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其他总结
有关人才管理经验总结(5篇模版)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36-752931 其他总结 发布时间: 2023-10-17 00:02: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关人才管理经验总结

关于人才管理的经验总结五篇 【篇一】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区多部门联动,优化升级人才暖心服务,做到服务主动靠前,用心履责担当,共克时艰、渡过难关,全力做好企业复工复产人才保障工作,奋力夺取**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是突出人才识别,宣传激励人才先进典型。组织部门出台《关于激励关爱基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的意见》,对经受考验的优秀村(社区)干部和青年人才,优先纳入镇、村(社区)换届推荐人选;

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评价党政人才,对表现突出、符合提拔条件的予以提拔重用,优先晋升职级;

对参加一线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先评定职称;

把疫情防控工作和干部人才锻炼考察结合起来,成立专门考察组,深入机关、镇街、村居、医疗卫生机构等地,对疫情防控中奋勇作战、冲锋在前的优秀干部人才适时重用、及时表彰,现已推荐评选表彰银川市和**区级优秀共产党员38名。

二是突出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政府出台八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对落地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产业,给予其地方经济贡献80%奖励,同时给予企业高管、核心技术人才薪酬所得形成的地方经济贡献全额奖励;

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创新券引导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购买检测实验、仿真设计和样品制作、发明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融资评估等科技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继续享受科技研发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支持辖区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部门提供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研发经费,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

对发挥积极作用的转化平台,政府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深入宣传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全年培训约1000人。

三是突出供需对接,助力企业引才聚才。通过摸清用工需求、创新招聘模式、优化就业服务等方式,切实保障企业疫情期间稳定就业,启动“春风行动”招聘会,将招聘会由线下转为线上,利用**公共招聘网、“**创业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求职招聘信息,线上发布30家企业1523个岗位招聘信息,让企业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招聘求职,解决4家疫情物资供给重点企业引才问题,建立用工需求台账,及时帮助复工1190人。

四是突出暖心关爱,保障人才平稳返岗。主动对接人力资源公司,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岗需求,解决一批赴**务工人员实际困难,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健康证明、安排直达专车、赠送爱心物资等,保障25名外出务工人员安全返岗;

落实工会暖心关爱,及时开通职工心理咨询及法律服务热线,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企业人才提供心里咨询,帮助克服疫情期间复工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以平稳心态投入工作。

下一步,**区将继续密切关注各类人才表现、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将各类人才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实际表现,作为入选各类人才项目的重要参考,对表现特别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在各级人才项目评选中优先推荐评选;

对在防疫技术研发、联系捐赠物资、有序推进生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取得较好社会影响的人才,及时跟进宣传。

【篇二】近年来,**市**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遵循党管人才要求,创新人才机制、激活人才存量、整合人才资源,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人才总量达到5721人,其中党政人才754人,经营管理人才224人,农村实用型人才119人,高技能人才789人,专业技术人才3835人,人才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健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及时充实和调整了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印发了《**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了全局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日常工作由组织、人社部门“双轮”驱动,具体工作由教育、农牧、卫生等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年以来,全县累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4人,招录公务员30人,选调生13人,选聘社区民生工作者和“三支一扶”80人,安置复转大学生军人66人,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建立完善域外人才信息库。抓住全市“凤凰栖梧”“金雕聚集”等人才引进机遇,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每年上报引才目录。建立并完善了**籍域外人才信息库,收集整理域外人才信息290余条,借助政策引导**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着力抓好高端人才培育工作,梨花镇东壕赖村蔬菜种植团队被评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智广俊、程海涛2人被评为“**英才”创新人才。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和提高人才待遇,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展其长、尽其才。积极协助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累计引进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17人。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35名农林牧水、科教文卫等部门专家到基层服务。

【篇三】 **市**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点线面”的加速融合不断提升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创新创业的带动效应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

搭台筑巢,打造引才“聚合点”。集聚园区优势。高质量推进众创空间、科技园建设,打造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卓阳耀滨科技园、清华启迪科技园、中孵创新广场暨中孵教育产业园为基础的孵化基地,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团队)670余家,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加速孵化升级。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园中园”的方式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资源聚合,构建产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孵化器。目前,科技园各团队研发的智能微型投影、3d打印、智能机器人、科大讯飞语音云平台等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孵化或推向市场。引进定制服务。为园区引进34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集成创新服务体系,为落户的重点项目和团队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星级服务,为企业、人才落实落地铺路架桥。

