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胡坊中心小学 肖月珍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才能谈如何成才的问题。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习惯有待于改进。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关注学困生,体会宽容与善待别人是一种美德。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困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例如,我班林平同学,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口吃,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的尊重、注视、宽容他,给他创造树立自信的机会,能回答的问题尽可能给他展示的机会,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的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轻易下结论否定他的发言,更不允许同学的嘲笑发生,而是通过大家的交流让他重复回答再漂漂亮亮的做下去。在学习中他感受到了老师的保护和同学的爱,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近一年多老师、同学的帮助,他不懈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课堂上也能大胆的发言,性格也很开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如何宽容与善待别人,这是一种美德 关注学困生,使他们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学会友好合作也是一种美德。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全面提高学习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因此,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差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教师又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关注学困生,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使学生体会关注也是一种美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教学的重心必须向下移。首先,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时,这时,老师要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这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多一分细心,多一分留意,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耐心,多一分责任,学困生就会更快乐,就更能促进他们爱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学困生的成绩才会提高,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后进生也叫“学困生”,在我们教学的整个历程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我在 数学教学中几点浅显的做法,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鼓励对待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应与学困生多接触、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帮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他们生病时伸出关怀之手,体贴他们的疾苦;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重新走入正常“轨道”,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那颗滚烫的爱心在温暖着他、关怀着他,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们心中不能存有“差生”这个名词。当师生间在情感上达到了心相通、情相融时,便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和感染效应,使学困生学习数学有了兴趣。
爱是人类情感的交流,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去要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要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苦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最初发生的快息引询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学生就会自然的产生兴趣,并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成绩。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的经验知识,特别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向,所以作为活动的动机是不可缺少的。而学困生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与应用,是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买东西要算账,走路要选择最近的路,看地图要估算两地的距离,银行存款要算利息,看天气预报要懂得“降水标率”是什么意思。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一方面讲清楚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讲清楚它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如红狮队在体育中心比赛用的足球场地占地多少平方米?若你家装修房屋用多少块砖铺地才不会造成浪费?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这样一来,学困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排列,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学困生其兴趣范围是较狭窄、单一的,从兴趣的内容看,学困生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为此:
(1)选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或卡通形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2)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与要学知识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注意语言准确明了、尽量符合各类学生的接受水平,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启发性,使学困生的手、眼、脑、口、耳都参与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学习内容。
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们也同样需要家人、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和信任。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要使学困生的认知系统的优化和他们心理动力系统的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其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绥棱县第五小学 杨庆霞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提高数学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和教师在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我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例如: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我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学生思维水平逐步提升,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把课堂教学过程趣味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启动认知。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利用电教媒体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运用电教媒体制作动态教学课件,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化静为动的效果。“客货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4千米,3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最初动态课件显示客货两车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驶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画面通过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客货两车每向前移动一段,表示各行1小时,即56×1和44×1, 同时表示两辆汽车一共行了56千米、44千米(闪烁两下,强调速度和),接着演示第2小时,第3小时的操作,最后一直走到两车碰到一起(指示灯连闪两下,强调相遇)。精准简明的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理解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了对知识的认知过程,降低了传统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1)、练习的设计体现生活性。
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16人去天鹅湖游览,门票每人10元,满20人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17人不够20人,不能享受优惠,所以共花10×17=170元。第二种方案:因2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买20张,需花10×20×80%=16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2)、练习的设计体现阶梯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练习的内容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中。”这就要求练习,紧扣教学要求,突出重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练习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习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有一定的层次性;练习还要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系统,另外设计练习还要着眼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又能适应少数优等生和学困生的需要,使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练习,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使后进生能够“吃得了”,优等生能够“吃得好”。如圆柱体积计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补充以下一组题目:
1、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请分别编出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及高求圆柱体积的应用题。
3、请编一道圆柱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相等,求体积的应用题。
4、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其中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1、2题就可以了,对中等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对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就可以对第4小题进行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总之,我认为高效课堂里的高效不是指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会了多少知识,并能利用已会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多少。课堂的高效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能让学生学得好并快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陈启华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
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