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0-975116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5 14:20: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是对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局事业单位改革序幕全面拉开。今年3月,××单位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和水利局的改革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从近期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较好,不仅精干了队伍,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也为全系统其它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经验。下面,我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一、进行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利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适应,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行政化的倾向严重,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三是内部机制不够健全,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低下,缺乏生机和活力,纪律松懈,人浮于事。对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运用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因此,改革已成为水利事业单位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经济社会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单位、个人不断奋进开拓的动力机制。从客观上讲,水利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创新动力机制的时候,形式迫切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第三、能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利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阻碍着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的释放和潜能的发挥。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人才智慧力、科技力、文化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的巨大能量,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第四、加快推进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自1995年以来,水利系统许多事业单位出于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管理体制未理顺、综合改革不配套等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问题,“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少单位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内部缺乏凝聚力,外部缺少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发展;有的单位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社会服务功能衰退,有的甚至危及到了单位的生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事业单位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包括分配制度进行大力改革。水利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有生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二、必须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区委、区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事业单位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针、政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以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精简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水利系统自身的实际,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改革套路,借鉴和比照全国其它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效果,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提出“减编不减人、竞岗不下岗”这样一个工作思路,并要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来指导水利改革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各单位必须牢记以下四条原则:

1、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坚持竞聘上岗,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的原则。

2、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把人员尽量安置在本单位或本行业、本系统内。

第二篇: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是对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局事业单位改革序幕全面拉开。今年3月,××单位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和水利局的改革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从近期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较好,不仅精干了队伍,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也为全系统其它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经验。下面,我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一、进行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利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适应,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行政化的倾向严重,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三是内部机制不够健全,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低下,缺乏生机和活力,纪律松懈,人浮于事。对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运用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因此,改革已成为水利事业单位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经济社会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单位、个人不断奋进开拓的动力机制。从客观上讲,水利事业单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创新动力机制的时候,形式迫切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第三、能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利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阻碍着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的释放和潜能的发挥。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人才智慧力、科技力、文化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的巨大能量,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第四、加快推进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是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自1995年以来,水利系统许多事业单位出于自身改革、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管理体制未理顺、综合改革不配套等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问题,“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少单位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内部缺乏凝聚力,外部缺少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发展;有的单位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社会服务功能衰退,有的甚至危及到了单位的生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事业单位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包括分配制度进行大力改革。水利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只有改革才有生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二、必须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区委、区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事业单位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针、政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以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精简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水利系统自身的实际,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改革套路,借鉴和比照全国其它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效果,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提出“减编不减人、竞岗不下岗”这样一个工作思路,并要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来指导水利改革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各单位必须牢记以下四条原则:

1、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坚持竞聘上岗,优化组合,优胜劣汰的原则。

2、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把人员尽量安置在本单位或本行业、本系统内。

4、坚持开发性分流和政策性分流相结合,以开发性分流为主的原则。上述四条基本原则,是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好这四条原则,才能把握好全局,把握好方向。

三、明确要求,充分把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内容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围绕大局,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根据这一要求,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精简编制和人员。从而达到建立符合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设高素质、高效能、专业化的水利职工队伍,推动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水利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是单位性质必须明确这次改革中所有水利事业单位都要重新确定单位类别和职能性质,进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通过“三定”,调整布局,整合精简机构和人员,统一单位内设机构名称,优化组织结构。一是对职能相近或交叉,服务对象单一的机构,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时压缩人员编制;二是对任务不足,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构予以撤并

。结合凉州区水利系统的特点,将水利系统各单位明确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三类单位。二是人员精减必须到位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在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注意把精简人员编制与转换职能、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合理设置机构和职位,达到减员增效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机构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定编情况、岗位设置及实有人员的现状,适当控制编制的使用。三是岗位聘任必须公开公正在这次改革实施过程中,新聘上岗人员必须采取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实施竞争上岗。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根据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认真测算本单位的岗位人员编制,在重新核定编制、科学合理设置职位的基础上,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合理选配人员,按照水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具备竞争上岗条件的,采取“四考”(考核、考评、考试、考察)综合积分的办法,严格按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用聘用人员。上岗后实行全员聘用管理,打破铁饭碗,废除终身制。竞争上岗工作要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平等、择优的原则,把竞争程序和结果公开,接受纪检监察等机关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四是分流待遇必须保证各类分流人员待遇的落实是这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这次改革中,对分流人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做法,来确定分流人员待遇落实主体。各单位要掌握分流人员的基本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上级政策和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分流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地组织、引导和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和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尽量让分流人员各得其所,解决后顾之忧。五是分配机制必须搞活各单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档案和实际工资分离,建立多元化的内部分配机制,积极搞活内部分配,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精心组织,确保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涉及各方面工作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下一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任务完成好。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单位要把这次改革作为统揽全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格以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和水利局改革方案为指导,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立改革领导小组,一把手要切实肩负起责任,亲自抓改革方案的制定,亲自抓组织实施,亲自抓人员的分流到位。

(二)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平稳过渡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要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及时了解分流人员的思想动态,重点解决关键性问题,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哪个单位出问题,哪个单位主要领导就要承担全部责任。要教育广大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增进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使改革成为大家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要使大家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要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去留,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自己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准位置,施展才能,创造业绩。同时,认真宣传改革的各项有关政策,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岗人员舒心、落岗人员安心、改革的全过程放心。

