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构建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论文五篇范文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30-612374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8-02 07:17: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构建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论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结算托管是分割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相关结算托管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处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相关结算托管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公司)处理,两个结算托管系统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我国统一债券市场的建立,跨市场发行交易是大势所趋,现有分割式的托管结算制度和市场参与者自律的风险控制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风险监测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来处理相应的数据,对债券市场的风险进行检测并及时提出预警。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已经推出部分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同时发行,一方面推动了跨市场交易,一方面也为建立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创造了条件。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为主要成员,利用目前中央结算公司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联合中央结算公司和中国结算公司,建立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重点是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相关数据统一报送和处理。这个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系统、信息统计系统、柜台交易中心系统以及债券余额查询系统等。由此,中央结算公司就可以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行使职责,对报送的数据进行监测监察,及时发现风险,处置风险;必要时将风险监测结果和建议保送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

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可由价量预警、信用风险预警、基础设施预警指标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价量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价格预警和数量预警两类指标,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抵押品不足值风险预警、杠杆风险预警和交收风险预警三类,基础设施检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指令接收监测预警、指令状态监测预警和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三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1.价量预警指标体系

(1)价格预警指标。对于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可将其结算价格定为价格预警指标。在已知债券价格或收益率的情况下,计算出债券的修正久期;债券价格——收益率曲线切线的斜率可以通过债券价格与修正久期相乘得到;同时,为了减小因修正久期产生的误差,要引入凸性来描述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从而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债券价格。对于存续期内浮动利率的债券,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久期和凸性较小,因此得出的价格区间较小,但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实际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按照此方法计算出的价格区间就难以匹配,然而浮动利率债券交易占整个银行间债券交易的比例比较低,因此此处仅讨论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每日公布的中债估值数据,得到债券的估值价格、修正久期、凸性等指标,计算出该债券在收益率发生变动时的价格变动区间。如果债券结算价格处于变动区间内,则说明波动正常,否则为波动异常,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辨别其是否由于异常交易所致,从而对债券价格进行监测预警。

(2)数量预警指标。主要是指对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量进行监测与预警的指标。当前,债券市场交易规模日趋扩大,交易品种日渐增多,市场投机和操纵时有发生,因此目前应加强对影响市场正常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异常交易量的监测,但监测重点不仅是单纯交易结算量,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债券发行规模、月均交易量)等,共同组成合理的市场风险预警指标。

2.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是指监测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对手方不能按时结清义务时的结算前风险的预警指标。可能产生结算前风险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远期交易和债券借贷。在这四种交易方式中,存在抵押品不足值风险、杠杆风险、交收风险。

抵押品不足值风险主要发生在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债券借贷这几类交易方式中。

目前,有一部分机构对于抵押品的足额判断仅限于债券面额与资金清算金额的比较上,这仅对于高信用等级的债券奏效,例如国债、央行票据等。但随着交易流通品种日益增多,信用产品逐步引入,其抵押品价值可能无法覆盖拆借资金的价值,这时,就需要用质押率指标(质押率=质押品市值÷资金清算额)来进行监测预警,当质押率小于100%时就应当进行必要的预警。

杠杆风险主要出现在质押式回购交易方式中。有些机构采用回购滚动模式放大债券资产规模几倍甚至十几倍,当市场急剧变化时,资金链一旦断裂,便会产生连锁反应,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极大亏损。对此类风险的监测可以参照保证金制度,对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和可用债券余额之和的比例进行监测。在债券市场发生变动时,进行回购放大的市场参与者在不需要追加资金的情况下,自由可用债券余额可以覆盖已质押债券可能的贬值幅度。参照保证金制度中10%的保证金比率,可以确保保证金足以弥补标的物价格与预期反向变动大概10%的损失,因此可以将10%作为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之和的正常比例,所质押债券占债券总额90%。这样,无论这90%债券属于一次性质押而来,还是放大5倍所得,在质押品价格变动方向和比率区别不大的前提下,自有可用债券足以弥补损失或者将能承受的债券贬值额度缩小到2%左右。由于绝大部分债指令上,出现风险倾向后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中,主要是对结算合同进行合法性、债券足额性、资金足额性检查。

倘若在某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合同,则监测预警应该报警,制止债券交易的下一步处理,避免出现连锁反应,从而避免严重影响市场结算情况的发生,杜绝由此引发的市场风险。

