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其他总结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反思总结5篇范文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36-923231 其他总结 发布时间: 2024-02-24 17:17: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反思总结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反思总结

X月X日,在省委党校专题培训班上,X省长给我们讲了他对X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主线,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重点谈了人口、交通、空间、生态、文化、国际化、科技、产业等八大要素;法定化、标准化、智慧化、精细化等四大原则,我很受教育。如何在X市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新认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城市工作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关键是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个统筹”的全部内容,对X市的城镇化建设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并对新时期X市城镇化建设重新进行认识。关于如何重新认识X市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指导思想的问题。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深学透,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指导思想明确了,我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在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不落伍,在X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解决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问题。再好的规划,关键还是要人去落实。近两年来,企业、老百姓对我们的一些工作不满意,埋怨我们办事效率低、不作为,各级政府都在讲、都在抓,但效果不明显。当然,我们也有榜样,X市近期大刀阔斧抓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拆迁方面力度很大,对违章建筑一点都不手软,老百姓很高兴。我们各县都要学习市的这种做法,把干事创业的激情燃烧起来,在全市8个县(市)开展新一轮你追我赶的城市建设竞赛。三是要解决高标准、高起点的问题。什么是高标准?什么是高起点?我的理解是:在全面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工作中,认真吃透市情、县(市)情,突出体现一个“特”字,只有走自己特色化的城市发展路子,我市城镇化建设才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二、要清醒认识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3年以来,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每当谈到X市城镇化建设都常常引以为豪。今天,我提出要清醒认识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X市城镇化建设再次掀起新高潮。

第一,规划起点不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空间发展格局不到位。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地上、地下、地面空间,存量、增量、留白空间等三大系统方面统筹不好。二是规划的前瞻性不够。比如,X市202_—202_年的城市规划,202_年前的建设用地规模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提出的六组团建设规划,规划修编刚结束,其中火车站物流组团就必须考虑重新规划选址的问题。三是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建设给人的感觉是在“摊大饼”,在城市空间利用上、建设上、环境上、配套上研究不够,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我市是民族自治市,但在民族文化研究上研究不深,在城镇化建设上看不出更多的民族文化特色;山水生态是我们的优势,但利用不充分,结合不是很理想。四是政府重视不够。由于我们缺少专业知识,工作方法不到位,与规划部门沟通不多,更提不出好的意见,基本上是由规划单位独立操作。同时,由于受资金影响,请不起一流的规划单位,加之他们深入实地少,对市情、县(市)情了解不多,等等。

第二,对产城一体化的认知度不够。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因此,城市发展中的产业选择,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的问题是,首先是对自己的优势资源认识研究不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现在境内的资源状况是什么?二是未来的业态发展走势是什么?三是相关的企业有哪些?谁在主导这些项目?四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五是要通过哪些最优惠的政策才能把好的企业引进来?六是产业项目在哪里布局。其次是对产城一体化的规划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社会配套不好,我市各县(市)搞的产业园区,没有从文化、教育、医疗、人才、技术、资金(金融)、物流等多层次、综合性这些角度进行研究。再次是管理服务跟不上。有些园区几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服务跟不上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园区好不容易引进企业来建设,但由于各方面服务跟不上,迟迟开不了工,企业怨气一大堆。

第三,在城镇化建设中管理问题较多。一是乱建乱占问题严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一些制假售假、污染产品就是在这些乱建乱占的地方得以滋生。二是对城市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统筹不到位,今天你开挖、明天他开挖,市民很反感。三是城市卫生脏乱差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四是社区(生活小区)的管理跟不上,仍处于低水平阶段,缺失制度约束,因欠费等原因停水、停电时有发生。五是“公平”问题解决不够好,对“农民”转变为“居民”,享受跟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和社会保障等还有差距。

第四,对生态的认识、保护还不到位。我们有优越的生态宜居环境、富集的生态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有差距:一是在重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执法、禁止浪费资源等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在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检测和反馈系统、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污染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在培养公民节俭、文明、环保的消费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宣传、教育、管理都要加强。

