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化解德育生态性危机论文[大全5篇]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130-1116213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25 09:42: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化解德育生态性危机论文

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动,导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信仰滑坡、丧失理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情况给学校德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而德育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却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使得德育工作呈现出生态性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主体地位被忽视。德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升华。而现实的德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采用单向注入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德育对象出现了“物化”的趋势。德育中只见教条不见学生,只见规则不见人,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美德袋”。本来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就变为盲目地遵从规范和机械的行为操练。被动型、统一性、刻板性构成了现代德育的一贯特征。这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是将德育简单化、物化、量化、功利化的错误。这种状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缺乏对生命的起码尊重、失去对幸福的执著追求的被异化了的人。

第二,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断裂。学校、社会和家庭是一个统一德育的生态整体,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学校德育宏观和微观的生态环境。德育的生态性要求将德育生态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德育合力。而现在的学校德育更倾向于把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所谓“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学校德育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造成了德育对日常生活的疏离与分裂,使德育渐趋概念化。这种经过“净化、纯化”和简单化的社会环境,人为阻断了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关系,使学校德育走向一元封闭,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建立。

第三,德育内容缺乏生命力。德育内容重复雷同,中学和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在讲同一个的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一再重复的教育内容,固然有助于强化印象加深认识,但若了无新意则会降低影响力,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还存在着彼此矛盾甚至混乱和颠倒的情况,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既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也违背了德育的发展规律。横向和纵向的牵制生态关系,使得德育的正面影响力被消解、德育的合力降低。而社会上的消极思想不断侵蚀着学生的人生观,这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在德育教学内容的滞后的情况下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使学生在教育影响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选择困惑和接受障碍,进而丧失对德育的笃信程度。

德育还存在着重视德育的认知,忽视德育情感等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道德认知固然是德育建设的出发点和基础,但是只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育,则会使学生陷入知行分离、知行不一的误区。

第四,德育方法机械性。德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效果的好坏。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在寻常的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的是天长日久的德性的量的积累。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说理教育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也是很重要的德育方法。但在现实的德育中却存在着德育方法的“非理性化”现象。道德教育无视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生长规律,未能具体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强调单向度的德育灌输和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方法智育化的模式,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缺乏感召力。

德育的生态型危机已经使德育处境堪忧、步履维艰。面对困难,应该积极筹划德育策略来化解困境。危机既是困难,也是契机。会想是会干的前提,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正确的行动起着先导作用。德育的生态性的特点和德育当前的生态性危机困境,要求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生态观。

德育生态观就是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用生态学的观点及其精神构建德育的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具有完美道德人格和健全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生态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实践性德育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践的观点是生态德育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德育建设的本质是实践。德育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等环节构成的整体。德育的目标是实现知行统一,落脚点是在行为。道德认知,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树立学生完整道德人格。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为贯彻德育的实践性观点,德育工作者应尝试走出课堂和学校,使德育走近现实、走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构建德育价值观。

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情境的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也可通过游览革命胜地、瞻仰历史古迹、进行道德行为训练、造访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课外德育实践性教学。德育立足于实践,可以使学生从亲历、亲为中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对纷繁复杂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能力,尽量避免德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防止德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错误,避免学生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另一套的分裂倾向。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当前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德育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学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态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造就学生自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铸造学生健康向上、饱满自信的道德人格。

德育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外在的任何力量都只能影响人,只有人自己才能造就自己。在德育问题上,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可能,反对任何德育决定论和宿命论。

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尊重个性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要防止德育只见规则不见人,只见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不见和风细雨的心灵呵护的德育“物化”的错误倾向。

第三,树立动态平衡的德育观,提高德育的平衡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德育的生态性也要求德育做到动态平衡。德育的动态平衡要求我们时刻把握德育实践与德育理论的动态平衡、德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平衡、德育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平衡、学校德育与外部人际关系的平衡等。平衡是德育的追求理想,失衡则是德育的常态。德育就是在失衡和平衡中不断转换的过程中无限趋近于平衡的。德育动态平衡的支点是生活,学生品德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必须立足于生活源泉,德育应该随着生活流变,在不断地汲取和补充中实现追求的永恒发展。

