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西部水利建设思索论文五篇范文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30-97536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4-25 17:00: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西部水利建设思索论文

大通县目光节能温室工程于1994年开始实施,截止202_年底,我县已建成目光节能温室7100栋,总占地面积5220亩,分别分布在我县的长宁、黄家寨、桥头、东峡、良教、城关、新庄、宝库等乡镇。由于己建温棚缺少必要的灌溉设施,长期以来,温棚的灌溉用水只能靠村庄附近的河沟水或采取人工拉运水的方式进行灌溉,费工费时,而且近年来因受气候干旱的影响,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源经常出现干涸断流,尤其在冬季,灌溉用水更为困难,严重影响了温棚生产的正常运行。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对北川渠、景阳水库和宝库渠灌区、石山泵站灌区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共完成节水改造面积5.4万亩,占全县水地面积的43.37%。大通全县有景阳水库、中岭水库、大哈门水库3座百万以上水库,其他小型水库及蓄水工程9座,总设计库容543.2万方,有效库容463.9万方,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中岭水库、大哈门水库经鉴定为病险库,田间配套不完善,另有毛家沟涝池田间配套毁损严重。截止202_年,全县累计投资2.2亿元,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40项,在253个村修建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约5.7万户,28.55万人的用水困难(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1%)、39.8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人饮工程的实施,基本上改变了以往马驮、人挑、路远的饮水困难状况,节省了劳力,并且极大地改善了饮用水的卫生条件,降低了地方性氟中毒、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为发展养殖业和庭院、温棚蔬菜种植创造了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县农田水利化程度底,赶不上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调蓄径流和输水工程的基础能力十分有限,实灌面积只有12.45万亩,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7.4%,而通过工程措施,可发展的宜灌面积还有10万宙,全县水浇地可达总耕地面积的31%。

2、灌溉水量严重不足,制约了现有水地的正常灌溉和水浇地面积的继续扩大发展。一是资源性缺水,全县水资源总量约6.8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约6.782亿立方米,地F水3.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57%左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约1.82亿立方米。二是蓄水工程少,调控径流能力差。现有的景阳水库、中岭水厍、大哈门水库等工程的调蓄也只能解决景阳、清平一带的近2万亩水地灌溉,而黑林河、东峡河上均无骨干蓄水工程,使丰水期河水流失,加之近几年来水资源急剧下降,河水流量明显减少,如北川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一般只有2.6立方米/秒,而春灌和苗灌一般是枯水季节,引水流量严重不足,使宝库渠、石山泵站、北川渠、润泽渠等灌区的近20.7万亩农田不能适时灌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急待开发的其余宜灌面积长年因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3、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县大部分灌溉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一是渠道工程标准低,60%为土渠,防渗、防冲能力差,渠系建筑物普遍老化失修严重,带病运行。渠系输水效益衰减,达不到正常设计引水流量。目前我县在老化失修水利工程中,五大国营灌区共有干渠91.17公里,需维修衬砌干渠50.7公里;共有大小建筑物596座,共需维修改造394座;共有支斗渠669.86公里,需维修改造456.42公里;支斗渠共有建筑物4547座,需维修改造2327座。民营灌区、民营电灌站、民农灌机井共有干渠74公里,需维修衬砌63.05公里;各类建筑物771座,需维修改造475座。

4、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善、效益不高、水费难收,农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难以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全县农灌水费的年收取率只在50%左右,人畜饮水水费的年收取率不到10%。其原因:一是群众水商品意识淡薄,无偿观念严重,甚至认为水费是农民负担;二是行政干预多,只讲服务,不追求行业经济效益;三是对“水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工程”的认识不足,导致工程恶性循环。此外,民营灌溉工程的管理不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多数小型民营渠道和农灌机井是抗旱工程,多年来受益乡村在维护、保养方面不够重视,特别是雨水正常年间无人管理和养护,甚至有的把渠道填平种地,机井的电器设备毁坏或被盗,到干旱时工程无法运行。对此,受益乡村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民营灌溉工程的管理。

加强大通县水利建设的对策

根据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水利建设今后的发展思路应以更新改造老灌区和挖潜配套增效益相结合,兴修调蓄工程和狠抓节水灌溉相结合,确保现有水地正常灌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同时要积极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