(三)严肃政策纪律,确保规范操作各单位领导要讲党性、讲政治,严格按照改革的政策规定办事,不折不扣地把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这里,特别强调几点:一要严肃财经纪律,因机构变动出现国有资产转移的单位,要全面清理财务、固定资产,并认真做好人、财、物的移交工作,加强对国有和集体资产的管理,不准乱分财物,突击花钱。二要严肃人事编制纪律。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得突破规定的限额。三要执行责任追究制。参与改革过程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出以公心,从事业出发,不得以权谋私,对人员定岗及分流的有关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办法和程序,实行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各单位的领导和干部要顾全大局,不得为亲属、子女、熟人说情打招呼,为改革设置障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志们,水利事业单位改革,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这次改革的任务,为我区水利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篇:在区属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贯彻落实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和区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大力推进富民强区进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对我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从这次会议开始,我区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整体部署、重点推进阶段。下面,我就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背景

当前,我区正处于实现超常发展、快速崛起的重要时期,深化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培植更多富有活力的发展主体,激活人才资源,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的活力,对于实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职能与行政管理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我区目前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看,政事不分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是许多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逐渐弱化,而管理职能却不断强化,并与行政机关的职责、工作方式趋于一致,导致了行政执法主体的混乱,影响了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二是政府部门长期把事业单位看成机关延伸和附属物,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渠道办事业,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三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使事业单位缺少必要的用人、分配自主权,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些弊端不仅直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解决这些弊端,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行政事分开,将事业单位中应该由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归还给行政机关,把一些行政单位属于社会性和服务性的职能予以剥离。

(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优化产权结构,形成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事业单位政府单一投资的产权模式和主体结构,使事业单位既摆脱不了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也难以解决旧体制下形成的运营效率低下问题。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产权模式,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因资产关系对事业单位的过多管制问题,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有利于打破公益领域社会资本进入的壁垒,吸收社会资本,缓解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培植更多更具活力的发展主体。

(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减轻财政负担,确立新的财政供给政策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区共有区属事业单位103家,现有人员3926人,占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的88.5%。在财政供养的3437名在职人员中,事业单位2789人,占财政供养总人数的81%。特别是有一些事业单位,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却长期利用其事业性质占用国家资源、享受财政支持;同时,急需加大投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却因为财力紧张而不能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因此,必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范围,改变财政拨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财政对事业发展的调控作用。

(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我区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是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我区实现超常发展、快速崛起至关重要。目前,我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布局结构不合理、用人缺少自主权、人才闲置浪费、内部分配不活以及社保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改革,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激活用人机制,解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集聚,形成发展新优势。

从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一是上级有要求。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文件,为我区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提供了依据。同时,在2月份全市召开的人事编制会议上,市里再次强调各县区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要在3月份全面启动。二是外地有经验。目前,省内外许多地方都已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上海公益性事业的产业化进程,浙江经营类事业的民营化之路,南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产权制度改革的平稳突破,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三是我区有基础。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一些单位进行试点,从一定层面上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在这次动员大会之前,区事改办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四个政策性文件,为我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四是单位有积极性。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多数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不改革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深感早改早得益,迟改要被动,不改没出路,迫切要求推行改革。所有这些,都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综合配套、整体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改革。

二、进一步明确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我区事业单位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遵循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精干机构人员,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服务运行效率,营造鼓励人才发展和集聚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分类改革的原则。以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型、社会公益型、生产经营型三类,实施分类改革。二是政事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理顺政事、事企关系,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明确事业单位的职能;精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统筹兼顾、综合配套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相结合,机构、产权、用人、分配、保障等制度改革相配套,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是上下结合、稳中求进的原则。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要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上下结合;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行政事分开,对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进行精简压缩、规范管理

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是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受行政机关委托,承担有关行业管理、执法监督等职责的事业机构。对这类事业单位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科学定员、提高效率为重点,积极推进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机构设置。对行政管理职能已经萎缩消失、原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失效、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能够回归行政机关的事业机构,要予以撤销或转型;对职能相近职能交叉的执法、稽查、监督管理单位,要予以归并或综合设置;对行政管理、社会公益、生产经营等职能混合的事业单位,原则上行政管理职能要移交给行政机关,经营服务性职能要予以剥离,个别单位行政管理、社会公益职能暂时无法分开的,可列入社会公益型单位管理。

2、精简人员编制。对重新调整后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要参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三定”要求,重新界定职能,核编定岗,精简人员;要严格控制编制规模,优化人员编制结构,充实加强一线执法管理人员,精简压缩辅助人员。

3、规范经费渠道。对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实行财政拨款和“收支两条线”经费管理形式,其行政性收费、基金收入和罚没收入全额上缴财政,所需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部门预算。

(二)改变管理模式,对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实施资源重组

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主要是指由政府举办和投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机构。对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在建立健全机制、改变管理模式上下功夫,着眼于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取向,采取“先剥离、后搞活”的改革措施,即对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兴办的各类实体和后勤服务机构,一律从主办单位中剥离出来,明确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统筹规划和配置事业资源。对重复设置、职能相近、规模过小、功能萎缩、社会经济效益差的单位,要分别予以重组、调整或撤销。鼓励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性质的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事业服务实体或集团性机构。要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合理布点和集中办学,形成规模办学优势,探索组建以名校为依托的教育联合体,放大名校效应。根据区域性医疗服务的需要,重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技术、科研、设备等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共享。其他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也要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