栓心留人,优化服务“供给线”。开设“绿色通道”,确保人才进的来。拿出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到区属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工作,优化程序直接面试,吸引全国718名硕士研究生踊跃报名,真正让人才有为有位。建好安居房,确保人才住得下。打造100套55m2和110m2房型的高品质人才公寓,提供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便利居住条件,并针对回**探亲的**籍在外高端人才推出免费暂住(探亲)的优惠政策,切实为广大科创人才、科技工作者解决“住”的后顾之忧。当好“店小二”,确保人才留得住。为引进的“河洛英才计划”团队提供“保姆和管家式服务”,通过优先拨付专项资金4700万元,为入驻团队多方协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变更、新公司注册等相关手续,真正让人才团队专心干事创业。

平台历练,拓宽育才“覆盖面”。盯紧高层次人才推优服务。更新完善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人才信息111条,并为各领域专家、团队申报荣誉称号、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提供服务保障,7人获选“河南省优秀专家”、108人获**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其中“河洛英才计划”彭先兆团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眼科oct扫描技术,填补了我国眼科高端oct市场的空白,技术水准达到了全球眼科最前沿,并开始产业化量产。用好引才育才项目平台。组织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及“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网络招聘会等,引入“玉洛汇”计划项目85个,并以“直通硅谷”大赛为平台先后吸引优质项目7000余个,逐步形成招才育才引智的科创品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范围。实施优秀人才培育计划,与本地高校合作培训大学生3000余人,对教育系统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19场次,参训学员**余人次。

【篇四】 **县坚持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引进急需人才和盘活用好本土人才相结合,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新材料、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旅游开发等专业,去年以来面向社会集中引进研究生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100名,五年服务期内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生活补贴12万元和9万元。并进一步为用人单位松绑放权,加大县教体局用人自主权,今年县教体局面向师范院校直招教师31人,面向社会招聘幼儿教师35人。

二是聚焦重点工作“培”。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农业经济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免费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培训,目前参加学历提升培训村干部94人。根据县域发展需求,开展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青年干部培训、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村(社区)支部书记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及其它实用人才培训,累计参加培训2.2万人。

三是聚焦重点人才“用”。从各单位精心选派118名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推力乡村振兴。表现突出的,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使用。目前,已有13名驻村第一书记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鼓励行业拔尖人才建立人才工作室,开展内帮外联服务基地活动,目前帮带青年人才85人,联系外界专家45人,开展服务基层活动3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余人,有力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

四是聚集重点环节“留”。在各行业选拔拔尖人才45名,三年服务期内每人每年享受人才津贴5000元。县政府每年补贴45.6万元用于租赁40个标间,并免除水电暖等费用供引进人才使用,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休假、县内旅游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不断增强政治吸纳,通过推荐各类人才当选“两代表一委员”、召开座谈会、举行“看**,爱家乡”等活动不断提高专家人才的政治待遇。

【篇五】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近年来,济宁市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积极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变革趋势,以高端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将人才转变为战略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激发高层次人才创造活力。

亮出“改革牌”绘就发展新蓝图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为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济宁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关于实施**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智汇济宁•才绘圣城”工程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近年来,济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加快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机制。比如,对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补贴、购房补贴、项目资助和创投支持力度;

支持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根据业绩贡献给予个人奖励;

加大企业引才政策创新力度,人才补贴由补贴个人变为补贴企业,补助资金由企业视人才工作实际成效分配;

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无偿帮助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制定发展规划等。一个个聚才良方,为引才聚才注入强大动力。

在形成极具连贯性、体系性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格局的同时,济宁还直击制约人才发展中的难点,敢于突破瓶颈,啃下“硬骨头”。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全市调剂1000个事业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专编专用、动态调整、有人有编、无人减编。为着力引育紧缺型人才,济宁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产业教授流动岗位,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人员控制总量内可采取考察方式直接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工程随时接受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申报,市管企业的科技创新费用、引进高端人才、人才引进专项投入成本视为当年利润考核。这些沉甸甸的改革创新举措饱含着孔孟之乡的满满诚意,一幅波澜壮阔人才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打好“组合拳”实施引才新举措 转型发展,海纳百川,济宁向来求贤若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济宁着力从高校引才、乡情引才、以才引才、大赛引才等方面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推进招才引智。

