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朱晓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24-458337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5-10 07:2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朱晓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忠于事业无私奉献树立党员先锋模范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朱晓东,男,汉族,中云镇晓林村委会汪家村人,1979年4月2日出生,2003年7月入党,2004年7月毕业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他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秉承“务实敬业、真心为民”的工作理念,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工作和遵纪守法执政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廉洁自律,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好评。

开拓进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朱晓东同志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认为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就会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他始终能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他认为要做好工作,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理论上,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心领会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工作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实际中,他坚持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认真钻研自身工作,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凡事多向领导请示,向身边的老同志虚心请教,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务实敬业,当好领导得力助手。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朱晓东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注意摆正自身的位臵,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交流,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武装工作上,特别是民兵基层工作中,他带头发挥民兵参建示范作用,发动民兵主动参与和支持全省示范镇建设,全力配合完成坟墓拆迁、征地安臵、街道改造、绿化亮化等工作。特别是在各项急、难、险的工作上,积极主动调度民兵应急分队,带头完成工作任务。如去年浮溪黄家村狂犬伤人事件,他带领基干民兵主动出击,遍寻黄家村每个角落,打死6只疑似带病的狂犬,并把受狂犬攻击的村民迅速带到镇卫生院进行治疗,以免引起村民不必要的恐慌;2010年5月18日,清华镇花园村委会江家全村31户村民中27户已全部被洪水围困,他组织民兵应急分队紧急施救6小时,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将财产损失降到

最低;近年来,曾先后组织民兵扑灭山火,发动民兵1000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0余万元;在浮溪村东北方向有一个大山坳名叫萝卜坑,十年前这里人迹罕至、荒草满山、荆棘丛生。而如今却鸟语花香、瓜果满山、水清鱼肥,一百多亩的山上焕发着诱人的生机,飘散着瓜果的香……2008年,在他的鼓励带动下,退伍军人戴石勇在这创办了一个立体养殖基地,得到军分区领导的好评。在计生工作上,他创新思路,以点带面,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如今的浮溪村,就是清华镇计生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镇生育文明村创建的典范。计生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难点,为了搞好这项工作,他经常性走家串户为育龄群众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送生育服务证、致富信息、项目帮扶上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2009年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多年来的农村工作,磨练了他吃苦耐劳、进取拼搏、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为领导出谋献策,切实当好领导的得力助手。

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干部形象。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严格遵守党的章程是朱晓东同志的生活准则。作为武装部副部长,在冬季征兵期间,做到严格要求,廉洁征兵,保质保量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

村级民兵工作开展也是武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的好坏决定于民兵连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所以在民兵干部的选任上,他作为专武干部,严格把好关,认真斟酌每一个对象,真正把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员推荐给镇主要领导作参考,并建议放到民兵连长的位臵上,给他们一个展示能力、有所作为的平台。由于他的工作出色,2007、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县人武评为优秀专武干部。作为计生执法专干,坚持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有关标准进行征收,做到办事公,为人正。他在生活上始终廉洁自律,宽于待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干部形象。

第二篇: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

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

——6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他的感人事迹

对群众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叙永县群工局原局长:王仕桂

对群众特别有爱心,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筅对群众特别有耐心,始终带着真情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筅对群众特别有责任心,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有着大义担当的为民情怀

晓刚是我多年的同事。我在水尾镇当镇长,他是书记;我当县群工局局长,他是分管副县长。

他常说:“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的情就有多深。”

过去的水尾,全镇有60多名五保老人,散居在各村。有一次,晓刚到村走访,了解到安全村80多岁的五保老人王永清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感到十分心酸,自责没有做好困难群众的工作。

为了让全镇五保老人能安享晚年,晓刚在办公会上提出修建敬老院,但个别领导不赞成:财政穷得叮当响,县上又没硬性要求,何必没事找事干?晓刚说:“如果我们的父母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怎么想?”一句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占地5亩、投资150万元的敬老院建成,全镇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搬进敬老院那天,王永清老人紧紧握住晓刚的手:“没有敬老院,我们可能一辈子住在山旮旯里,死了也没人晓得。”当晓刚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敬老院,王永清老泪纵横,哭着喊着,要看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在晓刚眼里,群众的事,都是大事。他办公室的门永远都是开着的,群众找他办事,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不要慌,慢慢讲,我好给你做笔记”。这是他接待群众的第一句话。

“安全村不通公路,一定要去看看”,“王小强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差2000元……”晓刚的“民情日记”记录了群众的点点滴滴。在水尾工作5年,他写了40多本笔记、100多万字,困难群众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

