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关于学生微写作训练范式研究(5篇范例)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0-76517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3 19:06: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学生微写作训练范式研究

关于学生微写作训练范式研究范文

相较于常规性写作而言,微写作的特点主要在于“微”,即内容简洁、篇幅短小。这种写作通常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是通过让学生记录其日常生活所见、所思及所想达到提升写作技巧的目的,具有明显的表述灵活性、内容广泛性、信息生活性和记录及时性的特征。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进行“微写作”训练时,要充分关注到微写作与学生真实生活、真实体验及感受之间的关系,强化写作同生活的联系,切实将写作同碎片化生活实践融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随时随地、无拘无束的文本创作,丰富写作内容,创新写作形式,强化写作意识,为作文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其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微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阅读开展“圈点批注式”教学,让学生围绕所阅读文本中的一个核心词、标点符号或者关键语句进行重点和反复的阅读,通过深刻领悟这些地方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强化阅读思考,获取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及情感熏陶,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圈点批注式微写作既可以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托展开,也可以在课后以课外读本为依托展开。大多数情况下,“微写作”是对灵感的记录,是对碎片化文字的归纳。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且乐于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即兴书写自己的精神感悟,并通过常态化的记录提升思维能力,丰富思想深度。以《杨修之死》的阅读为例,学生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的圈点批注为:“杨修并不知魏王的肺腑。一方面,他不了解曹操的底线,直接参与到权利继承人的斗争之中,引来曹操的不快;另一方面,他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曹操的性格特征,多次在曹操面前卖弄聪明、戳穿曹操,继而招来曹操对他的忌惮和妒忌,并最终设计杀死杨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可恃才傲物,要谨慎行事,外圆内方,留有余地。”从这篇“微写作”之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较为全面,对人物的认知也很准确。

对于初中生而言,“微写作”与发微博或朋友圈类似,就是对当天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的描述和记录,不受时间、空间、内容、字数的约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微写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练笔的任务,在长期的写作中掌握写作技巧及方法,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合理的表达,帮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感,避免写作中陷入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困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提升表达质量和效率,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微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每日快评”“班级趣事”“心情记录”等主题引导学生持续写作,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微写作实现与家长、教师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疏导心理,进一步丰富微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长篇记叙文中运用“微写作”,不仅能够将长篇文章进行压缩,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和整体概念,强化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把握,而且还能够通过这种训练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复述能力。同时,在一些内容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中也可以采用“微写作”的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对文本中的“留白”部分进行填充,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又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以《石壕吏》这一古诗的教学为例,诗词主要是从“妇人”的角度进行描写,对官吏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得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诗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品读,立足老妪的回答去思考官吏的言行举止,对官吏的语言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利用“微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纷纷参与到微写作之中,利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式将官吏的残暴蛮横充分描述出来,不仅强化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加深了学生对安史之乱带给社会及人民的苦难的理解,在情感上形成与诗人的深度共鸣。

“微写作”从形式上来说较为简短、灵活,因此,教师可以将微写作融入到教学的任何环节之中,强化对微写作的拓展延伸训练。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假如你是今天的老师,你要怎样开始这一节课呢?请试着写一篇课堂导入语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展拓展延伸。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可以这样设计:“本文作者面对日寇向东北大地说出了誓言。那么,同学们,对于养育我们的故乡,你有什么誓言想说呢?请写下来!”从而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切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关注,强化对学生爱国爱家等情怀的培养,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总而言之,微写作符合当前快节奏、碎片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教育及学生学习等活动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随心所欲地进行,具有明显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和可掌握性。只要我们关注微写作教学指导,通过源源不断的微写作训练,丰盈学生的习作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增强学生的表达技能,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第二篇:微写作训练

、微写作训练

一、概念:

微写作:“微写作”发源于“微博”“微信”,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情景或要求,写作150字左右的“微作文”。“微写作”对考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考“微写作”要求考生文字的表达、意境的创造等诸多方面,均应超过网络“微写作”。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1、小区里不少人遛狗时不牵狗,以致有人被咬伤,请你写一段文字,从狗咬人说起,倡议大家文明豢养各种宠物。

要求:

1、语言精练得体;

2、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3、150字左右。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清晨,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0名武警军乐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门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伴随着国旗升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应立正行注目礼。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开始升起到杆顶需2分零7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景的文字。(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说明:着重考查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抒发情感的能力。)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据《河南商报》报道,2015年2月26日,河南大学生孟瑞鹏为救落水儿童溺亡,反被当地警方称,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落水儿童也称,当天是三个人一同落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3月2日凌晨零点45分,濮阳警方公布,经还原事实真相,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凌晨1点左右,落水儿童家长接受媒体采访,“他确实是为了救我的孩子跳下去了”,承认是怕赔钱或担责教孩子说谎。

