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_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2_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远安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多,耕地数量逐渐减少,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加强全县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远安县土地与耕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2_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73959.15公顷。其中耕地21544.24公顷(水田13141.7公顷,水浇地1046.13公顷,旱地7356.41公顷),占总面积12.38%.园地3767.06公顷(果园1214.44公顷,茶园584.58公顷,其他园地1968.04公顷),占总面积2.17%.林地134151.5公顷(有林地131236.31公顷,灌木林934.64公顷,其他林地1980.55公顷),占总面积77.12%.草地353.35公顷(天然牧草地0.72公顷,其他草地352.63公顷),占总面积0.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426.68公顷(建制镇951.62公顷,村庄3330.5公顷,采矿用地352.08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792.48公顷),占总面积3.12%.交通运输用地1414.89公顷(公路用地446.18公顷,农村道路968.71公顷),占总面积0.8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55.65公顷(河流水面1937.1公顷,水库水面656.91公顷,坑塘水面916.3公顷,内陆滩涂373.86公顷,沟渠1221.12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0.36公顷),占总面积2.96%.其他土地1748.76公顷(设施农用地3.22公顷,田坎1589.6公顷,裸地155.94公顷),占总面积1.01%.2、耕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2_年底,远安县耕地总量达21544.24公顷,占二次调查面积的12.38%.其中,水田13141.7公顷,占耕地总量的61%;水浇地1046.13公顷,占耕地总量的4.86%;旱地7356.41公顷,占耕地总量的34.15%.3、耕地保护现状。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1544.24公顷,202_年重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4246块,基本农田保护块区总面积15365.41公顷,比原保护面积15328公顷多37.41公顷。
二、耕地保护存在问题
(一)撂荒现象严重。通过高清图发现,许多土地片块面积小、分散,部分片块交通也不便,大型机械耕作困难。加上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种地效益比较低,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或到就近的企业务工,农用物资如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的涨价,致使本来就收益不大的传统农业更无利可图,目前在家直接从事传统农业的多数人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妇女,没有机会和能力应用新技术、采用良种良育良法。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耕种难度大的地块就放弃了,从而造成了部分耕地荒芜。虽然国家实施了免征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仍不能调动部分群众种田的积极性,仍然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二)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耕地保护工作中,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想搭就搭,想建就建,造成违法用地多发;少数地方为引进招商引资企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但是在以往的耕地保护工作中,只是看重耕地数量的保护,对质量的认识还不够,直接导致了“占优补次”、用养失调等诸多耕地质量问题的出现。
(三)职能未能发挥。我县信息员制度虽已建立,但功效不明显。()目前,绝大部分信息员都是由村两委或社区居委干部兼职,行政事务比较多,不愿得罪人,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心、主动性不强。
(四)保护标志不全。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乡镇基本农田保护牌成了随意张贴小广告的宣传牌,保护标志不全,界桩遭人为破坏,导致基本农田实际界线不明显。
(五)管理手段滞后。现有的耕地保护管理手段还不够健全,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效果,由于经济实力有限,远安县在耕地保护管理中尚未引入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工作效率比较低下,这使得耕地保护违法现象难以及时发现,执法工作比较难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耕地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国国情国策、国土资源部关于基本农田“五不准”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开展立体的、全方位的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增强人民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自觉性、主动性。重点做好“6.25”土地日宣传工作,增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耕地法律意识。
(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机制,严防耕地流失。一是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结果,对达不到规定耕地保有量的地方,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增强对耕地保护的责任感。二是加大巡查力度,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的规定。对于圈占、破坏优质良田的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进行曝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实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建立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分级查处机制,进一步落实执法监察责任制度,并结合卫片执法对各乡镇基本农田及时调整,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空间,为增加有条件建设区奠定基础。三是加强耕地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依托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电子信息监管功能,实行互通互联、信息综合、实时监控,建立耕地质量检测站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建立耕地预警制度,严格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使占用耕地始终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乡村建设要本着保护耕地的原则,尽量占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四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对在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促进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形成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以引导和促进基本农田保护。五是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产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六是合理布局基本农田。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保证基本农田的稳定性。调出城镇规划发展区域内,以及城镇周边未来建设发展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将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现有一般农田划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不减少。七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八是适度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
(三)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就要转变城市建设用地思路和观念,由外延扩展转为内部挖潜,在搞好旧城改造,在盘活存量土地上下功夫,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建立土地开发复垦专项基金,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并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对废弃地的复垦和农村居民的整理。大力推进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并适当开展低丘岗地改造工作,将低效残次林地、低丘岗地改造为优质耕地。(县国土资源局:黄卫国、汤红)
第二篇: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调查报告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现在的义务教育与以往相比,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政府实施免费教育,教育设备更加现代化,师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与改进。为此,就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这个课题,我做了访谈。
我共访谈了三个年龄段的人……
在访谈中可以看出:
一.现在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相比
实施免费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不需要学杂费,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教育设备现代化,很多学校都使用多媒体,电视机等授课;授课方式多样化,增加了兴趣课,电脑课等;师资素质也有所提升,随着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热门,教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已经从中专生大专生等变为了本科生甚至于研究生;而且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也旨在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涉猎的东西非常的多和广,眼界也更加的开阔。
