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5篇模版]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30-847470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2-25 15:04: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

摘 要: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是目前国外较流行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保障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1.1 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

这种模式为公民提供了一套“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这种模式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但由于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以致于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也不利于国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难适用。

1.2 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相比,其缺陷在于:由于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资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率的影响非常大。其优点是:建立了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具有风险保障的共济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农村。

1.3 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创设了公积金制度,并由最初的养老用途逐渐扩展到医疗、住房等领域,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雇主与个人的责任,缺乏政府与雇主和个人之间的共济性,不具有普适性。

1.4 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保险模式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范围覆盖全体国民。其缺陷在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不宜再适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可考虑在小范围内、阶段性地选择使用。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因素

2.1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一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影响巨大,甚至存在有根本性差异。其次,政治体制不一样,对社会保障模式运行产生的影响千差万别。再次,利益群体对社会保障模式的作用非常巨大。二是人口因素。从家庭结构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过渡,子女数目的急剧减少导致了每个子女所负担老人的系数明显加大,使得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迫切需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等将成为中国新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关键领域[3]。三是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哺幼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中国农民心里根深蒂固,甚至上升到伦理和法律规范层面,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传统保障制度的因素。由于社会保障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惯性,新旧体制的更替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能够与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建设过程将具有渐进性,新制度中会包容中国传统保障制度中的有益部分。

2.2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经济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结构及社会化程度。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力充裕,国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经济运行状况。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相适应。第一,一定时期内经济的运行状况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覆盖面和功能。第二,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重点和内容。第三,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三是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非根本经济制度范畴,而是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经济体制中的稳定系统。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经济制度是内容,经济体制是形式。

因此,作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要体现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制度。所以,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经济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复杂化、多元化是总体趋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定型,因而也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一,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可以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即以政府为直接责任主体,抛弃“施舍”观念,将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既然《社会保险法》已颁布,那么农村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就应当长期化、稳定化。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可以分为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补充医疗三个层次来进行模式设计。首先,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这个层次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贫困地区,可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财政责任;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财政责任。其次,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这个层次可以综合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个人分担筹资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可由集体组织和个人来承担大部分筹资份额,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按5:3:2的比例分别承担筹资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各承担I/4的筹资责任。再次,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民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因此,这个层次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4]。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运营大体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其中,现收现付制是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但现收现付制容易导致代际收入再分配,即当代人的受益支出需要下一代人来提供,从而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无法相对应。

完全积累制是以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方式。它是在农民劳动期间,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集体组织和农民定期缴纳保险费,并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并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

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的混合筹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比现收现付多筹集一部分金额作为积累基金,使收大于支,从而积累一部分基金,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陆菊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师,202_(2):88-89.[2] 王 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3]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4]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_.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

摘 要: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是目前国外较流行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保障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1.1 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

这种模式为公民提供了一套“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这种模式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但由于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以致于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也不利于国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难适用。

1.2 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相比,其缺陷在于:由于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资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率的影响非常大。其优点是:建立了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具有风险保障的共济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农村。

1.3 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创设了公积金制度,并由最初的养老用途逐渐扩展到医疗、住房等领域,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雇主与个人的责任,缺乏政府与雇主和个人之间的共济性,不具有普适性。

1.4 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保险模式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范围覆盖全体国民。其缺陷在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不宜再适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可考虑在小范围内、阶段性地选择使用。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因素

2.1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一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影响巨大,甚至存在有根本性差异。其次,政治体制不一样,对社会保障模式运行产生的影响千差万别。再次,利益群体对社会保障模式的作用非常巨大。二是人口因素。从家庭结构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过渡,子女数目的急剧减少导致了每个子女所负担老人的系数明显加大,使得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迫切需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等将成为中国新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关键领域[3]。三是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哺幼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中国农民心里根深蒂固,甚至上升到伦理和法律规范层面,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传统保障制度的因素。由于社会保障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惯性,新旧体制的更替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能够与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建设过程将具有渐进性,新制度中会包容中国传统保障制度中的有益部分。

2.2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经济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结构及社会化程度。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力充裕,国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经济运行状况。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相适应。第一,一定时期内经济的运行状况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覆盖面和功能。第二,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重点和内容。第三,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三是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非根本经济制度范畴,而是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经济体制中的稳定系统。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经济制度是内容,经济体制是形式。

