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代史》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二○二 〇 至二○二 一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论文题目: 论地域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孙玮
学生学号: 20203100836
所在学院: 法学院
年级专业: 20 级 法学 专业
任课教师: 张国超
完成日期: 202_ 年 6 月 13 日
论地域文化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影响
(孙玮 202_级法学专业)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许多革命老区。每到一处,红色基因都是关键词。到基层部队视察,在党内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不仅仅是指中国革命史上的典型精神,也是当地的地域文化中与革命精神息息相关的部分。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特殊的历史条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地域文化,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孕育出了一个个革命人物,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为民族发展尽心竭力。笔者以山东省为例,通过研究典型地域及人物,探究地域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影响
【关 键 词】红色基因;地域文化;革命精神;山东省
一、山东省地域文化研究
(一)从古代历史角度分析山东省的精神传统
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等等。儒家思想在山东省有着较大影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精神无声无息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长在这里的人们。
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立远大志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是山东省的历史传统。
1.国重于家,先国后家
儒家主张把家国情怀放置在“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的框架内进行价值设定,当家、国利益不可兼顾、发生矛盾时,往往把舍“小家”保“大家”看作“大忠”和“大孝”。所谓“自古忠孝难两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林则徐“家国相依为大义,后家先国应前瞻”等历史佳话极好地印证了这种“先国后家”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根深蒂固。
2.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这种家国共同体的本位文化中,每个家庭是组成国的基本单元,国是千万个家庭的伦理组合和利益共同体,而个人的存在价值只有在这个家国共同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春秋时期鲁国的叔孙豹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维度。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代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共识就像基因密码一样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体现了个人维护国家共同体和同胞利益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成为中华文化中象征着爱国、自强、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构成了一种把个体对家、国的贡献作为个人价值最大体现的家国体系。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互交织、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同频共振。
这种家国互利共存、荣辱与共意识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这里的人们。
(二)从近代历史角度分析山东省的精神传统
1.闯关东
从清朝到民国,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开始往关外寻求活路。从十九世纪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天灾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顾不得朝廷的禁令,纷纷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闯关东”体现了山东人民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2.五四精神
1914年8月23日,日本攻打德国驻青岛军队。11月7日,德军战败,青岛落入日本人手中。
中国虽为一战战胜国,拿到了巴黎和会的入场券,但列强签署秘密条约,企图将德国在华利益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中国的有识之士走上街头抗议,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标语,史称“五四运动”。
自此,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二、地域文化对革命人物精神形成的影响
(一)刘谦初的革命精神
刘谦初(1897年至1931年4月5日),原名刘德元,出生于现山东省平度市。五四运动爆发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1922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辗转求学 心系革命
1913 年考入平度南关知务中学,开始接受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影响,追求进步,担任学校青年会的干事。1918 年春,刘谦初考入齐鲁大学。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张贴标语,宣传爱国思想。1922 年,因征文获奖,刘谦初被资助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学习深造。
1925 年五卅爱国运动爆发,刘谦初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当选为燕大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6 月 24 日,刘谦初和其他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代表到北洋军阀执政府进行请愿。对北洋政府的敷衍态度和含糊其辞的答复,刘谦初难以按捺心中的愤怒,义正词严地指出:“上海案件未了,汉口事件又生,英国对我之恶机,共产党人的故事无在不潜伏。将例似此类之事件,尚不可缕述。请当局明令禁止内乱,电全国军人作相当之准备。”在一个多小时的激烈交涉中,刘谦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的愿望,有力支持了上海的反帝运动。
2.无惧风雨 坚持斗争
当时的山东省,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中共山东省委刚遭到大的破坏,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刘谦初到山东后,化名黄伯襄,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宣传革命,揭露蒋、汪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帝国主义,屠杀人民的丑恶面目,号召人民奋起挽救民族危亡。
3.身在囹圄 胸怀壮志
