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笔读《做有智慧的教师》有感
随笔读《做有智慧的教师》有感
《做有智慧的教师》 这本书是7位教师精神家园的缩影,是记录教育教学实践、思考、研究的结晶,也成为了考问自我、敞开心扉的空间。他们在叙写、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疑也得到提升。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因为它是你最珍贵的财富,只有记住这些路,才能走好以后的路。”这本《做有智慧的教师》就是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智慧的宝贵财富,是他们教育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厚重的铺路石。
读《做有智慧的教师》的教育叙事,我深切感受到,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每天都有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发生。这百篇的故事既有对“孩子,你是幸福还是悲哀?”、“要强扭这颗孩子的‘瓜’吗?”等培养学生方面的冷峻思考,也有“帮助孩子告别网瘾”、“给孩子们一个网络上的家”的呵护与关爱;既有“当老师,你幸福吗?”、“教师,你有良好的习惯吗?”的教师人生自我考问,也有对“给台阶后,再拆台阶”、“情中育人,事半功倍”的教育策略的探寻„„
这一个个真实生动、耐人寻味、启迪思考的教育小故事,反映了7位教师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凝聚着老师们教育实践的智慧和经验,它闪烁着老师们思考的火花。
这些具体鲜活的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优秀教师就是这样不断积累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逐渐形成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这种实践智慧积累得越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快,教育教学也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世事洞明皆学问”,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在反思中都会迸发出新的智慧,可见这本书是借 教育叙事来,讲述鲜活故事,并从中捕捉到科学的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做有智慧的教师》的教育叙事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做有智慧的教师就要打开交流窗口,多向互动交流,打破教育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获得四面八方的教育、教学思想营养,教育博客是当今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善加利用,就会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博客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与现实保持沟通交流的新形式。“叶晓龙”这个教育博客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多向互动,参与博文交流、回复评论的,既有学生和家长,也有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既有本校的老师,也有外校的老师。
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让更多的校外人士走近教育,关心校园生活的丰富多样,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学习教育子女的策略方法,感悟教师人生的真正价值。
与校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切磋,热心研讨,经常进行有效和深入的互动交流,必将促进更多的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与校内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氛围,开展深度探讨。网上交流消除了拘谨,使得交流更加深入、理性和完善,它是校本教研的必要补充,也能够使教师获得成长的不竭营养源。由此让我想起一件我从教的往事 : 网上交流由来已久,孩子们之间都互通 QQ号,此时有几个孩子就向我要QQ号,我的回答是: 没有。孩子们脸上是失望,回到家里这事 一直在我脑海萦绕,静下沉思,我做了个决定,学会用电脑,学会上网,申请 QQ号,开始与孩子们,亲友,同事互动交流。这样增强教师,学生,亲友,相互学习,关心及更融洽师生,亲友,同事等关系。
这本7位教师记录教育教学实践、思考、研究的结晶的书,的确是本书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后让我受益匪浅,坚定地做个有智慧的教师。
第二篇:读《做有智慧的教师》有感
《做有智慧的教师》
大庆第六十中学
邹晓楠
做有智慧的教师
什么是智慧?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经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教育智慧?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是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充盈智慧呢?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教师的素养建构应是多元的,广泛的。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教育的技能、技巧是可以模仿,可以培训的,但教育智慧是训练不出来的。培养、造就智慧型教师除了接受教育机构正规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外,更要靠个人长期不懈的自我精神修养,包括个人阅历、生活经历与职业经历的体悟与反思、对人际的洞察与敏感、勤奋的写作等,而这一切又都与他自己的直接教学、教养及教育管理工作有关。
首先,智慧型教师必须有教育智慧,我认为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掌握教育好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在转变后进生和问题儿童方面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和能力。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其灵魂,挖掘其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最佳教育效益。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其次,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第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虽然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第四,智慧型教师要有教学智慧。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但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对答自如,而且在学生的批评建议中从容不迫,显示出高度的教学智慧。
第五,智慧型教师还要有创新智慧。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果。能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走出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第六,智慧的课堂,要求我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让课堂呈现创新的活力。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但也要防止“盲目的创新”“一味的生发”“随意的自主”和“形式的整合”。因此,在智慧的课堂中,老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计,灵活诱导和推波助澜。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探索者、实践者和发现者,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本领,而且学会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最优化。通过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使智慧教师成为可能。
第三篇:读《读禅有智慧》有感范文
读《读禅有智慧》有感
从来没有读过这样一本字字珠矶、句句哲理的书,书中诗味浓厚,禅意更是醇香幽然。禅寓生活,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读生活就是读禅。这本书就叫《读禅有智慧》,作者释然。是不是仅听作者的名字就已觉得特别有禅味呢?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溪水是禅,青山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一切皆法,一切皆禅。全书以60个四字小标题领衔各分章,标竿浮生、自性自度、贪为苦本、活在当下、禅心自明„„仅是这数十个统一字数意简言骸的小标题本身就像一首诗,更别谈每个小标题下意蕴深厚的禅理诗了。书中还讲述了大量的哲理小故事,发人深思,给人以无限的思索空间。-
例如书中的第二章节是“自性自度”,里面就有一首优美非凡的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意萦绕下娓娓道出了一个个精妙的小故事。苏东坡在山中静修时曾作一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当时就有一证悟禅师悟一偈语以答:“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声。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灵机妙语的对答在整本书中处处闪现智慧的光。现在我们的生活总会出现太多的轻浮烦躁,那么,我想向大家诚挚地推介这本书。请大家稍稍停驻急躁或茫然的脚步,感受一下释然给我们带来的禅理清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另样的感悟。
一花一叶皆是诗,一举一动都为棋。读生活,悟禅理,获感触,得智慧。谢谢!
