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浅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主要策略的创新分析论文(精选多篇)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30-1130664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9-07 21:44: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主要策略的创新分析论文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对计算机课程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采用“理论+实验+设计”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使课程实践环节比以前得到大大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程设计”这个实践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由任课教师完成。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再是一句空话,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由多门课程即“课程群”和很多教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可分四个层次[1]: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以及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这个四个层次有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狠抓学生这四个层次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

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也是后续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由大学一年级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来完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表现为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提供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语句和函数和过程独立地编写解决简单问题的程序,在一定的程序设计集成环境下独立地上机调试程序,掌握最基本的程序测试和调试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从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教材的选用,到任课教师的安排,都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谭浩强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启蒙教育,是比较好的选择;教学人员安排,要求至少具有三年教学工作经验、工作责任感强的老师担任此课程的教学。

三、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完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只掌握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能编写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程序(代码通常不超过20行)。对于复杂一点的问题,还不能运行模块化技术分解一个程序的功能进行设计程序。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由《C语言课程设计》完成,由《C语言程序设计》教师担任,更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程序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按功能进行分解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子功能,用C语言函数分别实现各个子功能,并使每个函数包含程序代码长度符合学生容易理解的代码长度。

案例教学法是快速培养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几个典型的案例[3],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运行程序和阅读程序代码,分析程序中各函数的功能和算法,分析各函数间的调用关系,使学生对程序的一般组成和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类似的实例,编制一个程序实践,使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学会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编写出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程序的能力,从而掌握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教师要对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做进一步加强、提高。

四、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因此,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单机环境)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据库原理》、可视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等课程设计完成。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保证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是教师讲解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Delphi)课程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一个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种生动实用的案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规律。二是通过随后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VB课程设计》、《Delphi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用学到的知识,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这种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

五、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随着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应用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变化,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模式成为系统开发的主流,掌握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思想,也成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种体系结构的软件设计,要考虑两个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业务逻辑层(也叫应用服务器)设计,是程序设计的一个重点难点。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部署和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上,需要相互协调地工作,必须考虑网络通信协议的使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怎样建立连接,以及怎样实现数据的交流等因素。

这个层次通常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后进行。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编程技术训练,可以在第三个层次培养案例基础上进行,只需将系统的单机环境改为网络环境,教师学生都只要把精力重点放“多层、分布式”技术上,既节约了时间,而且效果好。

六、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和管理

计算机课程光是“听老师讲”和“自己看书”是绝对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和管理。“理论+实验+设计”教学模式,表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还得管理好实践环节。对于课程的实验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管理。

一是抓好常规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上机实验课,要像理论课教学那样,每次都要明确指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对上机实验内容要精心安排,对学生上机实验要严格监督。

二是抓好课程设计,即综合实训。为了快速、有效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通常由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分析几个代表行的案例,然后由教师布置一些事先想好的课程设计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每一个小组要挑选一到两个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让他们对本组项目全权负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课程设计质量的保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课程设计落实得好,将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得到迅速成长,教学效果也显著。

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防止学生复制或不做,比较好的办法是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实践作业,并进行批阅,批阅的成绩,参与课程结束的期末成绩评定,实践表明,这种办法效果非常好。

三是组织各种程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编写程序代码,对于程序代码编写多又好多学生,给予表扬和适当的物资奖励,提倡在大学毕业前,编写10万行代码。试想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编写了近10万行的代码,程序设计能力一定达到较高水平。

七、将科研项目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通过科研项目活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可以将优秀好学的学生吸收进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开发。将科研与学生程序设计设计能力培养两者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八、结束语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又是最重要的能力,需要花大力气培养。试想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如果没有几个程序设计能力强的程序设计人员作坚强后盾,无论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做得多么好,最终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值得去研究和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出更多满足时代需求的合格计算机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二篇:提高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分析论文

一、施工图设计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师必须综合几个方面的知识:

1一定的美学基础,施工图设计是方案理念不断可操作化的过程,理解方案设计的人文内涵;在设计中需要有判断材质潜在美学价值的能力;能够体验空间结构蕴含的逻辑美、具备实体控制下的虚空间的度量。

