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医改解答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0-1082595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8 18:22: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医改解答

一、上海医改方案出台的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卫生事业立足本市实际,服务全国,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202_年,本市人口期望寿命已达82.13岁,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全市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9.61/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5.97‰,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保证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公共卫生事业成效卓著,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城市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近年来有效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202_年世博会等众多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医疗卫生保障。三是形成了由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就医的可及性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中心城市地位得到确立。四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效降低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五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安全、充足、及时的药品供应;初步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得到及时处理,药品安全总体动态可控。六是医学科技迅速发展,创新医学成果大量涌现,学科人才建设成果丰硕,高端医学人才集中汇聚,为上海卫生和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本轮医改面临什么样的形势、问题和挑战?

上海本轮医改处于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医药卫生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维护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本市医改面临的形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发展卫生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二是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亟需转型。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迫切要求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向控制规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卫生服务模式必须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三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亟需提升。随着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加快郊区卫生事业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吸引国际优质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和政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本市医改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疾病负担将长期存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保障水平还存在差距;医疗资源布局滞后于城市规划和发展,与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不相适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有效落实,有序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地位不相匹配;药品购销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不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有待加强。

上海医改的领导和组织架构是怎样的?涉及哪些部门?

为深入贯彻国家医改精神,切实加强对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深化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组织推动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任组长,副市长沈晓明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口计生委、市国资委、市政府新闻办、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研究室、市物价局、市民政局、市食药监局、上海保监局、市总工会、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警备区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波、翁铁慧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叶明忠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上海医改方案是如何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02_年以来,本市先后开展了22个专题调研、10个综合调研、7个深化调研项目和2个平行研究,为起草制定本市医改方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调研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医改工作汇报,研究有关工作。市政府先后召开了10余次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管区县长、区县卫生局长、医院院长、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卫生管理专家、卫生新闻记者、市民群众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医改办组织起草制订了本市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医改文件”),并先后征求了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五位医改工作市长顾问、分管区县长、区县卫生局长、部分医院院长的意见。202_年11月10日,市政府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原则同意医改文件按程序送审和发布。12月7日,分管市领导专程赴京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汇报上海医改工作。12月23日和12月28日,市医改办分别向市政协、市人大通报了本市医改方案。202_年初,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分别听取了医改文件制订情况的汇报。3月16日至22日,医改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市医改办对医改文件进行了多次修改。经过近两年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经市委常委会第160次会议和市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_年5月,医改文件正式发布。

二、上海医改的目标和任务

上海医改的目标、任务及其实施步骤是如何设定的?

本市医改的目标基于国家要求,又高于国家要求。在医改方案的设计上,既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使广大市民尽可能多的享受新医改带来的实惠。具体来说,分为近期和长远两个阶段:

近期阶段是到202_年,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卫生信息化、现代医疗服务业、进一步方便居民看病就医等10项重点工作,力争有效缓解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长远阶段是到202_年,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发展医学科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

上海本轮医改的惠民利民举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次医改的惠民利民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内容,覆盖包含外来人口在内的本市全体居民,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开展郊县三级医院建设,使每个郊区县至少拥有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提高居民就医可及性和便捷程度;三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待遇,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和减负力度,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四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五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实现居民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加强对居民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六是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如何缓解群众当前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为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市医改办会同本市有关部门,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研究了有关措施。针对“专家门诊挂号难”、“就医过程多次排队多次付费”、“门诊配药限量”、“医保病人自费项目负担重”、“救护车到达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本市将推出一系列相关解决措施。一是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推广门诊预约诊疗、一站式付费、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缓解慢性病患者配药限量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各级医疗机构不得采取与经济创收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建立过度医疗行为认定机制,严禁院内“假出院”等弄虚作假行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加强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三是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的使用,所有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由医院提供并进入医院的财务账目,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病人自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并实行严格考核。四是改善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服务,增加一线值班救护车数量,提高随车急救医师保障待遇,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规范医院急诊接诊流程,保持“绿色通道”畅通,落实一般疾病就近急诊原则和首诊负责制。

上海本轮医改的预期效果有哪些?

一是制度得到创新。本市医改在卫生管理体制、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医疗机构控费机制、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家庭医生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实现创新,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上海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体系得到完善。通过本轮改革,构建一个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区域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医疗资源布局将更加均衡。全市每个郊区县至少拥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郊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将明显改善。同时,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也将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老年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

三是水平得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将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应用,促进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高端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四是群众得到实惠。扩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内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信息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等,这些都将给本市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上海本轮医改的新增财政投入主要投向哪些领域?

一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少得病。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责任,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进行补助。

三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加大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等资金投入,完善筹资机制,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和水平。

四是支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202_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688种基本药物的范围内配备使用,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五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群众看好病。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所需资金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探索政府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职业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的政府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政府投入的比重。

上海医改的配套文件有哪些?主要涉及哪些方面?什么时间出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文件的有关精神,深入推进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海本轮医改除《实施意见》、《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个文件外,拟出台配套文件70余个。主要涉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等10个方面。目前已出台的配套文件有41个,随着本市医改工作的推进,其他30余个文件将于202_年陆续出台。

为什么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统筹全局,系统设计,循序渐进。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面临诸多特殊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外来人口众多、对外开放程度高、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等,这些问题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其解决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其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它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都存在着不同的深层次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分阶段分层次,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再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且不同群体又有不同的诉求。因此,每一项决策都需慎之又慎。为了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很多政策都需要先试点后推广。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近年来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要的特色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保障到位。202_-202_年和202_-202_年,先后实施和完成了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区两级政府共计投入建设资金近70亿元。二是关注民生,力求实效。针对老人、儿童、妇女、农村居民、患病的贫困人群等,实施了十大公益实事项目。3506名60岁以上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10106名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了免费治疗,全市8.5万名中小学生建立了眼保健档案。三是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应急救治三级网络基本完善。136家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达到标准化要求,并实现与市、区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6个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心脏、脑外、烧伤、创伤等14个市级专科急救中心相继建成。全市建成115个医疗急救分站,配置了500辆救护车,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装备得到改善。四是注重内涵,提升功能。建设了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11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选拔和培养了30名优秀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

