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软岩支护是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的技术难题,软岩支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隧道工程有着重要影响,软岩支护不到位时将可能引发隧道塌方、交通受阻等多重问题,而且后期修复难度相当大,因此有必要提高隧道工程施工中的软岩支护技术,提升隧道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隧道工程;软岩支护;流变
近些年来,我国在隧道工程软岩支护中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地推动了软岩支护技术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有的软岩支护理论和技术,并详细分析了软岩超前管棚支护技术。
1软岩支护理论和技术分类
1.1软岩支护理论
目前普遍比较认同的软岩支护理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定性原则为核心的软岩支护理论,二是以定量原则为核心的软岩支护理论。以定性原则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奥法和松动圈支护理论。新奥法,简称为NATM,它最初是由奥地利学者总结的一套隧道设计与施工原则,在全世界的隧道工程施工中具有权威的指导意义。新奥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岩体视为了承载体,这一认识给传统的围岩支护手段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软松动圈支护理论是由董方庭等人依据围绕开挖空间所产生的松动圈以及松动圈在支护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提出的,对于解决围岩支护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但缺陷在于应用这一理论难以全面地考虑软岩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因而所制定的支护方式也可能存在与真实的围岩状况不相适应的地方。以定量原则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和应力平衡原理。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认为在原岩应力状态遭到破坏以后隧道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取决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原岩应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坚硬的围岩周围的集中应力小,会比软弱围岩更加稳定。应力平衡原理认为软岩难以支护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弹塑性边界上存在着应力不平衡,而提高支架阻力可以使围岩周围的应力实现平衡。以定量原则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实用性不强的原因在于软岩支护涉及的参数众多,计算较复杂,且很难获得真实数据以确定软岩的真实应力状态。
1.2软岩支护技术分类
软岩特殊的物理力学特性决定了软岩支护工程必须实行人工支护手段,才能使围岩支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目前应用较多的软岩支护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砌体支护,砌体支护采用料石、砖和混凝土等材料,砌体支护作为一种较传统的支护手段,在实际中应用非常普遍,效果显著;二是支架支护,支架支护在支架间安装了拉杆和背板,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同时,支架支护形式较多,断面可以采用圆形、椭圆形、梯形、方环形、马蹄形等形状,还可进行壁后充填;三是锚喷支护,喷锚支护具有贴合性强、支护迅速和适应性强等多重优点,锚杆材料也可灵活地使用金属、钢丝绳锚杆和有机玻璃锚杆等,是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支护手段。
2软岩超前管棚支护技术
2.1受力原理
超前管棚支护是现代软岩支护技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预支护技术,具有施工方便、稳定可靠等优点。其原理是在即将开挖的隧道外轮廓周边分隔布置一定的外插角钻孔,安装惯性矩大的钢管,再进行注浆固结。注浆固结完成后会在拱顶形成加固保护环,这种加固环能够承受上部传递来的荷载,而拱内的围岩仅需要承受自身压力。在开挖轮廓周围遍布超前管棚,相应的加固环变形会变小,这时传递给隧道支护结构的上部荷载会显著减少。由于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施工中的安全将得到保证。
2.2管棚施工
管棚施工包括施工准备、定向布孔、钻孔、安装钢管以及注浆施工等环节。施工准备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注浆类型、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施工器材和机具。管棚定向有两种方法,一是安装定向套管;二是采用挂线定向,安装定向套管具有定向准确和施工方便等优点,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更加普遍。设计图纸中布孔对于相邻孔间距离有明确要求,施工时要注意控制间距。钻孔前需要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以减少漏浆的可能性,钻孔时先轻压然后钻进,以确保开孔质量。待成孔完成以后,经检查合格可以将钢管推送入孔。注浆一般要先将水压入管路中检查注浆管是否密封,同时还需要依据实验确定合适的浆液比例,注浆时先大后小,先稀后浓,注浆后应对注浆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质量不达标的浆孔需要补孔注浆。
3结语
实践经验表明,目前应用较多的新奥法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较多不足,这是由于新奥法提出时的岩石力学发展尚不完善,传统岩石力学研究背景下诞生的新奥法与现代岩石力学理论很难完全适应。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强软岩支护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围岩变形机理,稳定准则及力学模型等支护理论中的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方庭.松动圈软岩锚喷支护理论和技术,中国煤矿软岩巷支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陶波,伍法权,郭啟良,等.高地应力环境下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规律实测与数值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9).
