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马原学习报告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0-102188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4 10:2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马原学习报告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我们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门课程开设了导读和课堂实践环节。导读由同学组织,带领大家熟悉课本知识,了解相关内容。随后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由同学组织课堂实践。以活动的形式加深同学们对该章内容的印象。通过文字和图片,初步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老师上课时发表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观点。没有照本宣科,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开拓了我们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本是晦涩难懂的,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理解了马原的基本思想。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上课时,老师讲到了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论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包括劳动群众、先进阶级、进步势力在内的一切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从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承担者这一角度来说的。根据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乃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历史是人的历史,只有人才有历史。历史呈现为围绕人与世界这一根本矛盾展开的螺旋式上升的总体演进历程。历史的创造者只能是引领时代潮流。但是有些人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不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每一个英雄都有着他独特的个性以及成为英雄的气质。他们超越常人的意志,正确地掌握大局,利用时势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改变了常人改变不了的社会形势,改变了历史。英雄不安于现状,他们有长远的洞察力和理性的大脑,清醒的意识。与那些所谓的时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会完全被形势所左右。他们不但会认清形势,把握机会,更要会引导形势,和改造形势。当他们发现形势不利的时候,不会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当他们发现事业误入歧途时,会果断地采取行动,拨乱反正,把事业带上正确的道路。但我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英雄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或者说来自人民。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在于在恰当的历史时期凭借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做出了极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贡献。所谓英雄人物,他们出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由普通的父母养育,接受大家都接受的教育,吸取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科技精华,而这些使其后来成为英雄的东西都是人民群众在长久的历史时期中总结积累的,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英雄人物只是凭借其天生的优异才智和后天的勤奋努力,比别人更多地吸取了这些人类精华。而所谓的恰当的历史时刻,也无一例外是人民群众所集体造就的,与其说他们成为了时代的背景使英雄人物凸现出来,倒不如说人民群众哺育了一个更为优秀的分子并将其推到时代的前沿以完成历史使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必须得接受社会的帮助。如果没有人种菜,没有人缝制衣服,没有人盖房子,一个人活着,那我们肯定活不下去。即使是原始人也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被赶出了部落,他注定活不下去。那些英雄若是没有帮助他的军队,一个人孤军奋战,也肯定会失败。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东西。老师独特的见解常常引起我们的深思。希望老师以后上课时能将社会现实多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培养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上课时的实践活动多注重于能力培养。

第二篇:马原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报告

叶咸通

经济法1543 组号23 摘要:当下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价值观缺乏的时代,青年总是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自己。但一个人要想成功、到达自己想要的高度,就必须有自己所一贯坚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而看似枯燥又无味的马克思主义恰好可以起到重塑我们青年人价值观的作用,为我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成长、重塑