2010年4月,两河镇老沟头煤矿,拖欠近200名江苏籍民工工资,民工要到省进京上访。分管信访的晓刚副县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郑重承诺给他们协调解决。晓刚给工作组提出要求:“民工背井离乡不容易,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由于业主极不配合,民工又认为政府可能会袒护企业,为避免事态扩大,晓刚与工作组的同志,一边劝导上访的民工,一边要求相关部门督促企业兑现工资,两天一夜没合过眼。当民工拿到工资,坐上政府组织的免费大巴,即将返乡时,大家连声道谢、热泪盈眶,而晓刚却累得站不稳了。

第一个爬上大尖山的爱民书记

叙永县水尾镇安全村村委会主任:高泽友

他说,大家一起努力,争取明年把路修到大山顶上去筅他说,群众的事没有小事,一定不能打马虎筅他说,不用谢我,这是我该做的

我们村坐落在水尾四大高山中的大尖山、牛心山和鸡罩山。大尖山四周都是悬崖绝壁,村民下山,全靠抓住祖辈们用錾子凿出来的“手扒窝”,踩着崖壁上冒出来的石头一点一点往下移。有村民因为突发急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死在了下山的滑竿上,加上摔下悬崖死亡的,不下10人。

当时,其他村都通了公路,唯独我们村一寸公路都没得,更不要说把满山满岭的竹木运出山去卖钱。2005年秋天,一些村民带着怨气找到杜书记,“你们政府究竟还管不管我们的死活,这条路到底要哪辈子才修得起?”了解到群众对修路的渴望,杜书记说:“老乡你们受苦了,我一定尽全力帮你们修通这条路。”

接下来一个月,杜书记白天上岩考察,晚上组织大家开会协调。2005年底,公路破土动工了,经过4个多月艰难的施工,安全村祖祖辈辈盼星星、盼月亮,做梦都想到的公路,终于修起了……通车那天,村民都争着向杜书记说感谢的话,连平时都不大出门的80多岁的老人也拄着拐杖、眼泪巴沙地拉着杜书记的手。杜书记却说,“不用谢我,这是我该做的,你们村的条件还很差,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争取再用一年时间,把路修到大山顶 上去。”

说话算话,2006年11月4日,他定好去勘察最难啃的硬骨头——大尖山公路线路。早上7点多,我们刚进山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山上滑得很,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滚下悬崖。他踩着脚下的乱石头,扒开比人还高的藤藤网网,艰难地往上爬。在一个叫雷打岩的悬崖,七八层楼高的崖壁上,根本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后,是山上的群众把粗麻绳甩下来,捆在杜书记腰上,连拉带扯,磕磕碰碰地才爬了上去。

下午4点多,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这个浑身湿透、满身是泥、第一个爬上大尖山的镇党委书记,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村里一个老人拉到我说:“这个就是你说的书记?你莫豁我的不是,哪有当官的像他这副农民样?”

在他的关心下,我们村2009年社社都通了公路。现在,大山里的竹笋、竹材、水果被大车小车拉出了山,单是竹子一项的收入,少的有两三万,多的有十多万,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援藏两年,他越来越像乡城人

叙永县旅游局局长:余胜久

初到藏区,他在宿舍为思乡的援藏干部做家乡菜筅一个多月,他跑遍了全县12个乡镇,学藏语、学骑马筅结对认亲中,他主动联系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普通村

杜晓刚是我们第一批到乡城援藏时的领导和战友。2010年5月,全省首批“千名干部援藏行动”拉开了帷幕。在得知县委推荐的一名县级干部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援藏时,晓刚主动请缨到藏区工作。他说:“援藏是省委的重大部署,是县委的重要任务,藏区条件艰苦,我在班子里比较年轻,就让我去吧。”当时,他的母亲身体不太好,儿子即将高考。

5月12日,我们37名泸州援藏干部向乡城进发。当汽车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上来回盘旋时,高原反应向大家悄悄袭来,我们到达乡城后,不同程度出现了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思乡的情绪也特别强烈,一些同志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晓刚也经常流鼻血,整晚整晚睡不好觉。作为泸州援藏工作组的副组长,他一方面激励大家要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地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在宿舍里为大家做家乡菜,使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乡城位于甘孜州的最南端,紧邻云南和西藏,平均海拔3000多米,县城到乡镇的道路十分险峻。晓刚挂任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就跑遍了全县的12个乡镇。一路下来,他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学藏语、学骑马,习惯了喝酥油茶、吃糌粑……举手投足之间,晓刚已烙上了高原印记,面颊上透着“高原红”,与藏族同胞交谈后熟练地把右手向上摊开说“拖切拉,拖切拉!”(翻译成汉语就是:谢谢)。

为了推动乡城旅游发展,晓刚叫上我和其他同志一同前往水 洼乡考察七湖景区。汽车行驶到公路尽头时,海拔已上升到4200多米,到七湖还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我劝晓刚打道回府,但他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到七湖看一看,不然怎么指导这里的旅游开发呢?”我们只好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艰难前行。因高寒缺氧,晓刚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他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我们到达七湖后,看到圣洁的雪山、清澈见底的湖水,大家都欢呼雀跃,但晓刚却瘫坐在地上,很久才站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带着病痛爬上山的。

