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药学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5篇材料]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124-503421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6-03 19:19: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药学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药学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药学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刘xx,男,1975年9月出生,硕士,副教授,执业中药师,xx中医药大学硕导,1998年毕业于xx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现担任药学院院长,xx药学会理事,xx省中药材产业化评审专家,xx药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获得xx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3年获得xx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2年xx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2004年xx市优秀教师,2008年xx省省级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建设带头人,2010年xx省省级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中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负责人。现将刘xx同志事迹介绍如下:

一、进取创新——打造富有xx特色的药学类专业群

xx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是扎根于xx而且是起步于基础差的中专学校,一起都是从头开始,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基础差的状态下走出自己的特色呢?在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接轨国内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刘xx团结和带领药学院教师,紧紧围绕“中华药都”xx特色支柱产业—中药产业,依据《xx省(xx)现代中药产业千亿元发展规划(2009-2020年)》,践行“品牌办学、特色兴校”战略,构建基于中药产业链的药学类专业群,组团打造品牌专业。2011年中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2008、2010、2011、2013年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分别被确定为xx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现已形成以央财支持专业中药专业为龙头,省级特色专业药学、中药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重点,院级试改专业药物制剂技术为骨干带动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发展的药学类专业群。

二、求真务实——主打中药品牌

刘xx作为中药专业带头人带领中药专业建设团队在学院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帮助下,依托2008年xx省省级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建设、2011年中药专业中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等项目,以课程体系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加强校企对接,不断创新“基于中药产业链的3平台4出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第三方评价体系及中高职系统培养机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辐射省内外中药类专业建设,在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要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专业改革建设形成了“中药产业链的三平台四出口双主体多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了中药专业“多能一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2)系统培养

2014年xx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专升本试点“xx职业技术学院与xx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普通专升本中药学专业(本科)”获省教育厅批准,不仅表明xx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也标志着xx拥有了全日制中药本科教育。同时结合xx省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开展了中药专业自主招生考试,探索了中高职衔接,搭建职教学生“中专-大专-本科”成长立交桥。(3)实践育人

建立了“服务于中药产业需求的药学类专业群实训体系”,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建设了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实训基地)、xx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中药制剂、中药炮制、中药提取实训中心),获取资金680万元;积极践行“三融入” 生产化实训教学模式及“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机制,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技能大赛奖项6项,学生技能培养成效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促学强技提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xx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教学团队

依托2010年xx省省级教学团队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走校企合作道路,积极参与学院师资队伍机制建设,通过兼职、送培等途径,优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教师比例。中药专业群教学团队46人、教授2名、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达24%、企业能工巧匠人士达12%、双师素质达85.37%;兼职教师13人。(5)社会服务

向xx省中医药科学院积极申请xx省中医药科学院xx中医药研究所并于2013年12月30日获批。依托我院的xx市中药研究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为xx中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社会科研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他勤于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于2005年参加xx中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学习,并获取硕士学位,同时他经常到企业调查调研及参加技术服务,把获得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业务上肯于钻研,不断地学习,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教学考核均为优良,2012、2013年获得xx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共4项、2012年xx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2006年xx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04年xx市优秀教师。在教学研究上,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省级项目4项(2008年xx省级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建设、2010年xx省省级教学团队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建设、2012年xx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药鉴定技术》建设、2010年xx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中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主编教材《生药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中药鉴定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在科研上,近几年来,主持2013年xx省省级软课题、2014年xx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全国第四次药用植物资源普查xx谯城区、岳西县普查,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第二篇:药学类院士汇总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沈家祥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 甄永苏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临床药理学 桑国卫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专家 秦伯益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于德泉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化学 陈冀胜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用植物学家 肖培根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生化药理学家 刘耕陶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物合成 安静娴 女 东北

工程院院士 中药生物工程专家 胡之璧 女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学专家 侯惠民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草药开发 唐希灿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家 池志强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避孕药物研究 李瑞麟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周后元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制药专家 许文思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姚新生 男 沈阳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彭司勋 男 南京 工程院院士生药学专家 徐国钧 男 南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197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2年)。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1997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此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桑国卫

桑卫国,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药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和顾汉颐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历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原名浙江卫生实验院)药理室主任、临床药理室主任、计划生育研究所兼药物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 1 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浙江省省长助理。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理事。1979~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生理系及伦敦大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进修。1983~1989年任世界卫生组织长效避孕药专题指导委员会委员。1989~1990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学防内科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桑卫国先生对长效避孕药及抗孕激素米司酮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作了系统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划生育科技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5篇,合著专著2本。