从我进入大二接触这门课程,到现在已经有3个多月了,在这三个多月中我收获了很多。因为我本身对政治和历史就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以前的时候就对马克思主义有过一定的接触,但那时的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种思想简单的理解为社会主义,也就是一种政治理念。长久以来我一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尤其是在青年当中被贴上腐朽、过时的标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把马克思主义单纯的意识形态化,这种理解过于狭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当下这个价值观缺乏的时代为我们重塑价值观的一个最好的工具。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看来,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后世最大的财富。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可以说一切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的哲学观的引导。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从校园这座象牙塔走向社会这个大染缸的过渡时期,在进入社会后,我们应当抱有靠自己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决心,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管我们的家室如何,只要我们能够真正付出自己的努力,生活肯定会有令我们欣喜的变化。而在看待事物的层面,我们则应坚持矛盾的观点,不要单纯的从一个方面去理解一件事,那样会过于片面,要全面的看待,去找寻这件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我是一个对时政有很大兴趣的人,可以说西方所渲染的是是一种英雄史观、唯心史观,这会对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造成一种错误的心里,那就是在国家、社会遇到发展危机时,去过多的寻求、依靠所谓救世主的存在,却忘记了自己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是不根据哪一个人的意志发生改变的,而是一种物质的过程,也就是唯物的存在。社会中人数最为庞大的普通民众才是社会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我觉得这是我做为一名法学生,在当前这个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为国家的司法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所必须坚持的理念和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当年便是依据这一理念,设计规划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方针,并在摸索中一步步形成了当前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使中国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而现观我们当前的青年大学生,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过于信奉一种所谓教科书式的真理,就像老师在马原这门课程第一节课上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教科书化一样,青年大学生也缺乏一种质疑、怀疑的精神,一味的去遵守。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真的错误的,也没有什么是肯定正确的,所有的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可以被认知和熟悉,这也正是我们在当前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缺少的一种理念,这样会极大的束缚我们的创新能力,畏于所谓的真理,不敢大胆去做,我们作为下一时代的缔造者,应坚持以实践为认知的基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所以我从小到大就一直在接触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念,社会主义理念,可以说,受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当代的中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套理念是不太接受的,当然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过于意识形态化和教科书化,很是压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那在这里我也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念,社会主义理念做太多意识形态化的评价和解释,我想的是去挖掘这些思想理念中的价值内核,为我们当下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价值观上的引导。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都体现一种核心价值理念,那就是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关怀和对社会发展的一种责任感。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剥削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对当时资本家大肆敛财,不管民众死活,还大发国难财的现象非常的不满意,才对政治经济理论、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实,虽然马克思的时代离我们已有些久远,但马克思当年所提出的问题,现今的社会依旧存在,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当代的青年都呈现出一种普遍的个人主义化倾向,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可以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中国下一个时代的缔造者,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法自拔,更何况我们还是从小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熏陶中长大的,我们的成长蜕变应该优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社会担当、社会关怀,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要教给我们的,是可以让我们脱离当下的价值导向的迷茫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我们才能称的上是合格的国家公民,而学会、具备这些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塑自身价值观的过程。

当下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时代,我很庆幸能在这种时代中找到马克思主义这盏明灯,为我指路。坚强不屈、社会责任担当等等,我的价值观在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得到重塑。

第三篇:学习马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

经济2班 潘步云 2013401035

高二那年,站在“文”“理”的岔路口,我怀着对物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无奈和对政治第四册《哲学原理》的好奇走上了“文科”这条“不归路”。

是的,起初对“哲学”是好奇的,觉得它是神秘的,甚至神圣的。但第一单元的学习就明确告诫初学者,不可以把哲学简单化,亦不能神秘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之光。是高三那一年的习题真正让我见识到曾经熟悉的那些诗词成语、名言警句亦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情景都蕴含着不易察觉的哲学原理,当时感慨哲学好强大,马克思很厉害,仅此而已。

来到河北大学,进入经济学院,原以为是远离历史,远离政治的,没想到只是远离了地理。本来觉得再学近代史,再习马克思对于一名文科生来说定是无聊乏味的,但经过这么多周的学习,渐渐发现有种“旧时新知”的味道,没有了高考标准答案的限制,没有了完全统一的思想桎梏,没有了严肃不苟的紧张氛围,大学的课堂是畅所欲言、多样开放的,大学的每位老师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的,大学里似曾相识的知识也会是颠覆的。就拿对《原理》的学习来说,它比高中书本中的内容更深刻、更全面,而它的讲师也就是沙老师您会以独特的视角从历史与现实中拈来实例。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真理性与伟大前瞻性我绝无异议,甚至通过深入学习了剩余价值理论等曾只是耳闻的内容后更是对其产生一种仰望式的崇拜!一个可以把一种社会形态深入骨髓式的挖掘的人,该具有多么坚韧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与认真的实践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让我树立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而不是盲目地信奉GOD;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无产阶级的伟大性——创造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让我具备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品质——不轻易评价一个人,不盲信一条空穴来风的信息„„

同时随着眼界的变宽,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要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我意识到哲学不是马克思一家独大,在读过朗达·拜恩的《秘密》等系列后,我觉得唯意志主义也有它们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道理,我们不能用主流价值观偏废其他一切,更不能丢掉我们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初衷——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种种社会不良现象让我痛感,这也许是难以更易的政治体制、教育模式等等的积弊,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路障与绊脚石,我们要么除掉它们,要么绕过它们,但前进的方向决不能变。在这一过程中,诚如马克思所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坚信着,期待着。

