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0-1134985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15:17: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QRS波呈室上型。(4)代偿间歇多不完全。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QRS波呈室上型,其前或其后可见逆行P''波也可无P''波。(2)若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之前P''—P间期<0.12秒,若出现在之后R—P''间期<0.20秒。(3)代偿间歇大多完全。室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2)QRS时间≥0.12秒。(3)代偿间歇完全。(4)T波多于主波方向相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房性或交界性早搏。(2)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绝对整齐,同导联R—R间距相差<0.01秒。(3)频率160—220次/分。(4)若能分辨出为房性P'波或交界性P''波,则可分别诊断为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若不能区分是房性或交界性P波,则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室性早搏。(2)频率150—200次/分。(3)心室律可稍不齐。心房扑动

(1)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等,形态相同、间距一致的锯齿样波形,或称“F”波。(2)心房频率250—350次/分。(3)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根据房室传导比例可整齐也可不整齐。(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心房颤动

(1)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距不一致的小颤动波又称小“f”波。(2)心房频率350—600次/分。(3)QRS波呈室上型,心室律绝对不整齐。(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每个P波后都有一个相关的QRS—T波群。(2)P—R间期>0.20s。(3)PR间距一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出现一次心室脱漏,心室脱漏后P—R间期缩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脱漏,如此周而复始。(2)房室传导比例可呈3:

2、4:

3、5:4等。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正常也可延长。(2)激动在房室间呈比例的传导,即QRS波群呈比例的脱漏,可呈2:1或3:2等的房室传导比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无关,各按自己的频率出现。(2)心房率>心室率。(3)QRS综合波形根据心室内起搏点的位置不同,可近似正常型也可宽大畸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QRS波形改变:V1、V2导联呈srR'型或M型,V5、V6导联呈gRS型或RS型,其S波增深或宽钝。(2)QRS时间≥0.12秒,V1导联VAT时间≥0.06秒。(3)ST—T呈继发性改变,V1、V2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5、V6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QRS波形改变,V1、V2导联可呈QS、qrS或rS型,r波极小,S波深而宽大,V5、V6导联呈宽阔的R波,其R波升支或顶端可出现明显的切迹,也可呈M型。(2)QRS时间≥0.12秒,V5导联VAT≥0.06秒。(3)ST—T呈继发性改变,V1、V2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V5、V6导联ST压低,T波倒置。典型预激综合征

(1)P—R间期缩短<0.12秒。(2)QRS波起始部出现粗钝模糊的Δ波。(3)QRS时间≥0.12秒,P—J时间正常<0.26秒。(4)出现继发性ST—T改变,即QRS主波及Δ波向上的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5)A型预激自V1—V6导联,Δ波与QRS波主波均向上,B型预激V1V2导联Δ波与QRS波主波均向下。左心房肥大

(1)P波时间延长≥0.12秒。(2)P波形态多在Ⅰ、Ⅱ、aVL导联呈平顶或双峰,两峰距>0.03秒。右心房肥大(1)P波振幅增高≥0.25mv。(2)P波形态多在Ⅱ、Ⅲ、aVF导联呈高尖型。左心室肥大

(1)反映左心导联QRS波电压改变。(2)QRS时间轻度延长<0.12秒,V5导联VAT>0.05秒。(3)横位心时心电轴可轻度左偏<﹣30°。(4)出现继发性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多伴ST压低,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右心室肥大

(1)右心导联QRS波电压以及胸前导联QRS波的比例发生改变。(2)QRS时间轻度延长<0.12秒,V1导联VAT>0.04秒。(3)心电轴右偏≥+110°。(4)出现继发性ST—T改变,V1导联ST压低,T波倒置,V5、V6导联ST抬高,T波直立。心肌梗塞的分型

