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30-111910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27 16:20: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

a.轮作。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

a.实行轮作。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d.除掉病株或病穗。在黑粉子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减轻翌年的病情。

e.秋季深翻。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土外。

f.拔除病苗。人力充足而且发病重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拔除病苗,但需晚定苗,拔除病苗后如出现缺苗进行补苗,以防缺苗影响产量。一般玉米7~8片叶时病苗长相明显,此期进行辨别准确率高。在无经验或病株率低的地区不宜采用。

g.选用抗病品种。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第二篇: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1.1典型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在叶片上发小的病斑,然后快速发展成为梭形大病斑,长度一般达到2~5cm,严重发病的也有长度达到10cm以上的。有时多个病斑互相扩展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初发时病斑呈水浸样,后逐渐变成青黄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呈灰黑色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症状是,与大斑病相比是病斑较小,一般病斑的长度多在1cm以下,其宽度往往受到叶脉限制,接近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1.2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的重要外界条件。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是在20~25℃之间,而小斑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最适温度是20~32℃之间。所以,在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年份,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

1.3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3.3.2发病早期应预防蚜虫和灰飞虱迁飞至玉米地造成大面积传播。在野生寄主上采用3000倍液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者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如蚜虫和灰飞虱已经迁飞,在玉米田内灭虫,可以用40%乐果乳剂5~6倍液,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涂抹,可通过内吸杀灭害虫。对已经感病的玉米植株,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可对控制和治疗病性有一定的效果。

第三篇: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

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

1、根腐病(苗枯病)症状:

根系出现变褐、腐烂、胚轴缢缩、干枯,根毛减少,无或少有次生根等症状。防治技术:1.本病以预防为主,播种前采用拌有益+武将悬浮种衣剂或拌有益+满适金种衣剂包衣效果较好。2.发病后加强栽培管理,喷施赛欧亚叶面肥;湿度大的地块中耕散湿,促进根系生长发育。3.严重地块可选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玉米苗基部或灌施根部。

2、顶腐病症状:

病苗中上部叶片失绿、畸形、皱缩或扭曲;边缘组织呈现黄化条纹和刀削状缺刻或叶尖枯死。防治技术: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菌毒清水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等杀菌药剂对心喷雾,扭曲心叶需用刀纵向剖开。

3、粗缩病症状:

病苗浓绿,节间缩短,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簇生如君子兰状。心叶细小、叶脉呈断续透明状——“明脉”,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脉突”。

防治技术:预防为主,发病后无有效挽救措施:1.采用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2.采用武将、满适金等内吸性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保障出苗后减轻灰飞虱的为害。3.间苗时拔除病苗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4.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矮花叶病症状:

叶脉间形成长短不

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保持绿色,形成明显的条纹症状。

防治技术:采用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治蚜防病和清除毒源等措施为中心的 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适期晚播,避免或减少蚜虫传毒。3.用拌有益+满适金专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蚜虫,压低传毒介体数量。4.及时拔除田间病苗,消灭毒源。

第四篇:河蟹常见病害防治

河蟹常见病害防治

一、颤抖病

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1、流行:无 论是池塘、稻田、还 是网围、网栏养蟹,从3月到 11月均 有 发生,尤 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蟹种到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饲养管理不善、水环境差的地方,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

2、病症: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病 蟹 反 应 迟 钝,行 动 缓 慢,螯 足 的 握 力 减 弱,蜕 壳 困 难,吃 食 减少 以至不吃食;鳃 排 列不 整 齐、呈浅棕色或黑色,肝胰脏呈淡黄色。

3、防治:第一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和蟹宁,隔天再泼洒一次。第四天全池泼洒菌毒双效宁,同时饲料中添加蟹宁和FRC活力源添加剂以及复合Vc、VE,还有全池泼洒底净宁。

二、腹水病

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危害很大的疾病,病蟹的背甲里有大量腹水。

1、流行: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的池塘甚至绝产。池中不种水草或水草很少,水质恶化的池塘发病尤为严重。

2、病症:早 期 没 有明 显 症 状,严 重 时 病 蟹 行 动 迟 缓,多 数 爬 至 岸 边 或 水草上,不

吃食,轻 压 腹 部,病 蟹 口 吐黄水;打 开 背 甲时 有 大 量 腹 水,肝 脏 发 生 严 重 病 变,坏 死、萎 缩,呈淡黄色或灰白色;鳃 丝 缺 损,呈 灰 褐 色 或 黑 色;折 断 步 足时有大量水流 出;肠 内没 有 食 物,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3、防治:内服强力克菌宁和FRC活力源添加剂以及复合Vc、VE,同时泼洒二溴海或溴氯海因。

三、细菌性烂鳃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河蟹鳃发炎、溃烂的疾病。

1、流行:全国各养殖地区都有发生,尤其当管理不善,水质、底质较差的情况下发病较多,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2、病症: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河蟹反应迟钝,吃食减少或不吃食,爬在浅水处或水草上,有的上岸。鳃丝肿胀,呈灰白色,变脆,严重时鳃丝尖端溃烂脱落。

