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旅游发展纪实典型案例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24-550019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6-30 00:23: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纪实典型案例

“愚公”精神引领下的山村蜕变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乡村旅游发展纪实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是灵魂,注入文化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是助力脱贫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文化,灵魂,乡村旅游,新路

一、基本情况

团结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因时代楷模黄大发的“大发愚公”精神享誉全国,距城区100公里,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属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1250米,辖39个村民组,共有1540户54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57户1767人。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曾是团结村最真实的写照,该村是播州区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

近年来,该村依托“大发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资源,盘活土地资源变资产,做活乡村旅游+文章,深度贫困村成功蜕变成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终变金山银山。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56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弘扬“愚公”精神,铸就美丽乡村灵魂。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中央主流媒体、国内知名媒体和省级媒体聚焦黄大发先进事迹,广泛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形成了中央、省、市、区四级宣传部门共同发力,多家媒体多种形式共同发声的宣传格局和强大声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7年,黄大发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入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82岁高龄的老支书短时间内成为“网红”人物。二是创作文艺作品推广。录制了电影《天渠》,创作了《大发说》、《大发渠》、《喊一声老黄》等歌曲,让大发事迹唱响全国。三是打造教育基地。修建了“大发渠”陈列馆,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的艰辛历程。2018年,接待各类开展教育活动团队2100批次13万余人。

(二)立足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乡村新貌。一是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变穷窝为景区景点。充分用好山、水、村寨、文化这些“宝贝”,围绕资源建景区、铸品牌,出精品,把乡村民居变花园、污水滩变成荷花池等,把贫困村打造成既有“净界”又有“颜值”的旅游景点。按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完善了该村相关配套设施,修建了“大发渠”观光长廊,完成道路绿化3000米,改造美化村民民居院落100%;新建景区门头、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建成稻里野舍、星空木屋、悬崖酒店等特色民宿。二是借山成景,丰富旅游业态。实施了“乐耕田”项目,开发旅游观光、体验、休闲项目10余个,吸引各类消费群体到该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2018年,共接待游客2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

(三)创新“三变”实践,成就乡村旅游新路。一是引进投资金凤凰。引进了贵州中天金融集团与“时代楷模”黄大发手拉手,携手并肩,与该村党支部建立“以企带村、村企结对、村企互动、村企共融、村企共营”发展模式,分别成立贵州大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大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领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探索“三变”新模式。中天金融携手团结村通过农业公司和旅游公司两个平台,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由公司出资金,该村以村集体土地、大发渠入股,股份归大发渠109名建设者所有,平台公司收益的80%用于反哺乡村。同时,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公司,由公司订单式引导村民种、养殖市场需要的农副产品,将民居改造成乡村特色民宿等。目前已发展黄桃260亩、向日葵200亩、小米120亩、稻+蟹50亩、蜜蜂520箱、养殖肉猪3200头;利用农副产品开发了大发米、菜籽油等“乐耕田”系列旅游商品20余种,改造旧民居为特色民宿15栋,参与发展农户100%,让全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三、发展启示

(一)找准产业定位是关键。该地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定位,把一二三产融合变成旅游新业态,将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文化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资源和产业的融合,形成农村经济多元化,吸引游客走进来。

(二)挖掘特色文化是核心。该地紧紧依托时代楷模黄大发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全国的影响,深度挖掘和弘扬其精神内涵,让大发天渠事迹红遍全国,教育意义深远,有力地提升了该村的知名度。

(三)推动产业富民是宗旨。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创新实践“三变”新模式,整合该村各类资源,引领和带动全村群众通过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就地务工等方式,多渠道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富裕。

第二篇:四川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案例1:广安武胜县白坪-飞龙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农(林)业产业基地(园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份规划建到底”的建设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与打造,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首个乡村类省级旅游度假区。

2011年,白坪飞龙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7256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798元,仅高于全县6.7%),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到2014年,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3382元,高于全县31.9%,其中全县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1200元,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8.9%。

截至2014年12月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旅游相关从业人数达到22460名,农民通过从事度假区公益性岗位、旅游企业务工、自办客栈和农家乐等方式,15000余名农民实现就地就业。

案例2:汶川县水磨镇按照“农旅统筹、全域景区、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思路,坚持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农业生产与农业深加工、旅游度假与旅游康养和集体经济与共同增收“四位一体”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成功举办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2012中国乡村•欢乐健康游启动仪式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经验交流会,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在2008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水磨镇被全球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灾后重建最佳典范”的荣誉称号。

震前,汶川县水磨镇乡村旅游发展一片空白,震后三年恢复重建,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汶川县水磨镇休闲农业产值2亿元,同口径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26.7%,其中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获得收入423元,占8.2%。到2014年,汶川县水磨镇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1260元,高于全县17.4%,其中全镇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人均纯收入1779元,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15.8%,比全省高7.8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在汶川等25个县(市、区)抽查调查结果,2014年全省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8.0%)。截至2014年12月汶川县水磨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从业人数达到5300余名(常住人口19230人,占27.56%),农民通过从事古镇管理公益性岗位、旅游企业务工、自办客栈和农家乐等方式,4200余名当地农民实现就地就业。

