效果评估,肯定案主的努力,必要时可继续跟进。

五、疗效评估

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治疗法,过多的是定性分析,所以不能很简单地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经过心理治疗和实验测试,案主不属于同性恋,他的根本原因在于失败的恋爱经历没有使他解开心结,加上参军后战友之间的友谊和父母给的压力,使得他在发泄和缓解压力上产生错误的表达,使得他把发泄的对象当成是可以寄托感情的战友,从而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经过分析和梳理,他开始重新梳理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明白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心理上的问题,渐渐适应这种压力,并且和父母好好沟通,正视自己的感情挫伤,走出心理阴影,重拾起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再排斥异性交往。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姓名:赵建杰

学号:104020553

第四篇: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背景:

李某,女,今年18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性格问题(2)人际沟通问题(3)自我认同问题(4)家庭问题

工作目标:

(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工作原理:

(1)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人在情境中”理论(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

(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

工作方案:

⒈ 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成效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

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还将案主的家庭、社区资源等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她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尽早恢复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较少,成本低,同时能够积极争取到案主父母及其社区资源的配合与支持,这使得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一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案例二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3)计划阶段。社会工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

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5)评估阶段。社会工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6)结案阶段。社会工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7)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的关注与关心。考试吧收集整理案例三

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力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他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成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对待同班小朋友,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问题

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

洋的介入策略?答题要点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

(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

(2)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应该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的管教环境。

(3)满足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4)满足娱乐与休闲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加以考虑。

(5)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育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

(6)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协助小亮建立自我认同,增进自我成长,促进社会性发展。(7)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小亮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其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

(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即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的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案例四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第一题答题要点: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3.出院计划:

(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安抚病人的情绪;

(3)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来提供辅导和照顾。案例五

快乐山社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情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旁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房,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3起人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

问题: 1.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

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哪些专业技术?

答题要点:1.任务目标:社区安全和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发展。

过程目标:(1)了解社区治安问题以及原因;

(2)动员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的治安工作。2.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实现工作目标的步骤:(1)组成小组,共同商定活动方案,确立小组目标;(2)安排愿意参与治安活动的老人的工作时间和方法;(3)评估老年人治安工作的效果。

3.专业技术:倾听、引导、接纳、行为改善。

案例六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2_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

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问题: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3.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

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 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 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

d.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

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答题要点:1.(1)刘某面临的问题有:①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②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2)刘某的需要有:①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②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③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的专业技巧有:

①同感。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感受刘某所面对的情况,增进对刘某的认识和理解。

②诚恳。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关系中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实的态度。

③温暖与尊重。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关心、关注刘某的一切,并能够向刘某传达这种情感。

④积极主动。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了对刘某有兴趣,关心他。3.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a、b、c、e。

案例七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

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

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问题: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

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简要策略。

答题要点: 1.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家庭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是:(1)受到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3)宏观环境的障碍使她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丽芬拥有的资源包括:

(1)个人资源:她比较吃苦耐劳,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种地、养猪、养牛,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比较有能力;(2)社会资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

3.基本原则:(1)承认丽芬是独立的个体,有她独特的生活经验;(2)承认社会上的权利分配不均及资源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使妇女处于不利的情况;(3)将妇女的困境提到社会改革的层面,视妇女问题为个人与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果,而不应将问题个人化。4.策略:个人层面:认识自己的权益,提高自信和自强精神;小组层面:通过小组互动、小组经验、小组凝聚以及方案活动达到小组中妇女个人和小组问题的解决;社区层面:构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案例八

周日下午,某校初三(2)班1O多位同学结伴到郊外爬山。因天气突变,骤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小军、小勇和小楠被冲下山坡。同学们一边报警,一边积极下坡营救。警察、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2小时后发现了三人的遗体。大家非常悲伤,不少同学抱头痛哭。学校一边紧急处理相关事宜,一边积极安抚同学们的恐慌情绪。校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与老师及社会工作者商量如何处理因此事引发的学生情绪困扰问题。

要求: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列明以学生为对象的危机干预内容。

答题要点: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其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二,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

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

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的身心平衡状态。危机干预的内容应包括:(1)限定目标;(2)提供支持;(3)培养自主能力。考试大收集整理

案例九

小安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后来因病退学,经治疗后出院,但是朋友和同学纷纷疏远了他,邻居也常在背后指指点点,小安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现在更加精神焦虑,陷入了情绪困扰,不得不经常吃药,但是社区缺乏相应的康复机构。小安后来又进入了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如今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他非常想尽快就业,但又缺乏专业技能。小安父母的精神压力也很大,没有信心也缺乏照顾小安的技巧,非常需要专业

力量的介入。

问题:

1、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有哪些?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如何设计“出院计划”的内容?

1、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康复的支持不足: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正式的包括社会工作者,医生等专业助人者,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案例上看,小安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的专业支持,同时非正式系统同辈、邻居及社区的支持也不足。(我答题时,好像在专业社工和医生的正式支持上没答)

2、小安的需要:(我是结合青年人和生命历程的需要角度)1)医疗康复的需要,2)教育需要3)就业需要4)家庭生活需要5)社会交往需要6)恋爱婚姻需要7)价值实现需要

小安家人:1)情绪疏导技巧指导,压力释放需要 2)提供实用的医疗康复的知识、技能、资源的需要 3)了解小安的精神物质需求的指导和沟通技巧的需要 4)社区支持网络和资源的提供

3、出院计划:目的-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 具体包括-评估、给病人和家属情绪和教育性辅导、协调各项服务,包括居家照顾、营养服务、与病人的医疗保险公司打交道。转介服务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提供辅导、日间治疗、照顾者的服务等有助于病人维持健康状况。(我答题时,是用通用过程模式的计划模块做的,基本就是满足上面的需要,然后加了实施和评估两步)

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