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和党发〔2019〕14号
关于印发《**教育现代化2035》的通知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区级、区属各机关党委(党组),各街道党政组织,区各人民团体党组,各有关单位:
《**教育现代化2035》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市**区委员会
**市**区人民政府
2019年7月3日
**教育现代化2035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示范区、“五个现代化**”旗舰区、“品质**”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世界级智慧中央活力区,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文件。
一、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区委工作安排,我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质量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2%,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职业教育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优势特色更加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人才塔式结构日益优化,多元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逐步健全,学习型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保持全市领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教育是基础工程,要更加重视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牢,素质教育有待充分发展;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区域教育资源高密承载问题亟待破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水平有待提升;终身学习体系不够健全;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发展活力不足;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必须抓住机遇,超前布局,立足市情区情,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推动我区教育事业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现代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总书记对**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我区的实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加快发展具有**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一流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示范区、“五个现代化**”旗舰区、“品质**”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智慧中央活力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和文化引领。
(二)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区域教育体系,实现“八个一”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与我区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有效机制,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发达城区前列,成为质量一流、公平普惠、优势突出、人民满意、奠基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强区,为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具有强劲实力、独特魅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2.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实现高质量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资源更加充足,保教质量持续提升,有效保证适龄幼儿都能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快乐成长。
——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实现“四统一”,教育质量达到更高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化特色发展。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发展、生涯规划能力显著增强,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品牌高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实现高标准精品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建设国内一流的职业学校,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发展之路,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灵活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全面推行融合教育,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开放灵活。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区。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政策制度更加完备,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切实保障,**区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全面建成并有效落实,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新格局。
三、战略任务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在全区教育战线落地生根。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改革发展
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建立健全对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专题培训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专题培训。抓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学习教育,坚持系统学习,推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学用结合,将学习贯彻工作与“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活动相结合,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解决本系统本部门本学校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相结合,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着力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治教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课程,积极拓展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一体化“大思政”格局,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以育心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完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构建系统完备、紧密衔接、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中小学德育方式和载体,落实中小学德育指南,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类社会资源、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加强中小学德育渗透,建设网上德育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学科德育渗透,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推动德育与学科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深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集体,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勇于奋斗精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刚健有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文明。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尊崇宪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不断完善面向未来、开放包容、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教育文化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和健身素养为目标,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各学段有效衔接的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标本兼治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引导和鼓励各校积极开展“小场地、大体育”实践探索,推进体育项目精品化建设,以学校全员运动会为突破口广泛开展全员体育,指导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以高质量艺术教学发展项目为抓手,实施美育质量提升工程,改进美育教学,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充分挖掘传统艺术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戏剧展演、书法书写、诗文创作等校园艺术互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把学校美育工作成效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指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和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学生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突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家长委员会等工作机制,开展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引导家长重德兴学、培养良好家规家风。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引导家长更好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发展学校、社区、家庭相衔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整合社区资源,从早期教育、心理辅导、儿童保护和家教指导等方面全方位服务社区儿童及家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对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加强指导管理,确保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开展、有成效评估。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完善新媒体服务平台,搭建覆盖全区的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
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广大青少年勤于动手、勤于实践、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建设高水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示范项目,通过日常劳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深化“实践课堂”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有机整合科普场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校外资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场地设施和教育指导。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通过“**智慧校园”等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库,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撑。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既读好“万卷书”,又行好“万里路”,拓展视野,培养情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2.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建立更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材体系。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完善幼儿园活动方案,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健全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系统构建围绕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执行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拓展性和研究型课程建设,培育一批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学校。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机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基于生产服务真实业务流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和改进文化课教学,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为学生升学、就业奠定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区本、校本教材建设,强化思想性,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形成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身心健康成长、引领未来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严格落实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严格执行中小学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持续推进差异教学及其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完善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有计划地开设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严格执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我区“奠基未来”的教育创新实践,加大教学成果奖培育和支持力度。
3.完善评价监测机制
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强化人人皆可成才、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突出能力导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多元综合评价,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增强评价的“增值”功能。严格规范小学招生,完善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融合信息技术,通过学生行为数据伴随式采集,深入开展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全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的考评制度。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深化高考改革。
