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和声与钢琴学习的相互作用论文[本站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在国内的各大院校中,钢琴已经成为基础课程,但对于钢琴的学习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更是问题重重。当然技术的原因固然重要,只有技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一首作品,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作品的理解更是重中之重。对于作品中的节奏、旋法等问题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很轻松地掌握,但作品中和声风格的把握却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和声学知识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完成一首钢琴曲的弹奏。
诚然,在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和声学之前就已然在心中把这门课程想象得艰难无比,自信心消除了一半,殊不知在初级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已经被相关的和声知识的渗透过,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已。当然这与教师还有一定的关系。追其究竟,还是要强调理论学习在技术练习中的重要作用。
和声学分为古典和声、近现代和声、中华民族调式和声几个阶段。古典和声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初级阶段及主体,在初级钢琴学习中主要也是针对古典音乐作品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古典和声的规则和具体的运用方法,才有可能在其它的方面取得成绩。毕竟,所有的其它形式的和声都是以古典和声为基础的。而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于古典和声不仅要对其熟练地掌握,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也就是如何用更好、更简洁的方法教会学生在古典和声中诸多的知识点。
在具体的方法上,重点强调所不允许的和声进行,会让学生深刻的记忆,在具体的做题中就会注意不去犯这样的错误。如在连接的经验上,可以把连接的原则精简到五条,即:上三声部平稳进行;防止四部同向;防止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防止任一声部做不良的旋律进行;防止对斜。把繁琐的和声进行的连接原则用几句话概括其宗旨和要领。在和声的写作中,不仅要求正确的连接,而且写作的速度也很重要。首先,看清大体的框架,整体的旋律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不要考虑音响的效果,因为我们在连接做题的时候,就已经是按照古典和声的原则而进行的,这些古典和声的规则正是在许许多多的作品中前人归纳和总结出的,本身就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它强调音响均衡,讲究声部间的对比,其音响效果就应该是佳良的。所以,在写作中只要把精力集中放在规则条目的正确运用上就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整体的布局上,起线、括线、小节线、终止线都是不能少的。其次,在记谱上要求规范化,也就是所说的“印刷体”,记谱工整、清晰,也不容易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最后,就是按照步骤做题,标明调式、调性,标明和弦的标记,然后进行连接。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应遵循一定的经验性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现成的套路,比如所讲的“四音音列”,旋律是主音下行级进到属或者属音上行级进到主音,这种旋律进行出现时就可以配以固定的和声进行模式,节奏不可以太“碎”,也就是把节奏的进行整齐的规划,主旋律的风格要与所配和声相联系,也就是所配的和声进行要符合乐曲的主题,其声部的进行,肢体的运用都要考虑到主旋律的特点,尽量少用意外进行。当然,用现代和声很容易表现一些特殊的感情,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中,运用十二音方法作曲,它选用半音阶的十二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以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一些现代和声手法的运用中,我们并非说是运用意外的进行是错误的,它只是表现主义的一个代表,它所要表现得艺术也是夸张、变形的,虽然也是一种风格的表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能混淆其对于和声的理解,容易造成原则上的错误。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就必须掌握古典和声的规则,熟练的运用才能有更好的创新。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严格地按照和声规则进行训练,是最迅速最简捷的方法。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和声学中的连接,才能在具体的作品中快速地认识和声的功能作用。
初级的钢琴练习曲中如车尔尼的599、849 练习曲中,多数都运用正三和弦的伴奏。在练习过程当中如果可以和所学的和声内容相互结合,通过理论的认识来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作品,那么在练习过程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地学以致于不能相互贯通,对于初学者而言要达到如此的要求还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适当的引导,并且理论和技能课程的教师要相互沟通,力求在课程的设置与进度上能够达到一致,这样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同样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和声学习过程,其中属七和弦的运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不仅在和声中是一分水岭,在具体的作品中属七和弦的运用是确定调式调性,完整表现音乐语言的重要标志,熟练地掌握属七和弦具有重要的意义。属七和弦是建立在音阶第五级上的七和弦,叫做属七和弦。属七和弦属于不协和和弦,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由大三度、纯五度和小七度构成,也就是大三和弦加小七度,在大小调中结构是相同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属七和弦的性质、结构、原位与转位及属七和弦的准备与解决。属七和弦的学习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在这个过程中亦可结合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多做分析与说明,来强调其和弦的重要性。
如作品《少女的祈祷》,这是一首传与后世的名作,旋律优美而富有诗意,色彩明朗而清纯亮丽。此曲为降E 大调,开始的引子部分第三、四小节处是非常明显的S-D 的进行,通过简单的两个和弦已经确定了音乐的调性色彩。在接下来的主题部分,使用的T-S-D 的功能进行,属七和弦运用了其第二转位,并且在乐曲的变奏部分也没有离开这样的功能进行。通过这样的和声分析,使这样一首看似繁琐的乐曲变得清晰明朗,在学生弹奏的过程中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同时在和声的课堂上通过这样类似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和声、感受和声从而能够自如地运用和声,起到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水平。
第二篇:论钢琴教学与心理因素
论钢琴教学与心理因素-音乐论文
作者:吴志仙 来源:原创 日期:202_-2-29 人气:28 标签:代发论文 论文篇 音乐论文
