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其他总结
林草局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大全五篇]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36-519632 其他总结 发布时间: 2023-06-12 12:01: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林草局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林草局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按上级部门关于报送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林草局作为牵头单位,对今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归纳后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立体生态空间构建

1.路种花。完成国道道路绿化16公里。(项目资金投入:240万)

在7月底完成栽植任务,8月底完成网围栏安装,10月底完成花种采收,目前已完成资金拨付129.89万元。

(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

1.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县2019年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开展退化草地治理(人工种草)0.2万亩,天然草原改良20万亩,完成投资1600万元。

今年9月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经州、县草原监测部门联合监测数据显示,我县草原盖度由2019年的78%提高到今年的81.3%,提高了3.3个百分点。

2.完成省级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监测点1个,完成技资15万元。

项目已完成物资采购及项目点做网围栏及监测设备安装工作。并已通过验收。目前已拨付14.23万元。

3.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自去冬今春防火期以来,我局加强了防火督查宣传力度,以防、宣、巡、查为工作基准,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以防字当先,努力做好了各项防火措施。做好了“数字林草”工程建设。防灭火专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对接及修建推进。在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中咱半专业灭火队,同时加强了队伍日常训练管理,提高了队员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今年防灭火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2.9‰以下。完成了春季松材线虫调查,调查面积36.27万亩。

5.重大生态环境事件

按上级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督查整改,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事件。

二、特色亮点(道路绿化工作)

今年路种花任务完成(k323-k343段)道路绿化16公里。

道路沿线绿化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精品旅游线路,作为“六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打造的目标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项目依托州级植被恢复资金启动。

按照序时进度安排,6月开始动工,建设地点是波戈溪乡、列衣乡(国道318线k323-k343段),公路里程为16公里,造林绿化范围为道路两侧可绿化地块,面积93亩;其中行道树栽植84.24亩,道路节点绿化8.76亩。栽植川西云杉4348株、高山松1084株、旱柳219株、乡城杨217株、黄花木450株,撒播波斯菊88.7千克、垂穗披碱草49.3千克。附属设施:客土476.2立方米,复合肥3921千克,有机肥19.9吨,网围栏8152m。7月底完成栽植任务,8月底完成网围栏安装,10月底完成花种采收。

公路沿线土质极差,土壤层很薄,栽树需要进行机械翻土、清场、填土等工序,树坑标准为宽80公分、深80公分,栽植前都必须补充落叶土,树根洒上生根剂才能进行栽植;在今年植树工作开展中,充分结合了本地海拔、气候等综合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在水中加入动力消毒液,增强幼树抵抗力,加入生根粉,促进幼树根系生长,给栽植后苗木挂上营养液,以保障幼树成活率。

由于干燥少雨,属于典型干热河谷型气候,沿线种花难度极大,林草局为今年植树种花任务配备抽水机4台套,洒水车一辆,为避免人为破坏和牛羊践踏,林草局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10多名,还从沿途乡村聘用多名临时工,分区分段安排专人定点管理,仍难以满足全部需求。

在生态保护修复股相关人员、临聘人员以及项目承包单位人员共同努力下,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使国道两旁栽植的树、花草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我县道路绿化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开展绿化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合理布局,优选树种花种,提前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雨季到来的有利时机,争分夺秒推进植树种花工作,抢在最好时间段内完成栽植撒播任务,是每年“山植树路种花”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障。

今年,在植树种花沿线,花开的季节,一片姹紫嫣红,香飘阵阵,赏心悦目,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存在的困难

(一)道路绿化工作开展前期干旱少雨,栽树种花难度极大,加上持续高温天气,所植苗木必需不间断进行浇水管护作业才能保证成活,加上苗木栽植面积大,地域分散,在后期管护上也面临不少困难。

四、下一步打算

抓好2021年度项目计划和申报,保障明年任务顺利按计划完成。

生态文明项目建设作为林草局核心和重点工作之一,其顺利推进关系到我县“六大战略”任务按时完成,也是我县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局将吸取一直以来成功经验,保障在序时进度内完成项目建设,助推县经济社会健康良性发展。

第二篇:工信局生态文明建设

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规划编制的想法及建议

补充内容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一)、4(3)分析新能源、新材料等在本市、县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固原市“十一五”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开始起步。新能源方面:从“十一五”开始西吉月亮山开工建设4期200MW风电项目工程,2011年完成一、二期100MW机组。在沼气、日光温棚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累计推广使用太阳灶10000余台、建成沼气池18000多座、温棚面积4万亩。新材料方面,以外墙保温、彩钢等建筑墙体材料生产有所发展。年生产外墙保温板约200万方、彩钢月60万平方米。

2、发展前景:新能源方面:“十二五”及到2020年,全市性能源产业发展达到:风电装机1500MW,光伏发电达到200MW。预计发电90亿千瓦时,新增产值56亿元。主要有:

(一)风电装机。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华电1—4期风电工程,装机容量200MW。同时,国电宁夏发电集团在原州区中和乡、三营镇、寨科乡等地开始测风,计划建设装机400MW风电;北京天润能源投资公司在彭堡三营等地测风,计划建设装机200MW;盾安集团在寨科乡等地测风,计划建设装机400MW风电;大唐发电集团在泾源县测风,计划建设装机100MW风电;北京优普欧能源管理咨询公司在彭阳孟元米原等地测风,计划建设装机,200MW风电。

(二)光伏发电。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太阳能光伏发电100MW。

主要建设项目:宁夏发电集团在原州区头营镇一期建设装机50MW光伏发电项目,相继达到100MW;香港长和集团意向在固原择地建设100MW大型光伏发电项目。

(三)煤层气的开发。据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固原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原州区炭山和彭阳县王洼含气区。炭山煤层气经过普查,含气区面积190km,含气储量55亿立方米;王洼含气区经过预查,含气区面积51km,含气储量95亿立方米。由于井田地质构造复杂,开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勘查确定。

(四)沼气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6.8万户,规划“十二五”期间再建1.7万户,建设选址向养殖场靠拢。单池容量8立方,年产气300—400立方。

新材料方面:一是发展新型建筑外墙保温、防火、装饰材料的生产,到“十二五”末达到200万方;二是利用盐化工生产废渣料生产水泥,主要项目有:六盘山水泥公司彭阳4500吨熟料旋窑生产线建设、六盘山水泥公司在盐化工园区建设2×100万吨水泥粉磨站、英力特公司在盐化工园区建设100万吨旋窑水泥。到“十二五”末,建材产业产值达到50

22亿元以上。

3、节能评价(1)节能工作进展 “十一五”节能措施:

一是制定和完善了节能降耗各项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固原市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暂行)办法》等文件,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全市年终考核主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有力促进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二是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落实。从2007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同四县一区、固原经济开发区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同时委托市工信局同市内年耗能2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加强了节能降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年终考评工作,使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得到落实。

三是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促进工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工作,先后关闭和拆除了小(土)炼油厂所8处;关闭造纸厂9家;关闭了全市生产规模50吨以下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和对市内五条主要河流环境有影响的小淀粉厂1700多家;关闭小供热锅炉64家;关闭、拆除了固原城市分散供热锅炉14台,减少耗煤量35000吨,市区建立了南塬、北塬两个集中供热点,各县也都建立了集中供热点,基本形成了城市集中供热网,有效地遏制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2010年全市关闭和拆除口径2.5米机立窑小水泥2座16万吨、关闭(封闭)10万吨以下煤井1座、淘汰马铃薯淀粉产能2万吨,全面完成了当年淘汰落后生产能的目标任务。

四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得到加强。近几年来,针对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着力在工业、建筑、公共等领域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在工业生产方面,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及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节煤、节电、节水等技改项目,组织实施了建材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开展了马铃薯、草畜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大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废矿石、锅炉炉渣、农产品加工废渣等的综合利用,“三废”料占水泥总产量的24%;利用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渣724万吨用作饲料,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马铃薯淀粉生产的废水浇灌农田。在建筑节能上,建立以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建筑行业节能推进工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及家用电器和高效节电照明灯具,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从2006年开始,全市新建建筑均按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2010年执行率90%以上(其中市区执行率100%),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建建筑节能面积12.9万平方米,实现节能10万吨以上。全市鼓励和推广新建城镇居民小区应用公共太阳能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工程1个,面积8.14万平方米,移民搬迁和小康工程居住点实施应用了太阳能、沼气和再生能源,占全市新建面积的30%以上,比2009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生活用能方面,通过宣传积极倡导节能降耗和低碳生活。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等消费领域,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2009年实施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灯25万只,2010年推广使用30万只。并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组织申报了城市照明和亮化工程优先采用LED、太阳能光伏等高效照明产品项目。在农村积极推广实施太阳灶、沼气池等工作,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8000多座,推广使用太阳灶10000余台,近30万人受益。

五是着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引导和督促企业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加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使企业走自觉节能、自愿节能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从2007年开始,组织申报了固原正祥集团公司固原北塬、南塬供热公司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和隆德县城、西吉县城、泾源县城、彭阳县城集中供热项目,这些项目已获国家财政节能奖励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约7万吨以上标煤。2010年六盘山热电厂已建成,今年固原市城区可全面实施集中供热。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发挥效益。

六是加大节能宣传,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环境日,在城市、集市等群众聚集场所,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手机短信等媒体,采取悬挂宣传横幅、举办节能讲座、组织参加节能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节能和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宣传,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掌握节能方法,引导全民转变观念。并在每年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组织全市广大领导干部、公务员开展乘坐公交上下班及停电办公等形式的能源短缺体验活动,提升全体公民和国家公务员节约能源的意识,为节能减排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2)节能水平: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2.76%、5.02%、3.32%、3、26%、1.70%。“十一五”累计下降15.09%,完成总目标的100.6%。(3)能源消耗结构及变化