然而,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现代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更为突出,课程开设不全,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考试科目,更有甚者,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期末成绩,升学率等,将班队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用来巩固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占用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虽然学校增加了兴趣活动课,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但是兴趣课一周只有两节课,对自身提升不大,而且存在重复授课的问题。在以成绩择生的大体制下,升学和成绩始终都是学生的头等大事,不久前看到新闻报道,北京不少学校开学用奥数试卷择生,致使不少学生虽不适合学奥数,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学奥数,额外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由于竞赛名次可以加分等情况,许多学生虽然对竞赛没有兴趣,而仍然避免不了报名参加竞赛班。为了让孩子升学不成问题,父母过于看重成绩,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父母碰面就讲你们小孩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啊,成绩对于他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父母并不关心小孩的真实想法,没有引导小孩自己想去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去学习,而是为了提高小孩的成绩,约束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家长会让孩子加班加点家教以提高学习成绩,学校也会不断地搞题海战术,重复做一些试卷和题目,从而致使学生课业负担重,虽然考试分数越来越好,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反而越来越差。并且学习时间过长使得学生睡眠缺乏,影响身体发育,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致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心理上受到伤害。过度教育往往是一种对学生身心的掠夺,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国内与国外的义务教育相比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内的教育更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学习更为扎实,对以后更深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国内,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涉猎的东西也非常的多和广,眼界也更加的开阔。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学生一味地题海战术,巩固自己的成绩,授课方式一般只有单一的老师讲课加之同学举手发言,问题答案也往往都是已经确定的一个答案,课上几乎没有进行过自由讨论或者辩论这样的方式。评定学生知识面的就只有考试一种形式,且考试答案都已经确定了,学生在考试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自己的答案明明是对的,但是被老师扣分了,仅仅是由于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但是即使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也只会自认倒霉,当自己错掉了,久而久之,就会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国外却不同,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潜力和天赋,为自己一生的发展作好定位。姐姐说在国外她时常会看到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
博物馆、海洋馆,甚至是公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化、历史和自然。国外的教育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只要你想的到并且用足够强有力的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正确的,当然也要经受的住其他同学的质疑和反驳,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强大。老师不是来灌输真理,而是来引导学生去发掘真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非常的平和,所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所以国外的孩子有各种奇怪的理想,什么都愿意去做,最重要的是确实是自己的兴趣,对这个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可见,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试图发展素质教育,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发展素质教育,这样的结果是原先应该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兴趣爱好也变成了取得分数的一种手段,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压力,反而使他们的负担更重。这些学生没有机会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真正是躲在了象牙塔里,从而使他们在解放天性、形成个性的年龄里发展成了千篇一律的人,没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不知道除了每天老师和家长告诉他们要做的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对策
追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是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和偏颇的社会认同,老师、家长看重的都是最后的分数,用一次考试衡量一个学期的成绩,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考核一个学生的认知度可以有很多方面,举手发言等方式都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面,且考核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要求学生们都死记硬背,不同科目应该不同对待,有些科目应该允许学生用计算器,电脑等,有些科目也可以采用大学的大开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家找需要的知识,在家完成作业。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电脑中的一些知识比如ppt等在学习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多教授一些ppt、flash制作等知识,对于这些东西,我想小朋友都很愿意学,可以很快学习熟练。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埋没孩子的天性,压制他们的能量释放,阻止他们寻找自我、发展个性。这样做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这样的教育制造的是机器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标本要兼治。要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扩大高中阶段公费生招生数量,把更多的重点高中正取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解到初中学校。内外共同抓。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广大家长要摆正自己的的心态,对孩子少一些操之过急、有失偏颇的心理状态,多一些鼓励引导、顺其自然的平常心,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给孩子精神上的“松绑”,使他们能够积极生动、愉快健康地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反映出家长 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改变考试制度,同时也要改变老师的观念,放弃标准答案的概念。多提供开放性、多样性的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自己寻找和调查,以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果,让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定位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成绩应该是整个阶段各种任务和作业的总和,而不是靠单独一次的书面试卷。而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评判必须是公正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不可能做到改变。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不能只知道提高学习成绩,而要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新、学会生活。通过教育,形成审美人格:超脱功利、富有情趣、乐观豁达、心态宽容、生活简单追求幸福。
第三篇:17.耕地保护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辄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第四篇: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摘要】:耕地资源是自然界中数量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座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太原市现有耕地180余万亩,作为内陆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太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耕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耕地数量规模逐年下降。1997-202_年太原市耕地累计减少33914公顷,主要是生态退耕用地和城镇工矿周边用于建设的优质耕地。(2)违法违规使用耕地。违反规划,违法使用耕地从事建设,非法出让集体土地等行为。(3)污染耕地。太原市耕地资源受到了煤层、粉层、工业废水、生产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以及重金属等污染。202_年,太原市农业局环保站对太原市多个土壤观测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太原市耕地出现铅污染迹象的地区已达56%。太原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太原市《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但太原市在耕地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规章还不尽完善。从法律层面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是实现耕地资源有效利用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规定》等一系列涉及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在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有效使用、防止耕地流失和被污染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完善耕地
