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蓄势待发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0-105217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7 18:54: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蓄势待发

对国有资产证券化热潮的冷思考

根据今年2月4号《中国证券报》报道,上海、河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重庆、云南、山西、山东、广东、陕西等省市都明确发布了通过资本市场整合地方国资的具体文件,内容基本围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企重组、鼓励国企上市融资、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上海市提出,202_年将继续全力推动企业集团实现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将证券化率从202_年底的30.5%提高到35%。重庆市国资委表示,今年力争5家企业实现上市,3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或材料申报,另外8家完成资产整合和上市平台搭建等前期工作,202_年前推动所有适合上市的企业完成或做好上市准备工作。安徽省属国企资本证券化率最高。该省国企上市公司16家,资本证券化率达40%。广东不甘落后,今年7月,广东省国资委主任温国辉表示,“广东省属企业力争到202_年末,新增20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突破60%。”这意味着,广东国资证券化率要提高40个百分点。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蓄势待发。

日前(31日讯)举行的深圳市属国有企业202_年度资本运作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圳今年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上市公司市值和资产证券化率,推进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工作。

一向走在改革前列的上海提出,今年将继续推动企业集团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成熟一家推一家,国资证券化率目标接近40%。目前,上海国资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71家。

此外,重庆市国资委也提出,将进一步推进整体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今年年内将力争实现川仪股份、燃气股份、民生轮船、建工股份、医药股份、重庆银行六家公司上市。不仅如此,去年以来,已经有广东、贵州、湖北等地出台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国资整合,有利于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也将提升经济的集中度和优化产业结构。此外,目前已行至“十二五”中期,为完成各地此前预定的目标,预计未来国资整合和资产证券化将提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瑞指出,在目前国企改革方案中,市场化是一个大的方向,把更多的国企推向市场,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证券化。国企通过重组上市可以让社会公众分享到国企的发展成果,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应成熟一个上市一个,不要采取'运动化'的方式短期内将国企都推向市场。”刘瑞认为,虽然市场化方向是可以肯定的,但在操作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出于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考虑不能上市的国企,可以考虑分拆等变通的方法来上市;二是要避免过急过快上市,导致不良资产通过包装掩盖的方式来欺骗股民,破坏资本市场的信誉度。

从我国已经取得相对成熟经验的实践看,国有资产证券化至少有以下途径:

一是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包括国有企业首发上市,以及上市后的增发、配股、发债等再融资、吸收合并、资产置换等再融资和资产重组,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早在202_年,重庆市国资委就拟定了首批10个企业集团整体上市。

二是国有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私募股权融资是一个与公开发行上市融资相配套的市场,并在近十年来日趋活跃。而且往往公募与私募又是相生相伴的:一个公司通过私募融资做强后,再到公募市场公开上市。比如,重庆市的重庆银行和重庆水务在公开上市前,就进行了一轮私募股权融资,引进国际上有实力的机构。

三是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创新形式实现存量资产证券化。存量国有资产专指那些缺少流动性、但在未来能带来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比如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商业地产租金、应收账款,以及房地产信托等,将这些资产收益权通过打包、评级等手段后出售,收回现金,实现再投入再发展。这些年,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权、商业地产租金收益权信托都取得成熟经验。

四是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包括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证券资产证券化。近年来,还在探索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证券化。最近重庆市已经探索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实现证券化,并在重庆金融产品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

前面讲到,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国企业改革的时代强音,是推动国企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是从改革层面讲,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推动国企深入改革改革的最好“抓手”。回顾国企改革,大致上经历如下五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实行以承包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的阶段(1984年10月至1986年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1987年至1993年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年至202_年,至今仍在持续);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阶段(202_年后,至今仍在持续)。可以看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是近十年来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两大主阵地,而且这两大目标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联系二者的关键之一就是产权改革;而资产证券化正是最近几年来国企产权改革最成功的途径。无论从央企还是地方国企的实践来看,通过资产证券化,特别是通过公开上市,确实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最有力、最具效率的途径,从而成为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突破。国有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国企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

二是国有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迫切要求。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到现在,经历的主线是:最早是政府直接全部投入,逐步改革到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信贷投入,再到国家与社会资本、外资共同投入,目前的趋势是要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投入的时代了。从总体上看,投融资改革到今天,已经越来越紧迫地要求我们逐步将直接融资变成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实际上,无论是全国还是重庆,间接融资规模比例过大,而直接融资比例过小。在去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居全球首位的情况下,全国202_年新增信贷7.95万亿元,本币贷款余额达47.92万亿元,直接股权融资却只有1.02万亿元,首发融资4800亿元。贷款融资与股权融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企业利润空间;也给银行增加了不良资产风险,从而增强整体经济风险。在直接融资方面,重庆市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差距较大体现得更加充分,202_年重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999.87亿元,贷款新增2122.09亿元,而直接股权性融资只有200亿元左右。

