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2021年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经验材料(最终5篇)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0-70848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2 12:53: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1年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经验材料

2021年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经验材料

党员教育管理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XX党支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围绕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机制,保证党员素质教育常态化

学习既是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项目党支部在学习形式上,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按需施教转变,在学习培训的内容上,重视引导广大党员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项目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班子中心组、专题培训、技术党课等学习制度。通过这些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的进行党性教育,使广大党员适应了形势要求,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要求大家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建立考核和监督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形象意识。做到党内重大决策和重大事务党员先了解、先讨论,做到党员带头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政策。

二、创新党员队伍的管理机制,保证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项目党组织通过强化纪律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使“两学一做”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失效。一方面,严格规范党员行为。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认真履行党章所规定的党员的义务,用《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重要法规来约束每一个党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党员自省、自检、自警、自励。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党内组织生活。首先是严格落实制度,实行组织生活目标化和动态管理。把党员参加日常组织生活情况量化,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评议党员的依据。其次,是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措施,会前广泛征求意见,会中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程序,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保证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

党员队伍建设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检验党员教育管理成果的标尺,项目部通过强化考核监督,督促职责履行,不断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坚持激励、约束并举的原则,把党员的权利、义务、职责具体化。同时,强化群众监督,通过定期征求群众意见,民主评议党员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主动,扎实有效的履行职责。并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学习,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落实整改措施,极大调动广大党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党员履职机制。首先,项目党支部对党员如何发挥模范作用,提出具体要求,使广大党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和努力方向。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各工区设置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激励和鞭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坚持奖罚分明,在强调党员讲奉献的同时,坚持讲责任、讲奖罚,改变能干不能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促使越来越多的党员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增强党员发挥作用的监督力度,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群众监督等方式,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XX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蓬勃开展,全体党员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工作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名党员就如一面旗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体员工克服困难,顽强拚搏,推动项目生产经营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二篇: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统筹城乡党建和谐发展

王晓峰

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是尊重党员个体差异、满足党员个性需求、挖掘党员个人潜力,建优建强党员队伍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必须统筹城乡、上下联动,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一、创新管理理念,着力整合资源

1、坚持“组织联建”,整合党建资源。一是结对帮扶。采取“1+1”或“1+x”等方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城市社区党组织与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实行班子联建、党员联育、活动联抓、难题联解。二是抱团发展。将产业相同、资源互补、地域相邻的行政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创建联村党总支,由乡镇领导兼任党总支书记,加强工作协调。三是链式延伸。依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将党组织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增强党组织的专业性和集聚力。

2、坚持“以‘缘’分类”,整合参与人员。一是按照“趣”缘分类。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协会、沙龙和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切磋技艺、丰富生活,带动群众、造福社会。二是按照“业”缘分类。“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加强党员分类管理,要根据职业特征和社会需求,组建专业团队,合力攻坚破难,求实、求精、求专。三是按照“居”缘分类。以村社、楼栋、小区等为单位,细化管理网格,推行组团服务,彰显党员品牌,引领文明新风。

3、坚持“量化考核”,整合管理规则。一要全面科学。根据党员分类情况,科学制定考核细则,既考虑加分,又考虑扣分,做到具体细致可操作。二要注重结合。要把握工作尽职、生活文明、回馈社会三个支点,做到履行基本义务与发挥先进性作用有机结合、保护特殊群体积极性与发挥分类管理的激励效应有机结合。三要动态调整。根据党员工作、身体、居住地等因素变化,动态调整党员类别和考核标准,保护确有困难党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创新工作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1、科学划分类别,增强党员内驱力。一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农村和社区实际,分别设置“双强双带”、矛盾调解、卫生监督、政策宣传等岗位,通过个人选、党员议、群众评、支部定等方式,让无职党员“有位、有为、有责”。二是在职党员依岗管理。依据岗位职责,按照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述诺、群众评诺的工作要求,激励在职党员自我约束、岗位争先。三是特殊群体区别对待。对老年党员实行关爱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协同管理,对学生党员和自谋职业的退伍党员实行委托管理,对预备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做到各有侧重、和谐相依。