一方面,紧盯产业前沿,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焦济宁“十强”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绘制人才开发路线图,完善产业领军人才目标库、济宁籍人才信息库,为靶向引才提供重要参考。举办“产学研合作暨院士专家恳谈会”等重大活动,连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面向海内外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以及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项目。另一方面,着眼发展后劲,引进高素质青年人才。针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不限引才次数、不设笔试环节,面试形式不作统一要求;

试点建设省内首家“青鸟计划”实体运作空间—青年人才加速器,通过乡情搜索、引凤还巢、托举培养等培养链条,吸引名校特别是济宁学子来济创新创业。

人才“用脚投票”,折射的是济宁日益优化的人才发展环境。仅今年上半年,济宁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21名、优秀青年人才1.8万余人,引进项目投资32.8亿元,推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融合发展。人才红利的释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来济宁发展。

增创“新优势”精兵良将显身手 创新是驱动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人才是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物联网、5g产业,华为、海富电子等重大信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快速集聚了电子信息、软件外包、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紧缺人才4500余人次。济宁高新区作为济宁市打造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区,规划建设了信息技术、大健康等10个专业园区,集聚院士10位,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30余位,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3000余人。

为破地域藩篱、畅通柔性引才渠道,济宁大力推进“人才飞地”建设。“人才飞地”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山东良福制药有限公司济南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承担了3个研发项目;

山东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主持承担科研项目8个,引进珍优食药用菌6种,新申请发明专利2项,解决食用菌技术难题10余项......“人才飞地”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助推剂。此外,济宁市还围绕产业发展及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高校精准对接合作,通过建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进先进科研成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发展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用一个能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扶一个贤才,拓一个领域,强一番事业。顶端、优质人才的引进,带给城市的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济宁抢抓机遇集聚高端人才,引才、聚才、爱才、用才方式不断创新,大大激励各领域人才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为济宁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

第二篇:人才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两篇

本文仅供参考

企业新青年新担当主题发言稿【篇一】

xx市xx县始终坚持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盘活在基层一线的乡村“田专家”“土秀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一线的引领、带动、示范和促进作用,推动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有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田专家”“土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高度重视,让人才“安心”。按照《xx县农村乡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个乡镇乡土人才逐村进行摸底核查,针对设施农业、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不同领域的“田专家”“土秀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五类”优秀农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努力消除认为乡土人才水平低,不算“正经”人才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乡土人才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引导、龙头带动、服务拉动等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县形成关心乡土人才、争当乡土人才、重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的浓厚氛围,进而让人才“安心”。

注重培训,让人才“宽心”。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在线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田专家”“土秀才”进行“充电”。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遵循“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改善培训方式,依托学习讲堂、党员活动中心、党建直通车等平台,推行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以产业基地、产业大户、产业园地为课堂,以现场实践、示范实习为主,侧重教会操作技能。积极探索“远程+实训”“白天+晚上”“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等模式,按照实际、实效、管用的原则,多角度全方位加强优秀乡土人才培养,进而让人才“宽心”。

政策优惠,让人才“暖心”。推行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制度,在信息引导、技术指导、依标生产、市场准入等方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县农牧局、县林草局适时组织乡村的“田专家”“土秀才”进行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对表现突出的农村乡土人才,优先推选“两代一委”,发展党员,目前全县已有120余名乡土人才被吸收进村两委班子中,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先推荐评选“十佳致富能手”“十佳致富带头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五类”优秀农村乡土人才给予一定的交通和伙食补助,进而让人才“暖心”。

企业新青年新担当主题发言稿【篇二】

近年来,xx市xx区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建尊重人才、关注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筑巢”和“引凤”相结合,积极完善各类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带头作用,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新引擎”。

抓政策落实,精准“筑巢”加大聚才力度。xx区委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成员单位向协调小组报告重大事项、通报重要情况和报审重要政策等制度,起草并下发《2020年xx区人才工作要点》《xx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运行机制》《xx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xx区2020年人才工作宣传方案》等文件,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的谋划和指导。根据《中共xx市委员会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要求,立足xx区人才工作实际,制定《中共xx区委员会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并针对xx区8个“草原英才”团队和个人建立区委常委重点人才项目“一对一”帮扶制度。