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上市或者说资产证券化过程,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众所周知,从202_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历史上积累的各类风险也得以大大化解。到去年,全球前十大市值银行中,我国占有四位。这些成就的取得,改制上市实现资产证券化实为功不可没。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通过改革上市,同样大大增强的实力,并推动了我国一些关键工商业领域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一些行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

再以重庆为例,到去年末,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有总资产一万亿多元,净资产3500多亿元。如果以40%的净资产实现上市,以20倍市盈率计算,则可以融资的额度是千亿级,可以带动国有资产整体上实现增值几千亿级。到那一天,可以想象重庆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重庆市政府调控全市经济的能力和空间将会扩大多少了。

四是有利于国企转机建制和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简言之,国有企业实现上市等资产“证券化”后,国有资产的监管将从原来单一的国资委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化监管环境。“六位一体”是指在国资委监管的基础上,引入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交易所、行业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保荐机构、会师所、律师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以及引入媒体的舆论监督。如此一来,国有企业的营运及监管“游戏规则”将更广泛、更公平。

五是从深层次看,从长远来看,国有资产证券化决定着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与控制力大小,也关系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客观地讲,目前地方政府开展投融资活动,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所依赖的主渠道还是以城市土地为主的城市资源及其营运收入。但是,这些资源是不可重复的,且正在减少;可以大胆预测,未来地方国有资产的营运及收入将在地方政府财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且最终会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渠道和“钱袋子”。到那时,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估值水平、变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直接关系一个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而正在推进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国有资产证券化要“找新路”

一项改革要取得实效,确实需要知行合一、上下联动,综合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也是如此。

特别是对于一个地方政府来讲,应该从地方经济改革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整体设计、规划与领导,出台改革规划,建立推进机制。以重庆为例,我们明确将国有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战略目标和工作主线,并做到几个结合:一是将资产证券化与我市产业规划相结合,这样全市规划中的优势、主导产业就应该是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的主战场;二是将资产证券化与国有企业整体重组再造结合起来,这样就从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层次来规划、实施国有资产证券化战略,从而跳出现在的企业与行业框框;三是将资产证券化与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相结合,探索和完善对已经实现资产证券化后的企业的有效监管,比如市值管理机制、股权激励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工作推进及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市政府、国资委的统一领导、策划、推动和指导职能,对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做到“事前有方案、事中有跟踪、进度有考核”;并对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工作建立专门的激励机制。

如何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具体工作,按照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认为应在以下领域重点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及整体上市。

要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其基本前提是国有资产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即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或者股本化。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或者多元有限责任改造,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按照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是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改革序幕和前奏。最近十年来,重庆市分别在金融领域、城市投融资领域、工商业企业领域,分门别类地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组建或者改造了一大批国有控股集团,实现了国有资产资本化及股本化这一过程。这就既为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基本前提,也提出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其基本原则是“三集中”,即国有资产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多种途径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强身壮体。到去年,重庆重点国有企业总户数比十年前减少了一半以上,但重庆国有资产总额达到一万多亿元,从十年前的全国21位上升到位居全国第四,净资产达到3500多亿元。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要“算大账”。我们理解,国有企业上市一定要坚持整体上市,而不能像以前一样剥离上市,造成小船逃生,大船搁浅,贻害无穷。当然,整体上市可以是企业所有整体上市,也可以是主要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甚至是企业集团内部某个行业经营资产整体上市,一定要坚持消除同业竞争,力避关联交易。国有资产整体上市特别是国有企业IPO工作的突破口是“算大账”,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推进。目前,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证券市场的复杂多变,通胀压力较大,宏观经济面临减速预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困难重重等因素,少数企业对整体上市信心不足,对能否上市、上市融资额度大小、上市后股价高低等顾虑重重。但如果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完善国有企业监管体系等高度去研究,那么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及再融资工作,则利大于弊,且意义深远。

二是建设完善金融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有“大手笔”。

我们理解,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真正目标:一是要能够流动,即要价值发现;二是要能够融资或者变现,即要价值实现。这二者都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重庆市顺应改革新形势,提出要建设区域性、创新型金融中心,重点之一就是壮大金融体系及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重庆市银行、保险、信托、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都是西部第一,全国领先。比如西南证券(11.87,0.00,0.00%)是西部最大的证券公司,并正在开创证券行业市场吸收合并扩张的先河,购并国都证券;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信托、重庆三峡担保公司的资产及业务都是西部第一。重庆金融业无论在金融机构、金融业态、金融生态方面应该说改革开放的步伐都比较大,也比较引人注目。在建设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先后开业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股权交易中心、重庆农畜产品远期交易所、重庆土地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金融产品交易所等。这些多层次的交易所的成立,就成为资产证券化提供的“高速公路”和“交易中心”。