2、科学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影响力。一是开展窗口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在与群众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尤其是一线窗口,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群众最满意窗口”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党员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二是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按照“一人一岗一面旗”和“小型、经常、多样”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机关党员进农村(社区)“三四三”推进机制,即机关党员持“报道卡、回执卡、反馈卡”三卡,全员参与“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农村(社区)活动,每年到农村(社区)讲一次党课、做一次公益、办一件实事。三是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按照一个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困难党员、一个机关或城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帮扶一名农村党员的工作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努力做到“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寻找一条致富路径、培养一种增收技能、带动一方困难群众”。同时,要加强与上级党组织和发达地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博采众长、借智借力,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科学进行指导,增强党员战斗力。一是加强思想指导。采取集中学、自学、个案分析、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坚持每月一次政治学习,严格执行考勤和缺课补课制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共同提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采取党组织“搭台”、党员“点菜”、技术人员“主厨”、双向选择培训课程的办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帮助党员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工作本领,提高“双带”能力。三是加强发展指导。尊重党员发展愿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给有志于高位求进的党员创造学习交流提高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创新绩效考评,确保务实高效

1、推行积分管理法,体现绩效叠加。一是业务工作求创新。对业务工作有创新,得到上级认可,给单位争得荣誉的按级别加分,对业务技能不精或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扣分。二是中心工作求突破。积极参与中心工作,着力破解工作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的加分,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的扣分。三是应急工作求降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或其它突发事件处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的按贡献大小或参与次数加分,不听从安排、不服从指挥、不积极参与的扣分。

2、推行动态考核法,体现过程监管。一是一月一考评。每月一次支部考评会,对党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自己找、同志帮、上级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原因、监督改进。二是一季一公布。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员绩效考核结果和分类管理评(得)分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三是一年一奖惩。将积分管理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民主评议、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的重要依据,鲜明导向、逗硬实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推行同步评估法,体现简单高效。一是与日常检查同步。利用日常记录、下乡调研、走访了解、网上交流等多种途径,经常性了解党员分类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与业绩评估同步。把党员党性考核与工作业绩认定一并进行,形成党性考核与行政考核“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信息同享、过程同控”的工作格局。三是与党员评议同步。邀请上级领导、单位同事、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对党员进行满意度测评,考察党员平常是否下深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三篇: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但在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大胆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逐步形成教与管的有机统一。

一、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重新审视与高度重视的同时,机制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

1、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的多元性,给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党员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和时代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党员思想日趋活跃的现象,亟需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实现党员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和机制的创新。要突出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抓住新形势下广大党员认识不清或容易发生困惑的问题,重点帮助其从思想理论上弄清是非。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要着力进行党风党纪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分层次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

2、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的“不纯洁性”,给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治党不严转变为从严治党,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从组织角度讲,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标准,从严掌握和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注意区分认识模糊,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抵触情绪,拒不执行的界限;区分在一时一事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的界限;区分愿意接受教育,积极改正错误与态度不好、屡教不改的界限;区分老弱病残等客观原因没有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与革命意志衰退,长期消极落后,拒绝履行党员义务的界限;区分由于党组织原因影响党员发挥作用,同党员本身不愿发挥作用的界限等等,从而使党员处置不偏不倚,不错不漏,公正合理。对不合格党员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眼于教育、帮助、提高。在此基础上,只要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该处置的坚决处置,绝不姑息迁就。

3、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任务的日益繁重性,与渐趋薄弱的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不相适应,需要从过去只注重党务干部的使用转变为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越发展,党员队伍建设的任务就会越重,要求越高。但是与这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重要的工作职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有个别单位的党务工作吸引力下降,有的单位把党务工作作为一种安置性的工作对待,党务干部力量配得不强,党务干部的知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重视加强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党务干部安心、热爱党务工作。同时,要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加速建设一支既懂党务、又懂经济的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要本着“稳中有动”的原则,有计划地实行轮岗交流,尽量减少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政工”。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党务干部培训,向党务战线“输血”,及时选调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充实到党务干部,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要提高党务干部的“参与度”,对重大的经济、业务活动,邀请党务干部参加,便于他们了解经济、业务工作的全局,更好地为促进经济、业务工作服务。

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其内涵与标志必须体现新形势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党的先进性。

1、严把“入口”,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机制。发展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当前,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入口要严”的要求,重点把好“五关”。一是把好推荐确定关。通过各种渠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公开推荐优秀人才,把那些思想进步、政治素质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群众威信高的青年推荐为优秀人才,在党组织的培养引导下,使其早日加入党组织;对推荐出的初步人选和确定本发展对象,要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中,进行公认度测评,从理想信念、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履行义务等定性内容方面进行测评,好中选优,确保质量。对公推出的优秀人才,党组织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要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积极靠近党组织。二是把好培养教育关。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训和党的知识考核答辩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才能列为发展对象;在发展入党前,上级党组织要对发展对象重点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并进行考核。三是把好群众监督关。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党组织要将确定、吸收或转正的对象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五是把好质量责任关。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照程序和标准发展党员的基层党组织提出批评意见,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其失误责任,必要时给予党纪处分。