因此,作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要体现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制度。所以,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经济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复杂化、多元化是总体趋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定型,因而也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一,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可以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即以政府为直接责任主体,抛弃“施舍”观念,将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既然《社会保险法》已颁布,那么农村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就应当长期化、稳定化。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可以分为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补充医疗三个层次来进行模式设计。首先,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这个层次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贫困地区,可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财政责任;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财政责任。其次,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这个层次可以综合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个人分担筹资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可由集体组织和个人来承担大部分筹资份额,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按5:3:2的比例分别承担筹资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各承担I/4的筹资责任。再次,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民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因此,这个层次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4]。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运营大体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其中,现收现付制是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但现收现付制容易导致代际收入再分配,即当代人的受益支出需要下一代人来提供,从而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无法相对应。

完全积累制是以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方式。它是在农民劳动期间,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集体组织和农民定期缴纳保险费,并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并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

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的混合筹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比现收现付多筹集一部分金额作为积累基金,使收大于支,从而积累一部分基金,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陆菊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师,202_(2):88-89.[2] 王 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3]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4]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_.

第三篇:202_年农村社会学论文

农村初中生升学情况的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县徐镇镇为例

一、背景叙述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明确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世界关注。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21世纪知识经济将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如何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呢?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缺乏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是农民,耕地少,生产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的现状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控制农村初中生的辍学问题。可见,把握机遇关键在于教育。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据1990年普查统计,我国100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1996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8%的地区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6%,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农村即占85%。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农业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农村教育显得特别重要,而农村初中生的大批辍学,势必给整个农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如何,原因何在,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展下去,本次调查就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现状描述

农村的义务教育现阶段推行的情况,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些农村却是不容乐观。由于当地风俗习惯、农民的封建观念和农村初中自身的问题,导致很多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能完成学业,大批的初中生考不上高中。在相当广的农村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文化素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

自从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农村的九年义务教情况有了好转,但是农村的初中生升高中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徐镇镇为例,全镇共有两所初中,每年的毕业生所能报考的只有两个县重点高中和一个县职业高中。每年两个学校毕业生有1000多人。而升入重点高中的不到30人。在202_年,两所初中共升入县重点高中为28人,升入职业高中的有70多人,而当年的毕业生却有1200多人。以往的情况更糟。在202_年到202_年中,其中一所3年没有考上县重点高中(有些是托关系花钱上的不包括在内)。

好多村庄的初中毕业生有些区外地打工,有些去其他的技校学技术了,还有些是村里闲着,没事可做,在村里整天的玩,闲逛,有时还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对于村庄建设及其不利。

三、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

当地的农民的收入有种地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有的农民还经营一些小生意。当地居民的平均个人年收入3000左右。在镇上的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因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他们大多都没有了土地,一些有沿街的都做起了生意。而那些没有沿街的居民则打个零散工或外出打工,收入没有那些做生意的多。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不收费了,农村的孩子都能上的起学。当是,上高中的花费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因为每年正式考上的没有几个,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找关系花钱买上的。一般如果分数差的不是太多的话(30之内),基本5000左右,这不包括学费;分数如果差50分以上的话,就要花的多一些,大概是8000或者更多。这些费用算是择校费,县里的重点高中每年都这样做,所有实际考上的学生不到一半,大部分的都是花钱买上的。在算上学费和生活费,一个高中生三年基本要花上20000左右。一个高中生的家庭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上完高中上大学的学费是很高的。每个农民家庭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2.当地农民的价值观念

当地农民还在还保留一些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般当女儿读完初中以后都不在上了,很多家长都还保留着女儿迟早要嫁出去,将来不是自己家中的人,对于女儿的投资比较小,当女儿中考不理想需要花钱找关系是,一些家长不愿意花钱,而是让女儿退学去外地打工挣钱,为家里储蓄资金,这个比例大概占30%左右。这些女孩基本上都去沿海地区打工,为家里面减轻负担,支援家里面的男孩继续读书。有些女孩在外打工一年能挣到20000多,这个数目对于农村家庭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当看到别人家的女孩每年挣那么的钱,很多目光短浅、观念落后的农民家长就不让自己的女儿在读书了,而是早早的去打工。所以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的女孩都去外打工了。

由于女孩在外打工一年能挣一两万,这对于家中的男孩也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当一些男孩面临初中快要毕业时,有些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就主动放弃中考,家长也不反对,他们有些就跟女孩一样去外地打工去了。好多初中都没有上完就缀学了。

当地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高中。但是当他们看到那些从高中高考失败后回家种地或外出打工的时候,他们就隐隐约约的感到读书无用。更何况上几年高中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挣一些钱,为将来结婚用。