棚户区改造,他是“拼命三郎”

叙永县东城改造指挥部干部:郭乡

没想到,一共用去30多支蜡烛,直到凌晨两点会议才结束筅没想到,他隐瞒的病情竟然这么严重,身患绝症还在硬撑筅没想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牵挂的仍然是东城改造

东城位于叙永县城乡接合部,是县城最大的棚户区,这里房屋破烂,设施陈旧,群众生活条件很差。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其实施棚户区改造。2012年,晓刚县长援藏回来后,担任这个项目的指挥长。

发现晓刚县长生病,是在一次指挥部会议上。当时,我负责会务工作,在为晓刚县长添加开水时,猛然发现他的茶杯里不是茶,而是浓浓的药汤。后来,在多个场合,我又发现,晓刚县长利用工作间隙,悄悄找来开水,将随身携带的中药烫热后喝。他 一直没有声张,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为了项目顺利推进,我们白天跑现场,晚上“斗情况”。记得有一次,又到例会召开时间,那时已是初冬时节,连续几个月超负荷工作,大家都很疲倦,正逢当晚又全城停电,我猜想:今晚该不会开会了吧?就在这时,晓刚县长给我打来电话:“小郭,你准备好蜡烛,通知大家按时开会。”晚上8点,会议在昏暗的烛光中照常进行。会上,晓刚县长咳嗽得厉害。那次会议一共用去了30多支蜡烛,直到凌晨两点会议才结束。

2013年9月,全市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在叙永召开。当时,植入他体内的胆管支架已过了更换时间,晓刚县长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去更换。县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打算让别的同志代替,但他执意亲自上阵。讲解时,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但声音仍然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讲解结束后,他整个人都累虚脱了,直接被送进了医院。自此,他再也没能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晓刚县长牵挂的仍然是东城改造。2014年春节前夕,他打电话给我:“小郭,要过年了,我想了解一下东城项目的进展情况,你和绍林指挥长来我家中一趟……”当我们到达晓刚县长家中时,他还在医院输液。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看见他在妻子和儿子的搀扶下,喘着粗气,拖着沉缓的脚步进门。此时的晓刚县长,已做了15次手术!

他整个人都脱了形,身体瘦得皮包骨头,说话都很吃力。考虑到他身体虚弱,汇报时我们尽量简短,但他硬要深挖细问,仍 然不忘做笔记,尽管握笔已经很吃力,写字的手也抖得厉害,但他却打趣地说:“一段时间没写字,手都生了……”见我们难受,他还安慰我们说:“别担心,我的手术很成功,现在就是体虚,等养好了身体,我就回来跟你们一起工作。”

沿着爸爸的足迹踏实前行

杜晓刚之子:杜骋

爸爸不把爱挂在嘴边,用实际行动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筅爸爸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哼过一声筅我要不断努力,沿着爸爸的足迹前行

爸爸9岁时,我爷爷就过世了,是奶奶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爸爸三姐弟拉扯大。爸爸工作后,无论有多忙,都要抽空给奶奶打电话、陪奶奶吃饭、逗奶奶开心,让辛苦几十年的奶奶有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爸爸深爱着妈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妈妈的生日,特地嘱咐我,在妈妈生日那天帮她买一个蛋糕,买一束她最喜欢的花,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妈妈知道。当妈妈接过爸爸的生日礼物,一边高兴,一边不停地抹眼泪。

在我小时候,家里还没有空调,我人小吹不得风扇,爸爸就手摇蒲扇为我送凉,一扇就是一两个小时。

爸爸不是一个把爱挂在嘴边的人,他用实际行动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去年3月,爸爸的病还没确诊,医生劝他住院观察,多次警告他要重视治疗、千万拖不得。但他不顾医生的劝阻,依然是白天到单位上班,晚上到医院输液,硬是不肯耽误工作。

在重庆手术后回叙永,爸爸只休息了一个周末,就匆匆回到单位上班。妈妈和奶奶都劝他好好养病,一家老小还要靠你呀。但他总说叙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一点儿都延误不得。他经常熬更守夜地加班工作,连回家喝药的时间都没有,只好把中药带到办公室喝。

爸爸先后做过15次手术,全身插满各种管子,身上留下多处刀痕,手背上几乎找不到输液扎针的地方。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哼过一声,没吃过一粒止疼药,还反过来安慰我们:“所有的苦难,我一个人承受了,你们以后就平安了。”

在爸爸去世前两个月,他还不忘给县委王波书记发短信,深表因自己病重增加了同事们工作的歉意。但是爸爸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口述,由我代发的。