心理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音乐专的意境和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是发展音乐思维的关键。从弹奏技能来说,即兴伴奏可高可低,可繁可简,在各自技能的基础上发挥,因此不必做机械性的技巧练习。练习就是练脑的反应,练脑不必总在琴上练,不论何时何地反复思索配弹方案,在内心视业的钢琴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这对于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来说,在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当具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然后根据学生在学习、演奏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制定出周密.长远的教学计划,选用适当的教材,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全面.熟练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教授钢琴的心得体会及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剖析学生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
觉的“键盘”上配弹,用内心听觉感觉.感受配弹的音响,最后上琴检验配弹的效果。
总之,即兴伴奏不是写在纸上再去练,也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它的标准和尺度就应宽而不乱,表现手法就应简而不单,它的体系就应一目了然,现象及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训练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地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同时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一.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剖析(一)学生在钢琴练习过程中的心理剖析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意义在于能使学生能够明确练习的目的,以高度集中.有效的精力去练习并克服钢琴演奏中的技术难题,表达完整的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其视.听.触等感官,让其一开始就养成它的内容就应易懂.易学.易练,在基本原理的掌握与理解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才能不断的提高与发展。良好的运用感知觉的习惯。
在心理学中,练习的定义是“特殊的剌激一反应的重复”,而钢琴教学中的练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练习过程中弹奏者要建立起运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条件反射的高度协调的联系。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一切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我们之所以能演奏,就是因为我们经过长时间的钢琴训练及音乐素质训练,而形成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这些条件反射随着动作的逐步熟练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这样才能使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自动、连续地进行下去,从而保障演奏的连贯和完整。
(二)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剖析
钢琴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艰苦的过程,受诸多心理因素,如感知.注意.情感.意志、音乐思维及个性特点等影响,大部分学习者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现象。
1、自卑心理。自卑与畏难情绪一般是由于练习中的技术造成的,如何看待练习中的技术障碍,有时往往比练习本身更加重要。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在练习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容易产生对钢琴的畏惧感,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练习任务,也轻易的放弃了。
2、依赖心理。依赖性是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没有主见、缺乏自信,遇事总想依赖他人而不能自立或自给。钢琴教学大多数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但也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信任教师是正常的,但是一切的学习行为都依赖教师,容易形成“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演奏心理障碍。演奏心理是指演奏者在演奏中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
动是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活动,是演奏者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审美心理表达等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现实中,学生的演奏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还课.考试中“抛锚”;失常的演奏状态;不能完整地表达音乐;失误较大,错音较多;没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等,这些问题除了技术不过关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奏心理障碍造成的,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技艺因素、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重要的学习因素。许多技术上的难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因此,如何诱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
2、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钢琴的基础技术训练可分为?站.走.跑。一个不会弹琴的人都需要经历这几个阶段性的必经之路,任何初学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手指能“站”,即手指支撑,如不注意手指的站立,好似小孩子因身体缺钙不能站起来像得了软骨病一样而留下“后遗症”,因此,每个手指能在琴键上单独站立是最重要的。其次,手指站立后就要考虑“走”了。手指在琴上“走”跟小孩学走路很相似,大多数学生的手指在琴上站不住,就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各个手指之间的“走路”。再次,在“走”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就是“跑”了。手指灵活.均匀的跑动是钢琴基本的演奏技术中最基本的问题,这其中“均匀”比“速度”更重要,它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①时值的均匀;②力度的均匀;③音质的均匀。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想象,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它不是机械地照搬乐谱上的术语,因为乐谱上无法记录下作曲家无限的精神和情感,演奏者在遵循作曲家的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本人的悟性.情感.审美观,去把自己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可见,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想象。