2一定的力学基础。施工的可行性,设计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构造设计来实现,而构造的目的是在满足特定需要的前提下,解决相关力的平衡,同时,构造本身也体现一定的空间技术美学价值,构造能力其实也可以说是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使用材料如同人类使用工具,是人类驯服自然的主要技巧。材料是构造设计的起点,是构造所整合诸关系的必由途径,同时,材料本身也发挥着构造和美感的双重作用。材料可分为内在特性和表面质感,设计师应该能够择优用之。

4对工艺流程的了解。以往成熟技术的运用,常常是设计师解决复杂矛盾的有效方法;也属于设计师的基本功之一,了解古今中外的施工技术,是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在复杂问题中综合之、在不同材料中变化之,则是创新的高级阶段。

5对经济价值的评估。成本控制无例外地贯穿于项目的全程,也是甲方最敏感的问题,对设计师而言技术性很强,虽然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师不会在意这个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会严重影响设计的顺利完成。

二、提高艺术类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

在现今建筑装饰设计业中,规范化的市场管理对提高后期设计质量呼声很高,业内已经初步形成了施工图的设计市场,设计走专业分工道路看来是大势所趋。其实,在许多大城市,施工图国际外包市场也已存在。施工图设计对于刚出校门,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将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尤其时下人才市场青睐男生的风气明显,多数高职女生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发展,不啻是明智之举,更何况女生的稳定、仔细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现象:

(1)学生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放在艺术类院系,生源评价以绘画为主,基础文化水平较低。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是一门社会性很强,跨学科的综合性技能,涉及艺术又关乎技术等多个领域,课程面较广,知识要求杂,所以,就学生的基础水平而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技术学习的质量。

(2)教师的问题部分教师专业基础不够全面,这些教师来自美术专业,以往接受的专业训练,是以效果图为主,即使平时的专业实践,也多为个人行为,参与工程规模不大,设计仅到方案为止,很多实际上的设计问题则交由施工方自行解决,专业教师难以验证和取得直接施工设计经验。忽视施工图教育的后果,将使学生眼前与岗位难以无缝对接,将来专业发展后期乏力。

(3)其他的问题高职的学生从高中跨入高校,专业知识是零,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有限时间的压力,是他们失去学习施工兴趣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缺少工程施工实训、考察机会,一般工程项目流动性大,工种作业计划多变,工地容纳观摩人数有限等客观原因,给施工课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学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常使教学规范流于形式。教学安排难与企业灵活对接,教师受制于管理的价值导向,虽有改革教学的意愿和尝试,也只能在教学竞赛和示范中用之,无法付诸实际应用。

2.提高施工图设计能力的途径

提高施工图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创造多岗位就业的机会。以往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常常拿到项目不知从何下手,原因在于对所学知识缺乏综合和平衡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工程师,必须从知识的综合能力入手。而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施工图设计训练,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在施工图教学上恰是薄弱环节。

(1)改进施工图教学方法现在大多学校的环艺教学,多采用模块化组合,不同模块间虽有其逻辑关系,但事实上,模块之间的知识是很难产生有效的关联作用,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常常时过境迁,他们只有在需要时,才会重新寻找相关的知识,不仅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而且重复学习耗时费力。

(2)全程化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受任务驱动,在课题的渐进中经过提问、学习,直至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但是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也有明显的感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一种零散的、具体的片断,在系统性的把控上,还找不到感觉。

(3)开放式实训设施施工图教学离不开实训设施,建筑行业有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特点,这特点常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很难适应。所以建立稳定的施工工艺实训室是必要的。现在很多学校都建有这样的实训室,可是大多流于看看,学生无法实地操作。我们希望的实训室,应该是开放的、自助的。学生为了研究某种课题来到这里,自主确定实验方法、计划和目标。这样的实训室不仅需要成系列,还需要满足多人操作,以配合各课程的教学。同时,实验室还是一些创新工艺、构造的发源地。