第四,树立系统的德育观,提高德育的开放性。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过程,不单单是学校的德育,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德育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德育必须置身于德育的各个系统之中,将学校和整个社会有机联系起来,避免德育的局域生境效应。

局域生境效应又称花盆效应。花盆种植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生长于花盆中的作物适应了半人工的舒适环境,使得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活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受不住高温或严寒。这种局部生境会使生长在其中的植物,对花盆这种半人工生态环境产生依赖,而对真正的纯自然环境则无法适应,甚至会被自然无情淘汰。

学校就是一个德育的局域生境,封闭和半封闭的学校德育系统,是教育工作者营造的简化和纯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确实能够使学生净化思想、陶冶情操,但也容易使得学生脱离实际,不适应真正的社会生活。在学校中养成的品性也许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但是一旦离开学校,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则会出现不适应。这必然导致学生思想迷茫,甚至误入歧途。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学校是一个公认的好学生、好孩子,到社会上却不是被认可的好公民,有些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德育局域生境效应的有力证明。

为了避免德育的花盆效应,就必须提倡德育的开放性。

德育不单单局限于课堂德育,还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直面学生面临的各种德育难题。在德育途径上把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社会德育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拓宽德育空间。在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中接受德育熏陶。

第五,树立网络化德育观,提高德育的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青少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确实造成了对德育环境的污染,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侵蚀,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很多德育工作者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

但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它的消极性有目共睹的同时,它也有传统德育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具有时空优势和自由的优势。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全球范围的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和上课时间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大家可以卸下思想包袱,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敞开心扉地进行无障碍交流和沟通,这就意味着德育工作者更容易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提高德育的应对能力。大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将网络建设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德育载体,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教育者要善于络相关知识,并通过建立德育网站、网上心理咨询、BBS交流、QQ天、MSN互动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参与网络生活,开拓德育的空间,提高德育的时代性,让我们“不教而教”、让学生“不学而学”,提高德育对时代的适应力。

第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增强德育的生命力。传统德育是“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可言。要增强德育的生命力,必须要求教育者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审视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德育的全面性和德育的持续性。德育就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德育的全面性要求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具有持续性,人的德性发展是人的一生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今天的学校德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现时的道德发展,更是为了将来的终身发展。现在的德育是未来德育的准备和基础。囿于现代学校德育的局限性,人的德性发展问题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期间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为此,德育必须倡导终身德育。终身德育是伴随人的一生持续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满足个人德行永恒发展的要求。人只要生存,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己的道德人格,终身德育是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不断地吸收、内化、升华和实践的过程。坚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焕发德育功能中蕴藏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篇:化解公共食品安全危机论文

如何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提升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自20xx年起,宁波启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有望给“舌尖上的安全”带来更多保障。按照《方案》要求,宁波要推广公共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鼓励开发商业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形成多层次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所谓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就是以被保险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造成消费者或其他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两年前,宁波就开始探索运用保险机制来解决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20xx 年,宁波市金融办会同鄞州区政府、有关部门与保险机构,再次对鄞州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开展讨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最终的实施方案。

在执行上,将由中国人寿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将牵头联同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太平洋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平安财险宁波市分公司、长安责任宁波市分公司等四家保险机构,共同组建成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共保体委员会。

同时,将设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营服务中心,独立办公、封闭运行,作为提供保险服务的第三方载体。

当食品安全危机发生时,鄞州区政府将启动应急机制。受害群众通过拨打 95519 服务热线报案或110、120等急救电话寻求救援。接到受害群众的报案电话后,国寿财险宁波分公司将为受害人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并承接事故处理、查勘赔款、纠纷调解等事项。