在爸爸做完手术后,我在想,为什么爸爸会如此忘我工作,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在整个胸腔化脓,胆管已完全堵塞的情况下还能工作?难道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健康还重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直到有一次我问他,爸爸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你爸从一个农村孩子走到今天,要感谢的太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这是最基本的。”

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爸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反复叮嘱后 事一定要从简,绝不能收受礼金,也不要给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一颗公仆心,一片群众情

泸州日报记者:谢蕤

重走他走过的路,无法想象他当时“飞渡”悬崖的情景筅再看他的办公室,喝中药忙工作的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筅到援藏的乡城,透过泪眼感受外乡人对他的深情惦念

采访杜晓刚事迹,我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寻常的工作任务。但谁知道,从水尾镇“抠”住悬崖上凿出的“手趴窝”,爬大尖山,到远赴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寻找一名援藏干部的生活点滴;从50多位受访者眼里看同一个人,到诸多泪光的包围中完成采访……所有难忘的集结,是这名党员干部带给我的震撼和敬仰。

采访第一站,我们去了叙永县水尾镇大尖山。言语不多的村民佘成良喃喃地反复说:“当年有多难,你们看了就知道了。”硬是带着我们重走当年杜晓刚勘测公路选址的路线。山路,杂草丛生,带刺的野草割得人发痛;裸岩,陡峭嶙峋,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山崖。不时从树林里传来野生动物逃走的“梭梭”声,更让人心里发紧。佘成良指着20多米高、90度的峭壁对我说:“当年杜书记就是从这里爬上去的。”仰望着陡峭的崖壁,我真的无法想象杜晓刚当时“飞渡”悬崖的情景。

采访叙永县住建局局长钟溱的一个小时,钟溱不停地点烟、抽烟,他试图通过烟雾来平复无法平静的内心。他说他已经记不 清有多少次,和杜晓刚一起研究旧城改造工作到半夜;不知多少次,和杜晓刚一起冒着严寒酷暑叩开群众的门……说到激动处,钟溱的声音和拿烟的手都在不停地颤抖,我能感受到,他多么希望能在有限采访时间内,告诉我们他心中那个完整的杜县长。离开叙永前,我们推开了杜晓刚办公室的大门。办公室里有一个简易的小冰箱,里面放着一袋中药和几包无糖小饼干。直至我坐上离开的汽车,杜晓刚因错过饭点吃小饼干、喝中药忙工作的场景仍在我脑海无法散去。

到海拔近3000米的乡城县采访,高原反应除了爬坡上坎、快走快跑会呼吸急促外,还让人流鼻血、夜里难眠。一位援藏干部坦言:“这里的条件,人能留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干事。”杜晓刚不但留下来了,而且干了很多群众期盼的事。乡城县城区小学学生赵雨洁,是杜晓刚“一帮一”的联系对象。一见到我,小雨洁如数家珍地给我讲杜叔叔给他买的文具、玩偶,她说杜叔叔经常来学校看望她,就像爸爸一样关心她。今年4月中旬,赵雨洁从姑姑口中得到杜叔叔逝世的消息,她把自己关在房间,用被子捂住头哭了很久很久。小雨洁小声地说:“我不敢哭大声了,姑姑听到了会来安慰我,那样姑姑会难过,我会更难过。”

第三篇:朱自明同志先进事迹

朱自明同志先进事迹

‚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像朱老先生这样甘于平淡,一心为他人、为社会的人实在太少了。朱老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朱老先生是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八荣’的集体体现者。朱老先生是我们时代的一座丰碑,当我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的时候,抬头看看这座丰碑,必能汲取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这是朱自明同志1995年至2002年助学对象之

一、云南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继莲在朱自明70大寿时的感恩之言。是的,共产党员、退休干部朱自明同志凭着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1983年至今,历时28年,他捐出18万余元资助72位贫困生完成学业。他捡破烂、卖废品,‚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默默履行自己‚希望孩子们能够多读点书‛的质朴心愿,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质朴的语言,饱含了多少希望,在细微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最真切的人间大爱

1982年,在张坊担任乡镇干部的朱自明同志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了解到,许多品学兼优的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想到自己短暂而辛酸的求学经历,想到自己儿时的梦想因贫穷而破灭,朱自明的心里忽然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不让孩子们重复自己的故事,一个伴随他终身的想法在他心里默默产生了。他泼墨挥毫书写了‚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的条幅,也在心里立下了捐资助学的铮铮誓言。1983年,当时月工资仅40元的朱自明同志拿出200元为6位学生发放了奖学金。1983年至1988年,他资助朱学明等3位学生达3300余元,其中朱学明同学直至大学毕业。此后,随着工资的提高,朱自明对贫困生的扶助力度也逐渐加大,从每年捐出一半工资到每年捐助3000余元,直到他1998年退休,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朱自明同志家庭负担也很重,妻子没有工作,儿女尚在上学,但是他并未因此而间断他的助学行动。1991年至1998年,先后有16位学生受到他的资助,金额从每人330元到3940元不等。1998年退休后,儿女们也各自成家立业了,没有了什么负担,朱自明干脆捐出了每年的全部工资,现在每个月的1890元退休工资,他都是‚代领‛一下,然后全部送到了贫困学生手中。28年间,先后捐款202474余元资助7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14人考上大学,2人在读研究生。