2、全程管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教育、管理、监督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创新教育机制。搞好党员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把理论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在教育的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缺乏对党员个性了解和渗透的单一型教育,向区分党员的职业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而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的层次型教育转变;由过去你讲我听的静态教育,向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动态教育转变;由缺乏沟通的单向引导型教育,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待的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正面示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电化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教育相结合;党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关心帮助相结合。拓宽教育广度,挖掘教育深度,加大教育力度。二是强化管理机制。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党员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和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中青年党员和骨干党员实行责任书管理,采取定项目、定指标、定时限、定奖惩的“四定”措施,对年老体弱党员实行指导性管理,着眼于老有所为。三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帮扶、党小组结对帮促、和“党群联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接受锻炼,提高素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个人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班子成员与党员谈话制度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监督和约束。

3、敞开“出口”,创新党员组织处置机制。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敞开“出口”建立吐故纳新机制,才能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创新党员处置机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规范评议程序。民主评议定格是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前置程序。在评议方式上,可以采取党员评议、群众评议和组织考察的办法,适当扩大参加考评的人数和范围,可借鉴“学教”活动中集中教育的做法,由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指导评议,加强督促,保证质量。在评议程序上,要保证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二是准确评议定格。要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掌握违法违纪党员的政策界限,在正确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对党员给以准确的评议定格意见。三是落实处置措施。要区别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队伍的结构、思想观念等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必须把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综合水平放在首位。

1、要着力解决党员能力素质问题,建立党员终身学习机制。党员的党性观念强不强,归根结底是对党员能力素质的检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每个党员来说,加强学习就是增强内功、培元固本的根本。要围绕党在新时期的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终生讲学习的机制,提高党员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一是要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针对当前在党员中表现出来的厌学倾向,要促进党员学习教育与部门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力戒学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增强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强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在学习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坚持以启发引导为主,防止机械地记忆或灌输,克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三是要增强学习手段的科学性。现在是信息社会,传媒发达,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广泛而通畅。在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手段上,要综合运用教材、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多媒体、网络等阵地和手段,对党员进行较为系统的经常性教育。通过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思想政治靠得住、工作能力有提高、作风纪律过得硬。

2、着力解决党员无所作为问题,建立党员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科学的约束机制可以保障党员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当前在一些党员中存在的无所作为问题,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一是要切实维护好党员权利。如果党员平时发挥作用只限于开开会,不参政理事,自然缺乏积极性。要树立党员的主人翁思想,确立党员在管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统一,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党员权利的教育和党员权利的保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改进党组织设置方式。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让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四是处理好党员奉献与得失的关系。时代在发展,在党员利益关系上,不能再一味强求党员无私奉献,党员也有获取报酬的权利。通过一定的奖优罚劣措施,可以更加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约束机制上,要用《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约束每一个党员,按照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逐条对照检查每一个党员,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和腐败行为,决不姑息迁就。把党组织监督与党员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

3、着力解决党员管理缺位问题,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动态型经济,党员的流动性、交往的广泛性和生活的多样性,使党员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在不断变化。这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要打破工作体系的封闭式。在新的形势下,要主动适应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在教育管理上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主动进入党员的各项社会活动之中,管理关口前移,实行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有效堵塞管理漏洞。要打破管理形式的固定式,针对党员流动性增强的特点,为防止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要建立“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扭紧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可探索设立党支部,既可以维护外出党员的权利,又便于加强对外出党员的有效监督管理。

第四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五篇:机关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徐伟民

近几年来,我们市供销合作总社机关党组织坚持以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用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内容,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方式,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组织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学、做、创”、“创建服务型机关,争当供销先锋”、“争当优秀党员,创先进党组织”、“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领导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机关党建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升的良好效果。

一、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党员,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工作出色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是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的主题。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不仅是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根本措施和基本手段,也是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注重摆正关系。我们把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摆在全部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摆在学习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着力在安排部署、组织落实、考核监督等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工作中,突出抓好主题活动,着力用开展主题活动的成效考核和检验党建工作,使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全部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注意摆正规定时间、规定的内容、规定要求的主题活动与常规性的党建工作间的关系,着力强化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的功能作用。既相互穿插,又相互融合,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得益彰,既增强了主题活动的效果,又使常规性的党建工作借助主题活动为载体得以丰富、充实,充满活力。