通过上述举措,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履行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近年来,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疫情、冰冻雨雪灾害、“5•12”抗震救灾、奥运会上海赛区保障、“婴儿奶粉”事件、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11•15”特大火灾等重大事件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上海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旨在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控制疾病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无需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效果,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现阶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要求,结合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自202_年起,本市实施十二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保健、学校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等内容。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较,共增加了三大类21项内容。

什么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国家和各地区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实调整。从202_年开始,国家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在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将分年逐项新增新生儿疾病筛查、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上海居民可通过什么途径享受到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否要支付相应费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和医疗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覆盖全体居民。

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享受到哪些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本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什么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上海作为国际化特大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上海目前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本市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分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等做了详细阐述和规定。近年来,本市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决策系统,完善了市区两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在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方面,一是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三是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救援网络和立体救援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体系。

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学校卫生服务?

上海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数量不足、来源缺乏、流动性大、年龄老化、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学校卫生工作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待加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支持。

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切实保证工作人员和经费,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始终把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儿童青少年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学校传染病防治,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置仍是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以健康为中心,从以个体为基础转变为以群体为基础,侧重一级预防,注重知识、意识、生活方式的培养,规范有序地探索和推广学校卫生适宜技术,实现关口前移。四是拓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来源渠道,切实保证其晋升和福利待遇,提高学校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上海本轮医改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一是建立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国际公认的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三部分。该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本市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二是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装备,提高本市食品安全隐患快速处置和食品安全技术监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基层监管网络。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才培养,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提高监督人员理论水平和执法实践水平。五是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及其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科学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效率。

什么是职业病?上海本轮医改将如何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大类115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产业的转移、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广泛应用,以及本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从业人员数迅速增加,本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轮医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本市职业病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2_-202_年)》,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职业病防治机构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四是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做好职业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并探索采取商业保险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投保,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上海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方面将有什么新举措?

上海将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平台,结合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全体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围绕“四控一动”(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适量运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并面向全市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相关实用健康工具。推行“一二二”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即在居(村)委会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全市培育1万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志愿组织者,通过他们每年组织20万人群(10万名社区市民、10万单位职工)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并成为健康促进志愿者,再以“1传10”的方式向200万人群(百万社区市民、百万单位职工)传播健康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面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适宜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此外,本市202_年起将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2_-202_年)》,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居(村)委会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戒烟限酒、健康心理、合理用药、中医治未病、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妇儿和健康老人等10大行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什么是气象公共卫生问题?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气象公共卫生问题是指由不良气象条件引发的公众的生理与心理疾患,甚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象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卫生和气象部门建立合作,共享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可能引发诸如冬春季一氧化碳中毒、夏季高温中暑、疾病流行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提示。稳定、准确的公共卫生气象预测、监测、预警,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不良气象条件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什么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目前各区县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标准是怎样的?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予以投入,用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及其公益性的落实,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目前,本市已建立了以人口为基数、逐年增长的社区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分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保障,成为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中最为核心和稳定的内容。各区县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已从最初按照户籍人口逐步转向按照常住人口拨付,全市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从1997年的按户籍人口8元/人提高到202_年按照常住人口46元/人,显著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防治并举。在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本市着手推进辖区内项目成本测算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经费逐年增长机制,逐步从按人头付费的粗放式分配逐步转向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配。

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上海当前的医疗资源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上海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资源整体上较为丰富,能够满足本市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截至202_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926所,平均每2.2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一所医疗机构,基本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标准。全市千人口床位数5.19张,千人口医师数2.66人,千人口护士数2.72人,居全国前列。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二是资源结构不平衡,存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短板”情况。三是社会办医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办医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四是微观层面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效率较高,但宏观层面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上海本轮医改将如何完善医疗资源的规划和配置?

一是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功能分工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门类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人口分布变化,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施“5+3+1”工程,在郊区新城、人口导入区域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郊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按照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四是加强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短缺医疗资源的配置。政府对社会举办的康复、护理机构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医院;进一步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18个区县的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改造,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五是完善规划、准入、土地、医保、人事等政策,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六是强化中医资源配置,新建隶属三级中医院的中医门诊部,加强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医院建设。以本市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整合市和区县两级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健全中医服务体系。

什么是“5+3+1”工程?对上海市民就医将有何影响?

“5+3+1”工程为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5”即在浦东、闵行、宝山、嘉定4个区分别引入长征与六院、仁济、华山、瑞金等5家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床位规模600张;“3”是对崇明、青浦、奉贤3个区(县)的中心医院,规划定位于三级医院,全方位加强医院人员配置、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并按照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医院明确为三级医院,床位规模1000张;“1”是迁建金山区1所三级医院,床位规模为700张。

实施“5+3+1”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九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本市近年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调整。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达到每个郊区县都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目标。同时,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增量,通过调整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使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使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

什么是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它是如何组建的?

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建立医疗联合体是本市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疗联合体是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区县的若干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所属医疗机构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接受联合体的领导,遵照其功能定位开展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区县政府、三级医院的办医主体和有关大学,联合体的行为对共管的上级单位负责。试点区县可因地制宜,探索组建适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模式的医疗联合体。

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是如何运行的?对上海市民就医会带来什么好处?

探索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联合体内部运行机制,实行“两统一”、“两创新”。一是统一运行管理,联合体内人员实行柔性流动,财务统一管理,探索组建统一的后勤服务平台和医用物资采购平台。二是统一资源调配,联合体内以信息化为基础,探索开展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院际协作服务,探索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查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统筹规划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统一调配床位资源。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联合体内率先推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加强居民的健康监测和慢病预防,注重全专结合、全程连续,建立涵盖治疗、康复和护理功能的连续、全程的服务链。四是创新服务手段,联合体内率先开展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临床路径管理、电子病历、医师多地点执业等服务手段创新。

市民在签约的联合体就医,可以享受连续全程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享受若干就医优惠,如每年一次免费的专家健康咨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到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享受优先便捷的转诊通道,享受优惠的就医费用等,具体措施由各试点单位探索推出。

目前区域性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取得了什么进展?