(1)早期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高耸。(2)急性型:出现异常Q波,即Q波宽>0.04秒,Q波高>R/4,ST段弓背型抬高,T波倒置。(3)亚急性型:异常Q波仍然存在,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对称性倒置。(4)陈旧型:异常Q波仍然存在,ST—T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直立,部分病人T波倒置可长期存在。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1)广泛前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1—V6导联,也可波及Ⅰ、aVL导联。(2)前间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1、V2、V3导联。(3)心尖部:梗塞波形出现在V4导联,也可波及V3及V5导联。(4)前侧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也可波及Ⅰ、aVL导联。(5)高侧壁:梗塞波形出现在Ⅰ、aVL导联。(6)下壁:梗塞波形出现在Ⅱ、Ⅲ、aVF导联。(7)后壁:梗塞波形出现在V7、V8、V9导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典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倒置或双向,发作后仍恢复正常。(2)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T波高耸,R波振幅发作时也可增高,发作后恢复正常。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持久性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少数病人可呈对称性倒置。(2)有时可出现早搏,心房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左心室肥大。洋地黄中毒

(1)兴奋起源异常,可见各种类型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但通常以室性早搏二联律多见。(2)传导异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以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多见。低血钾

(1)T波降低,U波增高,呈T—U融合,或出现T波倒置,U波增高,呈T,U矛盾出现。(2)多见兴奋异常,如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高血钾

(1)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如帐篷状。(2)QRS波增宽,R波降低,S波增深增宽。(3)P波变小以至消失,少数情况下课出现窦室传导。(4)可出现各种传导阻滞,以室内传导阻滞多见。窦性P波的规律

(1)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2)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3aVR倒置,其余导联多变。窦性心律的判定

(1)每个QRS波前都有一个相关的P波。(2)P—R间期≥0.12秒。(3)符合窦性P波的规律。钟向转位的判定

由于V3导联表示左、右心室过渡区的波形,所以心脏沿其长轴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时常依据V3导联波形的变化来判定,通常心脏无转位时V3导联QRS波常呈RS型,R/S=1。若顺钟向转位时V3导联呈rS型R/S<1.V5导联可表现为V3导联的波形R/S=1。逆时钟向转位时V3导联呈Ps型,R/S>1,V1导联可表现V3导联的波形R/S=1。

心脏除极与复极的四项原则(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1)除极进行,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复极进行,负电位在前,正电位在后。(2)探查电极对着正电位描出向上的波,对着负电位描出向下的波。(3)除极进行得快,波陡直而窄;复极进行得慢,波圆钝而宽。(4)除极自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复极自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

第二篇:诊断学考试重点心电图知识总结

一、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V,以Ⅱ、Ⅲ、aVF导联明显,时间多在正常<0.11S。多见于肺心病,肺A高压是,故又称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双峰型P波,P波时间>0.11S,峰距≥0.04S,以Ⅰ、Ⅱ、aVF、V1导联改变最明显,最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双二峰P又称“二尖瓣型P波”。

三、双侧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

四、左心室肥大;

1、Rv5>2.5mV 或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 RavF>2.0mV /RI >1.5mV 或RI+S III >2.5mV。

2、QRS时限略增宽;达0.10—0.11S。

3、电轴轻度左偏 >-30°、ST—T改变。

五、右心室肥大;

1、V1或V3R R/S>=1, Rv1>1.0mv。

2、Rv1+Sv5 > 1.05mV(重症 >1.2mV)。

3、R avR >=0.5(或R/q >= 1)。

4、心电轴右偏>=+90°。

5、V 1出现q波(qr QR或QS)。

6、ST—T改变。

六、室性早搏;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时间>=0.12s;T:其后T波多与主波方向相反;P:其前无P波。

七、房性早搏;P:形态异于窦性P波,P‘-R>或=0.12s QRS:提前出现的波群正常。

八、交界性早搏;QRS:同房性早搏。P:提前的QRS波之前或之后有逆性P波或无P波,在前时P-R<0.12s,在后时R-P` < 0.20s。

九、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60次—250次/分,律规则。QRS:室上性。P:有或无。