每年5月2日朱自明同志生日,带着声声的祝福和深深的感恩,当年和现在的受助学生总会回到朱老身边,和朱老的儿女们一起为朱老庆生。说起朱老清贫度日却给他们无私资助时,情到深处,他们忍不住泪洒当场。在长沙工作的朱学明忘不了小时候到朱老家量米度饥荒的往事:‚读书时我虽然成绩很好,但家里很困难,眼看就读不起了。朱老的女儿比我低一个年级,回家把我的情况跟朱老说了,第二天朱老就走路来到学校,后来又去我家看了,从此便开始资助我。朱老对我很好,不但给我缴学费,给我买课外书,还叮嘱我要是家里没吃的了,就去他家量米……他对我就像父亲一样。‛在广州工作的邹武动情的回忆:‚如果不是朱爷爷在我读高三时资助我5000元,我可能连大学的门都进不了。‛现在正在读研的黄春根更无法忘记,在2003年下半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就要升入高三了,但贫困的家庭让他面临辍学,他初中的校长与朱自明谈起此事,说他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父亲腿脚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如果因此不能参加高考实在太可惜了,朱自明听了,二话没说,当即拿出2000多元送到他家,第二年高考前夕,朱自明又亲自来到浏阳三中,给他送来了2000多元现金和两盒补品,并嘱咐他沉着应考。其实,在受助的58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体现了朱自明同志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精神,都是朱自明同志对‚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的践诺都浸润了朱自明同志在漫长岁月中永葆的无私大爱!

从一名国家干部到拾荒老人,这是一个时代的‚另类‛。但在他长期的执着坚持中,让人们读出了他生命的精彩和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从张坊镇茶林村洪屋组到张坊集镇,两公里路程,无论寒暑,不管晴雨,朱自明同志在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都要走上一圈,路边的每一个烟盒、每一张废纸、每一个矿泉水瓶都被他收入他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袋里。回到家里,朱自明便坐在屋檐下将他捡来的‚宝贝‛细细分类整理好,整齐地堆在角落里。退休后的朱自明便成为了一名‚拾荒老人‛,靠着拾荒,朱自明每年可以获得近千元收入。‚我们自己有田,自己种菜,每个月开支不超过一百元,有千把块钱足够我和老伴过日子。‛在朱自明将全部工资捐助给贫困学生后,他和老伴的生活就基本上靠他一点一点捡破烂、卖废品来解决。

作为一位月工资近2000元的老干部,完全可以在农村和老伴过上充足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毅然将退休工资全部捐出助学,自己却选择了清贫,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靠种菜、养鱼、养兔、养鸡、捡破烂来维持。他住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一栋土砖房,在附近邻居新建的楼房旁边显得特别破落,在他家里30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时髦的家具,他睡的是一张即便在农村也已经极其少见的‚架子床‛。没有洗衣机,每天十点后,在山泉水暖和点时,朱自明便开始洗衣,用手搓。朱自明从来没有用过手机,他与在外工作、读书的儿女、孙辈们或者是与他资助的学生联系都是使用固定电话,在他卧室里最现代化的就是那台21吋的彩色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本土新闻是朱自明同志每天不落的‚家庭作业。‛

朱自明同志在对贫困学生慷慨相助的同时,对自己和家人却特别‚抠门‛,他已经15年没有买过新衣服,最新的衣服是1993年在他担任乡镇领导时做的一件西装,‚那时流行西装,我也在浏阳做了一件,不记得花了几十元了。‛现在逢年过节或要出远门,朱自明才很舍不得地穿一次。大儿子1978年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一双棉鞋,朱自明已经穿了整整30年,他还视为‚宝贝‛:‚这鞋子质量真好,今年下那么大的雪,那么冷的天,我穿着出去还是那样暖和。‛退休以后,他再没有从工资中给过老伴和儿女一分钱,1997年,最小的儿子建新房子,他没有给予任何经济上的帮助,儿媳原本想要朱自明支持一下,就对他说:‚爸爸,你在乡上当领导,在外面熟,帮我们去买点钢筋水泥来吧。‛朱自明明白儿媳的意思,满口答应道:‚好啊,你们列个清单出来,拿钱来我帮你们去买!‛结果忙是帮了,但还是儿子儿媳自掏腰包。

朱自明的‚另类‛生活,也曾遇到诧异的目光和风凉话,甚至有以前的同事和好友上门指责他对家人的吝啬,责备他捡破烂丢丑,损害了退休干部的形象。但是朱自明同志毫不在意,‚我不偷不抢,捡点别人不要的东西有什么要紧。‛他依然坦然地走在那条从家到集镇的路上,依然坦然地延续着他的助学行动。今年他又在小河乡重新确定了10名贫困学生为资助对象,上学期已经为每位学生解决了生活费400元。

看到他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朴素的穿着,听到他爽朗而开心的笑声,我们对这位拾荒的同志干部不禁肃然起敬!

