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会议纪要(五篇材料)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0-1059455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3 12:05: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202_年5月23日下午,杭迎伟区长主持召开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张玉鑫副区长、王靖副区长出席会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区府办、审计局、执法局、祝桥镇、曹路镇、宣桥镇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规土局关于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工作汇报和科经委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汇报,审议了科经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变更的建议、202_年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和目标的建议、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规程修订的建议。

会议认为,随着区政府的换届,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组成也应相应调整,同意杭迎伟区长任组长、姬兆亮副区长、张玉鑫副区长、王靖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组成单位自然替换,成员单位增加新区执法局,会后按行文规定由区府办印发变更通知。为促进新区中小河道整治、五违四必、中央环保督查整改等工作开展,有必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同意将上海航津路基材料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等1000多家企业列入202_年度产业结构调整启动计划;同时将全区年度完成目标从年初的400项调整为600项,由产调办印发年度启动计划并将目标分解下达至各相关镇。为进一步规范、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运作、顺应发展需要有必要修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应的 操作规程,同意产调办牵头制定的修订送审稿,《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局、发改委、科经委报请区府办转发,由产调办印发《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操作规程》。

会议要求,各镇要加大减量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在6月30日前,全力以赴完成202_和202_年立项项目的区级验收任务;规土局及相关委办局要进一步自我加压,积极挖潜,组织好区级验收工作和水土监测工作。财政局、发改委年中要进行预算工作评估,根据工作进度和需要增加202_年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预算;科经委也要尽可能多争取市级资金支持。

会议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与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减量化和人口调控密切相关。各部门在工作中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持续推进。要大力发展好实体经济,在调整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要重视工业强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要严把土地集约利用、规划和环保的刚性要求,防止高能耗及所谓金融小镇等类项目进入浦东;要因地制宜地做好企业的梯度转移。

与会人员名单

区府办 政法委 科经委 刘宇青 顾乃明 唐石青 虞剑鸣 地区工委 郑耀抚 发改委 商务委 唐雯 辛雅琴 公安分局 人社局 农委 审计局

市场监管局税务局 曹路镇

闫荠 李灿 严秀琴 吕军

吴伟平丰卫东 吕东胜

财政局 建交委 环保局 规土局 执法局 祝桥镇 宣桥镇

徐欣 池永 章灿钢 潘美仙 李春铭 文选才 孙文

第二篇: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实现202_年保八目标,国务院陆续出台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2_年1月14日,钢铁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月4日,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也获原则通过;202_年2月1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2月19日,轻工业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获得通过;2月25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也获通过。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2_年至202_年。可以预见,3年的实施将使上市公司中各龙头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政策详解

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2_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2_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大约占比70%左右,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电子信息: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措施: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需求)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措施: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有色金属: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物流业:减轻金融危机冲击

主要措施: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背景材料》称,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202_~202_年)。

材料称,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准确规划定位。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应是一个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务求实效的行动计划方案。在实施时间上按三年考虑(202_~202_年)。

二是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要保护和发展好重点产业、重要生产能力和重要的市场份额,保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不符合工业由大变强转变的落后产能和产品压下来,特别要防止“两高一资”的落后生产能力死灰复燃。同时,要在应对危机、转变发展方式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是明确政策措施。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先进生产能力发展,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

槛;加快推动兼并重组,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开发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在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形成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扩大内需拉动。

四是有广泛的参与度。尽管时间比较紧,但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度是广泛的,充分吸收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

第三篇: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

世界供求格局变化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获得了两次发展机遇。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极大的打击,各国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萎缩。此时,由于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在利用凯恩斯方法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还抓住其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景气的机会,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次是202_年12月份中国加入WTO,WTO给中国提供了极佳的国际贸易环境,使得中国能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规则,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有所不同,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之前,在世界供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存在三种类型经济:第一,美欧消费型;第二,中印生产型;第三,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资源型。美欧等发达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高储蓄高投资使得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正常的供求关系和生产消费循环被打乱了,去杠杆化使美欧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消费方式,纷纷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给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配置了太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现在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这加大了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压力。

