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5篇材料)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30-897857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2-03 22:21: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景观水体是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需要。但由于景观水体半封闭、流动性差、循环自净能力较小等特点,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普遍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质严重恶化,极易暴发蓝藻水华。目前,景观水体的治理常用技术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修复法,而这几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能耗高,效果难以持久,工艺复杂条件不易控制等缺点。

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具有无能耗、低维护费、易操作、拥有良好处理效果等特点。笔者结合实际,在景观水体无锡蠡溪公园西苑中引入了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探讨了该技术对景观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和对其浮游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期为景观水体治理及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水体概况及试验方案

1.1水体概述无锡蠡溪公园西苑位于蠡溪桥西侧,占地3.7hm2,公园中心区为景观水体(下称西苑水体),仅通过位于四角的小桥与外围河流连接,水体相对封闭。在上游河流来水和周围污水排放共同影响下,水体水质严重超标,并且连年有蓝藻暴发。

1.2试验方案

1.2.1试验设计及监测方法。为改善景区水体环境,控制蓝藻生长,202_年2月在西苑水体中应用了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对该景观水体进行生态修复,以达到净化水质、控制蓝藻暴发,改善景区水环境的目的。根据无锡蠡溪公园西苑水体的形状特征和水质特征,选取了2台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安装于水体中,并设置5个采样点,分别为懋德桥、田叶桥、凤荷桥、绿杨桥、湖中心,自202_年3~11月共采样9次,以5个采样点的平均水质代表整个西苑水体的水质状况,考察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对西苑水体的改善情况。

主要监测指标包括:①物理指标:水温、pH、溶解氧(DO)、色度、浊度;②化学指标: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Chla)等;③生物指标主要监测藻类总丰度及其种类组成变化。

CODMn采用酸性法;TN、TP采用过硫酸钾-紫外消解分光光度法;NH4+-N采用纳氏比色法;叶绿素a采用热乙醇法。每次测样时加入国家环保总局水环境标准样品(国家标准样品物质网)进行加标测定。

1.2.2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原理及相关试验参数。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设备利用高效纵向循环将底层低溶解氧的水提升到表层使之形成表面流,使表层水体不断更新,此过程不仅有助于改善水体的表面张力,而且加快了界面复氧速度。另外,在水体自重作用下,被抽走的底层水由邻近的上层水体替代,实现了上下层水体的交换。覆盖面积内水体不仅实现了水体的纵向循环,而且改善了水体溶解氧及营养盐的分布状况,使整个水体溶解氧含量明显提高,并逐渐均化。

试验选取的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正常运转时,叶轮由高效低速直流电机带动,由于其具有轴向流和正向位移的双重特性,通过腔体能产生10m3/min的主体流。深层水体会快速流向水体表面,当主体流离开叶轮以近层流的方式快速流过分水盘时,同时形成感应流将浅表层的水带动起来而形成一个环流,感应流与主导流汇合后沿着水体表面以360°辐射状向外扩散。该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的总循环交换量约为5万t/d。

2结果与分析

2.1对CODMn的去除效果

尽管处理水体周围仍然不断有餐饮污水排入湖体,但污染负荷相对稳定可控。可以看到在处理期间,整个水体的CODMn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处理期结束时平均去除率达到28%,CODMn指数保持在地表II~III类水。这是由于系统使上、下层水体充分交换,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另外底层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得到明显提高,形成的富氧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故水体中的CODMn浓度逐渐降低。

2.2对N、P的净化效果

N、P含量超标是西苑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水体TN初始值在4.0mg/L以上,TP初始值在0.18mg/L左右。如图5,处理区水体TN、NH4+-N、TP都呈下降趋势,到11月份,TN、NH4+-N、TP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7%、84%、56%,达到了地表Ⅳ类水标准。这是由于水动力循环复氧技术增强了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使其脱氮除磷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N的去除方面,好氧条件加速了硝化作用,促进底层厌氧分解产物氨转化,形成硝酸盐,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鱼类的摄食作用将N搬离水体。水体由厌氧转向好氧的过程如下:

RCHNH2COOH→NH3

RCHNH2COOH+O2→RCOOH+CO2+NH3

NH4++O2→NO3-

最后NO3-被植物吸收去除。

在P的释放和吸附过程中,溶解氧浓度可影响P的转化方向,在厌氧或缺氧环境下,由于Fe、Al和Mn等金属元素以低价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利于磷酸盐的释放。相反,富氧环境有利于水体中磷酸盐的吸附,水体中的磷被固化在底泥中或被浮游动植物吸收转移而被去除。

2.3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对藻类的控制效果分析

对于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对藻类的处理效果,国内外有相应的报道,其控藻的机理主要在于水动力循环打破了蓝绿藻繁殖的最佳生境。笔者从叶绿素a的浓度、藻类总丰度、浮游植物种类和优势藻种4个方面进行了监测分析。由于藻类繁殖的高峰期在夏季,所以研究只对6月、7月和8月的藻类总丰度、浮游植物种类和优势藻种进行了跟踪监测。