自202_年以来,按照市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本市先后针对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和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开展了两轮课题调研,为制定本市试点指导方案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202_年10月,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委、市人保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下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部分意向试点区县根据多年来已有的三、二级医院间资源纵向整合的经验和工作基础,积极制定医疗联合体组建方案。目前,部分区县对推进联合体试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其中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已正式启动试点。

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师为骨干,以家庭为单位,对社区范围内(居住、生活、工作、学习等)的人群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健康服务,这种服务是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注重公平、可及、有效和适宜,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将有利于完善本市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降低群众医药费用。社区卫生服务应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康复服务等。

上海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怎样的?本轮医改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何新举措?

经过连续13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本市已经构建了由2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476家村卫生室组成的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本市普遍开展了以全科团队为主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社区居民群体转变,服务项目从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转变,服务过程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经过600学时的全科岗位理论培训和临床半年的实践培训。从202_年起,本市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三年规范化培养,截止202_年,全市共有注册全科医师4229人。

本轮医改将在保证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依靠“二个抓手”,夯实“三个基础”。“一条主线”是指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健康管理为重点,以防治结合、条块整合、纵向联合为原则,以向居民提供有效、适宜、综合、连续、协调的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的基本保健、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基本需求。“二个抓手”是指以实施居民健康管理为抓手,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诊断;以探索家庭医生制为抓手,建立起与居民签约式的服务关系,提供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三个基础”是指夯实公益性基础,继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完善补偿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人才基础,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四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过硬、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信息化基础,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上海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海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始于202_年,起初在长宁、松江两区试点探索,至202_年推广到全市所有区县。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围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水平,规范服务功能、加强监督管理”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公益”、“基本”,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二是转换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消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趋利机制,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收入的直接联系,建立与工作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三是转变服务模式,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全覆盖、属地化、网格化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全科医疗、签约服务;四是整合资源,引导病人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逐步建立有序的就诊秩序。

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经过几年努力,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下一阶段将进入深化与完善阶段,具体包括:一是完善社区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要求,各区县科学核定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项目和收支标准,规范收支预算管理,确保政府投入到位;二是完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按照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市级政府对区级政府、区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对医务人员的三级考核机制;三是完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推进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经费分配方式由粗放式的按人头付费逐步转向按服务项目分配;四是建立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探索分级医疗新模式,落实双向转诊,为建立梯度有序、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坚实基础。

什么是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的服务对象为签约对象个体,还包括其家庭成员。

家庭医生制服务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国家医改文件明确提出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要求,强调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 的职责。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本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社区全科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真正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是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面临的新课题。以家庭医生首诊制和按人头卫生经费管理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将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有利于合理诊疗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卫生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家庭医生队伍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确保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家庭医生必须具有全面的全科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全科诊疗技能,善于与服务对象交流,能够按照循证医学原理,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原则上由具有全科主治医师资质的人员承担,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根据目前本市全科医生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家庭医生制试点阶段,各区县可根据辖区内社区医务人员队伍现状和服务对象数量分布等情况,适当调整标准,但需具备两项基本条件:一是注册全科医师,二是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3年以上临床诊疗经历。

家庭医生是如何提供服务的?

家庭医生服务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主要概括为:一是家庭医生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即可利用家庭医生服务;二是公开家庭医生联系方式,使服务人群有相对固定的家庭医生;三是在以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开展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四是家庭医生承担核心的诊疗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其所在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联合体以及社区资源,提供护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并在患者需要转院时,帮助其转至上级医院诊疗。

五、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上海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本市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全体市民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的户籍人口覆盖率已经超过96%。二是形成多层次保障,建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障为辅助,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医保管理不断完善,市民就医、购药和报销“一卡通”,建成了医疗费用全市联网的计算机实时结算系统;建立了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系统,设立了962218医保咨询服务热线,每个社区均有“一所医保定点医院、一家医保定点药店、一个社区医保服务点”。

上海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根据国家医改意见确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框架体系,上海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整合和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组成的,覆盖城市就业人口、城市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帮困力度。从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起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在沪外来从业人员如何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

在目前上海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将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其他外来从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

上海目前对解决职工高额医疗费负担有哪些政策?

为了有效化解患大病重病职工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矛盾,上海出台了若干减轻职工医疗费负担的政策措施。除了对大病、丧老、低收入等困难人群实施各种医保减负之外,202_年上海研究出台了与个人年收入挂钩的医保综合减负政策,参保人员年自负医疗费累计超过其年收入一定比例的以上部分费用,可以由医保基金支付90%。202_年和202_年,又分别对该项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大了向低收入人群的倾斜力度,扩大了受益范围。医保综合减负政策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参保人员患大病重病后自负医疗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增强了抵御高额医疗费风险的安全感。据统计,近六年来,享受医保综合减负的有20余万人,减负总金额超过9亿元。

如何进一步完善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1958年实行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医疗保障形式,长期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_年底,本市农民参合率达98.8%,人均筹集合作医疗基金750元,其中个人缴纳189元,集体扶持82元,政府匹配479元;参合农民门诊住院补偿占总费用的60%以上。

今后一段时期,本市将重点围绕“保基本、重公平,建机制、强实效”,突出“两个提高、两个推进”,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两个提高”是目标。一是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针对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人数逐步减少的趋势,依据参合农民就诊补偿村级80%、镇级70%、区(县)级60%、市级50%,住院补偿镇级80%、区(县)级70%、市级50%和大病减贫补助的目标筹集新农合基金,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保证补偿到位,切实保障农民看得起病、大病可减贫,逐步实现上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与保障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水平。合作医疗实现基金区级统筹,管理市区镇分级负责,按国家、上海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统一运行和监管;完善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补偿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规范基金的运行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两个推进”是手段。一是逐步推进实时报销。逐步实现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网络在线实时结报,让农民在减轻就医经济负担的同时,享受到更便捷的管理服务。二是逐步推进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实施统一的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实时监管,为统筹规划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工作规划是什么?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上海将从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起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适时选择部分街道乡镇对符合相应条件的老人试行护理费用医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研究完成老年护理保障筹资、运行、服务、评估等政策办法,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作为上海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老年人的老年护理保障需求。

