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伦理课感想
生命伦理,这是我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众多新概念之一。这是一门提出问题全都没有肯定答案的课,与其说是一门要教授什么的课,不如说是一门引起思考的课。
对于我来说生命伦理这个词虽然新,但其研究的内容其实都是时常会遭遇或是听闻的事情,安乐死的道德和理性,人类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胎儿阶段对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进行筛选是否道德。虽然听起来都是一些离生活很远的事情,但他们的波及范围却能触及到每一个家庭。
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的接受别人告诉我们的既成事实,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去思考每件事所蕴含的道理,去思考自己已成习惯的行为是否合理。而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发现原来事情并不像我原来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一件我早已认定的事情,在别人的眼中却有完全不同认知。这让我意识到了很多全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事情的内涵。
思考让人摆脱愚昧,思考让人不再肤浅。比起具体的知识,我认为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这点,才是这门课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开始用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早已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生活。
同时,在生命伦理课上我还学到了文献综述的查找和写作方法,参与了对某一课题的小组研究汇报,学习了有效讨论的方法。这些东西将为我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打下基础,尤其是有效讨论的方法,更是能让我受益终生。
我很感谢学校能开展这样一门课程,让我们在大学的初始就能像这样拓展了自己眼界。但是这门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地方,在数周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的时间用在了学习文献综述的查找和写作的方法学习还有一些大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上,而【生命伦理】反而被淡化了许多。不论是写综述还是小组研究还是有效讨论法,虽然很总要,但是他们和【生命伦理】之间并没有必要的联系,换成其他题材依旧能完成课业学习,总有种作为课题名称的生命伦理学变成了基本技能学习的辅助的感觉。
我还很年轻,看待事情的方式和角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我贫瘠的经历的束缚,所以在课程之处,我是希望能在这门课上听到老师用完全不用我们学生的视角去阐释一些伦理相关的观点,但很可惜或许是因为时间安排之类的原因,并没有如愿,感觉很可惜。
就像之前说的,在上这门课前很多事情在我心中都是已有定式的存在,而这门课教会了我去质疑去思考那些事情。因此,我希望能在课上听到更多的不同的声音,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关生命伦理学现状的介绍和相关议题的讨论。
13执业药师本1 李璐 ***
第二篇:商业伦理感想(推荐)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生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消费文化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商业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商业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这几年也可以说是集中爆发。不管我们是否关心以及是否理解了“商业伦理”这几个字,商业伦理现象和它所牵系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裂变效应”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每天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并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作为未来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MPAcc必须对商业伦理道德有较熟悉的了解,否则,我们的行为随时都可能给自己和这个社会带来负效应。此时,我们学校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门课,无疑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因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道德的高尚。古语有云:“才胜于德,称之为小人。”
开始的两次课是毛洪涛老师带给我们的CFO职业道德基础一门课。对我国高等教育颇有研究的毛老师分别从MPAcc办学背景和培养目标、发达国家与我国CFO现状、CFO制度的内涵与实践和CFO的职业化之路等四个方面给我们讲解了CFO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毛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CFO作为企业高层的财务监督及决策人员,必然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CFO的职业经理人性质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CFO应该无条件地忠于资本运作的规律和原则,不仅对董事会负责,而且要延伸至对公司所有利益关联方、直至社会公众负责。因此,CFO的职业道德要高于普通会计人员,要体现“公众利益第一”和“社会责任优先”的从业原则。
中间几次课是唐晓勇老师带给我们的“中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溯源 与伦理分析工具”,唐老师给我介绍了中西方伦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通过这门课自己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以前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也因此找到分析社会中一些问题的钥匙。唐老师的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也最大。这除了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更有企业家对儒学和企业经营方法融合的兴趣的原因。
最后几次课是有关商业伦理的学习。此次学习,黄老师通过对比中外古今各个时期,各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商业伦理概念及其发展,让我对商业伦理以前模糊的认识转变为深刻明确的认识。商业伦理的额意义在于,在商业领域中建立经济与正义、人道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想秩序:不仅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而且能使商业起到激励和促进每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将商业整合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中去。
第三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3、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4、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5、科技伦理的作用
6、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7、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知识梳理】
一、科技进步:锋利的双刃剑
(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发展引发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2.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热切期待中的冷静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的问题(表现)
2、出现问题的原因
(1)
(2)
(三)科技伦理的凸现、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1)
(2)
2.科技进步对伦理观念的冲击
(1)发展科技的目的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伦理原则
(2)运用科技成果的态度不同,会寻求不同伦理原则的支撑
(3)如何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同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3.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4.科技伦理的作用
二、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一)生命科学的新贡献
、器官移植
2、试管婴儿
3、克隆技术
4、基因工程
(二)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
.器官移植是否合理
2.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的出现引起人伦关系的混乱
3.转基因物种对环境的危害及基因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三)为了人类的未来:信守生命伦理的原则