三、对我市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做好规划工作的思考。现有的规划是全市8县(市)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来的,是我们建设的依据。我们要认真学习,可惜我们有的领导同志不学习,把规划文本搁置起来,使得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贯彻落实不到位,随意太大、太多;二是在实践中也看不出规划存在的问题。

1.认真学习提高规划意识。站在新时期的起点上,我们市、县(市)两级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必须把现有规划学深学好。要结合阮成发省长提出的人口、交通、空间、生态、文化、国际化、科技、产业等八大要素,法定化、标准化、智慧化、精细化等四大原则,对现行规划进行对照检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该调整的调整,该修编的修编,不管是调整或是修编都要严格按规划审批程序办理。

2.研究解决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新型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市化问题的纠编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加公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一是解决好市民化的问题。让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公共待遇得到解决,也就是解决“农民”变“市民”的问题。二是解决好城乡统筹的问题。推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市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同时,加大特色小镇建设力度,使城市建设向外沿扩展,形成星罗棋布的城市外沿亮点,为旅游业提供基础条件。三是解决好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建设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在全市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用铁的手腕,钢的措施,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四是解决好就地城镇化的问题。要全面规划好我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合理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3.完善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全市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8县(市)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城镇体系。要在现有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既符合区域实际,又大胆突破。一是要考虑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群战略布局。要在提出“文砚丘平”城市群的基础上,更深入实际研究其他城市群的组合布局。要紧紧围绕全市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统筹规划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网、输油汽管道、信息网络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二是要在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周边XX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群布局,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借鉴他们先进的方法,使我市城市建设融入这个大的区域之中。三是要很好地坚持新型城镇体系规划,8县(市)对新型城镇体系的规划,必须突出以县城为重点的中心城市作用,发展各具特点的乡镇集镇,使城乡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城镇体系的规划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把群体中各个乡镇发展道路和产业特征简单叠加或相互竞争排斥,要优化发展有特色的小镇。四是在全市新型城镇空间布局中要注意策略,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实施不同的空间布局策略。例如:我市的特殊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特困岩溶山区等不适宜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些地方的空间布局就要以生态保护发展为主。同时,就要结合国家出台的易地搬迁、就业培训、转移指导、对口支援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以多种方式大力推行人口外迁。五是在现行产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城一体化”系统规划与管理。在产业发展上,做大产业链的上下扩张,拉长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增强产业配套吸引力,形成产业集群。在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上,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等,由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向现代综合功能区转型。六是要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结构。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生产的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各县(市)要在城市规划外沿及主要交通干线选点规划,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第二,提升对产业的再认识。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成为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必然是“产城一体化”建设的高效路径。因此,我市城镇化建设应当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医疗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中产业与生活服务的中心作用。

1.学习借鉴先进理念谋划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实践,依据市内资源、区位、现有企业等情况,集中各方智慧,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国际国内的需求,提出要重点发展以X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型冶金化工和稀有金属业、高原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边境贸易和物流业等6大产业。应该说,这个决策是符合市情的、是正确的,实质性的问题是还没有将这6大产业做进一步的深化。

2.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再认识。高铁来了,我们做好迎接旅游业大发展的准备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准备好。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对旅游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城市是旅游的一种载体,旅游是城市的一种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市有得天独厚的XX等一大批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抓旅游建设的工作力度、资金投入、具体措施等等都不够。对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再认识,我思考了三点:(1)把旅游文化作为主导产业(引擎)来抓。旅游文化产业在市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理顺相应关系,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同步发展旅游核心产业、旅游支柱产业、旅游相关产业,最终形成我市旅游产业集群。(2)要把我市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旅游作为城镇化的新型动力,将通过旅游景点——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村——旅游小镇——旅游城市的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城市建设,成为“美丽X”建设的重要力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风貌改善、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以及城市人文环境营造。(3)要在我市现有旅游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修编工作。目前,我市的旅游基本上是散点式发展,旅客是点对点的旅游,停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城市整体形象不鲜明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如今的旅游业已经走向了吃喝玩乐住一体化的休闲度假模式,在这一特征下很多新兴业态脱颖而出,成为发展的重点。因此,要及时考虑抓紧对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纠编和修编工作。

