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文言文教学总结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10-908485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3 10:43: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总结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跟学生们说了,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40篇文言文,表面上高考考的是阅读课外文段的能力,实际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均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到课外,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我是这样做的:高三语文早读,一半时间读基础知识以及摘抄、剪贴的课外好文章,一半时间读文言文,让学生对课内已学过的古文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这样我在带着他们编知识网、举例时,他们才会快速地理解,自信十足。其实,在高一高二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时我就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

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

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易误解为“这”,而实际上应解为“我”。???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晚上做一篇,第二天课堂上讲,学生发现你举的例子全是课内,自然能引发他们早上读文言文的动力。表面上看一节课只讲一篇古文,似乎很低效,可是我认为就得分率而言是很高效的。这样复习15篇左右之后,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一旦编成,隔三五天再巩固一下。??? 在实践中,我很关注这样做的效果。几年来,包括高三大大小小六七十次考试,每一次文言文这四题,电脑打出的得分率,我带的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同学最害怕且经常出错的第二题虚词。而且得分比较稳定,特别到高三的后阶段,不大会出现这篇古文有感觉全对,下一篇没感觉错三个的情况。这种稳定的发挥应该也正是我们编知识网的意义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

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阳春三月,观音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火红的杜鹃花燃烧一般点缀在优美宁静的校园中。在这和煦的春风中,3月18日,我们迎来了我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教学课,在高三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何高效的掌握解答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更是当务之急。万老师通过环节紧凑的课堂设计,灵活而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跟随老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解题思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教学效率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很容易犯的错就在于就文本而论文本,并且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集中在文言字词的串讲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而由于课时的局限,往往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无味。而今天万老师的课堂却一扫往日文言枯燥之风,尽管只是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她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文本的阅读体会来引导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人形象,从而使得本来枯燥的习题课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言文的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必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万老师将文本和时代风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进行跨时代的延伸,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新的时空结合,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平行联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本节课中,《宋史》中范雍的“为民请命、直言正直、好谋而少成”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万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鲜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运用文言文的知识点解决了一篇习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古人的可爱之处,这样势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减对文言文的压力感。

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结束后,万老师还非常热情的与我校语文科组的老师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研讨》。万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积累的各种案例,耐心而细致的讲授了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与经验,让我们八中的语文人受益匪浅。

万老师认为,高一高二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高一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几位重要作家,印发人物专题。将美文中的材料转变为作文的素材。印发文辞兼美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性,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刷新语言,积累语言。美文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对于很多尝到阅读甜头的同学,引出了阅读兴趣的同学,更要适时地推荐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二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老师利用周一的美文课来引领,和同学们共读、共赏,主要是为了打开他们思考问题的视野,掘进思索问题的深度。

细心的万老师还列举了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推荐和共读的书目:熊培云的《理想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等。

万老师还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训练。因为人云亦云的词语,会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僵化,在表达时图省事没有追求鲜活语言的意识,久之,当然思想一贫如洗,语言越发贫乏,作文也难以获得高分。

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着,而我们八中语文人还沉浸在万老师精彩的讲座中。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送课活动,给我校语文科组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春风,愿这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第二篇:中学文言文教学总结

202_-9-4 中学文言文教学小结 我教的是初二年级的语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块。初二开始量上又有了加大。

以前是每单元各有一篇,到了初二,有两个单元全是文言文,为了减轻学生后半学期的学习压力,也为了给学生一个消化吸引的过程,我开课伊始,便提前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上了。

因为有了一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初二的文言文教学,我现在采用的一般是这种流程: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如果有可能可以背诵下来。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一行原文,三行翻译)3.理清结构,疏通文意。

4.挑拣出关键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特别识记。5.完成导学案上相关基础练习。6.原文背诵与默写,要求不错一字。

7.根据需要,有些篇目可以有改编练习、创编练习或续编练习。

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多老师的讲解,以学生自学、练习为主,但基础过得比较扎实。(不扎实不行啊,文言文考试分值非常高,考的又都是最基础的字词,所以这块必须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第三篇: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的讲解顺序

1、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读可分为:

1、分小组阅读

2、分角色朗读

3、带感情的读

4、默读

5、自由朗读

6、同桌互读

7、带着问题读

2、译

重要的翻译点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 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2_年全国高考题)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掌握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译的方法: 1工具书翻译讨论 ○2老师明确,自己找。○(知识储存卡)3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4逐字逐句.○5小组竞争提问 ○6作业,三步译 ○

3、品

(1)记叙文

A、梳理情节(起因、经过、结果)B、分析人物形象

a 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b 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品质 c 语言特色(游说方法)C、思想情感,意义,内涵(2)散文

A、景

a 景的特点

b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B、情

a 明显的情感=====明确景的特点,学生自己找 b 隐晦=====结合背景 C、艺术手法

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 ○

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 ○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3)议论文

