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5篇模版]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0-86659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9 21:43: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充分发挥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发展壮大旅游业,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努力将xx文旅产业培育成xx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1.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编制《xx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补短板,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强化县图书馆各项基础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推进县乡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按照《xx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的“七个一”标准,到20xx年底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2.提高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站)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有计划建设博物馆、美术馆。为每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购买公益文化岗位文化协管员1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县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全部面向基层,每年送文艺演出到每个行政村(社区)不少于1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自行组织10次以上群众文体活动;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3.支持艺术创作与生产。出台《xx舞台艺术精品奖励办法》,设立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专业院团进行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艺精品。对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专业赛事,获得专业艺术类重大奖项的院团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引进国内外名家名剧等艺术精品剧目到xx演出,对演出5场以上的给予引进企业或单位一次性资金补助。鼓励挖掘xx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原创舞台剧创作,对演出50场以上的给予奖励。支持旅游景区和文旅企业邀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创作排练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演出场次超过200场的给予重奖。扶持传统戏曲艺术发展,打造豫剧祥符调复兴基地。开展戏曲、杂技、曲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4.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出台《xx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办法》,扶持购买文化惠民活动、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演出活动和文化志愿者文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非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对规模在1000平方米及以上,每年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12期以上、每次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非国有文化场馆,采取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给予扶持。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出台《xx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设立县级级非遗保护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x万元,用于县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支持非遗进乡村、进街区。鼓励县文化馆广泛征集xx历史文物、历代名人书法作品,给予资金支持。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引导运用数字化等手段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鼓励按照文商旅模式建设特色博物馆,增设咖啡馆、茶餐厅、书店、购物中心等设施。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落实《xx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建设非国有博物馆群落,引导非国有博物馆集聚发展。对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状况评估中评为“优秀”档次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二、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6.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支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资格乡镇,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成功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命名的乡镇或村,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鼓励工作创新,对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并被上级验收部门认可的,视情况给予奖励。加强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促进园区专业化、市场化、集聚化发展。对新通过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认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各乡镇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7.支持创意产业发展和“xx礼物”研发。编制《xx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文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乡镇(村)和社会资本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街、传统院落、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创产业园区。支持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打造“xx礼物”品牌。每年开展“十大文创精品(城市伴手礼)”推荐活动,并给予资金奖励。

8.鼓励原创影视、动漫产品创作。鼓励影视机构创作宣传提升xx形象,以杞文化为主题,以xx为拍摄地的原创影视剧作品,对获得全国常设性文艺类奖项或国际性重大奖项的,或在全国院线上映或在省级以上卫星电视频道播出的,或在网络上播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分别给予重奖。支持动漫企业发展。对我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企业,原创动漫产品经文化部门批准正式上线运营的,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9.大力支持文庙保护、改造和利用。加快文庙、护城河等保护立法,设立文庙保护修缮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文庙及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复兴和文物古迹保护展示。大力实施城市“双修”,坚持“政府主导、民生第一、保护为主、产业优先”的原则改造建设文庙。

10.加大文旅产业招引激励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文旅企业落户xx。对《xx日报》和《xx日报》发布的近3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或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旅游协会共同发布的近3届“中国旅游集团20强”企业,或国家行业协会公布的年度排名前20名的国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和年度排名前50名的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特别是3星级以上酒店和文商旅综合体,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由县财政给予重奖。支持国际国内知名高端艺术品投资及交易企业、动漫影视企业、体育竞技企业、演艺机构和国际国内知名高端艺术品行业的投资、拍卖及交易平台落户西区。落实内资和外资一个待遇,支持本地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文旅项目,享受招商引资同类项目优惠政策。

11.做强骨干企业。大力扶持文旅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对当年新进入规模以上文旅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在我县新注册的规模以上文旅企业(不含更名、股改等形式变更的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万元(含300万元)且经税务部门核定的,按其对xx财政的贡献程度给予资金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在我县注册的旅行社首次评定为“全国双百强”、“全省20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奖励。

12.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等方式直接融资。建立xx文旅企业上市信息库,完善文旅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优先纳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享受我县推进企业上市的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对成功在国内主板、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境外上市的文旅企业,按照我县相关政策给予奖励。