2.3.1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可以看出,自5月份以来,水体叶绿素a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14~28mg/L。与处理初期相比,11月份叶绿素a下降率达到61.0%,平均去除率达到了40.2%。即使在夏秋藻类易爆发季节,处理区藻类生长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原因在于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对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减少了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源,而系统形成的水体上下交换打破了喜静蓝藻的生存环境,因此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处理区水体藻类Chla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3.2藻类总丰度变化。在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的作用下,西苑水体中浮游植物总丰度明显降低,和6月份相比,7月份的藻类总丰度下降了57%,8月份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设备加速了水的流动,打破了水体营养盐的不均匀分布,使浮游植物的平流损失量加大,此外,扰动作用能够打破大多数蓝藻的生长环境,使其丧失生长优势。

2.3.3浮游植物组成变化。在西苑水体中,初期处理区水体中藻类主要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6月份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1%、18%、19%,7月份比例分别为3%、15%、60%,水体中隐藻开始增多,占藻类总丰度19%;8月份一些隐藻成为优势藻种,各门所占比例分别为蓝藻22%、绿藻37%、硅藻10%、隐藻35%。可见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中,绿藻门植物数量基本稳定,蓝藻与硅藻生长相互制约,数量变化不稳定,因而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硅藻丰度也表现出了波动变化,所占比例下降。可见,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不仅降低了浮游植物的数量,也影响着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3.4优势藻种变化。随着藻类群落组成变化,水体优势藻种也变化明显,6月份以硅藻门小环藻为主,7月份色球藻增多,成为优势藻种,8月份隐藻门藻类增殖加快,发展成为优势种,主要为尖尾蓝隐藻,此外绿藻门仍占据一定的比例,衣藻属成为第二优势藻种。水体中优势藻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促进了pH、溶解氧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均化,增强了硅藻、隐藻等其他藻类的竞争能力,水体不再以蓝绿藻占优势,在水流环境适合的条件下,硅藻、隐藻等藻类迅速增殖成为优势藻种,使得藻类群落的多样性提高(均值由1.63增加至2.36)。这些贫营养型藻类的竞争能力加强,抑制了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等有害藻类的增殖,可有效控制西苑水体蓝藻水华的发生。

3结论

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对无锡蠡溪公园西苑景区水体中CODMn、TN、NH4+-N、TP及藻类叶绿素a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水质改善效果显著,与3月份相比,处理区各监测点水体TN平均去除率均达35.7%,NH4+-N平均去除率达到49.7%,TP平均去除率达到37%;CODMn平均去除率达到28%,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达40.2%。

总体来说,西苑水体目前已达到IV类水标准,符合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用水标准(V类)。经过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处理后,水体中藻类总丰度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率达到56%,藻种组成发生了变化,群落逐渐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优势种共存的稳定结构,水体不再以蓝绿藻占优势,在水流环境适合的条件下,硅藻、隐藻等贫营养型藻类的竞争能力增强,迅速增殖成为优势藻种,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等有害藻类生长受到抑制,景区蓝藻水华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景区生态环境明显转好。

本工程试验结果表明,水动力循环复氧控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和蓝藻控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该技术完全以太阳能为设备运行的驱动力,无运行费用,是最具特色的节能环保水生态治理技术,可在景观水体治理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第二篇:浅谈水体富营养化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

姓名:张素芬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110205223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日趋加快,已严重影响水体水质和水环境,导致湖泊自身调节功能的减退,水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三、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防治是十分复杂而又耗资巨大的难题,因为:

(1)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N、P营养元素的来源有天然源和人为源、外源和内源以及点源和非点源之分。

(2)营养物去除难,至今无单一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彻底去除污水中的N和P,投资通常较高的常规二级生化处理法只能去除30P 的去除能力还能提高。

3)对分层的湖库水层进行人工混合 :采用曝气混合将水体内浮游植物输送到光照微弱的深水层,导致生物内源呼吸速率超过光合作用速率。而且,混合分层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特别对大型水蚤有好处,能促使浮游植物的减少。由于人工混合导致水质较浑浊,亦能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通过浮游动物吞食藻类,进而控制其生长。

3.5 管理控制

环境是社会的,资源是社会的,因此富营养化的控制也是社会的,社会的事情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因此管理是富营养化控制的重要环节。

(1)明确氮磷负荷制是防止富营养化的中心环节,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质标准。

[

(2)对湖泊、水库应实施磷负荷总量控制。首先:应测算湖泊、水库水域的氮磷容量,再通过调研及监测弄清内外源氮磷负荷总量,然后据此制定营养物逐年削减量计划,削减量应分配到各污染源。

(3)加强湖泊、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督、预测和评价工作。(4)制定相应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成立统一的保护机构。

