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10-1192923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30 15:1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01班 学号:201012010111 姓名:许娟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真假曹操 ②:奸雄之迷 ③:能臣之路 ④:一决雌雄 ⑤:大江东去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答:专题题目:易中天品曹操:能臣之路

曹操一生可以说是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易中天先生给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难道,曹操在刚出道时就想做奸雄吗?年轻时的曹操又有着怎样的理想和抱负呢?曹操因为被推举为孝廉,又有身为高官的父亲做后台,所以在二十岁的时候就顺利进入官场。然而不久一件突发事件却令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政治漩涡:进,则得罪当今权贵,失去大好的政治前途;退,则违背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权贵同流合污。那么,意气风发的曹操该何去何从呢?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第二种解释,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曹操举为孝廉,担任郎官,这就向仕途迈出了第一步。再加上曹操是朝中有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皇上信任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在朝中为高官,所以曹操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这个职务是不好担任的,洛阳是京都所在,这个地方满城都是冠盖,都是权贵,这些权贵和他们的家属,和他们的子弟,和他们的仆人,从来就是不把王法放在眼里的,从来就是要为非作歹的,也从来就是没有人惹的起的。可是首都地区的治安是不能不维护的,怎么办呢?所以非得有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得不信邪,这个人还得有很多鬼点子,能够治住这些权贵,必须有这样的人去担任那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才镇得住这个地方。而曹操恰恰是这样一个人,胆子又大,点子又多,谁都不怕,所以说他去当这个官是非常的合适。

事实上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以后不辱使命。曹操上任以后,看见这个衙门破败不堪,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是严明法令,然后自己坐在衙门里,准备审案子,果然就来了个不怕死的。蹇

硕的叔叔蹇图,因为蹇硕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宦官,权重一时,炙手可热,所以他的叔叔也不把什么法令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在晚上走,喝醉了就在街上走。当时发布了戒严令,也叫宵禁令。他不但晚上在外面走而且是喝醉了酒,被曹操手下抓了进来,曹操升堂:一点也不给面子,直接乱棍打死。曹操胆子大,所以他才敢秉公执法,棒杀蹇图。在这里,曹操的能臣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归当道,使他空有以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

年轻的曹操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兴趣。

曹操的时代,就是豺狼当道。他担任地方官的时候,曾经下大决心用霹雳手段整顿秩序,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他罢免贪官,打击不法,邪恶势力提起曹操无不谈虎色变,甚至逃之夭夭。然而怎么样呢?找他茬子告他状的小报告也不断送达御前,朝廷则多次发出变更他任职的调令。

从此,曹操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他清楚地看出,东汉王朝已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深感报国无门的曹操不再建言献策,并谢绝了朝廷的又一次任命,回到家乡,筑室城外,闭门读书,闲暇时以狩猎自娱。当然,他并没有死心,仍然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

曹操再次出山时,时局已十分动荡。公元189年,灵帝驾崩,留下14岁的儿子刘辩和9岁的儿子刘协,根本控制不了局势。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和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董卓一伙,在当时的士大夫们看来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部下则是野狗。总之,董卓废立皇帝,屠杀百官,秽乱后宫,他的士兵们则在洛阳城里烧杀掠抢,奸淫妇女。大汉王朝的首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重灾区。

这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可能得到地方支持的。相反,董卓成了全国各地共同声讨的对象,他也控制不了地方。一方面是朝纲紊乱,另方面是烽烟四起。所以,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大汉王朝就实际上灭亡了,从此天下大乱。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中央政权失去控制之后,拥兵自重的地方官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王。帝国境内,开始了地方自治、军阀割据和诸侯兼并。曹操是肯定再也做不成什么“治世之能臣”了,他必须重新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

在我看来,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执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而且,曹操制军更多的属于法家思想体系,赏罚分明 唯才是举,机智灵活 应变能力强,坚强自信 富有乐观主义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透露出他的雄心壮志,那么这样一个有着雄心壮志又是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的人,当然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第二篇:《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班级:数学101 学号:201012010103 姓名:李旭红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真假曹操 ②:奸雄之谜 ③: 深谋远虑 ④: 鬼使神差

⑤: 海纳百川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享年六十六岁,曹操是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有创意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位敢于亲自上前线,冒险挑战的军事家,更是位杰出的兵法家、文学家和诗人,堪称文武全才。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

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以前,我喜欢看<三国演义>,看完了三国小说及相关的电影后使得我对“曹操”这个人有了个基本的印象,他就是我心中坏人的典型,他“奸诈,狠毒,狡猾,多疑,独揽朝政,谋害忠良...”他甚至就是历史上所有奸臣坏品质的代名词.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日控朝政,夜想不臣,是十足的一个魔头形象!我们做事就要引他为戒.后来,我逐渐地接触到了曹操的一些诗,我喜欢他的一些诗,诗中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所具有的雄才伟略以及他类似英雄般的“志向,气魄”,我开始对我最初对曹操看法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我开始重新评估了一下我心中的曹操,这次,他在我心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我感觉在他身上我能学到某些东西!