3.学校原因

应该说学校的原因是当地升高中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当地的两所初中,每年升入重点高中不到30人。这足以说明这两所学校教学质量情况。学校的老师60%的是专科毕业。那些本科毕业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担当的很少,一般他们在学校做领导。教学大部分都留给了这些专科毕业的老师。这些老师教课形式比较老套,没有什么创新。当学校来了一些较好的老师时,他们在学校教课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名气,这时县城的一些比较好初中就会把这些老师挖走。这样导致这两所初中老师教学质量不高。由于整个县只有两所重点高中,所以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要想考上只有靠成绩,但是学校的教学不行,学生的成绩在整个县不占优势,所以在考试中就无法取得成功。

学校的管理也是比较松散的:学生都是走读生,学校实行开放式管理。学校里也有食堂,是为那些比较远的学生准备。这些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回到学校,带着这个星期生活费,吃住都在学校。看上去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其实不然,由于学校管理松散,在学校周围有很多的娱乐场所,比如网吧、台球厅、滑冰场等。好多这些住校生吃过饭后就去那里玩。快到上课时才回教室。但是也有一些是在学校里的,但学习不多。那些学习的学生由于老师教的不好,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改善,学习效率就不高。

学校的环境对学生学习也不利。由于学校建在镇上,那些从较远地方来的学生,就抵制不住诱惑,去各种娱乐场所里玩。那些离家较近的学生,由于要回家吃饭,课余时间有限。但是当他们知道哪个地方好玩后,有时就逃课去了。镇上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好欺负非镇上的学生。他们依仗家离学校近,就经常向外出玩的学生要钱。更甚者他们经常在学校门口或者周围聚众闹事,有时还打架。学校的管理老师对于这些闹事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在学校内发生的,一般不管。因为这些老师也担心那些学生对他们的报复。

4.学生自身原因

受当地文化和风气的影响,90%多的初中生上不成县重点高中。他们在学校初中三年里,由于老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对学校产生厌倦,以至于自己成绩不好,对于考上职业高中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重点高中了。他们在学校里就整天玩,有时还经常旷课,到镇上的网吧上网、滑冰、打台球等等。更严重的是在学校里拉帮结派和别人打架斗殴,不服从老师管理,甚至还打老师。有些学生在初中还没有上完,由于自己在学校表现不好,被学校退学了;有些是自己感到上学没有用,中途自己就不上了,连中考都不参加;有些是想上完初中拿着毕业证就去外地打工;有些是没有考上,家里面也没有花钱找关系。学生在学校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反而学会了一些坏毛病,吸烟、喝酒等行为在这两所中学是很常见的。

5.社会风气

由于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每年的升学率让人失望,学校管理松散,再加上当地流行的外出打工热,很多初中没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学生就外出打工了。学校周围又比较繁华,每到逢集的时候,又相当的乱。当地的居民对于孩子上学所报希望不大。因为他们的孩子只能去镇上的那两所初中上学,而这两所初中每年升入高中的学生又是那么的少。所以当大部分家长知道孩子不想再上学的时候,也不阻止,而是劝孩子去打工挣钱。这种不负责的行为逐渐在村里流行开来,一个村里的初中生一块去打工,而不去上学的现象现在很常见。学校的教育质量低和管理松散导致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少,另一方面,学校在当地的声望不好,当地的农民不对学校抱有多大的希望。没有钱和关系的家庭就劝孩子初中毕业后去外地打工;家庭比较富裕的有些对高等教育不抱有希望,等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让他们学习技术去了。一个镇的大学生所占初中生的比例是相当的少,大概不到10%。农村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上重点高中和大学的期盼被外去打工的诱惑说超过,慢慢地在当地农村上重点高中的就少之又少。

四、趋势探讨

1、农村的高等教育现状将越来越糟糕。随着更多的初中生缀学而不能在继续上高等教育,他们将会更多的去面对经济问题,而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或学习某种技能。将会在农村形成一种风气,影响其他还在上初中的学生和那些犹豫不决的是否考高中的同学。这种趋势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将会蔓延。逐渐影响农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陌生,以至于农村的家长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外去打工或学习某项技能。初中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应该是比较大的。在一个村里能有一两个大学生就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的都是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初中生或初中没有上完的学生。这样下去,农村的高等教育问题没有出路,农村的孩子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所拥有文化水平将大大的低于城镇的孩子。

2、城乡差距将不断的拉大。由于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导致农村出来的劳动力只能从事哪些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往往是没有脑力劳动获得的报酬高,这样城乡居民在收入上差距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所经历的教育不同,农村的青年所掌握的文化能力有限,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将处于劣势。个人的人脉资源将比不过城镇的青年。这样在接受教育有明显差距的背景下,个人能力和个人资源都将大大受到制约。农村的青年在起跑线上都输个了城镇的青年,以至于他们在将来的竞争中不能处于优势。这种长远的影响将决定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的扩大。

