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读《忏悔录》心得(精选5篇)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10-102738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8 15:37: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忏悔录》心得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然并非对所有贪官都处以极刑,但深陷囹圄,后半生与铁窗残月为伴的命运自是难以逃脱。生命未停但自由已失的悲哀、由“座上宾”变“阶下囚”的落差、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教育感化,即便是十恶不赦之人也会感慨悔悟,他们的忏悔定是发自内心深处。

读过此书,我为一些官员自欺欺人、漠视法律感到悲哀;为他们盲目攀比,对利益追逐以致忘记职责、走入歧途感到愤懑;更为国家失去精心培养的人才以及落马官员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感到痛惜。这些字字泣血的忏悔书,让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自欺欺人害民害己

许多官员身居高位,拥有较高的学历,却在自己触犯法律时说自己“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这些“不知者无罪”的托辞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些领导干部受过高等教育与党和组织的多年培养,绝不可能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知晓。只能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贪欲的时候,任何法律与规章制度都会变得视而不见,他们的犯罪行为无疑是掩耳盗铃的行为,是自欺欺人的。因此,学法,懂法,守法,是三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沾染触犯法律的事情,只有这样,方可保证自己不会从国家的栋梁堕落成国家的蛀虫,也可保自己一生平安。

盲目攀比深陷泥淖

有许多本是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看到周围人住豪宅开好车,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捞取财物满足一己私欲,走上了贪腐的不归路。白山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郑亨日便是“非常羡慕国外的奢侈生活”,开始了腐化堕落的人生之路。吉林昊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徐广平:“感到付出和所得不对等,作为一个大型国企老总,还不如社会上的个体户”,从而“由心理不平衡到有了私心,形成贪念,欲望越来越强,理想信念丧失,党的纪律对自己逐渐没了约束力”。

这些盲目比较的想法产生后便如同打开了罪恶的“潘多拉”魔盒,使他们从此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让凡夫俗子“视金钱如粪土”不切实际,但每个人对金钱的欲望的确有所不同。一些人知足常乐,认为温饱足以,一些人目标远大,誓要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白了自己对财富的欲求后便要做好选择。选择了从政这条路就意味着选择安贫乐道的生活,应

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标准,若妄图在从政这条路上大富大贵,那定是获取了不义之财。

家破人亡惟余悲叹

原本令家里人引以为傲的“顶梁柱”突然被戴上冰冷的手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种打击对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落马官员们的一念之差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将痛苦带给了所有深爱他们的人。贪腐的官员们能身居要职,必定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党和国家培养他们花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们却只能在囹圄之中度过余生;本应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却要终日面对高墙独自泪流。虽然这些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但这种境遇让也着实人不唏嘘不已,深感痛惜。

这本《忏悔录》并非让我们如同看客一般面对这些贪官或叹息或一笑置之,“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应该明白法律的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党规党纪底线的不可触犯,更要懂得为官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更应清楚“一失足成千古恨”,“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的道理。我们要哀之且引鉴之,守住自己的底线。

第二篇:读《忏悔录》心得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忏悔录》选取了多名落马官员的忏悔书,再现了他们贪权、贪财、贪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和违法犯罪过程,展现了他们最真实、最完整的心理,给党员干部以警示深思。通读此书,我认为落马官员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共同性。

一是忽视学习。大安市水利局原党组书记杨世春“只是发发文件,到会上读读文件”重干轻学,导致思想认识上的麻痹。白城市政府原秘书长夏远大“很少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放弃自学”,“对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不学习不知不懂”。学习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就无法与时俱进,不学习思想境界就无法提高,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就容易犯错误。

二是私欲膨胀。白山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副主任张宝杰“当官发财两条路,我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获取不义之财作为一种‘财运’,总认为自己没人管、没人问,可以瞒天过海”。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绷紧廉洁为政的一根弦。党员干部不廉洁不仅会抹黑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会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我们党员干部要珍爱自身品德,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要因为贪污受贿而断送自己前程。

三是不知约束。白城市政府原秘书长夏远大说“领导信任

我,我经常是电话请示汇报多,当面请示汇报少,有时先斩后奏,有时干脆不请示不汇报,自作主张”。党员干部要时刻把自己置于阳光之下,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洁身自好,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管控之下,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官员犯错往往是从小事开始,逐步膨胀。小事不小,一时麻痹糊涂、一念之差,就会慢慢积累,长此以往,便会积重难返,从一点逐渐变成一次又一次,慢慢地变为一发而不可收拾。通过阅读《忏悔录》,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败坏的可悲、廉洁自律意识淡化的可怜、群众观念不强的可恨,我们党员干部要怎样才可以保持清醒头脑,发扬良好作风呢?