秦伯益,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小儿科医学院药理系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药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医药组评委,国家计委“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讯》等编委。长期致力于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多次奖励。著有《新药评价概括》、《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 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因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化学成分极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38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

刘耕陶,男,1932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先后兼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常委,卫生部药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国生理科学进展》等5种杂志编委,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会员。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正式会员。40多年来,刘耕陶研究员一直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抗关节炎,抗糖尿病,抗肿瘤、内分泌,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避孕药物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他在我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把目光投向中草药,决心从中草药宝库中寻求治疗肝脏疾病的新途径,先后对五味子、灵芝、黄皮叶、四氢黄莲碱等抗肝细胞损伤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理活性。在开展抗肝炎药研究方面,他从中草药研究的实践中选择肝脏作为“扶正固本”中药的靶器官,与课题组同事共同研究,首先证明中药五味子中的多种成份能保护肝脏免受一些化学毒物的损害,并能拮抗氧自由基损伤,刺激肝脏的合成代谢和增强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五味子的药理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与药化及药理专家合作,在合成五味子丙素的基础上发现其类似物联苯双酯具有明显的降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优于西德的西利马林(Silymarin)和日本的甘草甜素。联苯双酯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35届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至今他已发表论文专著13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已在国外申请专利13项,为国家培养了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主编了《当代药理学》一书。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医中药在国际药学界的声誉。1987年他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于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8月赴美,在华盛顿大学深造,并于1952年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

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析化学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色谱》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和《Phytochemical Analysis》期刊编委等职。

回国4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致身于祖国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将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应用于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他将多种色谱方法,极谱方法,库仑分析,离子选择电极等新方法应用于有机药物与中草药的分析。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五大类100种兴奋剂药物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体育运动禁用药物检测工作的空白,为第11届亚运会在我国顺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此项工作获1991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199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他近年来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完成了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体内外代谢及代谢产物研究工作,阐明了其氨基衍生物活性异常的原因。由于他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取得的这些重要成绩,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与参加编写专著、书籍和词汇7部。由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编著的《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一书已成为我国医药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3 此外,《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一书曾获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1992年再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和1986年英国的《国际医学界科学家名人录》。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

由他编译的《核酸共振解析简论》和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是我国在核磁共振方面较早的中文专著,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著作奖。40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了2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曾获国家三等发明奖的驱虫特效药鹤草酚,以及获国家各级奖励的川楝素、创新霉素、鹰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鹃素等数十种主要新药进行了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测定,成为我国将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等技术引进和应用于测定化学结构的先驱者,为填补我国新的波谱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1994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化学奖。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 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 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国家计划生育专题委员会顾问,肿瘤研究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医学百科全书》、《肿瘤杂志》等编委。她不仅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还是公认的药物化学家。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80年代初,她注意到了化合物手性的重要性,除对研究生做了不对称合成的讲座外,还进行了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工作。如以立体专属性合成了脱氧及高三尖杉酯碱及其相应的表酯碱。在对中草药黄皮叶水浸膏中成分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源假说”并设计了仿生合成 4 路线,完成了所有提出成分的合成,为所提出的“生源假说”提供了有利的实验证据。黄量教授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她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以她工作刻苦,好学不倦,力求上进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均得到好评。她已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专著百余篇,并获多项专利。

陈冀胜药物化学专家。1932年生,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全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陈冀胜研究员在元素有机化学、神经系统药物化学、药物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天然生物毒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立功受奖,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4项。主编有《中国有毒植物》及《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并参与编著《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毒素的研究和利用》及《Toxin-Related Diseases: Poisons Originating from Plants, Animals and Spoilage》等专著。

肖培根院士是中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传统药物学家。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工作。现任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五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药用植物及中药的研究和提高,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肖培根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药志〗(6卷),〖新华本草纲要〗(3卷),〖中国本草图录〗(12卷)及〖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大型科学著作,为中药的整理提高,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开拓者,曾六次赴西藏,首次对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整理。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一些重要类群开展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分份-疗效相关性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1983年以肖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药用植物研究专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及现在的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出任首任所长。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药材原料、药品制剂和新药为目标的三级开发理论,在西洋参,天麻,灵芝,金乔麦,沙棘等一批重要中草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46个国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科学专著20余部(卷)。由于在传统药物研究领域的造诣,肖培根教授被国际上著名杂志〖药用植物〗、〖传统药物学杂志〗、〖植物疗法研究〗、〖植物药〗等聘为编委;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辑,《药学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常务编辑,《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日文版)、《中国药理学通讯》、《中国药学》(英文版)、《人参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草药》、《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中药新药与临床》、《中国药学年鉴》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同时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药学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进口药评审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药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并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在1994年,他主持 5 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术大会,并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