[3]刘志春,李文江,孙明磊,等.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监控量测综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7).
第二篇: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开挖支护技术研究论文
1前言
基于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所需要的技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开挖支护技术,能够妥善解决深洞地理环境下施工,从而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基础山,全而提高工程质量与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均会遇到地下深洞区域,此情况下,要想较好的完成建设任务,就需要对开挖支护进行合理的应用,此项技术能够对地下地理环境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并且还能通过挖掘土壤环境,使得地下深洞露出。此时,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且为施工人员与机械操作提供便利,则需要在此深洞中采取必要的支撑保护措施。
基于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实际需求,此项支撑保护设施极有可能成为工程关键步骤与环节,从而为之后的施工环节奠定基础,但如果此项施工环节仅作为工程临时需求,则在之后施工环节结束之后,还需要将其全部拆除,但不论是何种情况,通过工程挖掘与支撑保护设施的建设,可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基于目前开挖支护技术应用情况,虽然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因此,必须对开挖支护技术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3水利水电工程的开挖施工
3.1土方开挖
所谓土方开挖,其主要是通过挖掘机按照自上而卜,以及从工程边坡至基槽的顺利进行施工。同时,对于工程中无法使用或者是不可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施工的部位,在采用人工方式依据既定开挖顺利进行合理的修整。对于工程边坡土方开挖施工,需要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且在进行开挖施工时,还需要利用挖掘机对开挖的边坡进行反斗压实操作。此外,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为了确保道路的顺畅,并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还需要利用转载机,将己经开挖出的物质运输至指定临近堆放点,等到这些物质晾干之后,再将其运至指定的废渣场。
3.2石方开挖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石方开挖,主要包括以卜事项:(1)通过挖掘机消除工程地段的表而覆盖层。(2)通过破碎锤的机械能将工程堰体破碎剔削,然后再采用挖掘机消除开挖施工,最后利用破碎锤进行破碎操作。如果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要求,还需要依据测量防线结果进行适当的布孔作业,然后利用手持式钻机进行钻孔操作,并采用移动式空压机实现供风。在做好上述作业之后,还需要进行清孔、装药、联线操作,并将所有的施工器具、人员等撤出,然后发出爆破信号,疏散人群,引爆,检查爆破结果,利用挖掘机开挖,最后利用运输车将开挖物质运走。
在进行沟槽开挖施工时,必须要深入施工场地,对施工岩石结构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然后以此为依据,选用合理的、科学的施工工艺,并制定适宜的爆破性试验爆破参数。在此过程中,还需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措施,确保其满足相关技术要求。此外,在进行射界钻爆作业时,必须要合理的布设起爆顺序与爆破药量,并且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爆破对附近边坡岩体的损坏。
4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的支护技术
4.1锚杆施工法
锚杆施工法是当前边坡支护施工中最长使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支护方式,其作用在水电站工程建设中最为显著。在进行支护施工时,常常需要用到焊管与扣件来搭设脚手架结构,但需要将脚手架高度控制在2.2m一2.3m范围内。在进行钻孔作业时,需要沿着岩石的走向进行,并且还要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钻孔角度。
同时,对于钻头大小,需确保其大于杆直径18 mm。而在钻孔施工至一定深入之后,还需要钻孔进行全而的清理,此时可采用高压风来清理孔内杂物。此外,对于施工中所采用的锚杆,应当尽可能采用二级普通螺纹钢筋,水泥的强度也需要超过5且P的普通硅盐酸水泥。对于施工所采用的砂石,应尽量选用中细砂,砂粒径通常要不超过2.5 mm,水泥浆的硬度为M20采用人工注浆法,然后安装上锚杆。
4.2挂网喷凝混凝土法
