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扶贫经验交流材料[共五篇]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30-86540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08 22:23: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xx市始终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关键举措,全力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项目资金强基、科技兴农兴业服务四大工程,呈现了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一是不断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优势产业,持续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进一步做实年度产业发展扶持规划、细化精准到户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精心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培育以富硒茶叶、优质肉牛、特色水果、旧院黑鸡为主导的长远致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富硒马铃薯、高山蔬菜、板角山羊、旧院黑鸡、生猪、蜂桶中蜂等短期能增收的特色产业。在达陕高速公路沿线新发展茶叶产业示范带,以旧院片区为中心发展旧院黑鸡500万只,以蜂桶乡为核心发展蜂桶中蜂3万群,在中高山乡镇发展中药材3万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培育“五小”庭院经济,制定贫困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主动通过“蔬菜篱笆园+n”模式,实现就地持续稳定增收。全市11659户贫困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投入补助资金3400万元,确保产业精准到村到户。三是全市积极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优良环境,同时,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项目,增加就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xx富硒茶叶、老腊肉、红豆腐、蜂蜜等大巴山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持续壮大。四是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狠抓旅游扶贫示范创建、产品开发带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八台山—龙潭河“龙头景区”,科学推进黑宝山、烟霞山、鱼泉山等重点景区综合开发,全力推进太平镇牛卯坪村旅游扶贫示范引领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扶贫配套发展农业产业,打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产业发展。针对当前贫困村、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现状,坚持“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原则,精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探索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所有贫困村主导产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让80%以上贫困户通过主体带动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二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专合服务、金融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政策,多方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和社会投入。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发展。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财政周转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联合组建股份合作社发展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与产业基地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分享产业发展利益,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2_年,扶持发展农民专合社102家、家庭农场132个,培育省级示范社2个、示范场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人。

实施产业项目资金强基工程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202_年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国家养畜示范项目、退耕还草项目等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基地建设。二是不断巩固项目成果。加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项目、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机耕道工程建设,抓好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网点设备采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精心包装招商农业项目8个,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会展招商5次,引进国储投资8亿元开发富硒茶产业,九硒农牧累计投资近3亿元发展生猪产业。

实施科技兴农兴业服务工程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支撑作用,选派170名农技人员进驻170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举办培训班880余场次,培训贫困户43800余人次。二是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520余场次,解决技术瓶颈问题2653个。三是组建10个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累计到非贫困村开展技术巡回服务315次,培训贫困户3620人次。四是开展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贫困村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今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350人、新型职业农民1250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

【篇二】

xx省xx市院上镇党委政府按照“引进项目增实力、发展产业促振兴、改进作风提效能”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切实做好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作风改进等工作,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发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成功退出经济薄弱镇。

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目标,项目是加快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见效。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葡萄全产业链示范区创建契机,全力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引进等工作,同步打造旅游休闲、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目前,核心区规划正在编制中,正在洽谈引进一家葡萄酒庄,规划建设占地202_亩的田园综合体。开展以商招商。中宝塑业引进投资3亿元的新型石油机械设备生产项目,利用红星化工集团600万扶贫资金与大庆油田机械研究所合作,已成功签订三方投资合作协议,扩大生产规模。抓好在谈项目落地,投资1.5亿元的旭日宏迪士尼服装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宏特广泰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项目、投资1.5亿元的创石新型建材项目、投资3.5亿元的天地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项目4个过亿元项目均已签约落地,率先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由青岛佳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兴建的北汽汽车物流园项目,项目达产后,可销售配送汽车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海川建设田园综合体、浩丰中央厨房、碧桂园家居3个过亿元在谈项目正在积极对接,争取早日签约。同时与中韩街道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对接株洲路搬迁企业,做好搬迁项目引进。

(二)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硬环境。投入300万元,实施院上工业园、武备工业园亮化、绿化、美化、道路提升和雨污管网改造工程,提升园区承载力。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争取早日投产见效。抓好颂兰智能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10月已完成设备安装,年底投产。202_年计划开工项目3个,目前已完成3个,其中,创石新型建材项目处于主体在建至封顶阶段,旭日宏迪士尼服装、宏特广泰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项目处于基础开挖至正负零阶段。投资1.5亿元的中宝(二期)和投资8000万元的圆洁机动车服务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推进中宝塑业上市工作,计划年底实现新三板上市。

(三)强化税源建设。抓好高铁项目税源管控。成立潍莱高铁驻院上建设企业服务处,将劳务税收和货源企业税收管控相结合,监控重点税源,分析税况,把税收最大限度的留在当地。积极引进税源企业。现已引进万利江商贸、华安保险等项目。推动济南言彬机械设备、xx六洲路桥等税源企业注册落户,抓紧推进房地产、手机芯片等税源项目签约落地。管住本地税源。实行建设项目施工联办制度。建委、水利、环卫、经统等部门协同做好项目税收排查管控工作,最大限度挖掘税源潜力。

二、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旺农村产业,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农民增收。

(一)加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扎实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3万亩千亿斤粮食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吴格庄寿桃、史格庄西兰花等10处千亩“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区,提升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水平。着力推广丽斌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线上线下电商销售等先进经验,年内再增加土地托管5000亩,提高农业效益,长汀寨、任家院两村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丽斌合作社年终收益分红。

(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振兴。全力推进“乐在xx”在院上落户,通过打造姜家许旅游特色村、大好河山休闲旅游片区,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开花结果,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抓好蟾公酒坊、鼎龙山庄民俗体验、花园头胶东抗战教育基地,搭建文化、民俗、电商、扶贫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实施镇农田水利工程运营改革,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基层水利管理水平。推进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提高“五通十有”质量。加强环保问题整改,抓好污水管网管理运营,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生态。成功举办xx首届“四德”文化公益主题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武备社区建成全市唯一的农村助老食堂并配备一处8亩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是青岛市202_年民生实办重点项目,将每天最多为150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

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深化“一童一策·精准关爱”服务品牌建设,对全镇所有留守儿童实施常态化帮扶,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建好扶贫项目。投入资金1070万元,开展镇驻地改造(三期)工程、光伏发电项目、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镇域环境,积蓄发展后劲。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建武备幼儿园、改建院上中心幼儿园,改造3处农村薄弱学校;

投资300万元,实施院上中心卫生院达标建设;

投入资金1353万元为11个贫困(经济薄弱)村建设完成广场、办公场所、道路、电力等扶贫项目27个,每年可实现收益86.4万元,有效改善了村庄收益少的状况;

通过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企业等外联帮扶,争取资金202_多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惠农等工程项目,改善了村庄面貌。

三、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面推进“三化”建设和基层党建“五化”工作机制,用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发展新力量。