1、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加快老灌区更新改造和挖潜配套。一是北川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石山泵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宝库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二是尽快实施中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哈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沟湾水库灌区改造工程;三是北川渠杨家寨电灌站工程、青林乡民营营维修改造工程、桥头镇下庙渠维修改造工程等民营灌区的维修改造。

2、兴修调蓄骨干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支持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灌设施改造工程,5年计划改善灌溉面积12.44万亩。由于现有工程的可供量还满足不了现有的实灌面积,若再扩大,灌溉期的供需矛盾后将会更加突出。因此,要在东峡河、黑林河等上游艺机兴修元山水库、二卡子水库等,增强水资源在时空的合理再分配能力,增强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3、狠抓节水灌溉。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一是加大干、支、斗渠系防渗工程力度和田间配套建设,实施景阳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宝库渠灌区节水灌溉示范等项目,以工程措施节水;二是改进陈旧落后的大水漫灌,推广畦灌、沟灌等,并在有条件的地方,以投资多元化形式,对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以灌水方式节水;三是逐步推选按方收费制度,迫使农民节约用水,以经济手段节水。

4、积极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按分片供水,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水源质量,解决引水水源不足或干枯现象。积极争取大通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把解决剩余特困饮水人口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县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5年计划解决11.88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全力抓好温棚水源建设,截止202_年底,我县已完成桥头镇、新庄镇、塔尔镇等地区390栋温棚的灌溉设施配套工程,并实现了正常供水。

5、加快水利改革,加强水利队伍建设。从水资源统管、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事业单位三个方面加快水利改革,积极探索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途径和水利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力,对城市和乡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要积极推进水价格改革,努力实现供水的商品化,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调节水费的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继续推进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要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善水利投资结构,建立和完善处理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充分利用黑泉水库、景阳水库等水库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淳厚的人文景观,积极开发小船、垂钓、冬泳等水上运动和游乐项目,促进水利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另外,要加强已建人饮工程的管理工作,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的体系,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制和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化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偿供水,以水养水的新机制。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水利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地对职工队伍进行教育和培训,组织学习现代科技、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有关知识,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专家,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技术骨干,同时加强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

本文作者:许德毅 单位: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

绿色城市设计的原则是:不要轻易建造建筑,除非有绝对的必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保护意味着对现状建筑进行扩建、改建以及移做他用。

“建或不建?保护,推倒还是重建?”这些问题困扰着建筑师。从过去可以找出许多建筑再利用、翻新、扩建的例子;在前工业城市里,一座建筑无论多有名,也需要为新的使用目的而改造(图1)。在欧洲许多城市,都会有许多经过许多世纪发展来的多种风格混合的教堂。在扩建时,旧的墙体、细部、材料都会被重新利用,并将当前风格纳入到原有质感中去。这种谨慎的做法倒是形成了一个个被后代所称颂的建筑。甚至在最为古典的帕特农神庙内,部分构件也是从一座更老的庙宇中移过来的。这种常识性的做法达成了一种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理想:就建筑而言,形成建筑的那些材料是难以获取的,当然就是稀缺的。在动辄大兴土木的今天,这种旧时的想法显得多么可贵。

这从建筑的角度启发了一个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先考虑保护和利用以前的老建筑;如果设计一座新的建筑,则要考虑到灵活性,让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功能。还要考虑到建筑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需要;最后,建筑应建在公共交通路线上,与现有城市设施发生联系,而且,最好以填补的形式出现在建成区内。

城市交通设计

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是构筑城市的必要条件。机动车在成为城市居民普遍的交通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比起厂矿集中排放污染源,庞大的机动车群更像乌压压的蝗虫,随时随地制造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

对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人来说,满足城市交通需求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要满足无限制的机动车使用需求是不可能的。因为,修筑新道路不仅远远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新的交通量的产生,并把交通堵塞的难题转移到道路系统的其他部分,情况更加恶化。英国著名城市环境专家Buchcman就这个方向曾提出过“环境区”的概念。在他的构想中城市被划分成4500平方英尺的区域。这些区限制机动车行驶,以步行优先。区域被运输量极大的道路包围,交叉口间断少,交通顺畅。为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破坏,Buchcman提倡交通管制,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等。最后构想提出结论:当城市超出一定规模,以私人交通为主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就变得不切实际,还是更多的要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不会专门为私人汽车的自由通行来规划和设计城市结构。满足可持续交通的城市形态应该是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而设计,私人交通是作为补充考虑的。从长远来看,这将促成一场重大的变革,从而对城市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在这场变革中人们将改变生活方式,一种不再依赖私人汽车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交通设计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通领域,城市规划体制才能对可持续产生最大的影响。那么,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该如何做呢?