一是要严以律己。廉洁从政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法宝。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自觉加强党内监督,尊重集体的智慧,不能独断独行;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学法、懂法、严格用法律解决问题。同时,要树立群众观念,牢记执政为民,有了这个思想,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要严以用权。我们要认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彻底摒除官本位思想,杜绝滋生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想

法,决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私利而滥用职权。要慎用手中的权力,才不会因为手里掌握权力而滋生贪婪的欲望,才不会一步步陷入泥潭,以至最后无法自拔。

三是严以修身。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三省吾身,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平时要认真研习党章,执行和遵守党内准则。将党内法规烂熟于心,自觉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让法律法规起到纠偏的作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忏悔录》好好读一读,照照这面穿透人性的镜子,红红脸出出汗,反躬自省,守好自身底线,做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心的好干部。

第三篇:读书心得: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

卢梭先生最激励我的一段话,他直接写出了他的心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个时代真正的他还有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民所有的压力。

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忏悔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现在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

“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欲的柔情,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

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第四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一)“只有把我这样的腐败分子统统查清楚、清理掉,我们党才能有希望;只有把像我这样的违法分子统统绳之以法,国家才有希望。不管组织怎么处理我,我都毫无怨言,我永远都是党的人,我的心永远向着中国共产党!”一位国家级领导干部的忏悔书中写道。

横看违纪违法干部在接受组织审查后,开始悔恨、开始剖析,细数自己各种“不是”、各种“不该”,这么多“不” 字如果在最初就能起到“不”的作用,“我不要”、“我不能”、“你不能这样做”……那就不会有出现这么多贪腐违纪官员。

学会拒绝、自觉抵制,才是一名领导干部自始至终所应遵循的规矩。

纵观众多违纪违法的干部,缩影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是农民的儿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已落马的官员,无论在台上之时,还是身陷囹圄之后,都喜欢将贫困、草根的身份抛出来,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也成了落马官员的“口头禅”.殊不知,在农村培养出一个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有多不易,父母有多艰辛、期望有多大,可是当这些官员辜负党、辜负人民、辜负家人的时候,他们的底线呢?记得在观看《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贪官赵德汉说,小时候在乡下,我最喜欢看丰收的庄稼地,经常蹲在地头一看一晌午。我爱吃炸酱面,更爱看地里的小麦。麦出苗了,麦拔节了,金灿灿的麦穗成熟了……看着看着,肚子就饱了。他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几辈子的农民啊,穷怕了!看钞票,就像看小麦一样,看着心里踏实,看着精神满足。看久了,钞票上会泛起一片金光灿烂的麦浪呢……

可是咱们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怒斥他道:“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多么一针见血的痛斥,当你违纪的时候、当你腐败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你在损害人民的利益,为什么不想想你是农民的儿子。

农民的孩子不是贪官抛出的草根身份的同情稻草,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更应该骄傲、自豪,更应该以人民的名义维护人民的利益不受损。(阿勒泰市纪委组宣部 部长 刘红)

读《忏悔录》有感

(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忏悔录》是长春市纪委202_年12月印制的内部资料,主要是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和纪律意识,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各级党员干部要从这些审查对象的忏悔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我从书中录入的22名审查对象的忏悔和反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党,对于家人充满了内疚和悔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可以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尤其是有的审查对象还曾经是区里的老领导,其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有的把腐败变质过程说得很清晰。“我的蜕变始于一把手之后,根源在灵魂深处,核心是思想上防线没筑牢,对法纪的漠视,严于待人,宽于律己。表现在不平衡的心理,对权利的滥用和所谓遵守潜规则上”.共产党员应时刻以党章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按党章要求做事。领导干部应时刻起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打先锋,站排头,自立、自省、自警、自强。尤其是关键少数。

一、理想信念总开关必须拧紧

思想总开关坏了,必然行动上越规矩。精神上缺钙了,必然信念上患软骨病。思想上动摇了,行动上就跑偏。学习上不透、不深、不全就导致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做事能百折不挠,经得起各种诱惑保持住气节,必须靠信念的力量支持。没有对党性坚守的信念,就自然开始不思进取,不努力学习,不思考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信念缺失的必然结果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使自己向错误的道路走去而又不能自觉自醒。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必须牢记在心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负责,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如果宗旨意识铭刻在心,把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用在工作上,群众身上,就能想着努力工作,想着为人民服务。反之,为满足个人欲望,想着追求享乐,就会热衷吃喝玩乐,就会自私自利、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三、慎独内省至关重要

