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5篇模版)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30-100726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5-24 09:58: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

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此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要突出一个“活”字,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开放要突出一个“争”字,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争市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如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试题:如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为了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他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第二,为了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提出,沿海一些地区要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面,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内地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加快建设步伐,国家要尽力支持内地的发展,沿海地区要注意带动和帮助内地的发展。

第三篇: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最终版)

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即建国

100 周年时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在 202_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十六大”对 本世纪前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十一五”规 划提出了未

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 标。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202_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比 202_ 年翻一番,达到 19270 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 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 47%,区域之 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 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 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6 亿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1.2 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森林覆盖率达到 20%。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 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 增长 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 条件有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思想 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上述发展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特点鲜明:全面,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 强调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突出强调了义务教育,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减困扶贫等 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领域的目标;注重平衡和统筹协调;体现了规划与计划的区别,指标体系中不再有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结果和企业自主行为结果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不仅提出了一整套发展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蓝图确定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大力发展 循环型经济、加快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等主要任务。

为实现发展目标,必

须从五大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转变发展观念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 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这一转变,在中长期规划 和计划中体现这一转变,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保证这一转变。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树立 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使得各级政府、各级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从行动上体现出,一

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使广大人民群众满足物质、政治、文化、社 会、精神需要。

提高发展质量 注重经济发展平稳健康,避免大起大落。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 础作用与搞好宏观调控的关系,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协调平衡发展,避免顾此失彼。努力做到每一个时期既有重点,又有统筹兼顾。注重使 发展带来更多实惠,避免名至而实不惠。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优化发展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 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 贵问题,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扩大就业 摆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社会成员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 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主义保障体系问题。解决好人口、安全问题。在继续注重物质文明建 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积 极稳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创新发展模式 除逐步减轻对外贸、外资、外债的过度依赖外,主要在从粗放式的 经济增长转变到集约式经济增长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提高其使 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着重提高劳动生产率。深 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

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

针,加快建设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发展要加快教育结构调 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 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业实用人才。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培养 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教育,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完善发展体制 致力于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 供有力保障。为此要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充分地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的基础作用,更有效地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十一五”时期要使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体 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推进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改革。

明晰性质定位,建设有限政府、全民政府、责任(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 府;转变管理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集中精力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 于服务当中;减少直接干预;减少行政手段,减少审批。精简干部队伍,继续深化中央 政府及其各部门机构改革,稳妥减少政府层级。提高干部素质,依照《公务员法》管理 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混合所有制。

致力于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建设市场信用。在资本市场上积极解决

股权分置问题。在土地市场上,增加招标出让、挂牌出让土地的面积。在劳动力市场上,加大清除城乡流动障碍的力度。

完善预算支出结构、政府间财权划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完善税种,如增 值税转型、企业税合并、

个人所得税调整等,完善税种结构。

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市场调控、监管,进一步宽松利率、

汇率等金融政策。在上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步走有感

虽然对《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但是我很佩服郑永年老师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剖析。与一些学者不同,郑老师高屋建瓴,直言不讳,实事求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出中国人敏感的字眼和话题。他不仅分析了中国目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方面的问题,更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走向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建议。

在读这本书之前,关于中国改革,我听的最多的最熟悉的字眼就是改革开放。在我脑海里,改革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在经济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读了郑永年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解太过狭隘,并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在他看来,改革就是一种计划,改革必须对改革对象有一个成熟的看法并以此制定出符合逻辑的完整系统蓝图。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改革,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他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分三步走: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这种过程是渐进的、分解式的逻辑演绎过程。

就我个人我言,对高深的政治经济问题可能解读得不够深刻。所以,在这呢,我就想简单谈下自己的感想。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后,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概念和词汇就是:中产阶级、信任危机、优质民主和劣质民主。