十、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200次/分

律大致齐。QRS:宽大畸形,时限>0.12 s。P:有窦性P波,与QRS波无关,P-P间隔 >R-R间隔。

十一、心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形态、振幅、间隔规整)。频率: 250次—350次/分。QRS:形态正常,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

十二、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形态大小不一,绝对不规则;350次—600次/分;QRS:形态多正常,伴差传时宽大畸形;R—R绝对不等:心室率>100次/分—快速房颤/心室率<60次/分---缓慢性房颤。

十三、心室扑动;规则、频速、大振幅连续波;无法辨认QRS—T;频率150次—250次/分;常转为室颤。

十四、心室颤动;无法辨认QRS-T波;代之以大小形态各异、极不规则的波;频率250-500次/分

十五、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S—T段水平或下斜性下移>=0.05mv。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十六、急性心肌梗塞时:S—T段单相曲线或弓背向上抬高,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双向、倒置,并有异常Q波。

十七、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1)电轴左偏>—30度;(2)I,AVL呈qR;(3)II,III,aVF呈rS

十八、洋地黄作用曲线表现为ST下斜性压低(下移),与倒置或负正双向的T波形成“鱼钩样”改变,洋地黄中毒时出现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十九、I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延长(P—R>0.20S);II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规律出现,P-R逐渐延长,直到QRS波群脱落周期性改变。II度二型P波规律出现,P-R恒定,QRS波周期性脱落。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小于R-R。

二十、右束支传导阻滞;

1、V1呈rsR’或宽大有切迹的R波。

2、V5呈qRs或RS,S波宽大(终末波宽大)。

3、V1继发性ST-T改变。

4、完右时QRS>=0.12s。

二十一、左后分支阻滞; 1;电轴右偏>+110°。2;qRII

III avF q<0.02S。3;rSI

avL。二

十二、预激综合征;P—R间期 <0.12S,QRS起始部预激波,QRS增宽>0.11S,继发性ST—T改变。

二十三、房室交界逸搏;①一个长间歇后出现一个QRS波群。②此QRS波群与其它QRS波群形态相同或相似。频率一般为40-60次/min。③ 无P波,或在QRS波群前后有逆行P波,P′-R间期<0.12s,R-P′<0.20s。(交界性搏动特征

第三篇: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 总论 概念

[1] 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 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 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 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 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第二章 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Key points: 1.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3.白细胞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 床意义 4.血小板的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5.何谓核左移、核右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 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血小板

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

1、一些缩写

Erythrocyte count(RBC)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Hb)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WBC)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计数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

2、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 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 参 考 值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3.相关检测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2].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 男性42-49% 女性 37-48%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µl 参考值: 26-32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 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RDW=S.D./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 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 RDW<14% 类型 MCV MCH MCHC 临床类型

大细胞贫血 >100 >32 310-350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 80-94 26-32 310-350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80 <26 310-350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6 <30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4.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 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6.白细胞测定

[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计数法:以 2% 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用 2 % 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 4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公式:WBC/L = 4 格白细胞总数 ¸ 4×10×20×106 报告格式:Δ.ΔΔ×109/L

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新生儿15.0~20.0 × 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术后12~76h,WBC常 >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 50 ~ 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 ~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 ~ 1%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 8%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 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 血液

分裂池 成熟池 储备池 边缘池循环池

4-5d 1-3d 2-3d 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轻度左移;10%:中度左移;25%: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 WBC 28.9×109/L,阿莫西林0.125g 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实验室检查,血象:Hb110g/L, WBC 23×109/L,血小板 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 56%,成熟淋巴 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 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2_—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一、贫血总论 1.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

2.RBC:主要功能: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

膜功能: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Hct: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 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 贫 血 分 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MCV(f l)

MCH(pg)大细胞型

>100

>32 正

~ 94

~ 32 单纯小细胞

<80

<26 小细胞低色素

<80

<26 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

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缺铁性、溶血性、失血后贫血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 贫血的诊断

