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让学困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合集)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0-907917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2 21:15: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让学困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学困生成功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愉快的心境下,才能高效的学习知识。然而学困生极少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加点“盐、油、酱、醋”,使数学课堂引更多的学生,从而让学生主动学数学、达到乐学的境界。

一. 激发兴趣,让学困生品味数学的“好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教育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应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获得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由此产生“想学——爱学——会学——学会”的良性循环。在教学《镜面对称》时,我设计了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

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然后又同桌互动,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理解了镜面对称的特点。正当我要做习题的时候,班级的一个从不举手的学困生举手了,把他叫起来,他说:“老师我用左手拿铅笔,照了镜子,也没变成右手哇,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说::“咱班的xxx同学很爱思考问题,还能自己想办法去验证,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得到表扬。然后我让他仔细再观察自己和镜子里的图像方向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他终于明白因为自己和镜子里的图像因为是面对面站着,所以左右方向互换了。这堂课他非常兴奋,虽然这个环节耽误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我想让一个不爱学数学的学生,好不容易产生了一瞬间的兴趣,就应该让他体验成功的乐趣,谁敢保证将来不会产生由此爱学数学的“蝴蝶效应呢?” 二.面向全体,体现对学困生的关注

各位老师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学校长跑比赛中,我们会要求运动员,即使拿不了名次也要坚持到底,开始跑时,学生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但是当自己渐渐掉队时,他们就没有了斗志,很难坚持下来,这时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加油呐喊,他会努力冲刺,要是在不跟别的班级的名次冲突的情况下,我们伸出一只手,也会带他到终点。想想,平日我们对于那些后进生,多点关心,多点耐心,多点爱心,相信那些孩子多少会跟上几步。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他们听得懂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缩短老师头脑中的数学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老师就应该想办法去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记得我教一年级时,我讲了认识立体图形,其中有一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何区别,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到教育应该照顾全体,我就提问了一个平时从来也不发言坐在最后面的孩子,她说:“立体图形能站着,平面图形一站就倒,立体图形能装粉笔,平面图形不能。”对于这个孩子能说出这样的区别真的是很不容易,如果我没有关注她,也就发现不了这样精彩的回答。

三.组内合作,让学困生随学优生水涨船高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实践活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小组合作了,在这里学生们能够取长补短,对于学困生来讲就更好了,有人带着学,总比自己

摸不到门路要好。而且潜移默化的学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一个小组是这样分工的,他们让其中的一个学困生负责整理数据,在汇报时,他很自信的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为我加的得数都是180.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在验证的时候他很积极主动地协助小组同学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小组合作不仅让他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促进其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我深深地懂得,要使学困生乐学,就要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展示的舞台,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将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第二篇: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其他同学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束缚,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2_年09月07日 点击数: 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 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和机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作者:杨梅英 文章来源:巴东县民族实小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2_-5-30 9:55:46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 家能帮 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置有趣情境、运用有趣题目、结合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三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位,您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他们回答说:“我们两个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选择爱,因为有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教育的智慧和成功。

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作为数学教师想让每一个孩子学好数学,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你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记得每次接班时,我都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见面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个人的爱好,自己对老师的渴求及对成绩的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很快有了一定的了解,缩小彼此的陌生感,从那一刻起,我会决心用智慧之爱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就这一方面,我是从以下几点践行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和我的心弦产生共鸣。过去我们是用没有启发的方式灌输知识,而今天,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我校特有的教育专家讲坛,使我们每位教师转变了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端正了学生为主体的态度。作为教师如何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都清楚在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不爱举手发言的,有的学生自认为会了,但是在沉默中大多数是一知半解,这种情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倦带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精心准备每一天的内容,用我的课堂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主动举起小手发言。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在低年级时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一听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故事讲过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解释聪明的乌鸦喝到水是因为把石头投入瓶中石头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等,我继续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和装半杯水的玻璃杯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刻体会体积的意义。通过这一环节既吸引孩子兴趣,又使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二)引发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体验数学乐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1、这样就需要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和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我每一堂课都是带着一种请去上的,使孩子在学习中不受压抑,不受批评,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讲《简易方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小时侯都玩过跷跷板吧,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回答一头轻一头重,或等重这就是平衡。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平衡现象吗?有的说挑山工,有的知识面广的学生提出杠杆问题以及研究力臂问题,我适当进行点拨,并大势表扬,就象那些教育家一样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从那时起爱提问的孩子多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喜欢上了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也是引导学生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材虽然简单,但是我不拘尼于现状,深挖教材,贯彻新课标敢于创新,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时,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实物试着推导,然后学生汇报,结果不仅总结出我们常见的(长*宽+长*高+宽*高)*2,还有的同学利用底面周长*高是侧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等方法。当你给学生提供空间,学生会发现你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倍加感受数学的魅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课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为了方便学生,我每接一个年级都要设计一个〈〈采蜜集〉〉,第一页写出本集的规则及要求,课代表必须定期上交,经过我仔细的审阅认为有必要的题形让全班共享,没必要的针对个人讲解,日积月累《采蜜集》渐渐的起到了实效。

