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小学小学科跨校走教模式推动会材料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0-630434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1 21:43: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小学科跨校走教模式推动会材料

迎难而上 积极配合

助推我镇“教师跨校走课”模式的实施

东二营镇中心小学

柴杰 2012年5月

迎难而上 积极配合 助推我镇“教师跨校走课”模式的实施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的发言题目是《迎难而上 积极配合 助推我镇“教师跨校走课”教模式的实施》。下面就把我校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一、正视问题,突破障碍,喜迎改革

我们东二营镇中心小学现有10个教学班,16名任课教师。多年来,由于教师缺编,除语、数、英等主要学科安排了专任教师外,其它如音、美、劳、信、体等学科,只能甩给班主任兼任。这样就造成了只有主科能保证正常授课,而小科教学就变得有其名无其实了。在近两年的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中,学校为了迎检达标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小科有课不能上、有课上不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要想从真正意义上落实课程计划、上好每一节课,学校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现代化装备的专用教室不能用,看到各年级学生每天只能枯燥的学习语、数、英,再加上迎检时每次都得硬着头皮安排教师临时准备一些小科课程,学校领导都感到自身压力很大,家长对学校的授课安排也多有不满情绪,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从小得到全面发展,托人花钱送孩子到城内学校上学。

去年11月,镇中心校提出了准备在全镇实行小科教学教师跨校走课制模式,以解决确实落实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问题。学校班子成员感到很惊喜,终于找到了解决开齐、开足乃至开好小学科课程的金钥匙。但实现这一做法的前提是需要从学校抽人、抽钱,学校看到了“喜”也产生了“忧”。当时全镇的几个校长都觉得难度太大,很难实施。后来,镇中心校几次召开全镇领导干部会议,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并和学校一起反复论证了走课模式的可行性。几经周折,我们几位校长的认识终于统一到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所有课程”这一学校基本使命上来了。

镇中心校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后,我校积极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展开讨论。教师们对以往一检查就调课的做法很是反感、很无奈,而此项举措确实可以改变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我校教师纷纷表示:不管困难多大,也要举全校之力对镇中心校的改革举措给予全力支持。

二、顾全大局,稳妥调配,保证秩序

一是积极做好“走课”教师的抽调工作。按镇走课模式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起,小学三至五年级的美术、音乐、劳技、信息技术由镇里抽调教师统筹安排,一二年级的美术、音乐由学校抽调附属幼儿园教师解决,而且相关人员要在寒假期间敲定。可寒假抽调教师、聘请代课教师、重新安排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势必会给学校带来很多困难。镇里要从我校抽调2名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而这2名教师都是班主任,而且教学与管理工作都非常出色。抽调这2名教师对我校的教育教 学工作无疑是一重大损失,但为了全镇的大局,学校必须忍痛割爱,坚决照办。为做通2名被抽调教师的工作,会后我马上找这2名教师谈话,从小学科实施走课模式的深远意义入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两名教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欣然接受了新的使命。

二是精心做好调岗补缺工作。确定被抽调的教师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聘用代课教师、重新调整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对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合理调整,其次我校领导协调所属幼儿园教师,在既不影响园内正常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一、二年级音乐、美术教学的幼儿教师中抽调2名。我镇幼儿园由于需统筹资金发放工资,所以人员安排非常紧张,再抽人也十分困难,况且上学、放学以及上课的时间都和小学的时间不一样。最终决定由园长潘虹和另外一位保育教师担任一二年级音乐、美术的教学任务。之后又聘请了2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代课教师到校任教。

三是做好“走课”资金的保障工作。资金的投入是小科教学组走课模式正常运转的保证。为此,镇中心校实施“跨校走课”模式所需经费按学生人数摊派到了中小学各学校,但我校因为迎接现代化建设市级验收花掉了大量资金,经费已经是超支运转了。面对负有外债的我校而言,再往外拿钱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为了全镇整体工作的展开,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没有向中心校讲任何困难,而是通过紧缩开支、精打细算,挤出了资金,确保了小科组的正常开支和运转。