中产阶级在中国出现的频率似乎并不高,但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已然打开一片天空。尽管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的框架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转,并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不凡成就。经济改革的成效却并没有能够为政权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因为蛋糕做大只是一个整体成果问题,要让每个民众切实感受到才是真正的成功,达到成功的方法就是社会改革。正如郑老师所说,社会改革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随着经济改革而产生了,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在于中产阶级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在于富二代、官二代的出现。

社会平衡的关键力量就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只要中产阶级对国家政权有广泛认同,那么社会政治就肯定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不健全,人们总是成为物质的奴隶,没有办法超脱于其外而展开自己的抱负,这样即使在收入上能够衡量出中等水平的一群人也无法真正称得上“中产”,变化的瞬息会让中产变成“低产”。而中国目前正处于“两头强,中间弱”——即中间阶级发展不足的状态中,因此,让中产阶级强大起来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是信任危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国人纷纷开始发声“中国这是怎么了,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老人摔了不敢扶;看到小偷行窃只会袖手旁观;面对被肇事司机丢弃的生命垂危的幼童,视而不见;还有那一系列的“健美猪”,“染色馒头”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有着“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称号的中国脸上。人们之间互相猜忌,热情冷漠,世态炎凉。我们以前所崇尚的“真善美”现在被人嗤之以鼻。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出现了道德问题。我们的灵魂需要被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重新建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富二代、官二代以及上面提到的种种社会现象就是令人厌恶的,他们的产生造成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互不信任;造成了社会严重的分层并由此产生的层级对立。有人说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但无论什么因素,我们国家都需要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首先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努力,要强化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建设以及努力将蛋糕分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上要不断完善,在物质基础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推动共同富裕,同时要注重社会的精神建设,提倡物质精神双提升,否则只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

民主似乎是一个繁荣富强国家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有古代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追求民主。建国之初,中国就提出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民主这个话题。但是究竟民主是什么,什么样的民主才是健康的民主,一直是个未解之谜。郑老师提出了优质民主与劣质民主,可以说非常到位。他认为如果国家制度准备不足,达不到优质民主那就不要急于民主化,因为劣质的民主比任何东西都坏。这一点确有例证,东南亚、西亚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那些劣质民主表现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那么中国目前的民主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因此,追求民主任重而道远。现在好多人都在羡慕西方,欧美所谓的民主社会,认为中国社会不好。其实我觉得这样想是很狭隘的,由于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说人人参与进来就万事大吉了。政治的终极目标是民众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并非民主的选举游戏。因此,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需要找到自己的改革话语权,找准适合自己的民主,循序渐进,避免盲目跟风,一味模仿某一国家或某一理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此,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有关改革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是郑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是我看到的有关中国改革的著作中较为通俗易懂一部作品。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是一些所谓的激进无聊的反对和攻击。目前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改革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而且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改革三步走》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这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读书报告