‚三要‛、‚三不要‛是朱自明资助学生的‚苛刻‛条件,同时也是他至高境界的真实体现,这种低调与淳朴才是其价值的真正所在

对于贫困学生的困难,朱自明几乎是‚有求必应‛,但他同时对每一个受助学生都有‚苛刻‛的条件,那就是要求每一个受助学生必须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

张继莲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工作,有一次回家要还朱自明以前资助的钱,朱自明说什么也不要,他告诉张继莲:‚我支持你,帮助你,不是要你回报,只要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着你有出息也就高兴了!‛

山里人纯朴、重情,因此常常有受助学生或家长拿着土特产到他家表示感谢,朱自明每次都会坚决拒绝:‚如果我要你的鸡蛋、土鸡,我不会少给你几百块钱自己去买啊!‛

一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后,给朱自明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自己因没有运动鞋,进行体育活动时在操场上只能打着赤脚,接到信后,朱自明立即从自己刚领到的40元工资中,拿出15元寄给了这名学生。收到钱后,这名学生马上回信表示感谢,这封信朱自明没有保存下来:‚我不是要他们记住我,没必要嘛!‛

对自己资助贫困学生,朱自明一直相当低调,大多数的资助款项都是他亲自交到学生手中,因为他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更不愿意把他资助学生的事当作新闻进行报道,当地政府领导为了了解朱自明助学情况,曾三次登门拜访,他三次避而不见。两年前,《浏阳日报》一记者听说了朱自明的先进事迹后,采写了一篇短讯进行报道,朱自明读后立即打电话责备该记者没有尊重自己的意愿。这次如果不是他的受助学生不顾‚协议‛而向当地政府领导大力推荐,不是市委领导以‚党的宣传工作需要‛‚强行‛他接受记者采访,朱自明的感人事迹也许还将不为人知,或许我们还无法了解和理解他‚三要‛、‚三不要‛助学的至高境界,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朱自明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拾荒‛老人。

‚选择平凡,拒绝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记述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朱自明同志将永远是我们最具说服力的榜样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朱自明同志依然对自己的助学行动说得很少,即便他作为‚政治任务‛而提供的材料也显得过于简单,他把自己长长的助学过程轻描淡写,他始终把自己当作平凡的一员,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一名普通党员理所当然的责任。当我们为朱老的行为表示我们的敬意时,朱自明笑着告诉我们:‚我祖上三代没有进过学堂门,我自己也只读了四年半书,我现在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为社会作点贡献。‛

朱自明同志选择了平凡,但他并不平庸。28年来,他不仅为72位学生捐资182405余元,同时,前后捐款1.4万余元支持家乡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08年汶川地震,他个人捐款3420元,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分别捐款2000元。

朱自明同志1954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基层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顾全大局,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5年至今,朱自明同志还担任了张坊中学校外辅导员,他不仅经常来到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情况,亲自参加学校德育活动,而且他还充分利用关系,牵线搭桥,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争取资金,为学校贫困学生争取扶助。现在在他的努力下,张坊中学与长沙市天心区一中开展了‚手拉手‛联谊活动,天心区一中在活动中不仅为张坊中学捐赠电脑等一批价值近4万元的现代教育设备,而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为可贵的是,在朱自明无私大爱的影响下,翁开明等朱自明的早期受助学生已经接过了爱心接力棒,目前在朱老的联系下,翁开明和他的朋友正资助着张坊中学18名贫困学生。2008年朱自明同志被市关工委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

参加工作至今,朱自明同志多次获得县级以上奖励表彰,先后被评为浏阳市‚先进工作者‛、‚重教乐捐先进个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五老‛、‚文明市民标兵‛、‚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首届道德模范‛;2008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009年荣获‚浏阳十佳道德模范‛、‚长沙市文明标兵‛、‚湖南省慈善奖‛等荣誉称号。关于他扶贫助学的感人事迹,《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浏阳日报》、新华网、红网、星辰在线、长沙电视台、浏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导,在每一个人心底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是我最感激的人,也是我最尊重的人,我觉得朱伯伯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爱心、高瞻远瞩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私,什么叫人生意义。我觉得他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是朱自明的受助学生的深情感言。是的,像朱自明同志这样,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甘于清贫,忘记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心头,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的榜样!