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机动车出行的距离趋向于越来越远,这与城市道路建设以城市向农村的辐射越来越广泛的现象是吻合的。为了消除这样的局面,城市规划应使城市或地区内工作、服务、设施的自给自足最大化;城市布局应是密集型,而不是松散型;沿公路交通进行线性城市开发;在城市内多开发一些充满活力的中心区。

当然,在非远程出行的情况下,私人机动车通行不占优势了。目前,城市中的短途通行还是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自行车,这一20世纪中国老百姓解决交通的主要代步工具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只是时下蹬自行车的以年轻人居多———为了彰显一种环保、轻松、健康的生活态度。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俨然是私人机动车普及的抗衡力量。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在减少长途出行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并将其作为城市运转的一种方式。

如果具体操作起来,城市面貌估计是如此这般:学校、商店、健康设施和工作点尽量靠近住宅,而且要有一个范围限定。从大量社会民意调查显示,以住宅社区为圆心,半径500~1000m形成的圆形范围是最理想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在城市中心区和住宅密集区实行步行优先,同时也鼓励自行车通行。这样就要求发展安全的步行道以及有效的自行车道,它们之间彼此依存,但互不干扰,腾出来的主要交通机动车道,应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当然,在城市经济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交通,如地铁。同时,在开发土地方面,可试行每公顷土地,匹配建筑多少多少栋,注意,是栋,不是建筑面积,在建筑周边形成明晰和具有渗透性的街道和道路体系。步行区和住宅社区的核心,应是社区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中心。

对城市形态来说,实现公交、步行、自行车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意味着沿公共交通轴线集中发展。还意味着考虑公交站点之间的衔接,如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在换乘点衔接,舍弃在换乘点设置停车场,对城市设计本着密集城市设计的原则。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早有关于此种城市规划的试行,并形成一套规划策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坚持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和周边地区进行新的高密度城市开发,以减少机动交通的需求,从而追求密集发展的城市。根据城市开发项目的需求对城市分区进行划分,专门为城区以及办公、商业、设施、娱乐、教育、文化、娱乐等主要出行的地点进行交通设计疏导。根据城市现状和未来用地将城市用地分成三类。第一类主要为公共交通,以一个火车站为中心,通过城际交通与城镇之间联系。通过停车限制来限制人们采用私人机动车出行。对步行、自行车、残障人士来说,该类地区是最主要的通行活动地区。第二类具有公共交通服务,并具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带来的良好可达性。区域可以主要的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点为枢纽中心。停车限制主要限于商务活动。第三类用地主要靠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没有对公共运输的需要和规划。该类用地适用于就业密度低、依赖商业运作支撑地区经济的地方。

城市有机化

可持续意味着用一种生态的标准来判断城市、要求城市、设计城市;换句话说,就是把城市类比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不但有细胞组成,而且还可以生长、衰败、死亡。

在20世纪初产生了一种看待城市的独特理论,该理论与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关系密切。追溯其源是对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快速增长发出的回应,当然这回应是反对的回应。一直以来,建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机械美学。不管是建筑学专业还是规划专业的人士都是在密斯、霍华德、路易斯康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相应时期的大师们都沉迷于机械美学的浪漫色彩中来解决城市问题。当这种做法到了一个极致之后,新兴的思潮必将出现。很快,一种对自然界的有机规则开始应用于城市设计的领域中。这种规则追求一种在个人对环境的需求和整体对环境的需求之间取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在北爱尔兰的格雷斯黑尔,当地人严格遵守一种有序的有机社会模式:以礼拜堂、墓地、学校、村庄绿地为中心;绿地周边以网格模式沿整洁街道布置住宅;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尊重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态度也许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理想,但这种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城市形态提供了典型的答案。