四是国有资产证券化要继续“找新路”。一般地讲,从事资产证券化改革,首先想到的是公开上市。而实际工作中,不大可能所有国有企业都能达到上市条件,因此国有资产证券化还需找新路。一条新路是,要“抢契机”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目前,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新三板的即将推出,以及国家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必将面临大发展的机遇。重庆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实施产业投资基金(事实上亦即国外通常说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试点城市之一。私募股权投资尤其是对重庆这种国有资产比重大、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来讲,可以避免国有资产都去挤公开上市的“独木桥”。理应抢抓机遇,超常发展。另一条新路是,继续探索存量国有资产实现证券化。在利用债券形式、信托形式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方面,关键是要积极争取政策、善于创新,比如在收益权债券方面,我们可以抓住中央批准重庆试点的政策机遇,加快着手研究市政设施收益权债券的设计和发行;也在研究房地产信托基金和银行信贷证券化产品等方面,更可以多创新。

五是破常规打造人才队伍。要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首要的是要有懂得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及团队。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关键是要破常规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队伍。就重庆而言,我们将逐步在每个重点企业集团班子里配备一位熟悉资本市场理念、懂得资本市场运作的领导成员,并且发挥他们的专长作用;再比如,重庆国资委连续多年组织针对企业高管的资本市场知识培训,还将骨干人才送出去脱产培训。要让企业领导对资产证券化工作不仅懂目标、懂概念,还要懂实务、懂过程,切忌似懂非懂。此外,我们还将不拘一格引进具有资本市场方面经验的人才,也希望有志之士加入到重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这项事业中来。

关于加快南京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思考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近年来发展速度异常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列的第三种直接融资工具,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与启示

资产证券化一般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转化为在金融证券市场上可以转让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采取证券这一价值形态的过程和技术,即资产转化为股权、债权等证券形式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在美国发行。80年代,资产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抵押债权以外的非抵押债权资产,并在欧洲市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品种日益繁多,已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信用卡贷款证券化发展到租金、高速公路收入证券化等广阔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不动产证券化到动产证券化的过程。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目前证券化资产已遍及租金、版权专利费、消费品分期付款、高速公路收费等广泛领域,形成了一套完善规范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20世纪80年代,资产证券化进入欧洲并迅速发展。欧洲的资产证券化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发展先导,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中心。亚洲的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日本。住房抵押贷款是日本最早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香港的资产证券化诞生于1994年。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对亚洲企业和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融资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促使香港、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谋求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筹集资金,亚洲的资产证券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着力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上海、重庆、广东等地均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目标计划。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90%以上的产业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除了推进企业整体上市外,还有通过“合并同类项”实现分板块上市、跨集团重组、推进IPO 等方式。重庆市确定了国资证券化改革的四种主要路径:一是上市融资。重庆市拟定了首批10 个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二是私募股权融资。三是利用收益权信托、市政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房地产信托等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投入再发展。四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筹备区域性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及家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广东省提出,到202_ 年末,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力争突破60%,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 家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证券化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借壳上市;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注入优质资产、吸收合并、资产置换及出售等方式,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还有就是IPO。

从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资产证券化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美国出台的《投资公司法》、《证券法》、《1934证券交易法》、《1939信托契约法》、《破产法》,法国的《证券化法》,都对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活动进行了详尽规定。日本的《资产流动化法》,确立了利用特定目的公司或特定目的信托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制度。韩国出台了《资产证券化法案》、《住房抵押债权证券化公司法》两个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台湾将资产证券化领域分为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不动产证券化两大类,分别出台了《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和《不动产证券化条例》,作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依据。

2、资产证券化需要发达的中介体系配套。资产证券化是个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证券承销、资信评估、保险、会计师事务所、担保、投资咨询、托管等,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较为发达完善的证券发行评级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撑配合。

3、资产证券化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熟市场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证券化发行提供担保,对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二是对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特设机构和投资者等相关主体实行合适的税收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各相关参与主体的税收水平。

4、资产证券化需要信用机制的有力支撑。信用渗透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与欧美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存在差异,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信用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二、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现状

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从202_年开始试点,目前已形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并行发展的基本格局。202_年,我市在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行了国内首只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今年1月,市城建集团所属公用控股污水处理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再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融资额达13.1亿元。此外,我市在上市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上市融资活动活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3家,合计从境内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099亿元,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融资额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多元化融资取得新突破。筹建了10亿元股权引导基金,在引导基金的引导下全市股权投资基金已达34只,基金总额超过70亿元。202_年先后完成南京公用控股有限公司、河西国资集团、高新开发总公司、钟山风景区等50多亿元企业债券发行,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30亿元。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拥有华泰证券、南京证券两家总部在宁券商,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证券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期货公司均在我市积极布点,形成了品种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推进。成立了南京产权交易中心和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开展了国有企业产权、非上市公司股权管理和转让业务,积极争取新三板扩大试点,已完成改制和券商预内核企业22家,储备库企业近500家,具有发展多层次场外交易市场的基础。