3.深入谋划做好六大产业规划。我市提出六大产业,怎样做强做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了,否则,就会变成空口号,或挂在墙上的空计划,中看不中用。一是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部门、八县(市)等涉及六大产业发展的人员都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敢想、善想、细想,提出自己对分管产业的真知灼见。要提出好的意见必须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善于学习掌握全产业链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信息。敢做善做会做,否则没有捷径可走。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产业规划的牵头部门,迅速组建工作班子开展六大产业的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中要认真研究回答六个方面的问题:现在的业态是什么状况?未来业态的发展走势?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企业有哪些?谁在主导这些项目?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通过哪些最优惠的政策才能把最好的企业引进来?产业项目应在哪里布局?三是解决好真抓实干的问题,把规划变为现实。

第三,环境保护建设是我市城镇化的最大特色。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要体现为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体制机制、服务便捷等五个方面,其中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是整体特色中的重中之重。我市城镇化建设的风貌特色应包括整体格局、空间布局、道路路网、街港风貌、建筑风貌、住区环境、山水园林、公园绿地等内容,其实也就是我们大家梦想的“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的全部内容,而支持风貌特色的基础条件就是环境保护建设,因此,我认为环境保护就是我市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

1.深刻认识我市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依然存在。由于我市城镇化和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在占全市面积20%左右的江河、湖泊中下游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和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独立,造成了污染物排放的相对集中,水环境逐年失衡。二是经济转型升级和污染减排任务矛盾突出,污染减排是刚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没有回旋余地,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有增量。因此,增排因素和减排指标之间的压力不断加大。三是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环境污染多型叠加。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各类污染问题交织并存,环境要素呈现复合型、叠加性特点,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四是水、大气及重金属等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防治任务较重。水质适时监测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土壤治理与修复工作急需加强;危险废弃物、危险化学品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控和防治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五是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紧迫。全市属于岩溶环境为主的特殊生态环境系统,生态脆弱性极高,由于一些产业采用剥离开采方式生产,造成大面积自然植被和山脉水系的严重破坏。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雨水冲刷力强,粗放的生产方式加大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极低。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仍显薄弱,保护区建设亟需加强。全市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岩溶生态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野生动物退化和丧失,生物资源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七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饮用水源缺乏有效保护。各县(市)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不配套,乡镇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基本没有得到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八是环境监管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突发性环境事件及违法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滞后,与日益增加的监管任务不相适应。可以预测,随着我们对自然的介入、对生态的介入、对江河湖泊的介入越来越深,X面临的生态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有这个清醒的认识。

2.清醒的看到全国治理生态问题的春天已经到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强烈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给我们提出六项重点任务: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现状,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保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六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项重点任务,突出问题导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推动我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发展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向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样,我们就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开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3.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项重点任务持续发力、务求实效,坚持重点和基础两手抓、两手硬,各部门各尽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倒逼落实的压力,让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真正落地生效。要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只有全市人民都行动起来,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目标才会成为现实。到了那一天,生态文明建设就能真正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最亮丽的名片。