2010年全市能源消耗主要又以下构成:原煤:95.48万吨,折标煤68.2万吨;石油:28.22万吨。折标煤34.2万吨;电力:7.8亿度,折标煤28.5万吨。“十一五”随着经济发展,煤炭需求占比逐年下降,石油、电力占比逐年上升。

(4)综合产业结构能耗水平。2010年全市总能耗134.09万吨,万元GDP能耗1.6874吨标煤。其中,一产能耗6.53万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能耗0.27吨标煤;二产能耗49.3万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能耗2.84吨标煤,其中工业能耗43.64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96吨标煤;三产能耗52.69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28吨标煤;居民生活能耗 24.66吨标煤。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 **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年,我局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有关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和创建工作考核指标,立足扶贫移民工作实际,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态度,抓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打造旅游新亮点,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我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生态建设目标 我局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生态文

明建设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县扶贫移民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责任、工作目标,工作措施。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做到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移民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同期安排部署,同期检查督促。二是明确生态文明工作职责和工作要点,按照生态县、文化县、文明县、低碳县、平安县、优美县的相关要求,在制定扶贫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实施方案中,注重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的规划,在实施中高起点,高标准,高效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扶贫移民工作实际,将机关生态文明建设,乡镇、村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各分管领导为生态文明工作直接责任人,相关股室协助分管领导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第二责任人。

并将标管理分解到各股室,落实到每个干部职工岗位,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把文明文明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二、以扶贫移民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到位各类扶贫移民项目资金4085万元,占县下达任务4050万元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0万元,占任务的100%;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万元,占任务亿元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60万元,占任务2000万元的68%。二是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共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实施整村推进新村扶贫项目8个村,占全年任务的100%;完成扶贫减困人口420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启动实施连片扶贫攻坚计划县1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启动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该项目涉及乐安寺乡大桥村等共6个村,已完成项目投资2200万元,占规划总工程量的85%。

三是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将桥楼、三锅、蒿溪、前进的新村建设综合体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三谷现代农业旅游区建设;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完成了对低保和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并完成脱贫人口5610人数据迁移工作,已上报国办;完成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规划总投资亿元;“10+4”特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占全年投资计划万元的88%;互助资金项目工作运行良好;按时上报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有关情况材料;加强扶贫工作调研和宣传;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按季度兑现落实了直补资金,规划实施后扶项目19个,已完成项目投资390万元,占规划项目总投资的76%。完成了《**县曲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审批、《曲河水库**县曲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办法》的撰写和建立曲河水库人口电子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完成了曲河水库枢

纽工程区移址的相关工作。完成了宝电库区三个移民村避险解困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浙江长效帮扶项目全面完成。项目涉及7类10个,项目规划总投资3125万元,申报浙江长效帮扶项目资金1060万元,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工作互访,不断增进浙川友谊。五周年邀请浙江省领导及部份企业家共67人赴**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回访**、共谋发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积极做好援建后续工作。建立形成与浙江省各级党政联系、交流合作机制;扎实开展了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三、加强机关文明建设,创建优美服务环境

抓好思想作风建设,宣传氛围浓。局党组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等制度,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四大教育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业务

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干部职工思想作风进一步好转,及时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抓好制度建设,平安建设好。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勤政,促进效能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机关低碳建设,在扶贫村、户推进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机关平安建设,落实了业务工作和安全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无重大治安和信访事件发生。加强文明细胞建设,文明创建好。按县委、县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我局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一是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增加生态文明氛围打造,新增宣传字画标语10幅,添置盆花,增加了绿化、美化效果。二是通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窗口、文明岗位等细胞建设,提高

文明程度。三是加强党建工作和群团工作,推进法制“八进”活动,促进法制**建设,提升和谐社会环境。规范各种软件资料,报送及时。按照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行成专卷。及时报送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四篇:国土资源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优化资源配置 严格规划管控 主动服务**“生态”经济发展新常态

**市国土资源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常态下,**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一个中心、四个**”的经济发展总纲,生态成为这一总纲中的关键词,对我市今后经济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总要求,围绕主打“生态牌”的**经济新常态,主动作为,努力争取政策支持,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一、取得的成效

(一)坚持规划先导

1、极力保障生态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国土资源规划的管控作用,按照“合理布局、用好存量、留足空间”的原则,在全市用地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基本农田、新增建设用地布局入手,结合城镇村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格局,突出生态保护功能,严格控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用地,努力做好“两个统筹”(统筹基本农田和 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为生态文明建设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重点保障民生用地和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用地。我局对**市中心城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年规划修改(扩规)情况进行梳理,总规模为114.73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2.11平方公里,占比达到10.56%。

