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希望有所帮助!
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中国古人对教育的经典总结,里面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案例即使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指导性作用。作为中国古代的“亚圣”,他的成功起源于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学生就像一颗树苗,家庭教育就是教育这颗树的根,如果成功了,就像有了茁壮的根系一样,对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往往可以对未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的基本性格的形成主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孩子接触是最多的,影响是最深刻的。这一阶段,就像孟子一样,是形成他对未来世界观的基础阶段。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习的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教育孩子善良,孩子善良;父母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孩子对学习将产生浓厚的兴趣。
家庭教育的成功会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路上的干扰。“学之道,贵以专”。人的成长过程是个不断排除干扰的过程。好的世界观的形成,决定着孩子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抗干扰能力。只有排除了干扰,才能专心发展,才能不断取得优势,形成良性的发展习惯。一个能够专心学习的孩子,在学业上怎会不专注,怎会效率低下呢?
失败的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事倍功半。
同样,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失败的,他的`未来道路就会选择错误的方向,就会对专心学习产生坏的干扰,也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家长对孩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孩子面对干扰也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者做过统计。具有攻击性性格的孩子,往往可以找到家庭教育中充斥的暴利思想;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找到家庭教育中家长散漫的影响;一个不愿意做学问的孩子,可以找到家长求知欲低下的影响;一个在学习上不踏实的孩子,可以找到家长对社会消极的观点。
第二篇:发言稿 尊重是教育的基石
转变学生从尊重开始
张小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大家又在此欢聚一堂,共同商讨有关教育的问题,我想请大家先看段视频。
这是在网络上一个题为《沈阳市165中学女教师英语课上打女学生》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位女老师因不满学生在课堂上顶撞她而狂扇女学生耳光。此视频发表后,被网友转至各大论坛社区,引起网友热议。
事后学校对这名女教师进行了严厉处分,不仅记了行政大过处分,还将其降职一级。目前165中学所在的沈河教育局已经批准了学校提出的处分请求,这名教师已经被校方开除,并责令调离教育岗位,今后不再从事教师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了。
看完这段视频,我们不禁为这个老师感到惋惜,她的从教生涯将从此划上了一个不圆满而又令人痛心的句号,我估计她以后会“谈教色变”了,但悲哀的背后我们也不禁为这个老师的行为感到气愤汗颜。沉思中,再想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每天都要处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真是心有余悸。但是回过头想一想,只要自己不违背教育教学法规,做老师其实也挺幸福快乐的!我想: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老师就要懂得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转变学生就要从尊重开始。只有懂得尊重孩子,教育才能真正的触动人心。如果不懂得尊重孩子,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该怎样尊重孩子呢?下面,我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几点看法。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实施者,要敢于放下架子、弯下身子,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学生。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广为流传的教育故事吧!
有一次,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同学,陶校长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校长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吃惊地结果糖果。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制止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讶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很善良,有跟坏现象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顿时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他就喜忧交加地走出了校长室。
陶校长的“四颗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教育故事,耐人寻味,被视为教师智慧的经典范例。陶校长在处理这件事时,出人意料地采用了宽容的态度,用赞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了孩子的人格,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激发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这个故事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尊重。所以尊重是一种方法、一种行为,但如果它没有一种真正人性的理念,那么尊重只能是空谈。
二、做到宽容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一声粗暴的呵斥,一个不当的责备,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创伤,甚至一辈子都难以磨灭。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尊重,性格就会扭曲,轻则形成自卑或懦弱的性格,重则仇视他人和社会,造成攻击性。反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得到很好的尊重,他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时的心情,教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的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想,然后推心置腹地做思想工作,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在教育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的巨大作用。
9班有一个同学叫钟文杰,今年12岁,他有176cm的个子,220多斤的体重,身材高大,话声如雷,性格非常暴躁,开学第一天他就与同学在寝室闹矛盾,向同住菊苑寝室5班、6班的胖子们宣战:谁有本事打赢他,谁就是老大!他在寝室从不洗脸,不搞卫生,衣服脏了,就叫别人给他洗。反正扣分的事,绝对少不了他,每当他犯了错误,班干部要记他名字时,他立马就在座位上大声吼叫:“你算哪根葱啊!敢记老子名字!信不信老子整死你!”老师管他,他的态度也不端正,总是和老师大声的说:“怎么了?我又怎么了?我哪里错了?总是喜欢找我麻烦!”