在现代看来,有机城市规划理论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有机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就是通过社区的模式来构筑城市,每个社区作为独立的单元满足日常生活许多直接的需要。在城市的有机模式中,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在一个协作的社区中,每个社区的成员都是独立的。社区的组成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和阶层组成,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一些国家就遵循了这种有机的城市模式,这种充满活力的社区模式为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城市提供了自我修复的前提。城市各组成部分建造得有如生命的细胞,分数个主要分区,每个分区有自己的中心。区再分邻里,每个邻里也有自身的中心。邻里再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区再细分为居住组团,组团再由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住宅组成。这种从个体到总体共荣共存的方式充满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之道。有机城市模式发展到今天,补充了更多的内容。

作为有机城市的象征,最为明显的是城市周边的绿化带和城区内的开放空间。这些绿地的重要性包括:土壤及植被可以作为碳吸收器;树木作为空气清新器吸收污染;绿化区可以作为动植物保护区还提供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可以为城市提供娱乐场所,食物供应;在郊区,大量的自然景观则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学享受,同时又为地区带来经济收益。有机城市的相关形式还包括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与景观协调的建筑形式,让建筑作为环境的补充(图2)。城市摒弃几何学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随意性的曲线的城市结构。从整体结构方面,有机城市的模式在城镇乡村之间及确定的中心和明确限定的区或邻里这些部分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总的说来,有机城市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为吻合。它所采取的生态学特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既丰富又可实现的空间。

城市片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决策提倡公共参与,而公共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参与在片区、邻里的层面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片区。

将城市划分为片区是基于古代社会自然形成的城市认可,人们在无意识的介入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界限的邻里和片区。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城市开始分散化,因为汽车的发展需要空间,而城市的分散化也促使人们使用汽车。一座城市想要肆意使用,必须不断开发广阔的空间。这种急性扩张必然带来一种粗线条的城市: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单一,夜晚死寂的城市中心变得极不安全,房产具有高度社会阶级同度性等等。今天,这种粗放型的城市令城市设计师们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回归传统的城市发展原则,而片区正是这样一种值得研究的传统城市元素。

片区并没有一个标准尺度,但是它还是有明显领域感的。对人们来说,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场所、路径。路径把人们的生活环境划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就是片区(图3)。关于片区的理论,可追溯到英国的霍华德,美国的亨利莱特,以及克拉特郎佩里。其中,霍华德就建议把学校放在片区的核心位置。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在美国的巴尔,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却在道路两旁布置豪华别墅,这在现今中国的城市也到处可看到这种做法。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受交通的影响人们开始受欧洲田园的启发从而产生美国城乡规划运动。在城镇片区内,设汽车禁行区。禁行区内的建筑不沿交通路线布局。住宅围绕一个中心景观公园分布。整个步行街区规划为一个大型独立单元,其被交通道路所环绕。每户人家都是一段道路的尽端。后来,又衍生出一系列步行街区的组合,每个区都围绕一片绿地建设,并通过步行道把这些绿地联系起来。步行系统还通往学校、购物中心、社区设施,汽车不会在这些地点干扰威胁人们。

正是基于早期的尝试,后来人们才摸索出一套关于城市形式的新概念。将城市设想为大量基本单元模块组成。每个单元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自给自足。这让城市更加文明有序,这便是城市片区的有效设计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街区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与城市街区的形式相关紧密。城市街区的设计手法和区内土地利用方式都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街区的规模和片区一样并不是界定得十分精确。在城市空间多元化的模式下,街区的长宽不应尺度过大。

在设计街区时,有三种因素要考虑。一种是街区的社会经济功能;一种是街区在城市结构中视觉和物质的作用;最后是如何使街区正常运转以及组成街区的建筑如何设计。作为城市设计师,应当关注街区在城市中所起的视觉和结构作用并通过设计改造街区能满足城市绝大多数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城市、片区、街区应朝着混合型用地发展。至于混合到什么程度,尚无定论,但有一些标准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将大规模的、喧闹的、危险的建筑放在家门口,相信无论是谁都无法接受。但人们并不排斥小型商业设施毗邻住家,因为这样会让住宅周边更有生活气息,充满活力。当然,相邻街区之间如果能共享大型的就业、教育、娱乐、购物的城市资源,则既可加强街区之间的联系,又能充分反映城市用地的平衡。说到底,街区就是城中之城,它的用地平衡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用地平衡。