由于他在药用植物领域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1998年获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2000年获首届地奥药学科技奖(中药)一等奖;2001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

安静娴

安静娴 女,1997年11月28日,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静娴女士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制药工业企业中第一位院士。

安静娴1929年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52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一直工作在东北制药总厂,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制药,为我国化学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为医药科技献身的精神受到人们普遍敬仰。她通晓英、日、俄、德四门外语,对化学结构的近代理论及药物合成造诣颇深,在全国医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建国初期,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刚刚起步,没有产品是最大的难题。50年代初,安静娴首创了抗生素药磺胶嘈院合成新路线,当年投产后,填补了国内该药品的空白。之后,她对该药品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使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一。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60年代初,我国疟疾猖獗。1967年,国家成立了全国性“五二三”协作组,集中力量攻克疟疾病。安静娴承担了这一项目,她与同事们从5800个化合物中筛选了有效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并负责该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较易控制的合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改革开放后,安静娴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先进化学药品的研制开发和追踪之中。先后研制了“头孢氨苄”、“头孢氨噻肟钠”、“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他啶”等。其中头孢菌素C菌种发酵、提取、裂解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头孢氨噻肟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作为替代进口产品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她的主持下,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被开发利用,脑血管用药“长春西汀”、磷霉素、黄连素、脑复康等陆续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

安静娴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很多人都成为化学制药界和东药总厂的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化学医药科技工作,自己的生活一直也非常简朴,多少次奖励都拒绝领取多奉献,少索取“是她做人的基本原则。

胡之璧教授,1934年11月3日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潜山。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药基因组,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简介: 侯惠民,上海市人,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名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同年分配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历任工程师、副研究员。1984年在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药学院进修。1990年获该校药学博士学位。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常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的社会职务还有:卫生部第三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高级会员,《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

2001年10月特聘为武汉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

70时代,他首先在国内开发出新剂型――”膜剂“。产品有:”速效长效氨哮素膜剂“、”载药半透明接触镜救沪眼膜“、”硝酸甘油贴膜“等。这些产品均为我国首创,该剂型已被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控释缓释制剂代表着现代药物制剂发展的方向,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侯惠民在70年代末就为开展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逐渐组成了科研队伍,筹建了仪器装备、动物试验齐全的研究室。

1980年首先 在国内研制成控释氯化钾和硫酸亚铁片剂并投入生产。他在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盐酸地尔硫胃漂浮控释片“的研究中,成功地以亲水性凝胶为控释材料,并通过一般的制粒压片技术制得缓释片。这项研究具有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药物缓释性能优良、生物利用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为我国控释制剂生产开拓了一条简易而有效的方法。10多年来他共开发出治疗青光眼的药膜、硝酸甘油透皮给药、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等20多种控制释放的药物制剂品种,这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药物控释制剂中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从而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外汇,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仅硝酸透皮贴膜片的设计制造就为国家节100~300万美元,ppc,pcp两种新包装材料创年1500万元产值。我国药物制剂的工程研究还非常薄弱,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与推广。1995年11月在国家计委支持下,侯惠民与同事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建成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我国药物制剂工程化研究的基地;同时,也为我国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侯惠民常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个科技人员,要有民族自豪感,中国人并不比外国笨“。为此,无论在国外,或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都显示出中国科技人员学识广博的气质和风采。在日本进修时,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刮目相看,竭力要他读完博士学位。在国际学术交流讲席台上,他介绍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医药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台湾向医药同仁介绍大陆药物制剂发展的信息,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他和国人研究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国门,预示着中国药物制剂研究正向国际水平发展。

30多年来侯惠民付出了许多许多,甚至难以言表。在实验研究中他为了亲身感受第一手材料,曾抽取自己的血样30多次;服得-99放射性制剂,进行X光照射;在研究中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克服了多少困难和解决了多少难题。所有这些,都闪现着他的一种热切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勤奋和执着赐给他才干和睿智,使得他对事业的追求益显辉煌。他完成了30多项成果并获国家、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1991评为第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侯惠民深知我国药物制剂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尚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此,他把年青科技人才的培养视为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而倾注自己的心血,他象当年老师带他那样带教自己的学生。10多年的呕心沥血,精心的培育,在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人才梯形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这位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带领着这批青年人向新的科研高峰冲击。