.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2.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1)
(2)
(3)
(4)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75.5%的公众认为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利大于弊:72.2%的公众对科技解决更多的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国公众认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依次为:“农业与食品技术”、“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和“国防科学技术”。
请你谈谈对上述调查结果的认识
【合作探究2】“试管婴儿”在为无数不孕不育夫妇带来圆梦希望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奶奶级”妈妈的出现对家庭结构合乎伦理提出挑战,其次,“试管婴儿”安全性还有待验证,因为“试管婴儿”形成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促排卵药物。法律方面,43岁以上的高龄女性要做“试管婴儿”,则必须借助他人的卵子,而目前法律规定“卵子不能买卖”。“试管婴儿”使用的不是丈夫的精子,将来孩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父亲和养父的法律问题与伦理问题。
运用伦理学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课堂有效训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有人认为科技活动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和利用。
2、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已培育出大批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由于它们比非转基因品种增产20%左右,因此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人类解决饥饿的不可缺少的技术。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都指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
【课后拓展学案】
.可以想像,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夫人
你认同居里夫人的观点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我国专家强调,目前换脸手术虽然操作技术可行,但术后排斥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还将遭遇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何况有多少中国人有能力为换脸支付60万元甚至更多的人民币?换脸对表情要求的精确度十分高,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是一根末端神经的缺失或出错,微笑可能就会变成*笑。换脸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另外,医学伦理审查委员划出了一条标准:移植手术必须要出于救命的需要。显然,内脏移植被纳入了“救命”之列;可是毁容并没有威胁生命,全脸移植成了并非非做不可的治疗。而一项社会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认为患者需要治疗,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而18%的人则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对“换脸”手术的实施表示反对,另有18%的人担心风险太大,不支持也不反对。
想想看,换脸成功者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
专题四
第一、二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
(1)科技发展是锋利的双刃剑。科技既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在运用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和挑战。但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影响是主流。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欲求和精神世界,涵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
(3)科技伦理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对科技的期待和对科学发展领域的认识体现了上述观点。
【合作探究2】
(1)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无数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满足了人们生儿育女的需要,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试管婴儿等生命科技的发展也使人类面临着诸多伦理难题。这使维持原有的人伦关系模式,如确定婴儿身份、避免近亲繁殖、巩固婚姻关系等,都会面临难题。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导致传统人伦关系的崩溃,危害社会的稳定。
(3)面对生命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尊重人的生命的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安全原则。
【课堂有效训练】、(1)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科技成果的运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科学发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生了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生活和世界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促进科技发展是合理的。
科技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①可能带来水体和空气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涉及人自身的尊严、健康、遗传等伦理问题。②各种现代工具和设备的运用,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③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无限制的科学研究及运用,是不可取的。
(3)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必须遵循科技伦理原则,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待科技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分清利弊,又要把握主次,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
2、我们应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成就。将转基因技术用于育种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物种,这对于满足多种生活需求,拯救濒危动植物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依靠自然遗传生长的局面,使生物的遗传生长按照人的意愿进行。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平衡和食物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也有待实践的检验,会引发许多伦理难题。因此,要在研究和应用中趋利弊害,谨慎行事;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3)要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在研究中信守必要的原则,如尊重人的生命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和安全原则。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的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课后拓展学案】
.赞同。科技是把双刃剑。但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决不是与伦理道德无关的问题。科技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在科技自身,关键在人,在于人们发展科技的目的和运用科技的态度。只要人们致力于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科技运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科技就会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2、脸是人的身份证,换脸等于换人。换脸成功者自己要面临身份证更换、公安执法可能遇到的麻烦等法律难题,也要面临社会关系的混乱的难题以及带来的压力,像如何处理和确认与原来社会交往圈里的人的关系,其他人怎么接受新的自己的问题,如何得到捐脸者家属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生活里顾及他们的感情和心理感受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克服其心理障碍。
第四篇:行政伦理结课论文