三、强化管理,发挥优势,保证成效

小科教师任课是由镇中心校统一安排的,各校不能随意调整,而且各校要绝对保证小科任课教师按课表上课。如果小科教师有事或因病不能到校上课,小科教师履行请假手续后,中小校长才能予以调课。为确保小学科的授课质量,学校每周还要安排专人听课,提出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与建议,并进行交流、探讨,以改进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水平,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境地。

由于要求小科课必须要到专用教室去上,所以学校的专用教室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促进了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实施走课制还促进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根据我校活动开展需要,小科教师积极参与我校的各种文体活动,并积极承担各种文艺节目的指导工作。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我校就没再为文艺节目以及美术作品犯难,小科的2名音乐教师分别为我校指导了三个大型舞蹈节目。而且受各班教师的邀请,分别利用课余时间指导班级节目,为校园艺术节的开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小科的2名美术教师积极指导各班学生进行书画、手工、摄影作品的指导,使我校美术作品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镇级校园文化艺术节节目展演中,经小科教师指导的三个大型舞蹈、四件美术书画作品全部入选,并直接参加县级的展示。教师跨校走课盘活了枯燥的教学,丰富了校园活动,提高了校园文 化品位。学生得到了专业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走课教师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同时,他们在需要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上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释放了全部激情,彰显了个性魅力。

各位领导,我镇小科教学走课模式的正常运行虽然才短短的一个学期,但在我校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学生在短时间可能还体会不到小科教学对自己长远的影响,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家长已经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美术天赋、音乐才能以及计算机技能。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这样坚持、完善下去,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计划,就会真正践行我们的办学理念——规范每一天,人人有进步。

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村师资短缺学科走教模式初探

农村师资短缺学科走教模式初探

临澧县柏枝中学 朱远国

农村教育资源紧缺,但学生充满求知渴望,“走教”这一策略既显示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也透露出几分无奈。

临澧县农村教学点多,中心校服务半径大且学校规模都比较小,按照《湖南省中小学人员编制标准》所规定的1∶25的师生比来配备教师,部分学科就没有教师。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是一人“包班制”,而且,由于前些年师范生不包分配,教师待遇低,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愿当老师,再加之近几年临澧县处于教师退休高峰期,又没有招聘教师加以补充,现在都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种格局,现有小学教师大多是原来民办教师转正而来且年事已高,很难找到能胜任小学英语、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的老师,师资短缺的矛盾特别突出。

“有限的教师资源与学科教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均衡发展,开足开齐课程,我们从去年起,就实行了教师“走教”制度,让教师在几个学校间走动专职教学,一师多校配备,弥补了师资的短缺。”

走教,农村学校的无奈之举。“走教”教师朱传佳在临澧县柏枝乡岗上铺小学支教上英语课时,学生们、家长们非常欢迎。该校校长胡其舫说:“办学活力增强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有了灵气。给我们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是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朱传佳老师。他来了后,我校英语课三年级就开始上。学生、家长非常欢迎。”

胡其舫校长的感激之情是发自肺腑的。因为上级要求开设的小学英语课,他们这里因为找不到一个英汉兼通的“双师型”人才,英语专科生不可能分到,代课教师请不起,也请不到。只好让孩子们在本该上英语的课堂上学汉语拼音,说是先把汉语拼音的发声搞好,将来有英语教师开英语课时就会学得快一些。

这虽然是一个难免令人啼笑皆非的安排,可是细想想,也是一个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试问,在一个没有一粒米的家庭,在借不来米又没有钱买,再加上没有地方购买的情况下,谁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来呢?