其实你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约束力和信仰,学习《原理》还是很必要的,由此树立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秘密》和《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这两部电影后,202_年1月10日,我又到购书中心买下《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1号买书时发现的,也是我10号再去购书中心买书的原因),并意外购下两本之前就有兴趣要读的书——《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和《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第四篇:马原报告范文

《民工棚走出的博士生》案例分析报告

《工棚里走出的博士生》讲述了谭文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下岗职工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学博士生的故事,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成功背后所蕴藏的艰辛和汗水。谭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仔细分析案例,我们发现谭文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谭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名下岗职工最终成为一名博士生,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正是有了大量的努力和付出,才使得谭文不论是在学识、思想上,还是在社会待遇、收入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次,身为博士生的谭文和以前那个下岗职工谭文实际对立又统一的,他们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是他们又是同一个人,这也是无法否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与核心。最后,博士生谭文是对下岗职工谭文的一种否定,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谭文通过社会实践,在不断地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他从自身所处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条件出发,调节好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坚持不懈,实事求是,最终获得成功。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统一,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路线。

在学习了这篇案例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认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谁可以不付出就有收获,只有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坚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怕困难,勇于奋进,才能获得成功。从谭文身上,我看到了他强大的耐力和他所具备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都是我们大部分人所欠缺的。正是有了这些,并加上自己积极进取的决心,谭文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对于出身农村,没什么社会背景的我来说,要获得成功最保险也最稳妥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从小我就知道只有好好读书上大学,我才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领导者,没有领导能力,只会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可能是进取心不足,我对自己的未来未来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想好好努力,有份安定收入不错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和父母。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考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房价等一些列的消费的不断上涨,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持续上升,要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对我来说就必须要考研。我的成绩在保研边缘,我为了增加保险,我也在为考研做着准备。研究生毕业后我会找一份比较适合自己记得工作,最好离开哈尔滨,我想去见识一下江南。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我会辞职然后去西部支教一年或更长时间,一方面是由于我上学接受了别人的资助,我想尽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想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丰富人生经历,也让自己亲身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沉淀总结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收获,以便更好的投入下一轮的工作和生活中。

由QQ农场看社会经济

近年来有一种游戏在各年龄段人群中流行,引起多数人的追捧,那就是QQ农场,没事的时候种种菜、卖卖菜,偶尔还会偷偷菜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风气。然而,细想一下,你会发现在种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信息,这与现实社会经济有着相似的地方,从某方面来说它是社会经济在游戏中的一种体现。

玩过这种游戏的人都知道,想获得更多的金币应根据自己所有的资金数买地,选合适的性价比高的种子,给菜地除草、上肥、浇水,再收获并卖出去,还要及时收获,负责还会被别人偷走。在收获更多的资本时可以自产自销,开农场,发展畜牧业,之后还可以开饭店等,资金越多,等级越高,收益也越多。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要想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净收益等于买菜收入减去投入资本,要增加收益需尽可能的增加买菜收入减少投入。卖菜的收入由菜的单价和总量决定,因此在种菜之前要先通过各种有效渠道预计一下菜的单价及需求情况,还要看一下自己的地适合中哪种蔬菜和菜的产量。投入资本就要看自己买种子,锄草,上化肥,喷农药还有人力等方面的花费。而这只是一季的收益,地的大小不会变,但一年可以收获几季就要看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菜的生长周期了。随着收益的逐步增加,一般人不会安于现状,都会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机器化生产,使得以前的经验及一次性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到达一定的情况时还可以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蔬菜的附加价值,在开拓出市场后也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加入,增加生产规模,创建品牌。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相对于游戏中一成不变模式,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菜农的收入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子“三农”问题提出来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带动农业发展,免收农业税,刺激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减少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多数的农民更加倾向于种植农作物而不是经济作物,在农闲时去打工,这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一些人种菜只能满足周围村子的需求,在扩大生产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产大于销,最后赔本。在我们国家,一些地方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把周围人组成一个团体,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但也不可能应用于各个地方。就拿我老家来说,每家的地不在同一个地方,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一化管理,而且很少有人会放弃现在的工作去干一项自己不熟悉的活。而且,我们县去年刚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县里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近几年兴建了不少工厂,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也没有什么特色农产品,再去发展蔬菜种植业根本不合适。因此,在决定发展意向时一定要根本地区的政策相结合,而不能盲目投资。