“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政府指导、财政出资的方式推动食责险落地实施,对全国食责险试点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对这一保险模式,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刘峰这样表示。

据了解,作为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创建的重要举措,这一利用保险手段化解公共食品安全危机的“宁波模式”,将朝着可复制、可推广方向探索,成熟后,将推广到宁波乃至全国。

第三篇:如何化解公务员面试危机之二:无话可说

如何化解面试危机之二:无话可说

公务员面试中,很多考生事前准备非常充足,考官的问题也不难,但临场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头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或说得非常简短,一旦发现自己无话可说,就会导致精神紧张,紧张又会导致意识缩窄,精神过度集中,出现“脱离感”。大脑空白是在短促、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脑活动受到抑制引起的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的现象。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只不过有的人持续时间短,有的人长一些。许多考生平时只注重死记硬背培训班或自己在网上找来的套路,临场时,脑子里只有套路而不能够把套路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答题时把套路一背,就没了下文,从而导致脑子空白,临场时不会答题,不敢开口。

因此,考生要注意不要把套路当做万能的良药,而是要对症下药。虽然套路完整地概括了答题的要点,它为考生提供了答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考生根据实际问题,循着给定的思维逻辑来讨论某个问题。考生临场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只背套路而不能灵活运用,在具体的内容上叙述得不够详细。如果能够做到既从宏观上把握套路,又运用微观思维来答题,就能避免临场考试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下面是贤才公考面试培训班的模拟现场的一道试题,“答案一”是某个考生第一次模考时的答题内容,“答案二”是贤才公考老师拟定的参考答案。

近来国家与地方纷纷出台办公室禁烟规定,请您为本单位起草一个办公室禁烟方案。

这是一道计划组织协调类的题目,要求拟定一个方案,即把具体的方案口述出来。此类题的答题的套路是:确定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精神——确定工作目标——准备阶段(时间的确定、宣传、开会、分工合作)——实施阶段(步骤和要求)——总结上报阶段(上报、征求意见、修改方案、呈报上级、确定)。

答案一:

首先我会确定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并贯彻落实此次活动的精神,然后确定工作目标,确保禁烟的有效进行。(开头过于形式化,精神、目标不够明确,套路的痕迹太明显)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这句话比较多余,完全是在叙述套路)准备阶段我会确定此次禁烟的具体

时间;发动宣传,让办公室人员知晓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然后召开会议,成立禁烟管理小组,分工合作。实施阶段要求各办公室学习上级精神掌握此次禁烟的精神,不定期检查禁烟情况,对违规的人员和办公室进行定期整改。(具体的步骤不清不楚,叙述的语言不够条理,建议考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多用到“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等词语,时语言流利、有条理,并可迫使自己去设想更多的内容。)要求做到领导不带头吸烟、下属不向领导敬烟,达到办公室无烟化的目标。(叙述实施阶段应该详细些,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打发了)最后总结上报,征求意见,修改方案在呈报上级,确定最终方案。(方案的要点基本齐全,但内容不够具体不够充实)

答案二:

为积极推动全面禁烟工作,贯彻落实全面禁烟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制订本方案。首先确定方案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卫生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开展禁烟活动,降低办公室人员的吸烟率,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题目中的要点“近来国家与地方纷纷出台办公室禁烟规定”相扣,能够有效贯彻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方针)

其次,确定此次禁烟工作的目标: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实现办公室及休息区全面禁烟,力争到202_年底全面实现无烟单位的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实现意义)

接下来是工作的准备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禁烟工作开展为期半年,宣传阶段和验收成果各一个月,实施阶段为四个月(时间安排合理,比较具体)第二,利用单位宣传栏、展板、网站等形式组织开展禁烟宣传和教育,在醒目位置设立禁烟标志,划定吸烟区;(宣传方式与方法比较具体、可行)第三,召开会议,成立禁烟小组,选出组长和相关负责人,设立监督员和巡查员,定期检查,将禁烟工作落到实处。第四,设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设定奖惩制度”像万能胶,可用到很多的方案里面,还可作为措施之一,用来回答其他题类。)