2014年汶川县旅游接待666.3万人次,旅游收入28.26亿元,乡村旅游产业正在成长为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案例3:大梁酒庄以“盘活生产要素、发展多元产业”为抓手,实施“产村一体”新模式,打破固有的“就居住建新村”、“就旅游搞开发”、“就农业种庄稼”的传统模式,以“田园耕种、收获酒粮、酿制琼浆、品尝佳酿、斗酒踏歌、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的酒事活动筑起酒村的产业基础,实现一二三产的“联动互动”,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五星级乡村酒店。

中国酒村一期工程“大梁酒庄”的建成,在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笔山村及周边老百姓的多元增收,年人均收入3.5万元以上,带动劳动力就业比重占全村的15.4%;截止2015年2月,现有从事旅游接待的员工180余人,酿酒生产员工20余人,从事农业生产员工100余人,全部为当地农民。同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猕猴桃、无公害蔬菜13户,养殖跑山鸡、饲养土山羊20余户。

案例4:泸州龙洄酒庄,是按照“产业带动旅游、旅游反哺产业、三化带三农”的发展模式,以“传统酿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三大产业为内容,整合“种植、酿造、储存、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产、文化旅游”等七大业态,按照“酿酒造园、旅游兴园、新经济模式富民”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产业、文化、生态、旅游、商务、休闲、度假、居住等多元为一体的示范区。酒庄自2014年建成以来,实现庄园综合旅游收入近600万元。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白酒酒庄联盟成立大会”和“世界金牌酒庄庄主论坛”,被授予 “中国白酒酒庄联盟标准认证001号牌”。不到一年时间,龙洄酒庄已接待国内外客12万人次,承办各种国际、国内会议100多场次。旅游相关从业人数达到500多名,农民通过从事度假区公益性岗位、旅游企业务工、自办客栈和农家乐等方式,280余名农民实现就地就业。直接带动附近村民从旅游方面增收800多元,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8.17%。

案例5:巴中平昌县借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树立全域旅游、全域规划、全域景区理念,坚持把城镇当景区、把新村当景点、把道路当精品旅游走廊打造,充分融入文化元素,依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6个、示范村1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16个,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大县、旅游经济新县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平昌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统计,2014年平昌县接待旅游21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7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15.7%,乡村旅游产业正在成长为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篇:第四代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唐乡

第四代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唐乡

中国新村庄缔造及城乡统筹成为时下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各界对休闲农业、村庄旅游的注重度不断提高。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由最初分散的一家一户农家乐,陆续出现了“民俗游”、“村寨游”、“农庄游”、“渔家乐”、“洋家乐”、“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社区”等多种业态,相继经历了“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民俗村、古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等阶段。

在旅游市场需求和房地产企业逐利行为的共同驱动下,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的,结合户外运动、会展购物中心、休闲度假地产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形成,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

本文分享休闲农业地产的五大类型及第四代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唐乡”。

一、休闲农业地产概念

1989年,台湾大学经过系统研究,正式提出“休闲农业”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与旅游联络在一同,运用农业表象和村庄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赏识、旅游、品味、休闲、劳动、领会、参与、购物的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形状。而休闲农业地产则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在运营休闲农业项目时,引入房地产的运营思想,从产品方案、景区效能、推行推行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然后十分好地表现项目优势,更加深化的开掘产品的商场潜力。

二、休闲农业地产类型

休闲农业地产是休闲农业同地工业的一个嫁接,涉及到农业、旅作业和地工业,要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概括的提炼和概括进程,以休闲农业的分类为理论基础,与房地工业进行融合、对接,然后构成休闲农业地产分类,首要包括以下5种:

(1)以农家乐为基础的地产开发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为要害,即该区域农民的日子现状、日子方法和习俗习俗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天然的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工业形状。以农家乐为基础的旅游地产开发可以称之为农家乐升级版,它联络村庄旅游与旅游地产,使旅游经济和地产经济相融合,完毕村庄旅游仰仗旅游地产跋涉内涵,旅游地产依托村庄旅游跋涉品牌价值。北京市旅游局在全国首要拟定了“世界驿站、摄生山庄、休闲农庄、旅游赏识示范园、村庄酒店、采摘篱园、生态渔村、山水人家”等8个村庄旅游新式业态的标准,将成为农家乐开发的新潮流。