上海本轮医改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上海本轮医改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一是试点取消低收入家庭的大重病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逐步试点开展门诊医疗救助。二是简化医疗救助审批程序,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实施事后医疗救助向事中、事前救助转移。

上海的补充医疗保险有哪些?它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家医改意见提出,要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上海主要为扶持弱势群体,通过个人缴费、政府资助提供一份补充医疗保障,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由市总工会举办,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以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再予以一定比例报销。二是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由市红十字会主办,提供住院医疗的补充保障。三是外地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在其享受外省市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对个人负担部分给予补助。此外,还有行业和单位内部互助帮困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基本医疗保险与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为什么要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如何鼓励?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商业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商业健康保险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缓解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三是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还有利于引入以需求为主导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视角。

目前本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开发、业务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保障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轮医改将从多方面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包括:一是鼓励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个人、单位共同缴费,为高端人才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二是贯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2_﹞27号文件精神,鼓励本市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三是鼓励医保部门、卫生部门、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其参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对居民实施健康管理,对医疗机构进行诊疗行为评估和费用控制。四是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和第三方管理健康保险服务,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直接结算,简化理赔手续。五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委托经办和服务外包试点工作。六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药卫生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延伸,有效推进管理式医疗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

如何做好在沪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根据国务院医改意见对有关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对城乡各类流动人员跨制度或跨统筹地区转移医疗保障关系提出了意见。上海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简化手续,规范流程,方便参保人员接续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和享受待遇,切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如何方便异地安置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异地报销?

国务院医改意见提出,要“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医改实施方案又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上海近年来通过与兄弟省市医保部门开展协作,打破了原来参保地与就医地的局限,积极探索建立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分别与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安吉,江苏镇江、常州、南通、扬州和大丰,安徽马鞍山,河南洛阳,贵州贵阳,以及青海省等13个城市1个省签订了医保经办机构签订异地就医委托报销协议,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提供就地报销医疗费用的便利。

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家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和安全用药。它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生产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第二,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药品临床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第三,完善“新药创制制度”和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医药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药品供应保障包含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四个主要环节。本市的改革和保障措施包括:在研发环节,市食药监管部门将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基本药物标准的提高,加紧基本药物标准的修订;在生产环节,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依照基本药物生产质量监管工作方案的要求,指导和监督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在流通环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提高药品配送能力,严格进货、储存、销售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可控和可追溯;在使用环节,确保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质量可靠。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对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最大程度地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法。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和上海基本药物补充目录各有多少种?主要涵盖哪些种类?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包括205种西药、102种中成药及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本市增补药物目录(202_版)包括236种西药、145种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和本市增补药物主要涵盖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血液系统药等24类药品。

基本药物的价格是怎样制定的?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省级人民政府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统一采购价格,并根据统一采购价格和药品加成政策确定本市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

基本药物如何招标采购?

202_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按照要求,本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202_年上海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文件,202_年12月27日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启动了对688种基本药物(包括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381种本市增补药物)的网上公开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今后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使用的药品,应百分之百经过集中招标采购。

本市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方案充分贯彻了国家文件相关要求,一是坚持以省(市)为单位,通过单一货源承诺的方式实现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力争明显降低中标价格。二是在评价体系上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价格因素。通俗地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哪个药的性价比最好,哪个药的中标率就高。三是坚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招标范围面向全国统一市场,招标采购工作在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市纠风办等部门全程监督下,做到百分之百公开操作。

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

基本药物采购纳入政府主导、全市统一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管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全市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实行网上集中公开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在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量供应方面:一是加强中标药品购销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本市药物购销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药品生产企业按时足量供应、配送企业及时配送,保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需要。二是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建立地方基本药物储备,确保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及时提出储备品种数量,落实所需资金,组织承储单位尽快存储,做到不缺货、不断档。三是落实零售药店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有关要求,零售药店要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对处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依据处方正确地调配、销售药品。

本市能否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

202_年12月6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市卫生局等10个委办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同时公布了本市381种增补药物目录(202_版)。按照文件要求,自202_年2月1日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已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零差率销售和招标降价这两方面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价格比以往下降30%左右。

二、三级医院的药品暂未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后将按照国家医改工作的部署逐步降低药品销售加成率。

各级医疗机构在基本药物使用方面有什么要求?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本市增补目录内的品种。

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应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规定的使用比例。

如何保证基本药物的优先、合理使用?

一是通过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不断优化品种和数量,将目前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品纳入目录。二是加强对医生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三是规范医生处方行为,要求医生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选用基本药物,并将其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四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逐步改革药品加成政策,从制度上切断趋利行为。

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标是什么?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本市医改方案的精神,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

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在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三个专项试点上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同时,根据本市医改的整体进程,还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开展部市共建,加强全行业属地化管理。二是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资产监管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是补偿机制改革。在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四是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社会第三方的公立医院评价制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五是不断深化医保、医疗联动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管理,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加强医疗服务和收费管理,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目前本市已下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三个专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公立医院改革更多的配套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

如何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强化政府监管出发,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政府部门负责公立医院行业宏观管理,不干预医院的具体管理事务;公立医院承担其自身具体经办管理职能,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何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一是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二是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部分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三是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标准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五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

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调动其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积极性,调动其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调动其强化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通过公立医院投入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将逐步扭转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环境,改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执业环境,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地位,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本市将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以保险机制化解和转移令医务人员困扰的医疗纠纷,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依法打击“医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真实的职业现状,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医务人员的氛围,力求通过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全市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

八、鼓励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相继出台了包括学科建设、社区中医药服务、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等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市城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基层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应有作用。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达标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积极参与了全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试点工作。三是实施“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医药科研管理,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工作,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本市建设四个“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和医疗、科技、产业合作,在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再上台阶。五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取得新成效。本市在注重院校教育的同时,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医医疗服务资源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中医药科技缺乏重大理论、学术突破。四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

上海中医药服务网络由什么构成?