有很多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是有一定的觉悟和警觉的,但廉洁的防线往往是被一条烟、一张卡攻破的,“温水煮青蛙”,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慎独慎初、知内省尤为关键。吾日三省吾身,想一想,你今天学识增长了吗?你今天道德完善了吗?你今天的言行妥当了吗?做没做自查自纠?因此,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莫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者:二道区吉林街道 杨吉庆)

读《忏悔录》有感

(三)中国穆斯林面临的困惑

马雪青

开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错,但是懂的忏悔的并不多,真正能够影响后世的忏悔就更少了。历史上有三个人的忏悔影响深远,托尔斯泰、奥古斯丁、卢梭。而托尔斯泰与奥古斯丁的忏悔都是在寻找到上帝之后发起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我选择的这本书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非常薄。为什么要选择这本呢?因为他自身遇到的信仰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伊斯兰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进行反思,情况很可能越来越糟。

忏悔录

这本书讲了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的俄国,最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从小就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我们小时在寺里背几句教门知识、学几个字母很像),然而他到了大二时,突然反思,对所有的东西都不信了(与现在很多的回族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也很像?)。

他说,“回忆起来,那时也没有真正的信过,只不过对教给我的一切和成人在我面前的说教有一种信任的态度而已,但这种信任很不牢固,这也不是信仰。”

另一方面,他看到他身边的有信仰的那些信仰东正教的人大都是一些愚蠢而残酷,既无道德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宗教对于他们只是满足某种生活需要的手段,那么这其实已经不是信仰了。而那些自称不信教的倒大多是一些聪明、诚实、善良的人。

正如最近看到的一首打油诗中讲道:喜教门,爱教门,教门事上无教门。也就是信仰群体的言行不一致给非信仰群体带来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如果看到信仰群体是这样的,根本不可能来信仰。

于是他对于小时候父母教给他的已经不信仰,但是他还在一直追求完美,想完美自己,于是致力于各种学科来完善自己,他以为这就可以使他幸福。后来他失败了,他发现这只是他的私欲,只是为了比别人更有名、更富有,别的什么都带来不了。他对自己说“即便你的声誉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样呢?”他找不到答案。

再后来他经历了各种痛苦的经历、各种边缘情境、各种想自杀的心理,()终于找到了上帝。没有上帝,他就再也活不下去了。(阅读原文更精彩)

笔者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这个无神论及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自然而然的从这个背景下挣脱上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并不是批判无神论,我们批判的是不思考。如果一个人经过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他可以选择他认为对的宗教或思维方式,这是外界不能强加给予的。

但是脑力劳动仿佛比体力劳动更难,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思考,选择了一种最消极的方式生活。大多数人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浑浑噩噩,从来不去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过到哪一天是哪一天;第二种是寻欢作乐,用欢乐来掩盖去寻找生命意义的痛苦,或者拼命的挣钱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静下来时尽量避免思考生命这一问题,尽量用娱乐或交际来转移视线;第三种是那些追寻生命意义而不得的人,他们很有可能选择自杀,因为如果把宗教抛在脑后,人生命的意义就等于虚无,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那么奋斗又有什么意思呢?或许有人说我为了家人,那么家人最后也会化为乌有,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社会,为了造福子孙,那么社会子孙也会化为乌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呢?

当这一系列的问题与无神论的主导思维交织在一起时,有人勇住直前,有人退却了,也有人转向了宗教,因为只有宗教才能解决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也是各大文明都是宗教主导的原因,可以说没有宗教就没有人的生存,因为除却宗教生存没有价值。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人在寻找宗教并找到了宗教,可是他们找到的宗教却和自己想象的宗教差别很大,因为正在寻找信仰的这些仁人志士们把宗教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没有了宗教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于是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哪个宗教更适合他们。

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当代是不是也遇到过与托尔斯泰先生相同的社会问题和信仰问题?