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

5、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 轻度: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 中度:<90g/L

重度:<60g/L 红细胞计数

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比积 HCT成年男性:41~ 53%;成年女性: 36 ~ 46% 周围血涂片检查

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可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第四篇: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1.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

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 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9.空间心电向量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C点位水平连接线所构成的环形轨迹称为…

10.平面(或临床)心电向量图:将空间心电向量环投影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即横面(H),侧面(S),额面(F)得到的三个投影图,称为…

11.六轴系统:将导联标Ⅰ、Ⅱ,Ⅲ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坐标轴的轴心(“O”点)构成了六轴系统(相互间角度均为30°)12.保准导联:标Ⅰ 左上肢(+)右上肢(-); 标Ⅱ 左下肢(+)右上肢(-); 标Ⅲ 左下肢(+)左上肢(-);

13.单极肢体导联:aVR 右上肢(+)左上、下肢(-);aVL 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 左下肢(+)左、右上肢(-);

14.单极胸前导联:左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作为负极(-),正极(+)分别位于: V1 胸骨右缘四肋间;V2 胸骨左缘四肋间;V3 在V2与V4的连线中点;V4 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V5 腋前线平V4水平;V6 腋中线平V4水平;

15.平面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⑴ 心电图是有关的心电向量图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通过心电向量零电位点(即坐标轴原点“O”)作一条与心电轴垂直的线,此线将心电轴分为分为正负两侧,向量投影在正侧形成一个正向的波,投影在负侧形成一个负向的波,其波幅大小取决于投影量的大小。

⑵ 胸前导联心电图相当于横面心电向量图按时间顺序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⑶ 肢体导联心电图相当于额面心电向量图按时间顺序在相应导联上的投影。16.正常心电图波段的形成特点、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P波:起始向量指向左前下,终末向量指向左后下,最大向量指向左下后;(构成了P环,其主要向量指向左下稍偏后)

⑴ P波的方向:在标Ⅰ、标Ⅱ、aVF、V4—V6 直立;在aVL、标Ⅲ、V1—V3 可以直立、倒置或低平;在aVR中倒置。

⑵ P波的宽度(时间):小于0.12s,双峰小于0.04。⑶ P波的振幅:肢导小于0.25mv,胸导小于0.2mv

P波异常:①当时间超过0.12s时可能左房肥大或房室传导阻滞

②P波在aVR导联直立,在标Ⅰ、标Ⅱ、aVF 倒置,称为逆行性P波,表示激动来自房室交界 ③P波高尖:肢导大于0.25mv,胸导大于0.2mv 见于右房肥大。

第五篇:物理诊断学重点总结

】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称奇脉,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等,主要由吸气时右心舒张受限制所致。

】生命征:是确定生命存在、评价生命质量的重要临床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意识障碍: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力的降低称~,如嗜睡、昏睡、昏迷等。

】Cheyne-stokes呼吸:在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呼吸可表现为由浅慢变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浅慢,随后呼吸暂停,如此反复,此种呼吸类似潮水涨落,故又称潮式呼吸。】肺型P波:P波高尖,其肢导联振幅≥0.25mV,多见于肺动脉高压,故又称肺型P波。】T波低平:以R为主的导联,T波不应低于同样导联R波的1/10。如低于如上范围则称T波低平,见于心肌供血不足。

】拾举性心尖搏动:是指在触诊时,有力的心尖搏动可使手指尖端在收缩期拾起。是左室肥大的重要体征。

】冠状T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缺血性T波改变的特点是尖锐、对称、体窄,形似箭头样,称之为~ 】逸搏: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长间歇之后,低位起搏点就会自发性的发出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称之为~,其中以交界性~最为常见。

】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相应体表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称~,如胆囊炎时右肩胛部的~等。

】坏死性Q波(异常Q波):心肌梗死时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间≥0.14s,振幅≥1/4周期)或呈QS波。