唐希灿,男,1932年12月出生。对中草药进行科学整理,从中开发成功新药6个。首先报道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 7 制剂,并报导了其系列药理作用;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为临床治疗早老性痴呆研究提供扎实的动物实验资料并参与石杉碱甲临床应用推广工作。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作用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已发表研究论文97篇,结合自己研究工作的综述10篇,其中有关石杉碱甲的研究论文55篇,均发表在国内一级及国际期刊。47篇论文被519篇文献引用,其中石杉碱甲、乙论文被他人引用272篇,45篇论文被SCI收录。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应特邀在5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乌头止痛成分及石杉碱甲研究成果,应3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邀请,撰写石杉碱甲研究综述。获得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欧洲专家评委评审通过)1项。特邀为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生物技术高级课程讲课。

唐希灿神经药理学专家。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对中草药进行了科学的整理,成功开发新药6个。他首先报道了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并报道了其系列药理作用,并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他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曾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获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1项。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 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 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 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 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 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 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 系统进行中。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1月出生,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

通讯地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太原路294号,200031;33#209室;64311833-513;工程院院士。

李瑞麟,男,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1996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国家计生委科技功臣,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口口李瑞麟自60年代起一直从事避孕药物研究工作,是我国口服避孕药物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研制成功了1号避孕药(炔诺酮)、53号探亲避孕药(双炔失碳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际首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药物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系列的主要品种,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落实基本国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口口80年代,抗早孕药物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李瑞麟悉心探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早孕药物。当时他在国外考察得知国外科学家研制抗早孕药物RU--486后,节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用购买了试剂,回国后马上开始研究工作。结果,他发现国外的合成路线收率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进口试剂,便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一起,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甾体激素药物研究的经验,大胆设计了改进国外研究的合成路线的方案,决心走自己的路。在”七五“期间,李瑞麟申请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米非司酮研制项目,担任课题组长。经过无数次探索和集体努力,终于自行设计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形成了具有专一性强、工艺简化、收率高、试剂国产化的新的米非司酮合成路线,完成了米非司酮的研制任务。该化学合成路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李瑞麟是第一发明人。

口口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从高度选择性地阻断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结合,使授精卵不能着床或早期妊娠不能维持而自然流产的孕酮拮抗剂。与低剂量横前列酮或其它前列腺素药物序贯合并用药可以代替人工流产手术,使非意愿性妊娠49天内的早孕妇女完全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易于被接受的生育调节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米非司酮在口服避孕、月经调节、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某些类型肿瘤治疗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是人类生育调节和孕酮生物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抗早孕新药米非司酮研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金奖;国家计生?quot;七五”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国家计生委1992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1993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瑞麟还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他和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华联制药公司密切合作,毫无保留地将全部技术关键交给工厂,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工厂顺利完成了由中试到生产的技术过渡。1992年11月该药获卫生部批准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该种药物的国家,1993年即实现产值7000万元,创利税2000万元。199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并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临床证实完全流产率可达95%,是一只安全有效、副反应少的抗早孕药物,深受群众欢迎,开创了避孕药物生产不仅不亏损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先例。

