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感想
关于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所引发的遐想
“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新华社10月8日电
辛亥革命已经在历史的大潮中逝去,但它的意义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
在这1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再为伟大的辛亥革命大声喝采!而对于它的领导者,我也深深被他折服。在那个**的年代,民族在水深火热中打滚,国家在列强的蚕食下慢慢变得病疮满身,孙中山自小便立下大志,他向义和团革命中的英勇人物学习,想要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救国于西夷强敌之下。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以上便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所作出的努力,而后便是著名的南昌起义,三天而席卷天下!虽然,辛亥革命因其历史局限,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辛亥革命滚滚洪流所挟的风雷之势,至今仍在历史深处发出久远的回响。闸门一经开启,洪流势不可挡。辛亥革命不仅为古老中国发展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且为十年后一个更加先进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道路。惊涛拍岸,谁是中流砥柱?征途漫漫,谁能引领航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南湖驶出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历经革命战争的烽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航道。
100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于我们仍旧有新的意义。是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变革的大门,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进步。在我的印象中,孙中山一直是国民党的领导,而国民党是如何如何的可恶。但随着我一年一年的长大,阅历也跟着增长,渐渐明白了成王败寇的道理,也有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单,是由胜利者写就的。那么或许,国民党也没那么可恶。当然,我也不会去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不可忽略的作用,我所能理解所能明白的都是外来信息传达过来的,而我被传后的感觉就是:无好坏,只是理念的不同而已。然而,现在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是不是跑题了呢,没有,绝对没有!事实上,辛亥革命那时,共产党还在襁褓里等待出生的到来,而辛亥革命促使了这一天更快的到来。孙中山的本意绝度不会是反对共产党的,更不用说“剿匪”了。孙先生本就是追求一个人民生活美满,国富民康的世界。他不会歧视共产党,甚至会鼓励以及与其合作,而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便在于此:合作!当年国共便多次合作,虽然都因为国民党某些人被破坏,但合作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第一次合作产生了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第二次合作更是赶跑了气焰嚣张的日本。而在今天这个以和平为主题的年代,人们不希望战争的发生,向往更美好的将来。国共合作,对于两岸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纪念辛亥革命的日子里,我真诚的希望,国共能够更友好的合作,共同为祖国的强大,人民富足而努力。
现在,和平共处,共同进步是时代的主流,相信合作将会带领中国走进一个新篇章!
再次为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们致敬,向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敬礼!
也再次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我也将努力学好本领,当年有周恩来先生“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今天当有我们炎黄子孙中华的强大而奋斗!!
第二篇:感想 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辛亥革命百年历史,缅怀中山先生和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传承辛亥革命伟大精神,推进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2_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百年,是中华民族为祖国统一和伟大复兴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百年。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再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山先生的遗愿“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必将完全实现。
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但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次革命与进步的坚定支持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是祖国统一的坚定捍卫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全力推进和平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团结起来,秉承中山先生遗志,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和谐统一、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第三篇:辛亥革命感想
辛亥革命百年之缅怀革命先驱
如今,辛亥革命离现在已有一百年了,在过去的历史的长河中,它历经了很多沧海桑田,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虽然最后它失败了,但在历史上却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影响。那些革命先驱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他们为了挽救中国所做的一切的精神值得今天我们大学生学习。就像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说的一样:学习和弘扬辛亥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回望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华民族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崛起的伟大历程,缅怀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追溯陆皓东、秋瑾、徐锡麟、林觉民 喻培伦、邹容、陈天华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百年前的志士仁人、革命青年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和历史贡献,不得不让今天的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辛亥革命的革命先驱当时几乎都是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而这个时代的一个伟大人物——孙中山,他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他们的努力最终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之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都不能成功,这说明他们提出的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些相当重要的功绩,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这场伟大的辛亥革命中,发动者和参加者绝大多数是青年。面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大陆沉沦,这些先驱者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们抱着“牺牲个人,以为社会;牺牲现在,以为将来”、“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基”的革命志向,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他们离开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妻儿。甚至有的离开了豪富之家,献身革命,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为天人谋永福”的大义。在战场上,他们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在刑场上,他们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可以忘记先驱者。是他们,在一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首先觉悟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是他们,下定决心要改变国家命运,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行动解救中国,这些先驱者们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解放而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他们值得我们去缅怀。
第四篇:辛亥革命感想
辛亥革命感想
