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0-90306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8 10:32: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 要:“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是感悟性教学的核心思想。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知有所获、学有所思、理有所悟。本文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做法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提高 三品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阅读课上,教师将课文内容一段一段繁琐地进行分析,学生朗读、感受的时间甚少;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 1

苦”,预设的读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语文课堂强调个性学习,情感体验,人文感悟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正确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品词析句,在品词品句中提高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指出: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锻炼遣词造句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品赏好词佳句中,进行比较词句,分析词句,提炼词句。让学生在比较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在分析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在提炼时学习作者遗词造句的技巧,才能有效地把感悟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如教学《鸟的天堂》大榕树生长茂盛部分时,其中用了“一簇”“一堆”“不留缝隙”等,我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一束”“放”“密密层层”?这是因为大榕树旺盛的生长能力所至,叶子达到了非常厚密的程度。还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里,作者用“照耀”不用“照射”,用了“颤动”不用“摆”,“似乎„„” 2

这句话又好在哪里?同学们通过比较和分析,理解到大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活力。作者用词准确贴切,造句形象生动,表现了大榕树的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的特点。

又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讲读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战斗的情况如何?为什么把船‘逼近’曹军水寨?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分析:“逼近”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能不能换成“靠近”?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深入课文细细品读,深入体会,展开讨论。一时间,朗读声与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一会儿,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逼近”一词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如果换成“靠近”就显得平淡多了,所表达的情感就会减弱;有的学生说:把船“逼近”曹军水寨是为了更好地受箭,从这个词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胆识和智谋;有的学生说:从“逼近”一词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还有的学生说:“逼近”一词写出了诸葛亮不怕危险、有胆识、当机立断、临阵不慌的气魄„„

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品词入手,让学生在读中悟,品中思,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指导,这样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用词准确是语言的精妙之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课文 3

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通、读透,悟出写法,提高感悟能力,而且有利于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

二、反复品读,在品读中提高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地诵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有感,读中领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悟言中之情。如有位教师在上《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学习“雪大”这一段时,他要求同学们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第一学生读时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学生:“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第二个学生读,读得稍好一些,大家又笑着说:“这是中雪。”于是再请第三个学生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激励地说:“还有谁能读得比他下的雪更大?”于是,在同学们的品读下,“雪”下得更大了。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由读,然后,我说:“同学们,你最喜欢哪句话?你是怎么读这句话的?”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喜欢第二句,她读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说实话,她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通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这位女同学刚坐下,一位男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说:“我读得比她好。”于是我就叫他读了。他读得也算 4

不上好,特别是没有读出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我就问:“同学们,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呢?”同学们就三言两语的发言了。有的说要读出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有说的要读出惊讶;有的同学说“静、清、绿、无瑕、翡翠”等重点词要重音轻读;有的说要读好“啊”,读出喜爱之情„„这时,我趁机让第三个学生读,他读得比前两个学生好多了。他刚读完,另一学生又站起来读„„这样,我反复抽学生起来读,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效果渐渐变好。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漓江水优美的图片,创设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加深体会,带着深深地感触,心灵的震撼来动情朗读这句话。

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到动情,学生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地加深。通过反复地品读,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了漓江水独特的美。这时,学生的朗读已不单单地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漓江水,对自然景观的惊叹,赞美而又动情地读。以读促讲,以读生情,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三、情境体验,在情境表演中提高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中所一直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也指明了这一点,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与“学”,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被广泛接受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原因 5

在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而且情境教学贴近生活,便于联系实际,对拓宽学生思维面也有益,学生也乐于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表演式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在学生明确课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置有关情境,按教师要求,让学生进行表演、体会、评述的一种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做一做,试一试,演一演,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感受课文内容,可以起到其它教学手段起不到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将相和》一课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之间一个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经过、结果,情节比较生动,非常适合课本剧表演。教学时,可以采用以演代讲,以演悟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悟课文内容。在教学“完璧归赵”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深入朗读,理解课文,理清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讨论,最后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蔺相如智斗秦王一段。在学生表演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表演,向扮演角色的学生提问题。当然都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人人都认真学习课文内容,争着上台表演,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

由此可见,教师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放飞想象,在放飞想象中提高感悟能力。

想象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想象的升华。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感悟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合理想象,能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本身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但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达到“神与我游”、“物与我在”,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是一种“妙悟”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感悟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想象、去感悟。巧用、活用想象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堂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生动,意境优美。教学时,我不仅让学生用充满喜爱和赞叹之情来朗读,而且还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的情感理解不仅停留在语句表面,还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感悟。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融合在一起是怎样的景象,再加上空中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作点缀,是怎样一幅美景?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一幅图画?如果你来到桂林浏览,看见这样的山和水,看见如此美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你会说些什么?