口口李瑞麟研究的1号避孕药、53号避孕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避孕药系列,这些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目前仍为我国市场上主要避孕用药。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已逐步替代人工流产手术,使妊娠妇女免受人流后带来的痛苦和后遗症。1993年,米非司酮转让上海华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并已投入生产多年,每年产值超亿元?quot;九五“期间,李瑞麟针对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存在出血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的问题,又组织开展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复方抗早孕药的研制,该药物研究又申请专利,正在复审之中。复方米非司酮片由两种药物复合制剂组成,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早孕,经动物实验证明,在两药的无效剂量下合并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XL0090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2:1对照法,观察结果表明:其流产效果、胎囊排出、出血、月经恢复及不良反应,试验组对照相似。复方米非司酮片在米非司酮剂量下降60%情况下,其疗效与单方米非司酮片一样,由此可见,复方米非司酮片具有由于减少米非司酮用量所造成的对肝功能损伤和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还具有服药更简便的优点。该药研制正在报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一旦上市将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口口李瑞麟长期从事于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他在一次深入工厂指导放大试产时,反应瓶突然爆炸,玻璃碎屑嵌胙劬Γ 9 ξ?.1。他并没有退却,更加努力地投入新的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中去。现李瑞麟虽然体弱多病,年过花甲,但依旧常年坚持在科学实验第一线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还在为我国生殖保健药物研制中继续发挥作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近,李瑞麟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创新,又申请了两项中国专利《有治疗前列腺增生药效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一种有抗生育作用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在生殖保健技术开发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周后元(1932.12.22-)化学药品合成专家。湖南衡阳人。1956年沈阳药学院制药系毕业。历任上海第三制药厂技术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化学合成室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化学会上海化学化工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已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o和萘普生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研究成果“有机合成维生素A”获1964年国家科委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维生素Bo恶唑合成新工艺“获198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化学药品合成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获首届吴阶平医药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撰有《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糖精技术改进》、《维生素A工业合成的研究》、《维生素Bo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等论文。

许文思 1925年3月5日出生。微生物制药专家。台湾省高雄县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姚新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34年10月 出生地:上海市 [简历] 1955年于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毕业,留校担任生药学教研室助教。1960年作为我国著名药物化学专家朱延儒教授助手负责组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1978年起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讲师。1981年6月派去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留学,1983年6月回国。在两年时间内取得了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任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兼职] 现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辽宁省副理事长等职。是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中国药理学通报等杂志的编委。[研究方向]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采用生物技术进行中药生理活性成分的生产研究 [具体研究]:

姚新生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文革前后先后从事了重要人参、10 线麻叶、淫羊霍、板兰根等活性成分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用于治疗大动物肠梗阻的线麻叶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羊霍片(商品名新神灵片)及治疗肝炎的板兰根注射叶(商品名201注射叶),均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投产。线麻叶注射液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198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的研究,首次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法从中药软紫草中追踪分离得到5种微量抗炎活性成分,并采用波谱解析技术测定了他们的结构。其中3种为新活性成分,由此在日本申请获得了两项物质专利。回国后至今,先后研究了薤白、独活、银杏叶、粉背荜解、了哥网、龙葵等十余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百种活性成分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约三十种,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应邀在国际学术论坛商进行大会讲演约12次,其中仅应邀访问日本即达15次以上。申请了8项专利,研制开发成功银杏叶口服液、银杏叶标准提取物的产品。

彭司勋(1919.7.28-)

药物化学家。土家族。湖南保靖人。

1942 年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和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从事药物和毒物分析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先后入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南京药学院(后改名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务长、教授、副院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学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和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委副主委、主委,政协江苏省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第七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八届常委。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和药学教育工作,专长中枢系统药物、抗癌药物、计划生育药物、中老年心脑血管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创建新药研究中心,倡导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药。对异喹啉类化合物心脏血管活性有系统研究,发现“86017 ”有抗室颤和心律失常作用,申请了国内外专利;研制成爱卡眠(Emylcamate)、5,6 ─次甲二氧吲哚─3─乙基甲基呱嗪(代号Izh)等安定、镇痛和降压新药,六甲密胺(HMM)(获江苏省 1980 年科技成果奖)等抗癌药物。主编有《药物化学》(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药学化学》、《药学进展》等;撰有《药物设计和新药研究》、《α─(N)杂芳醛缩氨脲抗肿瘤的研究》等论文100余篇。

徐国钧(1922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常熟东张镇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曾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国际顾问,国际中草药学会(日本)常务理事;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50多年来致力于生药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及学科建设。著作 46 部,发表论文270多篇。首编大型《药材学》,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材粉末鉴定》及《中成药显微分析研究》专著使我国粉末生药学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七五”,与“八五

”期间任国家重点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组组长,该课题对111类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南、北方组前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徐国钧排名第一。

为了弘扬祖国医学,徐国钧多次出访东西方国家,30 次作学术讲演,与日本、香港6所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生或互派博士进修。共培养博士24名,硕士60多名。共获国家、部级等奖15项。

徐国钧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王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日本岐阜药科大学特别荣誉奖,美国章美科研教学奖等。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平凡中寻找生命的支点如果说世间有平凡的话,那么教师这一职业可谓平凡无奇;如果说社会有清贫的话,那么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可谓清贫无比。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长年工作在乡村中学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艰苦的条件下的乡村中学教师便是平凡清贫中的红烛,他们默默地发光发热,不问报酬,不计名利。丰都县三元中学的罗友生老师就是这样一支红烛。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信任。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有33年的他,三尺讲台就是他的人生舞台,寒去春来,送旧迎新,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满怀豪言壮语、青春勃发的罗老师,因为多年的劳累现已两鬓斑白,他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换来了桃李满天下。