第二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2_-202_)》、《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扩南移”的发展框架。同时,科左后旗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城镇与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全力打造以甘旗卡镇为龙头、重点城镇为纽带、梯次推进、配套呼应的城镇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为“一线四镇一区”。“一线”,即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旅游精品线;“四镇一区”,即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大青沟旅游景区。科左后旗计划到202_年,将城区面积扩大到22.5平方公里,可容纳城镇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二)完善基础设施,塑造城镇美好形象。科左后旗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在旧城区改造中,着重实施了“三街六路”主干道和部分巷道的改造工程,累计完成街路改造33万平方米,并新建住宅楼52.7万平方米。同时,重点抓“三街三路一河一桥”改造工程和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打造文明、整洁、规范、有序的城镇环境。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0%,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达90%,通讯、有线电视主干道全部实现地埋,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在新城区建设中,本着“推新区、拉老区、设施配套一步到位”的原则,以新建博王大街为轴线、商业中心为枢纽,吸引相关单位入驻。新建街路28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博王大街、双合尔街、科尔沁大街、巴彦南路及配套工程,充分凸显了新区“优、美、亮、绿、畅”的特点;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将工业园区和城区有机结

合、统筹规划,实施了镇东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和镇南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的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使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伴随着工业园区交通、供水、供热、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甘旗卡镇南工业园区新入驻大项目厂家8个,哈布哈铸造园已有10个铸造项目落户,甘旗卡、金宝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55家。

(三)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科左后旗规划实施了体现蒙古族服饰文化,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蒙古族风情一条街建设工程,对33栋原有建筑进行整体改造装饰,设计蒙古包造型13处;修建了体现蒙古族祭祀风俗的阿古拉广场、体现蒙古族建筑风格的满达步行街和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娜仁步行街;完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双合尔公园及连接新、旧城区的城中河改造工程,并将部分苏木镇冠名为镇区新建街路名称。同时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社区、广场建设。累计投资2800万元,先后完成了世纪广场、体育广场、火车站前广场、双合尔公园迎宾广场、文化广场、阿古拉广场和新区广场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投资700万元,对封闭式赛马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此外,还积极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鼓励建筑单位在一定规模的小区内投资建社区,完善社区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

202_年,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年实施“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住房保障及管网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科左后旗以建设蒙古族风情和生态旅游特色城镇为发展定位,突出抓好甘旗卡主城区绿化、亮化和展示民族文化景观带建设,以及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供热、给排水管网改造及并网、道路改扩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廉租住房、教育园区等惠民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建设品位。统筹抓好金宝屯等重点镇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增强集聚和承载产业发展能力。抓好旗镇村公路网络建设,配合市里做好高速路、一级路和国道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在加快新城区“三横三纵”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了大青沟街铁路下穿桥续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及管网连接、廉租住房、旧城区巷道改造、供热管网铺设、城区公厕、镇区绿化美化亮化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执法管理体制刚性不足。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全旗除甘旗卡镇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城镇产业建设滞后,旗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严重缺失,竞争力不强。

(三)公用设施滞后,城管机制不够健全。城市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县城物业管理缺乏,影响城市宜居环境形象和城市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共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城镇发展活力。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

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

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以城区为枢纽、建制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保证绿化建设和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更高水平,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

展现特色文化,打造城镇个性风格。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双赢。积极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大旅游休闲度假区、多功能体育文化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传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展示现代城市气息,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区为契机,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等活动,提升居民素质,凝聚人心,搞旺人气,提升城乡建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先导性,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地进行城镇规划,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突出打造城镇个性风格。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

突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社区为契机,引导市民出行文明、秩序文明、言语文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总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探索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进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第三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202_年,全县城镇人口达22.6万人,比上年增长6.5%,城镇化率达35.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由202_年的15.8%提高到202_年的35.3%,年均以2.4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

(二)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全县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市的排位由202_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与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的差距,分别由202_年的45.25、24.98、26.24、5.55个百分点,缩小为202_年的44.89、24.97、25.24、5.53个百分点。

(三)规模小。全县现有建制镇8个,从人口来看,城镇人口超过5万以上的只有城关镇、马田镇,占建制镇的25%;从建城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城区面积最小的镇只有0.48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镇达10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尚欠科学。在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在有些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二)支撑力量不强。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目前,全县的主导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甚少,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城镇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投入资金偏少。全县大部分城镇财力相对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全县8个镇中还有15%村没有通自来水。

(四)管理体制薄弱。全县城镇综合管理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和规范,乱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