3、防治:内服蟹宁,并配合使用增氧宁,并使用菌毒双效宁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

四、水霉病

是由于蟹体表受伤后,水霉侵入引起的疾病。

1、流 行:水 霉 在 淡 水 水 域 中 广 泛 存 在,对 水 温 的 适 应 范 围 很 广,5—26℃均可以生长繁殖,凡是受 伤的河 蟹均可 被 感 染,但是未受伤的一律不感染,严重感 染时也会引起死亡,尤其是继发细菌感染时。

2、病症: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病体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表有大量灰白色棉毛物,诊断时应与纤毛虫病区分。

3、防治:发病时可用二溴海因治疗,每米水深、10%含量使用20克/

亩。

五、固着类纤毛虫病

是由聚缩虫、累枝虫、钟虫、单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引起的疾病。

1、流 行:主 要 发 生 在 夏 季,全 国 各 地 都 有发 生,尤 以 对 幼 体 的 危 害 为大。少 量 固着 时,经 蜕 壳、换 水 后 可 痊 愈,一般危害不大。但当 水中有 机 质 含 量 多、换 水 量 少 时,固 着 类 纤 毛虫 大 量 繁 殖,充 满 鳃、附 肢、眼 及 体 表 各 处,在 水 中 溶 氧 低时,可引起大量 死 亡,残 存 的 河 蟹的商品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2、病症:固着类纤毛虫少量固着时,外表没有明显症状。当大量固着时,河蟹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不能蜕皮;将病蟹提起时,附肢吊垂,螯足不夹人;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油腻感。

3、防治:全池泼洒甲壳宁,并配合使用菌毒双效宁等消毒剂。

六、甲壳附肢溃疡病

1、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2、病 症 : 病 蟹 腹 部 及附 肢 腐 烂,肛 门 红 肿,甲 壳 被 侵 蚀 成 洞,可见 肌 肉,摄 食 量下 降,最终无法蜕壳而死亡。

3、防治:内服蟹宁,并配合使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

七、肝坏死

1、病因:细菌感染,饵料霉变和底质污染并发引起。

2、病症:肝呈灰白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深黄色,一般伴有烂鳃。

3、防治:内服蟹宁和FRC活力源添加剂以及复合Vc、VE,连 喂 5—7 天。

八、肠炎病

1、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2、病症:发病初期体色发白,病蟹摄食减少,肠道发炎无粪便,有黄色粘液流出,有时肝、肾、鳃也会发生病变,有时表现出胃溃疡且口吐黄水。

3、防治:内服强力克菌宁,并配合使用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

第五篇: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学院202_级土木工程专业学年论文

沥青路面的病害及防护措施

姓名奇雨欣专业土木工程年级202_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沥青路面越来越应用广泛,但是也随之出现了问题。文章介绍了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如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裂、坑槽、沉陷、车辙、松散及水损害等,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如环境、地理、气候等及地质基础,总结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phalt surface became wider,but there has been problems.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ill of the asphalt surface such as lengthwise and side wise crack,check crack,pot holes,sinkage,rut,loose,water damage and so on,then analysed the pathogeny and basic geology and summarized the methods to prevent and harness.Key words : The asphalt surface,The ill of the asphalt surface,The methods to prevent and harness.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施工公期短、养护维修简便和有良好的减震性等优点,使行车平稳、舒适噪音较低的特点,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受到环境、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交通量增长、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温度、湿度的变化、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是十分普遍和严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如沥青路面的裂缝、坑槽、沉陷、车辙、松散及水损害等,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若不及时修补,造成养护费用增加及严重危机驾乘人员的安全。根据我们对沥青路面的实际损坏情况的调查,总结出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与原因及其防护预防措施。

1.常见沥青路面的病害

沥青路面的损坏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裂缝、坑槽、沉陷、车辙、松散及水损害等。

1.1 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后,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这些沥青路面的裂缝不影响使用,但随着表面雨水的浸入,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导致路面产生结果性的破坏。裂缝表现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情况。

1.1.1 纵向裂缝:

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呈月牙形,易造成路基发生滑移,危险性很大。还有发生在行车道部位,多为纵向条带状,裂缝两端末延伸到路堤边缘。

1.1.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出现在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

1.1.3 网裂:

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快组成的网状开裂,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裂,后在纵裂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网裂。

1.2 坑槽:

由于低温施工式沥青路面形成松散现象,经过车辆荷载、轮胎吸附等使路面上龟裂、松散进一步发展形成坑槽。

1.3 沉陷:

路基压实度不够或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不匀的竖向变形。

1.4 车辙:

路面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变形积累成的带状凹槽。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达到一定深度时,槽内及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1.5 松散:

由于沥青混凝土表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

2.沥青路面的病害形成原因

2.1 纵向裂缝形成的原因:

地基原因:在设计施工时对各种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判断不准确。

路基施工原因:施工时路基压实不均匀、压实度不够、填料土块粉碎不足、混料摊铺时纵向搭接质量不好。

水的渗透破坏:路面的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路基受水浸泡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另外施工中填料时使用未做处理的弱膨胀土。

2.2 横向裂缝形成的原因:

材料收缩引起的:基层成型过程中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或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发生低温收缩开裂,这两种收缩变形使层底面承受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沥青层面底部拉裂,随着温度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导致沥青面层底面裂缝。

沥青的温缩引起: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力超过沥青的抗拉强度时,路面就会被拉裂。

2.3 网裂形成的原因:

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沥青玉石料粘结性差;或路面出现裂缝未及时封填,至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网裂;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形成网裂。

2.4 坑槽的形成原因:

雨水渗入沥青路面破损处的基层表面,在车载反复作用下式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在基层的面层产生网裂,一些碎裂的小块层面或基层材料被行车轮带走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坑槽。

行车的油污散入路面,使沥青混料松散,经行车的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2.5 沉陷的形成原因:

由于施工质量差,荷载时的路面变形过大形成沉陷。

底下水位过高造成基层软弱导致路面出现沉陷。

2.6 车辙的形成原因: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例过大,表面磨损过度,由于基层含不稳定夹层而导致路面横向推挤形成车辙。行车荷载作用次数增加,基层厚度不足或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整体强度不足,沥青表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2.7 松散的形成原因:

路基和基层不均匀的沉降,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进入后沥青剥离;沥青随着时间本身的粘性降低。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集料含泥量超标形成松散。

总结:引起沥青路面病害原因主要的直接外因失水损害,由于地表水的渗入和地下水的上升,改变了路基的湿度,降低了路面的强度,使路基的承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路面产生病害,经过几场大雨,路面出现了裂缝、坑槽、松散等现象。超载车辆是路面在期病害的潜在的外因,长期的车辆超载对路面结构产生破坏造成路面网裂、松散、沉陷和坑槽。路面设计、施工不合理、规范,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沥青层面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配比不合理,路面基层厚度设计不当,压实度、平整度不达要求,导致路面松散、裂缝。路面养护不及时得当,及时得当的养护会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初期出现的病害,采用人工喷油、撒料,就破坏了路面的的平整度,造成路面松散等。

3.沥青路面病害的防护措施

3.1 裂缝的防治措施

3.1.1 纵向裂缝的防护措施

如缝宽小于3mm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裂缝,清扫干净后采用热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裂缝大于5mm沿纵缝铺设玻璃隔栅,摊铺中面层,然后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隔栅,最后摊铺上面层。对尚未稳定的裂缝采取排水、边坡加固法确保裂缝稳定。

3.1.2 横向裂缝的防护措施

如缝宽在3mm以上,清扫干净后采用热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裂缝大于5mm以上清除缝口杂物,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同化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对尚未稳定的裂缝采取排水、边坡加固法确保裂缝稳定。

对于土基沉降引起裂缝,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清扫干净后采用热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栅,重新摊铺上面层。

3.1.3 网裂的防护措施

轻微网裂可用玻璃纤维不罩面,严重 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3.2 坑槽的防护措施

对出现的坑槽根据破损范围有冷补法,热补法。按照园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沿

画出的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清除干净涂刷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恰当地采用集料,合理设计混料级配;再要严格控制混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的温度,确保压实度、沥青层面的厚度和平整度达到要求;确保路面排水通畅,对出现小破损及时维修。

3.3 沉陷的防护措施

增加土基和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3.4 车辙的防护措施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通过对路面烘烤、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即可。

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重新摊铺面层前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

3.5 松散的防护措施

较小面积将松散的区域切割成规则的形状,并将沥青全部挖出,再在周围及底面喷上乳化沥青,采用摊铺、整平、沿纵向反复碾压达到密实效果。

若面积较大,将破损区域刨铣干净在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油层,沿纵向反复碾压达到密实效果,压实后对四周采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总结:针对以上沥青路面病害原因主要从水处理、施工材料、设计、养护、交通管理等6各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做好排水防护措施,是地下水不得渗泡路基,地表水不渗透路面,使路基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才能保证路基的刚度和强度。

2.材料方面: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及面层的裂缝主要是由沥青面层本身的低温收缩引起的。选用低温劲度小、延度大、温度敏感性差、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精选矿料,准确级配沥青面层的矿料合理配置沥青混料配合比,配置出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合料,控制好沥青用量,可有效地减少裂缝。

3.设计方面:对地形复杂地段做好地质调查,注意加固地基和稳定性,确保路面地基稳固,选用冲刷性能好、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选用优质的沥青作为层面。

4.施工方面: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确保压实度达到技术要求,严格进行软基处理,控制混料中水分的含量,基层碾压后,要及时养生防止产生裂缝,保护混料含水量不受损失,养生结束后,尽快铺沥青层面。

5.养护方面:加强路面整洁,确保排水性能良好,6.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理限制大型车辆超载通行,夏季可将重车安排在夜间、凌晨路标温度较低时段通行,禁止带钉轮胎对路面过度磨损。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更加重要,其在运输能力、安全尤为重要。但沥青路面的病害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安全隐患,我们在建路时精心选材、合理设计把握好各个施工环节,做好养护工作,加强交通管理,使公路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料试验规程»(JTJ052-93)

[2]«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202_年

[3]«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02_)

[4]郝培文,沥青路面施工与维修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_

[5]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_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