抓服务保障,大力“引凤”提升爱才温度。xx区委为更好的向人才提供服务,对各类人才进行摸底统计,进一步掌握各类人才情况,及时了解掌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积极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社会环境。在“202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青城暑期实习工作”中,协调市委组织部共为xx区引进11名北京大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分别在xx区财政局、住建局、文旅局、xx策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促进营造相互学习借鉴、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xx区委组织部积极组织驻区单位、企业申报“西部之光”“草原英才”等人才工程,为xx区人才发展、项目研发争取上级技术和资金支持,释放关爱人才、支持人才的强烈信号。

抓优势发挥,发动“引擎”助力区域发展。xx区委持续推进“千名人才下基层”活动,今年以来,共选派农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专家人才300余人次深入农村、社区,充分发挥人才和专家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举办各类种养殖培训,将健康扶贫、多彩文化送下基层,为基层居民带来优质医疗、文化、教育、农牧、科技等服务和知识,累计帮扶700多人次,有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xx区委将引进的40余名“双一流”人才纳入信息员队伍,锻炼人才文字能力,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类人才领跑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强引擎”作用。

第三篇:人才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本文仅供参考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篇一】

2019年,xx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工程,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金保障等一系列促进人才工作的举措办法,为盟府中心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人才机制建设,营造人才集聚政策环境。制定了《加强和创新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方案》《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方案》《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考评责任制实施方案》,形成人才工作“一意见三方案”政策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聘用、激励、培养机制,用好用活人才政策,为人才就业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拓宽人才才华施展空间。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国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家、草业院士工作站1个、明阳电气博士后工作站1个,打造了毛登牧场、沃原奶牛场等一批农牧业重点科技示范园区,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

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的人才保障机制,设立100万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奖励、培训和服务,为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开展、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锡林郭勒盟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试行)》,每月举办1次人才招聘会、牧区“三送”活动,围绕地区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年内引进了44名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充实了力量,增强了发展活力,切实提升了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篇二】

xx坚持把留住和用好本土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优化培育等措施,进一步盘活用好本土人才资源,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突出政策引导,促进本土人才回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本土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推进结合起来,研究制定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逐级压实责任。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9个重要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1+N”人才政策体系。注重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激励保障等方面着手,改善本土人才的待遇及发展空间,切实为返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鼓励和引导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务工返乡人员和回乡知识青年到家乡创业兴业,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智汇驼乡·鸿雁归巢”高学历引才招聘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积极搭建平台,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人才强旗”工程,搭建沙产业、文化旅游、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四类平台,重点建设党政、专业技术和乡土三支人才队伍,根据人才特点建立“驼乡智库”储备各类人才850人。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精准掌握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企业家和科技示范户的优势特长,发挥“一心多点”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走出去”开拓视野、“请进来”提升能力、“送出去”实施轮训等方式,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40余期,提升人才素质,多渠道培养人才。

强化激励保障,创新本土人才使用。通过强化激励保障、坚持精准选派、优化服务环境等措施,着力破解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难的问题。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探索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探索打破职称评聘“终身制”,逐步形成导向鲜明、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本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下派专家、科技特派员近100人,培育“田专家”“土秀才”2000余人。对农牧区各类本土人才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基层“土专家”的积极性,增强了本土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篇三】

今年以来,xx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要求,通过创新“引才、留才、育才”三项工作机制,一体化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引才机制,确保有人来。

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坚持高标准精准引才,举办“海纳百川”人才引进专场推介会3次、引进人才185人,开展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招聘会3场、引进人才120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发挥“xx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国际欧亚中医药院士工作站等30个人才基地聚才作用,引进高端人才400名;坚持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联动,聚焦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集聚实用人才,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推进招商政策与人才政策叠加依托企业重点项目和工程吸引专业技术人才9000名,初步缓解了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现状。

二是创新留才机制,确保留得住。

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抓好人才政策兑现落实。采取“户口不迁、身份不变、保障到位”的措施,吸引本地籍大学毕业生和区外人才就业或兼职、短期服务、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鼓励行业权威、业务骨干和带头人采取结对联系、团队培养等方式,搭建人才梯队成长平台,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严格落实人才公寓、就餐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培训等保障措施,做到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