行政伦理结课论文
行政伦理角度下的公平与效率
培养单位: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作者姓名:22021010024 达明月
指导教师:麻宝斌 教授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Candidate:Da Mingyue
Supervisor:Prof.Ma Baobi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China
行政伦理角度下的公平与效率
22021010024 达明月
摘要: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全面发展和加强社会保障的两大目标,而效率与公平之间具有统一性,需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二者是不能兼得的,在生活中和在行政环境中,都面临着效率与公平进行价值选择,在它们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通过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并结合案例来进行分析,以及依据行政伦理的道德目标来对公共行政在其之间的价值选择提出见解,并且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选择。重点在于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加强贯彻公平原则,维护公平正义。重建公平比单纯强调效率意义更为深远。
关键词:公平效率 价值 行政 伦理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Abstract:Efficiency and equity are the two major goa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re is a unity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 which need to complement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However,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m.They can not have both.In life and in the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value choice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so as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combined with cases, and puts forward opinions on the value choice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moral goal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Moreover,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t also chooses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The focus i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ty and safeguard equity and justice on the current basis.Restoring fairness goes further than simply emphasising eff.一、公平与效率在行政伦理下的涵义
从伦理意义上来讲,公平指的是社会财富中的公正、合理,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公共行政的公平观是政治正义的组成部分,要求政府政策应服务于公共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公平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开展行政活动时要平等地对待一切社会成员,而不只是服务于某些特定成员。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共同地、永恒的价值追求,追求社会公平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行政组织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公众普遍的要求,要立足于解决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工作的质量和评价。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就是政府生产力,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生产力。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效率(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这三个层次的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1]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平。效率是发展速度,是社会发展机制;公平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心理状态,是社会稳定机制。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分配不公上,政府则可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通过行政行为公平、行政程序和行政制度公正来维护社会公平。
二、公平与效率具有矛盾性
然而,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统一又表现在效率是最终实现事实上公平的基础和主要途径,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而其矛盾表现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的实现,追求公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效率的提高。
对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府而言 ,恰当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始终都是一个难题。公平与效率的良好配合以及高效互补,是公共行政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威尔逊将行政学的目标界定为两点:一是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做什么工作。二是政府怎样才能尽可能高地效率和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低地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组织有很大的效率优势。最大特征是职业化和专业化,能有效完成较大规模的复杂任务,适应了工业化对政府的要求。
可以看出目标是清晰且难以达到的,政府方面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是具有矛盾性的,因为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两大非常重要的目标,那么社会发展是指经济、文化、政治等全方面的发展,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公平与效率。在全方位的社会发展中,不能单纯的追求某一种发展,比如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或者政府所制定的计划是倾向于经济和政治的,则忽略了文化的进步,那么长此以往文化方面的滞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方面如经济的发展。由此看出,社会文明的任何一方面进步,都不应该是以牺牲其他方面文明进步为代价的单项突破 ,而必须是有机协调发展。所以在社会全面发展的意义上 ,公平与效率理应是同时并举的两个目标。提高效率代表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公平代表着
在推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实践中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这两方面同等重要。实现社会物质或精神文明的前提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而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2]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因此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是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实现“公平”,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确切感受到了公平,即自己的权利、物质、利益等得到了平等的对待,而如果大多数民众没有切身的感受到公平,认为当前的资源分配没有达到公平,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没有有效的实现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想要让大多数人们认为当前的资源分配是公平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政府在资源配置等各个决策中,不能只关注公平,效率、效能、效益等指标都是在行政中不能忽略的要素,在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效率两个目标的实现总是很难同时达成:,或效率优先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公平,或公平为首而损失一定的效率,国家和政府经常要在这“两难”中进行选择和权衡。这样,社会进步在实践的层面上,集中体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公平的基础上推进效率和在有效率的前提下达成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3]