全球市场还正在发生两个深度变化:一个是,美国正在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比如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印尼甚至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在美国的商店里,到处是“madein china”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正在打入美国市场。这些国家替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势头,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这种变化,对中国是一个严峻挑战,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难题

面对美欧国家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挤出”,我国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之路才是长远之路。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遇到以下几个矛盾和问题:

(一)从三次产业看,虽然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第一产业下降快,第三产业上升迅速,但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见表

1、表2)。同第三产业相比,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低而且还在不断下降,这就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高,使得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低并出现迅速下降。因此,与产值结构相比,中国的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显著下降。

(二)从农业部门看,由于土地资源非农化步伐快,劳动力非农化步伐慢,为了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取得最大的收益,农民只好不断增加物质投入,最终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收益率下降。从表3可以看出,202_年以来我国三种粮食的每亩产量只增加了7.9%,产值增长了26.5%,而生产总成本却增长了42.2%,净利润额减少了5.1%,成本利润率下降了16.55个百分点。面对农业收益率下降,农民不愿也无能力对农业进行现代化建设,此时当政府的公共投入增长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缓慢,工农发展差距势必会不断扩大。

(三)从第二产业看,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着明显的结构虚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无论是袜子还是半导体,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品链条中关键的供应者和不可或缺的一环”,这表明我国具有强大的产业生产能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所有向美国出口成衣的国家中,我国的出口增长最快;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向法国出口鞋的总量增长超过100%。202_年,我国出口额达到12017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虽然,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处于“微笑型曲线”的中间,而在研发、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没有比较优势。根据实践经验,处在“微笑型曲线”两端的产业环节,获取的附加价值和利润都较高,而处在“微笑型曲线”中间的产业环节,只能赚取很少的加工组装费用。比如,罗技公司的无线鼠标,在美国售价40美元,其中罗技公司得8美元,零部件供应商得14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得15美元,而在中国每加工一只无线鼠标仅获得3美元。由于我国还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商业销售网络体系,大量产业只能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企业很难获得高附加值、高利润,要想获得较多的附加值和利润,只有靠扩大规模或压低劳动工资,但这样又严重侵蚀了农民工的利益。二是我国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无“芯”。目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世界0.3%;其二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相对较低。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其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创新动力不足。在产业技术方面,目前我国炼油工业80%的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手机、DVD、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都长期依赖进口,高档数控系统国产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1.5%,国产系统软件和基础软件市场占有率仅为5%,生物医药95%以上为仿制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6%,比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分别低23、22、12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缺“芯”,关键技术环节依靠国外,使得我国将大量产业收益让给了外国。比如,国产手机销售收入的20%、计算机的30%、数控机床的20-40%付给了外方合作者,中外合资的汽车,每辆汽车销售价的10%是付给外方的。

(四)从第三产业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既有总量不足问题,又有内部结构矛盾。从总量看,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不足,对农业和制造业支撑不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中上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61%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足43%。从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比重不高、速度仍然偏慢。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五)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低劳动成本、低土地价格、低资源价格、低污染成本、低汇率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提前、过度进行资本深化,导致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高资本投入、高物耗、高能耗,是一种典型的投入式、外延型增长方式。以能源消费为例,从202_年到202_年,全国能源消费量从13.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8.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05.7%,其中工业耗能由8.96亿吨增加到19.7亿吨,增长了118.8%,工业能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比重由64.4%提高到69.1%,对全社会能源消费的贡献作用明显上升。在工业中,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八大行业又占工业全部能耗的70%左右。这显示出我国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污染排放多的矛盾突出。由于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福利为代价。目前,我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

200多万个癌症病死者中,有相当比例与环境污染有关;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大量使用化学物质的现代农业和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源头,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能否实现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和较少的环境污染完成较高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升级。因此,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