三是创新育才机制,确保用得好。

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督促落实机制,组织精英团队深入诊室课堂、车间工厂送技术送服务送关怀,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立就业孵化基地、人才交流中心以及企业人才驿站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开展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活动,建立成果评估和利益链接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解决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培养优秀人才10000名、建立各类人才示范站(所)100个,让管理人才变成服务人才。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培养,绩效考核、组织考察等方式,实现付出有回报、贡献有褒奖的尊重人才氛围。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篇四】

xx坚持紧贴实际,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通过聚焦旗域经济发展育人才、聚焦优势产业发展选人才、聚焦锤炼能力用人才,逐步建起人才培养、激励、使用全链条机制,为特色化旗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建机制,明责任,健全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xx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定期召开旗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全旗引才、育才、用才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推进。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聚集引才育才、就业保障等目标,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具体负责,各xx镇以及各行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1+3”人才工作体系。强化对全旗各领域人才发展的统筹谋划,制定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办法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汇编及基础人才名录。结合旗域经济发展需要,对全旗各领域人才队伍现状和需求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发布了全旗人才开发指引“蓝皮书”“白皮书”。将人才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加强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增强各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确保人才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强服务,重激励,增强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服务模式,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化媒介,探索推行以在线预约备案、信息跟踪推送为主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畅通人才信息诉求反映通道。建立高层次人才报备制度,面向社会发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限时报备通告,195名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主动备案信息、咨询政策、了解全旗人才工作动向。落实人才激励政策,积极申报自治区、盟人才工程支持项目,全旗先后有xx骆驼研究院人才发展团队、xx沙漠之神公司产业创业团队和范荣南、吕永才、张惠珍等多个团队及多名个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和全盟“xx英才”项目支撑计划。改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职能权限对长期在xx镇工作的事业身份人员破格申报中级职称,进一步激励广大基层人才担当作为,着力营造用才、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抓教育,提素质,练就人才助力发展的过硬本领。把教育培训作为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方法,采取联合办学,“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先后举办农牧民特色产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10期,培训各类乡土人才530余人次。立足发挥“草原英才”“xx英才”和具有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积极探索“英才+团队”“英才+项目”“师带徒”工作模式,聘请10名国内肉苁蓉科研领域专家,成立xx荒漠肉苁蓉产业发展顾问团,集聚智慧,助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先后40次组织农牧林水、文旅、卫健委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节水灌溉、文化下乡、诊疗义诊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有效缓解了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切实发挥了人才助推发展的作用。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篇五】

xx把高层次人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等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载体,认真研究推动、强化责任落实,提升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全旗共获评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3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导压力,落实申报责任。坚持储备和培育相统一,每年年初,就将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列入全旗人才工作考核重点指标,要求十支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围绕产业布局,挖掘培养一批运行机制健全、特色亮点突出、成果转化明显的人才和团队,并加强分析研判,对其中符合自治区、市级人才项目评定条件的,进行重点培育和政策扶持,动员做好申报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确保申报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精准发力,优化申报服务。每年采取“一图一会一专员”的形式,为推荐申报成功提供“保姆式”服务。将申报工作程序绘制成流程图,在各个节点都注明工作重点、注意事项,确保图示明确、使用方便。专门召开人才工作者培训会,解读自治区、市级人才政策,讲解申报细节,确保申报对象牢牢把握政策、严格申报程序。从十支人才队伍牵头部门中,分别确定1名申报专员,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确保申报材料齐全规范并及时报送,防止申报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凝聚合力,严把申报关口。主要通过看基本条件符不符、认证材料全不全、成果转化实不实的“三个看一看”方式,对申报对象的资格条件、业绩成果以及违法违纪等情况从严进行审核。采取查阅原件和网络查验相结合的形式,印证学历、论文、专利的真实性,并由组织部门联合申报对象的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实地考察、评估产业创新创业情况。同步征求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意见,对资格不符、材料造假等情况一律不予申报,切实做到“关口前移”。

第四篇:关于人才工作的经验总结

【篇一】

**市**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生力军,坚持从选才、育才、用才上出实招,切实倍增人才示范效应,确保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之路。

“智慧泉”中下功夫,选准“生力军”。对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488个嘎查村40周岁以下的农村牧区致富能手、农民企业家、外出务工有成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进行详细摸底,从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党务政务熟练、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员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建档造册、科学分类、动态管理。通过逐村建立人才种养殖基地示范点,充分发挥人才在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领办种养殖业发展项目,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创业脱贫致富。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举办农技人才大讲堂,让人才真正成为激发嘎查村发展活力的生力军。同时,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增强人才库的吸引力,保持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截至目前,“乡村振兴人才库”入库人数已达1500多人。