在临澧县柏枝乡中学,朱传佳、刘梓烨、文荣、戴玮、肖艳华等老师的课程表与校内其他老师的不一样。从2010年秋季开始,这几位老师除承担本校七八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外,每周三、五,还要到岗上铺小学、高家小学、鳌山小学为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分别“送”上2节英语课。每逢这两天,朱老师总是相当的紧张和忙碌。即便是课间,他的身边也经常围满学生,学生们总是仰着小脸问这问那,因为英语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新鲜和陌生的一门课。而他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无论身体多么劳累,从没扫过孩子们的兴,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且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作为来自另一所学校的教师,朱传佳将这种“走教”生活当作他教育生命旅程中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走教”使他们探索更广阔的知识世界成为可能。

事实上,不仅在柏枝乡,也不仅在临澧县,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乡镇,缺少英语教师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以柏枝乡为例,原有12所小学,没有一名正规的专科英语教师。前些年教授学生英语课的,大多是对英语“略知一二”。因为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个人敢于把自己尚不成熟的“半技之长”拿出来,既让因为找不到专业课教师急得团团转的校长暂时松了口气,也使无缘接受正规英语教学的山区孩子有了新的期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柏枝乡凡是稍有一些英语基础的教师均兼教小学英语。即便如此,全乡仍缺多名英语教师。为解决这一矛盾,乡中学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只好走布局再调整的路子,将12所小学合并为6所。此举虽然大大缓解了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仍有太平小学没有配备英语教师。

在临澧县,由于编制所限,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得不实行“包班制”。一名教师身兼多门课程,由于精力、能力有限,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尤其是自2000年开始,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了英语课程,使原本就很紧张的师资缺口更加突出。至于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改革等更是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办学资金捉襟见肘,加之政策的限制,聘用较多的代课教师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科学等科目就很难开齐。在教学大纲中,规定英语是一门主课。可是在英语专业教师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山区及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学习要求,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走教”便在这样的师资困境中应运而生。

据了解,在临澧县的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走教”这一教学形式。本着相邻、相近、务实、高效的原则,其活动范围多限于乡镇之内。在不增加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走教制”的实施使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成为可能,同时缓解了师资紧张状况,实现了教师的专职专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走教”是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解决师资缺乏问题的一个无奈之举。在英语、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师资严重缺乏的条件下,临澧县各乡镇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走教”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满足新时期义务教育和谐发展的要求,显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虽然“走教”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教学方式暂时缓解了师资缺乏的矛盾,但是由于教师离“走教”学校距离较远,加之天气变化等因素,使得本来任务繁重、缺乏辅导的教师进行的“走教”效果受到制约,导致原订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用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高谦民的话说:““走教制”只能说是一种缓兵之计,而非长久之策。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认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农村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农村穷,穷就穷在缺少知识;农村群众难以致富,难就难在没钱投向教育,因而难以培养出致富人才,这便导致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缺乏问题,临澧县各乡镇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以“走教”的教学形式破解难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因没有教师难以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矛盾。教育资源紧缺,但学生充满求知渴望,“走教”这一策略既显示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也透露出几分无奈和挣扎。这种在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教育手段只是特殊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地域分布不均、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倒挂”等普遍存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问题,招得到也留得住农村教师,真正打破农村学校师资匮乏的困局,是值得有关部门思考并着手解决的。我们期待,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农村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走教”这道独特的教育风景最终会成为历史。

第三篇:校建推动会发言稿

校建推动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表态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两种感觉,三个确保。

一个目标:我们XX学校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打破了长达20年的校园建设休眠期,校园建设速度大提升:

XX年投入87万新建学生宿舍楼,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XX年投入200万新建教学楼,现已成功封底;

XX年计划投资150万用于新建校门、厕所及校园绿化、硬化配套工程,现在已经完成设计预算;

XX年计划争取初中薄弱学校改造资金300万用于修建开放式围墙、运动场地的硬化塑化等工程。

届时我校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展现在大家眼前,我们期待着这个目标早日实现。

两种感觉: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作为校长来说,有苦有甜,两种滋味在心头。首先是苦的感觉:

一种苦来自于办证资金筹措之苦。各项办证经费得按时缴纳,经费从何而来是一种煎熬。后来我总结了四个一点来解决:办证之时讨价还价尽量少一点,向教委领导常汇报尽量多下拨一点,找镇领导软磨硬泡争取一点,学校勒紧裤腰带挤一点。好在这种苦已经解决,后续项目会列入工程预算中,我们将轻装上阵,更好更快的推动校建工作。

一种苦来自于办证程序繁琐之苦。领导们天天追进度,现在的行政部门仍有门难进、脸难看、办事拖拉的工作作风,效率从何而来是一种煎熬。后来我摸索了四个一点来解决:自己亲力亲为一点,对待领导态度诚恳一点,有些部门难找人脚步就勤一点,设计院事多拖拉电话多催一点。

有苦有甜,苦过之后感觉更甜!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觉很有成就感,心里甜甜的;看到老师、学生因为学校条件改善的微笑,心里甜甜的;听到老百姓因为校建迅猛的种种赞誉,心里甜甜的。

三个确保:确保宿舍楼配套工程三月底全面完工;

确保教学楼工程八月底全面完工,九月份投入使用;

确保校门、厕所,校园硬化绿化工程四月底完成招投标,5月分全面开工。

第四篇:小学美术会走的玩具教学案

小学美术会走的玩具教学案

四 年级

美术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造型表现课题会走的玩具课时1课时执笔人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用硬纸或卡纸制作玩具的练习,培养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玩具会走的原理及会走的玩具的制作过程。教学方法设计

操作法、演示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一)导入创设去玩具店的情景二.欣赏:

1、展示玩具。2、(板书课题:会走的玩具)新授:

三、新授

1、引导学生欣赏会走的玩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原先站立玩具的变成立体的会走的玩具。

难点:会走的玩具各部位的安排。引导阶段:展示一些会走的玩具,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能够走。发展阶段:教师出示一些会走的玩具的设计草图,说明它们的设计思路,教会学生怎么样画设计草图。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走的玩具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如何根据需求选取相应的材料。

1、稳定课堂秩序。

2、检查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和摆放位置。你最喜欢什么玩具?(生答:汽车、飞机、火车、凯蒂猫、奥特曼、小人偶、小白兔、狮子等等)。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在许多书上看到许多小玩具图片有什么?(生答:还有米老鼠、大灰狼、狮子王等等)展示给学生看:多啦A梦、大雄、圣旦老人、车子。学生鼓掌欢迎。这些玩具与我们平时做的,画的有什么不同?(生答:它们都能站着也能走,能站能走。)对了,那我们就叫它们“会走的玩具”玩具为什么会走呢?你发现了吗?学生:因为车子有轮子、人有脚。还要有推力或外力的作用。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2、教师讲解会走的玩具的制作方法:(以会走的玩具公鸡为例)

4、欣赏 你喜欢这里的哪一只,为什么?

五、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作品:比一比谁做得有趣、好看又会走。

七、收拾学具,打扫卫生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与构思,画出设计草图并制作出一个会走的小玩具,采用画、撕、剪、贴等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在作业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力图做出与别人不同的玩具。课后拓展:让学生去寻找更多会走的玩具,搞清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走。a、设计草图。b、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身子、翅膀、嘴巴、鸡冠等。c、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d、将做好的玩具涂上颜色花纹。e、把手伸进身子裸空位置,指头当脚进行行走。

1、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和废弃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做多只脚在前或后的小动物玩具或做多个转动轮子的汽车等。

2、注意卫生和用刀安全。

3、学生在音乐声中做作业。展示小组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探究成果。学生互相评价:并评出制作小能手。板书设计会走的玩具a、设计草图。b、剪出各部分形状c、粘贴组合d、涂色、绘制花纹。e、行走。课后反思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会走的玩具,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使学生完成有创意的作品,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玩具愉快地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第五篇: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学科