(1)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准确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与器械。(2)清理坡而。此时可利用高压水来冲洗坡而,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坡而上存在的浮土、危石等全部冲洗干净,还能够确保坡而的平整度,进而确保混凝土与坡而之间粘结的完好性。(3)锚杆锚孔作业。在完成了锚孔的钻孔作业之后,需要利用高压风对锚孔进行全而的冲扫,以确保钻孔内部没有杂物。(4)挂网操作。在挂网过程中,需要确保网与坡而恰好吻合,并且还需保证坡而的平整。(5)喷射混凝土。在完成了挂网作业之后,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拌合料与水搅拌均匀,然后将其喷在坡而上,具体厚度需要依据工程设计要求而定。(6)当喷射混凝土出现初凝现象之后,需要喷水养护,通常情况卜,养护时间要维持七天左右,可有效增强坡而的稳固性和持久性,从而强化坡而封闭性,最大限度的降低风力作用对坡而的损害。
4.3深层支护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支护施工中,如果采用深层支护技术进行,需要注意斜度的控制,此时可采用导向仪进行一定的测量,及时矫正,此时应当尽可能采用轻型锚固钻机进行,例如:XYZ一90,或是液压锚固钻机等其它的一些方式对锚索进行钻孔。
此外,在进行深层支护施工时,还需要深入探查工程地质情况,然后还需要采用灌浆对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进行固壁施工,当完成编锚平台编制作业之后,还需要利用钢筋扎牢,并且还要与钢管的导向帽之间的连接要稳固。此外,当探测锚索孔孔道达到工程相关标准之后,还需进行卜锚操作,但在卜锚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整体扭转锚索或使锚索体受到破坏。
5结语
综上所述,水电水利工程建设中,通过对开挖支护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滑坡塌方问题的发生,还可显著提高工程施工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而工程施工效率与质量也会得到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篇:污水处理中的软测量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领域内一些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样,由于污水处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导致很难对污水系统进行参数的测量。而软测量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具有检测污水水质,降低检测成本的优点。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更加的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关键词: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技术;研究应用
一、前言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已经有了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了满足污水排放的相关要求,就势必要对污水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检验。但是由于污水处理过程存在非线性、时变性和复杂性,很多参数都难以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在科技的发展之下,软测量技术对这一问题大有帮助,如何不断将其优化,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二、软测量技术概述
(一)软测量技术的定义
软测量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选择和被估计的主导变量关系密切的,并且容易直接测量得出数据的辅助变量,根据最优原则,搭建一个辅助变量为输入值,主导变量为输出值的数学模型,并将实现此模型的算法输入到计算机的相应软件当中进行计算,得出贴近实际的一个主导变量的估计值。[1]
(二)软测量技术的构成软测量技术主要由辅助变量的筛选,数据的具体处理、所需模型的建立和对所建立模型的实时校正构成。其中对于辅助变量的筛选,是在变量类型、变量的数据量和监测点三个因素中筛选的。其选择标准是保证灵敏性、特异性、过程适用性和精确度;数据的具体处理是指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交换和误差调整,从而确保数据的精确度,在后面进行模型的应用时候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需模型的建立是该技术的应用核心,它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又高于数学模型,是利用二次变量来实现对主要变量的最优估计。[2]虽然在数学的模型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模型都能够直接应用于污水处理的,要对各类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和污水处理的技术要领和参数指标进行比对,将各类模型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建模方法。具体的模型建立在之后的文章中会进行介绍。最后就是对软测量模型的矫正。模型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只是初步的搭建了一个框架,而没有将具体的对象应用进去,而对象又是在动态变化着的,所以要对已经构建的模型进行实时的矫正,当前最常用的是利用分析仪表的离线测量值来进行在线矫正。
三、软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
