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社志联动”对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效果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0-86778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0 21:07:15 来源:网络

“社志联动”对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效果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8500万残疾人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此外,在社会层面探索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提升残疾人社会融合程度、鼓励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是建设包容性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及社会融合概念进行了界定,列出了当前我国现有的三种社会工作与大学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模式,就“社志联动”模式对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了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

社会融合;

残疾人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建立起了“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结合专业社工的职业性带领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了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人力、专业资源。一方面,志愿服务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行为,缺乏组织性和专业性,在服务的过程中也易出现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缺乏特色、志愿者流失率增加、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缺乏长期性和常态化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志愿服务朝着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也不利于其回应社会服务的需求[1].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在专业化、职业化助人理念和方法指导下的职业,其理念和原则能够转变志愿者的思路,且专业化助人方法能够在发掘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服务方案以及志愿者的评估激励等环节中为志愿者提供指导,将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将助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核心概念界定

2.1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2.2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3].2.3

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指胜任工作、扮演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支持系统(婚姻、家庭、社区角色和关系)、娱乐休闲活动、社会交往、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等[4].3

三种“社志联动”模式

3.1

由社区工作者主导并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的助残活动

在这种模式下,以社区工作者为主导,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参与方。志愿服务设备、场地、对象等均由社区工作者提供。此模式具备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但缺乏创新性,并与实际志愿服务存在需求脱节现象。

3.2

由大学生志愿者提出助残服务要求,并对接社区工作者展开的助残活动

该模式是由大学生志愿者主动联系社区工作者,自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行组织联系志愿服务人员来开展的助残活动。社区工作者在该模式下仅提供宣传及场地支持。此模式下的助残服务具备创新性与生活性,但在实践活动的内容上缺乏严谨性,实践活动效果有待考证。

3.3

由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合作开展的助残志愿活动

此种模式是由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建立联系,二者合作开展的助残志愿活动。在活动内容、场地、人员上均有很大选择空间,同时具备活动设计上的科学性及创新性,对于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具有极其显着的作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助残服务模式。

4“社志联动”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现状

4.1“社志联动”在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

以残疾人视角来看“社志联动”能有效推动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高。在“社志联动”模式下,社会工作者能将自身在社会服务领域具备的成熟理论和方法注入志愿服务中,为志愿服务的需求评估提供专业支持,协助志愿者在服务中客观全面地评估残疾人需求,并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层级分类,变“粗放式服务”为“精细化服务”.该联动模式能根据不同残疾人的自身特征来设计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步骤,帮助残疾人掌握一门特有的技能,以提高就业能力,使之成为残疾人的一项经济来源支持。

“社志联动”能积极推动残疾人心理健康发展。“社志联动”的模式有利于将社工的专业性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群体性联系起来。实施了“社志联动”的社区通过选拔专业的社工与优秀的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社区残疾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变化,能够对一些异常情况采取及时的处理。“社志联动”在残疾人融入社区和心理保护方面能够展现出一种及时性、针对性与预防性。

“社志联动”可推动残疾人文化知识水平提升。“社志联动”实现了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两者优势资源的整合,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而大学生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优势。残疾人由于身体或者精神方面的缺陷,普遍教育水平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社工负责联系教育机构,而大学生志愿者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教授给残疾人,共同帮助残疾人提升文化水平,能有效增强残疾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于社会视角来看“社志联动”推动社区建设,在“社志联动”模式推广之前,大学生志愿者大多是零散地进行服务,而在“社志联动”之下,社工通过整合各大高校的志愿者资源,在帮助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社区服务建设[5].“社志联动”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使得两者优势互补,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介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与资源,弥补社会公共服务无法惠及每一个个体的不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联动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阶段社区治理的一系列瓶颈,在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激发社会活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志联动”可促进社会关爱的传递。社工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的同时,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状,而大学生志愿者存在群众参与度高而专业性不足的情况。在“社志联动”模式下,社工指导志愿者,志愿者广泛联结群众,群众响应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由此构成一个良性循环[6].在这个循环中,随着群众加入志愿服务的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关爱与文明也在随之传递。

“社志联动”能积极促进社会包容观念的培养。奥利弗

(M.Oliver)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有关残疾的社会模型认为,残疾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残疾人个体由于生理或者心理的失调而导致生活功能受限;二是由于社会结构障碍或者外在环境支持不足而使残疾人无法正常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7].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残疾不仅与残疾人本身有关,与社会这个外在因素也有关,而且后者通常是残疾人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联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了一种外在的环境支持,表现为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保护与一些必要的服务。通过“社志联动”的影响,在社会逐渐培养起包容观念,为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扫清障碍,帮助他们改善生存和发展状况。