】Wenckebach现象(文氏现象):二度I型房室传到阻滞时,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漏一个QRS波群,而后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反复出现,称文氏现象。

】Murphy征:急性胆囊炎时,胆囊点在吸气时有明显触痛,如因疼痛剧烈而致吸气终止则称~阳性。

】联律间期:指期前收缩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房性早搏测量P'-P间距,室性早搏测量其两个QRS间距,~不同的早搏常表示多元性早搏。

】窦性P波:起源于窦房结的P波,表现在I、II、aVF、V4~V6直立,aVR倒置。】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又称管样呼吸音,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见于肺实变等。

】吸收热:通常把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发热称为~,如心肌梗死以后引起的发热等。

】心电轴:心电图学中通常将额面QRS心电向量的综合称为心电轴,或称平均~,一般采用~与I导联正极之间的角度来表示~的偏移方向。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平卧时颈外静脉充盈水平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2/3,若半卧位时(30°—45°)静脉充盈超过如上水平则称为~,见于右心衰竭等。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现象称为~是部气道梗阻引起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的重要体征。

】紫癜:皮下出血直径范围比淤点略大,约2mm—5mm者称~,如过敏性~。】急性腹膜炎三联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三者统称~,见于急性腹膜炎。】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呈血红色,按压后退色,称为~,见于慢性肝瘤。

】病理反射/锥体束征:指锥体束受损伤时,大脑失去了对于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又称锥体束征/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等。】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如头痛、恶心等。

】体征:指医生检查到的客观的病态发现,如心脏杂音、脾脏肿大等。

】临床表现: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及医生检查到的客观的病态发现,如心悸、、心脏杂音等。

】K-F环:指角膜周围出现的一圈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与铜代谢障碍有关,是Wilson病的重要体征。】体重质量指数:又称体重指数,其计算公式为k=W(kg)/h(m2),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男大于27,女大于25即为肥胖。

】kussmaul呼吸: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表现为呼吸深长,称酸中毒大呼吸,又称kussmaul呼吸。

】Courvoisier征:因胰头癌压迫胆总管阻塞胆道,使黄疸渐深,胆大无痛,称~。】Duroziez杂音:当脉压差增大,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用听诊器适当用力压于股动脉时,可闻及双期吹风样杂音,称~双重杂音。

】Grey-turner热:腹膜后间隙出血渗到侧腹壁皮下,引起右侧腰部皮肤呈蓝色,称~,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Austia Flint杂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舒张期容量增加,使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产生的杂音称~。————————————————— 【咯血及呕血的鉴别?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等‖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前驱症状:喉痒、咳嗽‖上腹痛、恶心;出血方式:咯出‖呕出;出血颜色:鲜红‖暗红;混有物:痰、泡沫‖胃内物;酸碱度:中性偏碱‖酸性;黑便:一般无‖有;咯痰性状:痰中带血‖无痰。

【心源性水肿及肾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发展快慢:发展常迅速‖发展较缓慢;水肿性质:软而移动性大‖比较坚实,移动性小;伴随症: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心增大、心杂音、肝大。【生理性及病理性心脏杂音的鉴别?

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不定;部位:肺动脉瓣区(或)心尖区‖不定;性质:柔和、吹风样‖粗糙、吹风样、异常高调;持续时间:短促‖较长,常为全收缩期;强度:≤2/6级‖常≥3/6级;震颤:无‖3/6及以上可存在震颤;传导:局限‖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面。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出现哪些体征?

视诊:颈动脉明显搏动,心尖搏动左下移;触诊:拾举性心尖搏动,水冲脉等;叩诊: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呈靴形;听诊: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有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部可闻柔和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时,可出现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在肱动脉、股动脉处可闻动脉枪击音及杜氏二重音。

【主动脉瓣狭窄出现哪些体征?