1.学者去哪了?在穆斯林社区中,有多少伊玛目可以独挡一面努力宣教呢?当然这个原因很复杂,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以前的很多伊玛目四教(儒释道伊)是兼通的,文武双全,文能写诗作赋,武能定国安邦。但是可能是由于几十年前杀害了太多的优秀的阿訇,也可能是家长的观念变了,也可能是大社会的影响,我们很难出大学者了。不出学者也没问题,但如果再出点负面的行为或言论,搞点教派纷争,这足以让非穆斯林敬而远之,不再敢接触伊斯兰。

2.民族主义如何跨越?努力的宣教者中有几个可以跨越民族主义呢?小的时候,回族在清真寺里学点;主麻时,阿訇给来礼拜的回族讲点;出者麻堤的时候,一些回族走向了另外一些回族的清真寺;念经时,清真寺收着回族。后来我们发现,宣教的过程好像就是向不信教的回族传播的过程,真的面向中国人宣教的群体屈指可数。比较好的阿訇能做的只是汉族来了,我也很欢迎罢了,而不是主动的宣教。

3.信仰群体的盲从。在本书中,托尔斯泰就是因为发现了盲从的情况,对于他那种有理智的人,很难接受,于是离开了东正教。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阿訇的知识很少,父母的知识很少,把孩子送进大学后学了一些科学知识后反问父母一些问题后,父母根本无法回答,于是孩子渐渐离开了教门。父母去找阿訇帮忙,阿訇也解决不了,只说“你的伊玛尼没了”,于是其他的父母越来越不敢让孩子上学了,直接让孩子去念经。更甚的是,成绩好的让去上学,成绩差的让去念经,把一些有社会习气的孩子扔进清真寺,这使问题更加严重了。

信仰来自哪里

我们接着谈盲从,首先一个问题是,信仰来自哪里?恩,不错,来自真主。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39:36)难道安拉不能使祂的仆人满足吗?他们以安拉之外的神灵恫吓你,安拉使谁迷误,谁就没有向导;(39:37)安拉引导谁,谁也不能使他迷误。难道安拉不是万能的、惩恶的主吗?

所以我们在问一些宣教者为何不宣教时,他们总是用这个来搪塞,“真主不引导他我有什么办法?”

后来,直到在读古兰经时发现了这一句,才知道读经不能断章取义,如果只和真主有关,那为什么要惩罚人呢?真主在古兰经中还说道,“祂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祂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

特别注意最好一句,除悖逆者外,他不使人入迷误,也就是说,人先犯罪,真主才使之迷误,而不是真主强行将一部分人赶进天堂或者赶进火狱。信仰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过程,否则即使真主使我们生在穆斯林家庭,我们对伊斯兰仍然是陌生的。

盲从伊斯兰

信仰伊斯兰

OR

再谈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是穆斯林?我们因为真理而选择了伊斯兰还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是穆斯林我们才归信了伊斯兰?(他们就说:”不然,我们要遵守我们祖先的遗教。"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他们仍要遵守他们的遗教)吗?(2:170))

还有一些兄弟组妹看到非穆斯林好像见到火狱的居民似的,然而却忽略了(安拉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

或许有人问,你们凭什么不信仰伊斯兰呢?你们怎么不思考呢?你们身边没有清真寺,你们没有网络吗?所以这么多条件都具备你们还不觉悟,你们必然是火狱的居民!然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穆斯林家庭的孩子说的,他们生在穆斯林家庭,很容易跟随父母的信仰。问题是没有了解过其他的宗教,他怎么知道伊斯兰是真理呢?在没有理智之前就选择了一个宗教而不加以反思,是盲从还是信仰呢?当然,教义学家认为,盲从的信仰也是信仰 ,只是有点弱罢了。

大结局

而托尔斯泰的例子就告诉我们,造物主在信仰方面是非常公平的,贫困家的孩子更好的励志,富家子弟能获取更好的学习资源,但是知识和磨砺总要相伴而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信仰与出身没有关系,即使一个人生长在穆斯林家庭、即便他获得了伊斯兰知识,如果自己放弃了探索,他也不可能成为从心底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宗教和信仰宗教还有很长的距离;一个出生在无神论国度的孩子,如果他努力求知,经受考验,也很可能获得人生的真谛,因为仿佛很多的无知无识的人更信服造物主。最后他即使没有寻找到造物主,他的归宿也未必比盲从者差。