(三)鼓励竞争,让学生共同进步

每个人都清楚,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培育学生的这种意识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建立每月数学之星。对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例如课上回答出色,受到教师表扬,进步明显,考试成绩优秀等给予加分,月底总结,总分前15名者成为本月数学之星。

2、结对子。为了更好的帮助学困生,我采取让优等生一对一帮助,哪一组共同进步大就加分奖励。

3、千分制度。每年临近期末,我就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竞赛中去,使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全班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大的飞跃,让学生共同进步。

二、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所带的班级除了平日作指导外,期末一般都采取两班学困生集中培训一个月的方式(利用午休进行)。由于我的坚持和孩子们的付出,我所带的一个班在去年五年测试中百分之百及格。当我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告诉**学困生68分,**76分时,全般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那掌声震耳欲聋,教室外也许不知怎么回事,但我和孩子们非常清楚,这是我们经过半年的努力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相长,体验教师的幸福

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月色中散步,突然碰到一个小偷正从他家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的穷家中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找不到,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望着小偷的背影,老人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晨,老人在他的门前发现那件叠的整整齐齐的大衣,老人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们就像这位老人,用自己独有的教育方法来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着一种无痕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的付出也会在学生的一言一行得到回报。记得本学期讲统计一课,我调查同学们喜欢哪些科目,并说出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数学,因为我喜欢常老师。我从他的表情可断定他是发自内心的,我真的被感动者;还有过新年时有一个学生送我一张贺卡,里面写着: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马上来到的新年里,我只想把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送给您。我被感动着;以及在课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时,我的愉快和幸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舒服!

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做结尾:这就是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智慧和成功。

第四篇:让学生在音乐课上体验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在音乐课上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过成功,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的意念和力量。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只要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会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所以,我们应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领域,指导学生“不择手段”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较为成功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大力推进小学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1、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堂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例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教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并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图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2、通过“玩”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玩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乐于表现。

对小学生来说,技能往往在“玩”中产生。“玩得开心”并“玩出新花样”是学生永无止境的追求。如果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玩”,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技能发展就是空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多一点“玩”就多一点兴趣,其发展就多一份质量保证。玩是学生天性,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在学唱歌曲《小白船》时,我以这样开场:“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摇着小船去游玩。来,让我们摇着小船!”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着音乐旋律,孩子们摇着小船,渐渐驶入优美的境界中,哼起了旋律……再如我在一年级《音的高低》教学时,为开发学生对音的高、中、低得理解,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起立并做双手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时就要求学生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时,要求学生双手做下垂的动作。这些简单的动作与乐音的配合巩固了学生对音高的认识。同时我还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生动描述,使学生理解和区分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乐特点。在高音区让学生描绘小鸟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高音区的音色较清澈和明亮;再低音区让学生描绘大象、老牛、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低音区的音色较厚实、沉重〉。另外,我还用不同的音区来弹奏《粉刷匠》这首儿歌。在中区弹奏时,学生们办成一个粉刷匠,洋洋自得的刷着漆;当我在高音区弹奏时,他们又蹦又跳有叫,欢快的象一只小鸟;我在低音区用非常慢的速度弹奏时,有些孩子居然趴在地上学老乌龟………学生们在这种“玩”的状态下,愉快地认识了音高,并经过自己尝试,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知,学生在亲自实践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开心愉快的上完这节课。