学生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谈不上音乐表现力,只能像机器人一样做机械的弹奏,违背了音乐最终是表达情感的宗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运用音乐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和想象力,使他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作曲家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内容。(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最早源于体育训练,指人对于自身思想情感的控制、调节,对于内外干扰的排除以及对时空变化的适应等心理机能。良好的演奏不仅需要过硬的技巧和方法,还必须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演奏的技能技巧,而容易忽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演奏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时就可以获得,它是在日常训练中经过无数次的磨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取决于后天的锻炼和培养。在教学训练中,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1、培养学生稳定、集中的注意力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演奏和练习的全部心理过程中,都必须有注意品质伴随,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一遇到考试.演出等表演活动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致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第一.要集中注意,就要加强意志的锻炼。为了养成因时因地而注意的习惯,除了可以在客观条件方面做些调整外,主要依靠自觉调节自己来维持高度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必须努力使自己获得能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就是自己的意志。第二.训练听力是集中注意的最好办法。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钢琴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训练手指同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听力的培养与训练,要求学生边弹边听,养成聆听的习惯这样做能使学生在弹奏中集中注意力,积极进行思维,对提高听觉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
钢琴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突出表现在对自身能力、演奏效果和技术难易三个方面的认识上,自信型与自卑型自我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待同一问题的主观看法与角度不同而已,因此,要纠正自卑型学生的自我评价习惯,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养成正面思维的习惯,在练习和演奏中不要过于注意缺点和失误,对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要予以充分肯定。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的自我评价.自我鼓励.减少和避免对于失败的消极心理体验,让成功的喜悦.愉快的心理体验伴随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这些不断地自我暗示转化为自我肯定,逐步树立起自信,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3、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理智的演奏状态
钢琴演奏是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过程,它包括演奏前的自我内心感受和演奏中的自我内心感觉,这种感觉包括理性的分析.理解.综合的控制力,对音乐的感受和发自肺腑的表现音乐情感的创造力。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理智的演奏状态呢?首先,要求学生科学准确地背谱。钢琴家列文指出:“背谱应当是一乐句一乐句地背,而不是一小节一小节地背,乐句是音乐中的基本单位,小节却不是。背谱是背音乐的思想,不是背乐谱的符号。„„要背音乐的思想,背记作曲家的构思,这才是需要抓住的东西。”^其次,让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处理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概念,使各个细节都能成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处理好作品整体和细节的关系,因为学生在学习一个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整体一细节一整体”作若干个回合的重复,而每一回合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都较前一回合更深刻、更细致.更完整。
二、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的教学与心理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心理的东西才是本质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诸多品质的训练,如:注意、想象.情感.意志、音乐思维.音乐听觉及个性特点等等。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责任心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极大的教学热情和爱心去感染、引导学生,使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根据学生练习和演奏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品质,运用科学的教学心理方法分析研究、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自我 分析.自我总结.增强表演欲望和自信心,排除与学习和演奏状态中不利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负担.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动作,使各个感知觉器官高度协调配合,以保证练习活动和演奏活动的完满成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第三篇:和声学习总结
和声学习总结
一、和声学
大学四年,对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进行了学习,这本教材主要是针理论作曲的学生来对多声部音乐构成规律和写作技巧的学习。由于本人学习进度缓慢,只对其上册进行了学习,并没有整体的系统的学完这本教程。我认为和声学是一门研究和弦纵向结构和横向进行的和弦与和弦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内容还包括多声部音乐纵向组织的构成规律和写作技巧的知识。和声作为多生音乐发展史中的技术现象,有其自身发展和於变的轨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在和声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组织方式上都表现各自的特征。