爱心谱就育人曲

“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只有全身心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爱之愈深,教之愈好。罗老师始终坚持“关注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的教育现念,把爱作为打开学生心灵,理解教育奥秘的钥匙,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我们爱的是别人的孩子,所以我们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罗老师常常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在37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罗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实,当班主任不是为了每月比别的老师多拿一点儿钱,而是为了尽一份责任,牺牲更多的时间沉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 有个叫陈文志的男生,平时喜欢打架斗殴,而且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罗老师找他谈过多次话,每次他都承认改,可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一次,陈文志把一个低年级同学的眼睛打得肿起汤圆大,那同学的家长兴师问罪找到学校来,声言要把陈文志的眼睛打肿才解恨。罗老师闻讯立马赶到现场,一边给这位家长赔礼道歉,一边答应带受伤的学生去看医生,并承诺花多少医药费都由自己承担。当时,在远处躲起来的陈文志早已吓得不知所措,噤若寒蝉。

事后,陈文志跪在罗老师面前师十分惭愧的说,如果这次不是罗老师给自己解围,他的父亲也饶不了他。原来,陈文志的母亲嫌家里穷,在他4岁那年便出走了,从此杳无音信。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可父亲的脾气古怪,他稍有做错事,父亲便对他非打即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养成了他暴戾的性格。了解情况后的罗老师,不但对陈文志的过去既往不咎,而且对他关怀备至,从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使他感受到了温暖。

“罗老师,如果我再不改正缺点,好好学习,我就辜负了您对我的厚望。”自此,陈文志像变了个人似的,把一门心思用在了读书上,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一所重点大学。

爱生如子护桃李

37年来,罗老师将满腔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002级学生邓巧剑,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患精神病不知去向,面临失学。罗友生不仅供他生活费,还给他买学习用具,周末或节假日,就把邓巧剑接到自己家里,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初中毕业后,罗友生又四处奔走,为邓巧剑筹集上高中的费用。有人笑他说,娃儿又不是你的,你咸吃萝卜淡操心图个啥子哟?罗友生回答,我啥也不图,只是觉得这孩子成绩优异,不读书有可能毁了他的一生。果然不出所料,邓巧剑后来考上了四川某重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所工作。

2001级学生余江秀,其父入赘女方,她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她读初二那年,外公患下肺结核病,外婆患类风湿关节炎致瘫,母亲也有心脏病,一家老少全指望父亲外出打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余江秀面对眼前一贫如洗的家境,便萌生了辍学的念头。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罗老师时,却遭到了罗友生的反对。

“你小小年纪不读书,回家能帮助父母做些什么?”罗友生见余江秀泪眼婆娑、欲言又止的神情,不由愣怔了一下,忽然明白了什么,于是坚定地说,“孩子,你放心,你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让我来帮助你吧。”

就这样,在罗老师的资助下,余江秀顺利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并于2004年考入暨南大学。

罗老师尽其所能,不计个人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将师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以心中的一片赤诚,塑造了一个个孩子的灵魂。他用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痴情辟就教改路

罗老师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得到同行的好评。独特而扎实的教学风格使他不断取得教学成果。40分钟课堂教学是塑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发挥聪明才智,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负提质”不断迫切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罗老师怀着“育人为本”的思想,带着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苦学现代教育技术,勤学教育教学理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孩子们走向学习乐园的引路人,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促进者,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追求知识的理解与共享,让学生乐中求学,感受到学习的无究魅力。多年来,罗老师在教学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善于创设各种和谐的情境,应用教学艺术,展现知识魅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产生情动心弦的感染,达到“学生爱学、会学、善学,情知交融,气氛热烈”的教学效果。他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努力使自己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勤奋务实换来硕果累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十七来的孜孜以求,终于换来累累硕果。在历届的期末统考和中考中,多次超过重点中学,荣获全县第一名,所教学生在中考中曾有多人获得满分。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教育教学多次创全县多项记录。如2009届5班共62人,考入丰都中学59人,二中3人,升重率100%,其中,考入丰都中学名校班11人,重点班47人,创下我县多项纪录,在丰都县乃至重庆市实属罕见。