后来,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三国曹操的评论,我开始极大地意识到了<三国演义>的真实性,并再次对曹操进行了认识.曹操从一个县尉的小官逐渐使他官至汉之丞相,就算当时汉确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丞相却是只有他一个,汉朝的政权也确实是由他独掌,我想这决非人,们所说的“奸诈,多疑”所能为作的!

事实上,与其说曹操是个奸臣,倒不如说他是个救世主.汉末是个**年代,诸侯纷争不断,各方割据频频,百姓为躲避战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是天下都需要这么一位人站出来快速地结束这场战争,而曹操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他举义兵除董卓,诛袁术,灭袁绍,伐张鲁,逐渐地统一了北方,使中国北方民众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此等功绩虽与“始皇统一六国”不可比,但实不该背负千古骂名!曹操是奸诈,但是“岂不闻兵不厌诈乎”?曹操有时候是狠毒,但是“无毒不丈夫”;曹操是狡猾,多疑,时战乱年代如果不多留个心眼很有可能成为别人俎上之鱼肉...至于独揽朝政,谋害忠良,那时由于当时的时势所造成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嘛!当时著名任务评论家张邵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是曹操就是遇上了这个乱世,所以只有当奸雄了,治世没赶上也没办法当能臣了!再说,他就是所谓的奸雄,也不是没有为朝廷办事,不是没有为百姓谋福,他也还是他!

我感觉,曹操就是我们很多人学习的典范,他的性格是很复杂的,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是君子又是小人,对人既坦诚有多疑,对人才既是珍惜又是浪费,既是天才有是蠢材......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两面性格,这决不是心理学家所讲的人格分裂,这性格两面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古之英雄去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但英雄之气韵尤存,对后世之启迪焉灭?

第三篇: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易中天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斗丛生。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时代的一位人物。他被世人皆知,他得此评价:乱世中的枭雄,盛世中的英雄。他就是——曹操!

众所周知,曹操的的一个避难场所,就是吕伯奢一家。孙盛杂记中记载:“曹操闻其食器声”也就是那个令他生疑的声音。那是,董卓昭告天下捉拿曹操。他心中便一阵纭问。中杀掉吕伯奢一家十几口人。当得知是在杀猪款待他时,却只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话语中带着一丝凄凉之气。只能说,心中悲惨之时,口吐令人欣慰之语,实属自我排解之法。而《三国演义》里却是另一番意义。“凄沧”的心情没有了,有的只是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休”字用的实属狠辣,前一个天下人为吕家,后一个天下人则是普天之下所有生灵,外加一个“休”,给人的感觉就立刻不同了。再回到杂技中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中,我杀错了人,对不起人家,但在这乱世中也别无他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宁愿对不起别人,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着一分善心,世人无不可能在这乱世中给予他一份理解宽容。而《三国演义》中的“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竟说的如此的理直气壮,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所以,凭此案说曹操心狠手辣,奸险歹毒,是有疑问的。

不过尽管如此,毛批仍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换做别人,就一定会说宁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事实如何呢?所以说“此孟德之过人处也”。

说了这么多啊,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预知后事如何,请阅易中天品三国!

第四篇:百家讲坛三国演义 魏武挥鞭第一集大江东去

百家讲坛三国演义魏武挥鞭第一集大江东去

旁: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石麟小学段心怡教授,以平民立场和现场视角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我们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叫。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小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谓名言,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啊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当时吴中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呢,是小伙子,但这个时候,呼郎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做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帅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什么意思,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就是头上带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当然文学家的话也不能全信,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一点夸张。当然没有那么潇洒了。因为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说明苏轼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所以像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成了建威中郎将,就去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情场,官场,场场得意。历史上的周瑜,气量还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器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做雅量高致呢?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品德很好。所以说把周瑜说成是个气量狭小的小人,这是冤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的时候,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事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都跑到孙权那儿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有听他的,旁: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故事千古绝唱,三国演义更是鲜活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那么遥远,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这些现象,究竟是用什么原因所造成,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记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书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话>>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志里面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把它叫做历史形象,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呢,都会在自己的心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呢,他往往不会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不符合她的形象,他就会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哎呀,这个周瑜他不像啊,这个周瑜不像,这个真周瑜你见过?没见过,他为什么说不像啊,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应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但凡历史,就可们有着三中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算起,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期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通过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他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族的形象

旁: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会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比如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想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

第五篇: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就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在路上则就需要自己掌舵。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