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污水处理中的软测量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130-110542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16 02:05: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污水处理中的软测量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领域内一些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样,由于污水处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导致很难对污水系统进行参数的测量。而软测量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具有检测污水水质,降低检测成本的优点。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其更加的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关键词: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技术;研究应用

一、前言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已经有了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了满足污水排放的相关要求,就势必要对污水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检验。但是由于污水处理过程存在非线性、时变性和复杂性,很多参数都难以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在科技的发展之下,软测量技术对这一问题大有帮助,如何不断将其优化,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二、软测量技术概述

(一)软测量技术的定义

软测量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选择和被估计的主导变量关系密切的,并且容易直接测量得出数据的辅助变量,根据最优原则,搭建一个辅助变量为输入值,主导变量为输出值的数学模型,并将实现此模型的算法输入到计算机的相应软件当中进行计算,得出贴近实际的一个主导变量的估计值。[1]

(二)软测量技术的构成软测量技术主要由辅助变量的筛选,数据的具体处理、所需模型的建立和对所建立模型的实时校正构成。其中对于辅助变量的筛选,是在变量类型、变量的数据量和监测点三个因素中筛选的。其选择标准是保证灵敏性、特异性、过程适用性和精确度;数据的具体处理是指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交换和误差调整,从而确保数据的精确度,在后面进行模型的应用时候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需模型的建立是该技术的应用核心,它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又高于数学模型,是利用二次变量来实现对主要变量的最优估计。[2]虽然在数学的模型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模型都能够直接应用于污水处理的,要对各类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和污水处理的技术要领和参数指标进行比对,将各类模型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建模方法。具体的模型建立在之后的文章中会进行介绍。最后就是对软测量模型的矫正。模型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只是初步的搭建了一个框架,而没有将具体的对象应用进去,而对象又是在动态变化着的,所以要对已经构建的模型进行实时的矫正,当前最常用的是利用分析仪表的离线测量值来进行在线矫正。

三、软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

虽然软测量技术有许多种模型建立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型都适合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的,要根据污水处理自身的特点,在掌握了污水处理工程的机理的前提下,将几种方法结合进行建模,才能使得技术的应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下面是两种具体的软测量技术的应用。

(一)多元性回归软测量建模法的应用

学过建模的人都知道,回归分析法作为建模时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以最小二乘原理为基础的一元和多元性回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很多领域都用其来解决各类问题。将其实际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参数预测中显然十分合适。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对于可检测量的参数数据和化验数值,和进行操作的工艺等外在的影响无关。[3]它所建立起的模型十分简单,且可以将具体算法输入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即可得出重要的出水参数的预测。通过反复试验可以发现,该模型的结果拟合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的,比如进水参数存在着滞后性。这是由于实验的时候采样时间较长且采样不均造成的。该方法可以对参数进行粗略的估计,但是要进行精确度更高的估计,还是要采用下列所述的第二种方法。

(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法的应用

相较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更加适用于系统较为复杂的情况。人工神经网络有前向网络和反馈网络两种类型。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使用分离网络结构分别测量在厌氧和好氧两种条件下的参数,将两者加以区分,能够使结果更加精确,却得更好的效果。但是该方法的缺陷在于无法对一些参数例如COD等进行测量。[4]不仅如此,国外研究人员还基于此种方法得出了一种在无法获得污水处理过程参数时的近似方法。其原理在于,仅仅采用一些便于测量的参数亮,并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信息的处理,建立各种辅助性参数,经过一系列算法得出所要的水质参数。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污水水质参数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才能保证模型算法的良好实现。[5]

四、软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上述软测量技术对污水处理的具体应用中可以发现,当前的几种建立的模型都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或者局限性,所以,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突破当前存在的这些技术屏障。比如,上文所提到的第二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进行该方法的应用的时候必须对生产数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未来的污水处理中对水质的整体要求会逐渐提高,生产数据势必会更加难以获取,这对该方法的未来应用肯定存在着打击。[6]所以,如何有一个长远的目光,使得未来污水控制的越发严格的时候,该技术仍然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污水处理,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也是必须考虑的。