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是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全国和山西省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现状,选择国内部分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好的城市和国外部分国家,为太原市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真分析了太原市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层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1)结合太原市提出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中“崇法”的价值观,注重对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地方性法规的宣传,多层次、多方位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让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意识深入人心。(2)完善太原市耕地资源使用相关制度,包括“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土地流转”、“增减挂钩”、“征转分离”等制度。(3)加大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太原市在加强耕地保护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挥规划的法律约束效力,实施联合执法,加大审批执法力度,注重土地监管执法,进一步明确执法责任主体,推动耕地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4)突出规划在耕地保护中的法律地位。高度重视规划立法,严格规划执法,制定出台规划修编具体政策,实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扩张。(5)强化对耕地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随着太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频发,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的同时,引入司法保全制度,推动公安、检察院、法院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执行过程中,完善工作程序,做好工作衔接,确保违法案件查处、执行到位。(6)完善法律体系,适时制定和出台市级地方性法规。【关键词】:耕地资源耕地资源保护耕地保护制
度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2_ 【分类号】:D922.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引言12-131绪论13-191.1耕地资源状况13-151.1.1我国耕地资源现状13-141.1.2山西耕地资源状况141.1.3太原耕地资源状况14-151.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中面临的问题15-161.2.1耕地数量规模逐年下降151.2.2违法违规使用耕地151.2.3污染耕地15-161.3强化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意义16-191.3.1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161.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要求16-171.3.3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7-181.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基础18-19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法律现状和问题19-262.1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19-222.1.1法律对耕地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分析192.1.2法规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规定19-202.1.3规章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规定20-212.1.4我国促进耕地资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21-222.2山西耕地资源保护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2-242.2.1山西地方性法规涉及耕地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分析22-232.2.2山西规范性文件中对耕地保护的有关规定23-242.3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4-262.3.1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现状24-252.3.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25-263国内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及对太原的启示26-313.1我国部分城市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现状考察
26-293.2国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现状考察29-313.3国内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对太原的启示314太原市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31-374.1注重对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31-324.2完善耕地使用相关制度32-334.3加大耕地保护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33-344.4突出规划在耕地保护中的法律地位34-354.5强化耕地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35-364.6完善法律体系,适时出台市级地方性法规36-37结束语37-38参考文献38-40致谢40-4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1-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五篇:薄弱学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薄弱学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我校数学学科现状分析及现阶段制约成绩因素的分析
泾川二中数学教研组 二O一O年九月
关于我校数学学科现状分析及现阶段制约
体地位。这节课教者尝试性地设计了“课本例题的探究课—变式练习”。通过对几道几何例题的不断探究,使学生巩固了与三角形内切圆有关的基本概念,熟练地掌握了有关定理的运用,通过对例题及变式图形的分析和证明,提高了学生画图和推理论证的基本技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比较、猜想,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水平,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更好地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既教猜想又教证明,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深深感到一定要改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实验课题,让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让机械地接受数学结论变成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结论,这样才能让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从全县总体上看,尽管在课堂教学上有几个亮点,但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习惯于灌输性地传授知识,一言堂现象特别严重,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原来是很好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老师就是一味地去传授,抓灌输,不放手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去做,当他只做对一半,并且感到自己做的已经很完美的时候,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等待着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恰到好处的点
学生对“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反映的是:交流、参与、自我表现;学生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的态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
⑴老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事例,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⑵讲课要多引用典型实例分析,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遇到问题时,多让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⑶适当控制课堂纪律,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讨论时要活跃,听讲时要安静。
⑷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希望和老师建立起平等和朋友关系,自尊心能得到保护。学生希望独立、自由和受尊重的愿望更为强烈。
⑸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上好课的源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老师拖课表示不满,很少有学生认为“老师拖课是责任心强”的表现。
3、调查统计的几个数据: ⑴教学方式
教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讲授法,40%的教师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表现在向学生灌知识,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容器。
⑵学习方式
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调查表明45%的学生学习数学靠“听讲、记笔记、做课本习题”,20%的学生“大量做辅导书上的习题”。
⑶师生交流情况
一定弊端和局限性。
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
就象上述分析的那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臵很多问题和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必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兴趣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抓住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度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
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另外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过程就象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的传递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⑴是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的确定。⑵是学习者在“做”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先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的习题,其潜在的做法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而我们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的,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这样,学习者可以获取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再加上教师进行提练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构建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2、有效的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 有效的互动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提出了哪些要求,对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又带来了哪些转变呢?