第四篇:朱景亮同志先进事迹

朱景亮同志先进事迹

宁陵县张弓中心卫生院

二○一○年六月

推荐朱景同志为“河南优秀医师”的先进事迹材料

朱景亮,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2月出生,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大专学历,内科主治医师,现任宁陵县张弓中心卫生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宁陵县医学会第四届医学会理事,商丘市第一届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

一、职业道德优,诚实守信、廉洁行医

朱景亮同志注重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修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方针和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身作责,坚决抑制卫生行业不正之风,拒绝收任何形式的“回扣”、“红包”及各种“好处费”。工作及生活诚实守信,以病人为中心,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卫生战线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深知农民疾苦,对每位就诊病人本着质优价廉的原则,做到医疗检查必检则检,不必要的检查一律不做,用药时使用廉价高效的基本药物,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负担,“小方治大病,花钱不多,病却好的快。”找朱景亮看过病的很多人都这样说。他注重培养医患感情,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兢兢业业,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一样:“先德后医,从医之路无止境”,由于他的突出表现,2006年2月宁陵县卫生局发起了“在全县卫生系统向朱景亮同志学习的活动”。

二、业务技术精、创新能力强

他医疗技术精湛,学习勤奋,敢于创新,有很强的业务工作能力,能够熟练处理各种内科常见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他多次到省、市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根据学到的业务技术知识,结合个人二十余年的诊疗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应农村病人需求的内科疾病处理方法,特别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在工作之余,他勤奋学习,自费订阅了十余份医学方面的报刊杂志,追踪先进的医学诊疗技术,将学到的医疗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他每天接诊病人100余人次,治愈与好转率达到90%以上,从未出现过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使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成绩突出,他2007年被授予宁陵县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和宁陵县优秀科技人才称号、商丘市优秀中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

三、群众威信高,奉献精神强 他长期奋斗在医疗卫生的最基层,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时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思想上始终坚持秉承“患者无小事”的态度,“从医院大局出发,着眼每一个病人”的理念开展医疗活动,作为一名乡镇卫生院的主治医师,他时时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高超的医术和真诚的心感动每一位找他看病的病人,无论病情轻重,患者身份高低,他对每一位患者都尽心尽力,详细询问病史及症状,认真诊断,细致观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位找他看病的病人痛苦而来、康复而归,每天由于找他看病的病人很多,到下班时间仍会有许多病人在候诊,他总是继续为病人耐心诊治,不看完病人就不下班吃饭,有时病人实在太多他就让家人饭送到科室胡乱扒上两口,继续为病人诊治,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以说基本上没正常按时上下班过,很多时间一天只吃两顿饭,弄得他家属每天埋怨不知道啥时做饭才好,耽误一家人都不能正常吃饭。对因贫困无力治疗的病人他总是慷慨解囊,自己出钱为病人垫付医药费,华堡乡高楼村农民刘文兰,患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危重,家中却一贫如洗,来看病时身上仅有10元钱,朱景亮了解情况后,当即拿出200元钱让她治病,感动得刘文兰泣不成声。华堡乡刘庄村60多岁的刘自勤常年患肺结核,为看病家中的粮食全卖光了,快过年时,老伴又拉着他来看病,寒风中朱景亮看到两位老人衣服单薄破旧冻得瑟瑟发抖,朱景亮当即替老人代付了医药费,还另外拿出50元钱让老人买肉过年,两位老人感动得长跪不起。象这样为贫困病人代付医药费的事不胜枚举。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天都强忍剧痛坚持工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先后三次进行手术治疗,每次都等不到完全康复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村卫生工作献出了全部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他工作大胆细心,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行医2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由于他医术精湛、服务热情、医德高尚,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良好口碑。

四、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朱景亮同志从医20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贪图名利,以非凡的毅力和工作责任心年复一年的默默奉献着,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仅2009一年,他就接诊病人三万余人,直接为卫生院创收3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他医术精湛、服务热情、医德高尚,使他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地方名医。朱景亮同志不仅是一位好医生,更是一位优秀的乡镇卫生院院长,2001年9月,朱景亮同志被委任到宁陵县华堡乡卫生院任院长,当时的华堡乡卫生院已经基本倒闭,房屋破旧不堪,没一样像样的设备,绝大多数业务人员都回家单干了,卫生院月收入几百元钱,别说发工资,连水电费都弄不够,卫生院不仅没一分钱,而且外欠债务十七万多元,朱景亮同志的亲朋好友一致反对他当这个院长,他却顶住各种压力,毅然上任,多次召开职工会,组建班子,健全规章制度,听取多方意见,他四处奔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四处奔走,求亲告友,购买了B超、急救车、生化分析仪、脑电图、显微镜、冰箱等医疗设备,连自己家准备建房的木材、钢筋都贡献给了卫生院,他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华堡卫生院一年一个台阶,短短几年就使华堡卫生院成为宁陵县一流的乡镇卫生院。在任华堡乡卫生院院长期间,黄岗乡卫生院因管理不善几近倒闭,卫生局党组又委任他兼任黄岗乡卫生院院长,他临危上任,根据黄岗卫生院的具体情况,多方筹集资金,购置医疗设备,健全领导班子,一身作责,几个月时间便使黄岗乡卫生院起死回生,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两个乡镇卫生院上,一面做好一名好医生,一面抓两个卫生院的管理,这需要多大精力和工作精神呀。由于他的突出表现,2009年11月,他又被宁陵县卫生局委任到宁陵县张弓中心卫生院任院长,张弓中心卫生院,2007年被宁陵县总工会授予宁陵县“五一”劳动奖章,被组织部、人事局、科学技术局、科协授予宁陵县第五届优秀科技人才、商丘市第六届优秀中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他2009被商丘市人事局、商丘市卫生局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被商丘市总工会授予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为河南省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2010年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连年被评为宁陵县先进工作者和“十佳医生”。