第二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困境中的思考 【摘要】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市场,其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坎。文章认为应逐步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发行利率和发债用途的限制,建立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应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市场;发行制度;市场机制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企业债券市场是极其关键的一环。近年来关于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暖风频吹,2004颁布的“国九条”中明确表示要积极稳妥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2005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在 “中国债券市场高峰会”上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作了肯定的论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这一方面预示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能将会迎来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现阶段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和政府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决心。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相对于国债、金融债、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跛腿”和“短板”。2005年是近年来企业债券发行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过654亿元,平均每年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仅有3%左右,也就是说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所占比重高达97%,与股票发行额相比,企业债券也存在日益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储蓄率高的欧洲,还是注重证券投资的美国,企业债券在其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如2003年一年,美国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就达到约7436亿美元。从企业债余额占GDP之比来看,我国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例也严重偏低,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末我国企业债券余额仅相当于GDP的0.9%,而同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额占GDP的比重为11.4%。另外,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少,尤其是衍生品种稀缺,期限结构欠丰富,利息支付方式不灵活,市场流动性不够,换手率过低。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和政府的各项制度安排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发展证券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政府忽视了企业债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政策上偏向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在制度上对企业债券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具体主要表现在:

1.企业债券发行采用的是计划色彩较浓的额度审批制。审批制的实行确实可以有效的遏制类似1992年乱集资风潮带来的企业债券恶性膨胀,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它已经不适应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供求双方的市场需求,是现阶段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另外,审批制将责任和风险向主管部门集中,而主管部门对市场风险的掌握却又不很全面。

2.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管制。据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为了不影响国债的发行,国务院规定其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国债利率。但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这种上限限制已暴露出诸多缺陷。第一,银行同期储蓄利率并不能够作为企业债券发行的基准利率,若依此为参照会带来定价的不合理。第二,40%的利率上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债券利率的弹性并无法区分不同的企业,不同信用等级的发行人为了吸引投资者都倾向于将利率定于规定的上限,所谓“就高不就低”。这样就使得风险不同的债券利率趋同,结果投资者无法根据企业债券利率的不同来判断企业质量的好坏。这种对企业债券利率的硬性规定既有悖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市场运作机制,又造成优质企业发行债券成本偏高,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三,企业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流通市场收益率水平偏差较大,现实中常出现利率倒挂。而且利率限制主要是针对固定利率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而设定的(当时还不存在其它定价方式和付息的债券),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第四,由于利率管制即不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发行人的信用水平,也未与国债利率形成基准的依存关系,因此每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使企业债券的发行陷入停顿。总之,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企业债券市场缺乏活力和空间。

3.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条件限制。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新修订的《公司法》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和条件都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从实际已发行的债券主体来看基本上都是中央企业和具有市政背景的企业,且基本上集中在交通运输、水电能源、电信等基础行业,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无形中被剥夺了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权利,违背了企业平等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对发行主体和发行条件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发债规模的扩大,难以有效的匹配企业债券供给和需求,导致企业债市场供求失衡,也制约众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不能有效的解决许多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债券市场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4.对发行企业债券所融资金用途限制。《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发行债券所融资金应当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用途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公司法》也规定:发行公司债券所融资金必须用于审批机关批准的用途,不得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我国对企业发债所融资金的用途限制应该说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制定的,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发债从事市场投机。现在随着企业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各类市场发展的创新,这种硬性规定已显得不合适宜。

5.对个人投资企业债征收20%的利息税。征收20%的利息所得税直接减少了债券投资者的收入,不利于吸引投资者投资企业债券,而且税收对债券价格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投资者收益,使投资者承担着一定的利率风险,即债券利率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现实中也普遍存在着企业债券价格倒挂现象,从而使投资者受损,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发展。

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着力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具体说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

1.改革发行准许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随着市场化思路的实施,应推进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监管机构转变监管理念,只对企业合规性进行审核,不介入具体事务,不再做硬性规模约束和具体项目的把关,把企业能否发行、发行多少企业债券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提高其经营水平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其成为真正的债务承担者,而且由市场决定企业的发债规模,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债券的市场化。