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程,我国从20世纪初就引入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中,一般只有大学生才能接触到和声,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专业和声教学”和“公共和声教学”,专业和声教学主要对象是理论作曲专业学生,而公共和声教学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西洋管弦乐器、民族乐器、钢琴专业、声乐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学等专业的学生。在音乐中,和声有表现作用和音高组织作用,亦可称“表现功能”与“结构功能”。和声的表现功能,一般是指和声丰富音响的作用和协同其他音乐手段共同塑造音乐形象作用。和声作为一种音响,会由于与和弦的结构原则、音高成分、排列法、织体形式、节奏的长短、和弦关系、音色的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人的听觉中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谐的、刺耳的、明朗的、暗淡的、清晰地、滞重的、丰满的、单薄的、阳刚的、柔和的等等,作曲家门正是应用和声的这种音响属性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在音乐文献中,和声表达特定情感或刻画音乐形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其主导作用的篇章,也是不胜枚举的。但必须说明的是:任何和声语言的表现意义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和声构成都具有直接的、确定的表现意义。因此,无论分析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创作,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绝不可以公式化、概念化地随心演绎。和声的结构功能,是指和声在多声部音乐中的印象组织作用,建立或瓦解调性的作用,以及发展或终止音乐结构的作用。即和声既可以建立调性,也可以否定调性。
在学习专业的和声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和声?和声习题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非专业的同学们更是对和声的学习有很多的怀疑,我们学习器乐,声乐的,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对我们的专业有什么帮助?其实作曲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和声教学的唯一目的,和声教学是多元化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声的目的是不同的,对于表演类,声乐类,器乐类的学生来说,和声主要是他们掌握的一门常识,学习和声对他们来说是加强作品调性布局和风格把握,以便他们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更好的演唱或演奏出作品。对于和声相关专业的来说,学习和声主要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而只有作曲相关专业,是把和声作为一种技法研究来对待的。我觉得我的整个大学里对于和声的学习,是在专业和声,和非专业和声学习上进行的,还没有进行到作曲的行列。
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每章的习题都设计得可以强调地、大量地运用本章内容,而到下一章时前面已经学过的技术则以正常的频率出现,使学习者既得以充分练习新知识,又能得到对一般和声经典性运用的正常概念,而且习题中决不出现在已学过的技术中还无法解决的困难,使作为教材所应该具备的“循序渐进”原则得以严格体现。但是,《教程》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有的习题难度经常超出了本章内容,学习者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则必然会手足无措,“不知所云”,硬着头皮去分析的话常常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在做题中我会本能地认为,既然是本章的习题自然应该运用已学到的技术能够全面解决分析问题。其实可以用简便的方法来弥补这个问题,即在应符合本章和之前已经应该掌握的内容要求的部分在谱例中用方括号注明,同时这个谱例也可以用在之后其他篇章中,不必重新列出,也得以节省篇幅。
和声学习为创作、为表演还是为研究是有不同目标的。为了创作的目的,必须和主要学习和声写作,也要学习和声分析;为了表演的目的,主要或只需学习和声分析;为了研究的目的,应该学习基本的(初级)和声写作,主要学习和声分析,而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再处理和声学习的深度,学和声是为了和声写作还是为了和声分析,是技术理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是指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处理方法,是掌握和声实际知识与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将和声理论知识、写作练习与作品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了解和弦与乐曲结构、内容表现等的关系,并有助于逐步掌握各时期的和声发展概况与各流派、各作家的和声风格特点。它是和声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乐曲分析的一项内容。和声分析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不同的学习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对于作曲来说,为了“有助于建立和巩固与具体的音乐创作的直接联系”,可以从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声分析入手,接触和声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解决许多只靠做和声作业不能奏效的问题;对于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尤其是和声学方向的,和声分析当然就是他的主课了;对于作曲以外的专业,和声分析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它来掌握作品的风格;对于音乐学研究的理论探讨——除了作曲技术理论之外,和声历史和风格研究是确定音乐作品的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之一,只要面对作品,准确的和声分析就是音乐学分析所必须跨越的基础。“理论永远不应该走在创造之前”。音乐分析是从理论上认识音乐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单声部时期、多声部发展还是20世纪音乐中,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无论是音乐作品的哪个结构组成部分还是音乐作品的整体,和声分析是我们面对音乐创作做出分析的第一步。从19世纪初开始的西方的和声教学,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的和声教学,始终都在功能和声分析的领域中活力充沛地前行;我们对和声分析教学的紧要性和教学原则的认识,来自于对多年的和声教学及其应用效果的分析,有关和声分析的研究和教学也必然应该和可以继续。和声分析是音乐分析的基础。我们听一部交响曲,其体念必要从前面的乐章开始才能找到结局,和声
分析就是音乐分析的第一乐章,因为从它开始我们才能把认识持续直到最后的终乐章,才能最后听懂整部交响曲。和声分析包含:
①说明和声材料,包括调性、调式、和弦、和弦位置、声部进行、和弦外音等。②说明乐曲的结构并分析和声与乐曲结构的关系;指出和声进行的逻辑、支柱和弦、和声的组合与和声节奏等;各个收束式的相互关系;调性发展的布局;构成高潮的方法等。
③联系时代、流派与作家本人的风格特点,说明该作品中的和声写作特点。和声分析的方法有:
①听辨分析。在聆听弹奏后,对乐曲的和声处理作大体的说明。
②口头分析。根据乐谱,口头作概要的分析。
③书面分析。对乐曲的和声作细致的叙述,包括标出每一和弦的级数、位置与功能,以及各项和声分析的要求,这是和声分析的主要方法。
和声分析时需要作和弦标记,和弦标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对于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者甚至智慧人才的培养,和声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门写作技术。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并辅以大量的实例训练。和声分析一般由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和省材料的识别。和声材料包括音程、和弦、外音、调式、调性以及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和声节奏与织体等方面的内容。音乐生活中,人们日常大量接触得多声部音乐,大都是18世纪以来的调性音乐作品,各种层次的音乐分析首先面对这个领域。也就是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至少要能够识别从巴赫到瓦格纳作品中的和声材料,准确半段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等等。这一层次是最基础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和声语义分析。对和声语义的解读往往需要结合音乐的整体分析进行,对于大多学生应在音乐作品分析之前进行学习。