禁烟工作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不定期开展禁烟讲座,提高各科室人员对禁烟的认识,自觉抵制烟害;第二,禁烟活动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人员对个科室落实禁烟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

报批评,限期整改。第三,认真实施奖惩制度,把禁烟工作作为科室和个人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的要求是:一,提倡鼓励科室领导带头戒烟,一实际行动为下属树立禁烟榜样;二,见到同事有吸烟的举动,应及时劝诫或建议他到吸烟区;三,严禁家属和外来办事人员在工作场所吸烟,一旦发现,及时提醒。(有步骤,有要求,内容具体,操作性强)

最后将方案总结上报,并征求各方意见,将意见搜集汇总,为修改方案提供参照,适当修改方案后呈报上级,以确定最终的禁烟方案。

第四篇:应对“四大考验” 化解“四大危机”

应对“四大考验” 化解“四大危机”

202_年9月25日,《新闻联播》首要播报了习近平总

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发表的“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重要讲话,同时,25日的《焦点访谈》设立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专题,深入推广和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如何化解“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机、能力不足的危机、脱离群众的危机、消极腐败的危机”四大危机,我们必须对“群众”这一概念进行再认识,认清群众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为民务实清廉”执政要求。

一、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新时期组织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组工干部创新意识不够,工作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不够,群众意识较差,闯劲也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重按部就班的固有模式,阻碍了创新能力提高;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少组工干部认为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程序很严格,担心搞突破出乱子,搞创新冒风险,导致组工干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

强,能力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

2、能力素质提升力量不足。现组工干部普遍知识结构单一,在应对新时期复杂局面、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独挡一面、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干部脱离群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能力建设机制未建立,组工干部能力评价机制、能力培养机制、能力激励机制等未能建立,对如何提升组工干部心中无数。其次,部分组工干部安于现状,满足与当前状态,不思进取,忽略了能力素质上的提升。

3、工作作风出现不良倾向。当前不少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随大流清晰、吃老本倾向、图享受倾向、打工者倾向、老好人倾向。究其原因,是因为各种学习、工作、督查等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学习政策、业务、法律等知识被动,层面粗浅;学习与思考,知识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对知识、经验总结少;实践、调研时间少、浅、片面,没有科学识人、用人;

4、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有的组工干部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对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对干部的了解不深不透,制约了组工干部队伍为民服务意识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强调组工干部做表率、做奉献的多,关心组工干部成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5、廉洁自律意识不强、认识不足。部分组工干部奢侈享乐不自律、纪律散慢不严明。有些干部更是上班一天掐头去

尾,有效的工作时间所剩无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引导不足,执行制度不严,督办检查不到位,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少部分的组工干部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没能严于律己,没有从源头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任由自己堕落。

二、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机”的意见建议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防止精神缺钙。建立集中学习制度,每个星期安排时间学习党的十八大、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讨论,撰写心得。开展“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学习讨论,进一步明确组工干部讲党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树立组工干部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良好形象。

2、提高能力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科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规范干部的初始提名程序,不断提高干部工作透明度和公开性,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净化选人用人风气,坚行能者上,坚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完善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

3、改进工作作风,形成符合新任务要求的新作风。加强组工干部职业道德建设,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组工干部的价值追求。突出先进组工文化建设,强化优良传统的教育和传承,形成符合新形势,做到净会风、正文风、树新风、扬正气。

4、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实干队伍。建立民主开放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从严落实事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等约束制度,经常召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集中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同时,建立组工干部下基层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组工干部驻村指导、协助村民生产,开展活动。

5、严格监督管理,筑牢应对风险和考验的防波堤。完善组织工作的推进落实机制。各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中央八不准的精神和要求,按照“四群”教育的要求,严格自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坚持从严管理,进一步建立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用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管理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组工干部。