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完善和实施公办幼儿园等级标准。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监管,对幼儿园师资配置、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加强监管。巩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果,建立健全课业负担监测制度,推广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切实做到轻负优质。落实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引导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测体系,推动学校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和支持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完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三)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对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帮扶,消除区域、校际差距,切实保障各类人群平等享有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1.构建完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坚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统筹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建设,通过改扩建、新建和提升改造等措施,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采取盘活闲置楼宇、腾退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方式,扩大城区幼儿园增量。强化属地责任,确保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及时审批设立法人机构。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增强面向社会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办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配套法规,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依据**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收费标准及市区分级补助机制,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教师培训、表彰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
完善学前教育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园监管机制。加快建设区、园两级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幼儿园安全网上巡查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民办托幼点备案管理,逐步减少民办托幼点数量。治理整顿无证幼儿园。遏制民办园过度逐利行为,依法对民办园收取的学费实施监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2.促进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等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建立区域教育设施项目库,预留相应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长效机制,在资源建设、设施设置配备、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促进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化学区化、联盟化、九年一贯制等改革举措,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打破学段和校际间壁垒,实现以强带弱、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加强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战略合作,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培育特色。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
3.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推进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行“选课制”和“走班制”教学,落实基于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师配置标准和办学成本核定办法。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探索实行高中专职辅导员和全员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完善特色高中建设长效机制。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为重点,深化特色高中建设,培育更多文化特征鲜明、育人风格独特、充满活力的品牌高中。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进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区域普通高中精品课程群和精品课程资源库。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建立创新素养培育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联盟机制。深化普职融通,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引导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职业技能。
4.妥善解决特殊群体教育问题
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实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加强资源教室建设,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就读,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通过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对中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实施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残疾人终身学习中心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保障特殊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严格执行居住证管理办法,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四)促进职业教育高标准精品化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灵活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支持社会力量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优化传统专业。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校企联手,探索建立“产教研职能设计中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学生课堂实践、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培养旅游前沿技能人才。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专业、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缩短学生就业距离,减少企业培训、培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开放融合、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建成学习型城区,保障市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所有学习者提升学历水平提供更加便利的教育服务。健全全民终身学习制度,完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标准、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在不同学习成果之间建立等值对应关系及转换模式。推广学分银行平台,推行“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进行统一认证记录。扩大终身学习资源供给,强化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
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引导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街道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体职责,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学校分校为基础,探索四级办学体系,增强社区教育网络辐射力。丰富老年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大学,完善社区老年教育网络,支持职业院校为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打造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加快学习型城区建设。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要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聚集优秀人才从教,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更好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把教师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地担当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师德表彰和宣讲,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和政治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规定师德底线,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健全师德状况定期调研和评议制度,完善师德重大问题报告、惩处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2.优化教师管理服务机制
严把教师入口关。逐步提高教师行业入职标准。按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保证所有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改革教师招聘方式,探索有利于招聘思想品德优、事业心强、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从教的工作机制。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深化基础教育教师正高级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以岗位绩效综合评价为重点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制度,调整高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采取盘活区级编制存量等方式,支持编制紧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短缺问题。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补充配优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师资。
3.健全教师培养发展体系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的“立交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相应的薪酬、考核等管理办法,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量身设计、高端引领、面向未来、追求卓越”原则,推进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促进教育人才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形成独特风格,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完善以区级学科带头人为塔基;以名校(园)长、名教师培养人和学科首席教师为塔体;以教育领军人才为塔顶的**教育人才塔式结构,优化班主任人才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人才梯队。推进“名师成长”等系列项目,带动干部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素养全面提升,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实干担当、思想敏锐、志存高远的管理干部队伍,着力建设一支道德情操高尚、教学技艺精湛、课程能力突出、学研素养深厚的教育人才队伍。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突出差异化分配原则,更好地发挥绩效激励的导向作用。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荣誉和奖励制度,按照国家、市、区有关规定,对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通过组建宣讲团、举办报告会、开展演讲比赛、加强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塑造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弘扬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
(七)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探索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进一体化智能校园建设,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1.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环境智慧化水平,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的新型学校,创设集教学、评估、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资源、教学过程和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教学空间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支持学生自适应学习,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精准评测和反馈。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培训,培养一批智能教育引领者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深度应用,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施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提供支撑。建成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学习全轨迹、教学类型全覆盖、教学支持全程化、教学服务全方位、平台标准全开放的一站式学习的平台。
2.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模式
扩大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建立市场主导、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供给模式,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资源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建立多样化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加大政府采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力度,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运维服务列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购买服务清单。创新教育服务业态,鼓励学校和企业面向社会需求,采取建设教育超市、学习体验中心等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培训、个性化学习服务、学习成果评价和认证服务。