“关注人文精神 突出表现教学”模式

※ 认识人文精神: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以人为本,审视人生。它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人格、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也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宗旨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会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关于人文精神,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课标中指出,不管有多少种解释,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有一个任务是肯定的——那就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使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而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美术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说,美术教育,是体现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交融互补而形成的。从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道学的“天人合一”及禅学的“梵我合一”、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理念。(《庄子》)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的敦厚之美。

作为画家,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使中国绘画,在自然与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之中,从而达到“物与我和”、“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而谋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之“传神”、“畅神”的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造型法则。并以法阐理,以理释法。融哲学、美学、画学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论语》)。它不仅仅是现代小区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还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敬畏、顺应、和一种默契。

中国人讲究变化,有“一日九变”之说。这种变化达到的境界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格思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空间,任你自由翱翔。决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块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上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但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但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与天、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也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有一些老师,声色俱厉地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应该怎么怎么,那就是说,他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教师,应该平和的与学生商量,让其明确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这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和谦抑的态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表现教学”的涵概:

“造型·表现”是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学习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表现”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符合人性的发展。因为,人性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表现的过程来完成的。包括个性、自信心、创造力等人格心理的形成、与建立。

所谓的“表现教学”,就是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核心。突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即“美术活动表现”。它是指学生通过美术创造活动来传达情感、观念、和意义的过程。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要素,表达个人的内心意识,情感感受和思维过程的过程。是把自己内心无形的想法、体验和情绪等心理因素,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形象或视觉符号,使其独立思想和个性,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它包括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表现。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自觉地支持、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教师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以最大的表现空间,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质疑、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控、完善等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

这个自主发展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态度,而是教学双方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师生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的组合。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他们经历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去学——学得怎么样——是怎样学的——怎样学得会更好。”这样,学生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发现、尝试、创造等活动表现,来达到自主认识、体验的合理结合。

※ 表现教学的基本特征:

(1)表现教学,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美术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自

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表现教学,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

(3)表现教学,它以人为本,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和扶持学生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始表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其主体人格的形成。

(4)表现教学,它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甚至乱糟糟的线条、图象等等,都视为是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启发学生,在观察、和表现对象的同时,不要受到对象固有的形和色的影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种不寻常的审美活动。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5)表现教学,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愿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规划学习程序、探索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计划、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完成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训练,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分析自主发展的实际等等。——即教师的导趣、导向、导法、导控、导思和导境。

※ 表现教学的基本模式操作要点: ※ 基本结构:

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导入)

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新课)

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创作)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赏评)

5、反思总结、巩固升华。(小结)

※ 具体模式操作要点:

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导入)即是学生明确课题及学习任务的开始。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主体参与的重要策略。主体参与的热情与动力皆源于兴趣,它可以使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持久、深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新闻、笑话、迷语、游戏、音乐、录像、电影、电视、欣赏范作等,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从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上切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升华至人文精神。并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如:《手形的联想》

手是我们人体的主要部分之一啊,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和劳动啊。教师,以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小手不仅漂亮,而且,还能用手示意(如:握手、打手势、表演手影、手语等)、交流和传达感情啊。还能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双手多么重要,美丽的未来也需要他们这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于是,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等等。

孩子们稚拙人文情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出来。

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新课)

这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互相沟通、启发、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其中的乐趣、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用观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性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情的方法,并进行大胆的自主表现。

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创作)

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大胆的自我表现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的发展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条件,提供必备的训练时间与表现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展开想象,发散其形象思维,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独特表达性。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合作、交流和自由表现。更需要直觉领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这也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即:在学生创作的前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巧妙地运用美术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美术的审美规律与法则,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感受。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加强人文关怀。

(3)、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学会分析、整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把握美学法则、审美规律、美术语言、表现技能技巧等。使其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合作交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太度,体验成就感,领悟人生之哲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个“美学法则”,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也只有按照这个美学法则和审美理念去创造,才能真正的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为此,学生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等人文特征,都能内蕴于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进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完善人格,涵养了人文精神。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赏评)