2、改变财政供给模式。按照公共财政政策的要求,对现有的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改变公益事业拨款模式,对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拨款逐步由“以人拨款”改为“以事拨款”;在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养护、公共场所管理等公用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选择日常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放宽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能由市场参与调节的公益事业均可向社会开放,形成多渠道的公益事业投资格局。鼓励社会资金包括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非义务教育单位可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改组成多元化的股份制单位,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除了在本地区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院外,其他医院可以按国家规定转为营利性机构,具备条件的区属医院可以改造为股份制医院或公开出售转为非公立医院;鼓励文化等事业领域向产业化转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改革产权制度,对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推行改制转企

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主要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或具有经营和营利能力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的事业机构。对这类事业单位要积极地借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制转企。通过改革,构建起新型产权关系和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推进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制转企一步到位。在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中,改为企业和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两个环节,原则上不分先后,同时进行。从目前已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不涉及事业单位产权制度、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按改制转企规范化程序操作的改革都是无法取得实际成效、不成功的改革。因此,这次改革要按照规定程序,实行改制转企一步到位,国有(集体)资产原则上全部退出,从根本上一次性解决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问题。

二是实行灵活多样改制形式。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竞价出售。对于具备资产出售条件的事业单位,可按规定的程序面向单位内部职工、社会法人或其他自然人公开竞价拍卖,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或个人独资企业。二是改制重组。对于净资产数额较大、难以一次性退出或具有部分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可采取净资产折股、部分出售的办法,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三是撤并注销。对于不能正常运转,且出售重组有困难的单位,可按规定实施清算,在分流有关人员、落实相应债务后,予以撤并注销。各单位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改制形式。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外,鼓励各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改制转企的新途径和新形式,如中外合资合作、组建企业集团等。

三是认真做好资产界定和处置工作。资产处置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时,必须依法进行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确认和产权界定。改制单位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资产评估机构对所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评估的,由国土管理部门确认。改制单位资产的审计、评估由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统一要求、统一付费。同时采取预留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加强质量跟踪、实行违规处罚等措施,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事业单位改制前由主管部门提供使用的办公用房、专用设备等,可在改制时按有关程序办理资产权属变更手续,依法界定为改制单位国有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产。改制单位的有问题资产,经中介机构审计,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从净资产中核销。经批准核销的资产交由主管部门统一处置,用于调剂系统内事业单位改制成本。改制时国有(集体)资产原则上均采取市场竞价出售的方式进行处置。对国有(集体)资产不能全部退出的,折合的国有股份经政府授权由区级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持有,其余部分采取竞价方式进行处置。改制单位对评估的净资产作必要的扣除和剥离后,应适当考虑从审计评估基准日到拍卖成交日(或改制设立日)的有效期内的增减因素,进行竞价出售或折股。事业单位改制设立“区属事业单位改革收益专户”,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竞价出售所得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储存,区事改办负责监督事业单位改革收益资金的及时足额解缴以及审核批准改制成本的使用支出项目。

四是合理确定人员待遇。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老人老办法”。对改制前己离退休的人员,在待遇上保持原养老金及其调整方法不变。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且工龄满20年的人员,或工龄满30年的人员可提前退休,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今后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统一按企业办法执行。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因改制成本经系统内调剂后仍不足于支付的,可办理离岗退养,退养期间根据改制单位或本系统资产转让收益情况,发给不低于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办理正式退休手续,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标准和此后企业养老金的调整办法确定基本养老金。对解除关系且自谋职业的人员,每工作1年发给相当于本人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对改制后仍在改制单位工作的人员须签订不少于3年的劳动合同,并实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一次性补贴。对军转干部等政策性安置人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五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这次我区改制转企的操作程序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建立机构,宣传发动。区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在区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进行,具体事务的组织实施由区事改办负责指导。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实行主管部门负责制,各主管部门要建立以“一把手”挂帅的工作班子,并把具体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到科室和人员。改制单位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和人事、劳资、财务等人员参加的改制工作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宣传改革政策,广泛听取意见,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改制转企工作的顺利进行。

2、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由改制单位组织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区事改办委托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和评估。对于改制单位中国有资产产权归属不清的,由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予以调处或界定;涉及土地使用权权属不清的,由国土部门界定;涉及土地使用权出让、作价的,同步委托具有土地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土地进行评估。涉及核销不良资产的,中介机构应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作出专项说明。

3、制订和上报改制方案。事业单位改制必须制订改制方案。方案可由改制单位主管部门制订,也可由其委托中介机构或者改制单位制订。改制方案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人员分流具体方案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主管部门将审定后的改制方案报区事改办进行审核,同时附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和费用计提审批表等相关材料。区事改办提出审核意见后,由区事改领导小组审批下发。