本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以中医综合性医院、中医门诊部和中医专科诊所为主体,同时包括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在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本轮医改将初步形成以三级甲等中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个市、区县二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与综合医院中医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服务、梯度支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级中医院以中医药防治危重疾病及疑难杂症为工作重点,区级中医院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专科为发展方向,中医门诊部建设旨在实现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更好地发挥中医临床特色优势。

如何加强中医药在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各级中医院急诊科建设,建设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二是加快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制定中医药干预相关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或方案,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基础上,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预、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色服务,纳入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工作为基础,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体现上海中医药学术先进水平的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力争在肿瘤、慢性肝病和肝纤维化、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重大临床科技成果。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和中医康复技术等相关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如何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在推动中医药传承方面,一是实施“海派”中医流派研究工程,以本市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基础的若干中医流派为重点,开展以中医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经验和诊疗技术为目标的中医流派继承研究,重塑“海派”中医辉煌;二是大力推进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名师传承工程,继承、抢救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三是在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传统师承方式,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代中医师承模式”;四是推进体现传统性、整体性、综合性、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于一体的“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建设。

在推动中医药创新方面,一是整合各方资源,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在已有的中医药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新建若干个中医药研究机构,形成以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中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为主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三是依托本市已有中医药科研平台和基础学科优势,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挖掘中医药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理论和技术体系;四是建立以国家药物(中药)临床试验机构为基础,以实时电子化临床数据管理和配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的中药、中医诊疗技术临床研究平台;五是结合国际传统医学标准化建设计划,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开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中医疾病分类标准及中医药行业其他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上海本轮医改将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方面,一是加大对中医药研究院、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中医药工程中心和科技产业基地等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实施“中医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发挥本市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化研究工作的良好基础和人才优势,加快中医中药标准化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中医中药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一是依托设立在本市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和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创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传统医药活动,把本市建成为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的中心;二是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三是进一步扩大本市中医药对外教育规模,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和考试资格认定的研究;四是开展传统医药学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要求,做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工作。

怎样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完善中医药发展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加强中医药全行业管理,统筹推进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区县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本区县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履行区域内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能,完善配套政策,保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完善中医药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投入保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和实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倾斜政策,集中财力资源,优化投入方向,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三是完善机制保障。主要包括:完善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定价机制,充分体现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逐步扩大纳入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范围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并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中医药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四是加强中医药政策扶持,健全法制保障。制定《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实施细则》,保障本市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建立和完善本市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体系,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九、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怎样理解“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如何实现?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是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方向。“政事分开”是指政府行政职能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的分开,“管办分开”是指监管与举办职能的分开。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目的是合理确定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职责范围,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责。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全行业的监督管理,从公立医院具体事务的微观运作中摆脱出来,不干预医院的具体管理事务。二是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提供服务,为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职责提供保障。三是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形成决策、运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

公立医院监管的重点是什么?

公立医院监管的重点是以维护公立医院服务公益性质为核心,切实加强准入和运行的过程监管。一是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监管。二是加强对公立医院履行政府确定的公共服务目标的监管,确保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加强对公立医院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的监管,促进公立医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四是加强对公立医院执行政府制定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价格管理、基本药物使用等有关政策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五是加强对公立医院收入使用和分配的监管,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

上海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这项工作?

多年来,本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滞后。目前多数医疗服务监管的法规是十年前制定的,对医疗服务市场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条款予以调整,一些违法行为有禁止性条款,却缺乏处罚条款或处罚条款力度不强,违法成本较低,导致一些突出问题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屡打不绝、屡禁不止。二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亟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医疗服务行为规范需进一步强化;部分医务人员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医疗活动,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是医疗服务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和手段还不能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缺乏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措施。

本轮医改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通过全行业管理、属地化管理,落实医疗服务监管责任,具体包括:完善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政策,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信息公示和公开,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评价和评估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水平。

如何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确保其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医保基金是由个人、单位、政府共同筹集的公共资金,其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为此,医保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防范各类侵害医保基金的行为。随着本市医改的推进和深化,医保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基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一是完善医保监管制度和机制建设。结合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制定实施符合本市实际的医保监督管理制度;实施定点医院分级管理,完善定点医院协议管理,建立医疗服务监督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医保执业医师库、诊疗项目库、药品代码库建设,建立医师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失信管理制度;完善门诊代配药制度,防止租借医保卡倒卖医保药品行为。二是加强对医保违规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完善门诊就诊次数、就诊费用异常情况审核,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监督效率;加大对定点医院,医生以及个人各类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医保违规行为和取消执业资质相挂钩;与卫生等部门开展医保联合执法,将打击倒卖医保药品骗取医保基金纳入本市“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同时,杜绝限量配药、假出院、红发票、小病大医等损害参保人员利益行为的发生。三是营造共同关注医保基金合理使用的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参保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大力普及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常识,引导参保人员形成健康、规范的就医行为;倡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维护医保基金,促进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完善医院院务公开制度?

院务公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科学管理和解决群众就医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院务公开。重点包括三方面:及时公开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及时公开医疗服务重点环节、服务目标和要求;及时公开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措施和重要事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院务公开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对医疗机构开展院务公开的组织领导、范围和内容、时限、方式、范围和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考核,并作为对医疗机构及其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将院务公开作为常规内容纳入医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此外,将院务公开与加强卫生行风建设紧密结合,将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行风建设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强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职工的民主监督。

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什么是卫生总费用?目前上海市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有哪些特征?

卫生总费用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卫生总费用已经成为政府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不可缺少的政策依据之一。据统计,202_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为66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38%,人均卫生总费用为3433元。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近年来,本市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一升一降一平稳”的局面。“一升”是指随着本市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2_年~202_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一降”是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2_年的29%下降到202_年的22%;“一平稳”是指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近年来在20%左右波动。

如何理解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上海本轮医改如何引导和鼓励这类机构的发展?

