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为了摸清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全镇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作详细了解,进一步做好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镇关工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全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式、访问式的调查方式,对全镇13个村(居)及镇中小学的父母连续外出务工四个月以上及全年累计外出六个月以上的0-18岁(不含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作了深入详细的了解。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1263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525元。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镇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镇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镇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
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
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
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镇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镇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镇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镇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镇、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篇:嘉祥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嘉祥县是农业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我县青少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迎接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的召开,县关工委于近期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形式进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3286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的2956人,占%,单方外出的9549人,占%,另有孤儿781人,占%;按留守时间,一年以内的 人,占%,一年到两年的 人,占%,两年到三年的 人,占 %,三年以上的 人,占 %;按监护类型,跟母亲的 人,占 %,跟父亲的 人,占 %,跟祖父母(外祖父母)的 人,占 %,跟亲戚的 人,占 %,自我居住的 人,占 %;按亲子联系,经常联系的 人,占 %,偶尔联系的 人,占 %,从未联系的 人,占 %。按联系途径,电话联系的 人,占 %,去父母工作地的 人,占 %。约7 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2、组建了以“五老”为主体的关爱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十五处乡镇和县直系统已建关工委组织45个,企业、学校已建100多个,村级建立565个,并配备了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
县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的时间、管理经验和热爱儿童等优势,把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全、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确定为帮助重点,并组织了300余名水平高、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助一”结对。近年来,他们不仅从经济上对留守儿童给予资助,而且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孩子们的焦虑和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3、创办了山东省首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202_年3月份,通过多方筹集资金9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梁宝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五、六年级,共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6人,其中留守儿童163人,辖区内该段适龄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上,采取全封闭寄宿制方式,每周一由监护人送至学校,周五下午再由监护人接至家中,周一至周五全天在校集体学习和食宿。
梁宝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通过发放“爱心联系卡”,让每一位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及时联系;由镇妇联、派出所、退休老党员、学校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填补了留守儿童家教缺位和亲情缺损等问题,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代理制”,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和“三知道”,即:每周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每月和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月向代理监护人进行一次家访,知道代理监护人和家长最担心的事、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知道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老师如何帮助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实施“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制”,对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进行物质结对帮助,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灵俱乐部”,通过“孝敬星、自觉星、自强星”的争星活动、“快乐双休日”活动、每周一次的“清洁日”活动、“爱的诉说” 活动,与孩子沟通情感、向家长汇报成绩、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进步;创建了“留守儿童谈心室”,与留守儿童面对面的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疑虑,对他们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及时予以纠正,解决了儿童心理孤僻,不合群等心理特点,达到与留守儿童心灵的共鸣。山东省关工委副主任王永清同志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202_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宁市十佳精神文明好事”。
4、开展了帮扶活动。
近年来,县关工委通过积极努力,协调资金10万余元,为留守儿童购置了爱心电话卡、学习文具、书籍等物品。县新华书店举办“读书·爱心夏令营”,为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捐赠3万余本图书,并在学校建立图书室。在202_年成立了“爱心助学捐助站”,通过社会渠道筹措助学基金款52800元,资助贫困学生136名。县电视台、县电台、简报社等紧密合作,去年以来发表相关报道20余次,广泛宣传报道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5、扎扎实实的抓了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整治网吧初见成效。通过电视台公布了监督电话,发放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倡议书,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春节、暑假等时机,联合共青团、文化局、工商局、公安局、教育局、广电局等单位,对全县互联网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了突击性检查,对违法违规经营业户进行了批评教育,共取缔“黑网吧”37家,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43家次,超时经营15家次,对情节恶劣的严重警告4家,责令停业整顿28家次,依法扣留主机30余台,路由器18块。
二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县关工委积极组织政法、司法及五老人员进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违法行为的侵害,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使青少年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较好地保证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是加大青少年维权力度。充分发挥县人民法院政工科和嘉祥镇第一派出所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加大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更广泛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广泛宣传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号码),使热线家喻户晓。