城市街区应考虑功能多样化。如安排住宅、商店、办公用房、幼儿园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进而有益于环境。尽量避免城市中出现单一街区。也就是说整个街区几乎全是住宅、商业、工业或是其他。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面,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幸福感。

结语

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来说,城市空间形态、市区活力、特征、都市氛围、尊重传统、人文尺度等目标统统可以归结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中来。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城市设计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体系和组合模式。反过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提供了功能上的合理性。可以说,它们的结合将未来的城市设计演化成一门深奥的美学。作为关注环境生态发展的现代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意识到这种趋势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并植根于社会与城市的需求。

第三篇:园林景观设计思索论文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和高效性还应具备其自身的个性化。个性化指的就是园林中的景观要充分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避免在园林设计中忽视个性,造成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选择和组合,处处都要考虑周全,把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城市人群对它的需求。于此,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师可以从当地的场地特点,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园林周边的环境等情况来的提供相应的设施。

如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1对园林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在对园林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有科学依据指出园林的景观设计应该以书目为主,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并且草、灌、乔的比例尽量保持在1:3:6最为适合。而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当中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在生态效益中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广场宜多栽树木;而简易的乔、灌木就多长于居民小区之中。

2保持原生态,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做到节约的根本所在,从而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来保持城市园林的原生态,保护当地园林的花草树木,对园林做好绿化、养护、修理等日常工作,在园林景观中达到完美的绿化效果,并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绿化。此外,也应该根据园林的特点要尽量的节约水资源,多种植耐旱植物,这样既可满足景观的营养需求又可以减少多水分的使用。

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若能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灌溉和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开源节流,那么必将降低园林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程度。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于城市水污染的处理,达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4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管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在植物设计环节注重对植物的选择的栽培,在往后的阶段还得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园林进行看护。于此,就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技能;明确灌水的次数和量,从而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掌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最后,还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做到美化环境,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的目标;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最大限度地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从政策上保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实施。

所以,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从设计更要从理念中出发,全面地将节约理念融合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中,让园林景观设计的所有环节都从节约的理念出发,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之路。

第四篇:西部组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

社会实践研究小组结题论文

题目:关于解决中国腐败问题实用举措的浅易研究

组别: 西部组

指导教师: 刘伟

202_年5月19日

摘要

腐败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社会问题。习近平将之提至政权得失的高度:“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假如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将持续激化社会矛盾,更将导致治理体系快速的自我耗散。反腐,早已是一场关系吾国吾民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这场艰巨的斗争,只能胜。解决腐败问题关键在于执政党的反腐决心,在制度上作出根本改变,做到“三权分立”;也在于社会各界公民意识的强弱,要敢于检举腐败政府官员的腐败行径。

关键字:反腐 制度 三权分立 检举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当代中国,官员腐败愈演愈烈,腐败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通病”。腐败之风不灭,势必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乃至动摇党和国家的根基,最终“亡党亡国”!探讨解决政府官员腐败之道,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是社会民主、和谐、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腐败是制约社会主义进程的最大阻力,腐败问题不解决,最终可能亡党亡国!为此需群策群力,探讨解决之道,确保党和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大业!

2、意义

根治腐败是国家真正富强、民族真正复兴的基石;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有效举措。

一、政府官员腐败原因浅诉

(一)根本原因是权力的过度集中

中国社会现行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制,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党领导政府,政府部门的实际掌权者是党委。地方各级党委是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中于一体,而在这一体之中,又往往集中于被称为“一把手”的一个人。这样就形成了这种矛盾——纪委无法对“一把手”的党委进行有效监督。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党委的权利往往凌驾于纪委之上。“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如此一来,监督就成了“牛栏关猫”、“纸栏锁虎”,起不到丝毫实际的监督管理作用。事实证明,当权力失去20%的监督时,它就蠢蠢欲动;当权力失去40%的监督时,它就破门而出;当权力失去60%的监督时,它就铤而走险;当权力失去80%的监督时,它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当权力失去100%的监督时,它就不怕上断头台。

因腐败落马的官员无一不是各级党委的“一把手”。他们集决策、执行、监督权利于一身,有着极好的钻制度空子的机会以谋私利同时又缺乏足够力度的监督管理,当权力失去监督时,腐败就轻易的产生了。