民主共和,这个温暖人心的令人感动的词语在中国一次重大革命中被大家深深了解;一面名为民主革命的旗帜也高高擎起;这就是辛亥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它失败了,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今后革命的成功。在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这场革命shitu挽救民族,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多次尝试,多次变革,失败,是唯一的结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孙中山选择了一条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道路。革命主打着“反对这个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路线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但是这种处在矛盾中的,半新半旧的思想与作风,并没有能够完全地表达出人民的意愿。人民在这场革命中,好像被定为“受益者”的角色,然而,只是观众而已。所以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没有纯粹地和人民结合在一起,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当农民有正确的革命行为时,他们没有能够去组织农民的队伍,反而派兵加以镇压,这是多么地背道而驰。
再者,虽然由最初的同盟会的建立,到三民主义纲领的形成,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都毫无疑义地说明了孙中山领导下,资产主义革命派是贯彻着反清的宗旨。
但是可惜的事,这宗旨在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模模糊糊地提出一个大的方向。
他们从头到尾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弱势群体的局部反抗,并没有想过掌握大局。不然如何会让袁世凯夺取了政权,如何会让帝国主义无法无天。毛泽东曾经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够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的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我想,不是学生不虚心求教,也不是学生不能够战胜老师,(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不少),而是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不敢去和老师碰撞。辛亥革命中就是这样,一提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军阀的霸权,都吓得点头哈腰的。真令人悲催!孙文自己也反思得到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再者,孙文虽然成立了同盟会,但是大家志同道合走到一起,在这个集体里真的有核心的力量凝聚着大家吗?历史证明不是这样的,组织混乱,繁杂,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建国方案的错误,即是革命的策略问题。处在帝国主义的时代,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本来就是荒谬的。就像是你只是一个大公司的能力很一般的清洁工,虽然自己的境况比起公司白领,领导什么的都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你也不能马上就把笤帚丢掉,去领导办公室去坐在椅子上啊。一是那种情况不符合你的自身实际,二是公司制度的限制以及领导自身的防范也不会允许你这样。
虽然辛亥革命有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它奠定了共产党的一部分力量,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开辟一块广大空间,孙文个人的经历以及经验,也使我们得到好的经验坏的教训,特别是他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辛亥革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是我们后来以及未来革命的珍贵财富。那面民主共和的大旗依然飘着,流传至今。
第五篇:辛亥革命感想
辛亥革命之感想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来,是成功的革命事件,这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思想观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对旧有的社会体制的改观,是对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另一方面,也是最被诟病的,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对旧有的社会提出病症,却没有好的药方来治愈,对旧有的社会批判改造不彻底,新社会的思路不清晰、观念不明确,没呈现出良好的一贯性、完整性、规范性,这从孙中山被宪政议会选为大总统不久,就在袁世凯恫吓加利诱的威胁中窃取了革命果实可以作证。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也有纲领目标,但它政治适应性差和社会基础不牢固,导致了它的失败,以至于随后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也无法挽回其政治命运的毁灭走势。历史注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不是决定历史局面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尤其与众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当然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对旧有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实施了新的措施,并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由‘枪杆里出政权’里逐步在军队基层建立起党的组织,取得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进一步取得政治的领导权,更是发动经济领域的土地革命,和发动群众的社会运动。这三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路线,前一点是主线、重点,这和辛亥革命一样,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命运走向的关键,社会进程也是主要围绕政治斗争进行,矛盾体现在政治上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后二点是要说的。土地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更是设计政治、社会,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涉及的要害。发动群众也不仅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生产发展,更是响应人的心声、渴望,提高人的觉悟、文化的一项公共事业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人权的一种体现,其意义可想而知,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在这三方面,要不是没做,要不做了没做好做到,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数个人受益,没有根本性的社会效果。相比较来,共产党做了,还做得好,效果都是彻底地有效果。把最决定的事情做成和实现了,哪怕是从穷乡僻壤里的山沟里走出来的,也能打败有美援,有军事优势,受到国际认可的现政权。
继续说的话,就是建国初期共产党还在做和这三大事情有关联的事情,土地革命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都让建国没几年的中国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尤其是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突出共产党地位的党委、代表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大制度以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因为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完全弥补了这种四足鼎立的先天严重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不足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这和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的脆弱和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建国后还是在沿着解决辛亥革命以来诸多社会发展问题道路上前行,只不过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变化中,侧重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经济作为社会进程的主旋律更加突出了,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旧经验也没法解决时,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大跃进失效后,自我怀疑涌上心头,又开始怀恋老路,‘三反’‘五类’等政治运动抬头,又受到三年困难的刺激,越发晕头转向,不知路在何方,尽管探索还在,可终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社会发展进程停滞的同时还有破坏。反思的办法是,以前做得对、做得好、做成功的因为还是不彻底,还得做下去;没做对的、没做好的、做得不成功的,那就到有经验的国外去取经,不受政治意识的限制。经过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有了最初的思路。经济作为主战场,成为先锋、先头部队,走在前面,土地革命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企业工资分配有奖金了,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成果丰硕,温饱已经解决,小康有所期盼,在生存以外的诉求开始不断高涨,社会进程的主干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扫除一切心理束缚、精神枷锁、思想包袱,提倡自觉、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今天,严格地说,仍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当中,辛亥革命以来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局面仍有待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应该作为勉励,来激发动力和奋劲,鞭策成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