4、资产出售和费用计提。根据区事改领导小组批复的改制方案,由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改制单位制订竞拍或招标方案并报区事改办审核。区事改办会同主管部门合理确定出让底价,并组织有关中介机构进行拍卖或招标。竞价成交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受让者须将受让金汇至区财政指定帐户。改制单位所需的各项计提费用,由改制单位主管部门报区事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区财政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核拔至主管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改制创立。改制单位召开股东会创立大会,通过企业章程,选举产生法人治理结构。在资产出售3个月内,改制单位持区事改领导小组的批复和相关文件到编制、国资、工商、税务、金融、国土、房产等部门办理有关的注销、设立及变更手续;与被录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到劳动人事部门办理职工社会保障等有关手续。

(四)实施聘用制,确立事业单位新的用人制度

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按照内部职能、编制、内设机构情况,科学设置岗位;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按需按岗聘用;打破人才单位所有界限,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从事技术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

对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要实行不同的任用和聘用办法:行政领导的任用可采用招标聘任、选举聘任、委任等多种方式,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事业单位领导的责任,并将考核结果与其使用、奖惩挂钩。其他管理人员的聘用要根据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公平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身份界限,按其所在岗位享受相应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要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按岗择优聘用,既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工勤人员的聘用,应在本单位设定的工勤岗位内进行。工勤人员要按照国家关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的规定,参加工人技术等级考评。对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实行评聘分开,择优聘任。同时,要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畅通出口,确保能进能出。

(五)推行多元化分配办法,建立事业单位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在政府调控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内,事业单位享有分配自主权。单位可根据工作特点、工资水平来决定其内部分配办法和发放标准,依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实绩决定工资分配档次,实行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逐步实现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分离。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有条件的单位对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可以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事业单位可以试行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技术转让收入提成、技术成果转化利润分成、期权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对技术要素的所有者实施收益分配。对事业单位经营者通过试行业绩工资制,把经营者工资收入同单位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相挂钩,更好地调动事业单位经营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事业单位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健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

人员分流安置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是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富余和落聘人员,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和机会。对改革中出现的分流人员,要以单位、行业或系统为基础,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安置方式。对实行聘用制单位中的未聘人员,原则上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可通过兴办实体、组织学习培训、有条件的离岗退养、行业(系统)内部调剂等多种途径进行安置。对改制单位可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实行提前退休、离岗退养、鼓励自谋职业等多种办法进行人员分流。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建立起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要健全人事代理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要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为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创造条件,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人事关系,全部实行人事代理;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人事仲裁机构要认真做好聘用合同的鉴证工作,化解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切实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目标,严肃纪律,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协调运作,确保改革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要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检查督促,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案,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的突出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事改办要做好具体的督查、指导和服务工作,并做好抽调的和现有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要全过程介入、全过程监督。各主管部门是本系统内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区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部门、本系统情况,认真拟定本系统事业单位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机构改革、改制转企的总体方案,指导所属单位改革方案拟定、报批并组织落实,对本系统改革费用筹集和成本支付实行内部平衡,保证改制单位人员分流安置的各项政策实施到位。各事业单位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积极做好思想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健全批准制度: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经区事改办审核后,由区事改领导小组审批,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由区编委会研究决定;涉及改革单位注销事业单位资格事项的,经区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区编办下文批准;事业单位的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经劳动人事、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主管部门审批。

二要明确时限,严格标准。各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文件规定的时限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首批列出的事业单位名单,根据区里出台的政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改制转企、一步到位,上半年基本完成,为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总结良好经验;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为突破口,按照“先入轨建制,再逐步完善”的思路进行,着重抓好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规范考核、建立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和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等环节,各主管部门第一年要完成本系统内80%以上事业单位的聘用制推行工作,第二年要全面覆盖,第三年要加以完善,基本建立规范化的人员聘用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要严肃纪律,加强监督。要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目标,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一是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各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要严格按工作规程报批,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岗位设置、竞争上岗、聘用管理和内部分配,经营性单位改制中的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审计评估和资产处置,都要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按规范程序进行,主要内容实行公示制度。各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主动配合区事改办的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得接受改制单位的吃请、送礼。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失职渎职、借机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二是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革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在资产的清理、登记和处置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办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资产和帐户的管理,该封存的封存,该冻结的冻结,严禁擅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无偿转让、转借、转移、调换、变更用途,严禁抽逃资产或隐匿财产,严禁为其他单位提供经济担保。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跟踪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改革期间严禁以各种名义私分、挪借公款、公物,不准巧立名目突击花钱,滥发奖金、实物。各主管部门要配合纪检监察、人事编制、财政审计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在改革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直接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必须把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行政主管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范围。区属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在未完成“三定”工作之前一律冻结进人;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确需进人的,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补充工作人员。应该完成改制转企任务而没有完成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将停止拨付事业费或差额补助费,并不再列入事业单位管理范围。

四要积极推进,确保稳定。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关心、支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积极发挥党群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减少矛盾冲突,引导他们支持改革。对改制单位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分类指导、稳步实施,要时时把稳定放在首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对确有困难的职工和弱势群体,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同志们,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区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关系着我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畏困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各项任务。

第四篇:在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市副市长 张思平

(202_年7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市近年来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又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市委市政府对这项改革高度重视,鸿忠、宗衡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正式启动这项改革。会上鸿忠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宗衡市长也要进行具体部署。下面,我先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有关内容作一些说明。