苏联“议行合一”权力结构,由此而形成“苏联模式”。党内权力过分集中,是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极易催生腐败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中国正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难以避免阶段性的混乱。而这种快速发展、分配上的变化、财产价格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人们谋取利益的冲动。

改革开放初期就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工作重点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确定了“经改带动政改”的改革模式。政治领域改革落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使得政府官员在长期中形成了一种以经济或者说金钱的眼光看待政治以及政府工作,也直接的促使了“GDP政治”的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会影响各级政府的“政治建设”。这样,各地政府中掌握着实际统一权利的官员就容易成为“糖衣炮弹”攻击的目标而最终走向腐败。

(三)、社会风气与个人意念的合力

在中国现行的用人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用人,一般以忠诚为标准。在官员眼中,一个清廉的异端远比一个腐败的同党危险。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铲除异己,而不是清除腐败。腐败就意味着金钱,那是实打实的利益,各级官员很容易由于“利益关系”而结成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利益链”将各自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一方出事,其余各方必然极力“搭救”,打击一个腐败对象相对简单,但是要根除整个腐败团体,阻力重重!这是目前中国各级纪委行使监督权利的最大阻力。

在这种扭曲的用人风气中,再强大个人理想信念都有可能被摧毁。“出淤泥而不染”就意味着仕途无望,前途茫然,报国亦将无门,谈何理想抱负?现实的官场犹如一缸浑浊的污水,要想把它变成一缸清澈的水,既要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同时也要往里边注入清水。在现有体制下难以完全过滤掉其中污浊的杂质但是注入的又是污水,那么这个缸的水将永远不会变的清澈。

二、解决腐败之道简议

(一)调整权利结构

1、党内分权

官员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理应要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事实上,“我们的权力”,全部是人民给的;但人民并没有给予全部权力。这,恐怕便是对民众所赋权力要始终保持的最大“敬畏之心”。人民在转让权利组成权力时,保留了五项最重要的基本权利,这就是生命、自由、财产、平等和批评政府的权力。保留权利,是真正的天赋人权,是人民永不让渡的权力。但是,在实际的世界里,权利往往集中在某个独立个体手上,政府的运行往往就是这个独立个体在之手操作。“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权利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而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员。故此,要达到反腐的“治标”效果,实行党内分权,消除“一把手”现象极为必要。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强调各级纪委对党委的监督。而实行党内分权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的决心。分权就意味着手中权利的分

散、分化,这是制度改革的阻力所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达了党中央关于党内反腐的决心,这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推力。

2、提升惩治力度

反腐不能靠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而应该是靠铁的制度“纸笼子困不住猛虎”。李克强在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谈到,要让官员从“不能贪”到“不敢贪”转变。要做到使官员“不敢贪”,关键在于对其腐败的惩治决心和惩治力度。

中国现行关于处罚腐败的法律不可谓不细密,但是更多时候官员们只将其看成一纸空文,对个人行为丝毫没有警示作用。在我国的行政结构中,纪委是专门成立以打击腐败的,但是很多时候纪委的权利完全被党委架空,纪委管不到党委,那么党委的人当然就可以“不厌其贪 ”了。强调纪委与党委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才是现代清明的民主政治的基本保障。

(二)实现官员个人财产公开

现代政治演进发展的进程来看,官员财产公开是廉政建设的发展方向,终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都在积极的带头向全社会公开透明他们的个人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国的今天,金钱已成为官员腐败的载体。所谓腐败,无非就是贪图钱财之物。当官员能做到私人财产公开时,公民便可直白的看到政府官员的经济来源,也就能直观的判断是

否存在贪腐了。

要让政府官员做到个人财产真正公开,阻力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社会已经成长,公民意识空前强大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有了足够的社会意识基础支撑整个新体制的建设。在今天的官场中,优秀而心怀理想的清廉官员也不在少数,他们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获得成就和尊敬;甚至,“欲以片心除众弊”的理想主义者也不乏其人。对于这些怀揣理想信念的“实干主义”,我们的政府应该摒弃“等级授职”而对其重用,以引领官场的廉政新分风。