(4)专业教师要专业化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师生关系的重整,项目化教学催生教师专业化的需求,在建筑装饰圈内,历来有“游击”的习惯,搞工程能画“效果图”就能搞定,施工图设计无所谓。虽然此种状况现在颇多诟病。但施工图设计仍未得到重视。尤其在高职院校,鲜有开设“施工图”课程,让民工成为施工图的“主力”,仍在继续,家装行业尤甚。所以我们要从教师开始,建立规范的职业形象,要培养懂得行业规则的毕业生,首先教师自己就是一个规范的执业者。

第三篇:创新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材料

教 师 岗 位 练 兵 培 训 讲 稿

创新教学设计能力培训

培训时间:202_.9.8 培训地点:五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一线全体教师 主讲人

:教主任王书英

培训内容摘要:第一讲

一、什么是创新教学设计

二、怎样训练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第二讲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二、导学案的作用

三、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四、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五、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六、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导学案”的使用:

课后作业:每月上交一份导学案,11月岗位练兵展示时上交一份有指导学案参评,上交一份课堂教学导入情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情境设计。培训内容: 第一讲

一、什么是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实施对一线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学生观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资源,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维目标。为了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区分,我们暂且把这种教学设计叫做创新教学设计。

那么创新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呢?

1、系统性和科学性

传统教案,往往是教师个体或群体教学经验的产物,教师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创新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和八个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目标编制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

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媒体的组合与运用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评价设计和教学反思

2、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是为了方便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着操作木偶的演员角色,而学生只不过是木偶。学生没有较多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创新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3、强调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创新教学设计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构成了多向性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学会学习。与此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4、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激励性评价是创新教学设计的不可或却的重要环节,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的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语言、数理逻辑等方面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它建立了多方面的发展评价项目并及时改革评价的方法,力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它关注个体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5、运用的资源更丰富

创新教学设计对资源的应用更加广泛,最突出的是把学生本身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使教育变得潜力无限,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益。另外,教师的备课,不仅依据课本,教参,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获取信息,组织教学。

二、怎样训练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我认为可以从按下面四步骤进行:

(一)更新教育观念,克服畏难情绪。

“观念决定一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理论的方面,必需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并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的教学观、教师观、教材观。同时要克服畏难情绪,创新教学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非一蹴可及的,但是事实验证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皆已本具这项基本能力,只要有适当的鼓励及引导,让教师对自我的专业能力的自信心恢复,一线教学的每位教师都是创新教学的高手。

(二)备课

创新教学设计课前要做到六备,问自己18个问题: 备知识:

1、本节知识的背景是什么?与那些知识相关联?

2、本节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有哪些最新发展? 备课标:

3、课标中对本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什么要求?属于那个水平?

4、课标中的要求分解成具体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

5、在本堂课教学中我可以实现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哪些? 备教材:

6、教材中提供了哪些教学素材?

7、教材中的那些素材可以帮助我实现教学目标?

8、怎样创造性使用教材中的素材为我的教学目标服务? 备资源:

9、我教的年级、学生的需要、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资源、居住地方特色资源是什么?

10、我能够调动哪些人、财、物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 更好的学习条件?

备学情:

11、学生学习本节课有哪些知识、能力、方法基础?会遇到哪些困难?

12、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创设什么样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13、循序渐进的设计哪些问题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备方法:

14、这堂课我都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15、学生要采用什么方式获得知识?学会哪些方法?

16、我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备评价:

17、才用什么方法评价学生在本节中知识、能力、方法、情感发展?

18、什么时间评价?评价多少学生?

围绕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务处本学期重新修订了导学案导学案的编 就能很好的体现你个人的创新教学设计。如何编制导学案呢 第二讲

导学案编写要求与细则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导学案的作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 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三、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四、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 ;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举例说明)

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举例说明)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思考: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1).每一个学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还增加了少量的选做题。

(2).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6.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 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六、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台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对于老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七、“导学案”的使用:

使用导学案时,上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要求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因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上课时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初级中学教务处选编:

202_.9.8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天祝县石门教育辅导站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上述观点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摸索、总结出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方法或途径;

2、在摸索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方法或途径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研究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

①教师如何分析学情,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等;