第三个层次和声技法特征及风格理解。这需要在音乐发展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对特定的和声现象进行技术和人文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在激发的训练与风格的把握两者做到平衡
音乐理论并不是指导我们在将来应该怎样写作乐曲,而是告诉我们过去的作曲家是怎样写作乐曲的。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之一的和声分析,它的实践意义就在于能让我们得以认识过去的音乐家是怎样写作多声部音乐的。这一学科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和声是构成多声部西方音乐的最重要的要素;而对中国的学习者之所以尤为要紧,是因为西方音乐本来就是与我们大相径庭的、并不熟悉的域外文化,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以单声部为特点的,要了解西方多声部音乐,必须首先掌握和声分析的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和声是西方传统音乐的主干架构,无论单声部还是多声部,无论旋律还是伴奏,无论声乐还是器乐,无论室内乐还是交响乐,无论复调、配器还是曲式,都有必要用勋伯格的《和声的结构功能》,西方传统音乐作品总是从调性的陈述开始,以和声的复杂化展开,到中心音的肯定结束,和
声的框架就是西方多声部音乐的根基。作为一个学科,和声分析也就成了西方音乐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和声写作
第四篇:关于试探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引言
钢琴演奏是一门以大量音乐基础理论为支架支撑起来的音乐表演艺术,撇开音乐基础理论来谈钢琴演奏或教学都将寸步难行。由此作者认为,开展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使学生在大量音响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声理论、巩固和声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在演奏实践中把握、应用和声的能力。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及针对实用键盘技术的和声应用分析。
一、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
演奏者能否深入分析作品的和声,并准确把握其蕴藏的音乐意味,将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演奏效果。以下我将从作品的风格、结构等两方面对和声分析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探讨。
(一)和声与作品的风格
帮助学生把握作品风格是帮助他们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举措。那么,和声作为体现作品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自然是钢琴教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和声分析与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挂钩,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再现作品做出铺垫。
(1)和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钢琴艺术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故造成了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形式上的各具特色。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以复调音乐为主,即由几个并行的线条构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应保持几个声部的独立进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其音乐在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属以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然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和声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而存在,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渐渐频繁。此时,和声色彩极其丰富,和声织体的写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风格时期,十九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最终导致了调性体系的瓦解。此时,作曲家更愿意避免属到主的终止式,并且常常从整体上回避主要调中心的清晰度。
二十世纪足音乐发展史上变化最为急剧的世纪,和声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的演变终于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二十世纪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的基础。对此,巴托克向我们揭示了有关二十世纪和声基础的两个方面,即在水平(横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七个自然音级功能的十二个半音音级的解放,以及垂直(纵向)关系上一摆脱了传统协和与不协和观念的“不协和音的解放”。这两个“解放”使和声彻底摆脱了古典调性以协和三和弦为中心、五度关系为基础的具体结构规律的制约,亨德米特德的“半音调性关系”、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体系”、罗斯拉维茨的“音列技术”等纷呈异彩。
(2)和声与作品的结构
钢琴教学和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理论值得探索。其中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便是重要环节之一,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途径。有了结构,音乐中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解决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①关于调性布局
所谓调性布局,是指作者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在作品调性安排上所做出的理性设计。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常通过和声因素来解释乐曲在调性布局上的变化一大量运用系列离调和弦,从而达到段落间调性变化的自然过渡(如肖邦“波罗列兹”,呈示部第二主题的写作上,作者便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从而达到音乐由第一主题段的降A大调向f小调的转移):用极洗练的手法,在同主音和弦上迅速构筑新的调性(如巴托克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在E大调上展开,第一副部的第一主题便建立在主部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上)等,诸如此类的手法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是较多见的。因此,在分析钢琴作品时,从关注其间和声应用上的特点人手来掌控作品调性布局的整体发展逻辑,切实可行。②关于结构型式