这是学生研究、探索、认识与掌握欣赏与评述方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欣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它不是一个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种群体互相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欣赏。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反思、设想等美术欣赏活动,对其作品进行感受、认识与评价,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从而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 就欣赏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方式、方法而言:

(1)、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可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描述。

包括:探讨作品的材质、技法及其特征。还有色彩、线条、形状、造型,及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和作品的个性风格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准确、材料丰富,肌理自然等等。

(2)、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主题、意境)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层次、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学生作品时,要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想象,多给学生以鼓励,爱护和扶持学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掌握方法,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作品的美点很多,如构图美、构思美、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等等,我们不能以一种方式,对每一个作品都面面俱到地去欣赏这些美点,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感。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所侧重的找出这些作品中最突出的、最显露的、最能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作品中的形式

美和内容美的结合点。

如: 有时侧重历史故事的分析; 有时侧重构思的巧妙;有时侧重构图和形象的精美;有时侧重造型、材质美的表现;

有时侧重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时侧重整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

※ 就评价方式而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1)、自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评述自己作品的创意,以及表达作品创意的方式、方法等。★可以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感想,记录在画面外的地方。

★也可以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设计专题展区,让学生自己选择展出。(2)、互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自由欣赏,直接用语言表达、评述其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作业,用写评语的方式互相评价。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展示,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其理由。★还可以小组讨论,推选最优秀的作品。(3)、教师评价:

★当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给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其完善作品及其想象。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是他们情感运动的轨迹。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审美感受、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案、以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课后统一批阅。★也可以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其家长写评语。

★还可以增加艺术批评的手法,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评判审视其作品,并设想改变作品的某个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还可以将每次评赏出来的优秀作品,参加校内外的主题展览,或装订成册。或在班上,在年级、在学校,在社会等,来拓宽学生视域,培养其自信心。

※ 就欣赏大师艺术作品而言: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他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就其艺术作品内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作品的意境。

以中国画为例,它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人们的“美学法则和审美理念”。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是所谓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它标志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人们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

它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乃至对宇宙、生命的体验。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重点去体味作品的意境。

意境: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在感情和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成的。所以说,情为意的基础,意为情的升华。

一件作品,它不是事物外在形象的单纯描写,而是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领略会心。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以“曲径通幽”、“廊回路转”、“小桥流水”的形式美来分割空间,给人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隐蔽迷离的境界之美。

(比如:当我们走进深山,望见那:“茂密的森林、轻纱般的云雾缭绕期间、蜂蝶嬉戏着繁华绚丽的山花、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时隐时现,静静的小桥、潺潺的溪水、还有那浪花里、激流中的鱼儿、和悠扬婉转的鸟鸣声,以及融于大自然中的你”,什么感觉,什么心境,太美了吧。相信大家、有外出旅游的、一定能够体验和感受到这种境界之美。)

中国画也常常在笔墨境象的模糊中,追求亦此亦彼、非此非彼,超以象外、得其怀中的艺术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借助于形式与精神的诗意化气质,引发人们对有限物象的无限遐想,使画中最难表达的意态与神采、转化为弦外之音,使欣赏者能够在瞬间获得一个整体的、对绘画时空的认知与把握。

不过,要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体味作品的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许多方面,作品的意境,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尤其是涉及到作品审美本质的、形式意味和整体意味时,正如古人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朦胧而空灵。”我们要用心灵去体验、联想和想象,感情移入,才能真正的体味“画内之象”、“画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从中悟出道理,领悟一种生命的情调和幽深的宇宙意识。涵养人文精神。

5、反思总结、巩固升华。(小结)

这是师生共同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提炼、升华认识,形成美术自主意识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富有独创精神。同时,教师要用精湛的语言,概括学生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并对其今后的学习提出新年的希望,以便学生向更高层发展。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涵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还需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从而,真正的实现美术学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小学小学科跨校走教模式推动会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