这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最优美,最奇妙的词句,然后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说话,以此实现文本对话的目的。学生在前面内容理解中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这时亟待进发。这样“想”与“读”相结合,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亮点,激发了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

总之,感悟是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在阅读中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当然,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学中悟,悟中学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 年5 月出版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2_ 年7月出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语文教学用书

第二篇: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并予以开发。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清除内心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敢说敢讲,不怕出错,并且持之以恒的练习;创设交流平台,强化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够不断巩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存在问题;训练方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要用来和他人交际的, 是有声的,因此英语口语能力的表达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呢?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觉得以下做法对于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有着不错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使用。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口语的兴趣

1.1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说英语是一个主动、积极表达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怎样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开口并且大胆地说英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消除学生过分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就会渐渐敢于开口说英语,乐于开口说英语。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引发中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1.2 扫除内心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开口大胆说英语。多数中学生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紧张,张不开口,担心发音不准被他人嘲笑。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学生的抑制、焦虑、自尊等情感因素严重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敢开口讲。有的中学生词汇量过少,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敢去说。针对这些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操练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因为这样会打断他们的思路,挫伤其自尊心。

2.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 2.1 听说训练:①给学生讲生词和新课时,利用和课文相配套的磁带进行简单的模仿性听说训练。②记忆性听说。选择文字难度不是太大、同步的配套磁带,脱离文本,凭借有声磁带,要求学生在听完一段话后,按照原句说出来。③概括性听说。让学生听一段难度较大且较长的对话或者文章,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加以概括。

2.2 看说训练。仅仅听说不行,因为它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听说训练之后,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看说能力,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图片、场面、事件和人物见闻概括性地说上一句,或者按顺序说一段话,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语口语的训练,必须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并用简洁的英文把自己所看到的述说清楚,达到言简意赅,表达流利顺畅。

2.3 仿说训练。为了提高中学生口语能力,让他们说出来的句子更地道、更漂亮些,仿说训练必不可缺。仿说训练包括了单纯的模仿说话和富含创造性的扩说、换说。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地让学生明白:课堂上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模仿,课外的东西也照样可以用英语说出来,创造来自于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前提,要善于模仿,更要巧于创造。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口语训练,我发现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创建平台,强化、巩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3.1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展示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上阅读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给出几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用英语参与发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过分拘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话题的设计必须有新意,且要联系实际,以此来缩小教学的理解代沟,产生沟通的基础,让学生有开口说英语的兴趣与动力,尽量避免无话可说的情形。提出的话题要包含真正的信息,使得交流具有真实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小组间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表现自我。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便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的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流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将邻近的学生合为一组,根据所学课本的内容,提供相关的话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且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取长补短,然后畅所欲言,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3.3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英语会话训练,迅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弥补课堂上口语训练的不足。想要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应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使学生口语水平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并予以开发。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清除内心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敢说敢讲,不怕出错,并且持之以恒的练习;创设交流平台,强化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够不断巩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也一定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事实也是如此。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外语教学》陈瑛.202_年第1期

[2] 《浅谈英语口语训练——复述和模仿》宋寿.英语辅导报(初中版)202_-202_学第49期

第三篇:202_年提高七种能力感悟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后浪”,朝气蓬勃、后劲十足,在面对各种复杂困难问题时有有耐心想、勇气上、有信心干,这让年轻干部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攻坚力量,我们的干部队伍也正需要这样的力量。想要挑得起重担,就要有一身“铜皮铁骨”的硬功夫;

想解决实际问题,要切实提高“火眼金睛”发现问题、“抽薪止沸”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就“火眼金睛”寻找问题苗头。基层干部最接近群众,是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学会在基层“炼丹炉”中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问题,在工作中要注意细枝末节,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错综复杂,干部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群体对象开展的工作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细心总结应对,要知道“魔鬼总是藏身于细节”。要在和群众交心中发现问题,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群众来访说问题、入户核查摆脸色、推行政策不配合,这些都是问题的征兆,这都需要年轻干部留心观察、细心品味。只有尽快发现问题苗头,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入思考深层次问题,才能尽早着手“防患于未然”,将小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善于“抽薪止沸”解决问题根本。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简单直接却是“治标不治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准“病根”,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做到主次分明、抓住关键。首先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最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找到千丝万缕中的根源线索逐步突破;

其次要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标本兼治一步步化解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化量变为质变;

最后要深挖问题根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深入病灶,靶向治疗”,才能彻底消除隐患,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