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恐怕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初步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产业结构转变;二要改变我国的生产投资方式,从目前的贸易结构以出口产品为主转向对外投资为主,树立国际品牌,培育自己的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身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国际商业体系;三要尽快改变外延型产业扩张方式,引导经济增长从依靠大量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四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情,尽量避免产业资本过度深化,引导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可实施以下对策措施。

(一)应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培育牢固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要实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关键是要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当前,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条是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相比,城镇化能创造需求,而工业化创造供给。今后,要通过制度变迁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转市民能带来巨量消费,另一方面会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另一条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两条渠道来实现,一是向农村增加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无论从推进城镇化还是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看,今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改变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同时要将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试设想,通过上述措施,如果能将目前1.5亿农民工真正转化为市民,由此可产生1.35万亿元的社会消费量;如果将目前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高到目前城镇居民的50%,又可产生1.5万亿元的社会消费量。

(二)按照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原则,实施城乡产业分层和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助共进、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比如,农产品加工储藏、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对土地、矿产资源需求强度高的产业,可以重点在农村发展。另外,农村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对于高科技、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城镇发展。总之,在城乡产业配置上,要按照“十”字型理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技术、服务、市场等优势,纵向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横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通过园区集聚企业和产业,形成产业群,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制造业走高端化、细分化之路。要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就必须改变我国产业在“微笑型曲线”中的位置,向曲线的两端发展。在产业结构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都有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在任何一个产业链条上,凡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带动特点的环节及产品,都属于高端范围。比如常熟市一个村组建了一个田娘农业有限公司,用网栽技术种植有机水稻,一亩地生产有机稻600-700多斤,产值超过一万元。他们将有机水稻加工成大米,在当地卖40元一公斤。这些产品主要是销售给了高收入人群。还有,吉林生产山野黑猪,在北京一公斤猪肉卖40-50元一公斤。在消费品工业方面也是如此,在我国市场上,意大利200支纱的纯棉男衬衫售价可达202_元一件,而国内厂家生产的40-120支纱的男衬衫少则仅卖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因此,对于农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今后我国一定要通过流程再造、重构生产组织、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向高端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目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比重。在发展消费品工业方面,应利用信息、生物、节能降耗、新材料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以高端化、精细化、信息化为方向,组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的本土化,支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节能高效农业机械等。

(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在新一轮世界产业技术革命中,谁能把握机遇,引领技术创新潮流,谁就能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先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切入点。今后,我国必须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调集社会力量,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用3-5年时间,争取在上述产业的重点行业和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制度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到了需要依靠改革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必须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方面清理和消除影响甚至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加快干部考核制度、财税体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鼓励社会创新,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引导经济增长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202_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2_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2_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80.2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2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我国出口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

1)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202_年服务贸易出口额920亿美元,进口额1008亿美元,贸易逆差88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202_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3.6%,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3.02%,是我国的3.6倍。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②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③服务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02_年,北京服务贸易占到全国服务贸易总额19%。(3)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直到近年才有较大的改观。服务贸易的立法未成为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仅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层次低、缺乏协调,影响到我国服务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服务管理体制落后。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1)202_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

(2)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讼诉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

(3)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涉及4000多种商品。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秘鲁1996年立案的中国鞋,最高征收的反倾销税达到903.92%;202_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应采取的对策

.服务贸易方面

(1)国家应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将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的作用,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紧密合作。(3)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规,建立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保证服务贸易能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我们应加强对CATT、GATS、WTO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根据GATS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正确利用GATS的有关例外条款,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2.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

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3.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岐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第四篇:产业结构调整

下面我再补充几个数据。第一,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提高,二产比重有所降低。这是从上半年产业结构数据来看。上半年,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3%提高到今年的42.6%,与此同时第二产业比重由去年的50.1%下降到49.7%。第二,中部和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相对要快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速要比东部地区高4到6个百分点,而工业的增速要高1到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在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有一些变化,当然这些结构变化我认为成效都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我们还需要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虽然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2_年超过2500亿美元,占整个贸易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间,87.5%是加工贸易,并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基本上是赚小钱。