游戏永远只是游戏,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与现实相结合,并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第五篇:马原报告

提纲:

1、摆现象—学生工现在尴尬的处境

2、引进学生工的概念

3、提问——a如果只是能改变命运,那读完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列举案例说明问题b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公司唯利是图)正文:

在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在社会的基层,工作强度、加班时间和其他工人无异,可算很难算得上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还会部分被扣除上交给学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也有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可最终去从事着像一个初中生在培训着几个小时后就胜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对,他们就是寄居在城市里的“学生工”。

学生工”是这样一批少年:自觉读大学无望,又不甘接受“农民工”的命运,于是进入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学习,企图习得一技傍身,但就在一年后,便几乎毫无例外地陷入迷惘。他们平均是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的迷惘在于:现代科技下的生产线,已经尽可能地简化了工人所需的生产技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都可以胜任。于是,读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几乎变成了一次“奢华旅行”。

学者潘毅说,“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这类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工人。” 如果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么,读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甲毕业后直接到富士康打工;乙则读了技校(或者职业高中),每年交四千多元的学费学习酒店管理的中等专业技能,一年后,学校组织实习,两个16岁的少年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相遇了。他们加同样的班,拿同样的工资。黄夏便是这个“乙”。他几乎清晰地看到了自己202_年夏天从技校毕业以后的每一步:进入一家工厂,从事着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拿着一份和自己“学历”无关的薪水。读或者不读技校,于他,区别仅在于花没花这一万多块钱的学费。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黄夏这样一批年龄在16到18岁之间的学生工,已经是很多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去年,由两岸三地多所高校实施的关于富士康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根据问卷抽样,深圳富士康很多生产线上的学生工比例大约占了30%。今年,北京大学富士康调研小组对重庆、成都的富士康学生工也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工比例远超深圳。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令人恼怒的现象,那这样惨剧的背后,又有哪些“幕后操纵者”呢?为此他们有应该夫妻怎样的责任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负责的是哪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许是因为身在大学,社会上的丑陋在这里被过滤了一回,所每次看到这样的没有责任感甚至为谋取暴利而做出有损公利的案例是都很无法理解,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他们的善,他们的良心去哪里了!如果不是企业的唯利是图,对这种廉价劳动力有着强烈的需求,学校有怎么会“如此积极的配合”呢。这种使用学生工的行为,简直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在这个时间中,连教育部分也诶忽悠了,间接的成了不良企业的帮凶。

当然,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合格工人。” 现在实际上这些职业教育学校已经成为了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驯服的劳动力的中介公司。”枯燥的教育,松散的管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本着“实习”的名义,直接向其他公司输出所谓的“学生工”。有些学生几乎已经成了“职业实习生”。进到单位后就是做着单调乏味的流水线工作,计时拧螺丝什么的。而从表面上看,工厂、政府、学生工,三方都从目前的模式下“获益”了。工厂解决了用工短缺,政府解决了引资项目,学生“补贴了家用”。于是,各种红头文件下,“学生工”的细小的命运,也就被忽略了。学生大规模的退学、实习期大面积的缺席,已经从学生的角度折射出他们对此种模式的失望。整个事件的背后“学生工”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由于个中原因他们没能继续高等教育,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是祖国的未来,就应该被残忍的虐待啊!我不期望唯利是图的企业能做出什么改善,也不相信已经步入营利一员的中职能打发慈悲,只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能更加完善,给不幸的他们一个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因为我始终相信: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马原学习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