第五篇:税务行政执法危机及化解对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税务行政执法危机及化解对策

赵东海

根据有关资料和媒体报道,由于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行政不作为或税法执行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案和行政诉讼案在全国是比较普遍的,近年呈上升的态势。

税务行政执法危机是指由于税务行政执法风险所产生的,对税务机关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因素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税务行政执法危机即“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刻,是税务机关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如果处理不当,组织危在旦夕,然而处理得当,则又成为未来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体现及意义

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困难重重,“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受百家气”就是税务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由于税务行政执法风险而导致潜在危机的存在,也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有效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和媒体报道,由于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行政不作为或税法执行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案和行政诉讼案在全国是比较普遍的,近年呈上升的态势,因此而受到责任追究的税务人员为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税务行政复议案件1994年至202_年为1035起,202_年至202_年上升到3305起,是前六年的3.2倍;全国税务行政诉讼案件1994年至202_年为328起,202_年至202_年上升到1081起,是前六年的3.3倍;在行政复议案和行政诉讼案中,能维持原处理决定的并不多,败诉率比较高,如202_年全国税务机关已办结的复议案件中,复议决定维持和撤销、变更的比率为54:46;人民法院审结的税务行政诉讼案件中,判决维持和撤销、变更的比率为48:52;202_年全国税务机关受责任追究的税务人员20.49万人次,受行政处分的4597人次,移送司法机关的191人次;202_年7月至202_年底,全国税务机关因渎职侵权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税务人员439人,202_年全国仅国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税务系统因渎职侵权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税务人员为144人。而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份,广州地税干部队伍中接连发生8名基层一线税务人员、一名局属单位的副局长玩忽职守,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问题,先后被纪检、检察机关询问、拘留、取保候审甚至逮捕关押,给广州地税带来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惨痛的教训,不得不敲起警钟,引起我们的注意。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提出,可以有效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科学防范、化解税收执法危机,从而保障税收执法安全,这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也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提出,可以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税务行政执法危机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化解税务行政执法危机,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税务行政执法危机,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

(三)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提出,可以确保税务执法质量和税收收入。如果执法人员能始终保持税务行政执法危机意识,就能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确保尽职尽责,应收尽收。

(四)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提出,还可以防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推进廉政建设。尽管因不廉洁行为造成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是税务干部队伍中的极少数人,但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和败坏了税务工作者的形象,损害了税务机关的权威,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二、税务行政执法系统危机成因分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税收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的同时,更大程度上约束着税务执法权力的行使。当前,税收执法危机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既有税务机关自身的因素,更有社会经济根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税务人员执法危机意识缺乏

部分税务执法人员对税收执法行为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和后果缺乏有效认知,其法律意识淡薄,执法工作中随意执法、执法不严;部分执法人员素质提升滞后,未能适应经济税收发展的巨大变化,造成执法程序不严谨,导致执法危机的发生。主要有:

1、工作效率低。例如稽查部门办案时间过长,造成纳税人失踪、证据资料遗失,导致一些原来能够处理的案件最终因证据不足无法处理;征收机关超时限办理涉税审核事项,被纳税人质疑;税源管理信息失真,纳税人骗购发票后失踪,造成税收流失。这类风险日常表象上不易察觉,容易忽视,而最终造成的后果可能极其严重,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2、税务处理不当。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条理解上的偏差,使其对税法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做出补税处理;对未经批准缓缴税款的行为没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一些应该行政处罚的案件没有处罚;工作中注重实体,忽视程序,造成因程序违法导致案件不能处理。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至202_年期间,税务部门的败诉率由66%左右上升至82%左右,远远高于全国行政机关40%的平均败诉率。其中,税务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税务执行不到位。一是文书送达不合法,文书未送达到法定的人员手中,如果涉及到要对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等措施时,引起争诉冲突,有直接败诉的风险;二是执行措施不到位,对欠税(费、罚)存在追缴不力的情况,法律赋予的追收税款的措施没有充分运用,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制发不规范文件或内部工作流程,一定程度上增加危机产生的概率。目前各类管理制度对税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长远看有利于税收征管的规范和发展,但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有些要求过高,甚至将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要求税务机关和税收执法人员来承担过失;而且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交叉重叠,制定频繁且一个要求比一个要求更完美,对于目前法制环境和征纳环境中从事基层税收管理工作的税务人员形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为自己设计了制度性不作为陷阱,增加了执法危机产生的概率。