(一)推进“三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解决村庄管理混乱、机关干部涣散、工作业务不精等问题,树立“精准严实”的工作标准,梳理制定53类、89条工作标准,制定30余张工作流程图,进一步健全财务收支管理、请销假等24项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目标、可量化、可督办,有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得好”的问题,以完善规章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深入实施党建“五化”机制,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教育、规范化管理、一体化服务、常态化考评等重点举措,着力提升政治领导力、工作执行力、廉洁免疫力、发展推动力、制度保障力,以“党建+”模式带动服务群众水平大幅提升。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新设立10个机关党小组和5个工作联络组,对主题党日、党费收缴等7项工作采取党小组负责制,提升党建工作效能。聘请农村退休老党员、离任老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监督员,参与农村情况调研、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壮大基层党建力量。配合我市“一馆六区”规划,全力打造花园头抗日纪念基地和王军光烈士纪念馆;

树立优秀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建设毛家埠“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等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增强镇村干部创业干事激情和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三)狠抓作风建设。利用党员讲堂、基层走访等方式,机关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志》深入村庄、企业一线调研,已开展扶贫、信访、村庄产业发展等专题走访活动5次,填写调查问卷910余份。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抓早抓小,将纪律挺在前面。组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四个一”工程(一台戏、一长廊、一展览、一课堂)。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审计第三方服务试点,规范财务监督管理,杜绝村级财务违法乱纪现象。

【篇三】

xx省xx县小伊乡党委立足万亩藕虾共作基地,更加注重“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观光”莲藕全产业链。二期规划正在有序实施,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低收入农户到藕虾共作项目区进行劳务,也可进园销售土特产;

每亩收益超过3000元。带动附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进园务工,同时经营者可提供租金用于低收入户进行分红,能够按期完成当年脱贫攻坚任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乡扶贫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效果。

小伊乡盐西村抓住全县旅游大发展的大环境、乡党委全力打造“市三星级农(渔)家乐”和“万亩藕虾共作产业园”契机,大力发展浅水藕套养龙虾规模化、产业化,成功举办首届“中国xx小伊荷花节”。在项目建设方面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合作社支持”的方式,用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乡政府按照引进、示范、推广的思路,通过“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示范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形成规模,引导和扶持农户自主经营,全面提供种苗、技术及销售支持。202_年,已培育出碧波山水农家院和佳荷山庄农家乐等两家市三星级农(渔)家乐。建成100亩荷花观赏休闲园、4公里荷花观赏环线,实际经营面积共达1200平方米的农(渔)家乐,并拥有上百个免费停车位,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预计年综合经营收入超过200万元,逐步形成以“赏荷花、钓龙虾、吃豆丹、住农家”的观光休闲农业。

整合帮扶资金、扶贫奖补资金、涉农资金,已完成碧波山水农家院、佳荷山庄农家乐以及200平米光伏发电站等项目建设。小伊乡藕虾共作产业园可吸纳低收入户到豆丹养殖项目区务工,更有效带动附近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务工就业,促进低收入户增收脱贫。同时,经营者可提供租金用于低收入户分红,能够如期实现年初脱贫计划,项目建成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乡扶贫事业的发展。202_年盐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18万元。

【篇四】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近年来,xx县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起了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农业主体“生血”创收入

距呼朔高速新店子出口大约6公里,就是呼和浩特市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天气渐冷,走进蔬菜大棚内,却是满眼的绿色,郁郁葱葱,黄瓜苗粗壮健硕,青菜叶嫩绿娇艳,生菜、西红柿……全然是一派南国世界,大棚另一侧则是xx县新店子镇4个行政村与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30座蔬菜大棚,也已初见规模。项目负责人高昌在高兴地介绍说:“这些大棚预计年底就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我们将引进新品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及火龙果、毛桃等水果,有女神餐饮集团作为后盾,果蔬销路不是问题!明年5月份你们再来看我们的大棚!”而最让新店子镇一间房行政村村主任安利明欣慰的是,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以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想办一点事情都难,前些日子,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给我们村委会一次性入账14万多元,村里可以做很多事情。”一直在城里创业的他,看着自己的乡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生活,早想着为家乡做点事了,“经村委会组织村民大会商议,我们准备先给茶坊自然村打口井,先解决这个村吃水难的问题,然后借助县城里的区域旅游规划,依托‘圣山’‘茶马古道’等旅游资源,挖掘自己的‘佛爷沟’旅游品牌,让村民们搭上‘顺风车’,也能早日致富。”能让安利明有如此雄才胆略的是,一间房村积极探索“村两委+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促进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村委会的腰包也鼓了。今年,包括一间房村在内的草夭子、十一号、黑石兔4个行政村和呼和浩特市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企业加村委会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协议书,企业将用630万扶贫资金建设30座果蔬大棚,每年按照扶贫资金7.2%的利润分红,协议签订18年,协议到期以后,果蔬大棚仍归村集体所有,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惠及整村推进村的465名贫困人口,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贫困农户收入也随之增加。

引进企业实体“造血”增积累

龙头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xx县尝试的新路子,“今年,村里引进了扶贫项目xx正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家土地都流转了,我今年领了3年的土地流转金近1万元,等公司建成投产运营了,我家还能得到分红,不用操心,也不用出力,这样的好事情去哪里找?”xx县大红城乡榆树沟村贫困户张盘女老人高兴地说。大红城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犹如源头活水,润透了山村内外。作为传统农业区,该乡农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土地贫瘠,收入渠道狭窄,村级集体经济更是微乎其微。大红城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整合新红、马家夭、小缸房、三道营、骆驼沟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资金共560万元,打配机电井22眼,安装地埋管道15.2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70米,修防渗渠3.12公里,平整土地60多亩。同时剩余资金入股正大榆树沟生猪养殖基地,每个村拿出100万元和榆树沟1700万元的林地补偿款建1个养猪场,每年按10%的利润分红,每个村村级集体年收入10万元,榆树沟村年收入170万元,这样不仅解决了5个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剩余的资金帮助贫困户代缴合作医疗费用和生产生活费用,同时还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大红城乡榆树沟全村土地集中流转承包给xx正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投资3.4亿元开发建设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其中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将租赁给正大集团;