锤炼“铜皮铁骨”提高自身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正确的理论都需要强硬本领的支撑。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归根到底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年轻干部要把提高自身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把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作为一种追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自己。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年轻干部也应该做到“胸怀政策言有物”,只有学懂学透理论政策,熟练掌握基础性的政策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让老百姓在咨询相关政策时,自己脑里有东西,张口既来,不至于哑口无言。

讲清政策让群众放心,避免不懂政策而“找问题”;

提高能力让自己安心,避免工作失误“生问题”。做好每一件事,接待好每一个群众,不产生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抓落实能力”的明确要求,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基于“抓落实能力”的明确要求,年轻干部应当把“夙夜在公”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干事中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立足本职,埋头实干,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正”工作态度。年轻干部都是满腔热血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的,但激情万丈的情绪却容易引起心浮气躁,特别是刚开始工作时,“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每日面对重复繁琐的“小事”,感觉自己的能力智慧仿佛无处宣泄,很容易让年轻干部忘掉初心,忘掉选择这份职业时的热血和自豪,工作态度也随之走上“歪路”,变得懒懒散散,在工作上变得敷衍了事,在困难面前变得畏畏缩缩。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年轻干部应当在繁琐重复的工作事务中“耐得住寂寞”,在细微的工作上也要拿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沉下心把业务基本功练扎实,克服浮躁心理,一门心思地干好本职工作,再细微的工作上也能展示出个人的闪光点。

“葆”学习活力。年轻干部的基本能力可能和自身的学识阅历有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井井有条地处理好每一项公务,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年轻干部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应当对每一项事务保持想学好学乐学的态度,从点滴学起,小到收发文件,大到撰写材料,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前辈们请教经验,在提升工作能力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不能安于现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政治理论素养,更应当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思”工作方法。“吾日三省吾身”,有新知识的输入,就应当有知识体系的输出。年轻干部在新工作中接触到的技能、方法、经验,都应该接收到后及时回顾,总结反思,将其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模式,最终推陈出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年轻干部应当“夙夜在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不灭的学习活力、创新的工作方法耕耘自己的事业追求、践行自己的信念承诺、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_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年轻干部要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就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在实践中锤炼“勇于解题”的真功夫、硬本领。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涵养“担”的气魄。“理想如灯,信念如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理论基础不扎实,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和急难险重问题就会缺少“根”和“魂”,不愿去拼、不会去闯、不想作为,好比是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年轻干部要将理论学习向深度拓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扎牢思想“根基”,蓄积干事激情。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淬炼“干”的本领。“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面对复杂局面,一些干部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两手空空,甚至躲躲闪闪、不在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学习不够、调查不忘初心中无数,解决问题没有办法,存在“本领恐慌”的困境。年轻干部要稳住心神,多到吃劲岗位、基层一线摔打历练,在“摸爬滚打”中充分汲取成长“养分”,沉心静气积蓄能量。要始终敢于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中心重点工作中“站c位”,多接“烫手的山芋”,勇做“热锅上的蚂蚁”,在破解难题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提升能力。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点燃“拼”的斗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新形势下,环境更多变、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如果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锐气,遇到难事、棘手事就回避,不仅落实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干部成长。年轻干部要提振精气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愈难愈坚,愈挫愈勇”的冲劲干劲,直面困难矛盾,不找借口找办法,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做好调查研究,打破思维“枷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破解难题中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时代呼唤越来越多“勇于解题”的干部。广大年轻干部要勇做“起而行之”的奋斗者,经风雨、见世面,练就过硬本领,为党和国家勇挑重担、再立新功!

第四篇:提高七种能力感悟

【篇一】

历史总是在前进变化中,如何应对当前复杂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10月10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需培养“七种能力”,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站稳脚跟。

一、面对严峻形势,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年我们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夺取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

二、提高“七种能力”,刻不容缓

习近平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

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

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提高应急突出能力,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提高抓落实能力,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年轻干部只有好好的提升了这“七种能力”,才能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必定能打开天空海阔的征途,成就气象万千的人生,不负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篇二】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_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勉励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七种能力”。一席话语,深刻精湛,全体年轻干部要用心领会、起而行之,将“七种能力”融入工作实践,怀揣“初心、匠心、真心”,涵养“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的“三牛”精神,在经风雨、见世面中茁壮筋骨,耕耘时代热土。

怀一颗赤诚初心,苦干实干,愿当“老黄牛”。讲话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最有力制度保证。”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一个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老黄牛”精神的核心是对党老实忠诚,落脚点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年轻干部要发扬“老黄牛”精神,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践行初心使命;

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切实做到超前谋事、精细做事、务实干事,从而厚耕时代沃野。