2.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建立健全企业债券市场化风险定价机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债券作为一种市场性较强的金融商品,其利率应该由市场机制确定的定价方式来确定,即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状况、信用评级结果以及市场情况,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拟定适当的利率及还本付息方式,报企业债券主管部门核准。近几年发行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三峡债券(10年)采用了浮动利率,铁道债券率先采用了附息债券等,都受到了市场广泛的欢迎。另外目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发行利率仍受到限制,因此应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发行企业债券,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债券定价中的基础作用,从源头上根除由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定价机制不同而产生的制度性套利。因此合理的确定企业债券价格,尽早走发行利率市场化道路,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放宽对发债主体及发债条件的限制。在不断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监控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应改变市场准入“一刀切”的做法,逐步放宽对发债主体的限制,降低企业的发债门槛,特别是要给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松绑,支持一些有信用、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发债融资。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加深,应允许一些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它们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应放宽发行条件的限制,原则上允许只要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并具备一定偿债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4.放宽募集资金使用用途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面临着全面升级,很多企业面临着大规模技术改造,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依赖银行贷款经营运作,总负债中流动负债比例过高,不利于其经营和股份制改造。而且与企业债券利率相比,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较高。所以可以运用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的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或弥补流动性不足,使企业整个财务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改善企业经营。另外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有大量的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行为,而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是一重要渠道,国际上在这方面有很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近年来随着发行的规模扩大,企业债券在募集资金用途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可喜的变化,通过“特案特批”的程序突破了用途限制。如上海金茂集团发债募集的资金就主要用于调整债务结构和支付金贸大厦工程的尾款。所以从市场化发展方向来看,应当逐步放宽企业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在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应允许其用于技术改造、调整债务结构,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公司并购或资产重组等其它用途。一句话,企业发债所募资金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用途,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体现。

5.完善企业债券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目前我国对城乡居民购买企业债券征收20% 利息所得税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为此,笔者建议:在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初步和企业债券利率很低的情况下,应暂缓对城乡居民购买企业债券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企业债券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广大居民个人购买企业债券,引导社会资金通过企业债券这一渠道,用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固定投资项目和扩大内需上面来。取消利息税,增强企业债券的竞争力,且可有效地解决现实中企业债券市场价格倒挂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灵.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J].中国货币市场,2005,(1).

安义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若干问题探讨[N].证券市场导报,2002(11).

冯广华,刘凡,蔡国喜.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探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5,(2).

Reter S.Rose.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in a Global Marketplace-6th ed。—影印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第三篇: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风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把影响期货市场的风险因素看成一个有机系统,运用解析结构模型法(ISM)对指标进行结构分析,理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在系统中的权重进行识别,最后建立了商品期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

关键词:商品期货;风险预警;解析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模型

一、引言。

期货市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回避风险,然而实践表明期货市场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分散和化解现货市场风险的同时,也不断发生风险和不断控制风险的历史。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但发生了多起风险事件。例如:1995年上海国债期货事件,1996年上海胶合板事件,1997年海南天然橡胶**等,特别是上海国债期货事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风险事件发生后的调查发现,风险事件的发生均是由于当时的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或者没有严格执行风险控制制度造成的。

中国证监会期货部(1999)对中国期货市场风险预警做了相关规定,设计了四大方面13个指标的预警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期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楼迎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影响期货市场风险的13个指标分成四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利用系统工程中的ISM—AHP思想,建立了我国商品期货的预警机制。韩德宗(2008)以硬麦期货和铜期货为例,度量连续期货合约收益率的值,对预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了将曲线和保证金水平相结合的方法,对商品期货市场风险进行单指标预警。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在风险预警系统设计中没有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的影响,本文则较全面地考虑了国内外相关市场对期货市场风险的影响,把所有的影响因素看成是一个系统,利用ISM—AHP模型建立期货市场整体风险预警系统。

二、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本文参考中国证监会(2000)及楼迎军(2005)等人提出的期货风险衡量指标体系,并加入国际相关市场的影响因素,归纳得到反应期货市场风险的12项主要指标,构成了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本文以上海期铜为例,说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国内铜期货数据来源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国外铜期货数据来源于富远期货软件,LME库存的数据来自彭博数据库,国际铜现货数据采用LME铜现货数据,来自富远期货软件。由于国内、外期货市场上相关品种在期货合约月份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为研究需要,我们按照华仁海等(2007)的研究方法,产生研究所需要的连续期货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从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由于LME铜期货价格的报价单位为美元/吨,国内期货市场铜为人民币元/吨,为保持一致,统一将国际市场上的期货报价折算成按人民币元/吨报价。美元兑对人民币的汇率采用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统计数据库中提供的人民币每日基准价格。