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请革命离退休的老干部进学校作报告60多场次,报告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广大同学深受感染,大大增加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等意识。组织进行了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青少年对党史党情的了解,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1、隔代监护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监护教育占半数以上,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2、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注意吃穿,不知道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出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3、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农村学校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其中行为习惯好的只占35%,中等占55%,有说谎、打架、沉迷于游戏等不良现象的占到10%。
4、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偏低限制了他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使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
三、突出重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除了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外,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处于德、智、体的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年幼无知,道德未成熟,智力未开化,体力未健全,容易退坡、变质、恶化,容易被伤害、被污染。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不论从生活状况还是心理状态,他们都经历着一种双重的冲突。因此,全社会都应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职责,完善学校、社会、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全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网络。
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网络,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中心环节。一是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积极探索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二是留守儿童家庭要切实负起责任。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及监护人
对其子女全方位的监护;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转变观念,尽量保持其家庭的完整性。三是社会要给予关爱支持。村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一些看病、上学、安全、抚育儿童等方面的困难。
2、对留守儿童进行多元化管理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增添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通过测量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展开帮助留守儿童的专项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的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以利于保护留守儿童和全部儿童。
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根据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设置农村留守儿童班,进行特殊教学管理,财政上给予相应支持。
3、建议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事务中心。由团委、少工委、妇联、计生、教育、公安等部门,与学校、相关社会志愿者组成农村留守儿童事务中心,进行儿童管理教育及开展维权工作。村级组织中,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团支部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级少年儿童事务工作,其成员可以由村一级的党员、干部和老师及当地在外念书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由县关工委、团县委、教育局、县总工会等部门牵头做好外出农民工子女的异地就学帮扶工作。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工会、团委、妇联、民政和村队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4、树立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
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曝光批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
5、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
一是“引凤还巢”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此,我们建议,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
二是联通家、校、村,培育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社会也要尽到应有的职责。联通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充分发挥村居、各乡村中小学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代理家长”机制,动员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自愿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由政府发给 “代理家长”聘书。代理家长主要职责是呵护其心灵,关心其生活,指导其学习。
三是建立留守家园,营造家庭氛围。做好亲情补位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家园,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学校成立“家务委员会”,留守儿童按不同年龄段组成不同的“家庭”,按家务性质划分管理段,留守儿童住宿、生活、学习、娱乐等各分项都设不同的“家长”,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长”的温情。畅通留守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公布教师的电话,开设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
四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观念,明确家长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父母在外打工应畅通与学校、孩子、家庭联系的渠道,每周至少要与学校班主任和孩子通一次电话,与他们交流沟通、交心谈心,随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和思想品德等各种习惯养成情况,加强亲情沟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并随时在关注着自己。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6、建立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要为农村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卫生部门要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做好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民政部门要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防止问题留守儿童外出流浪。对已经外出流浪的儿童,要给予及时救助,并在查清其家庭情况后,联系其监护人,将其护送返乡。对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应建立青少年或儿童活动中心,开展“替代家长”、“留守一帮一”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认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学校要开发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农村中小学要指定心理辅导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要注重素质教育,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7、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纳入相关的法律保障。要制订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已有的法规,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是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改革。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上保障农民工随住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正常财政预算支出范围,确保相关工作的资金投入。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为了摸清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全乡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作详细了解,进一步做好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乡关工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式、访问式的调查方式,对全乡11个村委会及乡中小学的父母连续外出务工四个月以上及全年累计外出六个月以上的0-18岁(不含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作了深入详细的了解。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通过调查,全乡截至202_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0-18岁(不含18岁)的农辶羰囟苁?740人,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