(二)注重机制建设。我们把能否抓好主题活动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把组织开展好主题活动列为单位“一把手”领导责任制考评的重要指标,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度,分解落实目标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市社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主任具体负责、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带头落实、机关党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用科学、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主题活动的扎实开展。

(三)注重制度保障。我们在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培训工作制度等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制度中,都对开展主题活动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和要求,着力用健全完善、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保证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

二、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新形势下市供销合作总社机关工作职能的逐步变化和运作方式的不断调整,给我们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紧跟上供销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好践行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我们始终坚持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用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领导供销社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科学设计方案。我们每年都根据上级的部署,紧密联系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设计和安排一两项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为使主题活动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遵照活动安排要有操作性、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活动效果要有目的性的原则,在对活动的预期效益、运行成本以及辐射面、长效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题活动方案进行科学设计,明确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

(二)突出活动主题。每项主题活动,我们都紧紧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素养,运用科学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业务素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作风素养和践行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领导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时期党的建设主题和党建工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确定活动的主题,用鲜明的主题思想保证把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拓展活动内容。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供销社中心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策、法律、市场经济理论、合作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作为重点内容,充实和拓展到主题活动中,不但增强了主题活动的针对性,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题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活动方法。我们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中始终坚持进行“四个教育”的工作方法。即:采取讲党课、专题辅导、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坚持进行同志式的正面教育;采取知识测试、竞赛、论坛交流、理论研讨、座谈讨论等形式坚持进行交流性的互动式教育;通过党员活动日,参与组织生活,帮贫救困等形式坚持党员干部自觉性的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坚持开展对党员干部的带动性教育。

(五)注重活动实效。我们注意从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促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践行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的角度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注重活动的实效性,突出活动的针对性,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放在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推动中心工作任务完成的实际效果上,努力使党员干部成为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灵活、科学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供销社工作实践的模范。在创建服务型机关主题实践活动中,为了使主题活动融入和服务于市供销社中心业务工作,使党员干部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的使命意识,我们组织党员干部为深化供销社产权制度和经营业态改革,构建我市农村现代流通体制,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献计建言,所有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题的“供销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以及供销合作经济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也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但引发了党员干部对供销社改革与发展前景的思考和讨论,实现了良性互动,也使党员感到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既贴近实际,又开阔思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更需要有其发挥作用的载体依托。开展主题活动的意义不但是在于提

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在于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既是党员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

(一)找准定位。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跳出“就活动抓活动”的圈子,把活动载体定位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党员的根本上。我们着力把主题活动定位于服务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定位于服务供销社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个人优势结合起来,使活动成为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平台,既能突出中心工作,又能带动整体工作。同时,我们十分注意围绕党员的思想实际谋划主题活动,正确分析和把握党员思想的新变化、新情况,落实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载体措施,并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员的民主权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强化监督。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党员组织到活动中来。主题活动中,我们一方面着力强化组织监管。在健全必要的思想汇报、民主评议等行之有效制度的同时,建立完善了考核制度,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作为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加强督促检查,切实促进机关党员自觉参加主题活动。另一方面,着力强化群众监管。通过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述职、实行党员评优、党员考核结果公示制等形式与手段,建立起群众性的监督管理网络,既给每个党员增添发挥作用的压力,又给每个党员增加发挥作用的动力。

(三)严格要求。把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必须在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党员提出严格要求,使

党员明确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明确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比如,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我们着眼于用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引领和推动我市供销合作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增强发展意识,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营造发展氛围方面对全体党员提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要求党员干部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不愿意解放思想、不敢于解放思想、不善于解放思想的问题;着力解决破解发展矛盾和问题,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创新举措的问题;着力解决完成供销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艰巨任务,发展定位不高、发展思路不宽、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在为三农服务中谋划、定位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地用解放思想来寻求新突破,用思想解放增创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超前谋划,只争朝夕,切实把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标准落实各项工作,真正以思想的解放、观念更新带动创新能力的进一步释放,推进发展理论、发展思路的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求全体党员在创新基层社改革模式、创新“新网工程”建设举措、创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途径、创新直属企业发展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等供销社振兴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做解放思想的模范,做推进改革的模范,做推动发展的模范。

建德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

2021年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经验材料(最终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