三、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预警系统的建立。

商品期货预警系统是一个规模大、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如何确定系统的构成要素,认识系统的层次结构,掌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运动状态,都是比较困难。由于系统因素结构复杂,目标多样,功能综合,因此需要明确系统的总目标、分目标,以及相应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实现这个目标,本文采用结构分析法(ISM)对各指标间的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在系统中的权重进行识别,最终得到期货市场整体风险值,建立一个实时监控期货市场整体风险的预警系统。

(一)系统解析模型在商品期货市场预警系统中的运用。

ISM方法的作用是把任意包含许多离散的,无序的静态的系统,利用系统要素之间已知的、但凌乱的关系,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基本方法是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其基本步骤如下:

1、根据系统要素关系表,画出相应的有向图形,并建立邻接矩阵A。

2、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M。

3、在得到可达矩阵M后进行矩阵阶层划分。矩阵阶层划分需要求解可达集合R(Ti)和先行集A(Ti)。可达集合是指“行”中互相有影响的因素所占的列数,即行中得点为“1”的列数;先行集合A(Ti)是指“列”中互相有影响的因素所占的行数,即列中得点为“1”的行数。

4、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为了得到邻接矩阵,我们采用如下步骤:第一就是铜期货按照一定规则产生铜期货价格的连续数据,并且利用这些连续数据建立适合的ARMA—GARCH(t)模型,并由此产生波动率;第二步则是按照相同的规则,产生12个指标的连续数据;第三步就是把这些12个指标的连续数据分别与波动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在99%的置信度下,如果选取指标是波动率的Granger因果关系,则我们认为该指标与波动有直接关系。最后我们得到如下的邻接矩阵:矩阵A是定量方式表示出本文所选择期货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为下面进一步求解模型提供了基础。

矩阵A按照布尔代数的规则进行运算,得到了可达矩阵R:在建立可达矩阵R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矩阵阶层的划分。从表1可以看出,满足1式的元素只有一个S,表达式为Z1=(S)。在确定第一阶层的因素之后,我们可以把元素S剔除,重新排列商品期货风险指标体系的可达集合和先行集合。从表2我们得出,满足1式的元素有四个,表示为Z2=(B,H,I,J)。同样,在确定第二阶层元素之后,把元素B、H、I、J消去,再进行可达集合和先行集合的计算。表3可知,商品期货风险预警最后一层的元素由8个,表示为Z3=(A,C,D,E,F,G,K,L)。

由上面确定的阶层关系,我们可以把矩阵R按照层次进行排列,得到矩阵M。在完成矩阵阶层划分后,我们开始建立结构模型。由ISM模型的求解,我们可以将阶层构造为三个阶层。同时根据矩M阵确定各阶层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a21=1说明B到S有箭头连接。同理可以得到其他的关系图。

(二)层次分析方法在商品期货预警系统中的运用。

由ISM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复杂的三级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将原先以主观判断进行量化,用具体数值来显示各级指标的重要程度。AHP方法最主要是确定ISM方法确定的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相对权值。AHP方法最后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结果为:CR(B)=0.0674.CR(B)小于0.1,因此,层次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期货市场整体风险值计算及检验。

AHP分析最终结果得到了12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值,每一层的权重值相加等于1。只要将商品期货市场风险因素指标的取值分别乘以相对应的权重,就可以得到我国期货商品市场整体风险值。

对于所选择的风险因素,必须进行进一步归一化处理。设第p个指标Xp的取值区间为[c1k,c2k],则每个风险因素在预警系统中取值步骤如下:

第一,定义Dp,i=cp,i—cp,i为单个指标相对于样本数据中的偏差;

第二,定义该指标在预警系统的取值为:rp,i=Dp,i—min(Dp,i)max(Dp,i)—min(Dp,i)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cp,i为第p个指标在所取样本时间段内的平均值。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rp,i取值范围是[0,1],而相对应权重值之和也是1。所以我国商品期货整体风险值的取值范围也将是[0,1]。下面是利用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我国期货市场整体风险值。

铜期货整体风险值一般处于0.1——0.2左右,只有在第350个数据后风险值急剧上升,此后到400个出现多次风险值超过了0.3。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9月底到2008年12月,这段时间是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加上国庆长假,在长假结束后,商品期货市场上演了大面积跌停的残酷场面,橡胶、豆粕、大豆、豆油、沪铜5个主流品种出现了“三板跌停”。预警系统显示的风险值也比较大,多次高于0.3的值,这表明预警系统和现实的市场运行状况一致。