(2)以农业赏识园为依托的地产开发

农业赏识园是以高科技农业或许成方案培养、养殖农业为主体吸引物来满足我们在休闲活动中的有关物质与精力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工业形状。由于农业赏识园自身是具有一定土地方案的,可以某项农作物、养殖业或手工副业为卖点,概括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多项休憩内容,选用“庄园式”地产开发,如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摄生山吧等系列农庄、酒庄、水庄、山庄。

(3)以古村落为依托的地产开发

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前史的堆积而彻底或有些保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会集反响了当时我们的日子及劳动状况,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贵重文明遗产,此类产品是田园旅游房地产中本钱条件最好的产品,以依然保留早年鲜活的日子方法为最好品。山水、建筑、景色、文明、人物等方面,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跟着可进入性和款待设备的配套,悉数产品可以相对较少的出资带来十分好的现金流。已有许多地产商开始在这上面做文章,例如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文明特征古村,已租售给外来游客居住度假、休闲养生,古民居和江南水乡很受欢迎。

(4)以景区为依托的地产开发

景区是具有一定的天然、人文本钱,为游客供应旅游、赏识、探险、休闲、科考等效能的盈余性安排。以景区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房地产:一种是在天然景色周围的度假型地产,如环黄山游憩带上的各类摄生、养老度假物业,太平湖、奇墅湖、丰乐湖、齐云山、清凉峰度假区内的度假别墅、村庄客栈等;另一种是与景区融合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如丽江古城,酒吧、悦榕村等休闲度假地产都在景区里。

(5)以新村庄缔造为基础的农业新村及村庄房地产开发

跟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商场逐渐走向老到和饱满,许多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但是迄今村庄房地产商场依然是一片蓝海。中央连续4个一号文件,预示着新村庄缔造将成为将来几年的抢手。政府加大关于村庄基础设备的投入,如公路交通、供电、供水等,这些都为村庄房地产的开发供应了超卓的基础。村庄房地产是在房地产开发的进程中浸透农业文明所构成的一种延伸方法。如卖别墅的一同,卖一块地。再如在商场发育的进程中构成了教授村、画家村这些专业村,既成为村庄翻开的特征,也成为特征旅游点。

唐乡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被称作是第四代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先锋代表,是农民闲置宅基地、住宅资产化、市民度假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1】发展背景: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

【2】发展目标:全球范围内,国际化、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品质化、智慧化、规模化、分散化的乡村度假酒店服务体系。

(1)标准化管理:制订“唐乡”建设标准,服务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2)品牌化建设:注册“唐乡”商标,通过强力营销,使之迅速成为知名度假服务品牌。【3】运营:(1)选址:

A 农耕文明印记深刻传统院落:院子、房屋外观保持完好的老瓦、老砖、老窗。B 初期选择:距离成熟风景区较近。

C 硬性条件:与村委会、党支部进行合作联系,不直接与农民接触。

(2)建设:

A 整体风格:屋外差异化,屋内现代化。B 整体情调:浪漫小资。

C 餐饮方面:每个小院设置独立的自助厨房,冰箱内拥有足够新鲜与数量的食材,根据不同院落的风格独立设置烧烤区等。D 设立“唐乡”网站,网站详细介绍每一个乡村酒店。E 唐人设立呼叫中心,通过网络,电话等接受预定。

(4)管理:

A 聘请当地农民培训上岗。

B 聘请有经验人员为本地的“农民员工”带来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并进行技能培训。

C 公司和村里共同成立合作社,农民将自家的闲置房和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唐乡的经营理念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租赁或收购的方式,对农民闲置住宅进行创新利用,为其注入全新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功能,盘活农民闲置资产,为市民提供全新乡村生活设施和空间。

【4】建设原则

本着农民闲置院落旅游功能化复活、农民闲置资产资本化注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原则进行建设,并在建成后负责这些酒店的经营、管理和客源市场等。依托原有的淳朴老瓦、老砖、老窗,外观保持完好的院子、房屋,在尊重传统建筑文化、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针对都市人的度假生活需要,打造“外朴内秀”的乡村度假服务酒店。

这个叫“果岭上”的院子,也“金山岭唐乡”仅有的一间取自外来文化的主题院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高尔夫本属荷兰文化,意为“在绿地和新鲜阳气重的美好生活”,“果岭上”临近葱山林地和鸟语花香。

同时,在《唐乡建设和服务规范》里要求,在传统村落、4a及以上景区周边村落、美丽乡村等地区,选择闲置甚至废弃的传统院落,本着“修旧如旧,外朴内雅”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实施“标准化、品牌化、品质化、国际化、连锁化、规模化”的运营管理,建设市民与农民共同创造的新型乡村社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新途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新模式、乡村旅游新业态、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新农村建设新方向。

不同于以往乡村旅游蜻蜓点水似的短时间体验,“唐乡”提供的是常住型和私人定制化的乡村度假服务。紧紧抓住“乡村”的文化要素,维护好乡村的生产气息和生活气息。

乡村旅游发展纪实典型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