宁陵县张弓中心卫生院

二○一○年七月

第五篇:朱振岳同志先进事迹

朱振岳同志先进事迹

朱振岳,男,现年46岁,中共党员,家住登封市告成镇冶上村。2000年2月从登封市小河煤矿调入新登煤矿,现任机务车间井下泵修组组长,负责井下一线安全生产、排水、降尘、压风管路等全方面工作。

朱振岳在小河煤矿曾是机务车间的一名主任,调入新登后,工种和地位的变动并没有使他产生悲观情绪,更没有像别人从当干部到一般工人的失落感,而是更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首先,从最基层岗位的司泵工开始,煤矿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苦、脏、累、险、早不见太阳、晚不见月亮,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环境非常恶劣,他愣是凭着不服输的犟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不久从司泵工干上了水泵修理工。

2003年11月,南翼25011和25031两个采区突发拥水事故,顷刻间成为一片汪洋,所有的机电设备全部被淹没。为使采区尽快把水排干恢复生产,作为泵修工的他更是不等不靠、一马当先、奋不顾身,跳入齐腰深冰冷的水里拆设备、对泵、接管子,在水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正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一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他和这次抢险排水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果断、大无畏精神,再加上他以前在小河煤矿从事过领导工作,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协调组织能力强,2004年被机务车间任命为水泵组组长。

自从担任水泵组组长以来,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做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永保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正像他所说,“火车跑地快,全靠车头带,工人工作好坏,全靠领导带”。他在工作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制度过硬,认真钻研业务技能,学习《煤矿安全规程》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以质量标准化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准绳,来完善水泵组的各项工作,使全组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狠反“三违”,敢于向科技禁区挑战,使他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2008年8月,大自然又一次无情地把一份沉重的考卷呈现在我们面前,31091采面出现大面积顶板透水事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情,再一次彰显了朱振岳同志的英雄本色。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他迅速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在他的带领下,机修、电修、泵修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灾抢险中,他更顾不上工作一天的疲倦和劳累,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手上磨出了血泡,面对困难他没有半点怨言,为了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他在31091机、付巷来回奔波积极组织人员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泵、接管子,一直在井下奋战了20多个小时,饥了吃点馍,渴了喝口捎下去的矿泉水。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一声累,只到把管路接通,把水稳住才离去,他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机务车间井下水泵组有50多名职工,岗位多、、较分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井下各种管路多如牛毛,分布于各个角落,降尘喷头、阀门不计其数,并且水泵组只有他一个组长,为了服务好生产,便于

设备的管理,他把井下划分成几大片,承包到人。由承包人负责本辖区的各种设备维修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保证设备台台完好,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教育全组职工树立“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思想。在材料领用上搞好修旧利废、交旧换新,严把质量关实行节约有奖、浪费必罚制度,避免了零部件乱丢失现象,为车间节约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朱振岳有一个工作日志,把每天所做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做到日清月结,经常是晚上七点多钟到矿调度室领活,8点钟准时带领工人下井,次日早晨6点钟才升井向车间队委汇报昨晚上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吃罢早饭还到车间大修组安排当天需要加工的各种管件、接头等。算下来他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难怪家人、妻子都说他是“工作狂,憨子,把家都忘了”。正是他一贯正直的为人,踏实的工作作风,多次被原小河煤矿和我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称号,由于他工作的出色表现2007又被我公司评为“先进标兵”。2008年他所带领的班组又获得了登封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回想起来,朱振岳同志这么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实干,以“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赢得了公司党员干部和职工同志们的交口称赞,他能够在车间以雄厚实力当选为水泵组组长、公司先进标兵,无疑是对他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充分肯定。号召全体职工以他为榜样,学习焦裕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为国投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献计献策,为国投新登煤业公司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机务车间 2009年6月30日

朱晓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