A 抓中心论点 B 明确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总分总 分总 总分

C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②道理论证

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

③对比论证

(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④比喻论证

(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D、论证方法有哪些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E、何种游说方法

F、传达出何种主旨、思想

4、移

A 升华----情感、意义 B艺术手法对比分析比较 C拓展积累

5、背

A 梳理线索

B 背诵关键段落(押韵)C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知识储存卡)D竞赛背诵

第四篇:浅谈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北师版每学期课本中都有5篇文言文,占据一个单元。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故读懂文言文并完成对应训练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预习充分,全面了解

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通过反复阅读,自行去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通假字的识别,排除了这一学习环节障碍,学生自然而然就愿意去读。接着还是要求反复阅读,这一环节的阅读中主要是了解文章大义,这样一来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积极地去感悟文章。最后通过整理这一环节,让学生分项整理在记录本上,如,(1)重点字词字音。(2)通假字。(3)重点词义解释等。既积累了知识,也巩固了知识。我所教的《老翁捕虎》就是这样进行的,通过阅读,学生大多了解了文章的字词字义和老翁捕虎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自己的了解分条整理,为掌握重点、难点做了铺垫。

二、在合作互助中学习并积累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让小组内部自行解决,其中组中负责人起关键作用。以《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教学为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2)愚公移山的过程。(3)愚公和智叟如何辩论的?(4)愚公移山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到文章中去找寻答案,然后让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我加以评点选出优胜组。小组大多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能够达到我的预期教学目标。另外,我在最后的总结中加以强调,如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做,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摆脱了传统讲解的繁琐和劳累,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课下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

毕竟课文收纳的文言文是有限的,真正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全面掌握,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如《论语十则》《伤仲永》《木兰诗》《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经典篇目,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通过班级的诵读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校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文言文的平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全组总动员,编排历史剧,变死板为生动

部分文言文选自《左传》《战国策》,和历史有关。鼓励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班曾经表演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效果非常好。最为成功的是《晏子使楚》,通过每个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晏子这一人物体会得淋漓尽致。表演后,学生又以文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非常深刻。所以,要鼓励学生阅读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因为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大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通过表演这一形式,不仅感悟了课文,还让整个小组更和谐。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开文玉,女,1981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就职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高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 张珍珍

第五篇:如何教学文言文

如何上好古文

古文怎么上,当上到古文,我们语文老师就显得慌了神。主要原因就是古文学生不懂,许多字古音古义让学生难以读懂,还要翻译,按照教材释义所用的课时,根本就无法完成教学进度,以致于上完了课,学生似懂非懂,云里雾里。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现把教学文言文的拙想归纳如下:

一、扫除障碍

接触古文,学生首先得读准字词,所以老师要带读,画出字词。一是生字词,二是通假字,三是异读字音,四是重点字词。画出来后,要让学生花时间去背住,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牢牢记住这些字词,花费时间一个单元至少两课时,共4课时积累时间。这强有力的古文字词积累,无疑对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后面的课时学习中,还要进行听写,加深理解。

二、口头翻译

字词解决后,教学转向于翻译。翻译分成两种形式,书面翻译和口头翻译,这两种形式都要做到。首先让学生参阅课外辅导书,书面作业完成翻译,为口头翻译奠定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把课文翻译出来,夹贴在书中课文处。反对有些同学把翻译抄在课文中,整篇课文迷迷麻麻,如同蚂蚁排衙,一塌糊涂。然后就是口头翻译,要让学生自己借助于作业,能对照古文翻译。这个口头翻译是个死命令,要想用一切办法,让学生做到,只有做到口头翻译,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的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在翻译中,要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注意同一篇文章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带领学生辨析字词解释、通假字解释、重点文段翻译等,旨在加强学生记忆,加深印象。

三、课堂先测

上古文了,前面的“扫除障碍”和“口头翻译”算是预习课文。而这个预习却是古文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而在上课时,注意先测。先测即对通假字、重点字词、古今义、重点句的解释。即重点字词要点的学习。

四、顺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学习法讲解课文

有了前面三环节的教学基础保障,这时讲解分析的不外乎就是看这篇文言文属于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是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教学。作者简介、文章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名句释疑等方面的知识了。这时一课时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五、熟读与背诵

古文教学,熟读成诵是最后教学的死命令。讲到背诵,许多学生提起就怕,尤其是学困生,那么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层次,让学生熟读。熟读得好,其时不用背也是可以的。熟读与背诵,可以开展小组竞比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由老师范读,读得又快又准,让学生佩服得掌声雷鸣。学生有个示范,追求阅读的最佳效果。教学中,最后把重点段落熟读与背诵要进行考查,让学生对课文作最后的记忆。

纵观文言文教学,其基础重点难点全在“翻译”环节上,成败均于翻译。如何加强翻译,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尝试。

202_-10-30

文言文教学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