五、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污水排放量增加,更多水质参数需要进行测量,这给予了污水处理技术一个很大的难题。污水处理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复杂性,一些水质参数是很难直接测量得出的。这就需要软测量技术的帮助。软测量技术主要是建立起模型对估计值进行求解,适合污水处理的模型方法有多元性回归软测量建模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法。但这两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行着重的研究,来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冰.污水处理过程中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_(2):166-168.[2]彭向华.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_:90-92.[3]夏宏,伍溢春,张祥春.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_(4):34-36.[4]王立营.试析软测量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_(12):86-88.[5]卓明,冯裕钊,陈勇.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2_,21(11):34-36.[6]卿晓霞,余建平.软测量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2_,25(3):13-16.

第二篇:电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核电厂发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电厂的发电用水只能选择市政用水或者自然水,硬度较高,或者有机物含量较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地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出水水质。该文笔者对污水处理中的膜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核电厂;污水处理;膜处理技术;运用

电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我国资源的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就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水质对于发电设备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工艺不合理,操作不合理都会造成污水中杂质不能全部去除,导致设备故障,增加维修成本,并且使得出水水质含盐量、有机物含量较多,不符合核电厂发电厂需求。近年来,全膜技术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文章对这一技术的特点和原理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1膜处理技术原理和特点

膜处理技术是一种新的水污染处理技术,以一种具有选择性性能的薄膜来实现淡水与盐分、杂质的分离,膜处理技术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应用固膜和液膜2种。其主要原理在于利用了杂质、有机物等与水分的体积、大小不同的原理,将其进行隔离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加压的方式。另外,利用了一些杂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实现快速溶解,从而将其隔离,效果理想。膜处理技术的优势明显,比如,利用该技术不再需要庞大体积的分离设备,因此占地面积减少,成本也随之减少。在安装上,更加方便,不同性质的膜还可以分离不同种类的杂质或者有机物,使水质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其次,膜处理技术拓宽了处理范围,不仅可以分离固态杂质,还能够对相对分子量从几百到几千的物质进行分离。不需要加热等条件就可以实现。分离过程更加高效、易操作,并且符合现代社会环保节能的要求。

2核电厂污水处理膜技术的种类

膜处理在我国核电厂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更新,膜处理技术已经具有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多种方式,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渗透汽化等方式。对工业废水和自然用水具有较好的杂质分离作用。我国各大核电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超滤膜分离处理技术、反渗透技术和全膜分离技术。具体的技术特点和原理如下。

2.1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技术是目前核电厂主要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全膜技术相比,其污水处理成本更低,但程序相对复杂,通常采用一次渗透处理和二次渗透处理方式完成。反渗透膜多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利用了溶液渗透压不同的原理,可以将污水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渗透压,使杂质能够及时快速地分离。膜元件是整个反渗透技术的核心,加压后的水分通过一些元件进入隔网层,使杂质排除管道外,获得发电所用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基本的发电用水需求,但如污水需要再次处理,成本将大大提高。

2.2膜分离技术

全膜技术已经成功的在我国核电厂除盐中应用,事实证明了该技术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将其应用于核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中,全膜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压差,在低温下运行,减少离子的渗出,并且能够抑制废水的酸化或碱化,防止设备出现腐蚀现象。未来,电厂污水自动化处理是一种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3电厂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

我们以某核电厂为例,该厂共拥有6台发电机组,总水量为6万m3/h,污水排放量为1万m3/h。要确保污水的合理利用,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膜处理环节主要表现如下。

