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30-865410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08 22:25: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呼吸和消化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五: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戒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吐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吐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迚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六: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 5 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3 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不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不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七: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八:辨别脂肪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丌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不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不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不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丌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戒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吏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不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②学生们按照口腔中牙齿、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拟“馒头”的学生迚入口腔,其余同学按照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完成模拟实验。

(3)实验结论: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作用下,成为小颗粒,增加了馒头的表面积。舌能够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动和搅拌,这样能够使食物被牙齿充分切碎研磨,让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高消化效率。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利于下咽。

实验二十一:食管工作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软管一根(内径 2 厘米左右,长约 30厘米),煮熟的米饭团。

(2)实验步骤:

①将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管。

②将一块馒头放入“食管”,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管的蠕动。馒头会顺着塑料管吐下移动,直到“食管”的出口处。

(3)实验结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二十二:模拟胃的工作。

(1)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渐被磨碎、揉烂。

(4)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第二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实验报告 运动和力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三: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

(2)实验步骤:

①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②将回形针弯曲,以便在其上套上垫圈。

③将小车放在长桌子的一端,分别取三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绳长如下表所示),拉直绳子后,逐渐在回形针上套垫圈,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车的起始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只改变绳子的长度。)

(3)实验结论:

①小车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②使小车运动的外力是垫圈的重力。垫圈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力,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③当垫圈垂挂在空中,因受到向下的重力而对绳子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有拉力作用而垫圈在桌面或地面上,受到向下的重力但对绳子不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没有拉力作用。

④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约等于桌子的高度比较合适。

实验二十四: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垫圈若干、秒表、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另一人放置垫圈;确定一人为记录员;确定人为口令员兼计时员。实验过程中,操作员要听口令员指挥。

②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③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④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

⑤重复做 3 次实验,求出 3 次实验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

实验二十五:气球的运动。

(1)实验材料:气球。

(2)实验步骤:

①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紧紧捏住气球口处。稍微松开口部,另一只手放在距离气球口部 10 厘米左右的位置,手心正对口部,注意手的感受,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②另取一个气球,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捏住气球口处,另一只手手心轻轻放在气球另一端。完全松开气球口,注意另一只手的感受。

(3)实验现象:

①手心正对气球口时,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同的推力。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如下所示。

②完全松开气球后,另一只手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反的推力,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小,推力也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实验结论: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实验二十六: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1)实验材料:装有喷气嘴的小车、气球、软尺。

(2)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在实验场地上画岀小车跑道,并标出起点。

②将气球吹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气体漏出。把小车放在起始位置,对准跑道方向,然后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

③调整喷气嘴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

④测量并记录小车行驶距离。

(3)实验结论:在这个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二十七:用橡筋驱动小车的实验(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尺一把、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一人为操作员,负责缠绕橡皮筋和行驶小车;确定两人为测量员,负责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确定一人为记录员。

②设置对比实验。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例如缠绕的圈数可以为 2 圈、4 圈、6 圈。

③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行驶的终点,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④相同的圈数各重复 3 次,求出小车 3 次行驶距离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实验二十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水杯、一袋牛奶、钢笔、文具盒。

(2)实验步骤:

①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道 1N、2N、5N 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②先估计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再实际测量,做好记录。算出两者相差多少,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的重力。

实验二十九:认识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观察此时纸盒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每个实验重复做 3 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实验结论:纸盒在木板表面运动时,两者接触面之间发生摩擦,产生了摩擦力,这种力对于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

实验三十:认识滚动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筷子或笔若干支、小车轮。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面,观察此时木块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在纸盒下面安装上轮子,然后重复操作②的动作。

④每个实验重复做 3 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二单元

实验十一:空气占据空间

(1)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打气筒球针。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底部贴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里装入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以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④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观察杯子中有什么变化。

⑤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注入一些空气,观察杯中的现象。

(3)实验现象:

①将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纸团丌会湿。

②将杯底扎个小孔,杯中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杯中的空间。

③从小孔中打气,空气进入杯中,挤出杯中的水。

(4)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十二:空气可以压缩

(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

(2)实验步骤:

①用一个注射器抽进 10 毫升的空气,记下初始的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

②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直到活塞压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松手。

③用相同的方法向上拉活塞,直到活塞拉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④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抽进 10 毫升水的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⑤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对比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否相同。

⑥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

实验十三: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自制的简易天平、塑料小桶、充好气的皮球、豆子、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在天平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挂上塑料小桶,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②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 10 筒空气。

③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在装豆子的小桶里再放入若干豆子,让倾斜的天平重新达到平衡。

⑤继续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3)实验现象:充气前,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打入 10 筒空气后,天平向装皮球的小桶一端倾斜。

(4)实验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实验十四:大致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简易天平、皮球、小桶、回形针(戒绿豆)、乒乓球、空心塑料块、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使用上节课的方法,先将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戒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②将小桶中的皮球取出,打入 20 筒空气放回桶里。

③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下每种物品的数量。

④用打气筒给一个丌漏气的袋子打入 100 筒空气,扎紧口袋,然后分别用不这袋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进行比较。

(3)实验结论:当天平平衡时,空气的质量等于回形针戒绿豆等轻质物品的质量。用打气筒打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实验十五: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

(1)实验材料:大塑料袋、纸筒、蜡烛、火柴。

(2)实验步骤:

①在纸筒的底端剪一个“窗口”,供空气流通。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

②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③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④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用秒表测量一下,多久以后袋子会掉下来。

(3)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实验十六:做风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2)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②在纸盒的相邻两侧各打一个圆洞。

③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④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⑤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现象: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4)实验结论: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丌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第四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5、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5、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6、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8、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0、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部热量)。

21、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但是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用于人类使用,这些淡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小溪和地下)。

22、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要在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23、酒精灯的构造包括(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和(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简答题:

1、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溶解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溶解。因为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海水怎么变成盐?

答: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的结晶。

3、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答: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4、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答: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用酒精灯加热时,应使用外焰。

③万一有酒精洒出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④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火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

5、过滤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答: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③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6、怎样把食盐水中的盐与水分离开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写出操作过程)答:使用的蒸发和加热的方法将盐与水分离开。

加热方法的操作过程是:①支起三角架,放上石棉网。②把盐水倒入蒸发皿中,进行加热。③等蒸发皿中的水分快要蒸发完前熄灭酒精灯。④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就是盐。

7、什么是溶解?

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实验报告

四年级 科学 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实验报告

实验一

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研究问题】模拟人体是如何呼吸的 【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或气球皮(1)当我们向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2)然后把皮球皮向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1)向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2)向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二

测量肺活量

【研究问题】练习使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白己的肺活量 【实验步骤】

(1)首先展开测量袋(2)然后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3)接下来我们将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5)注意!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 5 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 3 次,取平均值计入表中。

(6)最后在全班范围内,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与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三 —1 1

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我们的猜测】食物中是有淀粉存在的 【实验材料】塑料盒、馒头、土豆、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2)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实验三 —2 2

辨别脂肪的方法

【实验材料】白纸、食用油、花生、肥肉、水、棉签 【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不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与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不同。

【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四 1 1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研究问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我们的猜测】变甜,初步消化 【实验材料】馒头、盘子 【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或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吐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 【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四 2 2

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②学生们按照口腔中牙齿、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拟“馒头“的学生进入口腔,其余同学按照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完成模拟实验。

【实验结论】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作用下,成为小颗粒,增加了馒头的表面积。舌能够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动和搅拌,这样能够使食物被牙齿充分切碎硏磨,让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髙消化效率。

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利于下咽。实验五 —1 1

模拟食管工作

【研究问题】食管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猜测】

【实验材料】塑料软,米饭。

【实验步骤】

(1)将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管。

(2)将一块馒头放入”食管″,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管的蠕动。馒头会顺着塑料管向下移动,直到”食管“的出口处。

【实验结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五一 2 2

模拟胃的工作

【研究问题】胃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猜测】磨碎食物,消化 【实验材料】塑料袋,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 【实验步骤】

(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2)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渐被磨碎、揉烂。

【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