2、积极申请生态建设保护区。自2013年以来,我局积极与通道县人民政府会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向国土资源部申报万佛山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2013年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对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拟授予湖南通道万佛山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省国土资源厅于去年已正式行文批准通道县万佛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二)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1、强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按照省厅和市局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体现亮点”为工作理念,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去年我局按时保质保量完成44个各级各类投资项目建设任务,其中,连片推进示范县4个,一般省投项目5个,灾毁复垦项目11个,市县投资项目24个,全部完成验收和报备任务。这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大大提高了土地生态涵养能力,通过农田整治,建设了一大批适应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提高了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有效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

2、突出强化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耕地保护由单一的数量和质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管护,更加注重国土资源的生态文明建设。1-8月,全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已立案的涉及耕地10.85公顷。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510.68万亩,基本农田377.67万亩,确保了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44.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72.6万亩的目标要求。

3、做好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工作。按照省厅《关于安排实施2014市县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项目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及时向各县市区下达了任务指标,已安排各县市区使用本级开垦费安排1个损毁土地复垦项目,共计12个,资金361.52万元。同时,加大督导力度,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按时保质完成省厅下达的硬性任务。

(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1、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去年以来,我局积极落实国土资源部和省厅“矿山复绿”行动要求,对全市36个入 选第一批“矿山复绿”行动(2013-2015年)的矿山进行细致安排和部署,结合矿山具体实际和我市正在开展的“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五城同创”工程等活动,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今年4月我局对2013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下达的辰溪县寺前铺煤矿矿山复绿示范工程进行中期督查,该项目工程资金总额200万元,整个工程已完成80%。

2、城镇坏境恢复治理情况。会同安监、环保、公安共四部门人员集中对市区周边36家采石场、砖瓦窑进行专项整治。今年以来,结合源头治超巡查工作,组建5个巡查小组,不分节假日连续巡查,目前采石场、砖瓦窑源头情况稳定,绝大部分进城车辆都能做到平装密闭运输,基本杜绝由此给城区环境带来的粉尘污染威胁。

3、自然灾害恢复治理情况。结合生态环境文明和扶贫开发政策,把安居工程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住户进行易地搬迁,原居住点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做足生态经济发展文章,2015年全市实施搬迁避让1500户以上,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按照1个县1个重大项目、3个中小工程及一批临时应急处臵项目的基本原则安排部署和推进,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实施治理和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从实现项目的综 合效益最大化出发,积极在不断实践之中创新思路,现探索出“工程治理+项目开发”的经验模式,通过治理项目实施,解决了群众灾险隐患问题的同时,还为当地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实施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截至目前,今年自然灾害恢复治理类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4个、其余1个已完成95%以上的工作量并正在加紧施工中。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方面要创新国土资源配置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源配臵工作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以理念创新服务城市提质。结合**城镇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我们的国土资源配臵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统筹实行配臵立体化、配臵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土地配臵要从重视“城”转向关注“人”,把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提质改造全过程和各环节,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让居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在城市土地利用上保障城市生态用地。实行配臵立体化。就是用地配臵时要将城区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城市水系与地下管网、公共服务与城市空间、广告招牌与路边立面、亮化绿化与美化净化等等,一并纳入考虑范围。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实现土地资源配臵效益最大 化。实行配臵体系化。就是在土地资源配臵前要充分考虑对城市水系、湿地、山体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因建设项目用地对城市生态的干扰和损害,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朝着“城市融入自然”的方向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花。

另一方面要扎紧国土资源规划生态关口。科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高土地、矿产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经之路。国土资源部门要科学统筹土地保障与保护的关系,会同发改、规划、交通、水利、经信等部门,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严管地,合理用地,切实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严把国土资源规划生态控制关。对“两高一资”、违反生态要求、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坚决从严控制。符合政策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也要按照实际需求,合理确定供地规模,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同时,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积极促进矿山企业整合,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其三是提倡并实行健康有益的的消费模式;其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点就是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要建设生态大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生态,发展便没有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重视并且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又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经济增长即发展,即政绩。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一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以大量耗费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指标的增长。存在这样一来的问题,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只侧重于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而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政绩观有偏差。可见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确的政绩观既要与科学发展观相符,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和防止陷入新的误区:即偏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单纯的生态政绩观,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保护土地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植被保护、水土保护、荒漠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反对随意开垦,粗放耕作,破坏土地结构;其三要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改良土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其四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工程体系,它要求吧粮食与多种经济结构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既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又能有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弱质地位,提高农业规模化效应和竞争质量,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提倡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仍然是我省走向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业,壮大区域经济。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大气被污染,河流被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石漠化、沙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生态型工业化道路,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实现农业工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林草局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