在各种优质课、研究课比赛和奥赛辅导中,多次获大奖,如1991年先后获丰都县、涪陵地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二等奖;1992年代表涪陵地区在西南三省“中数双法研讨会”的研究课教学中获二等奖,多次获奥赛优秀辅导教师奖。先后在各级各类获奖一百多次。

由于罗老师突出的业绩,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共和国功模人物奖、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五次表彰。

真情化作奉献雨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世纪老人冰心的这一番话道出了成功背后的心血,辉煌背后的艰辛。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的优异成绩,但罗老师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先后主持和主研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在教育教学研

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罗老师还自己写了《学材经典》一部,2011年被评为丰都县课改先进个人。

作为校行政领导,罗老师积极主动,敢于负责,尤其在抓毕业班管理工作中,更是成效显著。他积极开拓,锐意进取,大胆、全面、细致地对毕业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管理,使毕业班中考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创下全县多项历史纪录。如2011届中考升重率全县第一,全县前100名我校就有8人,全县中考状元和第三名也在我校产生,一次次的辉煌成绩在当地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学校迎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对新人地悉心指导,不仅使该校教育教学工作后继有人,而且为我县高中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罗老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校中层领导干部,先后多次被评为三元镇党委、政府授予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

而面对这些,罗老师总是说:“成绩总是属于过去,关键要看未来。一个人只要有追求,有爱心,那他将永远是快乐和充实的人。我平凡得像深邃海洋里的一滴水,我无怨无悔,我会继续我的事业,充实我的人生。,争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教育有着挚诚爱心的人

第四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xx同志自八九年三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xx最偏僻的x城半岛任教。可以说,那里曾是一个穷村僻巷:交通特别不方便,下车后还要步行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办学条件非常差,校舍是几间低矮的瓦房。因此,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到这个学校任教,即使去了,也留不住心,故造成师资严重缺编,教学任务无比繁重。而周x同志却在这边远海岛整整执教了二十个春夏秋冬,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教育诗歌。

二十年来,她安贫乐教,默默耕耘,爱岗敬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工作尽心尽职。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边远海岛的孩子们。二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始终做到“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并用。教学中,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她先后担任学校的总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而且还经常兼任班主任工作。不管身在何职,她都能踏踏实实工作,诚诚恳恳做人。她勤奋好学,不断参加各种学习、各类培训,充实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她认真刻苦钻研业务,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她主动担任实验班工作,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她所担任的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绩名列学区前茅,工作成绩十分突出。

更可贵的是:从教以来,她从不因为私事而落下一节课。由于长期在边远的海岛工作,艰难的工作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繁重的教学任务,她的身体也累垮了。她得了严重的胃病、胃溃疡,胃积水、胃浮肿等疾病时常折磨着她。几次到医院就诊,医生强烈要求她住院治疗,甚至以不住院不给予开药的理由动员她住院治疗。但她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坚决地拒绝了。她向医生承诺每星期一定到医院检查一次。于是,她宁愿忍受严重的晕车、病痛,每周利用假日乘坐两个小时的车到市医院就诊一次,也不落下学生一节课。

然而,更大的不幸降临在她的身上,2003年12月她的丈夫出了车祸,当场死亡(肇事者逃逸),丢下了一个年仅17个月的孩子和一对年迈的父母给她。但她是那么的坚强,新学期一开学,她忍住巨大的悲痛,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学校,以校为家,顽强地坚持教育教学工作。此时的她身体是那么的虚弱,但她对工作又是那么的尽心尽责,呕心沥血。几年来,她从不以照顾年迈的公婆或幼小的孩子为理由请一天假,落一节课。她做到了工作,照顾家人两不误.深受广大教师和社会的好评。

二十个春秋,周x同志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人民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艰难苦难,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偏僻的边远的海岛学校里默默奉献着。她这种“甘为绿洲,甘为孺子牛”精神在广大教职工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本人xx,本科学历,小学xx高级教师,全国创新型名师,中国青少年xx理事,中国青少年xx协会会员小组组长、中国xx协会会员,xx区科普志愿者。现任xx区科技教育中心组组长、xx区科学教育中心组组长,xx区阳光第三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先后被评为xx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长安镇优秀教师、xx市首届优秀xx、xx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长安镇优秀科普志愿者。连续五年被评为xx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连续二届被宋庆龄基金会授予“优秀园丁奖”。《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xx电视台多次报告我的科技教育活动成果。《广东科技报》、《广东教学报》、《长安报》均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专题推介。