总之,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湖库功能的发挥和有效作用,造成经济上、环境上的巨大损失,但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认真控制污染、强化环境意识、认真管理,水体富营养化是能够控制的。

四、蓝藻的治理 1.物理方法:

物理除藻方法大体可分为工程除藻和直接物理除藻。⑴工程除藻

主要是采用引水换水、底泥疏浚、围隔拦截等工程。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③围隔拦截 只能限制蓝藻繁殖面积扩大,达不到治理蓝藻的效果。⑵直接物理除藻

直接物理法除藻主要指机械清除、吸附、曝气和气浮、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遮光、过滤、人工打捞等多种方法。

①人工打捞 人工打捞收获藻类是控制蓝藻总量最直接的方式,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在收获藻类的同时起到输出营养物的作用,减轻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藻毒素污染。由于人工打捞收集手段落后,时间有限,导致效率低、费用高。

②机械除藻 机械除藻是将藻类从湖泊中移出的一种机械方式,一般应用在蓝藻富集区(借助风向、风力等将蓝藻围栏集中在某一区域),采用固定式除藻设施和除藻船对区域内湖水进行循环处理,有效清除浮藻层,为化学或生物除藻等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可以作为辅助措施。

③其他方法 目前的其他物理除藻方法也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不能大规模除藻等弊端,离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例如用活性炭吸附,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很好,但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活性,在大面积范围内使用很难回收再生,处理成本就很高。深水曝气虽然能使湖底层水体中NH3、TP 浓度下降, 溶解氧(DO)浓度上升, 但叶绿素a含量却没有明显变化。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只适合水厂中小规模除藻,推广困难,不能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和藻类污染问题。

2.化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硫酸铜、高锰酸盐、硫酸铝、高铁酸盐复合药剂、液氯、ClO2、O3 和H2O2 等。利用化学杀藻剂除藻无疑是一种效果显著、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但这仅仅也是一种治标方法,必须慎重使用。一是用化学杀藻剂除藻后的蓝藻尸体仍留在水体中,并不断释放藻毒素;二是化学杀藻剂本身往往都存在毒副作用,造成二次污染,对水体生物影响很大,使用化学药剂后的河道不利于生物恢复;三是使用化学杀藻剂仅能在短时间内对水体中藻类有控制作用,由于不能彻底杀灭,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有时甚至变本加厉,对水体将是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运用化学方法治理河道是“饮鸩止渴”。国家已经限制化学方法在河道治理中的使用。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治理蓝藻原理:

利用Eama-11蓝藻生物抑制剂快速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它是从自然环境里筛选出来的对蓝藻生长有抑制效果的微生物经过驯化培养而成。极易溶解在水中,能快速扩散到蓝藻细胞表面,并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功能性蛋白基团,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细胞正常代谢终止,最终控制蓝藻生长。

特点1——高效抑制

抑制蓝藻生长能力很强,针对已经暴发蓝藻水华的水体,该生物制剂对蓝藻具有90%以上的抑制效果。

特点2——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道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打捞蓝藻,即无需将蓝藻转移出水体,即可在水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消解蓝藻及藻毒素。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特点3——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蓝藻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第三篇:城市景观论文

描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历史、景观特色、并总结其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万城之城——罗马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地理位置: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文化历史: 罗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

景观特色: 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穿梭在罗马城中,钢筋水泥塑造的现代化都市与精美绝伦的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交错出现,令人有种游走在现代与历史之间的错觉。气候特征:地处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880毫米。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西部位于亚平宁山脉底部,高低起伏。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建筑排列错落有致,新旧隔离。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是因为他有着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荣耀,天主教廷的至高无上都构成了罗马近2500年的辉煌。在社会高速房发展背景下的罗马,并没有过分追求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尊重历史,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现代与历史、新与旧在罗马得到了极好的融合。

第四篇:荔枝湖治理采用新技术修复受污染城市景观水体

荔枝湖治理采用新技术修复受污染城市景观水体

缪翚 廖理扬 蒋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水体污染成因,提出标本兼治思路,先截污后补水,综合运用曝气过滤、湖泊水力推

流、臭氧灭藻、人工湿地净化等水质净化技术,改善湖水水质,为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修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治理;循环处理;水质净化;新技术 荔枝湖水环境问题分析 1.1 水质现状

荔枝湖流域面积253.3hm2,湖面总面积为10.91万m2,蓄水量为10万m3。不仅具有景观、休闲娱乐的功能,在汛期荔枝湖同时还具有调洪滞洪的作用。近年来,荔枝湖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监测数据表明,荔枝湖水质达不到地表娱乐景观水质标准要求,水体感官差,透明度低,湖水呈暗绿色,局部出现黑臭现象,藻类散发腥臭味,监测指标多数为劣Ⅳ类,藻类以蓝藻和绿藻为主,属重富营养水体,且呈恶化趋势。1.2 污染原因分析