3.1预处理超滤反渗透技术

首先,我们采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对污水进行预处理,该次处理水量为2×70m3/h。由于阴阳床钠离子渗透问题对除盐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控制钠离子渗漏,降低电导率,并且要控制二氧化硅的含量。该系统主要采用的是自动控制技术,PLC是EDI系统的核心与主要技术,CRT是其监督系统。预处理超滤反渗透技术是将原水输送到清水泵,并由清水泵进入多介质过滤器,通过多介质过滤和超滤装置来实现杂质的初步分离,最后利用反渗透装置来实现有机物的分离。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除盐水泵、阳床、阴床和中间水箱的支持,具体的过程不做阐述。总之,多介质过滤器是其中心,通过这一元件与其他设备的配合来实现杂质和有机物的去除,使原水能够达到使用需求。通过该装置能够将进入超滤装置的水浊度控制在2mg/L以下。

3.2锅炉补给水中的全膜技术

现阶段,全膜技术是最先进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核电厂发电设备复杂,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用水,并且用水多为自然水,这部分水的硬度较大,水中杂质较多,实现全面分离,降低污染并实现其循环利用是电厂的主要任务。在核电厂发电过程中采用全膜技术一定要注意电导率的控制,电导率过大容易使水中钠离子含量增多,有机质或离子过多不符合发电用水需求。全膜技术依然要通过一级渗透和二级渗透过程,最终保证水质的稳定,电化学除盐法是核电厂的主要盐水处理办法,结合膜处理技术,可以满足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应用需求。全膜技术中在预处理系统上使用的是多介质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通过这2个设备,可以将原水中的悬浮物、固体杂质等分离出去,将胶体和盐分截留在滤层中,降低污水的水浊度。

3.3循环冷却排污水中的纳滤膜技术

笔者所在厂将污水处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循环水的冷却与回收上,以反渗透技术为主,原水的脱盐是其主要问题。纳滤膜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型电厂的污水处理中,通过滤水池、清水池和反渗透装置来完成整个循环水冷却和回收功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水处理在我国核电厂的作用越来越大,水处理技术的更新就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核电厂中,主要采用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污水处理方式。不同的技术在成本上、技术可行性上和处理效果上均有不同,目前普遍认为全膜技术虽然增加了一部分成本,但在污水处理效果上较好,通过渗透膜实现用水与杂质、有机质的分离。总之,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十分重要,能够改善水质,实现核电厂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少博.化工污水处理中膜技术的应用探讨[J].化工管理,202_(8):271.[2]赵珠.基于化工污水处理中膜技术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_(11):229.[3]张海林,任红.浅谈电厂化学水处理中膜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_(11):81.

第三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某高分子材料工业园区污水特性及环境条件,设计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定各工艺单元关键参数,应用A/O+MBR高效生化处理工艺,达到高标准出水水质。通过工程运行成本分析,使污水处理系统达到经济实用的运行效果,为同类废水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污水处理;A/O工艺;MBR工艺;生化处理

某高分子材料工业园区专业生产TPU产品,广泛用于通信、电缆、制鞋、服装、印刷、交通、汽车、航空等领域。该工业园区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针对少量生产废水和全部生活污水新建一座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根据污水中的杂质类别及浓度实施不同的工艺处理,经预处理后各生活废水混排后采取隔污、净化处理,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1]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2]要求。

1工艺设计水量、水质

根据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设计规模200m/d,污水站24h运行,污水处理量达8.3m/h。考察本地污水水质各项指标含量,确定进水水质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出水水质设计标准需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及绿化用水标准,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中水景类用水标准,出水水质各项参数如表2所示。

2处理工艺

园区污水主要来自企业员工日常盥洗、冲厕、洗浴、食堂等生活废水和含少量己二酸及1,4丁二醇的生产废水。经实地污水杂质实验检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油脂(动、植物油)、BOD、SS、氨氮及较大悬浮物等,针对油脂类污水采用隔油设施预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采用预处理单元格栅去除废水中的较大漂浮物,经生化处理工艺A/O+MBR装置进行最终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消毒后实现二次应用,消毒剂选用经济型较高的次氯酸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工程设计