近年来,各方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统一。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来发展卫生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它对于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就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卫生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本市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将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逐步形成由多种所有制性质并存、功能分工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门类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还将大力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在加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向国际化的一流水平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对本市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作为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起共同发挥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其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本地公立医院学习先进的国际医院管理经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再次,本市正在努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药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药品价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处方药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非处方药及各地调整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药品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目录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本市通过行业协会平衡统一公布最高零售价格。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药品价格均为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鼓励经营者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和规定加价率(额)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来降低实际销售价格。政府制定药品价格的主要原则是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反映供求、鼓励创新,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产业发展政策等因素。政府定价的基本程序包括:开展成本和市场价格调查、专家评审或论证、集体审议、听取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利益方意见、价格公示等。

目前,药品价格形成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我国药品价格经历了严格控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的过程,许多药品在放开阶段价格快速上涨,形成的矛盾较多。重新纳入规范管理后,降低药品价格、疏导价格矛盾需要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二是现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格中包含了“补医”的费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长期偏低,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总体上收不抵支,为维持医疗机构运行,国家允许医疗机构通过销售药品获得利润,补偿医疗服务亏损,因此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也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以药补医”的现状,取消药品中“补医”的费用尚需要时间。三是流通环节过多过滥,药品不合理加价行为比较普遍。此外,政府在不断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的同时,对由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还缺乏监管手段,一些企业变换名称、剂型变相涨价行为时有发生。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医药价格有何区别?

根据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在政府指导价内确定实际服务价格;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自主制定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实行统一管理。

医疗服务的价格将如何改革?

一是分类指导,逐步完善差别定价政策。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级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和患者合理分流。二是逐步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服务场所显著位置公布服务项目名称和价格,并采取多种形式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的查询服务,完善门急诊明细账单制度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制度。三是逐步完善集体审议制度,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共同参与,提高定价科学性。

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

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健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符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药品价格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变化;配合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政策;实现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完善、调控方法科学,药品市场价格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良好。

改革措施方面,一是根据药品生产消费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合理调整政府管理价格的范围。对群众能够自主选择、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药品,要由市场进行调节;对群众难以自主选择、费用负担较重的药品,要逐步纳入政府定价范围。二是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的控制,抑制流通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促进药品流通环节整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生产企业研发创新,鼓励企业生产供应基本药物。四是加强成本调查与审核,发挥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及专家作用,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建立药品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提高政府定价的时效性。五是逐步完善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

如何在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体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结合?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各国政府都通过不同方式对医药价格加以管理。我国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方面也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调控力量,丰富调控手段。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还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形成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理界定政府定价范围。在药品方面,政府定价主要针对列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药品;在医疗服务方面,政府定价主要针对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二是政府制定的价格是指导价,实行价格上限控制,生产经营企业在不突破上限价格的前提下,可根据市场竞争状况自主确定实际交易价格。三是政府在制定指导价过程中,注意尊重价值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如开展药品招标形成价格等,就是发挥市场竞价的机制作用。同时对市场实际交易价格应加强监测与合理性分析,及时根据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指导价水平。

如何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价率?

按照国家推进“医药分开”的总体部署,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本市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的基本药物实施零差率政策,并探索在全市医疗机构范围内降低或逐步取消药品加价率。

十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近年来上海的医学学科和人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根据科教兴市、科教兴医的战略,近年来本市持续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人才培养方面,在原有的“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即“百人计划”)、“区县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医苑新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计划。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卫生系统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本市专技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上海也成为国内卫生系统优秀人才的高地。目前本市卫生系统共有两院院士26位,占本市两院院士总数14.6%;上海市领军人才92名,占本市总数的15.7%。学科建设方面,在原有的“医学领先专业建设计划”基础上,先后又实施了“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计划”、“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卫生系统共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27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占全国的21.2%;市属高校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0个、部属高校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16个、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12个。通过系统建设,本市已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市级重点学科为骨干、社区特色项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体系,学科优势与临床优势相互促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巨大。人才与学科的发展,使本市医学领域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科技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在国内外不断扩大。202_-202_年,上海卫生系统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发明奖58项。202_年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8个医学一级学科中,本市有3个学科位列第一,3个学科位列第二,2个学科分别位列第三、第四。

为什么要组建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组建“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是为了有效地整合本市医学科研资源,发挥集成优势,联合科研攻关,创建一个高效的科技转化新平台,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能更好地向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提升本市基础医学研究及应用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医学自主创新能力。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将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为目标开展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发,不断探索整合的体制和机制,提高解决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科研能力。通过若干阶段的努力,逐步建成具有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临床和科研紧密对接的医学研究基地,实现具有国际水准的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成为我国医学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心。

什么是研究型医院?

研究型医院是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结合紧密、转化医学机制完善、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疑难重症诊治技术优势明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医院。要发挥研究型医院的辐射作用,建设科研创新、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知识服务等平台,辐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全市医学科技整体水平。

什么是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的、规范的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毕业生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培训年限一般为3年。专科医师培训是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的基础上,进行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专科培训,如心内科、心外科等,培训年限一般为2~4年。专科培养亦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如骨科)、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专科医师。

国家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临床医师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上海本轮医改开始探索在全市公共平台上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和考核评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如何设计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本市医改五项基础工作之一,其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立足国际视野与满足上海实际需求相结合。充分借鉴国际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有关经验,并结合本市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体现本市的实际需求。二是政府主导与培训医院负责、用人单位分担相统一。在管理上,政府、培训医院和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在经费上,政府、培训医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培训工作在全市层面统一开展,有利于统一质量标准和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三是培训计划与行业需求相匹配。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的招录人数根据全市卫生系统临床岗位的需求人数确定,培训计划和卫生行业需求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满足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师的需求,也使培训对象的工作岗位得到有效保证,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四是严格培训与确保待遇并举。培训工作按照卫生部的标准和细则严格施行,确保培训质量。同时,由政府、培训医院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所需费用,确保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和社保待遇。五是培训与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规范化培训制度与专业学位制度相衔接,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

上海本轮医改将有哪些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政策?