(二)个别税务人员将手中权利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

基层税务人员工作在第一线,经常与纳税企业、经办人员及中介机构打交道,特别容易成为个别不法之徒拉拢腐蚀的主要对象。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物质利益“诱饵”千方百计拉拢和“密切”与税务干部的关系,或通过中介机构担当“掮客”,从中谋取和寻求不缴或少缴税款。而当个别税务人员将自己手中的权利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时,就有可能导致廉政危机产生。

1、稽查选取人情案、关系案。在目前选案评估尚不健全、选案随意性较大的情况下,个别人员利用选案环节处于案件稽查“入口”、“放水不留痕迹”等便利条件,采取“当立不立”等选择性立案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

2、案件稽查实施。税务稽查员实施案件稽查时,利用证据取舍标准和程序不够统一、证据取舍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管理漏洞,对发现问题抓小放大、避重就轻,对检查出的税款查多报少或以不熟悉业务、证据不足为借口少处理应追缴的税款,私下牟取不正当利益。

3、案件执行实施。稽查人员利用案件执行公开度不高、执行监督不严、主观随意性较大等漏洞,采取纵容或指使纳税人转移可执行财物等方式,导致案件稽查处理结果无法执行或部分执行,私下牟取不正当利益。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及后续管理。税收管理员利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大多由中介机构代理的现状,与中介机构或纳税人达成默契,采取对存在问题视而不见或指定中介机构等手段,私下与中介机构或纳税人合谋牟取不正当利益。

5、税收减免。无论政策性减免还是困难性减免,实践中减免税具体操作口径往往掌握在税收管理员手中,在申请企业数量众多、实际批准减免额度有限的情况下,税收管理员易利用上级对自身工作、纳税人对减免税条件的“双重信息不对称”牟取不正当利益。

(三)税收立法的缺失及不够完善

税收立法的缺失对于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

1、税收实体法有关要素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现行税收实体法主要是由各税种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组成,有些税种的征税要素,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并没有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税务机关在行使税收执法权时自由裁量权过大,主观因素很容易左右最终的征税结果,这就违背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势必引起税收争议而产生执法危机。

2、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不够严谨。就广义的税法体系而言,税收规范性文件处于最末的位置,其法律效力最低;而狭义的税法体系则仅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税收规范性文件不属于狭义的税法范畴,一般都是作为对税收实体法的补充和解释而存在。由于部分税收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存在漏洞,制定上不够严谨,以致前后矛盾,衔接性差,影响了实体法的实施效果。而税务案件一旦进入行政诉讼阶段,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仅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章只能作为参照,由此,规范性文件对税收实体法所作的解释或者补充在行政诉讼中是没有效力的,据此作出的执法行为,可能导致执法危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3、税收程序法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不利于操作。在税收执法实践中,《税收征管法》仍存在一些模糊空间,如:对关联交易纳税调整查补的税款是否加收滞纳金;对纳税人不属计算错误但未足额申报纳税行为,税款追征时效如何掌握等等都未明确,使税务执法陷于执法“乱作为”或“执法不作为”尷尬局面中,并可能遭遇执法危机。

(四)税收征管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原因

由于税收征管机制及外部干预等方面的系统原因从而导致税务行政执法危机主要有:

1、税收征管机制不健全。从“征管查”的辩证关系来看,征收是目的,管理是基础,稽查是保证。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征管查职权范围划分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由于职能的分立,征管查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相关涉税信息无法在各部门之间有效的运转,影响了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大量走逃户和非正常户,形成执法危机。另外,税务与工商、银行、金融等部门之间,国、地税之间及不同地域税务部门之间由于同样存在信息不共享、交流不及时等问题,也会影响税收执法的打击力度,造成工作的被动。

2、来自各方面的干预风险。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等的压力,许多地方政府遵循“惟经济论”、“惟GDP论”这一片面的工作思路,而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存在着种种联系,特别是在税源、经费、建设上对地方政府依赖性增强,对政府的“愿望”、“大局”常常采取合作的态度,政府一些走在法律边缘的“保护”、“发展”政策不可避免地给税收执法增添了法律风险,这种风险最终都只能由税务机关来承担。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执法的公平。

3、税收执法行为受到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增加了执法危机。随着税收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受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社会对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增大,要求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更高,执法尺度更严。

三、税务行政执法危机化解对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税务行政执法危机的化解是国家税务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税、税收法治的根本保证。对此,美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怀特指出,由于在行政运行中存在着滥用权力、违法乱纪、侵犯公民权利、管理无力、不负责任等不良情形,容易导致税务行政执法危机,因此有必要发展完善相应的对策机制,以便对行政系统实施有效的监督,确保其高效地运作,同时也“确保行政官吏之行为,不仅使之与法律相协调,且同样与公民之目的及心理相切合”。我们可以通过事前沟通、制定完备的危机应急管理预案等方式来将危机带给税务部门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危机一旦发生,税务部门更要学会有效沟通、学会应对和化解危机;将危机转化为税务事业发展壮大的机会。

对策之一:制定危机应急管理预案

危机管理又叫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如果没有事先准备就会在危机发生时容易出错。制定危机应急管理预案,对我们提高危机反应的质量和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面对有可能发生的税务执法危机,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有回避、顺应和合作,采取那种措施,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有效地化解危机,解决危机。在当今以和谐为主旋律的社会中,以沟通、协调的合作态度去解决行政执法危机应该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可以通过与纳税人沟通、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与司法部门协商,以及在一些对自己不重要而于对方很重要的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等等来化解执法危机,避免行政败诉以及被追究执法责任的发生。特别是危机发生之后,面对纳税人或外部监督单位,我们要说什么,由谁来说,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说,我们又如何去控制或争取最好的传播效果、沟通效果。因此,制定危机应急管理预案十分必要。

具体而言,制定危机应急管理预案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应分清责任,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如果税务机关无责任,危机完全是纳税人引起,应采取速战速决策略,尽快书面回复纳税人说明问题。如果税务机关应负完全责任,应采取以退为进策略,首先书面承诺公正处理问题,其次采取措施制止事态蔓延,最后勇于公开检讨挽回影响。如果税务机关应负部分责任,应采取社会协商策略,首先邀请公正第三方认定责任,其次选择纳税人的“意见领袖”进行平等协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商,最后主动改进不足推动工作。通过上述应对策略的采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摄人,最终目的是化解危机、渡过难关、解决问题。

对策之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客观上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和缺陷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量变到质变,在一定的诱因引诱下,就会成为危机的易发部位、频发部位。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制度化管理,事前监控加以控制,即令所有的税务人员对危机的频发部位、易发部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有良好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危机反应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事前进行各种危机的培训、教育,提高全体税务人员的危机意识,完善税务执法机制,控制和减少税务危机的发生。

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化解危机能力。要对税务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和“执法危机”警示教育,深化稽查干部执法危机的意识,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因此,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税收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最终达到防范税收执法危机目的的基础。学习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这是日常税收执法的依据和标准,只有透彻掌握了税法知识,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避免因执法不到位造成玩忽职守,或者在越权执法形成滥用职权;二是执法过错及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的相关规定,这是税收执法人员应努力避免触到的“高压线”。明确税务人员只有熟知不规范执法的相关责任,才能更加自觉地规范执法,有效减少和防范税收执法危机的发生。