三、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

13.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培育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夜间旅游、美食旅游、会展旅游、场馆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对文化旅游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给予奖励。对新评定的国家、省、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园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房车自驾车营地以及其他新业态示范基地,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出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配套政策。

14.推进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旅游示范带、生态旅游休闲带的道路、水电气暖、宽带、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县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计划,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打破我县乡村旅游零基础。支持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对非政府投资,初次评定为国家金宿级、银宿级的乡村旅游民宿,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

15.大力支持文化旅游扶贫。有计划地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和宣传推介,对建设游客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旅游步道(包括自行车骑游道)、游客休息设施的,给予资金补助。对被评为国家、省、市级文化旅游扶贫示范户的企业,分别给予资金奖励。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开办民宿、农家乐、旅游商品实体店,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资金补助;对贫困户子女新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并从事导游工作的,一次性奖励202_元。对设立文化旅游扶贫摊位或柜台的企业,组织贫困户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和录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本县文旅企业,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四、强化旅游品牌塑造

16.支持旅游品牌创建。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A级景区、星级饭店、精品民宿等品牌。对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并成功创建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万元奖励。对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并成功创建的国家5A、4A、3A级旅游景区,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初次被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支持各县区建设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村(镇)。对初次被评定为国家、省、市级文化(旅游)特色村(镇)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励。

17.提升美食旅游品质。推动xx特色菜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餐饮老字号复兴,推动菜品与就餐环境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推动xx餐饮发展壮大。对引进的国内外知名特色餐饮企业,每在xx新增一个直营连锁店,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

18.支持旅游宣传和文化交流。借助xx旅游市场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xx旅游事业,年度内为我县输送的游客数量在5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资金奖励;支持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在我县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大型节会、行业大赛、会议论坛、会奖旅游、学术交流等重要活动,对主办或承办方投入的宣传营销、运营管理、嘉宾服务、设施搭建等费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对在xx举办的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非政府主办),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文旅企业(含民办非企业)代表我县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资金奖励。

五、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9.完善旅游集散服务。支持符合标准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新建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的旅游集散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补助。对新开设的旅游咨询服务点达到标准的,给予一次性1万元补助。

20.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xx创建国家、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制定《xx旅游标准化工作扶持奖励办法》,并对新创建为国家级、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根据xx旅游标准化工作扶持奖励办法》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六、用好土地房屋政策

21.优先保障重大文旅项目用地。将文化旅游类建设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保障文旅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旅产业。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旅产业。企业利用历史建筑、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土地,或生产装备、设施发展文旅产业,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处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执行。

22.依规保障乡村旅游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

七、用足财税金融政策

23.加大资金、基金支持。由县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统筹整合现有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资金,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各乡镇要安排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设立xx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基金形式参与投资我市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出版(含数字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广告动漫等产业。

24.落实税费政策。文旅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文旅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享受所得税减免,以及部分艺术品进口关税减免等各项已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

八、集聚文旅精英人才

25.加大人才引入和激励力度。鼓励国内外文化名家带项目、带资金在xx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开设大师工作室。支持人才兼职科技服务或离岗创业,按照规定落实相关待遇。对在xx当地纳税、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文旅项目管理人员,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新获得特、高、中级资格并在我市从业的特、高、中级导游,分别给予一次性3万元、2万元、0.3万元奖励;对在我市从事旅游工作5年以上的特、高级导游,分别给予一次性3万元、2万元奖励。对组织参加国家、省、市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且取得团体类奖项前三名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对个人按名次给予奖励。

第二篇: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范文模版]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 周: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近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要求。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应该说,科学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满足群众需求为己任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当前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发展提出了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创新文化服务的手段载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文化建设进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加速,文化消费的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革,新的文化业态逐渐改变了文化服务的方式,服务形式的升级转型和服务手段的升级转型成为文化发展重要特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文化下乡,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手段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和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为基础,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

十年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成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同样是市场规律与文化发展规律的结合,因此政府并不是公共文化服务惟一的提供者。创造一种激发全民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热情或激励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或兴办中间组织、文化机构和行业团体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下多元互补、广泛参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之一,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3日)

------------------

http:// 202_-08-11 10:21: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7

第四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_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五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2_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2_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2_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2_年到202_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着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紧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