荔枝湖是具有调洪滞洪功能的景观湖,现状在湖的北、西、东共有3条雨水箱涵入湖,分别收集着深圳红宝、松园、圆岭、通心岭、百花、上步等片区的雨水,由于这些片区内的经营单位(餐饮、洗车)和住宅楼(阳台改厨房或放洗衣机、洗涤盆)生活污水错排乱接,导致三条雨水涵中有不少污水,虽然在1990和1997年市政府先后两次投资沿湖铺设了2条DN700~DN1500的截污管,对3条箱涵旱季污水进行了完全截流,且截流倍数达到了5倍,但大雨时仍有混流污水和面源污染溢流入湖,污染物的日积月累,特别是氮、磷的累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再加上湖水不流动,补充交换量小,平日基本上是死水一潭,而深圳的气温又高,导致藻类大量生长繁殖,湖内生态系统失衡,湖水污染日趋严重,达不到景观娱乐水体要求。虽在1989、1990、1997年先后历经三次整治,采用的措施主要是铺设截污管、湖底清淤和增设补水管,3次的整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时间内使荔枝湖的水质得到较好改善,但截污后仍存在下大雨时有混流污水和面源污染溢流入湖问题,而入湖污染物又没有得不到处理清除,日积月累,水质日趋变差;同时荔枝湖虽有补水,但补水量有限,仅够补充湖面蒸发和渗漏损失量,湖水得不到定期更换,再加上湖水不能流动,只是一潭死水,不能达到“流水不腐”,导致湖内生态失衡。2 荔枝湖综合治理工程目标

依据荔枝湖水体的功能要求,荔枝湖综合治理后湖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_)中的Ⅳ类标准,具体水质设计指标见表1。

表1水质设计指标

指标 治理前 治理目标(GB3838-202_)Ⅲ类(GB3838-202_)Ⅳ类 TN(mg/L)4 <1.5 <1.0 <1.5

NH3-N(mg/L)2.0 <1.5 <1.0 <1.5

TP(mg/L)0.35 <0.1 <0.1 <0.1

CODMn(mg/L)<10 <6 <10

BOD5(mg/L)8 <6 <4 <6

DO(mg/m3)<4 >5 >5 >3

Chl-a(mg/m3)150 <10

透明度(cm)<20 >60 荔枝湖综合治理方案 3.1 治理思路

针对荔枝湖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现状和以前3次治理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仅靠截污、清淤和少量补水是难以使湖水的水质改善保持长久的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措施,除在原截污基础上要进一步尽可能减少(由于完全消除入湖污染是基本做不到的,因为入湖雨水涵中的初雨水所带的面源污染始终会存在的)雨季溢流时入湖的污染物总量外,重点对荔枝湖内水质进行综合治理,采用环境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确保湖水水质在改善提高后保持长期稳定效果。目前富营养化水处理的方法较多,但由于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及其他污染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藻细胞特性复杂,任何单一工艺都不能达到理想的除藻效果。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垂直流人工湿地专有技术对N、P及藻类去除能力强,是比较理想的工艺。但考虑到荔枝公园内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本方案在部分重点区域(如观鱼区等重要区域或死水区)选用人工湿地处理,对于大区域的湖水采用机械过滤+生物法+臭氧灭藻的组合工艺,借鉴“流水不腐”的道理,使湖水实现水力推进循环,保持湖水水质达标的重要手段;同时生态修复措施可建立荔枝湖生态系统良性生态平衡,也是荔枝湖湖水治理的最终目标,因此生态修复是荔枝湖富营养化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为使荔枝湖的水体变“活”,湖水变“清”,建立荔枝湖生态系统良性生态平衡,采取五种措施对荔枝湖进行综合治理。包括以下内容:(1)截污与补水;

(2)湖水循环处理系统(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生态砾石床→臭氧灭藻);(3)人工湿地湖水净化系统;(4)湖水水力推流循环系统;(5)生态修复工程。3.2 截污与补水

对错排乱接到雨水管涵中的污水进行整改,尽可能减少雨季溢流进湖的污水量,本次设计中共对145个污染点进行了整改,拟可减少进入箱涵污水3.4万t,而对于流域内的住宅阳台整改拟纳入即将开展的小区正本清源中进行。关于湖水蒸发渗漏补充水问题,目前先还利用1997年铺设的DN300原水(有些堵塞需清通)进行适当补充,将来拟利用滨河污水厂中水进行补充。3.3 人工湿地湖水净化系统 垂直流人工湿地专有技术对N、P及藻类有很强的去除能力,是一种理想的工艺。但考虑到荔枝公园内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将人工湿地采取沿湖岸分散布置,共分为3块,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死水区域,由提升泵提升湖水进入湿地,出水自流至湖区,提升水量由提升泵控制。总占地面积:824m,处理水量:824m/d。水生植物品种:风车草、芦荻、再力花、纸莎草、美人蕉等,既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又产生美化环境的效果。3.4 湖水循环处理系统