二是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内部惩处力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执法责任制。要做好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的适配,规范各执法岗位及上下环节之间有效衔接的执法程序;提前发现因执法过程不衔接、难以操作可能导致的管理漏洞和监控不力,及时进行弥补和修正,减少系统潜在危机;继续强化评议考核,充分发挥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功效,建立起以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加大内部惩处力度,以促进税务执法人员依法治税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规范”到“我要规范”上转变,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减少违法执法行为,化解执法危机。

对策之三:建立健全危机化解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危机化解运行机制主要要求税务机关创新税务管理机制,促进依法行政。

一是开展事前防范。建立执法程序及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定期对正在适用的执法程序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审视,对税制缺陷和税收政策漏洞,积极向上级提出对策措施,以规范税法解释,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稳定性与严肃性,保证税收执法有法可依,避免执行错误的文件导致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损害,进而导致不必要的行政诉讼,甚至于执法犯法。针对一些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或比较原则的条文,在征管稽查工作中难以把握的情况,建立疑难事项会商制度,化解执法危机。

二是以大集中核心系统为依托,建立稽查员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将涉及稽查管理的各种特定信息整合到一个工作平台去,围绕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按照案件任务管理、案源信息管理、查帐事项管理、综合管理设置四大功能模块,通过信息平台下达具体的工作事项、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形成面向操作层、管理监控层、决策支持层的全方位稽查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与税收管理员平台一起实现征稽有效衔接,通过信息数字化来实现税务管理的精细化,从而达到提升税收管理工作效能,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及时进行查处”的高速运转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在税务执法活动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最大限度化解执法危机。

三是在税务稽查中推行审核式稽查工作底稿,通过统一规范审核程序、步骤和方法,纠正人的主观判断和随意性造成的偏差;通过确定审核要点,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可能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揭示性审核,使稽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保证;通过工作底稿能够具体反映稽查人员的工作过程以及稽查质量,为考核稽查员提供了监控和约束的标准,使稽查人员在不廉政、不作为问题上“不能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四是建立分类管理的纳税评估工作指引,构建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中介机构代理质量风险评估办法,完善对中介机构实行风险级次的分类管理措施,完善监督机制;将征收管理延伸到与企业经营有关、与税收有关的各个环节,掌握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核算体系,掌握企业的经营特性,掌握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变化情况,以避免因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税收流失。

五是加大税收办税事项公开,公开期限、流程并及时通报结果;细化操作规程,规范减免程序,减少税管员人为操作空间;逐步取消内部减免税名额控制,依法审批。

对策之四:建立危机协调沟通机制

建立危机协调沟通机制要求税务机关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在强练内功的同时,我们要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群众性协税护税体系,共同维护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化解税务机关的执法危机。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普及税收法律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依法纳税意识,使税收法制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协调。将税收执法行为、程序、时限置于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之下,塑造良好的税收执法形象,这样,可以取得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减少税收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深化与国税、工商、房管、海关、银行、中介等部门的合作层次与内容,切实利用好地方政府协税护税机构的作用,以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和纪检、监察、检察、公安、法院协调沟通,对税务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从而化解外部税收执法危机,共同构建和谐、互动的良好征税环境。

1、杨柯 杨宽:《规范履行税收职责-规避执法风险》,兰州市国家税务局网(202_-09-05)

2、霍志远 刘翠珍:《防微杜渐胜于亡羊补牢—浅谈税收执法风险之防范》,河北省国家税务局网(202_-12-17)

3、谢少卿:《如何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中国税务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teniu.cc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陈瑞莲 蔡立辉:《公共行政》

化解德育生态性危机论文[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