(五)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目前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备,鼓励和激励的政策较少。虽然全县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优惠政策,但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吸引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放宽政策。

三、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制约。可以说,人口问题是全县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据预测,到202_年,如果要使我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5%的水平,需要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增加15万人左右的城市人口。

(二)资源制约。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环境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是人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等多因子的复合交融体。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演化过程;不仅仅是建几栋房子、修几条道路、搞点亮化的问题,而是应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

(一)科学设计,高起点规划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全县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城关、马田等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如柏林镇、塘门口镇以冶炼业为主体,发展工业主导型城镇;如城关镇、马田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商贸三产主导型城镇。

(二)创新体制,增强城镇化建设活力。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镇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扶持投入力度,以充分体现地方财政对乡镇公共事业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二是充分盘活、整活镇区集体资产,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增加对镇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借助外力驱动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四是用活土地资源,突破土地约束瓶颈。尽快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城镇建设严格按照“两个规划”实施,统筹兼顾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在现有用地计划指标中,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三)坚持“三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

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各镇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城镇化与服务业相结合。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严格规范,高效能管理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02_峡江县决战城区实施意见(送审稿)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完成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决战城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生态优美、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思想,坚持主攻项目、决战城区不动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产业,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完善市政设施,改造道路和管网,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保障居民住房。202_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

万人,其中县城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

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0.91%;城市绿化率达到47.3%;开发廉租房500套。

三、工作重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必然结果,是当前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推进峡江进位赶超,必须针对我县项目少、规模小、城市经济水平低、城镇化率低的短板,--------------------------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民生需求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原则,加大实施“决战城区”力度。

(一)继续强化城镇规划。加大对规划的投入力度,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及巴邱镇总规修编,科学编制道德经文化公园、玉华路特色商业街、玉笥北路及巴邱沿江小区等城市设计,完成城市道路、绿化、消防、污水处理、地埋管网等专业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6个建制镇和5个乡集镇总体规划编制,继续完善重点乡镇集镇商贸市场、垃圾填埋场、公厕、排污管网等公共公益设施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尽快完成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及移民安置点规划编制。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一批环保生态工程、框架拉动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城建投资

亿元。

形成“大投入”,项目建设上规模。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是当前促进我市赶超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和推力。全市务必抢抓机遇,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继续保持主攻项目的强劲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迈--------------------------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亿元大关。

1、(1)启动道德经文化广场和物流园建设。(2)美化百花公园、玉峡大道景观工程,打造县城景观区、休闲区,提升城市品位。(3)接通碧玉路至百花路段和玉华路至群玉路段,使城区与工业园区连接互通。(4)拓宽玉笥北路、元阳路,并搞好绿化、亮化。(5)启动玉笥路和百花路“白改黑”工程。(6)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重点工程。

(三)合理开发房地产。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投放土地,对规划控制土地按需分期分批开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商品房地产项目:年内计划开发商品房面积

㎡。重点是开发府后住宅小区和普正住宅小区,并督促已出让土地加快开发进度。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年内计划开发经济适用住房8套,面积

㎡;廉租住房300套,面积

㎡。

(四)加强城镇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巩固“三城同创”成果,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负责任、全天候城市监督管理以及数字城管,提升城管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积极投入“三城”同创活动,组织开展争创“绿色机关”、“绿色小区”活动,引绿进城,组织实施“万株大树”--------------------------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工程,完成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复查评审,并致力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强化城镇街道、镇对辖区公共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管,健全业主委员会、楼长、栋长责任制,培育优秀物管企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和县城街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明年中心城区完成青原大道、吉州大道、韶山路街景整治,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城镇社区管理,建立“运转高效、监管有力、公众参与、和谐有序”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镇卫生、农贸市场、广告市场、建筑市场、集镇改造、交通秩序和生态卫生环境整治,不断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城建执法监察管理,整治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全面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大力查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解决好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着力推进物业管理。同时,抓好建设行业的规范约束,坚决打击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着力打造建筑诚信企业。