姓名:熊莹

这些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讨论非常多,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杂乱。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其所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改革。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改革实践到底是如何走来的、又如何走下去的,并表达了其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作为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我对整本书持学习的态度。首先,我们来看看整本书的结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0章。第一篇是改革步骤篇,共七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了中国改革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的逻辑。分析了为什么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进程,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谈了民主化的问题;第二篇是改革策略篇,共13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指出了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最后几章分析了广东改革与国家未来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深圳、顺德改革试点的成败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步骤篇 在改革步骤篇里面,作者从中国改革模式入手,结合苏联、东欧实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改革,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一起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现在,政治改革的呼声四起,而政治改革的意义在于: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要通过改革来达成。中国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同时进行,但都是辅助性的改革,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这个大局的。从202_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革,而处于辅助地位的政治改革仍然十分重要。如果现在进行的社会改革不能推进和深化,有可能导致政治激化。政治一旦激化,既可能是导致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也有可能是政治革命甚至“天下大乱”,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点上。中国的改革三步走中,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各有鲜明的特点。经济改革的特点是:1)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2)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3)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抓大放小”: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某些领域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社会改革的特点是: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学号:3115003024 班级:硕5005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现在,社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再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消费社会,因为当看病、交通、教育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居民将把存款用于消费。政治改革的特点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在政治改革阶段,建立完善的军队、外交、国防、中央与地方体制、市场经济、税收体制、现代银行体系、基本法律体系、公共住房、教育和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国家制度。在改革的现状和动力中,作者指出,近年来,经济改革方面已经举步维艰,社会改革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加速的一个重要增长源来自前段时间的改革,第二个增长动力来自于政府官员型的资源投入,第三个增长源则是不幸的,即通过破坏社会领域而得到的发展。改革变得困难也有很多原因,社会改革的难度大,即得利益的强大,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对改革缺乏集体共识或者共识不强。作者同时指出,当(中央)改革者的权威不断弱化是,就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重视和妥善处理中央地方关系,其实施需要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必须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影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中,作者对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产阶级,分税制的在改革与社会建设,国有企业与社会公平,举国体制与赋权社会进行了讨论。我的看法是,执政者或许应该考虑其意见和建议,从历史的观点看,我相信理论的正确性,但对结论我不置可否,对政治经济这些了解得不多。我相信执政者该知道如何评判,就像战争年代一样,中国需要知晓国情的领导人带我们杀出血路,这条路却不能被个别人定死。在政治改革及其未来中,作者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具有批判性的。作者指出,中国的官僚系统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系统,一个独立的即得利益集团。在很多地方,无政府状态已经成形:政府依靠“维稳”来维持秩序,而社会成员则依靠暴力甚至自己的生命来争取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正义。如果别人看到的中国官僚系统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应该好好反思了。

在民主化的讨论中,作者指出中国可以从世界各国学习到很多的经验教训,亚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大力赞扬了新加坡发展的国家民主。但是我认为,中国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国家,不是一个小型社会,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给执政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新加坡、日本从人口地域来说都大概只中国的某一个省,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就要对执政党有更多的信心,让自己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而非盲目借用和羡慕。在中产阶级和民主进步中,作者指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人为地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会产生几个“有利于”:1)有利于减少基于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出口,实现国际经济平衡;2)有利于消费社会的建设,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资源;3)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4)有利于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5)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劳动者工资的讨论,我十分赞同,但这并不代表对民主化的狂热追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对低收入中等家庭是十分诱人且合理的,这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提高。并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不一定非得国家民主化后才有。

二、改革策略篇 改革策略篇中收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和接受国内媒体访谈的一些相关访谈录。这些文章和访谈录都已不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也可以是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注脚。前五章,改革深社会稳,中国的转型与国家制度的构建,社会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中国改革路线之变政治保护不了财富等都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详细注解。其中,作者尖锐的指出,社会改革是还债,也是对新自由主义祸害社会的清算,医疗和教育这些本来是需要保护的领域成为暴富领域,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好的民主才是好东西,中国如果在民主化之前不能把国家制度建设好,肯定是一个劣质的民主;执政党需要领导改革,清楚怎么改革,如何改革,给社会一个愿景;执政党要看大局,要去领导,而不能被社会推着走,否着是很危险的;中国中产群体移民国外的量非常大,使得改革缺乏动力,需要建设一个合理的保护财富的机制。中间两章,暴力蔓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等谈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出现的暴力和信任危机,媒体、网络、学界和决策层对此都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作者的言辞也很犀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我不作表态,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存在,我想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我不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来说,我认为这需要提高国民的素养之后才能谈降低暴力发生几率以及提高人民和政府的信任,毕竟中国还在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相当低,政治意识薄弱。最后几章,中国政治改革从县政开始,广东改革关系到国家未来,顺德改革的下一步要赋权与社会,中国的“共享价值”,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新加坡的优质民主等都是作者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提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我这两周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的读书报告。读完此书,我对国家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有了很多的了解,还有中国社会的现状,在别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一本适合研究生通读的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读物。作为见识浅薄,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学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