通过对荔枝湖的污染调查和成因分析,及在国内外的类似湖泊治理的基础上,本设计采用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生态砾石床处理→臭氧灭藻的湖水大循环处理工艺,利用曝气过滤快速滤除水中悬浮性污染物,生态砾石床去除溶解性污染物,臭氧杀灭水中藻类芽孢,抑制藻类生长。3.4.1 全塑水力自动化曝气滤机

水处理技术发展到今天,过滤设备已开发出多种类型,如虹吸滤池、V型滤池和滤网式微滤机、纤维过滤机等,通常只具有单层滤料或多层滤料,单一的物理过滤功能,分离悬浮物的粒径在10um以上,对大部分藻类去除效率不高,尤其是在有油污存在的运行工况下容易产生堵塞,不大适合于本工程采用。在多次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北京王清熙水处理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专利设备——全塑水力自动化曝气滤机作为本工程的湖水循环前处理过滤设备。

全塑水力自动化曝气滤机通过曝气、气浮、过滤等单元操作,净化水质,同时不断向水中加入溶解氧。滤料为级配的复合多层滤料,滤料可以去除0.5u以上的大肠杆菌(大小在(0.4~0.7)μm×(1~3)μm)和藻类(个体大小在2~200μm)。

设备反冲洗通过自动定时装置,冲洗历时3分钟左右即可达到反冲洗效果。反冲洗强度可以达到32L/m2·S,在设备反冲洗时,只有一个滤体进行冲洗,其他三个继续工作,设备的清水箱中可以储存10 m3的水,同时其他三个滤体不断补充水源,冲洗历时180s左右,可以保证冲洗所需水量在30 m左右,流量在323169L/s,从而保证了反冲洗强度。本设备反冲洗为自动虹吸,设备冲洗的周期由水质决定。

在高强度的反冲洗条件下,滤层100%膨胀,滤料之间相互摩擦,将表面杂质脱离,随着冲洗水流带走。设备具有滤料防流失装置,滤料在高强度的冲洗下不会流失。从而保证了滤料可以100%再生,不用更换。

该设备在深圳民俗文化村等全国各地已有成功运行的实例,运行时不需投加混凝剂、助凝剂,全系统水力自动化工作,不设专职人员,全部为国家专利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根据调查资料,藻类的生长周期为5天左右,爆发生长期为3天。在高温的雨季,大量的漂浮性和溶解性污染物从雨水排污箱涵流入湖内,需要对湖水进行快速处理才能保证湖水水质不会恶化。根据荔枝湖水环境功能的这一特点,本设计选择过滤处理规模为雨季43200 m/d,旱季21600 m/d。湖水循环周期分别为2.4d和4.7d。选用两台型号为WQX-12A全塑水力自动化曝气滤机,单台处理能力900m3/h。3.4.2 生态砾石床

生态砾石床接触氧化工艺是在水体中按设计放置一定量的砾石做填料层,上层覆土并种植生态草皮或做其它用途均可,使水流断面上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前半段在鼓风曝气的作用下,通过填料上生物膜分解有机物,去除氨氮、磷,后半段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沉淀去除悬浮物,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该工艺为人工生态系统,特别适用于低污染河、湖水的治理,具有造价和运行费用低、水力负荷高的特点。

从荔枝湖水质特点来看,由于其COD指标较低,而总氮、总磷含量较高,因此,特别适合生态砾石床工艺的应用,着重去除湖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生态砾石床单元处理规模为21600 m3/d,生态砾石床水力有效停留时间2h,有效容积1800m3,有效深度2m,分成回旋廊道式。前半段鼓风曝气,气水比1.5:1,配套罗茨鼓风机两台,一用一备,单台性能:Q=25m3/min,P=0.25kgf/cm2,N=15kW。

333.4.3 灭藻处理系统

对于富营养化的湖泊水污染治理来说,灭藻系统是很有直接效果的处理设施。目前主要的灭藻工艺有臭氧灭藻、紫外线灭藻、化学药剂灭藻,主要在其它处理设施的出水进行灭活处理,杀死藻类芽孢,抑制藻类生长。化学灭藻具有投资省、运行管理简单,但存在运行费用较高,产生二次污染,影响水体生态系统。本工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作为景观休闲娱乐场所,其安全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最关键的,因此本工程采用灭藻效果好,无二次污染,有成功实例的臭氧方案。

为了提高臭氧灭藻效率和结合藻类繁殖规律确定灭活周期,本工程藻类灭活周期为4.7d,处理规模为21600 m/d。本臭氧发生器使用空气气源,设计臭氧投加量为2mg/L,采用软管微孔曝气投加,臭氧吸收率90%,臭氧接触时间15min,接触池有效容积225 m3。尾气经尾气破坏器处理后排空,将臭氧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本设计采用两套1.5kg/h的臭氧系统,湖水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臭氧接触池。