目前,全市国有资产总量有700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占41%)、现代服务业(占39%)、制造业(占16%)、公用事业(占4%)四大领域,近期,市里进行了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集团改革重组,形成了“文化、金融、工业、城建、交通、商旅、住建、农业”八大类国有资产集团,进一步强化了国有资产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类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总体来看,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发展步伐不快。主要表现为: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低。据统计,截至202_年末,我市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88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0915亿元,全市53家上市公司,合计从境内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681亿元,再加上其他股权融资,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不足10%,远远低于上海、重庆等地水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不强。我市现有9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累计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169.82亿元。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仅占全市上市公司的18%和20%。除南京银行外,大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缺乏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带动和再融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证券化形式单一。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仅限于企业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类资产证券化,尚未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加快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结合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要达到74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政府难以包揽,迫切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开拓融资渠道,缓解政府财力支出压力。建议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可从以下方面谋求突破:一是优先考虑对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尤其是对电力、供水、水处理、高速公路、港口等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基础设施资源,优先实施资产证券化。二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证券化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发展。引入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监管机制,提高国资监管的透明度。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依托南京银行、紫金投资集团等,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化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1、创新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建议市里建立“南京市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规划,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创造促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各种机制和环境。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召集人,市发改委、国资委、金融办、财政局、税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2、制定促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将国有资产证券化纳入我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重点,纳入全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对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项目和企业,建议享受《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的融资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对拟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企业,在项目审批、用地和资金扶持上优先安排。

3、进一步拓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渠道。一是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和重组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四是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在我市已开展的市政设施收益权证券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证券资产证券化的步伐,积极开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品种,为企业融资服务。

4、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满足国有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要求。一是鼓励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多渠道、多层次海内外上市融资发展。二是积极争取新三板试点。抓住新三板试点扩容的政策机遇和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争取南京进入第二批扩大试点,为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拓投融资和股份转让渠道,为挂牌企业通过转板机制进入主板、创业板市场创造条件。

5、加快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近日,中国证监会就《关于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向有关地方征求意见。建议市政府提请省政府依托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全省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培育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资源。

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资产证券化涉及金融、证券、法律等诸多专业,需要大量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市里要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培育一批掌握资产证券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高级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范围。鼓励国有企业以优厚的待遇吸引、留住人才。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资本运作、投资策划、信用评级、保险等专业人才。

7、加强中介机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质上属于信用产品,只有取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才能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发行证券。要加快全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公平、中立、透明的中介服务体系。

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的迫切要求。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紧迫地要求我们逐步将直接融资打造成投融资的主渠道。重庆各类融资活动结构不平衡,以去年为例,银行新增贷款为6700多亿元,直接融资却只有约320多亿元。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上市或者说资产证券化过程,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

三是有利于国企转机建制和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简言之,国有企业实现上市等资产“证券化”后,国有资产的监管将从原来单一的国资委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化监管环境。“六位一体”是指在国资委监管的基础上,引入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交易所、行业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保荐机构、会师所、律师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以及引入媒体的舆论监督。如此一来,“游戏规则”将更广泛、更公平。

四是从深层次看,从长远来看,国有资产证券化决定着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与控制力大小,也关系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

基于我们的现实基础或者说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市政府经过几年来在投融资改革及资本营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种地方政府营运国有资产及调控地方经济的理念。有的专业人士也把这种调控国有经济的理念称为“政府投行理念”。

第二大基础是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以八大投资集团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改制,实现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前提--国有资产资本化或者股本化;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强身壮体;通过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产业链,为国有资产证券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比如,最近几年,我市银行、保险、信托、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是西部第一,全国领先。比如西南证券是西部最好的投资银行,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信托、重庆三峡担保公司的资产及业务都是西部第一。

第三大优势,是我市资产证券化面临多种政策环境优势。最重要的有三个: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城乡统筹政策优势;最近国务院202_年3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中央的这些优惠政策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各类金融证券保险领域的制度创新试点政策,比如中央同意重庆建设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进行私募股权试点、建设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和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等等。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些都是在全国领先的金融政策优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重庆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列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得我市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显得更加紧迫。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已很难将国企改革推向新的阶段,也很难取得大的新成就。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2_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2_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2_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2_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2_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2_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2_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2_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十八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和记者一起分享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王勇表示,加紧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场化地选聘人员,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要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包括要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更好地轻装前进,创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王勇说,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拿中央企业来讲,目前还有8300多个医院、学校等社会机构,国企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要有所改变。按照这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将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2_(5).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2_(5).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蓄势待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