下一步,还将新建郑家3号正大养殖基地,对郑家3号、新红、樊家15号等村的土地,进行流转,继续投资入股分红。项目建成后,农户将通过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等增加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盘活农民土地“活血”破瓶颈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施以外力,更要催生内力,找准增收路子,拓宽致富渠道,合力鼓起村级“钱袋子”。202_年,刚刚担任小林坝村村委会主任的王占云犯了愁,“传统农业是小林坝的主要产业,可是村民每年的收入少得可怜,除去种子化肥花销就所剩无几了,这样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穷则思变。小林坝村“两委”将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明确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思路,但是怎样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什么产业、以什么来支撑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村干部。思路决定出路。带着这些问题,小林坝村“两委”组成发展集体经济专门小组,逐户走进群众家中,并召集老党员、老干部、村里的致富能人征求意见。几经努力,小林坝村最终确定以项目引领推动,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202_年1月,在流转了全村4200亩土地、完成固定投资520万元、配套机井30眼、把所有耕地全部改为滴灌后,xx大江高科专业合作社在小林坝成立了,这为小林坝全村227户、680多人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以一亩耕地为一股进行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如果经营收入每亩低于500元时,由组建的合作社——大江公司给农户补助500元/亩,如经营收入每亩高于500元,超出500元的部分由大江公司和农户按五五分成,保证农户每年每亩的收入不低于500元,村集体将分得收益的10%,今年已经有3万元入账。“今年种植葵花已经见了效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明年,我们已经签订了协议,将与北京进出口公司合作,订单式种植洋葱,预计每亩收入达到6000多元,这将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王占云自信地说,“村民流转了土地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还有了时间能出去打工,赚取额外的收入。”为扎实推进该项目实施,xx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协调推进组和相应工作机构,共召开了多次专项工作推进会。县委组织部牵头,对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及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县村级集体“三资”情况、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全面摸底排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指导各乡镇、村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同时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为举措,以坚持抓好考核监督为抓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截至日前,xx县整合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最大合力,对全县14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完成“清零”目标,收入总额达到2546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31个,超过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0个,超过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8个。

【篇五】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xx省抚州市xx县以培强“国字号”校具产业、壮优“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做大“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电子信息化的进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实力,加速全面建成小康新xx步伐。

一是培强“国字号”校具产业。xx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民企帮扶、社会参与,实现政府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有机结合。该县出台了《xx县校具企业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组织100多家校具企业结对帮扶100户以上贫困户,通过主动与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行动协议书》,加大对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并积极参与赈灾、敬老、助学、扶弱等活动。目前,该县120多家校具企业积极结对帮扶,带动了周边群众1万余人创业,安排贫困户就业300余人,实现80多户成功脱贫。

二是壮优“建昌帮”中药材产业。xx利用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独厚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战略性产业,大力实施“建昌帮”中医药重振计划,为脱贫攻坚闯出一条新路。该县出台了《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并设立了5000万元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大对中药材种植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奖补的方式,给予贫困种植户每亩202_元的补助,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按市场价提供优质种苗和回收产品。目前,该县中医药产业示范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农户800户3200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其中230户贫困户760人实现脱贫。

三是做大“分布式”光伏产业。xx坚持把做大“分布式”光伏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县成立了光伏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xx县光伏产业扶贫行动实施办法》,根据乡镇、村及贫困户积极程度,按省定指标分批分步实施,对积极性高的严格按照申请、评议、初选、审核、公示、逐户调查、复核等程序优先安排落实光伏产业扶贫到户。同时,投资700万元,在全县10个贫困村成立了光伏产业专业合作社,新建了10个村级光伏电站。目前,该县光伏产业扶贫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座村级光伏电站已全部通过了验收,并网发电,惠及贫困户217户669人。

【篇六】

今年来,xx省xx水族自治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三点发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完善体制机制,明确职责添活力。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指挥长,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下设8个工作专班,每个工作专班由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97名干部全脱产驻组开展工作。整合组建镇(街道)精准扶贫工作站和各村精准扶贫作战室,形成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制定下发《xx水族自治县贫困村脱贫攻坚责任包保方案》《xx水族自治县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激励和问责办法》《xx水族自治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项行动计划清单》,切实把责任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围绕脱贫攻坚谋划推动,持续用力,抓工作部署推进,抓帮扶干部指导,抓资源力量整合,推动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

选优配强领头人,激活队伍强动力。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集中排查调整工作,采取“六二三”工作法,对全县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排查,现已完成全县91个村党组织书记排查调整工作,共调整不胜任工作村党组织书记28人,确保每个村党组织书记都能带头驻村开展工作,从村级致富带头人、知识青年、优秀现任村干部中选任7人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由镇(街道)下派到村任党支部书记15人,使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大展身手、增长才干。目前建有村级后备干部库431人。

强化素质提升,深化认识提能力。举办了全县村级干部轮训班,举办4次村干任职培训,并将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从县级留存党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素质的提升。依托村级脱贫攻坚夜校,根据群众农业生产和创业致富的需求,围绕县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和县域内产业发展需要,以68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种养殖技术、马尾绣制作、电焊、厨师等各类培训,讲授实用农业常识和外出务工实用技能技术知识,全县共完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2613人,占计划任务数2845人的91.84%。

【篇七】

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同步小康关键时期,为切实提高基层扶贫一线服务能力,解决乡镇“七所八站”设置过细、人员分散、力量不足等难题,xx省xx水族自治县积极探索组建乡镇站所合署办公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让乡镇各办事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形成了集中协调运转的大格局,为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保障。

优化机构配置,提高为民办事效率。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通、工作联系密切的原则,对镇(街道)党政办事机构、所属事业单位、县直部门派驻乡镇机构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相对集中办公”的工作机制,组建“两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卫生计生办公室、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脱贫攻坚服务中心、综合执法服务中心,为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综合协调办事机构。“两办三中心”不列入机构序列、不单独核定编制和职数,仅作为非常设综合协调办事机构,进行实体化运作,对外联系业务工作仍按照原单位名称开展。

强化岗位职责,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整合后的“两办三中心”,将25个机构整合为5个,将25个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统筹管理,分类管理,压缩管理层级,集中发挥优势,明确分工责任,形成合力,打破1人1岗到1人多岗的角色转换,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一岗多责、一人多能”作用,除精通本职工作外,还要熟悉和会办1—2项其他业务,促进多岗历练,培养多面手,有效地弥补乡镇站所单打独斗、人员不足的难题。

深化扩权强镇,助力脱贫攻坚。组建“两办三中心”后,通过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赋予乡镇一定的人权和财权,提升乡镇综合管理能力。从202_年起,纳入整合的县直部门派驻乡镇机构人员公用经费全部划拨到乡镇统筹使用,个人年度考核以乡镇考核为主,同时须征求县直部门意见进行综合权衡。通过明确权责,细化工作分工,扩大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权限,提升乡镇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统筹协调能力,为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一剂良方。