实施城镇人口倍增计划。以放活政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力争城镇人口实现十年倍增。为此,要抓紧研究制订中心城区和县市城镇人口--------------------------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倍增计划,出台鼓励外来人口落户中心城区及县市城镇的激励政策。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对外来落户人口给予就业、就学、就医同等政策,统一纳入城镇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体系,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在城镇就业落户,力争明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推进新型化城镇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集中力量抓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各项工作。

2、强化集体决策。全面建立科学民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机制,继续完善乡镇(社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三级规划评审制度,对修建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以及村镇总体规划等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公示,修改通过后逐级报批。

3、推行县级领导挂点制。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挂重点项目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加以推进。坚持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程和重点乡镇责任制,积极实行重大事项定期会商办理制度、重点项目情况月报制度、城镇工作定期分析制度,对确定的重--------------------------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定期督查通报。

4、落实考核奖惩。县委、县政府将推进新型化城镇建设实施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落实考核奖惩,建立起完善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积极稳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精品

文档-------

第五篇: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市政协于202_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给予了调研活动大力支持。这次调研活动于202_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分九个课题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统计分析、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驻马店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2_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多项配套措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2_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城镇化率达到31.54%,比“十五”末增加了13个百分点。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_~202_),提出了大驻马店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仅202_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就投资6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9亿元。加快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完成了中心市区开源大道、铜山大道等60多条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202_年新建和扩建城际间及城镇间道路290公里。相继建成了天中广场、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了置地公园的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加强城市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铺设燃气管网25.7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保障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建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公厕和垃圾处理站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同时,各县也更加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道路、公园、园林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建设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202_年,全市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工程。特别是202_年以来,在过去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规划了97个高标准、规模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由新农村示范村调整扩大的社区46个、新规划的社区51个。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筹建、村企共建、农民自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51个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相继开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建成住房11466套,在建6910套。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势头强劲。

(四)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202_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0.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80.44平方公里;累计入住企业超过1055个,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2亿元,其中202_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202_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82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位。