怀一颗筑梦匠心,推陈出新,争做“拓荒牛”。讲话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尤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仍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求突破。”勇于开拓,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表现。在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年轻干部扎根基层,要能担起重任,自觉当好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心骨”,发扬“拓荒牛”精神,胸怀改革魄力,树立“困难再多不畏惧、压力再重不低头、挑战再大不服输”的信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要保持奋斗激情,发挥青年人才智,聚焦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事业发展,创新思路办事,为书写时代新篇贡献智力支持。

怀一颗热忱真心,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时代赋予共产党人最真挚的初心,也是“孺子牛”精神最本质的精神写照。广西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了30岁的扶贫路上,她生前沉下心、俯下身,为所派驻贫困村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用有限的生命生动诠释了“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年轻干部要发扬“孺子牛”精神,扎根群众,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究深究透;

要满怀激情,围绕群众的热点痛点问题抓好工作落实,做到群众有呼声、干部有回声,续写新时代鱼水深情的初心本色。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_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能力提升提出明确要求,也为基层组织部门培养年轻干部指明了方向。

基层工作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年轻干部的“解题”能力不足,就无法及时回应百姓诉求、无法很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年轻干部的培养既要把握规律又要不断加强激励鞭策,不妨善用有针对性的“题海战术”,多让年轻干部在基层“题海”中打磨自己,不断提升在危机与变局中的“解题”能力。

勤做初心“问答题”,加强思想淬炼。年轻干部有冲劲和锐气,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容易为诱惑和负面情绪所困,造成失衡心理、滋生惰性,甚至思想被腐蚀。因此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需要大量的、结合实际的、面向群众的教育培训。把理论武装融入日常,要多开展线上学习、碎片化学习、交流互动学习,更要在常测试、常讨论中夯实思想根基。强化理论运用和实践反思,要多将课堂搬到项目施工现场、农村田间地头,多组织年轻干部到革命老区重温党史,在先进典型中感受榜样力量,去农户村舍里感受初心使命……结合好警示教育、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将信仰融入呼吸、将党性深入骨髓,培养年轻干部时刻做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问答。

善答是非“判断题”,强化政治历练。政治历练是年轻干部成长的“试金石”,今年我国面临许多困难,无论是疫情防控、防洪救灾,还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在一项项紧急又复杂的大考中,年轻干部的政治阅历逐渐成熟、政治立场愈加坚定、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因此要给年轻干部多压担子、勤把方向,让年轻干部在是非“判断题”、政治“风险题”中绝不动摇。要多给年轻干部派发政治任务,在攻坚克难中让年轻干部多做改革“急先锋”,在复杂局势中让年轻干部多做矛盾“调解员”,在脱贫攻坚中让年轻干部多做致富“带头人”,在练筋骨、强体魄中提高政治敏锐度和政治鉴别力。同时,要为年轻干部把好政治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底线意识,让年轻干部经常“红红脸、出出汗”,引导年轻干部做政治上的“老实人”“明白人”,练就过硬政治能力。

多刷基层“应用题”,增强实践锻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只有在实践锻炼中真抓实干,善做小题、勇破难题、多解新题,才能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组织要为年轻干部建好符合成长规律的摇篮,注重在练“小题”中锻炼“大才”,引导干部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在日常琐事中培养耐力,在一线繁杂工作中涵养定力,在解决百姓急事难事中提升能力。要为年轻干部铺好奋勇向前的大路,多派年轻干部挂任到急难险重的岗位,发挥年轻干部的闯劲、拼劲,在困难面前敢打硬仗、敢闯难关,让干部在啃硬骨头中练就一身硬功夫。也要为年轻干部搭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设好特色岗、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年轻干部在育新机、开新局中勇立潮头、踏浪前行。只有不断摸清底子、铺设路子、广搭梯子,让年轻干部多刷基层工作“应用题”,才能练就翻得了山头、当得了排头、抚平得了百姓眉头的过人能力。

苦练实用“技能题”,巩固专业训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这就更需要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精神,苦练年轻干部的专业技能。要做好年轻干部的专业训练,实用是关键,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庞大的训练体系,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接地气,既要触类旁通又要术业专攻,让年轻干部提升有空间、进步有方向。要杜绝“训前训后一个样”的假把式、禁止走“新旧培训没区别”的老套路,严肃培训纪律,完善训练制度,训练不达标的要“重修”、认识不到位的要及时修正直至取消资格。提升专业训练的含金量,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补短板、强弱项,让年轻干部苦练“技能题库”,成为搞农业的专家、善治理的能人、懂法律的精英……将年轻干部培养成各行业各领域的行家里手,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干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要培养年轻干部不断在“题海”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中持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第五篇: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皇甫阿诺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日常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于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 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 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 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感悟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 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语文不光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让我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