3.5 水力推流循环系统

为了使整个湖区水参与循环,而不形成短路,并保持整个湖区的良好生态功能,本设计将大湖西湖与大湖东部连接间3座桥封住,并在3座桥下设了活动闸门,定时开启。

根据荔枝湖自然格局的特点可以利用水力推流循环的方式,实现荔枝湖的循环流动,提高氧气向水中的传输速率,抑制底泥中氮、磷的释放。本设计已在北湖、西湖通过提升泵形成了大循环,局部死水区有人工湿地小循环。而湖区南面宽阔,容易形成大面积死水区。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南部水域布置了6台WY-1型微氧推流机使湖水循环流动加入湖水大循环处理。

采用的微氧推流机设备为美国原装进口,效率高,浮于水面,便于安装与移动。单台功率2.2kW,过水量15000m3/d,充氧量70kg/d。在南部区域的湖水循环推流周期为约12h。

33.6 生态修复工艺技术

湖泊水体污染实为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湖泊环境和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总体治理效果的最后实现过程,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总体治理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3.6.1 阿科曼生态基系统

阿科曼生态基是利用人工材料和人工技术模拟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水体修复技术,该技术融合了水生生态学、材料学和微生物学的前沿理论,采用阿科曼生态基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水草的替代品,借助生态基的吸附能力和对浮游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天然食物的优势,重建被破坏的湖内生态体系,使湖水恢复较强的自净功能,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基于湖水的水体流态及污染的可能途径和对湖水治理的要求,阿科曼生态基主要布置在荔枝湖西侧部位和湖面南区部分区域,以避免对湖面游船的影响,阿科曼生态基全部采用水底放置型,对湖泊景观基本不构成影响。

根据现有阿科曼生态基处理负荷的经验值,结合荔枝湖水体和其他参数,荔枝湖采用阿科蔓2100 m2。并根据荔枝湖湖水深度确定阿科曼生物基规格采用2.0m×0.6 m和2.0×1.0m两种。3.6.2 水生植物的应用

结合国内外研究应用成果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圳气候环境及荔枝湖原有的水生生物种类,从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耐污性、对氮、磷去除能力、景观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筛选出能适应荔枝湖水质现状,同时具有景观效果的物种进行栽种。

本设计植物配植:被截污管隔开的湖岸边及非划船区部分岸边5m宽的种植带。种植面积6000m2,水生植物品种有再力花、花叶芦荻、香蒲、风车草、睡莲、荷花、海芋、美人蕉、蜘蛛兰。3.6.3 鱼类放养 针对荔枝湖富营养化水体,应用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水体食物链结构,控制草食性鱼类,发展滤食性、杂食性鱼类群体,进行多种鱼类、多种规格的混养。

本设计投放鲫鱼40000尾,罗非鱼50000尾,鲮鱼40000尾,鲢鱼35000尾,鳙鱼25000尾,鲤鱼10000尾,规格为4~12cm,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悬浮有机碎屑,同时有效地去除水底沉积物,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避免藻类过量繁殖,实现水生态系统修复。3.6.4 添加微生物菌

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位,可将受污染水域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这正是污染物质分解转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在生物修复中尤其重要。因而,本方案于生态修复措施中采取投加微生物菌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本工程微生物菌采用深圳环科所专有产品,以光合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为主的、经特殊方法培养而制成的有益微生物制剂。

本工程菌种投加总量6.5t,其中固体微生物菌2.5t,液体微生物菌4t。4 荔枝湖工程调试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本工程在202_年12月31日已完成湖区水下工程,景观湖于202_年1月5日开始蓄水。经过单机调试后进行了联动试运行,7、8月份的水质监测结果见表2。

表2 荔枝湖调试水质监测结果

时间 测点编号 泵池进水 月 份 过滤出水 臭氧出水 pH

浊度 NTU

溶解氧 叶绿素a mg/L 6.02 6.28 4.96

μg/L

藻类密度 ×10个/L

6透明度 cm

52COD mg/L 39 22 23 24

NH3-N mg/L 0.02 0.07 0.03 0.07

TN mg/L 0.507 0.596

TP mg/L 0.1437 0.1141 7.30 13.83 7.20 27.9

345.8 40.3 43.3

27.2 24.0 25.8

砾石床出水 7.62 3.16 0.642 0.09291 0.717 0.09715 湿地出水 大湖北 大湖中 南湖 西湖 7.34 0 0.48 5.015 8.58 8.09 7.13