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学校为初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但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看法,帮助校长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学生用精练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某校学生会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范仲淹、史铁生、龙应台、《我与地坛》、《目送》以及《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作家或作品。

请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

要求:

1、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办法。

2、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

3、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

6、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夜幕降临的时候,许多小区的公共场所,都会被翩翩起舞的人群所占据,这就是现在风靡全国的业余锻炼活动——广场舞。然而,因广场舞音乐困扰而引发矛盾的事频频发生,近期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小区广场舞乐曲声起,附近居民就搬来集资买来的扩音器,奏响极高分贝的噪音,强力干扰舞者的旋律,令舞者苦不堪言。

请你以舞者或者附近居民的身份,给小区治安管理部门写一封短信,陈说自..己对广场舞纠纷的看法,并为维护自身权益提出合理建议。要求表达精练、得体,150—200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最近,网络流传“最伤父母心的冷暴力口语”,其中4句颇能反映当今某些中学生的心态,请从中任选一句,再从(1)(2)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①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②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③说了你也不懂。

④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要求:(1)描述一幅说这句话时的生活画面。

(2)对说这句话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8、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微写作。要求语言精练得体,150字左右。

①请描述某一节日中的一个活动场景。(明确描述对象,注意特定氛围)

②有人说中国人过节过分注重吃,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请写一段话谈一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③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对象明确,抒情真实自然)

9、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尤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1)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车的这种场景,200字左右。

(2)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内心的感受,200字左右。

(3)请以“关注健康”的角度,写一段文字,劝说同龄人“拒做低头族”。200字左右。

10、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微作文,200字左右。

11、请结合下面一则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前段时间,央视记者走上街头做了一系列有关家风的节目,很多人对“家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有意思,有个孩子说,他们家的家风就是爸爸每周要打他一次,令人捧腹。但捧腹之余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今年过年回家,我特别观察了一下,发现很多亲戚朋友的孩子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个亲戚的孩子过年就知道玩电脑玩手机,不但对访客不理不睬,对父母也一样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他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这其实就是家风或者说家规不严的恶果。

要求: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对家风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

12、公交车上为孙女挡太阳的爷爷有错吗?

在公交车上用身体为熟睡的孙女挡太阳20多分钟,相信很多爷爷奶奶们都会选择这样做。对于这种看不得孩子受一点苦的“隔代疼”,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位爷爷对孙女的“呵护行为”有些溺爱,这种“隔代疼”会疼坏了孩子;也有人认为,2到3岁是孩子塑造自我人格的关键时期,一老人过度疼爱孩子会造成人格缺陷……

请选择一个角度,就上述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13、阅读以下两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近几年来,中韩两国的民众就“非物质文化”在网络上颇起了些冲突。其中导火索之一,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去?一时之间,群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

材料二:韩国“申遗”日前传出新动向——暖炕申遗,这很容易让国人联想到我们的“土炕”。于是乎,许多中国网友再次表达出情感上的不能接受,“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不忿之情溢于言表。

补充材料:“思密达”最早见于中国电影《集结号》中,“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现在“思密达”经常被恶搞,来讽刺韩国不停申请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寡耻行为。甚至出现了“韩国人创世说”与“韩国人创宇宙说”,于是乎,“思密达”一词便成为了中国人搞笑的学韩国人讲话的一种符号。

14、结合以下材料,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付彪:“带母上课”是一堂言传身教的反哺公开课

三尺讲台上,老师认真地讲着课;讲台下,年迈的母亲坐在学生群里,听着儿子的演讲。17日,一张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照片成为网友热议话题,网友感叹老师言传的是文化知识,身教的是孝顺美德!(3月18日《福州晚报》)

15、鲁迅应该不应该退出语文教材?

在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退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此后,网络上出现了“鲁迅作品全面退出教材”的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人教版的初一语文课本中,仅删去了《风筝》一篇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保留了下来。人教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整鲁迅的文章,专门去掉《风筝》,是因为该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障碍。此前一直传言鲁迅要淡出的声音是毫无根据的,鲁迅先生在教材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请鲁迅迷们不要慌张。中国是否需要鲁迅?中小学生是否必须学会深刻?鲁迅应该不应该退出语文教材?