(三)鼓励检举

举报是查处贪腐案件最重要的线索来源,更是公民对于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的实际举措。具名举报相对于匿名举报,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有助于办案效率。鉴于当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要提升反腐成效,看来关键就在于举报人是否愿意说话了。而要让检举人敢于实名,敢于讲真话,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能否为那些敢于说话的检举人提供一个在说了真话之后对于个人人身安全切实保障的安全体系。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足够坚实的“公民意识”的社会基础,鼓励群众发扬“大国公民意识”,打一场反腐的“人民战争”。但是要做到“全民皆兵”,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在制度上、行动上切实保障“人民战士”是生命财产安全。假如“反腐勇士”最后成了“反腐烈士”,那就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我们的现状是,我们的社会有很多可以受理贪腐举报的机构,有司法系统的检察机关、执政党系统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甚至公安、信访也会成为部分举报的最初接手机构,但是由于层级众多,导致政出多门,表面上看似乎方便了举报人,但往往导致举报人四处举报,增加举报人被曝光的风险。在这方方面,香港廉政公署为我们的做法着实是我们学习的模板。廉政公署专责检举处理,而且一宗举报必有专人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得接触举报材料。一旦泄密,追查方便,处罚更是严厉。而内地的现实是,因为政出多门,即便泄密,也往往难以确定责任,更别提因为泄露举报人信息而受到严厉处分甚至是刑事制裁了。

我们要积极鼓励检举,也要为检举人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并且提高检举案件的处理时效,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群众的公民意识,为反腐群策群力。

第五篇:制造业安全管理思索论文

安全目视化管理内容分析

(1)人员的安全目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目视化包括着装统一化、劳保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不同的岗位、工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辨识,通过佩戴胸牌、臂章、安全帽、工服标识、颜色等加以区别,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同时有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胸牌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证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佩戴不同的臂章区分表现优劣是否有违章记录等,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2)工器具、设备设施、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经常会被很多企业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于一段时间内事故发生因素的统计,由于工器具、设备设施及工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40%以上,因此确保企业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良好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对于其安全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工器具、设备设施建立台帐、粘贴标识标签(包括名称、检验情况、保管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配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措施确保工器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人头上,规范其维修保养、合理使用从而确保持续安全可靠,同时对于特殊设备可以通过警示、警告标识等提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识从而规避风险,对于部分的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对于工艺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不同的管道、阀门颜色标识区分管道内不同的介质,同时用管路上的箭头表示介质流向或阀门的开关避免误操作。

(3)作业生产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按照相关要求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都应该以有效的方式公布于众,可以通过悬挂标识标牌的形式使企业员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还应该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确保作业场所整齐有序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采用视觉符号,规范摆放各类物品;悬挂横幅标语、“安全通道”、“严禁烟火”等各类警示标识、车间平面布置图、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等营造明晰规范的安全生产氛围。

本单位应采取的目视化管理模式

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相关的要求,我单位的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信马游缰的凭空想象,首先是要遵守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要求,其次协调统筹考虑技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实施。例如按照要求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全体人员工作服颜色即藏蓝色。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同样的标识标牌的颜色、标识图案也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标准,例如“小心触电”、“严禁烟火”等都有规定的图案和颜色要求。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要按照适宜的颜色加以区分。鲜明:所有的标识标牌都应悬挂和安装在显明的位置,使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抬头就可以看到、看得清。例如车床的操作规程可以制作成展架的形式立于车床操作人员的正前方。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实效,结合作业场所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布置标识标牌警示标识。尤其不能使场所显得到处都是标牌,五花八门的颜色,这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场所内感到不适。严格:安全目视化是一种“看得见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一看到相关的标识标牌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违章违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理,有错必究奖罚分明。

应用效果分析

安全目视化实施前单位人员着装劳保等依旧采用油区红色工服,劳保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标牌杂乱且留于形式;区域隔离、安全警示不全且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各类设备管理及操作不完善;安全目视化处于起步状态急待规范和完善。随着安全目视化研究改造的逐步完成,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器具设备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损耗明显减少,违章作业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各项安全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安全目视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和推广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安全目视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目视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目视化实施办法,另外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管理,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具体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在安全目视化实施过程中单位又新购置了一台叉车,这样设备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有所变化增加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必要的标识标牌;通过此次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的实施,我们总结了机械加工类企业安全目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这也是项目研究的另一个成果,为后续的优化改进以及类似企业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进而可以推广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1)生产管理: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2)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及时处理质量异常情况;(3)安全警示: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公示化。

西部水利建设思索论文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