人们通常将音乐作品结构型式称为曲式,这种结构型式(曲式)的构成离不开和声的因素,故作曲家在构思作品的结构时,往往须考虑和声的布局,这种考虑涉及作品结构型式的诸多方面,从段落结构到句子结构等。众所周知,在许多音乐作品里。作曲家皆需要依靠和声终止式来确定音乐的段落和句逗,正因为如此,和声终止式被喻为音乐的“标点符号”。再则,作曲家如想在音乐结构上标新立异亦须借助和声的手段来实现。譬如:仅用I、V两个和弦来支撑乐段。以求得音乐结构的洗练、清晰一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主部、肖邦的《摇篮曲》,有关和声与作品结构型式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针对实用键盘技术(即兴伴奏)的和声应用分析
即兴伴奏体现的是一种音乐实践能力,注重的是一种艺术实践的精神,即兴伴奏能力最终体现在实践中,亦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磨练、提高,因此。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乃当务之急。在即兴伴奏中,首先必涉及和声应用的问题,而和声应用的问题无外乎和声的合理选择及和声织体的运用等两个方面。
(一)关于和声的合理性选择
要做到和声选择的合理性,必首先考虑作品的音乐风格一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等,之后,再依据对作品风格的判断,来做出和声选择上的相应处理。没有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后面的工作便成徒劳。
其次,和声选择的合理性亦涉及调性的确定。在面对一首歌曲时,首先必须确定其调性(是西洋大小调还是民族调式等)。调性不明确或者调性概念模糊都会导致和声的选择上的方向性错误。如:本来是一首大调色彩的作品,我们却用小调色彩的和弦进行编配:本来是一首民族调性的作品,却用西洋大小调的思维来处理和声等。这一现象在学生学习即兴伴奏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钢琴作品,在分析与演奏钢琴作品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和声调性构架的原则及规律,如此,必能达到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且拓宽其感性认识空间的目的。
(二)关于和声织体的运用
和声织体是指和声的结构形式与运动形态。在即兴伴奏中,它既可强化旋律的表现作用,又可补充旋律所无法充分表现的某些方面,使乐思内涵更深化,音乐形象更丰满。对即兴伴奏而言,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举足轻重。而和声织体运用的恰当与否最终体现在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的、灵活性的把握上。我们将和声织体的问题放在钢琴教学中讨论,便是为了通过分析与演奏具体钢琴作品,让学生获得对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整体性、灵活性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为提高学生即兴伴奏水平做出铺垫。
(1)和声织体运用的多样性是根据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作品音乐情绪的多样性来考虑的。要做到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的多样性,必须考虑作品的基本情绪一是舒缓的、深情叙述性的还是情景性的、轻快活泼的:是激昂的、坚强有力的还是忧伤的、悲情倾诉的等等,这是我们选择和声织体的基本依据。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钢琴作品时就会发现。在众多作品中,作者对于选用何种和声织体来表达何种音乐情绪皆有缤密安排。以肖邦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3)为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这首乐曲的,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做成了该曲。
(2)关于和声织体运用的整体性。实际操作中,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音乐,在和声织体的运用上,我们还需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依据音乐的结构逻辑以及情绪发展的不同层次做出和声织体安排上的相应变化,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诠释。
三、结论
当今世界的思维方法已从分析型转向综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用综合型的思维方式来考察音乐教育,不断探索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本文中,作者提出将和声理论与钢琴教学结合起来,乃是从多学科的视点出发,从学科综合的角度出发,来考查和声理论与钢琴演奏及实用键盘技术之间存在的互补性。以求达到知识的迁移与融会贯通,为钢琴教学开辟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间。
第五篇:单音与和声
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第1课时 单音与和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集体生活中有单音,也有和声;了解集体生活中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知道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掌握处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能力目标】
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间的矛盾,提高对个人意愿和集体公共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当个人需要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调整个人需要,服从集体要求。
二、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让和声更美。
三、教学难点
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发生冲突时要有大局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 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演奏录像
要求:学生感受乐曲的优美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宏伟气势,感受乐曲中每一种乐器的作用。想一想:从乐器的角度来说,一部好听的经典名曲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点拨:一部优秀的乐曲需要有各种乐器的科学合理的分工、齐心合力的倾情表现,但每种乐器又都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一样,在集体生活中,“我”和“你”可能有着不同的诉求,我们的小群体和集体的利益也可能不尽相同,有时难免发生碰撞,产生矛盾或冲突,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生活中的小插曲。面对这些“不和谐音”,我们如何才能奏出集体生活的和谐乐章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课时《单音与和声》。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2.学习如何才能让集体更和谐。
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一)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
活动一:说一说~“我”与集体的冲突
思考:当时,面对冲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在集体生活中,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有矛盾和冲突是正常的,关键是对待矛盾与冲突的心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正确。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并且能够保障我们的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遵守和维护。
【多媒体呈现结论】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活动二:探究阅读~我该怎么办?