【篇八】

xx省xx县开展村(社区)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双培养”(即把村社区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社区干部)工作,提高村(社区)干部队伍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丰富基层干部来源,提升村(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建台账、强基础,拓宽村级干部渠道。通过深入调查摸底,盘活家底,摸清全县基层的致富带头人,对村(社区)干部队伍进行一次分析研判,认真分析梳理,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台账和优秀村(社区)干部台账,把符合条件的100余名村(社区)干部和70余名致富带头人纳入台账进行跟踪培养,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夯实发展创业基础,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坚持能人治村、能人兴村,通过“双培养”工作,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推动发展、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能力,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重管理、提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管理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突出致富带富能力提升,重点针对政策理论、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民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科学设置培训菜单,通过轮训的方式,开展2场精准化培训,使30个乡镇(街道)的200余名村(社区)干部受益,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开展“提高自身致富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提高”活动,致富带头人和村(社区)干部创办或协办了19个示范基地、17个示范项目,创造80余个工作岗位。xx县将“双培养”对象的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对参与对象、示范内容、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等进行挂牌公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辐射带动500余名贫困群众发展致富。

搭平台、聚资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红色信贷”“贷免扶补”“股份合作”等平台,汇集资金和资源,支持“双培养”对象创办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放3000万元党员致富贷款,为带头创业致富的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无门路、发展产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的“三无”难题。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优化市场环境,鼓励“双培养”对象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创电商平台,创办小微企业。发挥“双培养”对象致富带富能力,运用土地资源型、资本运营型、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项目引进型、有偿服务型、电子商务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止到目前,纳入“双培养”的村(社区)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共结对帮扶200余户,800余人顺利脱贫。

第二篇: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扶贫济困送温暖,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

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

感谢宣传部领导给我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各位同仁交流、汇报我校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不当之处,请指正。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脱贫的“扶助”效果。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的硬任务,习主席要求“202_年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教育系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以及《副县长张亚冰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作风大整顿暨教育安全、教育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山的讲话》精神要求,结合xxx镇实际情况,我校扎实、有效开展了扶贫相关工作。

教育扶贫主要涉及两方面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学生。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包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学校责无旁贷,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微信群、下发教育扶贫一卡通、家访等形式宣传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教育资助和“四免”政策,建立帮扶和走访慰问台账。

二是帮扶措施到位。我校选派素质好、有爱心、工作积极性高的领导、教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包保帮扶,深入到建档立卡学生家中,了解家庭状况,深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他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人、成才,将来回报社会。真正做到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三是资金落实到位。除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及时发放四免补助资金外,本我校还组织师生开展了两次“爱心助学”活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献爱心,捐款捐物,两次活动共捐款8750元,捐款用来为我校18名建档立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上交自费书书费等,做到上学不花一分钱。做到不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孩子因学致贫,更不能因贫辍学。

营城子中心校共包保贫困户13户,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定期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解读国家扶贫政策、送去生活必需品,奉献爱心,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谋求福利、加快脱贫步伐,助力脱贫攻坚。

贫攻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用“心”帮扶。我校要求有扶贫任务的党员干部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关心去取得群众的信任,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民情,摸清致贫原因,对贫困户立档建卡,实行一对一帮扶,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朋友,用真心换取脱贫信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汇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这场战役早日得胜。

扶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重视精神上的扶贫,既扶志又扶智,向群众宣传新思维、新理念,让群贫困户转变观念,提升脱贫意识,主动脱贫,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脱贫工作始终,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措施,真正将习总书记对这项工作的指示贯彻落实好,让每一个贫因家庭子女通过公平优质的教育脱离贫困,走向幸福。

第三篇: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2_ 年3月,xxxx集团定点帮扶xxxx县,联系xxxx乡xxxx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几年来,扶贫工作队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抢抓机遇,积极投身于xxxx的脱贫致富,专注于xxxx的繁荣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发展之路。

一、扶贫之花结硕果

自xxxx集团定点帮扶xxxx村以来,扶贫工

作队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夯实基础工程,顺势推进产业发展,xxxx村发生了可喜变化,正沿着科学发展的步伐向前迈进。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xxxx村202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350元,202_年增至2600元,3年翻了近两番多,预计202_年农民纯收入可达3800元以上。在xxxx集团的帮扶下,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蜂蜜、茶叶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并成立了xxxx养蜂、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xxxx蜂业有限公司,解决了农民产销难题。同时,紧扣“吃、穿、住、行、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农家乐,并围绕农家乐做文章,带动广大村民种菜、养鸡、养猪,将农民种的、养的提供给农家乐,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现在xxxx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当地群众致富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三年多来,xxxx集团共投入扶贫资金130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帮助引进资金2470万元;完成了洪千公路改造和消防通道建设;对近37公里的村组人行道和简易游道实施全面整修;维修改造危桥五座;总投资202_万元的巡护步道全面建设开工;投资220万元集村级组织、游客接待、停车场、蜂蜜加工和村级卫生室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规格土家族特色风格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预计年底竣工。同时,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实施了千塘湾人畜饮水工程,先后投资5万元帮助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垭、塘坪、冒古洞等组解决引水管问题;拉通了8公里的通讯光纤线路,修建了2座移动通讯基站,通信网络覆盖全村90%区域;通过三年的努力,电话普及率发展到100%,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户平2部,电视普及率100%。

生态文明村庄建成。xxxx村在xxxx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实干苦干建设美好家园,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以“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圈”为目标,大力实施“美化,净化”工程,着力打造“秀美村庄”。几年来,清路障12公里,清沟渠淤泥3000米,建沼气池10座,安装52台多功能节柴热水灶,改水7个、改厨60间、改栏40间、改厕65间;完成115户“穿衣戴帽”的农房改造工程;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使xxxx的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村庄环境将更加舒适宜人。xxxx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村、省巾帼文明示范村和市、县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xxxx正在映入世人的眼帘。

二、成功经验

深入剖析xxxx集团帮扶xxxx村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用“四个一”来总结。

建强一个好班子——引领发展。“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个好的班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队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把责任心、工作和带头能力强的人选入村支两委,并每年培养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同时,注重干部的培训,每年采取以会代训、选派和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游步道与农家乐建设经验,开阔眼界,启发思维,增强致富能力。几年来,在xxxx集团工作队的帮扶下,xxxx村村支两委先后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和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大户+农户”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同时,利用xxxx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茶叶和农家乐产业,支部书记符星艳、支部委员符星龙带头发展农家乐,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农家乐增至6家;村主任吴显本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带动群众种茶,增加茶农收入;村妇女主任积极养蜂,蜂群达45箱,年增收2万余元;村委会委员、养蜂大户张忠美被称为“采花大盗”,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xxxx村发展养蜂户25户,仅蜂蜜就增收40万元以上。今年,村支部委员符星龙和新吸收进来年轻干部孟晖借助生态旅游的东风,分别组建了xxxx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xxxx农产品开发公司,破解了村民产销难题,为群众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xxxx村的村支两委干部个个有产业,人人都是致富带头人。