一、加快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是实现政府转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正在稳步推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也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亟需解决和突破。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及社会腐败等问题反应强烈,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逐步积累。这些问题和矛盾,只能靠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而加快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和公共平台,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肩负着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试验的特殊使命,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也是深圳长期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新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为全国行政体制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子,试验新模式,承担起特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规模逐步扩大。截止去年底,我市市区两级共有事业单位1902家,编制9.3万人,其中市属事业单位518家,编制41726人,实有在编人员28281人,临聘人员10641人。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队伍,支配着巨大的财政资源,广泛分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任务,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事业单位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事业单位改革长期处在局部试点、单项推进的探索阶段,尚未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过全面、深层次的改革,事业单位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晰、责任边界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全力做好,履行政府应尽的责任;凡是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凡是应该由企业提供的,应该交给企业来提供;凡是应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提供的,应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提供。但长期以来,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主要载体的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晰、责任边界不明确的现象比较突出,该做的事政府没有做好,同时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事不分。有的事业单位既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又或多或少有监督管理等行政职能,给政府职能分工带来混乱,影响了行政效率。有些政府部门在机构改革中,把一些该政府做的事交给了事业单位。

二是管办不分。事业单位归部门所属,行政部门既办事业又管行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仅分散了政府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精力,还导致其在行业管理中难以处事公正,结果是既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行政管理责任,又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花了很大精力。

三是事企不分。一些事业单位做了一些应该由企业和市场做的事情,市属事业单位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在从事经营开发、中介服务,其中不少事业单位占用着公共资源,享受着政府给予的税收、土地等各项优惠政策,依靠着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却背离公共服务的非营利宗旨,从事着营利性的生产经营和中介服务活动,既规避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又不需面对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却同时利用和享受行政部门与企业的权力或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有的成为政府机构的小金库和娱乐场所,容易产生腐败和不正之风。

四是管养不分。一些可以由政府采购,社会提供的服务,不恰当地设立了事业单位,养了一批人,结果人头费占了整个事业单位的大头,提高了政府的成本支出,加上缺乏竞争机制,效率相对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运营养护成本很高,市民也很不满意。

第二,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应该说我市政府每年在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并不少,有关方面也尽了很大努力,在满足市民需要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市民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随着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政府各种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增高,已经进入了以发展公共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相对不足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市民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就业难等反映比较强烈。

二是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由于公共事业的招标采购和社会力量兴办公共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仍在相当程度上通过事业单位包揽公共事业,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压力,再加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那些关系到公众基本需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公益服务,应该要加强但加强的不够,应该优先却没有优先,而与此同时,超前服务、豪华服务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单位,在部分市民还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同时,片面追求硬件设施的超标准配备,加剧了社会不公的状况。

第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政府之所以既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代价,又没有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外部监管上存在严重弊端,制约着公共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由于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运行的机关化、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如人事分配制度僵化,工作人员套用行政级别,技术职称也要套行政待遇等,不利于调动各类专业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二是财政供养体制不健全,政府成本高,行政监督不力。公共服务的领域广、事项多,应当根据公共服务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社会提供”、“政府购买”、“政府生产”三种不同的方式,并配以不同的财政政策,更多地采取“以事定费”、“养事不养人”的公共服务供养模式,而目前我市大量的社会事业费用耗费在养人上面。整个事业经费支出中,约70%是用于“人头费”开支,直接用于“养事”的经费仅占30%。

三是有效的资产监管制度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的界限不清,事业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利用公共资源办企业以牟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或对外投资,根据市国资委对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报告,事业单位对外出租房产近5万平方米,房租年收入5400万元,对外投资企业的净资产达131亿元(含三大集团)。这些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收入没有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财政专户管理或预算外管理,对外投资的企业也没有纳入市国资委的监管范围,部分成为账外资产。每年审计部门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大部分属于事业办企业所导致,教训非常深刻。

四是公共事业监管体系不完善。由于主管部门既是事业单位的监管单位又是举办单位,加之法律法规和舆论监督缺位,公众知情权难以保障等原因,难以形成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管。有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服务规则、公众评议和舆论监督制度等都有待建立和完善。

总之,我们要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积弊已深,已经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瓶颈之一。只有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加快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才能有效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促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

市委市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改革高度重视,为加快推动全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去年10月,市里专门成立了由宗衡市长任组长的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鸿忠书记、宗衡市长多次听取改革方案和相关情况的汇报。一年多来,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市事业单位的状况多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全面、系统地摸清了我市事业单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政策框架和具体的工作方案,起草了《深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安置配套政策方案》、《深圳市事业单位转企有关社会保险问题的实施办法》、《深圳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转企事业单位划转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既全面贯彻了中央的改革精神,又充分考虑了深圳的实际情况,既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特区精神,又注意积极稳妥和改革的配套,为此次事业单位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制定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和工作方案出台的过程中,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多次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事改办对全市500多家市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一一归位,逐一提出改革方向和办法,不搞“一刀切”。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政策时给予充分考虑,对改革中需转企的事业单位和个人可能会遇到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尽可能予以解决。这次的改革可以说思路清晰,调研充分,情况清楚,方案完整,充分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了绝大多数单位和广大市民群众的拥护,事业单位改革在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已经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市委正式启动这项重大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步骤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提供更多更好满足广大市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总目标,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改革,构建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健全、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政府直接组织、间接组织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最终形成基本上能适应广大市民要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此次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社会责任,不是把政府应该承担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全面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更不是仅仅为了减人裁员、削减经费。相反,是通过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创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体制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益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兼顾不同利益群体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