虽然软测量技术有许多种模型建立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型都适合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的,要根据污水处理自身的特点,在掌握了污水处理工程的机理的前提下,将几种方法结合进行建模,才能使得技术的应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下面是两种具体的软测量技术的应用。
(一)多元性回归软测量建模法的应用
学过建模的人都知道,回归分析法作为建模时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以最小二乘原理为基础的一元和多元性回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很多领域都用其来解决各类问题。将其实际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参数预测中显然十分合适。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对于可检测量的参数数据和化验数值,和进行操作的工艺等外在的影响无关。[3]它所建立起的模型十分简单,且可以将具体算法输入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即可得出重要的出水参数的预测。通过反复试验可以发现,该模型的结果拟合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的,比如进水参数存在着滞后性。这是由于实验的时候采样时间较长且采样不均造成的。该方法可以对参数进行粗略的估计,但是要进行精确度更高的估计,还是要采用下列所述的第二种方法。
(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法的应用
相较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更加适用于系统较为复杂的情况。人工神经网络有前向网络和反馈网络两种类型。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使用分离网络结构分别测量在厌氧和好氧两种条件下的参数,将两者加以区分,能够使结果更加精确,却得更好的效果。但是该方法的缺陷在于无法对一些参数例如COD等进行测量。[4]不仅如此,国外研究人员还基于此种方法得出了一种在无法获得污水处理过程参数时的近似方法。其原理在于,仅仅采用一些便于测量的参数亮,并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信息的处理,建立各种辅助性参数,经过一系列算法得出所要的水质参数。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污水水质参数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才能保证模型算法的良好实现。[5]
四、软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上述软测量技术对污水处理的具体应用中可以发现,当前的几种建立的模型都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或者局限性,所以,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突破当前存在的这些技术屏障。比如,上文所提到的第二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进行该方法的应用的时候必须对生产数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未来的污水处理中对水质的整体要求会逐渐提高,生产数据势必会更加难以获取,这对该方法的未来应用肯定存在着打击。[6]所以,如何有一个长远的目光,使得未来污水控制的越发严格的时候,该技术仍然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污水处理,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也是必须考虑的。
五、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污水排放量增加,更多水质参数需要进行测量,这给予了污水处理技术一个很大的难题。污水处理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复杂性,一些水质参数是很难直接测量得出的。这就需要软测量技术的帮助。软测量技术主要是建立起模型对估计值进行求解,适合污水处理的模型方法有多元性回归软测量建模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法。但这两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行着重的研究,来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冰.污水处理过程中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2):166-168.[2]彭向华.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90-92.[3]夏宏,伍溢春,张祥春.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4):34-36.[4]王立营.试析软测量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5(12):86-88.[5]卓明,冯裕钊,陈勇.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21(11):34-36.[6]卿晓霞,余建平.软测量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15,25(3):13-16.