②教师如何分析教情,即分析教师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比如,教 师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师的价值观、人才观等,无不对教学设计形成指导性的作用。教师的个性、特长等,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设计。

(2)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更高的要求:

①教师如何确立多元目标并涉及学习的各个领域;

②教师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地整合;

③教师如何根据学与教的原理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保证预定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个性化”的目标和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非预期目标。

(3)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与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①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教师如何将学习任务与教学情境有机地融合,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③教师如何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多种教学情境的整合;

④如何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实现教学情境创设的最优化。

(4)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最恰当组合。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与组织是按照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发展的一般性水平来完成的,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必须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使这一内化过程产生最好的效率与效益:

①教师如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思路;

②教师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mj ③教师如何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各个教学环节自然、有机地衔接。(5)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指基础性资源的利用,如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事物等,这些都应该也可能进入小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中的输入量。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对之进行一定的精选和再组织,以提高其质量:

①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②教师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机地链接到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③教师如何根据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进行媒体设计;

(6)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选择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①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教师如何设计具有思考与启发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教师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策略;

④教师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7)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反思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师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 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

①教师如何在反思中“认可”,即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自我肯定;

②教师如何在反思中“解构”,即在反思中将过去形成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做法予以解除或摒弃,只保存合理的部分;

③教师如何在反思中“开掘”,即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不仅要肯定,还要从中开掘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作准备。

四、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2)个案分析法: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五、研究步骤

本研究分四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2_年12月——202_年12月,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202_、12——202_、7)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并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深入研究寻找对策。

第一阶段(202_、8—12)

重点研究:

(1)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2)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活动安排:教学目标设计专题研讨

第二阶段(202_、12——202_、7)

重点研究:

(1)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2)如何提高教师选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3)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活动安排:辅导站观摩教学暨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第三阶段(202_、8—12)

重点研究:

(1)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活动安排:辅导站观摩教学暨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第四阶段(202_、1—12)

重点研究:

(1)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失效时设计对策的能力

(2)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3)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活动安排:各小学研究成果交流

六、预期成果及任务分工

1、预期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选编、教学掠影精选)、教师成长档案。

2、课题研究分工

(1)课题管理分工

王永平,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与实施;

王永平、梁成,负责对课题协调、指导; 张旦尚,负责本课题的质量和宣传;(2)研究内容分工

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内容

周应文

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选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杨怀兰 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

李华贡尚 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李华芸 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

王玉国 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火兴龙 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3)研究成果分工 阶段性成果:

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周应文)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李华芸)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李华贡尚)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杨怀兰)

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王玉国)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火兴龙)如何提高教师教后反思的能力(杨怀兰)

最终成果: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研究和反思(杨怀兰负责,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

第五篇: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

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

--培训心得

通过本次会议的学习使我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扬师德之风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

三、理论结合实际;四与时俱进。

学习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专题,让我明白了教学设计对上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备课只是教师自己根据直觉和惯例进行教学准备的活动。而教学设计更多关注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它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学习使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扬师德之风帆

一个家少了人情,那只是一座空房子,一个教师少了师德,那只 是一个教书匠。教师的伟大不在于做出了多么骄人的成绩,而在于在他们身上有道美丽的光环——师爱。教师不能只是个教书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就应该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所以我们更加要认真的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教师起到的更多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现代教育不再是“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空间,在适当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教师“一把抓”的课堂,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缺乏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活动的影响,教师应该及时发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这还需要老师运用一些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作为教师也不能随意说出学生的隐私,学生的隐私也应该受到保护,否则学生幼小的心灵可能就会受到伤害的,特别对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更加需要我们的关爱。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任意去辱骂学生,或者歧视学生,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给学生贴上标签,不能说他是差生,他就一无是处,不能说他起点低,就不能学好,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无数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增强自身的优势,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更多去暴露他们的缺点,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的不同,能力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适时的赞美,是对学生一种莫大的肯定,教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回应,也可能伤害到学生,所以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语言和行为,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引导。

三、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应该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具有普遍性,它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我们在参照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时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使三者更好的结合,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四、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能力要求高的教师,更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浅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主要策略的创新分析论文(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