16、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近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观众。从今年8月这档节目在每周五“黄金时段”推出以来,观众的关注度持续攀高,掀起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要求: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何以能够吸引观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17、结合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走完了95个春秋的传奇式人生征途。然而,曼德拉的故事却没有就此画上句号。从世界各国政要对曼德拉的高度称赞中,从全球传媒对曼德拉逝世的大量报道里,从普通百姓对曼德拉的真诚评语内,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一种精神——曼德拉精神,和这种精神折射出的人格魅力。要求:请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需要曼德拉精神?

18、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一:2014年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着手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这意味着我国即将以立法形式正式确立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日,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材料二:(2015年3月3日)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天就中方将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答记者问,正式发布中国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官方消息,一切猜测尘埃落定。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每逢

五、逢十周年,都举行相关纪念活动。

今年,我们将根据惯例并参照各国作法,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包括举行纪念大会、阅兵式、招待会和文艺晚会,习近平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将出席。中方还将邀请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出席。

19、柴静:《穹顶之下》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2月28日光明网)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

《穹顶之下》播出后,首先是一片赞美,然后是多种多样的批评与担忧,引起中产阶级钦佩的柴静式行动,也引起了另一个层面的警惕;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20、2014年夏天,冰桶挑战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交网络。

冰桶挑战源自美国,规则是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点名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捐出100美元。

冰桶挑战一度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该活动的发起者说,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短短两周内,活动为ALS协会的筹款就超过1000万美元。

很快,冰桶挑战活动也传播到中国互联网圈。8月17日晚间,新浪微公益 6 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发起“助力罕见病、一起„冻‟起来”微公益项目。此后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筹款金额突破了800万元。而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一度成为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达到数亿。

中国多名科技和企业界、文娱界名人也被点名参与了这一活动。同时,也有不少普通民众参与活动,上传自己的“冰桶挑战”视频。

但是,“冰桶挑战”随后在社会上引发诸多争议,支持与质疑并存。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21、阅读以下新闻,按要求答题:

2014年的5月31日,距离高考还有七天的时间,在江西省宜春市的一辆中巴车上,面对挥刀砍人的行凶者,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柳艳兵和同学一起挺身而出夺刀斗凶,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们却因伤重无缘高考。

随后,宜春市综治委正式授予柳艳兵“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对柳艳兵及同学易政勇的行为表示赞赏,并为他们启动了江西高考历史上首次单考单招。同时,清华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提出将按招考政策,愿助其圆大学梦。

对于是否支持清华大学录取夺刀救人少年,一项微博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十余万网友中,86.2%的网友表示支持清华录取柳艳兵,认为此举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13.8%的网友表示不支持,认为影响高考公平。

那么,对于青年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应如何给予鼓励呢?

22、阅读以下新闻,按要求答题:

2月17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在出诊过程中,被突然冲来的一名男子用钝器猛击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查明,犯罪嫌疑人齐某的作案动机是对孙东涛治疗结果不满意。

时隔一天,2月18日下午,河北省易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李爱新在办公室书写病历时,被闯入办公室的男子割喉。经过两个多小时抢救,李爱新脱离了生命危险。行凶者被捕后交代,他在易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后,认为治疗效果不佳,便产生了报复念头。

3月4日,广东省潮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一酒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下半夜抢救无效死亡。此后,家属纠集了100多人,押着值班医生在医院内游行,持续约半个小时。

延续近年来伤医案频发的趋势,2014年的一系列伤医、辱医事件仍在推高 7 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讨论。社会舆论在发出依法惩处犯罪人的同时,也在问: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杀医伤医”频现究竟有无解决之道?

2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选择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外滩踩踏事件报道引发的新闻伦理讨论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左右,上海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此次拥挤踩踏事件成为迎接新年时刻世界各地报纸的头条新闻,也引发了各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城市公共安全、事故救援等问题展开热议。在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一些媒体对一位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女生进行了人物特写报道,报道涉及该女生的相关个人信息以及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等。

该报道首先引起其所在学生社团组织“复旦大学燕曦汉服协会”的不满,该协会在微博平台发表博文:“媒体无良,人心有爱。惟愿逝者安息。请所有同学们、朋友们、同胞们尊重死者,尊重家属,不要再打扰他们的平静了。我们不希望看到死者被当作新闻热点来炒作,也不希望生者和家属受到骚扰和二次伤害。请不要再传播私人信息及照片了,在此代所有亲友感谢各位!望理解!。”