1.2:1。经过对全乡11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30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4人,占18%;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843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2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
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
[莲山课件] 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
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
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Article/zjbgqkbg/78113.htm
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文化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还有一句俗话“有娘生无娘教”,虽然是骂人没有教养,但却一语破的,指出了家庭教育是孩子茁壮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儿女成群,又多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年轻的父母成了一家的顶梁柱。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忍痛抛下年幼的孩子到外地打工挣钱。通常都要两三年才回一次家,有的甚至一去不复返。就这样无数天真的孩子沦落为留守儿童,就像失去父母羽翼的保护而独自飞行的幼鸟,孤独无助。这种状况在我们所调查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区的落塘村尤为严重:在7—16岁的孩子中,父母双亲都在外打工的占50%,只有父亲在外的占37%,母亲在外的占13%;其中,有60%以上的父母都在外省打工,大约25%的父母甚至不知去向;父母离开后,由于车旅费太贵,至少一年才回家,而在家呆的时间一般都不超过半个月。没有家庭教育,孩子们就如同狂风暴雨中的花草树木,有的夭折了;有的虽然幸存,但也难免畸形。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异常严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学习、生活、心理品德、生理健康和人生理想等五个方面;而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和人生理想的教育尤其需要加强,至于其他方面也有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特殊之处。
(一)学习上的教育
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家庭贫困而学费又很昂贵,大多数孩子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被迫退学,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念高中。但是孩子们非常渴望学习,也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们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更不用说旷课了。可看似生机勃勃,本该茁壮成长的小苗,树根却开始枯萎,是缺少阳光的沐浴还是少了雨露的滋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除少数自觉的孩子外,大多数人都处于中等偏下甚至倒数的水平。经过访谈才发现,他们不喜欢独立思考,作业没有质量保证,或者抄袭他人,或者干脆叫他人代做。追究原因时,家长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责骂一通,甚至无理地全怪老师教导无方。孩子的自觉固然至关重要,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因而家长的教育也不可或缺。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仅需要父母给予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刻苦上进的精神。此外,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也是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原动力,无论是电话交流、家访或是家长会,孩子们渴望父母了解自己、关心自己。但是,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识字不多,隔代教育显得懦弱无力,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以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根据对落塘村7—16岁孩子的调查,列出下表:
年级类别占抽样总数的比例学杂费用紧张程度喜欢学习的程度学习成绩的优秀率父母外出
对学习的影响度学习的主动性(上课发言、作业完成、阅读量)
中学生 25% 75% 85% 75% 20% 60%
小学生 75% 30% 25% 60% 40% 35%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家庭的学杂费用压力加大,孩子的入学率降低,中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25%。同是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更加成熟懂事;相比而言,中学生学习更加积极自觉,父母对其学习的影响较小,成绩的优秀率更高。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也更加珍惜,不如小学生般贪玩厌学。
(二)生活上的教育
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较少依附性和依赖性。由于家庭贫困而物价又飞涨,他们很少吃肉,也很少买新衣服,更没有多少零花钱。落塘村经济比较落后,村民生活水平偏低,一日两餐,并且几乎隔天就会做一次玉米棒子当主食。两三天能吃一顿肉的家庭仅约占12%,而75%以上的都很少吃肉,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难得闻到肉的味道。至于新衣服,70%以上的孩子都在爸妈回家过年时才买一次,甚至有约10%的人从来没有买过。但生活的拮据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耳闻目睹父母挣钱的艰辛,他们早熟、勤快、懂事、吃苦耐劳,积极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衣、做饭、砍柴、放牛、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不像娇生惯养,受惯父母宠溺的孩子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贪图安逸享乐和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虽然如此,贪玩好耍、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尚不成熟的孩子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再加上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约束,极易染上打架赌博、吸烟喝酒等恶习,整天与街头小流氓混在一起聚众闹事,踏上人生的毁灭之途。
(三)心理品德上的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耳提面命虽然聒噪,但却必不可少。当然,这并不是说留守儿童就心理变态或品质低劣,干违法乱纪之事是他们的专长。一般说来,家庭和谐,经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内心比较充实和有安全感,更明白如何为人处事。而留守儿童则多半内心空虚,常感寂寞孤独,充满无助感。时间的距离也拉开了孩子与父母心灵的距离,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不知如何面对;只好一味忍让,就算满腹委屈也不愿向父母倾诉。长久下去,孩子变得自卑、自闭、孤僻、冷漠。就落塘村的留守儿童来说,约70%的孩子都希望和父母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没有父母在身边,85%以上的孩子都觉得孤单寂寞,甚至会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感。当生活中遇到烦恼时,60%的人都会告诉朋友或同学,只有10%的人会想告诉父母,而余下30%的人则更愿意写进日记或闷在心里。遭受挫折时,60%的人都选择自己解决,而解决的办法大多都是忍让。人性本善,可怕的欲望却能把人引上邪恶之路。孩子随手摘一个邻居家的黄瓜、橘子,或是掰一颗玉米;老人们认为反正是自家种的,小事一桩,便听之任之。那时候,谁也没有想过要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偷”。可长此以往,孩子习以为然;将来也许就不再是一个黄瓜、橘子、玉米那么简单了。到那时才悬崖勒马,恐怕为时已晚。要是当初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纠正批评,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恶果了。除此之外,诚实、善良、正直等美好的品德都需要父母正确“灌输”,孩子才能把食物转化为营养滋补身心。