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是:一是分类改革、分步推进。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甄别分类,凡是属于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回归政府,纳入行政管理序列;凡是从事经营开发活动的事业单位,均予以剥离,转为企业,推向市场;凡是从事应当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予以保留,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并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于一些工作量不饱和、业务重叠或任务已基本完成的事业单位,坚决撤销。二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事权界限,推动政府部门由“办事业”向“管事业”转变,逐步取消现行事业单位套用行政级别和隶属行政职能部门的做法。三是提高供给效率,拓展供给来源。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更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效率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共事业,拓展公共服务供给来源,增强公共事业发展能力。四是完善监管、配套推进。健全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综合推进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监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五是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区别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在改革中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做好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步骤:大体上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分类改革,归口归类。即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按照不同类别的特点,先分别采取回归政府、推向市场、保留和撤销等不同的改革方式,纳入各自的领域。第二步是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自领域的改革,回归政府的事业单位,按行政序列和公务员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对转企业的事业单位,纳入全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国有企业的监管要求,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兼并重组。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要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有些要进行必要的整合。

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内容

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分类改革就是按照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让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各归其位、各行其道。在此次改革中,我市将事业单位划分为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益类三大类,同时根据我市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和特点,又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细分为经营开发类和中介服务类,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为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

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和开发性活动的单位,主要包括培训、接待基地,后勤服务,开发性科研,勘察设计等。这类单位所从事的业务不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责范围,这些单位不宜由政府举办。这次改革原则上全部转为企业,注销事业法人登记,依法进行企业注册登记。

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主要是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社会公证和技术服务的单位,包括市场公证、信用担保、会计鉴定、质量保证、评估认证、非强制性检验检测、咨询服务、家政婚介等。这类单位是通过收费提供有偿服务的,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这类单位主要由社会来办,采取的是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的组织方式。因此,这次分类改革,这些中介组织原则上不再列入事业单位序列,先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条件成熟后改制重组。

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所承担任务主要是依法行使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这类机构在这次改革中回归政府行政或行政事务序列,重新核定机构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这类监督管理类的事业单位。

公益类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业务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尤其是属于纯公益事业单位,象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这类单位所从事的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一般应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这类事业单位这次要保留下来,政府要确保经费,加大投入,严格监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些象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卫生、经营性公用场馆等准公益事业单位,这类单位通常可以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这次改革中本着不影响公共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有的保留下来,有的转为企业。转为企业的,政府通过招标外购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

这次事业单位的改革,根据上述分类改革的原则,按照分类标准对号入座后,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分别采取纳入行政管理序列、转企、撤销、保留(整合)等办法推进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一)纳入行政管理序列的事业单位。共28家,涉及编制625名,实有在编654人。这类单位主要承担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和监督执法等职能,包括社保基金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等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则上应回归行政管理序列,机构编制根据其实际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重新核定。

(二)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共124家,涉及编制7253名,实有在编4826人,另有临聘人员大约6000人。这类单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从事经营开发活动的培训接待、新闻传播和科研开发等机构,共62家。其中培训接待基地27家,报刊杂志、新闻传媒机构25家,开发性科研机构10家。涉及编制2413 名,实有在编1439人。二是从事有偿市场中介服务的勘察设计、认证评估、咨询服务和非强制性检验检测等机构,共24家,涉及编制1461名,实有在编733人。三是所从事服务可以也应当通过市场化方式组织生产和供给的部分准公共性质的事业单位,包括学前教育、公用事业作业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机构,共38家,涉及编制3379名,实有在编2654人。

(三)撤销的事业单位。共27家,涉及编制338 名,实有在编130人。这类单位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工作量不饱和、业务重叠或任务已基本完成的机构,共24家,包括各类筹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部门所属医疗服务机构等;二是不具备公益性质又不属于我市产权所有的单位3家,拟注销我市事业法人登记后交回其上级主管部门管理。

(四)保留的事业单位。共338家,占现有事业单位数量的65%;涉及编制33500名,占现有事业单位总编制41726人的80%;实有在编22671人,占现有事业单位实有编制28281人的79%。这类单位主要包含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大部分公益类机构予以保留,共230家,编制28037名,实有在编18403人。此类单位从事的业务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和科研、公共文化和公共卫生、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

二是部分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共58家,涉及编制1842名,实有在编1209人。此类单位主要履行强制性检测认定职能,或提供公共平台服务以及按法律法规规定不宜由市场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等,包括食品药品检测、质量安全检测、集中采购等机构。

三是少部分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暂予保留,共41家,涉及编制3581名,实有在编3025 人。此类单位按分类原则应转为企业,但考虑到相关行业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或目前国家政策限定,暂予保留,待条件成熟时再转企。主要包括市校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部分机关后勤服务机构以及个别党政接待基地等。这些暂时予以保留的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在今后随着市场发育的完善和条件成熟,将来也要分批分期转为企业。