新学期开始,为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成立了各类兴趣班。七年级1班因为会演奏乐器的学生比较多,成为学校新一届器乐班。要求从第二周开始活动。每周星期二、三、四课外活动练习,星期二下午还请了校外的专家给同学们免费上专业课。不过,每个同学要自备乐器。
第二周班会课上,班主任一宣布这个消息,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有人说:“我不想参加,我既没有乐器,也不喜欢这些。”有人说:“真是太好了,这下我妈可不用再为我学乐器掏钱了。”赵阳和李强几个激动地商量着:“我们四个都去吹长笛,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小明马上说:“不好吧,你们三个小学就在吹长笛,我可一直学的都是萨克斯啊。”听着大家的议论,文化课成绩优秀的李兰、刘晓几个也在一起嘀咕着:“学校让咱们免费学乐器,固然是好事。但每天下午练习乐器,学习的时间不就少了吗?要是三年后考不上重点中学的实验班,那才是因小失大呢,反正我不想去。”……
思考:1.上述材料中有哪些是同学们的个人意愿吗?
2.你身边有类似的事例吗?如果有,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3.同学们请想一想,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个人诉求,但作为一个集体,它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来保证这个集体的存在。在集体生活中,当集体规则与我们个人的意愿一致,并且能够保证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积极遵守和维护。但有时,我们会感受到集体与个人的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一方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所至,也可能仅仅是二者的需要不同而已。【多媒体呈现结论】
1.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2.集体规则与个人的个性化需要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3.集体与个人的需要不同。活动三:观察思考,交流分享
【多媒体呈现】202_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入围动画短片《Crossing》
思考:1.盲人和机器人谁更强大?2.最后是谁安全直到马路对面,为什么?3.这则动漫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就算你是个铁打的机器人,过马路也要遵守规矩,不然,还不如一个盲人。孟子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规则和秩序各就各位”。个人是无法脱离集体单独生存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进而趋利避害,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双赢,也许就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多媒体呈现结论】面对冲突,通常要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二)让和声更美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辩论赛
阅读教材第64页“探究分享”和第65“相关链接”内容进行辩论
辩题:正方:即使规则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在规则修改之前,还是要执行规则。
反方:如果规则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应该先修改规则,再执行。
教师小结:不论是强调执行规则的一方,还是要求修改规则的一方,应该说他们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集体的利益。“死守规则”与“无视规则”,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多媒体呈现结论】坚持集体主义
(1)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2)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活动五: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呈现)
开学了,大学生小明和小强住在同一间宿舍。小明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性格内向,他喜欢早睡早起,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小强也是一枚“宅男”,他认为上了大学,该轻松一下了,于是,他经常玩电脑游戏到深夜三、四点钟才睡觉,早上经常睡懒觉。
由于小明和小强的作息时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他们心里其实都觉得对方影响自己的休息,因为这事他们一直存在着矛盾,但由于他们的性格原因,刚开学的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把对对方不满的地方直接告诉对方,但是,时间久了,他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暴躁,最后,他们之间的冲突爆发了。结果,他们经常互相指责。小明指责小强玩游戏到太晚影响到他的休息。同时,小强却反驳说道,小明每天早上太早起床以至于他早上经常被吵醒。由于他们一直因为这件事情争吵,迟迟不能找出一个让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最后,导致矛盾升级,他们发生肢体冲突,打起来了。
思考:1.小明和小强的矛盾是什么?2.他们采用了哪种方式来解决矛盾?结果怎样?3.你认为这种解决方式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当我们个人的意愿与集体生活的规则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多媒体呈现结论】处理矛盾与冲突时,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活动六:拓展空间~化解冲突有秘籍
1.回忆你在集体生活中遇见的较为严重的冲突;
2.记录面对这些冲突时,集体成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并分析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你赞同哪种方式,说明理由。
3.分享“集体生活冲突化解秘籍”,探讨化解冲突的多种途径。本课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第2课时 节奏与旋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了解集体中的“小群体”存在的利与弊;
2、懂得正确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就是学习过集体生活的过程,也是促进集体和谐发展的过程。【能力目标】
能够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自己所在的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学会让自己所在的“小群体”融入大集体中;能够正确区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二、教学重点
解决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
三、教学难点
“小群体”和“小团体”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过程 朗读感悟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诗朗诵】 《中国话》
教师点拨:同学们,如果朗诵中没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这首诗歌恢弘的气势、澎湃的激情,你还能感受到吗?朗诵的美感来自于节奏,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与时代的节奏合拍,与集体的要求合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与生活节奏合拍呢?今天老师将引领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在集体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之美。探究新知
(一)我在多个集体中
活动一:数一数~“我”在集体中的角色
思考:1.小组内分享自己在不同集体中的不同角色。2.不同角色承担的责任有什么不同。这些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会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所在的集体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承担的责任自然也不相同。每个集体的节奏和旋律都是不同的,有时发生冲突也在所难免。【多媒体呈现结论】不同的角色之间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活动二:欣赏感悟——莲的心事(席慕容)【多媒体播放MV】
1.这首诗中“你”和“我”的节奏一致吗?从哪几句话可以得知? 2.假如诗中的“我”就是集体,“你”是个人。“我”欢迎“你”吗?