同时,在2008年9月底的几个交易日,风险值就显示上升状态,在国庆期间计算出的风险值已经上升到将近0.7。这一切都表明在国庆期间这段时间,铜期货市场已经积聚了相当大的风险,交易所可以在交易开盘前利用预警系统中那些显著上升的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降低市场的风险。同时,国庆期间由于国内的期货市场处于休市阶段,而国外相关市场正常进行交易,所以在这期间风险值的急剧上升是由于国外的风险因素造成的。管层应针对国外市场出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也表明该预警系统可以给监管层监管给出一定的指向性。由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了归一化处理,预警系统最后给出的风险值落在[0,1]区间。

本文采用[0,1]区间的四段来确定预警准则,如表5所示,可根据风险值的大小给出相应的警报等级。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预警准则的区间设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五、结论。

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在大力发展期货市场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在预警系统设计时,加入国外相关市场的因素,考虑的风险因素比较全面。同时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建立了能给出商品期货某一品种整体风险值的期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本系统可以对期货市场上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可以给监管层指提供是哪些因素提高了期货市场的整体风险值,这对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刘文华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1期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中没有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内容,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另外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各高校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财务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界限具有模糊性,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指标很难用经典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故可以对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分析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

第五篇:银行系统论文:构建预警机制防控廉政风险

构建预警机制防控廉政风险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在业务领域和客户结构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基层行防控案件和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主动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成为提升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和保证业务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以排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对廉政风险的各种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预测廉政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发出先兆预警,紧紧抓住“查找、防控、督查、评估”等关键环节,对在业务经营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廉政风险苗头进行预先防范、警示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防止和及时处理岗位廉政风险。其目的在于提前预防和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的各类廉政风险,做到惩治于已然,防之于未然,促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从政行为更加廉洁,使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

通过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增强反腐败工作预见性,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廉政建设战略,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惩防体系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支持;可以预测在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可能会发生的倾向问题并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以及早发现在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教育、督促整改,防微杜渐,切实防止职务犯罪以及其他腐败现象。

二、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通过探索建立与廉政风险防范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和分析评估,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深入剖析,实现分析、评估、预警和预防一体化,提高案件预防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可以探索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基层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一)加强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高度重视从信访反映、案件查处、审计稽核、巡视巡查、干部考核和专项检查中获取的廉政风险信息,形成以案件风险排查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加强案件信息的收集工作,注意收集在党内监督、廉政监察和内外部审计检查中反映的党风廉政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特别要重视加强对信访举报问题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剖析案件,全面了解掌握廉政风险信息,建立台帐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内的廉政风险信息系统。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分析研判,全面查找风险点,通过揭示高风险的领域、岗位和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重点。

(二)突出重点加强风险预警防控。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突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风险深度排查,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工作。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探索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可针对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特点,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能特点,以及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违纪问题发生的几率等,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方法,认真细化和分析各类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

(三)强化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加强权力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借助行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权力使用的透明度;通过行风监督员、意见箱、举报电话、银企廉政共建等各种形式,畅通来自银行内部、企业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渠道,形成多方面、立体式的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和杜绝权力腐败,最大限度降低廉政风险,有力促进银行业务经营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发挥警示教育重要作用。充分运用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等方法,通过加强对已经查办的典型案件的剖析,深入查找案件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预防的对策措施;通过编发案件通报、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利用典型案例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组织系统党员干部旁听金融案件庭审,加强廉政警示教育,督促引导系统党员干部警钟长鸣、依法合规从业。

(五)齐抓共管预警防控工作。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

调、部门各负其责、员工广泛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的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结合部门的业务工作,加强预警防控,实现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同步防范,克服廉政建设和业务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一是把廉政建设与业务经营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二是把廉政风险预警作为加强内控管理常态化工作。三是采取多种途径对干部员工“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消费圈”情况进行动态排查,认真落实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廉政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离任审计、轮岗和强制休假”等措施,通过建立廉政档案、廉政函调、业务质量监测反馈、礼品登记上交、反洗钱上报等制度,多渠道、多方面了解收集干部员工廉政风险信息。四是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联动与协作,健全完善预防案件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与监管部门、公安经侦的制度化会商机制,形成银行案件查处和预防工作合力。

构建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论文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