近三年我先后应邀到xx、xx、xx、xx以及xx市内学校,如xx中心小学、xx第五小学、xxx小学、xx第三小学、xx小学,xx小学、xx中心小学、xx中心小学等地作科技教育专题讲座30余次场,受听人数超过xxxxx人,受到各邀请单位和听众的高度评价。应香港教育局的邀请参加香港科技教育专题研讨会,作为省的代表在江苏xx参加全国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的学习,应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邀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科技教育论坛研讨活动并发言。

任xx区科技教育中心组组长期间,我精心组织策划了xx、xx、xx、xx四地科技教育论坛、xx市xx子弟学校航空模型邀请赛、xx区七巧科技竞赛、xx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区科技竞赛活动,参与了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广东省机器人竞赛等组织工作,组建了xx市首家少年科学院,成立了xx区科技活动中心教研组。被xx市小学、xx第三小学、xx实验小学、xx第三小学、xx实验小学等学校聘请为常年的科技活动特聘顾问。

我先后组织了xx区科技模型骨干教师培训,xx区七巧科技骨干教师培训,xx区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组织骨干科技教师观摩在中山和广州举行的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新大赛,考察中山,广州,珠海等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骨干教师,辅导的彭修涨老师、廖杰庭老师获得全国科技模型骨干教师称号,辅导的xx六小、xx中心小学的科技创新作品获得省级一等奖。

在我的组织辅导下,2011年11月开展的xx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收到全区17所中小学400多份作品,在区级选拔的基础上参加了xx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也创历史新高,xx区宣教办荣获优秀组织奖一等奖,共有20多件作品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全区有5件作品被推荐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第27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全区喜获1金4银1铜1荣誉好成绩。其中我辅导的xx三小xx同学获xx中学校长创新奖,并获得免试入读广东实验中学资格。

我组织的2011年6月开展的xx区中小学“七巧科技”竞赛活动,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70多份优秀作品做成展板进行现场展出;2012年xx区七巧科技竞赛有500人参加现场活动,还吸引了xx、桥头、大朗等镇区的50多位选手参赛。区宣教办获得全国七巧科技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五洲小学、阳光三小、星辉小学被评为全国七巧科技实验学校。省科技中心,省教育学会领导专程来xx考察七巧科技项目。计划明年在xx区举办七巧科技全国总决赛广东分赛区的活动。

在我的影响下,xx区的民办学校对科技教育情有独钟。东晖学校率先在全市提出承办xx子弟学校航模邀请赛,尚城学校承办2011年xx市航海模型竞赛,xx小学承办2011xx区七巧科技竞赛,xx学校承办2012xx区七巧科技竞赛。南开实验学校承办了xx科技馆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举办“活的科学”系列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三年我辅导学生在《少年发明与创造》、《小爱迪生》、《少儿科技博览》《中国少年报》等国家正规刊物发表科技小论文200多篇。其中《发明与创新》杂志二次专版刊登我辅导的学生科技作品。湖北教育报刊社举办的《小学生天地》杂志二次刊登我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果。组建的少儿科学院发明创造活动研究所获xx市优秀学生社团。

近三年,我有四项发明创造作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辅导学生的发明创造作品在全国发明博览会、全国宋庆龄发明奖评选、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之余,我还注重理论研究,有30余篇研究成果在《xx》、《xx》、《xx》、《xx》等国家核心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获国家级奖励12次,省级30余次,市级40余次。撰写的论文《xx》获xx市科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组织开展的“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活动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xx》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广东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学会等三次评为一等奖。申报的《xx的研究》和《xx的研究》等二项课题获得xx市教育局立项,其中一项课题被推荐参加省级立项审批。曾经还主持过《xx》、《xxx究》等科技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奖和xx市普通教育科研成果奖。

我在全市率先编写了科技校本教材《xx》和《xx》,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王乃彦院士、原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兆龙为本书题词,魏书生教育集团发明创造高级讲师为本书撰写序言。

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委托创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QQ群四个,该群成员已经超过1600人,覆盖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长期坚持开展科技类网络研讨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相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我是一个对科技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是我的工作作风,学生成长是我的快乐之本,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对科技活动开展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把他完成好。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科技教育事业。我愿意把我一生矢志科技教育的心愿化为学生成长创新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

药学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