第四篇: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
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
暑假期间我主要阅读了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日本作家黑柳砌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这两本书均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学著作。针对这两本书对我触动较大的章节,下文逐一分析。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节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认为这是对有趣课堂最好的定义。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如果我们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真理的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洽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洽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知道、思考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们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要不断地扶持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通过不断地将知识加以运用,进而鼓舞孩子们,他们的思想会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会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的任何一个新概念和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上文中谈到广泛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节专门谈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能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把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的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使学生搞好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同学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的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较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主要记录作者的小学生活。文章主要介绍了小豆豆在巴学园求学的历程,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每位孩子的人格,给予每个孩子最合适的关照和教育。学校有小树做的校门,有电车教室;学校教授有意思的歌曲和韵律操;学生的饭菜分为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思的课外活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美和智慧,也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与责任。读完深受启迪。
第五篇:读《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有感
寒假里,我拜读了陈元勋老师的《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它让我在回味中国古代谋略睿智的同时,懂得了“为师而善用谋略,足以独树一帜,引领专业的道理”。
作为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教育策略,“借刀杀人”的含义则是,对课堂突发事件不急于作出直接回应,而是借助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或其他因素,以柔克刚,以达到雨化育人的目的。
正如书中所举的一个运用“借刀杀人”计谋的例子:有位语文老师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解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忽然“砰”的一声,一个迟到的学生破门而入。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但见这位老师“假痴不癫”,面不改色地面向全班同学,继续侃侃而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设想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客人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可为什么‘小扣’柴扉而不‘猛扣’呢?为什么久扣不开而依然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是诗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有的认为诗人是为了尊重对方的感受。语文教师见“借刀”的目的已经达到,便转向那个破门而入的学生,你认为大家的回答对吗?你是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那个学生立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教师这样不用严厉的词语,也不必苦口婆心,矛盾就得到了解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谋略,既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促成了该生的转变,可谓“一石三鸟”。“借刀杀人”之温润育人教育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教师能多掌握一些这类的方法,融会贯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那么,在课堂上就会顺利化解教育矛盾,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就会全面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共进,智育与德育也会得到的同步的发展。因此一个教育谋略的成功运用,就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就是表率,就是楷模,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更要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我刚接任四年级一班的时候,发现有个叫张俊伟的学生读书水平非常差,背诵古诗非常困难,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完不成,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们的奚落嘲讽,因此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跟老师和同学好像产生了敌意,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上课回答问题时非常得被动消极,课下自己很少与同学们玩耍,躲在角落里,显得特别孤僻与自卑。针对这块烫手的山芋,我也运用了“借刀杀人”一计。通过我的观察,发现王晓宇同学与之关系密切,可谓是无话不谈,堪称密友。何不让王晓宇同学做我的传话筒。我先是让王晓宇同学代我送给张伟俊同学一套文具,转达我对他的关心与期盼。然后我又把他俩调成同桌,在学习上一对一进行帮助。发现张伟俊的错误之处,我也是让王晓宁婉转传达。慢慢的拉近了我们俩之间的心灵距离,解除了他对老师的误解和抵触,孩子的心门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被打开了。上课时他能认真听讲了,也主动举手发言了,我非常的欣喜,我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并给了了他高度的评价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很快在课堂上的一次次掌声里获得了重建和加强。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有谋略的教师,就要善用谋略,方可高瞻远瞩,将因材施教做到位做到家,铸就教师人生的辉煌。
读《做一名有谋略的教师》有感
台头镇台头小学 于家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