四是应按社团运作的机构9家,编制40名,实有在编34名。这部分机构要冻结编制,现有人员只出不进,逐步消化。

上述拟保留的事业单位,要在下一步改革中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对功能类似、任务单一的进行整合重组,提高整体效益。在机构重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分类改革特别事业单位转企是政府职能归位的前提,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关系到相当一批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一些不稳定因素。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在改革方案设计时,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重点问题,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经反复研究斟酌,采取了一些适当变通和过渡性的处理办法,即在维持转企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转企单位委托管理的问题。此类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些培训接待机构,应该说,这些单位的业务都不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范畴,应予转企。但考虑到有些特殊情况,对一些属于国家部委定点培训基地或培训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的机构,采取了委托管理的办法,即在单位转企后,其资产纳入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由市国资委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考核,但干部人事和日常经营管理由市国资委委托原主管部门暂时负责。这些单位是:市人大培训中心、市中级法院的法官培训中心、市检察院的侦察技术训练基地、市委组织部的荔园招待所、财政局的会计进修学院、国土局的房产管理培训中心。另一类是,部分业务与主管部门联系比较密切、短期内难以理顺关系的单位,主要有市规划局所属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水务局所属水务规划院、人事局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口岸办所属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和环保局所属危险废物处理站、交通局的客货运服务中心等,这些事业单位转企后也采取委托管理的办法。

需要说明的是,对这些转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托管理只是过渡性措施。市国资委与这些主管部门先暂时签定三年的委托合同,三年后如需继续委托,要经市委市政府另行批准。因各家情况不一样,委托管理的合同每一家也不应一样,有些委托内容多一些,有些少一些。在委托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根据委托合同的分工和内容,分别追究市国资委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责任。

(二)关于一批大型公共场馆的管理机构的转企问题。这次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有七家大型公共场馆的管理机构转为企业,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包括会展中心、音乐厅、大剧院、体育场、体育馆、跳水馆、网球俱乐部。有些部门担心象会展中心、大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馆的管理机构转企后会以“逐利”为本位,难以保证公益目标的实现。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可以解除的。大型公共场馆的管理养护长期以来沿用事业体制,财政投入主要通过养人来办事,管理机制不活,取利边界不清,养护成本居高不下,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个别管理单位一方面利用公共场馆对外承包租赁,搞经营开发,收入归自己的小金库。另一方面又没有很好利用公共场馆向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因此应当实现管养分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良的服务。为了既转变管理单位的事业单位性质,又确保大型公用场馆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次改革决定采取以下办法进行探索:一是将场馆的经营管理单位转企,通过政府合约将场馆营业收入分配(或亏损补助)办法、场馆维护和管理办法、场租和服务定价规则、公益性义务以及退出机制等予以明确,经营管理单位在遵守合约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原则经营场馆。考虑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近三年可继续通过合约将场馆委托现有单位继续经营管理,将来条件成熟时,经营管理单位的选择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谁管的好就与谁签定合约。二是场馆中属于需要扶持的公益活动由财政购买或资助。三是场馆资产列为政府非经营性资产,由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场馆业主,制定场馆经营方针和原则,与场馆经营公司签订经营合约。四是行业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商订场馆经营收入分配(或亏损补助)办法及公益活动购买或资助办法。当然,这种设计可能会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大型公共场馆管养分离的办法。

(三)关于22家市属公办幼儿园的转企问题。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744所,在园幼儿15万人。其中,市有关部门直接办的幼儿园(所谓公办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1.4万人。公办幼儿园数量占全社会的5.6%,入园儿童约占9%。其中在公办幼儿园中属于机关干部子女的儿童约202_多人。市属22家幼儿园编制人数1087人,实有在编人员960人,临聘人员418人。市财政每年对市属22所幼儿园的财政补助5000万元。

由于幼儿教育很重要,因此部分同志认为市属各单位直接办的幼儿园转企会影响我市学前教育的质量,有些同志还主张全社会的幼儿园都应该由政府来办。对此,经过反复慎重研究,我们认为,幼儿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深圳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市场配置资源、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学前教育体制,幼教市场的发育比较成熟;公办幼儿园享受公共财政支持,市财政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全部投资,仅仅用于占幼儿园数量5.6%的市属22家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提供的服务仅仅惠及于某些特殊群体,这样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公办幼儿园转换机制、加强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服务,更不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前教育的全行业管理。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属各部门包括市教育局、妇联、卫生局、政法委直接办的22家幼儿园,转为企业。但考虑到《教育法》对幼儿教师的待遇有些原则性要求,为保证转企后教师利益不受大的冲击,这次在幼儿园转企中制定了两条特殊政策,一是现有在编教师过渡期内工资福利待遇不降低;二是转企后实行老人老办法,对现有在编教师仍按事业单位的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此外,还将原财政对公办幼儿园每年5000万元的拨款保留,改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用于对全市学前教育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这些特殊政策和办法,体现了对我市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广大幼儿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各有关部门、幼儿园的教师要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共同努力把幼儿园的转企工作做好,保持好队伍的稳定和幼儿的安全,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市幼儿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