(五)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驻马店”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三县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六)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我市城镇人口增加近100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况。202_年,我市城镇化率达3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驻马店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市1.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880多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所辖9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县城平均人口仅13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市7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8000人,86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我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全市现有行政村2730个、自然村22193个、人口600多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人口270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老城区规划层次偏低,功能重叠,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住房过于密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中心城区北区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我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2_年,驻马店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在黄淮四市分别低于商丘、信阳2.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9.7%。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数位置较偏,入住者上班、上学、购物不够方便,入住率不够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入学难、看病难和文化娱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市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参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及时修编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驻马店地域特点、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3.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一是建立完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规划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下大力解决规划变更随意性大的问题。二是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坚持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对规划区域内居民随意建房、突击性栽植林木等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建议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规划执行工作的协调;整合规划、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局,推行集中执法、网格化管理,提高规划监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三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项规划,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议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展览馆,使之成为对外展示驻马店城市建设成就的“名片”、宣传城镇规划的平台。(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我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着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一是推动区域组团发展,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针对驻马店中心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以建设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三县组团发展,努力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三县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议加快周边组团三县“撤县设区”申报进度,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按照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发挥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议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区,探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三是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坚持新区、旧城区发展相衔接、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合理调控主干道两侧土地的开发,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2.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城和小城镇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县城建设上,要突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区人口向外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泌阳、平舆、西平等县在加快县城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发展路子,建议市委、市政府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在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发展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建议科学制定小城镇行政区域建设、商贸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功能,提高服务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结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结探索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路子,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3.着眼强化战略基点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针对我市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建议在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地方规划万人社区,在偏远农区和山区、丘陵地带规划5000人左右的社区。二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重点。根据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建议突出三个方面:①依托城镇建社区,特别要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重点。②依托产业建社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③依托强村建社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广大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三是全面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议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五是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意愿稳步实施,不搞一线平推,不搞强制推进。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城镇路网建设进度。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将中心城区道路向周边组团县城、重要旅游景点延伸,将县城道路向周边乡镇延伸,将乡镇道路向各中心村延伸。二是提升道路建设水平。按照新区主要干道8车道、次干道4~6车道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为未来拓宽道路预留空间。建议对旧城区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取消主要干道上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地拓宽路面;对背街小巷加快治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尽快在乐山大道、解放大道、文明大道等人员、车辆流动量大的路口建设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分流车辆和行人。三是加强停车场、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旧城区拆迁,在车辆流动大、容易发生堵塞的路段开发建设地上和地下公共停车场;搞好中心城区新汽车站的选址和规划,尽早将雪松大道市客运站迁出主城区;加快各客运中转站的建设,减少周边县和城镇客运车辆在主城区的运行;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和里程,逐步向组团县城、周边乡镇和旅游景点延伸,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2.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和重复利用率。针对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中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实际,建议加强板桥库区和薄山湖库区的环境保护,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加快薄山湖到中心城区的引水工程建设,弥补板桥水库枯水季节中心城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加大中心城区和县城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供水量。把推动饮水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社区供水水平。要加快电网改造进度,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供电的质量和确定性。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供暖、供气管网和场站建设,逐步向城中村、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扩大供应面积。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在建设、改造上述设施建设中,中心城区和县城要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管网,实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和通信管线地下化,解决“拉链马路”和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3.加快防洪和环保设施建设。在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上,重视现有河流的治理,规划开挖新的河道和沟渠,提高城市泄洪能力。提升新区排洪管网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改造旧城区现有排洪管网,提高城市道路和居民居住区排洪能力。增加城市绿地和城市内湖面积,注意选用透水能力强的建材,提高蓄洪能力。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提高防洪能力,加强防洪河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城市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增加街道和农贸市场垃圾箱的数量,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高度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

4.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一是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城应按照城市发展进程跟进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和大班额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向乡镇、中学生向中心城区和县城流动的趋势,扩大中心城区、县城初高中建设规模,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扩大市、县两级中心医院建设的规模,加快规划和建设我市儿童、传染病、肿瘤等专科医院。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加医疗设备,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重视和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加强城市养老康复机构的建设,并重视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我市高等医科专科学校的规划、申报工作,满足我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进度,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加快完善市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内部设施,逐步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加强县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园区和体育场馆建设。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四)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周边学校、医院、电信、邮政、超市、公园、文化娱乐场所和供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廉租房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中小型企业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担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为企业提供金融担保和小额贷款,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市、县区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担保公司的资金规模。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议针对当前市、县区各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小、人力不足等问题,扩大编制,补充人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针对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的不同,有区别地赋予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职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群体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审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健全、网络覆盖、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科学搞好规划。依托驻马店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议中心城区和组团县应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园区;其他各县应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如皮革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纺织和服装加工园区等。二是努力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3.培大扶强重点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食品产业。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育十三香、大程集团、懿丰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招大引强引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带动全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做大优势原料药,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未来几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原料药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4.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在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住宿、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突出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推进区域资本、科技、信息、人才高端要素向商务中心区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5.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我市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我市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烟叶、食用菌、花卉、林果等种植业,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养殖业,特别是依托西部山区优势发展茶产业,与大中城市联合发展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集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我市农村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种保障

1.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把在城市周边失地的农民、乡镇政府所在地从事经商和非传统农村生产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建议在“三区两县”试点推行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中把汝南县纳入序列;加快城市周边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区撤乡设镇的步伐,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推进户籍改革。