3、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将会很慢。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是其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一个人素质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文化水平是要靠教育提高,个人素质是和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活动交往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农村的初中教育尚存很大问题,更不用说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了。农村的初中生毕业后,大部分去外地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是很杂乱的,所接触到的人的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受到各自坏毛病的影响,慢慢自己也学会了那些坏毛病,影响自己的素质的提高。

4、农村的乡风建设的目标将大打折扣。农村乡风建设应该是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素质的提高要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或者经常接触到高素质的人。从农村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们大多不想回家,而是在城镇定居生活。这样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受到限制。在农村里,很少有高中毕业的村民,大部分是初中生。他们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在村子里生活,每天所接触到的都是熟悉的村庄的村民。对于高素质的教育他们没有想过,感觉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农民在村里生活,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外界所倡导的技术下乡,又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民的文化水平在村里是够用了,但是出了村到外地打工时,却经常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

5、社会风气将会继续恶化。学校周围的混乱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升学状况。每年较低升学率使学校的声望下降。农民对于让孩子上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虽然短时期内可以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势必要回家种地,成为下一代农民。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只有回家种地。这样一来,农民的出路更加渺茫。农民对于读书更加感到没有用,读书无用论将在农村站稳脚跟,深深影响农民的观念。农村的教育只是出于义务教育阶段,只

是让农民子弟认识几个字会算一些数学简单问题。而对于高等教育只是望尘莫及。这样的风气在农村很有可能会继续恶化。

第四篇: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2_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

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2_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忠根 《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 载于《农业经济》(2)王远路等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载于《现代化农业》(3)钱啸风 《关于台湾休闲体验农业的考察报告》

第五篇:我国农村养老的问题社会学

关于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上世纪初,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在中国,大约94%的农村人养老完全是由子女或家庭赡养。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重挑战。

随着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大多以一至两个子女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今在中国农村也日趋普遍。由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依靠家庭养老也就成了一种泡影。另一方面,以前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可是,现在农作物根本不值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已经不错了。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大多农民根本顾及不了自己的养老问题。

而且,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失地农民数量达202_万人,并以每年至少100万人的规模递增。

据国家老龄委202_年初公布的数据,全国只有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吕学静教授给本刊记者提供了一组权威数据:北京14个郊县60岁以上的老人农民共有约60万,其中,只有2.3万人领取养老金。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直至目前,这种制度主要局限于城镇,而且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养老金空账问题。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养老保险(养老基金主体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部分组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一)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势必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有部分老人能在年老时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对于一部分疾病缠身,自理能力极端低下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稳定的载体,他们仍然不能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长期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卸各种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亲缘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越来越大。显而易见,家庭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

(二)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的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它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五保”供养制度。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农村丧失劳动力,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居民以“五保”即保证他们的吃、穿、住、烧、葬(教)等为内容,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五保”的供养方式逐渐通过建立敬老院来实现对孤寡老残人员的集中供养。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其作用也是较有限的。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养老保险对象过窄,集体养老保险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也非常的苛刻,五保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没有子女包括女儿;二是有房产;三是有土地。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除非女儿离得很远(至于多大距离尚无明确的说法);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的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对老人的赡养,或者说是维持其温饱,说差一点就是维持其生存,养老的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慰藉方面基本上没有;第三,对集体养老问题上明显认识不足。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符合“五保户”条件的,但是其不愿享受“五保户”的待遇,他们认为“五保户”这个词带有歧视。是一句骂人话,就是叫别人是“五保户”。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出息的人才享受“五保户”的待遇,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尚有一点点劳动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是谁也不会享受“五保户”的供养的。

(三)储蓄养老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指老年人口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似乎越来越无多少实用价值。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使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生活所需的不足部分往往由外出打工补充。于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外出打工,通过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或多或少地积攒了一部分“老底”,但这所谓的“老底”实际上也并不丰厚,随着孩子成长,用于日常开销、教育投资、医疗费用的支出日渐增多,他们那十分有限的积蓄也日渐耗尽,到了晚年,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唯一的依靠只有子女。

农村家庭养老作为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一下子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替代。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国家还没能力完全包揽农民的养老问题,决定了当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核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势必遭到撼动,被适应于新社会条件的社会养老取代。但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还要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的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之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因此,应制定单独的《养老法》,把家庭与社会的养老义务都明确化、制度化,让养老有法可依。

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通过多各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保持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

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保证社会化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加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有益方式,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