12.48 24.45 50.6 51.0 43.1 37.125 34.9 24.03 21.28 10.73 24.1 43.9 49.9 43.53

7.85 14.85 30.1 30.3 25.6 22.2 20.87 14.57 12.98 6.9 14.62 26.1 29.6 25.90

57 63 54 50

57.2 62 68 62.75

23.75 21.5 31 24 35 14.85 14.847 16 6.01 10.11 8.69 19.4 16.9 18.89

0.09 0.07 0.06

0.01 0.863 0.61.95 0.103 0.484 0.64 0.726 0.82

0.893 0.03082 0.736 0.08868 0.463 0.566 0.528

0.1098 0.1141 0.1098 7.21 9.375 8.23 11.07 8.09 7.98 7.52 14.23

泵池进水 7.265 12.0825 5.17 过滤出水 7.36 10.4

6.32 1.507 10.46 0.4 5.45 8.24 7.04 6.46

0.603 0.09714 0.97 1.175 1.21

0.076 0.029 0.0336 砾石床出水 7.48 0.70 臭氧出水 月 份

湿地出水 大湖北 大湖中 南湖 西湖 7.4 7.23 0 9.0 7.53 3.96

0.615 0.01459 1.061 0.05587 0.866 0.08233 1.047 1.105

0.0788 0.096 7.94 10.32 7.69 6.44 7.51 11.48

从调试结果看,湖水水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绝大部分水质指标达到地表Ⅳ水质标准,部分指标优于Ⅳ类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藻类密度较未污水处理系统未建前降低约一个数量级,但目前荔枝湖水最大问题仍是藻类密度较高,叶绿素a浓度大部分时间在30μg/L以上,属富营养化,这也是湖水感官较差的原因,是荔湖治污的难点所在,因为荔湖调洪滞洪功能未变,在高温的雨季,大量的营养物进入湖内,致使藻类疯长,因在调试期臭氧灭藻未正常运行,随着今后臭氧池灭藻工艺的正常运行,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中藻密度会有改善;湿地出水效果很好,除出水溶解氧较低(因从底部厌氧出水),出水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指标;7月份砾石床出水效果较差,原因为过滤机加次氯酸钠灭藻,余氯杀死砾石床微生物,影响砾石床处理效果。5 结语

荔枝湖治理工程先截污后补水,同时采用强化型生态砾石床技术、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与湖泊水力推流技术、臭氧灭藻、人工湿地净化等水质净化技术,标本兼治,使湖水水质得到根本改善,恢复了湖泊景观与休闲娱乐功能,是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修复的成功案例。下一步,将根据荔枝湖生态系统规划划分湖滨带、浮游区、底栖区,利用不同的生物群落,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强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建立良性循环,控制富营养化,还市民一个湖水清澈、鹭鸟成群、鱼儿欢跃的优美环境。

第五篇:00水体景观设计说明

• 水景可调节环境小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南方地区,居住环境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利用河湖开辟水景,来增添地方特色。水景向来是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有着其他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光韵和声响,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瀑布、喷泉或与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使居住环境增加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1.1 人对水的亲水性

人一般都喜欢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当距离很近的时候人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水的亲切,水的气味、水雾、水温都直接刺激着人,让人感到兴奋。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有时候,水景设置得较为隐蔽,但是可以通过水声来吸引人。

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水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

居住区中的沿水驳岸(池岸)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效果的独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居住区中,驳岸的形式可以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这种规则式的池岸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是不会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规则的池岸与人比较接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较自由,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树木可以供人们纳凉,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时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却不能阻隔人和水的亲近,反而缩短了人和水的距离,有利于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生态水池

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m,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m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层,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m厚土,种植水草。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就有“无水不成园”之说。随着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水体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水体具有景观效果,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提供观赏性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创造必须环境等多种用途。由此可见,园林水体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水体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大量园林水体景观的观察,具体介绍水体景观的形成与多种用途,园林水体的种类,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水景设计形态和理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结出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水景设计3大原则,并着重强调了水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园林设计中应因地适宜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用价值,让水景不仅仅作为一种景观存在于园林设计中,还要充分发挥起多种用途,让水体的景观性与实用性达到完美统一。

引言

水景可调节环境小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利用自然湖塘开辟水景,来增添地方特色。水景是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有着其他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光韵和声响,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或自然的水面结合居住环境增加景观层次,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和休闲景观活动空间。

一、项目概况:

本次设计水体位于居住区内,四周为小高层住宅包围。南面邻市政次干道。是周边居住组团的中心休闲景观区域。原址为槐山三湾塘,水域绿带控制面积:15323m2,其中水面面积约为8580m2。

二、设计依据: 《李渡双溪总平面布置图

1:500》 2

重庆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相关规范

三、设计原则: 1 保护水体原则 发挥水体的生态效应原则 净化大气、调节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展现景观功能原则

(1)心理感官作用:常以湖、溏、池等形式出现的静水,营造的是一中静谧安详的气氛,给人们带来平静和谐的心理感受,符合人们的休闲健康需求。

平和宁静的静水,清沏见底。其观赏效果有:

色——青、白绿、蓝、黄、新绿、紫草、红叶、雪景。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波纹涟漪,波光粼粼。影——倒影、反射、逆光、投影、透明度。

(2)视觉感官作用(1)构成开朗的空间

园中水景、面积大的湖、沼、池,往往本身占着大面积的水域,水表面平坦,故有“波平如镜,清澈见底”的形容。水本身无色但反射倒影,可使园中增加开朗宽阔之感。较大的水面易形成开阔空间,并起到很好的衬托与系带作用。(2)增加统一感