如果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以利益的角度出发的考虑,认为好的制度安排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率,为了效率,甚至可以牺牲公平。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使国家整个的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人们在物质方面能感受到了改进,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可能会降低,尤其是在文化、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也就是说,不管制度安排多么有效率,只要它不能促进公平,制度本身就无实际意义,只有保证公平的优先性,才能真正提高效率。这是将公平、正义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市场在创造效率的同时往往容易舍弃公平,从而造成在社会上占优势地位的少数的富人可以通过货币优势获得一些额外的权利,即大部分民众没有享受到的权利。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公平,只是兼顾效率的话,政府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以及实现公共物质利益的水平就会降低,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低下一定会影响公平的实现,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人们对政府不满意,政府因而不能顺利的进行公共行政和干预社会事务,集体利益受到了损失,最终公平与效率均不能很好地实现。
因此,追求公平忽视效率会降低人们的物质水平,那么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共同贫穷。而过多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让大多数群众感受到了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存在,就会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从而造成社会动荡以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效率与公平是很难做到兼顾的,所以公平与效率难以达成一致,其矛盾性会给政府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生活案例:在称重和计量工具还没有被发明的古代,有七个人一起生活。大家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日子过得平淡且规律,唯独有件事让大家心烦,那就是每天进餐时如何均分玉米粥的问题。他们尝试很多分粥的方法。起初,他们通过商定选一个人出来专门负责分粥,但实行起来才发现,这个负责分粥的人每次分给自己的粥都是最多的。随后他们又通过投票改选几次,但每次都是这种情况。
既然设立专人分粥行不通,大家就轮流当分粥的人,每人一天。虽然每个人都有了给自己多分粥的机会,但却存在着更大的弊端——每个人只有在自己主持分粥的那天才吃得最饱,而在没有权利分粥的六天只能吃个半饱。看到这种局面,组长痛定思痛,决定承担分粥的角色,且发誓保证公平。最开始几天,组长还能坚持公平分粥,但很快,奉承和献殷勤的人多了,组长迫于人情压力,公平分粥这件事也就干不下去了。七个人再次聚到一起讨论,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以期形成一个完善的分配与监督体制。终于,分粥这件事做到了公平公正,但由于委员会运作流程复杂,等分粥完毕时,粥都凉了。
三、公共行政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价值选择
虽然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在公共行政中也应当寻求一个平衡,不能完全做到两者兼顾,也要本着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的原则,尽可能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如何以最小的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对于市场机制不能进行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要实行干预,但是要干预的恰到好处,不能过分限制市场行为。公平收入的措施也要适当,使收入实现均衡,但是也不能过分地限制富人,用少数人的财富来救济多数人的贫穷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公平与效率都是政府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因而要做到两者兼顾,但是两者兼顾只是一个总体要求,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的任务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移动。强调效率的价值多些,还是强调公平的价值多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选择,这与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关。一般而言,生产力越落后,效率在目标选择中的地位越重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4]
但是,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公平与效率,在某一具体阶段确实无法平衡时,我认为可以着眼于实现公平。因为,公平相较于效率而言,真正体现了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休谟认为,公平是一种人为美德,其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状态和条件。物质条件上,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财富又不够充分,公平才有存在的必要。从人性上看,人类的自私心需要从公平的美德来约束。亚当斯认为,公平是一种激励机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公平待遇时,才会努力工作。并且公平渗透到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对公平的诉求,比如公民的社会地位、权利的获得与义务的履行、收入分配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得与选择等。因而可以看出公平关系着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直接关系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发展。然而效率,更多的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提高效率可以更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这是对于社会和市场整体而言的,对于个体来说,追求理性效用的最大化,却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行为,以致决策失误,产生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从而导致公众的实际需求不能满足,人们的真实感受被忽视,容易引起人民的公愤和社会的动荡,最终阻滞社会的全面发展。另外,公平无论怎样发展,怎样延申,都不会造成负面的结果,都会更加地让民众感受到了被重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们的支持。但是效率的过分延申,容易引起相反的结果,得不到民众的认同与肯定,因而最终还是需要公平来弥补。[5]
政策的核心原则就是确保公共计划得以公正实施。而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社会公众代理人的角色,承担着受委托的责任,它要起着制定和维护竞争规则的作用,这些规则的作用就是解决社会公平,由此看来,政府及其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也时刻离不开公平,公平在一定层面上就是正义的体现,社会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关于效率,它是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因为追求效率,是人们自然产生地行为,在工作和学习中,潜意识地都在追求效率地最大化,效率是自发、自然和客观的。并且效率是可量化的,可以依据具体问题来不断调整各种要素的结构来提高效率,因而对效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类的这种竞争性和趋利性,使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少会保持一定效率,因而我们没有理由担心效率低下和行政运作的零和游戏问题。但是人们一般不会强烈的主动追求公平,所以在公共行政中,公平应当是重心。[6]