如不考虑甲午战争以后二战,日本通过对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掠夺,以及美国对它战后经济的扶持,仅从学术的角度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经济重建期(1945—1952);高速增长前的奠基阶段(1952—1960);高速增长时期(1961—1970);不稳定增长阶段(1971—1991);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进入持续衰退期(1992—)。而本文提到的两个重要时期,是指高速增长时期(1961—1970);不稳定增长阶段(1971—1991)。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快速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主要路线可以总结为: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日本经济在这十年内:年均增长率10%以上;出现新兴企业集团,如:汽车、家电业;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全民养老医保;普及“新三大件”。1972 年6 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出发点虽好,但列岛改造的大规模项目的实施,在当时引起了土地价格暴涨,土地投机盛行。地价上涨的同时,日本物价也出现了加速上涨,日本通货膨胀较严重。屋漏偏逢连夜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从每桶2.5美元涨到10美元左右,对于当时石油依存度达到99.7%的日本,对经济是非常大的打击,于是日本迎来了战后日本空前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

一、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甘薯种植、生猪养殖、淡水养殖、是我镇三大主导产业,镇党委将其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不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品牌促动等措施使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到202_年底,全镇生猪养殖小区面积达到了600亩,拥有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8户,出栏生猪达16万头,202_年计划出栏生猪19.8万头,截止到4月底已出栏7万头。202_年淡水养殖面积6000亩,淡水产品产量5200吨,202_年达到了6500亩,现在鱼苗投放已全部完成,安全度过了适应期,已转入正常管理阶段。甘薯种植已成为三大主导产业的一大亮点,我们通过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组织群众到镇外承包土地上规模,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组织群众进行无公害栽培上档次,通过注册商标,发挥品牌效应,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上水平。目前,我镇群众性专业合作组织——滦南县酷薯薯业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350名,带动农户202_户,引进了日本紫薯王、梅营1号、京薯16等新品种8个,“酷曙”牌红薯商标的注册,提高了全镇红薯及其他农产品的知名度,红薯订单面积达到了3000亩,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东北、山东等地各大超市,202_年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0亩,产量达到了24000吨,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成为唐山市种植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乡镇。202_年我们将甘薯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一镇一品”来发展,确保种植面积达到18000亩。在抓好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设施果菜生产,202_年,全镇共投资1650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80个,高标准大棚220个,202_年已

新发展大棚70个,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认真谋划实施农业项目

一是由滦南县绿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1亿元建设的占地5500亩的东黄坨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猪沼菜模式的高标准大棚300个,新建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一个,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面积1万平方米,新建净菜加工厂一个,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2万吨,新建净菜配送物流中心一个,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年配送能力达到2万吨。该项目已于5月1日开工建设,已完成20个大棚的基础工程,苗木花卉基地已完成栽植面积50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45000株。

二是由滦南县玉翠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500万元规划占地500亩的美国红提葡萄示范园区建设。计划兴建高标准葡萄大棚150个,目前已完工38个。

以上两个项目建成后,将对促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西玉坨村基本情况

西玉坨村是东黄坨镇的一个大村,540户,202_口人,有党员80名,村民代表32名;耕地面积6500亩,全村有淡水养殖面积3000亩,设施果菜大棚180个,其中果棚110个。202_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066元,位居全镇第一。

三、西玉坨村对发展大棚的支持情况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设施果菜的积极性,西玉坨村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服务,促进了全村设施果菜的发展:一是统一规划。全村规划了果菜种植小区4个,占地800亩。二是架线办电。全村投资25万元,电力增容160KVA,架设线路2200延长米,确保了果菜大棚的正常用电。三是修路。投资2万元为发展棚菜的农户修路202_延长米,解决了小区道路不畅问题。四是清挖排水沟渠。投资1万元清挖排水沟1200延长米,解决了小区排水问题。五是帮助跑办各类手续。在滦南县玉翠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立项办照期间,村支部出专人帮助跑办各种手续,使合作社及时成立,并在发展设施葡萄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会议纪要(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