有一次,班里一个戴了牙套的同学因为不好啃苹果,所以他妈妈就为他备了一把小刀好切苹果,钟文杰知道了,就借口说自己也要用一下,等同学问他要刀子的时候,他就说被曾主任没收了,同学只好作罢,然后,他就拿着刀子去威胁其他同学,我当即通知他家长,他爸爸到学校就对钟文杰拳打脚踢,恶语相向,大声骂道:“你这个死杂种,信不信老子打死你,反正没得救啦,干脆用一个铁笼子把你关起来!”看到这个家长,我突然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暴力。还有一次,他迟到被值日生登记了名字,他就说刘知老师找他去团委搬东西去了。我知道他的本性,就问他搬什么东西,他答不上来,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他居然说:“如果是被老师喊去做事,就不会扣班分。”看来他还懂得心理学,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我当即表扬了他,把集体荣誉看得很重,但同时很严厉的批评他,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光彩的,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会为集体抹黑,不能因为扣了班分,再失去自己的人格,班分扣了可以加,可是人格、信任丢弃了就加不上去了,接着我又跟他讲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及与人交往的原则。后来他知道错了,主动向值日生道歉并要求扣班分。对钟文杰这个孩子,我自己也不清楚找他谈过多少次话了,我只是想,铁棒也能磨成一根绣花针,我就不相信没有攻克不下来的碉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上我对他都会格外的关心,经常给他开点“小灶”,渐渐地,我发现了他的些许闪光点,在语文课上答问题也越来越积极了,有一次,我忙得不可开交时,他真城的走到我面前和我说了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并给我送来了一瓶水。说实话,我挺感动的,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改变这个孩子的。其实,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只不过有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已;每当他犯了错误,我都会耐心的教育他,给他一些理解和宽容,告诉他怎样尊重他人。只要他有点进步,我就找机会表扬他。虽然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理想,但是我还是抱着希望去改变他,如今,他慢慢的变得谦虚了,讲话的态度也没有以前那么冲动了,而且他迷恋上了语文的学习,这次开学考试语文居然也打了92分。此时我觉得我为他费的心血不是白费的,他还是在慢慢的改变,慢慢的进步,希望他在博雅学校全体老师的教育下和全体同学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好。通过钟文杰同学的转变,我深深地体会到:宽容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育良好氛围。
老师尊重学生,就会允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就不会把自己的话当做命令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当孩子们意见产生分歧时,我就会做到平等地交换看法,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话,即使是错误的,也坚持听完后再说服纠正。这其实就是尊重的力量,他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而且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育双边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和谐。“亲其师,信其道”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不尊重孩子人格的教师,孩子怎会对他有好感,怎会对他所授的课有兴趣?因此,对孩子更多的倾注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拥有快乐和积极的心态,那么孩子才可能在学习上更主动、更上进,学习兴趣才可能被激发。
上个学期开学初9班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同学们的钱放在教室里就不翼而飞了,小组分数经常被人莫名改动,有几个学生的餐卡无缘无故就少了几十块钱,寝室经常丢苹果和牛奶,搞好的卫生、叠好的被子经常被人破坏。学生下课就向我报告什么什么东西不见了,家长也打电话向我诉说,说学校的管理不严,博雅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一件件烦心的事全被我摊上了,我必须立即找出那几个有关的同学,于是将住校生组织起来开会,可是找不出一丝线索。当天下午,我组织学生召开了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我同她们讲理想,讲诚信,讲班级荣誉的重要性,讲德才兼备的故事。但我一直没追究那个事情是谁做的,事后,我告诉班级所有同学,林中没有不弯的树,世上没有不错的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就是最最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聪明的你,知道该怎么做!