3.1预处理单元

预处理单元包括细格栅和调节池。细格栅采用手动格栅,格栅渠采用钢混结构,渠设计宽0.6m,渠深2.8m,平均过栅流速≤1m/s。调节池采用钢混结构形式,设计1座,尺寸参数10.3m×3.0m×4.5m,水力停留时间24h,调节池内设有自耦潜水泵,将废水提升到后续处理单元。

3.2A/O+MBR生化处理单元

A/O+MBR生活处理单元包括缺氧池、好氧池、MBR膜池,其结构形式均为钢混结构。缺氧池设计2座,尺寸参数3.0m×2.5m×4.5m,停留时间6.5h。好氧池设计2座,尺寸参数3.0m×5.0m×4.5mm,水力停留时间12.5h。MBR膜池分为2格,单格尺寸为1.7m×3.6m×4.5m,有效水深3.3m。MBR膜采用PVDF中空纤维膜,内部加强筋结构,膜通量12.8L/(m2s)且20m2/片,应用量44片,MLSS浓度5000~8000mg/L。MBR单元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由PLC控制,为保证膜的正常产水量,需对膜进行反洗和加强反洗[3-4]。

4工程运行及经济分析

通过前期生物培养、设备调试及试运行后,A/O+MBR工艺出水稳定可靠,取样后对水质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满足冲厕、道路清扫、消防绿化及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5],检测参数如表3所示。本工程运行成本包含电费、药剂费、维修费和人工费,其中电费0.46元/t,药剂费0.20元/t,综合各项成本指标,污水处理运行成本约0.99元/t,工业园区年处理废水总量73000m3,年运行成本约72270元,经济效益较好。

5结论

1)本文针对某高分子材料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计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采用A/O+MBR工艺实现了良好出水水质效果,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2)设计工艺占地面积小,水质处理运行稳定,一次性投资费用小,运行成本低,在水资源匮乏和排放标准严峻的环境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关晓琳,吴克亮,徐斌,等.A2/O-MBR工艺深度处理液晶废水工程应用[J].工业水处理,202_,36(10):97-99.[2]迟守平,徐志清,赵军,等.MBR一体化装置在电厂基建期生活污水回用中的应用[J].电力科技与环保,202_,29(2):26-27.[3]朱宁伟,李激,郑晓英,等.A2O-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2_,26(15):1-4.[4]蒋岚岚,张万里,胡邦,等.城镇污水处理工程MBR工艺膜系统设计关键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2_,27(20):55-60.[5]张军,王宝贞,张立秋,等.MBR在污水处理和回用工艺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_,19(5):9-11.

第四篇:水利工程的测量技术研究论文

一、数字地形测量技术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得到广泛普及,出现了很多大比例尺数字地形测量方式,并形成了一些数字成图系统,它们利用了三维测绘手段,不但能够进行专业图及地形图的测绘成图,而且能够完成GPS的前端数据更新。这种测量技术通常运用数字摄影、电子平板和数字侧记等模式。掌上数字测图是由掌上电脑、地形图内业绘图系统和全站仪来配合完成的,这种系统主要克服笔记本电脑中的电子平板弊端,突出了简便灵活操作、可视化界面及携带方便等优势,现已经成为野外测绘数据的主要采集和成图系统;数字侧记系统主要由全站仪、草图、RTK及地形图内业绘图系统配合进行操作,但作业过程并不直观,可能造成地物错漏,通常适用于环境数字的地形图测量绘制。