筑牢一个好基础——打好底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扶贫工作队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村情,立足长远,实施了“五通

第四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刘官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刘官镇产业化扶贫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刘官镇近年来产业化扶贫内容以种植、养殖为主。我镇素有盘县“蜜桔之乡”美誉的红岩,现已发展蜜桔种植4000多亩,年产蜜桔600多吨。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核桃、红梨的种植,截至202_年底已完成种植核桃 多亩,红梨 多亩,覆盖 个村寨 户,惠及农民近人。我镇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我们采取开群众代表会、印发技术性资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镇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在202_年至202_年的经果林“抗旱保果”工作中,领导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时任的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抗旱,并加大了抗旱的资金投入,筹集资金购买发电机、抽水机、抽水管道等抗旱设施。同时,带领群众在灾后补种经果林树苗,力保经果林基地损失降到最低。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镇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 个。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果,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特种养殖有新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镇以松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至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处。二是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了红岩蜜桔种植基地,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镇中心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三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全镇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镇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资金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近年以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巨额支农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加大“跑市进县”力度,尽全力为镇产业化扶贫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发展规模养殖场11个,建设生猪(火腿)加工厂1个。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镇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果蔬、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蔬菜 万亩,金果林面积 万亩,近年发展生猪 万头,出栏 万头。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镇已发展百万元以上农产品企业1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生猪、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镇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较短。我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镇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红岩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链,以镇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信友核桃乳厂到我镇办紧密型基地,做大果蔬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生猪加工厂、红岩蜜桔种植协会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3、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1万亩以蜜桔以及核桃和红梨为主的经果林、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基地的发展。

4、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全镇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5、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设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松官水库的除险保安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7、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果巩固,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逐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工业厂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一步加快我县沼气和小水电建设步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刘官镇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建设纯农业产业化强镇为目标,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为根本,借“十二五”时期第二轮西部开发的春风,继续推进我镇产业化扶贫工作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五篇:扶贫工作经验交流7章

扶贫工作经验交流7章

【一章】

xx科技扶贫在线xx市平台运管中心经过半年前期筹备,于202_年6月正式开通运行,xx市教科局积极汇报、认真谋划、主动作为,扎实有效的推进了各项工作,初步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思想引领争先行

在平台建设筹备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市教科局积极组织实施。一是按照“六有”标准(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场地、有条件、有经费)在市教科局科技股设置办公场地50平方米,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5人;二是完成“三库”建设(专家110名、信息员516名、贫困户31931户93209人);三是先后组织业务人员赴成都、旺苍、平昌、xx等地考察学习,并邀请平昌县教科体局、xx市科知局等专家及时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按照时间节点完善基础资料,确保了平台的顺利开通运行并走在xx市前列。

领导关怀明方向

xx市平台运管中心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关心指导。xx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范继跃,xx市人民政府市长倪欣,xx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刘贵权、韩鹏程,xx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乐敏,xx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学海等领导多次现场调研,为平台建设加油鼓劲、指明方向。同时有市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了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广泛宣传齐动员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会议、培训等形式,通过村支两委、扶贫攻坚团队、科技扶贫项目承担单位、“一对一”帮扶科技人员、信息员和专家队伍等广泛宣传“xx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功能模块和运行流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会用。现已印发操作手册900本、宣传单10000张,制作宣传标语10幅,开展业务培训1400人次,切实发挥平台的作用。

有效培训抓落实

市教科局先后组织开展多期业务培训,真正让信息员和专家弄明白、会操作,让平台活起来。特别是创新开展的第二期业务培训,先后深入到旧院、白沙、太平等重点乡(镇),对一线本土专家和信息员进行手把手指导,直到大家弄懂会用,并于202_年9月在《xx科技》月刊登载。

完善制度重考核

平台运管中心先后出台了分诊员工作职责、专家工作职责、信息员工作职责,让大家清楚岗位职责、明白行动指南。完善了《xx市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设置16900元项目经费专项奖励专家和信息员,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优化服务助脱贫

平台建设运行中,要求信息员报送的需求必须真实准确,平台分诊员及时进行查看、分诊,达不到信息质量水准的一律不予受理,先后驳回信息达200余条,并通过指导完善后再次报送。同时要求专家接收到需求后及时给予有效的解答,并进行100%回访,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信息950余条,任务完成率达118%,形成有效信息850条,形成专家有效服务卷90000元,信息员有效服务卷28000元,挽回经济损失约36万元,促进地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功发布技术供给信息5条,地方特色产业信息6条,供销对接信息4条。平台切实为贫困户与专家搭建精准扶贫服务桥梁,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程资讯管理,协同实现“专家帮扶、产业示范、成果转化、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五大功能,为全市贫困户提供实时、及时、高效的科技服务,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全面助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二章】

失能人员生活长期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束缚并拖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凸显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矛盾。xx市xx县在脱贫攻坚大排查过程中,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分别占因残、因病致贫比例的51%和12.3%。针对此类情况,该县通过“巡查巡防、集中调研、专题研究、试点推进”等途径,探索出“集中供养方式”解决失能贫困家庭脱贫问题。先后建成永乐、草堂、吐祥、五马等乡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4处,入住失能人员460人,释放家庭“捆绑”劳动力680余个,实现年增收达2600余万元。到202_年底,全县失能人员集中供养能力将达到1000人,可实现贫困家庭失能人员“愿养尽养、应养尽养”,彻底解决失能贫困家庭后顾之忧。

一、“三严格”促进“三建立”

(一)严格执行,创建集中供养模式。按照国务院和民政部关于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有关规定,xx县严格执行救助供养标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三合一”的集中供养模式,作为政府兜底的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业。研究出台了《xx县孤残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生活帮扶试行办法》,采取“试点先行、规范管理、财政托底、购买服务、整体带动”的方式,减轻贫困家庭护理负担,有效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兜底供养1名失能人员,年成本约18000元,同步释放1个以上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估算,1年可增收约3.6—7.2万元,小投入换取收益最大化。

(二)严格程序,建立准入门槛标准。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准入人员,由县民政和残联—乡镇—村社三级把关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明确供养对象为: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农村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因病需治疗的除外),且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线2倍以下(5520元/年)的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人员。如竹园镇百步村1组的卢元明,202_年儿子因高烧引发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后又因智力问题于202_年触电烧坏舌头,并进一步加重智力障碍,成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一级残疾。202_年1月,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四步工作程序”进行层层申报和批准,最终将卢元明儿子送到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实行专业照料。