刘谦初在狱中表现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高贵情操。敌人软硬兼施,想从他口中掏出点党的机密。法官诡谲地说:“蒋委员长非常器重你,只要你说出组织,保你高官厚禄。”刘谦初只付之轻蔑的一笑。
被关押在济南的山东省第一模范监狱期间,刘谦初和其他党员还秘密成立了党的支部,刘谦初任支部书记,刘晓浦任组织委员,田位东任宣传委员,王焕章任武装委员。刘谦初积极组织狱中党员学习革命著作,领导绝食斗争,运用巧妙方式向中央汇报狱中情况。他还以惊人的毅力,翻译了《反杜林论》。
刘谦初时刻想着党的工作,惦记着党的事业。在遗嘱中,他把党比作母亲,嘱咐同志们“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谦初同志的斗争意志很坚强,值得同志们学习!”这是周恩来对他狱中斗争的评价。
正当党组织积极营救他的时候,1931 年 4 月5 日,刘谦初被国民党韩复榘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遗骸归葬于平度故里。刘谦初就义后,党中央非常痛惜。1938 年 7 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接见他的遗属时说:“刘谦初我是知道的,他是一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
(二)王尽美的革命精神
王尽美(1898年-1925年8月19日),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迷茫中找到革命的方向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使王尽美充分地意识到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于危在旦夕之际,自己不能置身事外。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
当时,王尽美被同学们推选为山东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并议定学联的目的与要求为:惩办卖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拒签《巴黎和约》,无条件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学生有游行示威的权利。山东学联成立后,与各地学生爱国运动遥相呼应,迅速投入斗争。
1919 年下半年,王尽美升入山东省立一师本科第十一班。由“山东问题”引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让王尽美在迷茫中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并站到了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月,王尽美联络邓恩铭、王志坚等 11 人在济南商埠公园发组织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并任主编。通过具体事实剖析社会,痛斥反动当局的罪恶,抨击社会时弊,启发青年觉悟,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1921 年初,在北京、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帮助指导下,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2.毛泽东口中的“王大耳朵”名载一大史册
1921 年 6 月,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收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通知,请他们派 2 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经过讨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推举王尽美与邓恩铭出席大会。
为避开法国巡捕的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迁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王尽美不时为代表们撑船使桨。为了会议的安全,代表们带着乐器、麻将牌,以游客的身份作掩护。王尽美用笛子为大家吹起了《渔家乐》《步步高》等乐曲,受到代表们的好评。毛泽东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王大耳朵同志,你可是多才多艺啊!”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王尽美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此,他改名叫王尽美,并写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从此,王尽美献身于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直至 献出宝贵的生命。
3.把革命火种撒向齐鲁大地
1924 年 1 月,王尽美、王乐平等 6 位山东代表去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会后,王尽美回到济南,向中共党员、青年团员传达了会议精神,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积极帮助国民党在山东建立基层组织,同时吸收国民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
1924 年 11 月,王尽美、王乐平、阎容德、王哲去北京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返程途中,12 月下旬,孙中山在天津接见了王尽美等人。孙中山以他个人的名义委派王尽美为国民会议宣传特派员,回山东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工作,并授予盖有“孙文之印”的委任状。
在终日的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结核病,他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青岛,时年27岁。
从刘谦初和王尽美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革命之路都是从求学开始的,可见儒家文化中“勤学”对他们的影响。后来,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他们接受党的领导,为山东地区的革命工作而奔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情怀。从他们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中体现了地域文化对革命精神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革命老区精神形成的影响
(一)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
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后来被高度概括为沂蒙精神,从而诞生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战天斗地的伟大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_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沂蒙精神展览馆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沂蒙人民深刻践行 “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精神,当家、国利益不可兼顾、发生矛盾时,往往把舍“小家”保“大家”看作“大忠”和“大孝”。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综上,我认为,一个地区的精神文化对当地革命精神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这种地域文化,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孕育出了一个个革命人物,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为民族发展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