一是合理提高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收入水平,由市人保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根据国家医改精神,结合本市卫生工作实际,联合制订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拟于近期启动实施。二是落实城市医院支持农村和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关于本市医疗机构中卫生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要求卫生专业人员在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之前,必须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工作半年。三是贯彻国家医改的精神,卫生专业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倾斜,设置适合社区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机构,晋升条件在论文、课题、外语考试等方面更贴近社区卫生工作的实际,任职资格仅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优秀人才在基层工作。四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设置管理,设置全科医师岗位,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技人员高、中级职称结构比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和基层工作。五是加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强化全科的技能培训,加强培训质量的考核,为农村和基层输送优秀人才。

为什么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怎样做好这项工作?

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是指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注册2个及以上的执业地点,并在注册执业地点按照所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执业活动。医师多地点执业对于更好地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区域间、机构间人员和技术的交流,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往往涉及各临床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支撑,异地执业特别是开展复杂诊疗技术,容易引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工作,必须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整体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实施。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本市市情的医师多地点执业管理制度,并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使这一制度真正成为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好制度。

如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执业管理和绩效考核,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加强执业管理和监督考核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对本市在职乡村医生开通“临床医学”乡村医生方向大专学历的培养通道。三是建立面向乡村医生的郊区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机制,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三年制的临床医学专科学习,毕业后纳入所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服务在村卫生室。四是积极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将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由后者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对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管,规范服务行为。五是落实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如何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正确认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医疗卫生机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保障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考核、评价医疗卫生机构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其物质文明建设的本领,还要看其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二是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建设和医务人员思想、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业务能力学习,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深入推进医改工作的同时,努力形成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创先争优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内涵,注重总结经验,注重典型调研,注重学习交流;切实履行文明单位行业管理职能,使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援助、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四是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展示医务人员良好职业形象,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主旋律,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

十三、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近年来上海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近年来,本市加快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加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借助市区两级政务外网的信息网络覆盖到6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以全市数据大集中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为主,以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三个数据中心为辅的“一主三辅”四个数据中心;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管理、实验室管理、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较早开展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闵行、闸北、长宁等区县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电子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医疗服务信息化方面,上海市5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并全面与医疗保险系统互通。在此基础上,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建立起临床信息系统,部分医院已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所属23家市级医院中推进实施了“医联工程”,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院际临床信息共享系统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患者诊疗档案数据中心,实现了网上查询检验报告,减少往返奔波,实现了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用药、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的共享,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提供了支撑。

什么是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含哪些内容?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

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是本次医改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居民、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为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并与医保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三是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五是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市即将建设的健康信息网有哪些主要应用?

实现六大类业务应用功能:一是为居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及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网上预约、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和自我健康管理。二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健康信息交换共享,包括同级医疗机构的横向信息交换共享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纵向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两个“任何”,即任何一位在联网医疗机构就诊过的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可以被任何一家联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业务规范制约下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医疗差错。三是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全程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监测指标实现全程跟踪。市级医院的慢性病患者就医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四是在各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实现联网医院内患者近期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节约费用。五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院际协同医疗。实现三级医院对郊区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咨询,建立医院之间的影像会诊、病理分析等协同医疗服务。六是支撑医疗改革。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基本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信息服务。

居民可以通过健康信息网上获得哪些服务?

本市居民可订阅相关的健康服务内容,其中包含自身的电子健康档案。考虑到数据安全,通常情况下,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居民可订阅自己的健康档案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健康信息网门户以及市民信箱的方式进行查阅。通过健康信息网,居民可与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专业性的互动,针对当前重点问题以及自身疾患情况进行咨询,并得到专业部门的相应服务,收到个性化的健康评估意见和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建议。就医时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可以按照有关权限管理规定在任何一所公立医疗机构,及时被主诊医务人员所调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检验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医疗差错。

十四、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体系

上海地方卫生立法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需要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卫生立法工作?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卫生法制工作的首要内容。多年来,在卫生部、上海市人大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本市起草了地方卫生法规、规章草案(修订草案)50余件,目前现行有效的地方性卫生法规共7件,地方性卫生规章共7件,涉及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遗体捐献、中医发展等多个领域,许多立法为国内首先创制、体现卫生发展改革成果、难度较大的立法。在国家卫生立法的基础上,本市通过地方立法,基本实现了卫生法律规范覆盖到卫生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为本市卫生管理纳入依法行政轨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本市将重点对基本卫生保健、社区卫生、公共建筑集中空调卫生管理等开展立法,并将适时修改精神卫生、遗体捐献、中医发展等方面的地方卫生立法。

如何进一步加强卫生依法行政工作?

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加快卫生立法工作,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大卫生执法力度,确保卫生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实施。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卫生依法行政工作: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方式,推进信息公开,健全决策机制。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监督有力、程序公开、行为规范、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二是健全本市医药卫生法律体系,在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本市卫生地方性法规和市政府规章;三是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和《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四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二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2_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2_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2_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2_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2_-202_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

第三篇:医改

未知的医疗界

医改相信大家都听过,据我所知并不是改不了,而是会触动很多官员们的口袋,高价医药费用这个黑锅医生已经背的够久了,是时候放下了!

就单说药,我国同一类消炎药单注射用的就有几百种之多,但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例如头炮曲松钠规格是1.0g一支的只要2元不到,但是有的厂家出了0.5g一支竟要50元同样的是一种成分为何在同一家医院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还有某感冒要成分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换了下包装就成新药了啊??国药准字是怎么上的,难怪中国每年都有几千种新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

近些年来不知到是谁那么有才,要医改说医院的药品都要政府采购,本来是好事可不曾想老百姓又白高兴了一回,多了一个政府机关,只能说是多了一双手拿钱!便宜的药根本就进不了医院,就说一盒消炎药,本身就10元,政府采购加价15元(这还算少的)就是当地政府拿二十五元发票给国家要钱,结果只用了十元,这是何等的暴利啊!现在公立医院都是把钱上交国库了,(这也不知道是那个人才想的捞钱的点子)自己没点私房钱。药到医院了又要加点价,这个钱是加着为国家赚的。因为钱都上交国库了啊!