(三)严格退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恢复自理能力退出机制,规定集中供养的失能人员通过康复治疗恢复自理能力后,由其家人接回照顾。建立追踪回访制度,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和产业收入进行定期回访,对情况变化后不再符合集中供养救助条件的,或其家庭已脱贫且有供养能力的,该失能人员退出政府兜底保障体系,家属将其接回家或转送民办福利机构。若仍需入住在供养中心,则实行成本核算,有偿服务。石岗乡厚坪村68岁的失能老人李修国,半身不遂30余年,老伴去世20年,肢体二级残疾,长期跟儿子共同生活,需要1个劳动力在家专门照料,严重拖累家庭。202_年入住永乐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儿子李明带着一家4口人到xx武汉务工,夫妻俩月收入7000余元,后又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均得到大幅改善,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李明于202_年9月向县民政局提出申请,其父退出集中供养兜底保障,接回家一起生活。

二、“三突出”促进“三转变”

(一)突出规范管理,由生存照管转向专业护理。改变原有分散的家庭照管方式,根据供养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实行劳务外包,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推进规范化、专业化护理服务。建立“医疗救助+护理疗养+锻炼康复”的恢复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供养人员的饮食、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让失能贫困人员过上有尊严和体面生活的同时,帮助失能人员及早康复。同步为入住失能人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生活费用和日常管护实行台账管理,入住对象、监护人、乡镇(街道)与养护机构签订“四方协议”,防范道德和法律风险。如28岁的草堂镇福利院长栗春容把爱播洒给失能人员,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给他们洗衣喂饭、擦屎接尿,与失能人员谈心聊天,一起读报、看电视、唱生日歌,建家属QQ群、微信群、亲情远程视频聊天室,拉近他们与亲人的距离,入住对象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突出兜底保障,由家庭负担转向政府兜底。从202_年起,整合扶贫、五保、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捐款等资金860万元,参照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每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统一拨付供养救助资金,并逐步提高财政资金承担比例,失能人员家庭不承担任何费用,政府全力兜底保障所需经费。入住的失能人员不再重复或交叉享受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失能人员供养福利设施,投资3000万元,建设永乐、草堂、吐祥、五马等4个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和提档升级食堂、厕所、床位、路灯、音频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截至目前,全县失能人员供养床位扩展到1000张。

(三)突出统筹到位,由无限救济转向有限帮扶。对失能人员及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和培训就业、产业扶持、小额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帮扶,指派医生定时负责失能人员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重大疾病由政府采取医疗救助方式对其进行帮扶。建立“1+5”爱心帮扶机制,定期、集中组织200家县内优秀企业、专业大户和慈善机构为1000户贫困家庭失能人员“献爱心”。入住的失能人员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交流互动、群体生活,深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们能安心生活、治疗、和睦相处。释放出劳动力的失能贫困家庭,能借力金融扶贫信贷政策,投入精力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减少社会负担,因病致贫(返贫)、因无增收产业致贫(返贫)率明显降低。

三、“三释放”促进“三带动”

(一)释放岗位带动公益性就业。在失能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1∶7的基础上,每增加3名失能人员将增加1名公益性护理岗位,岗位优先向失能人员家庭就业人员倾斜,实现月均工资收入202_元/人,有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入住的失能人员还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由供养中心指导,从事力所能及的手艺。如五马镇竹林村的冉良平两兄弟下肢残疾入住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在供养中心的指导下,用健全的手做工艺鞋底,图案精美,增加收入,获得好评,自身的自信心、进取心、获得感、成就感成倍增加,拥抱社会、健康向上的内生动力更强。朱衣镇蓼叶村陈恢明因车祸导致大脑出现永久性智障,生活无法自理,送入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因车祸导致三级残疾的妻子在家不但能腾出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在政府的帮助下,结合“清洁家园

和谐邻里”,通过垃圾兑换银行,让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成为自觉行动。

(二)释放劳动力带动社会性就业。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将释放1-2名劳动力,极大促进其到外地务工或本地就业。如公平镇桂坝村7社丁泽明于202_年车祸导致肢体残疾,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送入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妻儿到荆州务工,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实现就业脱贫。安坪镇下坝社区在xx省的援助下,新建制衣、手工艺品初加工等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全县失能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康坪乡松林村何艳先天性智力二级残疾,送到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其父母释放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后,常年在扶贫车间务工,家庭月收入近6000元。

(三)释放潜能带动自主性创业。失能贫困人员送入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失能贫困家庭成员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能力、地理优势和依托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之路。如白帝镇鸡山村二组饶福寿202_年2月将女儿送入永乐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当即作出一个24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决定:养牛脱贫致富。在帮扶责任的指导下,贷款5万元养牛21头,当年卖了8头,实现产值4.2万元。到202_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是年初2.5倍,并逐步扩大饲养规模,实现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三章】

近年来,为有效激活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实现“造血式”脱贫,xx省xx县探索做实特色党建文章,在全县108个村党支部中按照党员特长,设置针对性更强的特色党小组。着力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成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前沿阵地”。

“党小组+协会+产业链+贫困户”。熊村镇中站村圩上特色产业协会就是该县推行“小组+协会+产业链+贫困户”发展模式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缩影。该协会根据党员特长设立了宣传发动、技术指导、市场销售3个党小组,以鸿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员技术人才作为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合作社党员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头领航作用,引导圩上农户食用菌向绿色栽培、规模种植延伸发展形成集栽培、营销、运输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引导农户由单一的食用菌栽培向集原料加工、特色农产品销售生产转变,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37人,贫困户13人,初步形成了党小组把握总体方向、协会负责具体实施、会员推动产业发展、贫困户获利分红的工作格局。

“党小组+旅游+基地+贫困户”。该县坚持小组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三培两带两服务”项目为契机,注重发挥组织引导和市场主导的作用。在日峰镇十里村就有个这样的党小组——聚龙湾旅游文化宣传党小组,党小组依托十里村优美的生态环境,集结十里村贫困户打造出集餐饮、旅游、渔业养殖为一体的聚龙湾生态旅游基地,基地从环境整治、从卫生等方面抓起,通过采购附近农户、贫困户的新鲜瓜果蔬菜增加农户、贫困户收入,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村周边的党员和贫困户如今基本都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我们,去年光分红户均达到近万元,现在大家都有信心啦,准备今年和我们干场大的,流转土地引进大棚蔬菜,让游客们走进大棚体验种菜、摘菜的乐趣”,党小组致富带头人张林根给我们介绍说。