随后,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出博文,呼吁“媒体尊重她、保护她,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让逝者安宁。”微信公众号“复旦易班”发表评论《少点伤痛,多点尊重》引起广泛关注,微信公共号“复旦大学校友会”对该文进行转发,并重新命名为 《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文章批评道:“面对这么多失去的生命,媒体却独独抓住了复旦这一名学子,花了大篇幅来报道。有一些网友称,逝去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那么为何独独具体报道复旦女孩这一名学生?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们,面对众多失去的宝贵生命,你们是不是已经为了新闻的噱头而分出了高低?”“把一个女孩子的微信、QQ、照片公布在网上的行为,不仅仅碾压了作为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更是将她亲人的伤疤血淋淋地揭露在了众人的面前,供大家评论,指点。”

针对上述批评,微信公众号“微观者说”转发了一篇“广州媒体人”写的“致部分复旦学生的公开信”,题为《媒体人就外滩踩踏事件致复旦学生公开信:别太矫情了》,认为“同学们指责媒体,通篇皆为泛道德化指责,忽略操作而直奔操守,实在令人遗憾”。

写作后面:以上材料均出自网络媒体,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认真完成。说明:可查阅参考材料,但一定要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拒绝抄袭。

第三篇:2014高考微写作训练

微写作训练

一.新闻事件:

河南郑州市二七区杂粮馒头店主刘梦华感动于环卫工人加班加点扫雪铲冰,决定免费为环卫工人送馒头。从2014年2月8日起,环卫工凭工作证可在刘梦华的馒头店里免费领馒头,。3月24日,3名已经不再是环卫工人的群众领馒头遭拒后,与店主争吵起来。“他们说免费馒头是公司给的福利,公司每个月给了我们店里钱,我们不给馒头就是自己扣下了,还说了好多难听话,这太让人寒心了。”在发放了16000多个馒头后店主决定不再为环卫工人赠送馒头。

二.微写作要求

请你从一个曾经受过恩惠的环卫工人或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和店主说几句话,150字左右。三.教师示范

刘老板,你好。我是一个曾经接受你恩惠的环卫工人,首先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您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小小的馒头传递的是正能量。

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和做法,做了好事还要受委屈,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请您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懂得感恩的,您的善举会感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帮助别人的行动中来,我会干好本职工作,回报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四.分析总结

1.选择一个身份很重要,决定你的说话角度和说话内容

2.首先要表达感谢,感谢的原因因为身份不同而不同,环卫工人要懂得感恩,旁观者要感谢善举为他人提供的方便和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所作出的努力。3.表示理解和同情

4.提出自己的建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篇: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尽管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数量繁多,但传统的范式都是企图根据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环境条件,或者系统的、心理鸵、社会的、经济的、伦理的要求来建立描述性的或规范性的管理理论,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未来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其目的侧重子用预测、证实、证伪方法来构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paradigm)。

事实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实证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自行校正(self-con'eetion),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江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用来控制和验证管理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方法主要有证实法和证伪法两种。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第五篇: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http:// 2003-10-23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叶成林 徐福荫

【摘要】从19世纪中叶函授教育在英国诞生开始,及至今日,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研究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本文从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的概念出发,提出远程教育研究可划分为两种基本范式: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着重论述了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

【关键词】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研究; 范式

远程教育的诞生是工业社会技术应用的结果,蒸汽机和铁路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活动的地理空间。为了让异地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教师自然地想到把学习材料(书籍和教材)通过邮政系统由铁路运输传递到学生手中,这便是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函授教育。从此,每一次新技术在教育媒体和教育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就产生出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形式,从基于印刷、录音录像媒体和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广播电视教育,到基于印刷、模拟视音频及数字化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卫星传输和通信技术的网络教育,再到基于新型移动数字化教育媒体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移动教育,莫不如此。远程教育在教学媒体和技术环境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愈益丰富、愈加复杂的特点,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远程教育具有了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凸显学习的重要性和远程教育无穷的市场潜力,一大批企业被吸引介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由此带来了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远程教育研究的繁荣。

一、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许多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过,其中最有影响并被广泛认可的是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的远程教育的五项特征描述的定义(基更,1996)。这一定义概括了远程教育的下列特征。

——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相互联系的状态;教与学过程是以特定的技术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为基础的。分离并不是完全永久性的,也就是说远程教育中并不完全排斥面对面交流。

——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又一个重要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另外,远程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如下一些基本趋势:教师的角色将逐渐淡化,教师更多地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出现;出于教学或社会交往需要而组织的基于传统面对面方式,或现代电子方式的集体会议交流活动将增多;从强调媒体与技术的作用转向注重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建构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这种术语的转变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理论、建构主义、系统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复杂性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远程教育中的渗透;远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实施远程教育的组织机构,远程教育中的远程学习具有系统性、严肃性与社会确认性的特点,而一般远程学习则不具有这些特点;教育信息传递的通信机制多样化,单向通信、双向通信、多向通信并存,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共现。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作者:叶成林徐福荫在综合现有各种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远程教育”的一个全新定义:

从狭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开发、设计、制作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

从广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在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技术、资源、人员与实践活动等构成的整个系统。

从发展的观点看,远程教育是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紧密联系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历史。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远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和研究这种复杂的实践活动或综合的复杂性系统的过程就是远程教育研究,研究所形成的关于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的完整理论体系就是远程教育学科。而如何研究、认知和理解这种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范畴。

这一定义是综合我国及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以归纳与表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及抽象性。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 强调教育机构的作用,淡化教师的作用;

② 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淡化媒体的作用;

③强调集体交流(面对面或电子方式),淡化准永久分离的特点;

④ 强调通信机制的多样性,淡化双向通信的单一性;

⑤强调实践性,区别于远程学习。

二、范式理论与远程教育研究范式

范式理论最初是由库恩(库恩,1968)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的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研究者与远程教育的关系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研究三个层次。远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我国现阶段的远程教育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这一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较少。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两个方面。如果把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性研究归入远程教育研究实践规范的范畴,那么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范畴。

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范式一般研究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科自身的关系、学科方法论研究等,因此其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科基础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一种人文思考。实践研究范式往往只关注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更多地是一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指由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所组成的研究者共同体,他们以特定的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为共同的理论、观念、方法、信念和自然观,以远程教育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深刻思考和客观而全面的人文关怀。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范式则指由一些教育技术学家、企业的技术研究人员和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他们以学习技术、教学技术、远程教育相关技术为共同的方法,以远程教育参与人和实践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热情而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深度而具体的技术实践。这两种范式共同组成完整的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二者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共同推动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

三、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

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三部分。那些试图涵盖远程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而另一些集中论述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此外,还有对远程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进行论证的哲学理论。

相应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明显地受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影响。远程教育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治等)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具有更鲜明的社会化特点,我国远程教育的学生选择远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历与社会交往的需要。远程学习与教学是远程教育研究的核心内

容,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以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远程教育所追求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而远程教育追求效益、规模的一面又体现了其实用主义、工业化的哲学思想,而以各种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则是建构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基本方式。

1.学习与教学理论

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学习理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地揭示了学习、思考与理解的关系。西方早期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亚里斯多德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学习理论,分别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和逻辑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学习是作为哲学和神学的领域而被研究的。直到19世纪末,学习开始被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加以研究,并由此出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高文,2002)。早期的远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较多地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中注重行为训练(函授教育中的课后练习)和媒体刺激(广播电视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呈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加工模式为基础,强调学习中结构或图式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80年代末,随着人们重新解读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和控制系统论等六种范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南国农,20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网站的设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高文,2002)。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新兴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关注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对其学习的作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远程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将成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指导远程教育实践的基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学习资源和各种技术方式都是建构和设计学习者中心型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远程教学过程就是基于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教师—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交互活动,远程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有关学习、知识、认知与思维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表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南国农,2002)。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明显地受到学习理论发展的影响,而远程教育的实践也为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环境与技术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人类学、社会学与系统科学

教育的主体文化是一个教育系统中人们关于如何教与学的惯常行为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活动过程和学习材料内容中。教育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祝智庭,2001)。远程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广泛,远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教育文化现象。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与发展的系统。在整个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教育不断地获得发展。当前,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愈益复杂,知识更新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获得自身职业发展。伴随着外部社会系统的急剧变化,教育系统内部也要求自身不断革新以应答社会变化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出现正是外部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教育系统内部自身发展需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其自身发展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些特征。教育的对象—人是主观的、具有情感的,因而也最具有不确定性。远程教育的发展时时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如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课程的选择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研究应以人类学、社会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考察分析远程教育与教育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揭示远程教育与其所处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如佩拉顿所表述的远程教育四大社会功能(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较高的成本收益)、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五原理说”)、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伽里森等人的三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均为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哲学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着重探讨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并从高度抽象的角度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仅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时空分离。这种观点不够抽象,仅为现象的描述,因此不能认为是一种哲学理论。构建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须以深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深刻理解哲学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特征,从纷繁的哲学流派中选取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理论,通过严密的思考与推理,最终概括出远程教育的最本质属性。在回答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等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永恒性、矛盾性、动态平衡性、无限发展性。因此,远程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人类为解决自身学习问题,兼顾学习规模、效率与学习质量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理性的教育技术与浪漫的教育理想之间不断求得平衡的动态产物;远程教育作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经诞生将会(如学习一样)与人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与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12)

[2] 徐福荫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

[3] 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4] 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DB/OL]Available: http://

关于学生微写作训练范式研究(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