二、摄影测量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经常用于地籍图和大型工程的测绘,不需要直接接触需测量的物体,主要优势包括效率较高、野外工作量很少以及成果种类繁多,最初的起源是模拟摄影测量,然后逐渐向解析摄影测量转变,最后形成了全数字的摄影测量技术,此后还结合了IMU、GDPS等辅助测量手段,使野外控制点连测大幅度减少,航测的效益显著增加,而摄影测量技术逐渐迈向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新趋势。高分辨率卫星的像成图,主要应用于我国西部的无图地区进行测绘,据研究表明,如果于高山区或者西部山区采用这种成图技术,依靠大量的地面控制点,可以取得较高的精准度,是西部地区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通常作为地面测量的辅助工具,最初是由专业的测量相机发展而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数字专业的近景摄影测量,最终形成了数码非专业的近景测量相机。通常应用于土石方量计算、三维重建、地形勘测以及滑坡测量等,其较高的精准度和功能性接近三维扫描仪。

三、变形测量技术

变形测量主要是对被测量的变形体做测量,以对内部的形态变化和空间具体位置进行确定,变形测量依据变形测量的内容,通常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环节的测量。其中主要涉及的为外部的变形测量,它包括垂直位移测量以及水平位移测量两种测量方式。在变形测量的方式中,主要方式有大地测量,这种测量方式能够进行工作基点测量、基准网测量等,需要配合运用的设备包括测量机器人和电子水准仪等,测量手段为几何水准、三角、交会以及边角测量等方式。它通常运用常规的大地测量设备,得到的测量数据较为真实可信,但存在观测时间较长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等弊端;基准线测量采用水平位移的变形测量,支墩坝和土石坝这类直线形的大坝,通常结合垂直法及引张线法进行观测,拱坝通常结合大地测量法,滑坡体和高边坡通常结合垂线法和视准线法。

四、无棱镜测量技术

无棱镜测量技术按照测量长度主要分为长程、中程和短程三种,其中长程的长度要不小于300米,中程的长度在100到200米之间,短程的长度要不大于100米。无棱镜在进行测量时,按照水利工程的环境要求通常采用中长程长度的无棱镜进行测量,它更适合用于反射介质较好,以及通视条件高的地区来完成测量,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测量的危险性。但在一定的视线范围之内不能有障碍物存在,否则将产生测量误差。

五、结论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水利工程测量技术发展迅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测量研究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我们要不断对水利工程测量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积极尝试新的技术,让测量技术不断向电子化和自动化发展,并汲取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术,让水利工程的测量技术不断应用于新的领域,加大发展力度,使水利测绘逐渐趋于服务型技术。

第五篇:关于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前言:

对于道路施工而言,系统性较强,需要较为专业的技术,同时,鉴于各种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得整个道路施工存在加强的技术性,难度也很大。在我国,很大地区地质松软,需要不断提升地基的稳固性,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出现。因此,在施工中要不断加强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制定有效的施工流程,遵守施工工序,保证施工品质,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定合理的加固方案,达到对地基的加固作用,在整体上提升施工质量。

1、对软土地基主要特征和危害的介绍

对于道路建设而言,最为基础的就是路基施工。为了提高道路建设的质量,要高度重视地基施工,夯实基础。但是,鉴于施工环境的不同,软土地基要高度重视,其土质特点会给道路施工带来难度,同时,由于项目所处环境的不同,软体地基的特点也存在差异,产生不同的危害。对于软土地基而言,其内部空隙较大,同时,地基的强度不高,实际荷载承载能力较低,到时软土基产生较高的压缩系数,沉降情况极易发生。一旦不针对其土壤特性进行有效处理和改善,为后期道路质量埋下巨大隐患。对于经过处理的软土地基,在后期较长时间范围的使用中,当受到的外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变形的现象,使得触变性和流动性增强,一旦变形加重,道路就存在坍塌的可能,因此,为了加固地基,提高稳定性,要应用合理的加固技术。在软土地基中,土质比较疏松,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黏土和粉土,土粒的表面具有较多的负电荷,使得空气中大量的水汽被吸入土壤之中,使得地基内部含有较多的水分。随着含水量的不断增多,空隙加大,最终引发软土地基的地质构造呈现较差的状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对软土地基常用加固施工技术的介绍