总之,信仰不是简单的盲从,而是真真实实的探索,此中有很多的荆棘,也有很多的花香,真的追找到信仰的那一天,我们才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第五篇: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是法国大作家卢梭继《爱弥儿》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说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本五十多万字的自传就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也就是他在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卢梭的《忏悔录》里涉及到许多人许多事,特别是后半部份。上半部份结构比较简单,叙述了卢梭成长的过程,十六岁开始漂泊周转翻辙历尽磨难,但也其乐融融,尤其是华伦夫人的爱给少年卢梭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甜蜜和温暖,令其感动一生。后半部份,卢梭终于成了名人,但厄运也和成功一起伴随而至,发生了很多事受了很多委屈,特别是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卢梭的脾性却也最终定型,一方面他生性多情腼腆,一方面又洁身自好疾恶如仇,最终隐居乡庐,深居简出,和社交界划清界限,主动放弃金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一切。但从此却亦开始了遭至非难和受尽诽谤毒害的命运。卢梭的这本书不仅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文学内容,文学风格和文学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因为如此,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可见卢梭的《忏悔录》对世人影响有多深。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中,他身上的平民气息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代巨子,他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其实他的确机有很多机会,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过许多平常人认为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却弃之如草芥,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有人能够坚持一时,却很难和他一样坚持一世,始终不和外界妥协,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他的一身是悲惨的,也是伟大的,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与当时的社会不协调的东西。

我崇拜卢梭,他带给我无穷的震撼。在路易十四所统治的那个黑暗淫秽的法国社会,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巴黎上层社会中,谁会想到当时那个到处流浪的乞丐,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一代文学巨子呢?我敬佩卢梭,不仅仅因为在思想上我对其崇拜,而更多的是对起人格魅力的一个欣赏!一个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然的天性不泯灭,一直在理性和现实的拷打当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在重要的关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顾世俗社会的种种阻扰,即使横尸街头,也始终不向那黑暗势力妥协,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忏悔录》是卢梭当时在残酷迫害条件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在这种情况下,卢梭内心里理所当然的充满着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卢梭的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忏悔录》只所以如此出名,只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在这本书里,卢梭是在以惊人的诚实和坦率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我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我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在《忏悔录》里,卢梭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慌行的骗。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正因如此,《忏悔录》是我所读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仔细读完《忏悔录》,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卢梭的坦率,诚实和勇气。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阴暗的,不愿为人知的一面,但是试问能有几个人能象卢梭这样把埋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呢?或许这就是卢梭的性格吧。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如果我不比别人强,但我至少与众不同”。

卢梭的坦率是其他作家所不具有的,他不仅仅将人性第一次提出来,而且将自己的人性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解剖给世人,他的纯、他的真足可让任何作家汗颜!做为一个伟人,他的气质是不同于别人的。他并没有什么所谓成功的人生,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到处流浪。尤其在他被教会宣布为‘上帝的敌人’之后,他到处流亡,到处被人象狗一样追赶,被到处喊打,他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坚持真理,依然故我。可恨的是在他流亡的路途中,他的友人既然背叛了他,企图将他摸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申辩一下,才在极其悲愤的情形下写自己的自卷——《忏悔录》。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能够为坚持真理而如此隐忍的跋涉在人生之路上,可谓古今罕有!

正象恩格斯说的:“正象牛顿在表面上毫无规律的天体运动中发现了其普遍的规律一样,卢梭第一次在表面上纷纭丛杂的人类行动中发先了人性”。卢梭的人性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提倡。今天,虽然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相反人类的精神生活却更加贫乏,这抑或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为什么 我们的的智商是如此高,而情商却是如此低下呢?现在重温卢梭的《忏悔录》对我们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就更有必要来仔细体会卢梭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了。要诚实,真诚的面对生活,面对别人。

卢梭热爱读书,酷爱学习。“通过读书,改变了我无赖顽童的习气”。诚然,卢梭能够出入上流社会,是与很多人的帮助密不可分的,就象华伦夫人等,但是其自身的努力的功劳亦是不可抹杀的,这点对我们来说尤为珍贵。想想以前,自己的学习几乎都是在混日子,混学分,做什么都敷衍了事,一点也不用心,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现在感觉也挺后悔的。《忏悔录》给我的另一个感受是卢梭对待金钱的态度。当他的那篇《科学文化是否有助于敦促社会风气的净化》获得元老院的征文奖,因而一夜之间成名时,他放弃了为金钱而写作,那股决然足可让今天许多为功利忙碌的伪文学者汉颜!按他在《忏悔录》中标注之处写的话——我当时有许多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机会,但是我都给放弃了,别人也许认为我是个傻瓜,我不想去申辨什么,我只想说我不要为了面包而写作,那样会避窒息我的才华,我的才华只有在宁静的自然状态下才会从我的笔尖横溢而出,任何功利的东西都会让我的才华丧失!卢梭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操呀!这点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忏悔录》使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尤其是在个人性格的养成方面。读完了《忏悔录》,结合着自身的缺点,我深深体会到了现在我在学好学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做人与处世,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决不辜负导师对我的期望。

读《忏悔录》心得(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