第二天早自习,我惊喜的发现,办公桌上多了一个纸团,打开一看,原来是281元钱和一封信,看到这281元钱,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课后,我以背书的名义叫这个孩子留了下来,轻声细语地和他交谈,他红着脸低声说道,这些坏事都是自己干的,并给我讲述了自己不一般的经历: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就有这种坏习惯,后来学习成绩也慢慢下降,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改不了,所以,妈妈特意送自己来博雅学习,就是相信这里的老师。相信这里的管理,他相信老师,希望老师为他保密。听了这番话,我倍感欣慰,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孩子,我暗自庆幸自己的冷静处理,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留意这个孩子,特别安排品德美好的同学和他一起坐,让他们结成讲文明、讲道德的“对子”,我上课也会经常叫他回答问题,从各个面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我想: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他就不会做其他没有意义的事了。在老师一点一滴的鼓励和帮助下,如今,这个孩子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越来越阳光,开心快乐地融入到9班的集体生活,我相信他在博雅良好学习氛围的影响下会变得越来越好!他的妈妈发短信给我说道:送孩子来博雅学习是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最明智的选择,要衷心要感谢这里的老师对孩子辛苦的付出!
当然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该批评的还得批评,该惩罚的还得惩罚。但教育一定要循循善诱,入心入理。不论是哪一种教育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转变孩子,发展孩子。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怒而育人之心,才是真正高明的教育呀!
今天虽然我在这里肤浅的谈了尊重学生的话题,但是不论怎么说尊重的重要,也比不上尊重本身在教育上的重要。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觉得没有比学习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重要、更合适的了。每次看到一本好的教育书籍,我都会如获至宝;每次听到一个好的教育故事,我都似觉醍醐灌顶。我们在座的都是博雅学校最可爱的人,也是一群最有智慧最受人尊敬的人,我相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想在教育这块土地上有所收获,那我们就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最后,我真诚的祝福大家:工作顺利
青春美丽!
祝我们的博雅学校越办越红火!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感受之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每当回想起来就追悔不已的第一届学生的日记本,因为教师轮岗的安排,在我从中心校干满六年调离的时候,当时拿不完而暂存在学校的值班室,等我在新学校安顿好回去取的时候,那几箱子的本却被健忘的值班大爷当作废纸给卖掉了,我侥幸追至废品回收站,但无论怎么找,结果仍无功而返。那是我和教师生涯的第一届学生小学六年的心血啊!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我的一手指导下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大多数孩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的日记不是一天一篇,而是一天几篇,他们的观察和感受随时都会记录下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且文笔优美;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创编童话故事;还有的把日记当成了自己的小说连载……那一本本日记不仅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足迹,也反映着我的语文教学成果,更是他们毕业时留给我的最好纪念,因为我和那两个班级的孩子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那些日记本的丢失我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为什么不早点收藏好呢?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感受之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这每日十问就是原来的九问中的一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拆分开来的,但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因为复习和预习是两件事,各自要费不少时间,不能一言涵盖。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于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
http://wenwen.soso.com/z/q116948993.htm
《爱的教育》 读后感--在我看过的书中,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映象最深刻。读完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家庭里发生的一件件充满爱的事情。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的《六千里寻母》。文中讲到了马尔可的妈妈去大城市工作很久了都没有消息,于是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妈妈。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在平时,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有一点点小小的不如意,就顶撞妈妈。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哎…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多幸福呀!我们要学会发现爱,奉献爱!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第四篇: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近几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震撼。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李老师细腻的师生感情、敬业的教育精神无不深深吸引了我,给我启迪,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李老师说“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我想,这种理念正切合了我今日此时的心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引以为荣的教育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认为,增长教育智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是比较科学的理念,教育生活才更有尊严。而一味地复制别人,自己如何提高呢?精神层面没有高度的人,在人格魅力指数上也会停滞不前。不要说教育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都难得有尊严。
读罢《爱心与教育》,我将自己的读后感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我觉得,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第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第五篇: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首先要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世界排第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尽人意之处依然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应进一步减轻;高等教育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进一步努力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水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
首先,进一步做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健全学生的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在城市,重点规范教育收费,严禁通过择校等手段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第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世界排名第一。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本身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高等教育规模、数量迅速膨胀的同时,质量却没有全面跟上,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
第三,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做好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贯彻。加大财政投入,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得了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使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培养思想道德的主要手段。我们应站在为人民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打造好教育这块民族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