四、关于新公共服务中的效率与公平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罗伯 特·丹哈特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该理 论认为,把公民当成“顾客”的观念存在着某种局限性,应把传统的对效率和业绩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回应性的关注上来。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掌舵而非划桨,而新公共服务则认为政府是服务而非掌舵。它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它所强调的社会公平包括公共部门和公民两个方面,体现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协商新关系。新公共服务在兼顾效率与目标达成的同时,力图提升社会公平与责任,使公 共行政具有适应性和动态弹性以更好地回应社会治理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新公共管理。但新公共服务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政府与公民的选择性协商机制会导致讨论过多而行动不足,多元化民主治理与治理者的关系的协调等。新公共行政在强调社会公平核心价值的同时并不排斥效率的价值,新公共管理在号召回归效率的同时也关注责任和公平价值,新公共服务在兼顾效率与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强调其目的性,使得公共行政学对效率与公平的追求达到两者平衡。正是由于关注的重点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来回摆动,才形成了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百年演变的单摆模型。[7]
五、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行政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价值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而 阶段的工作重点便是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解决改革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重视公平问题。现阶段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公平问题产生的。比如,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如果再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给深化改革带来巨大阻碍。其次,从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公平的重要性。面对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公平大的作用也是必 不可少的一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公平”达 20 多处。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让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个 人的决心,也体现了现阶段强调公平的重要性。一段时期的国家政策就是反映这个国家这个阶段至关重要的问题,由此可见,公平问题值得更加强调。[8]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目标之间的选择。在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效率仿佛是人们极力追求的,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透露着对高效率的诉求。近几年来公共政策一直贯彻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效率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现代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生活也获得了改善。然而,维护好公平与正义的目标没有实现,人们的思想落差较大,加上收入分配的不公,人们心生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公平被忽略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出现利益矛盾,腐败现象发生。由此看来,现阶段实行的市场经济不能完美地平衡公平与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也应当不断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体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公共行政如何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维护好公平与正义是重中之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使命。[9]
维护公平与正义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两项根本原则,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所以达到公平是全社会的目标。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已远超国际警戒线。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仅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两极分化空前大的时期,因而政府应该及时地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各种政策的调整以维护公平。
维护公平与正义也是由我国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我们政权的基本属性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的工人、农民一直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能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严峻考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更加能够使广大工农改善生活条件与公平分享社会资源,但是从现实来看,工农阶层地位已不断边缘化、底层化,这正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因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
当前社会显现的具体问题中,较突出的有教育与医疗的不公平,例如教育资源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分配不均。新中国建立以来,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加入到富裕的地区当中,一部分农民也率先进入富裕者行列,但其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从教育资金的投入来看,基础教育生均费分配不均突出地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因此要深入贯彻教育平等原则。例如在入学机会上,从源头出发,严厉监察机制约束“关系户”等权力寻租的现象,普遍提高城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间基础设施方面的水准等,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平。[10]政府需要强化政策缺位的事后补足,建立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堵塞腐败滋生的机会等。[11]事实上,公平问题的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不管哪项政策措施,都 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人们的安康,体现人之尊严。就像奥肯所说的那样,“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进而“在一个有效 率的经济体制中增进平等”。[12]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为什么说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J].理论导报,202_(10).2[?]向亚雯.“双一流”建设:历史逻辑、现实诉求与价值选择——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_,41(05).3[?]王子强,赵元元.兼顾“公平—效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实现“技术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平衡[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 202_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202_:58-67.4[?]石磊.涵养人民情怀用公平正义守住人民的心[N].法治日报,202_-09-22(005).5[?]王芳.效率与公平视角的共同富裕逻辑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_(27).6[?]胡玉桐.基于等效率原则的公平与效率一致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_.7[?] 杨明臣.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的百年演变——效率与公平的单摆模型[J].8[?] 赵思嘉.新时期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及选择[J].法制博览,202_(32).9[?]张兴国.公共行政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从行政伦理的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2_(03).10[?]钟宇平,周金燕.让教育促进分工合作和协调效率公平——钟宇平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_,9(03).11[?]齐玮,李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_(05).12[?]唐土红.效率与公平: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J].探索,202_(01).