视诊:心尖搏动增强,位置可稍移左下;触诊:心尖搏动游离,呈拾举样,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叩诊:心浊音界正常或可稍向左下增大;听诊: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以上收缩期粗糙喷射性杂音呈递增递减型,向颈部传到,主动脉瓣区S2减弱,由于左室射血时间延长,可在呼气时闻及S2逆分裂,因左心室显著肥厚致舒张功能减退,顺应性下降而使心房为增强排血而收缩加强,因此心尖区有事可闻及S4。

【呼吸困难常见原因,肺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临床类型。

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繁多,主要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气道阻塞,喉、大支气管、小支气管;肺部疾病,肺炎、肺气肿、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胸膜疾病,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膈肌功能障碍§循环系统疾病:常见于左心或右心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类药物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氢化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颅脑疾病引起的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如癔症等§血液病:常见于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呼吸器官引起的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为三种类型: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上部较大气道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常见于喉梗阻、大气道肿瘤、气管异物等;呼吸性呼吸困难,由下部较小气道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混合性呼吸困难,由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引起,常见于SARS病、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尘肺等。【肝肿大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肝脏一般触不到或于深吸气时肋下不超过1cm,剑下不超过3—5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如超过如上范围则提示肝下移或肝肿大。肝肿大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轻度肿大、质韧有压痛,可见黄疸;肝硬化,早期肿大,晚期缩小,质硬不光滑,无压痛,常伴脾肿大;肝癌,进行性肿大,质硬,有结节,边缘不整,明显压痛,可伴血性腹水;脂肪肝,肝大而软,边缘钝,常无压痛,见于肥胖者;淤血肝,肝肿大,质韧,表面光滑圆钝,触痛,均有腹水,常有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淤疸肝,肝内淤疸所致肝脏肿大,边缘钝,有压痛,常伴明显黄疸,久之可肝硬化;肝脓肿,局限性肝肿大,囊性,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常伴感染征象。【脾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脾肿大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栗粒性结核等;血液病,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ITP、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等;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脾本身病变,如脾脓肿、脾囊肿、淋巴肉瘤等;结缔组织病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昏迷(意识障碍)常见原因?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降低称意识障碍,常见原因有:严重感染,如败血症、中毒性痢疾、颅内感染等;颅脑本身病变,如脑血管病、占位病变、脑损伤及癫痫等;内脏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如心源性脑缺氧综合症、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如糖尿病性昏迷、甲状腺危象、低钠血症等;中毒,如乙醇、安眠药、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等中毒;物理性损害,如触电、溺水、高山病等;精神性疾病等。【胸痛常见原因?

胸廓疾病,如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急性心梗、肺栓塞、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血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肺癌、肺炎球菌肺炎、胸膜肿瘤等;纵膈及膈下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炎、纵膈炎、脾梗塞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脏杂音产生机制?

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及额外心音之外血液发生湍流冲击管壁,是指震动而产生的异常声音,机制为:血流加速,如严重贫血、高热、甲亢等;瓣膜或通道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肾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血肿等;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异常通道,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血管异物或结构异常,如乳头肌断裂等 【听诊心脏杂音应如何描述?

部位,杂音最响部位常提示病变所在,如在心尖部最响提示二尖瓣病变;时相,不同时相的杂音反应不同的病变,可分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双期杂音、连续性杂音,进一步可分早期、中期、晚期或全期杂音;性质,不同性质的杂音反应不同的病理变化,如隆隆样杂音见于二尖瓣狭窄,叹气样杂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机器样杂音常提示动脉导管未闭;强度,收缩期杂音长采用Levine6级分法,一般认为3/6级以上杂音均为器质性病变,舒张期杂音均为病理性,常不分级,杂音的强度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呈递增型、递减型、菱形、一贯型和连续型;传到,杂音的传到方向都有一定规律,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向左下腋传到,而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则较局限,不向他处传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体位、呼吸及运动对不同的杂音均有不同的影响,以资鉴别。

实验诊断学重点心电图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