“党小组+电商+创业青年+贫困户”。该县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以“电商进村”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同时成立农村E邮党小组,吸引外出青年党员进入到党小组成员中。在龙安镇王沙坑村就有个这样的电商工作室,专门负责对接在外从事淘宝、天猫等的电商人才,在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的同时,帮助贫困户销售其农副产品。目前王沙坑村E邮党小组对接的在上海、北京、杭州从事电商的人才已有10余人,E邮党小组充分发挥亲情优势,引导创业青年发展农产品电商,同时扩大本地食用菌、蜜桔等农产品网络销售比例,打开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据悉,该党小组工作站成立以来,已帮助村民代购代销1800余笔,累计交易金额12万多元,代缴水电通信费10余万元。其中,共为贫困户增收7万多元。

【四章】

近年来,xx省清原县敖家堡乡党委,着眼于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增收奔富裕、基层党组织增活力的目标,抓牢“头雁领飞”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关键,创新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头雁领飞”党建引领,科学谋划壮大农村经济的顶层设计。

敖家堡乡党委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切入点,以“头雁领飞”树立典型为引领,设立“头雁领飞”基金,有效地解决发展农村产业资金“瓶颈”,强力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坚持把“头雁领飞”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升到全乡中心工作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统一对全乡192名“头雁型”人才建立个人档案,并评定标准,以星级划分。

二是下大力气培育“领头雁”,对星级头雁实行一对一帮扶,指派机关干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与经济发展、精准脱贫、基层党建等事关全局的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时,打造村级“一好双强”队伍,着力解决村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问题。持续念好“选、培、管、励”四字诀,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改革创新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树立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夹皮沟村党支部书记徐延光带头出资建立养牛基地5000平方米,敖家堡乡党委发放无息借款10万元,整合社会资金60万元,直接带动50户农户发展产业,其中10户建档里立卡贫困户通过此项目年底脱贫。

三是建立乡党委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问题、党委委员包村一线推进落实、部门协作分线组织实施推进等制度。加快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市场+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小莱河村杨坤通过“三向培养”先富了起来,致富不忘党和乡亲成为全乡五星级领头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和北京蔬菜公司签下订单,发展萝卜、白菜籽800亩,年繁种3万余斤,年净收益300余万元,带动农民205户,户均收入1.5万元。

“头雁领飞”因村制宜,“典型示范”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实践。

敖家堡乡党委“头雁领飞”融入深化改革大局,因村制宜,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激活农村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是敖家堡乡党委成立“头雁领飞”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清原县“4+4”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在注重打好“组合拳”的基础上,以“头雁”为骨架。在政策上扶持,增强引领动力;在技术上支持,增强引领能力;在载体上创新,增强引领辐射力;在制度上保障,增强引领持续力。突出村整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融入基层发展实践,全面激活沉睡资源,为发展农经济提供强劲支撑。

二是专题举办深化“两学一做”推进“四比四看”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工作专题培训班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拉练现场会,总结提炼各种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营造了对标看齐、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敖家堡乡党支部书记高松积极寻求带领群众致富的途径,用食用菌这把“钥匙”打开了致富之门,202_年带领村民建立7个钢筋骨架大棚和120多平方米的保鲜库,敖家堡乡党委每年发放资金10万元,敖家堡村现年发展香菇20万段,年销售净收益100多万元。

“头雁领飞”固本强基,“先锋驱动”全面夯实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

“头雁领飞”推行“一核两翼”架构,着力解决权责不清、运转不畅问题。

一是坚持农村美、农民富、组织强的工作目标,探索实施了“一核两翼”发展模式。“一核”就是以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核心,“两翼”就是政经分设。一翼以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网格化为切入,杷党小组建立在网格上,把服务群众浓缩到最小单元;另一翼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体,以“头雁领飞”为牵动,持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进而探索推进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莱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毓斌带领党员选准木耳项目,购买菌柱14万棒,乡党委政府协调价值16万元钢筋骨架,新建食用菌大棚10座,协调帮扶单位抚顺市规划局资助资金20万元,预计年末实现产值30万元。

二是重点打造“头雁领飞”五个一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拉动一批”;搭建政策平台“扶持一批”,培育选树典型“带动一批”,“村班子选用一批”。累计选派19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年均投入村级运转保障经费300多万元,在窗口单位、涉农部门全部开通村级事务办理“绿色通道”,建立部门“巡回下访”制度,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工作精准对接、考核精准跟进,真正做到了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在一线推进。敖家堡乡党委要求“领头雁”通过注册商标、精深加工、开拓销售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广友中药材”年产值500万元,带动清原药农500户。

三是实施“头雁领飞”加强党员先锋驱动意识。着力解决角色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好问题,采取挂牌升旗、入网定格、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办法,真正把党员位置摆上来、形象树起来,使其内在的党性意识,外化为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自觉行动。202_年,敖家堡乡发展黄烟6000亩,食用菌230万段,山野菜300亩,蔬菜繁种800亩,平地中药材1000亩,“烟、菌、菜、药”四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章】

xx省xx县紧扣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全面推广“四链富民”模式,着力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202_年底,202_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7665元,684户2822人可实现稳定脱贫,贫困面下降到4.13%。

一是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引领致富。主动适应牛、果、菜、木本油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推广“党组织+”党建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产业发展最前沿。202_年以来,先后在锦屏镇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柏树镇众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黄寨镇果品互助资金协会等新兴组织中成立党支部68个,组建肉牛养殖、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型专业化党小组81个;通过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等方式,成立于家湾产业开发联村党总支、黄花塬油用牡丹产业联村党总支等产业型党总支5个,形成了“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协会+贫困户”等党建扶贫模式,推动党组织服务活动与产业开发、脱贫攻坚等工作深度融合。

二是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帮带致富。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强农惠民促落实”活动,每名党员干部帮联1-2户困难户,2800名党员干部与3600户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帮资金扶持、帮技术指导、帮新品种引进、帮产品销售“四帮”措施,帮助困难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致富。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10场(次),引进油用牡丹、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11个,帮助建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采取支部引路、党员带头、能人引领等措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锦屏镇东庄设施蔬菜、柏树镇党洼苹果种植、工业集中区千亩油用牡丹等党员创业带富基地13个,参与创业的农村党员2300多人,形成了“党员致富带头人+基地+贫困户”脱贫共富机制,帮助2万多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2800多户。锦屏镇于家湾产业联村党总支组织9名支部委员和3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与82个贫困户采取“1+2”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41对,手把手帮助困难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带动3村70%以上的党员群众从事与蔬菜产业有关的工作,使4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是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扶持致富。通过项目支持、设施配套、资金帮扶,鼓励支持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牵头注册成立了瑞丽油用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姚洼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等68个新兴经济组织,建办xx县高原红富士农场、xx县黄花天丰科技示范农场等35个家庭农场,服务产业开发,年就地输转劳务1.2万人,人均增收2.4万元。采取政府投资、乡村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了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7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7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15个),打造“鑫旺红塬”苹果、“天丰”、“龙泉源”铁皮石斛、“陇原巧手”等竞争力较强的特色网贸品牌10个。据统计,前10个月,全县电商交易额达到2830万元。黄花乡黄花塬油用牡丹联村党总支通过建立“联村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新模式,引导全乡121户贫困户,以每亩400-6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油用牡丹,户均年收益5000元以上。