4.2“社志联动”存在的问题

4.2.1

对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效果的不足

在个人层面,残疾人自身认同感较低,由于其自身条件不足,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心理会严重阻碍残疾人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在“社志联动”模式中,不论是社工还是志愿者都只能从外部缓解此种心理,无法从根本改变。另外,残疾人心理承受力较差,这种心理弹性较弱的现象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的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后遗症,而且,在“社志联动”模式下,志愿者和社工的保护与安抚很可能会起到负面效果,导致残疾人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愿意走出圈子融入社会。

在社会层面,残疾人就业前景较差。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公司企业对于残疾人的接纳度并不高,同时由于残疾人自身的不足,其就业面非常窄。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残疾人的工作机会非常少且残疾人的就业热情也会降低,这对于残疾人融入社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而且,家庭支持度也较低。通常残疾人在融入社会中需要很多来自外部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由于经济、心理等因素无法给残疾人必要的支持。

4.2.2

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盲目性,缺乏合理的安排与计划。大学生作为助残的新兴力量,常常以较为表面的形式参与服务,欠缺考虑长期效果,有待形成体系,所以无法让自身的志愿服务效果最大化,这也可能反作用于志愿者本身,使他们的积极性下降。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力量较薄弱。社工本应该是志愿助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群众认知的不足,目前社工人数相对较少,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待加强,这也是限制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相结合,本应是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但由于此模式发展时间较短,两部分结合不够紧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常常是分别独立进行。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联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叉部分”和“遗漏点”,浪费了大量的服务力量,两者之间没有起到1+1>2的效果。

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对策

5.1

外部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在构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制度环境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长期存在既有历史文化的传统影响,也有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限制,还包含残疾人自身能力和意识的局限性。缺乏提高残疾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的整体规划是其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完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制度环境体系,通过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残疾人平等地融入社会[8].5.2

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仍在探索中,尚未成熟。不过,最好的方法保障模型和连锁的发展过程是由政府颁布相关文件,明确将“社工-志愿者”连锁模式纳入我国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双方的本质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

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长效机制离不开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只有在运营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才能实现模式的长期稳定发展。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应避免“联动而非行动”,加强沟通联系。努力做到“联动、主动”,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实现“联动、持续行动”,建立联动长效机制。

5.3

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1)提高残疾人的家庭认可度。残障人融入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庭对于残疾人来说是最坚实的港湾,美国人类学家奥茨曼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最稳定、最独特、最耐久的制度。家庭互动对于残疾人家庭参与以及社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关爱,理解残疾人对于家庭的精神依赖和物质依赖,不断缩小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让残疾人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和呵护。除了道德约束之外,还可以尝试建立社区互动机制,使残疾人可以长效、稳定、持久地和家人保持联系,满足残疾人的精神需求,可以改变他们逃避与人交往、自我疏离的态度。

(2)促进残疾人的社区接纳度。残疾人因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伤害,因此,残疾人从心理层面上也就更加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9].残疾人社区应该积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帮助残疾人探索与社会彼此接纳的有效途径,使其从心理上回归社会到接纳社会。同时,扩大专业社工的队伍,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更加专业的服务,让残疾人感受到来自于邻里的关爱,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3)增强残疾人的社会认同度。残疾人需要得到社会认同。为了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加大宣传,形成志愿助残的风气,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社工或者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应该保障残疾人休闲娱乐以及交流的场地,加大对于残障人士文体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比如阳光家园等,让残疾人可以互相交友,互帮互助。同时在公共场所应该注意残疾人的出行问题,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做好保障。

5.4

个人能力的提升

(1)促进残疾人主动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生活的不断展开,残疾人需要尽可能地参与到社区的共同活动当中来。在社区为残疾人提供帮助的同时,残疾人本身及其家庭也需主动积极地联系社会,寻求社会的支持和社会地位的认同,在相关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增强与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的交流与沟通。

(2)促进残疾人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劳动就业是保障残疾人生活最根本、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当今世界,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求企业招募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工,二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到福利企业进行就业。但这些就业工作的基础是残疾人本身要有一定的就业能力[10].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积极安排残疾人专业技能的学习,建设专业的残疾人学校,帮助残疾人尽快适应现代社会,更快地拥有可以谋生的技能。大力建设残疾人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养[11].结语

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而助残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工作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的合作帮助。帮助残疾人在工作上、生活上、心灵上全方位融入社会,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联动的目标。而“社志联动”模式的出现,不仅能够为残疾人提供融入社会的平台,更在助力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社志联动”研究大多处于实践阶段,随着实践阶段的经验积累,对于此模式的研究会愈发深入,其效益也会更加显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联动服务在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周波。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_,31

(2)

:76-80.[2]

王昆来,杜国海。企业伦理新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_.[3]

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_.[4]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

刘宇飞。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合作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_.[6]

周轶,汪慧。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方法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_,25

(03)

:78-82.[7]

许巧仙。社会包容视角下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出路[J].学海,202_

(6)

:61-65.[8]

刘志春。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制度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_.[9]

魏春艳,孙献祯,曹继明。求生之路: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_.[10]

莫洪宪,林莉红。残疾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_.[11]

何云霞。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_.

“社志联动”对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效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