3.推行教育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实现与**市政务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完善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构建全覆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治理改革,通过日常教育数据的全样本实时收集与分析反馈,为我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提供决策依据。利用**教育“云数据平台”实现教育大数据的集中存储、授权开发和有序共享。完善区域教育数据标准规范,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促进区域内教育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数据挖掘工作,破解个性化教与学方式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分析、校园安全态势感知等难点,通过统计数据联动比对、督导评估动态监测、事中事后协同监管等方法,提升教育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八)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公共配套服务,为打造京津冀教育共同体提供经验样板。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教育科研、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信息化等方面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在京教育智库深化合作,在教师研修、教研转型等方面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合作,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与京冀两地扩大合作,推动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相关课题研究,探索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融合先进体育美育理念,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开展互访、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等活动,形成三地青少年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等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组织参加京津冀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九)全面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积极拓展国内国际视野,把开放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与教育改革先行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路径,创新方式,促进交流合作方式从单向学习转向双向交流,从碎片化、随机化转向系统化、科学化。健全教育国际化工作机制,推进教师主题培训系列化、研学活动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化,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有效提升师生国际素养。充分利用世界智能大会、**教育国际推介会、**教育对外交流研讨会等平台,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扩大师生国际交流规模,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发挥孔子课堂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孔子课堂质量。开展中外学生国际夏(冬)令营活动,深化中外青少年友好交流。
(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
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要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教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形成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管理机制。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设计,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2.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依法落实区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建立更加稳定的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体系,健全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和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完善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根据生均培养成本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民办学校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手段,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加强监管、完善政策,鼓励捐资助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3.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经费需求。建立事前监审、事中监控、事后监督,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加强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突破口,推动教育经费聚力增效。落实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核算、审核、监督等工作。落实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和预决算等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十一)健全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监督评价水平,建立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同治理新格局,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的导向功能,健全责权明晰、规范高效、科学民主、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治理机制,实现教育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1.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
深入开展“依法治教示范校”创建活动,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融入其中。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严格执行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排查、预警、处置和干预机制,推进无校园欺凌示范校、示范区建设。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监管机制。完善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充实执法人员,积极推进与其他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加大对违规办学、侵犯学生权益、违规有偿补课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加强监察、审计部门对教育执法的专门监督。发挥社会对教育执法的监督作用,形成层级监督机制。
2.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转变管理方式。落实教育行政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深化“五减”和“一制三化”改革,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教育行政程序,提升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区级综合监管平台,规范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管事项,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推进督导体制改革,坚持督学和督政相结合,依法保障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有机联动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优化督导机制,完善学校督导评估体系,提升教育督导专业性。建立健全办学质量、校长发展、教研人员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化程度、学生综合素质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的导向性,以评价为引领,促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建立重大教育决策民意调查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加大教育统筹力度。健全区级层面教育治理统筹协调机制,科学界定相关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完善教育治理中涉及法律、规划、人事、编制、投入、保障、住房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应急、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提升统筹层级,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服务功能。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网络化的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政策法规、专业支持、后勤保障、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便捷化。健全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制度,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大力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3.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机制
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加快中小学章程建设,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完善符合基础教育特点的学校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学段和办学规模的学校特点,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效激发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校园安全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法人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结构,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严格落实民办学校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制度,强化风险防范,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保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支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4.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度,完善民意调研、信息公示、听证咨询、意见反馈等决策流程,提高各级教育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水平。开展教育舆情的常态化调查,推动公众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过程。建构并完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形成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教育质量评价。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等形式,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水平。鼓励并支持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办学,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创新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制度,提升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鼓励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探索将学校育人理念融入家庭教育的路径和方式。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党组)和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觉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重大问题,为教育排忧解难,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大力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穿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中小学、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组织领导下,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教育系统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治理,紧盯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分步实施、集中整治、标本兼治,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把教育系统遵守政治纪律、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监督重点。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二)明确战略实施路径
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在监测评价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将不同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落实到四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之中。主动适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雄安新区建设等,统筹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精准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举措,统筹推动教育资源优先向各类困难群体倾向,优先向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教育体制及改革,鼓励大胆探索,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完善工作落实机制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教育责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统筹协调和联动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编制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体系及跟踪评价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和监测评估,主动报告教育现代化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将教育现代化推进情况作为各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宣传教育现代化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和推进成就,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作为,大胆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更高品质的教育强区、全力打造世界级智慧中央活力区而努力奋斗!
中共**市**区委办公室
2019年7月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