“孵化室”内见成长,育实“好能手”。依托农广校建立健全旗、镇、村三级立体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产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内容为重点,着力打造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孵化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105期7400余人次,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借助京蒙扶贫协作项目开设“远程课堂”,培训中心累计播放北京、吉林等专家讲授的田间管理、青贮加工、浅埋滴灌等远程课程37节,培育“土专家”“田秀才”7329人次。创设“互通课堂”,与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培训中心开展“手牵手”互通培训,组织150余名“乡村振兴人才库”优秀人才赴外学习种养殖技术、集体经济、电商平台等先进经验,提升“好能手”综合能力,并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提供产前示范指导、产中跟踪服务、产后回访反馈等“链条式”服务。

“练兵场”上出实效,用活“智囊团”。建立健全旗、镇两级专家体系,组织7个旗级推广单位、20个苏木乡镇场级服务站所总计107名技术人才,成立“产业指导服务智囊团”,开展“专家人才基层行”行动,对全旗有产业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举办现场培训班35场次,组织贫困户深入种、养殖示范基地,学习观摩成熟的种养殖模式与成功经验,发放技术资料0.86万(册)份。建立26个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举办网络讲座139场次,为贫困户讲解饲料配比、疫病防治、水肥管理等实用知识。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个性化“精扶”措施,“5+2”“白+黑”在线解答贫困户提出的技术难题,实现“实地培训+网络学习+个性化指导”的常态化培训。截止目前,累计培训贫困户1.82万人次,解决困难问题300余个。

【篇二】

****始终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健全人才引用机制、强化人才培育理念、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着力点,坚决打好引才、育才、用才“三张牌”,全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主动出击,打好“引才”牌。制定《**“人才强旗”规划(2014--2020年)》,切实为人才引用工作提供遵循。积极参与全区人才交流会、全盟人才引进工作、校园招聘等活动,主动发现人才,同时,采取定向培养、人才储备的方式,提升教育、卫生等行业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做好1997年以前毕业生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三类人员”、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并积极推进全盟“鸿雁专家”人才信息征集工作,积极开展人才调研和信息征集活动,注重“外引内选”,不断拓宽各类人才引进渠道。截至目前,引入定向医学生10人、人才储备人员15名,安置1997年以前毕业生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186人、安置“三类人员”35人、安置退役士兵到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51人,同时共征集汇总**籍在外高端人才信息33条。

多措并举,打好“育才”牌。今年以来,大力实施“183”人才工程,做好年轻干部配备、优化苏木镇班子结构层次以及配强嘎查“两委”班子力量,储备选拔培养一批“183”人才。加大90后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在全旗范围内选拔90后优秀年轻干部31名纳入后备信息库,目前已提拔使用7名。做好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按照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讲、走出去学、基层挂职”等方式,做好全旗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2018年以来围绕政治理论和专业能力提升共开设45期培训,其中走出去2次;

每年邀请讲师开展全旗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同时,加大“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项目上报力度。近年来,乌兰老师、宝格达音高勒苏木伊很乌苏嘎查创业致富团队、阿斯尔人才创新团队都已入选“草原英才”工程。

搭建平台,打好“用才”牌。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采取技术合作、座谈交流、开展培训的方式,鼓励引导专家服务基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积极“请进来”讲,充分利用好党建直通车、“**领航”等线上平台,邀请多名中央、自治区或盟级专家教授为旗科级干部进行授课。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把人才放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急、难、险、重等关键岗位进行磨炼,激发工作潜能。同时,强化人才的合理使用与任用,对不适合现任专业岗位的人才进行实时调整,放到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与特长的岗位上,在使用中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各类人才创造广阔的舞台。