第四篇:公路隧道工程的地质勘探技术研究论文
引言
公路工程的建设需要跨越自然地质条件不同的区域,若公路经过山区或者河流区域时,需要开挖山岭隧道或河底隧道。隧道的开挖技术与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具有密切联系,为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应对需要开挖隧道的地区进行科学的地质勘探,为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指导。
一、公路工程隧道地质勘探
(一)隧道工程地质勘探必要性
地质勘探是通过钻探、电探、震探等一系列方法对构成地质条件的各个要素进行测试的一种技术,为煤田开采、石油开采、地下工程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隧道是在天然地层中修建的建筑物,隧道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如位置选择、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均与地质条件有紧密关系。以山岭隧道为例,修建山岭隧道时应对岩层地质构造、产状、裂隙发育、风化程度、地层含水量、地层温度、有害气体等各个要素进行地质勘测,以决定隧道的深度、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对重点隧道工程,除常规的地质勘测外,还应进行区域性的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及试验;若地下水对隧道具有重大影响时,还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计算隧道涌水量。隧道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主要关注的内容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地层温度的影响、有害气体的组份、隧道位置及洞口位置的确定等。
(二)隧道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
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探
隧道工程的可行性勘探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地质条件及其控制工程方案需要的主要地质参数,为工程的路线设计、桥位设计、方案的选择、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这一阶段的探测工作主要是踏勘,对多个可能方案沿路线进行实地调差,对重要工点进行必要的勘探,大致探明地质情况即可。一般需要进行勘探的工点有大桥、隧道、不良地段等。
2.初步勘探阶段
初勘阶段一般以物探为主,物探的测区一般在测绘范围以内,当对物探解释有重要的对比价值或参考价值时,可进行勘测追踪,扩大测绘范围。在测量范围内,应按照物探方法,结合地形条件,对测线的方向、间距、测点的疏密、激发点与接收点的距离及布置形式进行设定。物探方法较多,对隧道工程进行物探时,可根据隧道深埋和下伏岩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电火花法、声脉冲轰震器、旁侧扫描声纳可用于水下隧道地质勘探;高分辨率反射法可用于深埋隧道的勘探;磁力、重力测量法则适用于矿体、煤层、采空区、溶洞、断裂等特殊构造的勘探。分离式隧道一般沿隧道轴线纵向布置2-3条物探测线,两洞口横向测线可布置2条,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确定测线长度和测点间距;整体式隧道可适当增加纵向和横向测线。地质体或构造类型不同时,应设计2-3条物探测线穿过,每条测线的测点应在3各以上,若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酌情增加测点数目。
3.详细勘探阶段
详细勘探主要是进一步探测初步勘探阶段未查明的地质问题,为后续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补充和校核,这一阶段探测技术仍以物探为主,具体选择方法可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对山区岩质隧道进行探测时,应先进行地震勘探。进行地震勘探时,可沿隧道轴线布置一条以上的地震测线,以10-20m为间距设置测试点;若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地质构造,可将测试点数据布置密度增加;两洞口布置横测线,测点距离设置为5m;若在洞口或洞身发现溶洞或其他构造破碎带,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横测线或测试点。公路为上下行时,对于地质条件简单、岩性单一、无地质构造的短小隧道可作为一条隧道,组织勘探工作外,其余均应作为两条隧道进行单独勘探。勘探方法如下:用声波法对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和横向波速进行同时测定,用于计算岩体的弹性特征值;测试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以计算岩体的完整性,从而判定围岩的破碎程度;在进行地震勘探时,若发现明显的地质构造或溶洞时,可利用其他方法进行再次勘探,以供验证;采用电探时,可沿隧道轴线设三条测试线,其中两侧的测试线与主测线的间隔距离为20m,测点间距为20m;洞口设置横测线,间距为10-30m;对水下地质进行物探时,应根据水域的水底地形、水体流苏、水体深度等情况决定物探方法的选取,一般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勘探主线至少为2条,横测线可根据水流方向布设,至少为3天,测点间距应小于陆上物探测点间距。
二、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测试项目
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测试项目主要包括地应力、岩土力学、水文地质、水质分析以及其他综合测试。地应力测试方法多采用水力压裂法,其他方法可作为辅助方法。岩体内部应力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利用应力试验,并结合岩体组份的分析及构造分析,对岩体的主应力方向进行确定,岩土的力学试验常用测定标准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钻探操作,地质勘探孔的设定应考虑水文地质试验孔的设定情况,地质勘探孔终孔可作为后期的水文地质试验的观测孔,若发现钻探孔终孔含有大量地下水,应考虑进行专业的水文地质勘探,以获得水文地质参数。对隧道内的主要含水层取样进行水质分析,看是否满足生活、工程、消防用水的要求,一般测试样品为1-3组。综合测井是配合钻孔,利用声波测井和放射测井的方法,从多个方面获得隧道围岩工程所需的地质、水文等各项参数。
三、总结语
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需要科学的地质勘探,这是为后期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提供的基础保障。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探方法的选择及变通,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第五篇:边坡支护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的论文