2.1对强夯施工技术分析

对于这种技术,主要是借助强大的冲击力,使得原有土壤的土质构造发生变化,而后,对周边的地质进行挤压操作,夯坑完成。在这些技术应用中,主要的环节包含动力的有效置换、动力的固结以及动力的密实三个部分。动力置换分为桩式置换和整式置换两种,桩式置换借助较大的夯击力,实现碎石与软土的结合,达到提升软土稳定性的目的。而后,较高强度的碎石桩形成。整式置换是借助夯击力,实现碎石向淤泥的挤入,碎石发挥垫层的作用,加固目的达到。动力固结是利用冲击力,形成应力波,破坏土壤的结构,局部形成缝隙,具有排水的性能,目的是实现水分的顺利流出,促进土体固结。其中,动力密实是指借助较强的冲击力的作用,实现对软土地基强度的改善。强夯法不需要较长的预压时间,工艺相对简单,具有较好的施工效果,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强夯法也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一旦夯击力不足,不能保证加固的软土能够承载外界的载荷的时候,施工进行中就会引发地基的变形的情况,沉降现象就会出现。

2.2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介绍

这种施工技术融合了多种混凝土管桩技术,是新型的软基加固技术类型。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实现成本的节省,保证较高的道路施工品质,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符。当前,施工人员越发注重对混凝土管桩规格的测量,重视加固深度的控制,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施工质量,避免较多质量问题的出现,在软土地基加固施工中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

2.3对粉煤灰碎石桩施工技术的研究

这种技术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效果比较明显。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和使用,这一加固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在较大范围内的软土地基加固施工中得到广泛使用。这一技术是将粉煤灰、水笔等材料加水进行混合和搅拌,而后将配制而成的高粘度的桩体与软土地基结合,形成复合性质的垫层,实现地基对外界载荷能力的提升。在施工进行中,要进行相应、全面的检查工作,目的是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对于这一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泵管堵塞的常见的现象,一旦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就会发生爆管问题,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无法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甚至造成人员伤害。

2.4对预压施工技术的介绍

这种施工技术的优势是具有较强的加固效果,成本不高,如果地基以黏土粒为主,那么这种施工技术就十分适合。这一技术主要是借助软土地基的天然透水性能,实现对地基水分的有效排除。地基中的水分的减少,使得地基内部的空隙逐渐减少,地基的强度被增强。另外,这一技术主要发挥了软土的天然透水性进行有效排水,为此,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不能在根本上保证工程的品质和安全。

2.5对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的介绍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主要是借助水泥固化剂的功能,实现对水泥的合理搅拌,实现水泥浆与土质的全面混合,以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有效加固的作用。这一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是新型的施工技术类型。为了在根本上保证搅拌桩机与图纸要求的一致性,要进行技术应用的时候,要对搅拌桩的位置进行明确,同时,要对水泥浆进行不停的搅拌,目的是实现水泥浆与土质的完全、有效的融合。

3、对软基加固技术的展望

对于道路施工的安全性而言,软土地基的坚固性意义重大。随着人们安全思想和观念的增强,施工企业愈加注重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提高了对其的重视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软基加固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在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进行软土地基加固的同时,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材料的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随着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使得这项技术逐步实现了完善,日趋成熟,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加固技术。要重视技术的改进,使得发展日趋科学性,同时,注重对施工的监督和控制,保证整个软基加固施工的顺利、安全的进行,在整体上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防止操作施工和施工事故的发生。对于加固技术的安全施工,首先,要重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相关机构要对施工现场、软土地基的位置、体积等进行全面、严谨的测量,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性,防止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引发成本流失。要结合施工实际和具体条件,选择合理的加固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应用,在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结束语:

综上,对于道路建设而言,对软体地基的处理至关重要,要加固处理中,要选择合适的加固技术,做好施工环节的过程控制。施工人员要重视检查工作,避免疏忽的发生,防止隐患的出现,严格按照施工标准组织施工,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施工的质量。

污水处理中的软测量技术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