四是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示范致富。紧扣产业开发和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汭水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了锦屏镇华芮领航服务先锋、柏树镇果业富民服务先锋等一批有影响、可推广的党建品牌,以品牌示范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坚持每年抓建一批党建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示范典型,先后建成于家湾、白新庄等16个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示范村,培育了肉牛养殖大户袁占梅等66名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务果状元信国辉等27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养猪能手王永刚等673名群众致富带头人,建成了黄花塬万亩油用牡丹、赤城移民搬迁、芮河川万亩无公害蔬菜、北部塬区万亩准化果园4个党建示范片带,成功注册了xx红牛、xx金果、xx芹菜等农产品品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产业基地流动聚集,呈现出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喜人局面。

【六章】

今年以来,xx省xx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大胆创新、勇于破冰、先行先试、挂图作战,率先开启金融扶贫“破冰之旅”,着力把结对帮扶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一是加强领导,把帮扶队伍建起来。按照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区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户的通知》要求,谭家河乡18个村(居)分别与29个市、区单位建立了帮扶关系,各单位共派出帮扶责任人459人与我乡贫困户结对帮扶,并针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同时,为增加帮扶力量,谭家河乡积极协调乡域内无帮扶任务的4个垂直部门参与到帮扶力量弱的村进行帮扶,利用其资源优势助力贫困户实现脱贫。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对新抽调人员和参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业务培训,对各包保工作人员提出了要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熟悉脱贫攻坚知识、算好贫困户经济收支账、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和强化压实领导责任的具体要求。

二是精准识别,把贫困底子摸上来。为落实好“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谭家河乡在全乡开展“四个必到”全面入户普查。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两公示、一公告”确定贫困户。同时,通过“五自查”(一查组织建设,二查帮扶责任建设,三查“五必到”“八排除”落实,四查帮扶措施制定,五查帮扶措施落实)活动和“六个一”活动,切实做到问题一村一村查摆、台账一户一户校准、帮扶一项一项抓实、资金一笔一笔审核、政策一条一条落地、责任一级一级到人,确保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零差错,实现精准度、认同度和满意度“三个明显提高”。

三是牵线搭桥,把金融桥梁架起来。召开金融产业扶贫对接会议,与区金融办、区扶贫办等区直部门及帮扶单位浉河区国税局就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准确把握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和如何落实国家“四结对”“四协同”等脱贫帮扶政策,以及如何帮扶谭家河乡郭畈村、冯店村2个村贫困户脱贫工作进行了讨论。汇集合力,撬动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来参与扶贫,明确责任,精准发力,挂图作战,真正把结对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与郭畈村、冯店村签订了《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由文新茶叶有限公司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资金,发展壮大茶产业,带动2个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稳定脱贫。

四是试点先行,把扶贫资金发下来。今年以来,谭家河乡积极与浉河区国税局、区金融办、区扶贫办、xx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xx珠江村镇银行沟通协调,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了金融产业扶贫对接会,在全区率先探索了金融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促成了文新公司与冯店村和郭畈村签订了《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并延伸到谭家河乡西双河村,由文新茶叶公司以3个村92户贫困户的名义,在xx珠江村镇银行为每户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连续发放三年,每年为3个村的92户贫困户各解决帮扶资金3100元。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资金285200元,为3个村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

今年以来,谭家河乡为用好用活精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利益链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模式,帮助贫困户长期稳定实现增收脱贫。未来,谭家河乡将把金融扶贫的新路子、新方式扩展到全乡各村,在区委、区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有力支持下,全力争取脱贫攻坚战的新胜利!

【七章】

自202_年以来,为切实提高扶贫效率、巩固扶贫成效,xx省xx市淮阴区老张集乡党委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各村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收到了显著成效。

党建指导强村,让低收入户难时有“靠山”。

一是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开设“我是党员·有事找我”微信平台,拉近党员和群众的距离,方便群众找党员。发放“我是党员·有事找我”联系卡,简化低收入户寻求党组织帮助的步骤。打造“五好党支部”,通过每月评比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二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分类指导、个性发展”为主线,将各行政村分为“自主创业型”“工业主导型”和“设施农业型”三种类型,分别打造村里土地耕作服务社、村级工业集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村三条发展道路,让各村都能大幅实现村集体增收。村集体有钱了,在低收入户遇到难处时就可以伸出援手拉一把了。三是开展党员素质提升教育工程。通过“三好党员”评选引导党员争做“善学、能说、会做”的新型党员,提升党员个人的影响力;推广“五星党员户”评选工作,促进党员严格要求家人的一言一行、关注“家风”建设、做“邻里守望”的践行人、做“致富脱贫”的引路人。

党员结对扶志,让低收入户脱贫有信心。

今年以来,老张集乡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开展“三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低收入户在精神上先“脱贫”。一是党小组长谈心,各支部党小组长主动入户上门和低收入户沟通交流,帮助分析现状、找出优势,化解低收入户的心结,让低收入户对脱贫有信心;二是教师党员谈心,鼓励低收入家庭关注子女教育,树立“穷现在不穷未来,穷经济不穷教育”的理念,让低收入户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树立对未来有信心。三是项目党员谈心,主动为低收入户提供项目指导、资金帮扶和就业岗位等,帮助低收入户树立脱贫致富信心,让低收入户脱贫有门路。

支部联系扶技,让低收入户致富有技能。

一是利用各支部的远程站点开展“菜单教学”,免费提供高效农业、烹饪等简易技能的教育培训;邀请创业成功人员到村开展丝网花、面点培训等,帮助低收入户解决技能短缺,实现“创业脱贫”。二是党支部主动联系农业专家到村开展农业培训,提升土地产出;依托土地耕作服务社组织为低收入户批量购置种子、化肥等,降低低收入户的种植成本,提升土地产出,实现“土地增值”。三是组织村里退休的党员教师开展儿童读书交流会,提升低收入户子女的阅读能力;开设电子阅览室,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暑期电脑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户子女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实现“就业脱贫”。四是打造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邀请家庭医生到村开展义诊活动,帮助低收入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及时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返贫概率。

扶贫经验交流材料[共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