3.请你从个人节奏和集体旋律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想一想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融入集体;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个人与集体就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我们个人感受到的就是烦恼。为了保持集体旋律的和谐,也使自己不断感受到集体生活中的快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多媒体呈现结论】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保持集体旋律的和谐。
活动三:读一读 想一想 说一说
5班的小鑫是学校足球队的前锋,也是5班足球队的队长,明天下午,小鑫的学校与市一中有一场足球赛,巧的是明天也是5班与3班的争夺冠亚军的比赛,班上的同学们都希望小鑫明天能参加本班的比赛。但小鑫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参加与市一中的足球对抗赛……
1.在材料中,除了班集体,还有哪些集体? 2.小鑫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教师小结:在解决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班级虽然是集体,但它是学校这个大集体的一部分,当班级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肯定首先应该考虑学校的利益。所以,材料中小鑫的做法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正确做法。
【多媒体呈现结论】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二)集体中的“小群体”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呈现)
群体一:爱好娱乐,享乐至上,行为冲动,口无遮拦,随意而为;
群体二:好学上进,纪律性强,是非观念明确,做事循规蹈矩; 群体三:不善与人交际,敏感好强,学习时好时坏,不稳定;
群体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你认为自己在上述的哪个群体中?如果你不属于上述群体,请描述你的群体。2.小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在集体中会有小群体形成?
4.小群体都是对个人和集体发展有害的吗?你是如何认识小群体的?
教师小结:因为种种原因在小群体中,个人更容易被接纳、被认同,所以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近的人,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小群体。对小群体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当小群体的节奏与大集体的旋律一致时,小群体就会积极参与集体的建设,反之,则会与群体之外的他人、群体,甚至集体发生矛盾和冲突。
【多媒体呈现结论】1.小群体的概念2.小群体的形成、分类 3.“小群体”的节奏与“大集体”旋律的关系
活动五:探究与分享~怎么做?(多媒体呈现——“名人”肖扬)
某中学八年级的肖扬可是个大“名人”,全校老师、学生没有不认识他的。他是班主任办公室的常客,是学校政教处的老熟人。迟到早退、逃学旷课上网吧,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拦截殴打低年级学生收取所谓的“保护费”;几天不回家就是他的生活常态。
班干部根本不敢管他,因为肖扬有十几个哥们,看谁不顺眼就找茬在校外揍一顿,还威胁被打的人不让告诉家长、老师。班主任批评时,佯装老实,不言不语,不理不睬;连任课老师现在都懒得再理他。上周新调来的物理老师不知道情况,上第一节课时,发现肖扬在看小说,就忍住没点名地批评了一下,第二次来上课时发现肖扬一直在睡觉,就点名让他站起来听课,没料到肖扬竟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言不惭地说:“老师,我睡觉不影响你上课吧?”把老师气得够呛。
1.你周围有这样的同学吗? 2.你怎样看待他的行为? 3.如果你是他所在班级的班干部,你会怎么做? 4.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教师小结:小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这个小群体往往就已经沦落成为小团体主义,甚至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团伙。作为中学生,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要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我们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经历,也是促进集体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结论】1.小群体的节奏如果脱离集体的旋律,就有可能成为小团体主义。
2.小群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3.面对小团体主义,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行为。
4.在集体生活中,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就是我们和集体共同成长的过程。
活动六:拓展探究~细微之处见精神
学生阅读教材P71两则情境材料,问题1在小组内交流分享。问题2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分享展示。本课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