2.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允许由农村人口整户转为城市居民后,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宅基地;要完善政策规定,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保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所有权,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因拆迁受损失;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社会保障的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交易等政策,获取土地级差收益,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聚集资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国有土地,增加土地交易收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民利用旧村拆迁腾出的土地,采取入股的形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三是推动市场化运作,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四是积极整合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把涉农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境保护资金集中使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五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推行新民居贷款项目,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挂钩,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减免有关费用、出让社区服务项目经营权、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形式,引导他们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六是针对我市不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积累有雄厚资金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资、投资城镇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对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我市各级政府要用活土地政策,努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从国土部门了解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审核认定,我市耕地总面积比第一次调查净增近100万亩,其中可有图斑核查的37万亩,这些土地可用于占补平衡;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2_年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200万,可节省村庄居住用地35.7万亩;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土部门规定的农村土地整治任务,我市可以形成挂钩指标6万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节省土地指标,可以基本满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需求。建议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政策,完善我市相关配套措施,争取更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高度关注农村村庄拆迁复耕问题,针对农村住户分散搬迁造成村庄整体复耕难的实际,出台有关规定,保证转为城镇居民和入住社区群众的住房及时得到拆迁、宅基地得到及时复耕;要针对目前各级对城市郊区、乡镇所在地镇社区房屋和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进社区农民与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政策存在差异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驻马店地处我国南北交替地带,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此建议:一是中心城区搞好城区内河流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沿河绿色长廊。持续做好骏马河改造工作,加快拆除跨河建筑物,打通文化路和雪松大道之间的河道,拓宽两岸的道路,把现有儿童公园改造成滨河公园,真正把骏马河建设成为贯穿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畅通、绿化层次高、建筑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带。二是加大宿鸭湖的综合开发,依托其距离中心城区近、水域面积广的优势,开发建设集水上运动、观光旅游、特色养殖、湿地保护、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水城。三是加强西部山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大金顶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把棠溪源、嵖岈山、金顶山、大乐山、薄山水库等景点贯穿起来,建设西部绿色山水旅游地带。四是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五是着眼防治“城市病”,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水资源、太阳能、地能,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减少污染排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绿化、太阳能应用上屋顶、进楼宇。

2.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中,应注重天中文化的挖掘、整合和传承,使其体现在现代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努力打造人文天中、历史天中。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的保护,充分挖掘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重阳文化、梁祝文化、车舆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涵,构建独具特色的天中文化体系。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皇家驿站特色街、仿古建筑和城市雕塑、街道命名等形式,彰显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天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工程”,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街区要予以保留;对一些具有原始风貌、风格独特的村镇予以保护,加以改造利用。四是以传承、激活、嫁接、创新为路径,统筹规划和开发盘古文化、重阳文化、嵖岈山西游文化等节庆活动,开发和提升剪纸、泥塑、打铁花、木刻、麦秆编织等民间工艺,展示驻马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五是充分体现民族宗教特色,大力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民族商品、饮食一条街。

3.打造现代文明城镇。文明素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确立现代城镇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对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的总体色调、外观装修加以规范。重视规划和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二是研究提出和持续打造驻马店精神。深入挖掘天中人民淳朴厚德、诚信文明、创新善为的特质,提炼出驻马店精神,唱响驻马店精神,以驻马店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形象。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天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工程和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等建设。四是重视信用天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教育,确立社会信用标准,推行公开信用评价,公布行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大力营造全社会讲信誉、守诚信的良好风气。

4.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下大力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合力不强的问题。改革完善城镇管理部门和个人工作考评机制,防止简单化,切实解决执法部门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在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教化、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制定法规力求完善,实际运作力求规范,处罚违规问题力求严格,下大力解决好管理粗放的问题。注重常态化管理,从苗头抓起、从源头抓起,特别对一些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交通秩序不正规、经营秩序混乱、卫生环境差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常抓不懈。创新城镇经营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城镇,实现城镇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三是坚持建管并举。把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管理纳入城镇管理的范畴,以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镇管理。如,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上要突出人性化,提高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层次,增强通行能力;在城市卫生环境整治上增加设施,解决居民无处倒垃圾、收集不及时的问题。四是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以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大对城镇居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和文明常识的宣传力度,宣扬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增强公民文明观念,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文明素质。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反思总结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