【篇三】

近年来,**市**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遵循党管人才要求,创新人才机制、激活人才存量、整合人才资源,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人才总量达到5721人,其中党政人才754人,经营管理人才224人,农村实用型人才119人,高技能人才789人,专业技术人才3835人,人才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健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及时充实和调整了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印发了《**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了全局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日常工作由组织、人社部门“双轮”驱动,具体工作由教育、农牧、卫生等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4人,招录公务员30人,选调生13人,选聘社区民生工作者和“三支一扶”80人,安置复转大学生军人66人,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建立完善域外人才信息库。抓住全市“凤凰栖梧”“金雕聚集”等人才引进机遇,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每年上报引才目录。建立并完善了**籍域外人才信息库,收集整理域外人才信息290余条,借助政策引导**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着力抓好高端人才培育工作,梨花镇东壕赖村蔬菜种植团队被评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智广俊、程海涛2人被评为“**英才”创新人才。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和提高人才待遇,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展其长、尽其才。积极协助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累计引进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17人。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35名农林牧水、科教文卫等部门专家到基层服务。

【篇四】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人才工作的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围绕全旗“一心三线多点”的人才工作思路,“三优化”做好人才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系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营造财政系统“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一是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积极选派专职人才工作者参加全旗人才工作者专题培训,召开人才工作专题学习会2次,由参训干部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培训内容以及上级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做大做优做强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发挥职能,强化人才政策兑现落实。加强资金统筹安排力度,及时拨付相关经费。从资金申报、审批、拨付等环节入手,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人才资金使用依法合规、安全高效。2020年旗本级预算安排人才工作经费1086万元,主要用于“马兰英才”评选、旗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选、十支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等。截至目前,已拨付资金158.7万元。

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人才信息化管理。以“85后”、“90后”等青年骨干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全面细致的进行摸底调查和信息数据采集,建立全局干部信息库和“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时时更新,实现人才信息化管理。优化人才服务方式。深化“人才服务年”活动实效,实施人才健康体检、表彰激励和慰问等,关心关爱人才健康成长。截至目前,发放体检卡80余张,开展慰问2次,表彰奖励优秀党员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名、疫情防控先进个人1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5名。利用重要节日节点,组织体育比赛、趣味比赛等文体活动3次,满足人才精神需求、增强凝聚力,营造队伍和谐氛围。

三是优化自身人才建设。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召开专题会议3次,把人才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全年工作的重点,明确相关股室工作职责,明确专员进行工作报送。开展摸底调研,了解财政系统人才工作现状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形成调研报告1份。强化人才培养力度,借助“财政大讲堂”,用学、看、思、悟、行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集中学习21次,开展红色教育1次,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2次,专题党课1次,业务专题培训2次,撰写学习心得17份,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人才事迹宣传,及时对人才政策、创新创业信息、人才先进事迹和人才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

【篇五】

年初以来,**市**县着力选拔、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使乡土人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羊”,持续为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深挖优选聚人才。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放宽眼光辨才识才,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对有技术特长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通过自愿申报和调查填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乡土人才的数量、技能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综合评定,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五大类,将符合条件的乡土能人及时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按“标签”分类归档、动态管理。目前乡土人才库已入库1138名“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

精培细育强能力。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站点及各行业协会等资源,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乡土人才个性特长,依托13个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党建理论培训班26期,设施蔬菜、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休闲农业管理等培训班50期,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专业知识指导,组织市县农林牧技术专家进乡村,通过现场专题讲座、解答疑难问题等形式,与乡土人才零距离互动、手把手传授,使专家“真经”与乡村“土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各镇乡村乡土人才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拓展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

指导帮扶解难题。由农牧、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42批次196人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指导行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产业基地、合作社、务农人员在“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生产一线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就近帮扶、自愿结对、因需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1+1”“1+n”帮带模式,组织致富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中心户”,与周边贫困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富民产业链,全县共有1200余户贫困户得到帮扶指导。

储备选拔建平台。落实“鸿雁引才计划”,以乡愁为纽带打好乡情牌,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大力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家、技术骨干、复转军人、退休还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20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建立乡贤人才库,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对能力强、素质好、品质优的乡土人才优先推选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乡土人才有动力、有舞台、有奔头。

第五篇:人才引进及培育经验总结

人才引进及培育经验总结五篇

【篇一】

近年来,**市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育才用才”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平台搭建、政治引领、激励约束等举措,保证招才引智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邀请州委党校教授和市直机关负责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授课,增强引进人才政治素养和对全市中心工作的认识;通过参与“五天四夜”驻村帮扶、下派支柱企业挂职锻炼和赴域外实践考察等方式,提升引进人才谋事干事成事,特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发展税源经济的能力。截至目前,召开各类培训6期,赴域外考察2次,参与驻村帮扶12人、企业挂职锻炼3人。