(四)生理健康上的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和青春期的教育。没有父母的监督,孩子们一日三餐很少按时,什么时候饿就什么时候吃;所以冰冷的食物成了家常便饭,肠胃极受虐待,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受到胃病的折磨。由于家里比较穷,落塘村的村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十点左右吃早饭,然后一直到下午五六点才吃晚饭;有些稍微变质的饭菜也舍不得倒掉。农村的卫生状况远不如城市,但是空气比较清新,所以孩子们普遍很健康。虽然如此,生病还是在所难免。只有约27%的人会去镇里的诊所治疗,而40%的人都仅仅用农村的一些土办法医治,甚至约13%的人就这样忍过去,任由病痛折磨。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们个人卫生状况比较差:不经常洗头洗澡,有些孩子头上都长满了虱子,而脖子上经常带着“项链”;指甲长了也不剪,里面积满了黑色的泥土垃圾;饭前也不洗手,一把抓在碗上就是五个手指印。舍不得花钱买牙膏牙刷,很多小孩都牙齿发黄;全家人共用一张毛巾,孩子整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也不换洗。如果父母在身边,肯定会让他们明白:穿得朴素破旧一点没关系,只要干净整洁就好。可留守儿童不会知道这一点,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此外,青春期的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女孩子。一般在12~14岁左右,女孩子的月经来临。有些城市的孩子尚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不用说没什么生理卫生常识的农村姑娘。初次面临时不知要如何处理,也不知道例假期间应注意多喝温开水,避免接触冰冷的东西和剧烈的运动等。她们有的只是惊慌、恐惧、担心和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五)人生理想上的教育
留守儿童从来不知道理想为何物。大多数孩子只想赶快长大,早点外出打工挣钱,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早日和父母团聚,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开。可是没文化的父母在外打工很艰难,最多只能做一些笨重的体力活;不但工资低,而且还经常被拖欠,简直费力不讨好。而有些人整天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敲敲电脑就轻而易举地把钱赚进了腰包。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所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要让孩子多念书。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小孩,七八岁就要干各种各样的家务农活,自己也觉得当农民太苦太累。再者,孩子们时而从电视上或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穷苦孩子考上大学,立志成才的事迹;加上父母的教育支持和我们这些大学生的鼓励关心,他们也立志考上名牌大学,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报效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落塘村,有约20%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0%的人仅把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当作理想,而其余60%的人则大都想当大官、大老板,挣很多很多的钱来改变衣食住行等一切不堪的现状。对于那些远大崇高的精神方面的理想,却很少有人问津。在留守儿童的人生理想方面,家庭教育基本是缺失的。农村父母眼界狭小,掌握的信息又十分有限,能把考上大学作为理想教给孩子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这时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引导来弥补。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无外乎积极开导和消极体罚两种,而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家长则主要采取后一种方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对他们不分场合地训斥、打骂,丝毫不留余地,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也容易让他们误认为只有用暴力才能够解决问题。当小孩之间发生矛盾时,也不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使得孩子与父母疏远,不再愿与父母交心,一个人生活在自己孤僻的世界里。小孩需要表扬、鼓励、原谅、宽容,家长不要一味地责怪,而应该恰当地开导,旁敲侧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选择什么或是拒绝什么。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在放纵和管教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管教过严,泯灭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不加管教或过度放任,孩子因无拘无束而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留守儿童比较懒散、自由、放纵,需要管教和约束;但是父母不在身边,而隔代教育又懦弱无力,使得管教这一环缺失。所以在村里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管理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
无量寺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4804
男 17971
女 16833
家庭户户数 9216
家庭户总人口(总)34739
家庭户男 17918家庭户女 168210-14岁(总)100530-14岁男 55280-14岁女 4525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帮到您!>>
>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xxxx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四、对策和建议>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 “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2_年3月7日—13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县委、县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调查地点:田幺坪村、黄柏园村 调查方法:工作驻点、走访、访谈
一、总体现状
㈠留守儿童比例大。在这次调查中,两村405名儿童中,有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的45%;就学90人,占在校生比例35%;辍学20人,占适龄入学留守儿童10%;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2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20%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3%被托付给亲友。
㈢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㈣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㈠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分布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困,监护人每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㈡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过度溺爱。
㈢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对监护人的教育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做出过激行为逃离出走,从而使得监护人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㈠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导致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三、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更应该站在对留守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
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社会培育出一代及格的接班人。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1.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四、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
⒊政府及社会方面。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县、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②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③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