四、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1、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师只不过是一条传输带而已,就这样的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和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能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在这种角色中,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施教、操练的对象,时常要求学生按教师思路,顺着“路子”或“定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走进新角色,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首先,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再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⑵教师要善于营造和管理学习氛围和环境。
⑶教师要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必要时间、空间和资源。⑷教师要有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的能力。⑸教师应知道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⑹教师要把握学生已经有什么样的个人数学知识经验和直接经验。
⑺教师要掌握一些在教学中能用得上的情景问题。
1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受到挑战,学生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更为民主 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教案的设计也随着要有变化和改进。如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进教
3式的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统统画出来,不管画的怎样均给以肯定的评价,然后抽出其中的图形“长方形”,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图形思考“边与边、角与角、对角线与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所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每个图形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还不知道,给学生以悬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几何的热情。
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力求: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小结形式的不拘一格。
案例2:在教学九义教材《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时,投影出一个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题,(用小学列算式不易解决的),开始设疑创设情景,……结尾小结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按照本节课所学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解决本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方程的目标是为了应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方程思想”,同时再设臵一些新的障碍,让他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样使得结尾形式上别具一格,既达到了小结本课时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不断地设臵悬念,又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景,往往只是想到情景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明显,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
5其根源在于与(ab)2=a2b2混淆,这一点应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案例6:“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时,一开始可不用换元法,让学生用常规方法解,当学生陷入困境时,再引导学生脱困,亦可称之为“错其所错,欲擒故纵。”
4、时刻关注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或点到为止或跟踪追击或见异思迁。
案例7:在研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
数关系求根的对称式值的练习时,首先帮助学生在思考方法上形成定势,将所求的代数式恒等变形成包含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代数式,若学生基础较好,还可引入非对称式的求值问题。
5、时刻关注培养学生能力,从实际出发或示范讲解或旁敲侧击,或运动变化或曲径通幽。
案例8:相交弦定理的产生过程可从其结论的图形开始研究,沿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策略,探索两相交弦构成的四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案例9:证明x(x+1)(x+2)(x+3)+1是完全平方式,可重新设计下面的问题:
计算1×2×3×4+1=25 2×3×4×5+1=121 3×4×5×6+1=361 推理 97×98×99×100+1=97012……
由此可归纳怎样的关系?你能证明吗?
6、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答疑。
提问与答疑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活动的手段。
7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死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对学习对象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改造已有认知结构。
⑵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环境,而奇思妙想甚至错误的观点往往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⑶教师要把“通法”教活,不可使“通法”变成“笨法” 数学教学强调“通法”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是必要的。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让学生套用程式,模仿练习,以熟悉技能也是应该的。但要达到熟练水平,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完成同样多的基础训练,熟练也不一定就能生巧,关键还是在于领会“通法”的实质,灵活运用。解方程0.5x=1,两边是同乘以2还是同除以0.5只是手段而已,目的在于使x的系数变为1。所以学生A和C的解法都是“通法”的活用。一味强调机械套用“通法”,那么,“通法”可能会成为“笨法”。
⑷教师要适当教一些奇思妙解
教学应以教“通法”为主,但在掌握“通法”的基础上,为了培
9综上所述,我们数学组在近几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对推动我校,甚至我县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诸多方面的制约,我校数学的成绩仍然还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一定借这次教育中长期规划的东风,百尽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