注重平台搭建,发挥专业特长。将**年以来通过招才引智引进的33名高层次人才进行整合,注册成立**市英才协会,按照农业技术、食品加工、医药制药等专业特长和工作领域进行分组,定期深入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将协会纳入返乡创业工程体系,依托招才引智协会成员所属行业资源,开展协作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截至目前,提供技术指导12次,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开展咨询服务50余次。

注重政治引领,激发内生活力。孵化成立**市英才协会活动型党支部,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重点,通过开展红色党性教育、“主题党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支部生活和志愿活动,进一步增强引进人才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同时,定期召开主题座谈研讨会,邀请常委部长出席会议并参与座谈,通过交流工作心得、体会感悟,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支部活动20余次,服务群众170余人,组织座谈交流4次。

注重激励约束,促推责任落实。将引进人才纳入全市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制定《招才引智优秀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建立“日常+年终”考核机制,明确引进人才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日常深入所在单位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引进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年终开展集中测评,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评价。对综合考核结果优秀的进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引进人才成长档案”。截至目前,开展走访谈话66人次、进行年终考核23人次,完成《引进人才成长档案》制作33份。

【篇二】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三】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四】

**区始终秉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坚持强化落实好政策、搭建好平台、营造好环境三项措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精气神儿,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落实好政策,让人才得实惠。运用好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自治区“人才新政18条”和银川市“1+2+7”等人才政策,**年以来,列入银川市学术技术储备工程培养人选30名,认定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28名,83人享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政策,积极兑现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培养经费28.8万元,高精尖缺人才生活补贴304.5万元,分批兑现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经费1200余万元。**年,积极开展人才项目申报工作,推荐30人申报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41人申报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14个项目申报自治区人才项目、8个项目申报银川市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3家企业申报银川市优秀返乡人才项目、1家企业申报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家企业申报优秀引才机构,不断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红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

搭建好平台,让人才有奔头。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工作模式,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打造全域旅游、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轴承研发、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等市级“人才小高地”项目6个,获批区市人才项目支持资金280万元。积极培育搭建本级引才聚才平台,命名首批10个“**区人才小高地”;着眼稳就业促进校企地合作,对校企地合作成果显著的北方民族大学等8家院校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实践基地”,促成北方民族大学、**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等7家院校和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通宇电梯制造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教育发展联盟平台优势,创新“1+x”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开展政府与企业、院校的深度对接,促进产业圈、人才圈、学术圈互相融合衔接。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成立**区社工人才工作室、授牌“老专家服务站”、成立全区首家葡萄产业工会联合会等,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营造好环境,让人才受尊重。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安居乐业“软”“硬”环境,切实提升服务环境粘性。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优秀人才送温暖、走访、慰问等活动,去年以来慰问各类人才194人,发放慰问金23万余元。全力推进教育小镇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打造高端人才社区。争取配套人才公寓134套,为15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人才服务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解读、人才认定、保障兑现等优质服务。

【篇五】

近年来,**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注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育引进、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找突破、解难题,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推陈出新。坚持用足用活现有人才引育政策,逐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政策壁垒。创新“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假日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吸引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向**区集聚。健全人才引进、评价和流动机制,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改进完善引才方式,优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畅通合理流动渠道,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扶贫一线、产业一线聚集。分类开展人才盘点工作,摸清人才资源底数、人才结构、专业素质、岗位匹配度等,建立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发现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评价奖励人才、服务保障人才等奠定基础。

在人才引进培育上持续发力。坚持“按需引进、精准引进”原则,根据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相关规定,统筹**区事业单位编制,计划引进23名农业、水利、建筑工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领域的专业人才,切实弥补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难题。分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才俊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培育、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好青年拔尖、高精尖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申报认定工作,培育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优化政策、资金、服务保障,吸引更多的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联盟人才资源优势,支持校企地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等平台,加大科技、项目、人财物整合力度,聚集各方创新要素,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在服务环境优化上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作用,不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做好专家人才国情区情研修、休假疗养、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大节日慰问等活动,推动关心关爱人才常态化,增强人才认同感和向心力。落实人才服务保障各项措施,规划建设教育小镇,完善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实施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服务,着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深入挖掘优秀人才,出台“**才俊”推荐评选表彰实施办法,围绕我区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人才典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冲锋在前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有关人才管理经验总结(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