在土木工程中,做好边坡支护工作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积极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边坡质量的因素排除。因此,在进行边坡支护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对边坡支护工作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边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锚杆支护,该技术是边坡支护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通常会辅助水泥土墙来提升支护效果,对于边坡侧向有非常良好的稳定效果,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 6 米以下的基坑,对于 6 米以上的基坑则支护力不足[1].第二,开槽施工,该技术指的是以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基坑的四周挖出一定的内槽,通过其内部的支撑力形成挡体,并以此提升边坡稳定性。第三,土钉支护,该方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只能应用于特性土质中,且其水位不能很高,一般应用于 12 米以下的边坡基坑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第四,逆作拱墙,该方式是以基坑情况为依托进行拱墙支护的设计,通过拱墙为支护提供更高的支护能力,这种方式主要有局部与全封两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适当选择。主要技术的应用分析。
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支护方案的制定。
在进行边坡支护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以土木工程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确保边坡支护方案能够在施工过程中顺利进行。
本文以某工程为例,进行边坡支护技术方案的分析:首先,这项工程运用的主要边坡支护技术为土钉支护,从方案规定出发,确定土钉深度,从而保证支护强度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标准,且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要求[2].其次,对已经成孔的编号以及位置进行准确标记,以方便在支护施工过程中进行识别。
再次,由第三方通过拉拔实验的方式,确定土钉的强度与打入效果,以保证工程质量。最后,科学制定注浆比例,并对外加剂用量进行严格规范,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重力灌注的方式,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还可以通过补浆方式进行处理。
2.2 开挖基坑。
这一环节在边坡支护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在挖掘基坑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工程环境中的地质结构与土层结构,这就提升了基坑的开挖难度,特别是在工程后期,变形或移位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需要通过分区的方式进行基坑开挖作业,在保证基坑平衡的基础下进行下一步开挖工作,另外,通过分区的方式,还能够对基坑设计量进行有效控制。
举例来说,某工程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开槽以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对其进行支撑,在确保该区域的稳定与平衡之后,在进行下一步的开挖工作。在挖到与支护边坡相距 8 米处,采取分段开挖的方式,25 米为一段,这样不仅方便计算设计量,还能够提升开挖的速度[3].2.3 地质监测。
在进行边坡支护时,离不开地质监测的应用,其作用在于排除一些对工程不利的地质影响,确保工程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变形。
该应用对于基坑这部分的施工尤为重要,通过地质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工程的地质风险,还有利于对合理安排边坡支护的施工工作,有着非常良好的监控作用。
相关人员通过观察工程环境的地质变化,根据其变化情况对工程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边坡支护质量,使其在工程中发挥出更好的支护作用。相关技术的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工程对边坡支护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以前与工程施工过程中:
3.1 施工前。
对于施工前来说,需要明确工程的土质特性,从而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将边坡支护对土质的破坏降到最低。另外,相关人员需要以图纸为基础,对施工技术进行一个大体上的规划,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施工所用的材料与设备满足施工要求,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质量缺陷。
3.2 施工时。
在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对其技术的质量控制相对复杂,需要在将工程质量观念表现出来的同时,提升工程的安全控制力,在最大限度上规避工程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全面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实时清理,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工程进度,对技术质量进行重点检查。第二,技术交底,交底时需要对工作位置明确标记,确保其具有较高的衔接特性,尽可能避免相关程序中存在交叉现象。第三,结合边坡施工技术,对相关的安全管控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确保其能够在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好这项工作,能够确保工程的基础稳定,并为接下来的施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安全的施工条件。
本文通过分析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并强调了质量控制对边坡支护技术的重要性。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将边坡支护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