第五篇:教师专业伦理课学习体会
袁生物理学院201221381
5教师专业伦理课学习体会
半学期的教师专业伦理课的学习,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需要对教师专业伦理有足够的领悟,并作为自己从教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人名教师!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专业活动领域,为了维护专业团体的声誉而必须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规章的制定,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实践的事实,不但关注教师个体的道德责任,而且体现的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及其实现问题。教师专业伦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是对道德理想的要求,而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具备的伦理素质——伦理理性,是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领域中所具备的伦理知识、伦理意识、伦理思维的总和。
教师伦理不仅关注教师素质的良窳,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承担了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栋梁的崇高使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课程专业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崇高的伦理道德。学生既要学到丰富的学科知识,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格形成,因此,教师的责任重大。此外,教师要注重教育方式,逐步的引领学生的人格形成,不可强加于学生,最好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下面我们还分析几个实际例子吧!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这小小的四块糖折射出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按理说,学生用石头丢同学,理应受到处罚,但是,如果老师一味批评学生真得能
解决问题吗?而且在你还没有弄清事情的缘由的时候,请不要过早的下定论去责备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巧妙的运用表扬代替批评来教育学生,他没有妄下定论,而是充分调查事情的缘由发现事出有因。在整个过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错误,而是将对他的关心、热爱与期望融入宽松和谐、幽默诙谐的情景之中,通过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让王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整个批评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陶行知伟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这个学生,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更佩服这个明事理的好校长,可谓一举多得。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学物理名师讲座课上的一道思考题,来自武钢三中的陈爱林校长问我们,如果你是班主任,班上是自习课,如果同学在操场上打球,你怎么批评他?这道题看似很普通平常,但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应对。大家七嘴八舌,说肯定是要批评学生的,明知道是自习课,却去打篮球,显然是“知法犯法”。但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既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又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陈爱林校长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你让这八个同学坐在课室里,单独找一个学生出来,你说其他人会怎么样?让他们变成弱势群体,分而治之。这样做的话,既不伤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法不责众。试想一下,如果同时批评这八个学生,这样的话,老师就成了弱势一方,这样的教育效果显然不大。
范跑跑的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吧!202_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正给国际文凭
一年级班上语文课,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班上的十几名高中生随后才反应过来,陆续来到操场。5月22日,范美忠在中国大陆著名的天涯社区论坛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记述自己在震中及震后的经历,描述到这一情况。文中写道:“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说,逃跑是自己瞬间的本能行为,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并不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有为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这些言论引发了部分网民对其教师道德素养的声讨,一周内该帖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14万余次。
关于范跑跑事件,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否认,灾难面前,生命平等,任何人在灾难面前都是弱者,那一刻,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权利。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学生最尊敬信赖的师长,我们如果只顾自己的生命,恐怕是不可取的。作为老师,应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灾难来临,老师可以说是学生最信赖的人,理应组织学生逃生,然后自己在逃生。我们并一定非得要求老师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学生,但是我们起码要和学生一起跑吧,自己逃生却不顾及处于危险的学生,甚至连说都不说一声,更加可气的是,逃跑后还大肆鼓吹自己的行为。这显然是背离教师伦理道德的,这样让学生失望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崇高的学生呢?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楷模,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教师可以不崇高,但是要有基本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
以上两个实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人格素养,道德取向,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是要做给学生看的,加强教师的伦理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这半学期的教师专业伦理课分别从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范畴、中外教师伦理思想流变、公平、正义与教师公正——教师公正论、“教育暴力”背后的反思——教师仁慈论、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教师义务论、守住社会良心的底线——教师良心论、“取法乎上”的策略——教师人格论、教师的幸福及其达成——教师幸福论等八个专题展开,可以说受益匪浅。以前只知道教师专业伦理好像也就是教师的品德操守什么的,现在发现那时的认识只是表面上的,教师专业伦理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对我们这些准老师们帮助很大,未来要以教师专业伦理来要求自己,尽力去做一个学生、家长、社会都认可的优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