水在造园上的布置,均顾及水中倒影,故池沼旁,水流畔,均有树木及景物的点缀。水中更可蓄养鱼虾,栽植莲藕。园中景物因水的布置而获得缓冲及统一。人的参与性原则

水体景观设计体现人与水的互动性参与原则。当距离很近的时候人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水的亲切,水的气味、水雾、水温都直接刺激着人,让人感到兴奋。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有时候,水景设置得较为隐蔽,但是可以通过水声来吸引人。

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水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 安全性原则

水体设计,应注重安全设计。设置安全提醒标志和水深数字标志。在环驳岸区域设置2米宽的安全水面缓冲带,并在垂直水岸区域设置防护栏杆。同时在营造水面的景观层次前提下,保证水体区域的视野开阔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减少空气中尘埃  增加空气的湿度  降低空气的温度

净化大气、调节空气湿度、调节气温、造景、养殖水产品 水景的易维护原则

本次设计的水体维护主要体现在:水体来源和水质维护上。

(1)控制水体的来源:以自然降水及周边地下渗水为水源补充。截流居住区的地表径流水及污水管道进入景观水体。(2)水质维护手段: 水面漂浮物清理 水生植物过滤效应 生物净化效应 喷泉增氧

四、设计理念

蔚蓝水岸 住区绿洲

通过打造静谧详和的静水面空间,给住区带来清新宜人的景观休闲空间。

五、景观分区

根据周边规划设计和人的功能参与特点,水体景观分为五个区域:

亲水广场:紧邻城市次干道,以开敞的景观入口和喷泉水景,引导周边居民进入景观湖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通过竖向设计的树阵、花池、廊架、吐水艺术柱、亲水平台等设施,成为居民可以赏水亲水,邻里交流的聚集广场空间。九曲栈桥:以曲折回转的栈桥,从亲水广场通往湖心岛,结合成片的荷叶种植带,形成具有水乡意境的荷塘月色景观。

曲岸通幽:弧线的临湖步道,在岸边蜿蜒,与岸线构成若即若离的空间关系。结合水杉,水生灌木,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绝佳步道。

绿地半岛:位于水体休闲景观靠近住宅区域,以草坪绿地为主,形成安静怡人的静态观赏空间。镶嵌在草坪上户型青石条,为人们提供自然的休息空间。凌驾于水面的木平台栈桥,系上一两叶小木舟,别有意境的情趣。景观灯塔矗立于水面之上,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成为视觉的两点。生态台地:

以架空的栈桥,连接组团的交通。同时形成行走于桥上的独特景观风景。高高的栈桥尽端,成为鸟瞰全园的最佳视点。水岸边,以高低错落的流线形叠台的水池,通过种植菖蒲、芦苇、美人蕉、茭笋、灯心草等水生植物,向人们展示水质净化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水生植物观赏区。六 驳岸及水体喷泉设计

驳岸分为草坡入水、石景入水和垂直驳岸三种。

在水体中心区域,设计10米高的柱状喷泉及环状喷泉组,并结合灯光,营造灯光变化的夜景效果。七 植物配景

适地适树的经济种植原则和发挥水生植物功能性原则。

1靠近住宅、道路区域,乔木以小叶榕、香樟、栾树、天竺桂等为主。为湖区形成丰富的背景林效果。

2景观节点区域同时种植桃树、紫薇、腊梅等观花植物,丰富植物的观赏性。3临湖区域乔木以小叶榕、垂柳、水杉为主。种植形式与水边的距离要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造就浓密的“垂直绿障”。利用垂柳和水杉造成“柔条拂水”和“林在水中”的特色景观。

4水生植物分为陆生、浅水、深水三个区域: 鸢尾草、蝴蝶花 生长在靠近水池的陆地上;

玉蝉花、菖蒲、水芹、芦苇、莎草等生长在水边; 燕子花生长 在水深7~8cm处;

蔗草、茭笋、灯心草行长在水深5~10cm处; 睡莲所需 水深为30cm;

莲花、慈茹所需水深为20cm左右。

萍 蓬草则适合在1m左右深、无暗流的地方生长。还有凤眼兰,它一般漂浮在水面 八 景观构筑小品设计

结合建筑风格,以现代简欧风格,设计亭廊、灯柱、坐凳、标识牌、垃圾桶等小品。以小巧精致的风格,统一于大环境之中。

驳岸的植物

驳岸的植物配置驳岸分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其植物配置原则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的空间景观起着主导作用。土岸边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自然有趣。石岸线条生硬、枯燥,植物配置原则是露美、遮丑,使之柔软多变,一般配置岸边垂柳和迎春,让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遮挡石岸,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变色鸢尾、黄菖蒲、燕子花、地锦等来局部遮挡(忌全覆盖、不分美、丑),增加活泼气氛。

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