医生苦苦的守住那1000元不到的基本生活保障,背后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有时候人家家属真的是为感谢送点吃的,你们又看到了,眼红红的心里不爽,又给医生安个收红包的罪名。医生真的很受伤。

本人认为要医改就要先改药。要把那些拿钱的手都剁掉!那就算是干净了!

第四篇:医改情况

xx医改工作情况

xx是山东省“360工程”重点配备中心卫生院之一,一级甲等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骨伤、放射、检验、公共卫生等20个科室。现有职工4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5人。拥有迈瑞DC-6彩超、柯达C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辖区共有行政村22个,设有卫生室32处,乡村医生82人。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增强。在区内乡镇卫生院中率先引进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医嘱系统,门诊人次逐年上升,住院病人202_年、202_年均突破400人次,202_年突破500人次。

新医改工作深入实施。在202_年3月15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202_年6月1日,作为全区试点,辖区村卫生室全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了网上即时划价、收费、新农合报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全镇共完成网上采购基本药物金额300余万元,已累计让利于患者100余万元。202_年5月21日,本院在全区率先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迄今已有400余人次接受此服务模式,无一人逃费。代表xxx接受山东省财政厅公共卫生项目检查,医院新医改工作经验做法在xx电视台宣传报道。

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投资x万元完成业务用房及前院路面整修,安装中心供氧。投资x万元建设xx区首批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不断提高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xx年全区卫生应急模拟演练在我院成功举办。

新农合工作健康运行。xx年全镇新农合参合人数共计xx人,筹资xx万元。参合比例达到全镇农业人口的99.8%,顺利完成参合筹资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新农合住院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区内首家实现补偿资金网上支付,参合农民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全院干部职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区卫生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全市卫生系统医疗护理急救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公共卫生科被xx市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xxx院长被xx市人民政府评为“xx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五篇:医改

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麻醉学系09级3班 徐梦姣 20092250130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202_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并在此次发布的公报中提出了到202_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天,我们为了了解“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发展、落实的具体情况,并发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的办法,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被访问者有工人、退休人员、学生、个体经商户、农民、医疗服务人员、房地产后勤服务人员等等,涉及到了社会的不同职业、群体人员。调查地点在富康广场及其附近。调查时间:202_年八月

三、调查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措施 1充分发挥宗教职能

近年来,在各地宗教工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全区各地积极开展 “宗教活动评先创优”、创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评选等活动,全区宗教界人士在协助政府开展学法普法宣传、捐资助学、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禁毒宣传、税法宣传以及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和谐宁夏建设的积极力量。

2帮贫济困 帮贫济困,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是宁夏区政府一贯的作风。近几年,我区政府及各级组织继续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开展了义诊、看望残疾人、创建“银川市民建林” “重返校园”和“女童班”等多项捐资助学项目等各种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扶贫济困、慰问消防官兵、为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提供再就业等捐款就高达百万元。开展公益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区机关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提高了政府的好评度。

3加强教育 提高文化建设

我区政府在202_年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投资数百万元,专项用于中卫市特教中心教学、生活设施建设及购置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备。至此,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数千万元,用于支持我区列入《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规划》的9个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

4开展社区活动

区政府在全区各市县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市民”等评选活动;大力开展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妯娌”、“十佳好婆婆”、“十佳道德女模范”和“千名道德模范”、“千名美德少年”表彰活动;组织开展了以礼德、信德、孝德、爱德建设为切入点的学习宣讲和演讲比赛;深入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大学”、“绿色幼儿园”等创建活动。通过这些创建活动的有力开展,全区人民的荣辱观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明行为逐步形成,城乡环境面貌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改观,为我区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加强党政建设

我区政府在机关支部,实施“两管三评一推优”考核管理机制,推行“一站式”、“窗口式”服务,开展党员干部“季度之星”评比活动。在农村支部,深化“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和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议活动,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通过服务承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等方式,使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变为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

(二)问题

通过对调查对象及其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比较了解的,这说明我们的人民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比较关心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员不愿接受我们的调查,或要事先了解是否是实名调查,这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是对社会的漠视?还是了解实情但是不敢说?

对清真食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饭店打着清真二字,可厨师却不是回民,同时我区缺少专业的回民厨师和星级的清真饭店,给许多回民商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这不得不让我们质疑我区政府对清真行业的检查力度和全面性。

在对医疗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人们普遍的感觉,并且在看病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人们广为厌恶的诟病。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虽经数次改革,但是医药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是更加的严重。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制建设从在漏洞,执行情况更有待深思。

在对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调查中,大家反映我区有些街道仍然处于“脏乱差”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有些道路未及时的修补,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对“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建议?”的调查中,加强、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成为大家普遍的建议。这也反映出,在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法制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还需要立法部门根据我国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加强法制建设。总的来说,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大挑战,四大问题”:(一)面临的三大挑战:

1、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二)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1、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2、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3、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4、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四、问题分析及如何解决

当前出现的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非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而且,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发展,我国采取了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另外,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只有0.5公顷,农民家庭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加之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达到约6倍。中央提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为了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因体制、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问题。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另外,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例如,在收入差距方面,除了一般所说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还有同级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区差距较大问题、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工资差距问题、某些非法致富现象的存在和农民工待遇差问题,等等。另外,在国企改制中的资产处理、下岗职工补贴、征地拆迁补偿、复转军人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等方面,也会因为体制不完善、工作不到位而产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利益纠纷。

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带来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矛盾增多。如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就业、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突出。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意见较大,一部分家庭出现因病致贫返贫、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刑事犯罪总量仍居高位,抢劫、抢夺、盗窃等财产犯罪呈多发之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足。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另外,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总的来看,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问题与体制转轨中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遗留、积累的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利益矛盾问题和思想认识差异问题交织在一起,官僚主义、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引发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五:调查感悟

1、在调查中虽然遇到过挫折,但是,我们克服了困难,圆满的完成了调查,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

2、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社会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社会的机会。

3、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人,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经历,同时,提高了我们与人交流的能力。

4、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增加了相关的经验。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修订版,第274-284页。

医改解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