3、通过相关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通过绘画可以把虚幻的音符转化成实际的画面。学生在体会乐曲时可以边听音乐边画画,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会《美丽的黄昏》这首歌曲后,亲自实践创造出了《美丽的黄昏》的绘画作品。用自己的理解画下了“夕阳照耀下的湖面,泛起一片金光,教堂钟声悠扬更突出了周围的一片宁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对进一步唱好这首歌曲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如果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创作力,做此类练习时,教师先给大量的即兴示范练习,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以激发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如:用do.re.mi.so.la.五个音编一首你自己的歌(可以采用下列节奏,也可以自编节奏,并将曲谱写下来。)

3/4 × — × |× × × |×—×|×——|或 2/4 × × | × × | × ××| ו × | × —||(如果你能再为这首小曲填上自编的歌词唱起来,那就更开心了,试一试吧!)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综上所述,只是我对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同志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重视音乐教学方法,重视音乐创造思维,我们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才能扎扎实实地养成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第五篇: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乐趣

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能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然而我们老师平时只顾赶教学进度,抓教学质量,而忽视了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导致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们的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我加入202_届高三没多久,就发现高三(3)班有一位叫做徐冬青的同学,很聪明,在班上极有人缘,是个素质非常好的学生。然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我花了一些功夫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得知他进入高三以前由于贪玩,成绩不好。进入高三以后,意识到该认真学习了,于是开始发奋,奈何荒废两年以后,高中的各科知识都显得那么陌生。尽管还在坚持,但是热情却在逐渐消退。教学的成功决不仅是学生考试分数的成功,而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我们要通过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学生说对的每个单词,翻译对的每句话,回答对的每个问题,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一次表现。我们教师要特别留意,要及时地真诚地给与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课堂上的活动设计要设法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二、提前预习是成功展示的关键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确实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是,只有有了足够的信息储备,才能有精彩的展示。没有预习或预习不成功绝不进行展示。为了能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应着力思考怎样引导学生预习:将学生在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成活动单,让学生按活动单的指导去读、写、演、猜、思,从而获得新知。还要指导预习方法,比如: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提问、抽查的方式来了解每位同学对预习问题的解答情况。遇到共性疑难问题时及时予以点拨,帮助顺利度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们上课都非常乐于参与课堂的展示活动,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

三、小组互助合作,为成功展示保驾护航

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启迪、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统一共识,能使学生取长补短、互助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学会自由发言,表达清楚,说思路,说方法,说道理;学会仔细倾听各种意见;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和勇于修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意见,使他们既能够避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能整合不同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为后进生制定学习目标低起点、快反馈

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但他们也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心里需要。我们要从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统一的目标会使许多学生达不到目标,难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制定目标前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摸清学生相关的知识能力,把目标起点放在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上。光有学习目标还不行,我们还要为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目标,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目标制定既要求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有能快速达到、易于反馈的近期期望。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只有在某一阶段、某一层次获得成功后,才有兴趣争取高一层次的成功。制定的目标是低起点,1目的是利用这些低起点的成功来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迎接挑战的自信心。老师对学生的成功一定要快反馈,迅速把学生的成功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并乐于向更高的目标发出挑战。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只要求基础薄弱的同学会读懂意思。如果他们经过努力超水平完成了任务,要及时表扬并给所在组加分。这些同学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能为本组作贡献,干劲会更足。

五、变教为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把知识分解嚼碎喂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沦为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其结果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索然无味,而且造成众多学生失去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角色,设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去体会学习成功后的快乐。

六、恰当利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坚持每天以打分形式记录各小组学习情况,每周总结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小组,提出整改建议并分别给予适当奖励和惩罚。每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管是对是错,都要认真倾听,对学生的错误应自然引导,评价要做到以激励性为主,不能取笑或挖苦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想法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这样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学困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