为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维护有关人员的合理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我们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见,拟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分别就转企、撤销单位的财务资产处理、财政扶持、住房分配、工商登记、权益继承以及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有针对性地解决被改革单位及其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不突破国家和省的政策框架,避免负面影响和连锁反应。这次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转企单位在三年过渡期内,市有关部门继续给予政策支持,确保业务工作的连续性。考虑到转企单位转入市国资委管理后,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必要措施,这个单位的经营活动有可能难以为继。为此,这次为转企事业单位制定了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有三个“基本不变”:原由主管部门委托承担的业务在过渡期内继续保留;原使用的办公用房继续免费或按原租赁价格使用;原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继续按三年逐步递减的方式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二是在改革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持方式的前提下,继续对一些转企单位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对一些准公益性事业,如学前教育、公共设施管理、社团组织等各项工作,今后政府将主要根据这些单位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实行“以事定费”和“养事不养人”。

三是妥善解决撤销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经统计,拟撤销的27家单位中,实有在编人员130名,有6家可以整建制并入其他单位,3家交回上级主管部门管理,都不涉及人员分流安置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仅有18家单位的80名在编人员。即便需分流安排人数不足90人,为了妥善解决被撤销单位的员工的实际困难,我们仍然制定了周密完善的政策措施:首先撤销单位的员工可以按分流政策选择提前退休,或选择自愿辞职并发给经济补偿金;不愿意分流的,可打破经费渠道限制,由主管部门在本系统有空编的其他单位进行安置;未能安置的,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在市属事业单位范围内拿出一定数量的空缺职位,定向招聘;仍不能解决的,给予一年保护期,并发放基本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是确保转企单位职工基本不下岗。转企事业单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只是管理体制的变化,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些企业仍然是全资国有企业,市国资委对这些企业将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及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逐步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必要的重组、改制。为了保持现有队伍的稳定,市国资委在接受监管这些企业一段时期内,暂不进行重组改制,以后根据积极稳妥的方针有计划进行。因此不存在转企员工大规模下岗分流问题。同时,转企单位的在编职工以及与原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非在编人员,转企后一律由市投资控股公司接收,并按《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今后将严格按照市政府劳动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

五是妥善解决职工的养老待遇问题。由于全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原因,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和企业的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待遇上差别较大。因此,转企单位职工最关心的是转企后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差别问题能否给予适当照顾。这种要求也是合乎情理的。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在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社保政策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积极稳妥地提出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概括地说,就是依照国务院99年对勘查设计单位转企有关社保政策的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所谓“老人老办法”就是对已经退休或选择提前退休的,养老待遇按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标准一律不变。“中人中办法”就是对转企后五年内退休的员工,对其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按逐步递减的办法,分五年给予补贴。“新人新办法”就是五年以后退休的员工,将参加企业的养老保险,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适当提高养老待遇。这个办法比较好地把握了政策的尺度,既照顾了转企单位的员工,又依据国务院的文件,不会引起攀比和连锁反应。以后即使国家有新的政策出台,也容易衔接。

经统计,本次拟转企事业单位的实有在编人员为4826名,其中属企业化管理编制的1178名,由于他们已经按市里的有关政策参加了企业社会保险,转企后,其养老待遇仍然按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不存在利益受损问题。扣除这部分人剩下3648名中,再扣除转企后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600多名在编幼儿教师,只剩下3000多名。这3000多名职工中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七年的可以提前退休,其退休待遇按原标准计发。初步估算,转企单位符合提前退休或过渡期内退休的职工约有710名,其养老待遇也不会受到实质的影响。转企后真正完全执行企业养老待遇的在编人员,也就是所谓的“新人”仅有2300多名,大部分年纪较轻,承受能力较强,在执行企业基本养老政策的同时,这些员工还可以通过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缩小待遇差距。应该说,在解决转企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方面,市委市政府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几乎穷尽了所有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些员工的关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确保这次改革顺利进行。

五、加快对保留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这次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只是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在集中力量完成分类改革之后,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重点将及时转移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上来,最终形成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健全、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先搞试点,抓紧制定试点方案,明年再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深入展开,力争用2-3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并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下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重点是:

一是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和“管养分离”。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未来方向是:事业机构依法设立和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部门不办或少办事业单位。要借鉴香港、新加坡的设立法定机构的做法,选择一些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大胆进行法定机构改革试验。同时,要改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政府主要是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则、抓监管。要制定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法规规章体系,实现依法监管。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分别建立对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运行绩效进行有效监管、考核、评价和奖惩的制度,并以适当方式公布考核评价结果。对采用外包、采购等形式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制定公共服务目标、服务标准和质量、绩效评估等制度,完善监管办法与手段,提高监管能力,确保公共服务高质高效。要研究制定可操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舆论和公众监督。

二是创新政府对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和监管体制。要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逐步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根据财政收入状况和公共服务的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确保财政资金向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集中和倾斜,切实履行好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要改变主要按人员编制拨付经费的传统做法,逐步建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公共服务供养新模式,采取给予经费保障、按照项目拨付经费、购买服务、适当资助或给予其它扶持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公共事业。要做到公共财政投入到哪里,监督就跟到哪里。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收支统管,核定支出。有收费服务的,要限定取利边界。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涉及公众利益的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三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创新。要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合理划分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必须报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所取得的收益和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处置收入属于政府所有。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纠纷处理、资产评估、资产清查、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监督检查等制度。

四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创新。要探索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创新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的改革。在事业单位建立有别于党政机关和企业,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完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建立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实行民主管理,落实员工对单位经营管理的参与权。要建立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对经营目标固定、公益性较强的事业单位,主要通过约束机制抑制单位的逐利冲动,确保公益目标不发生偏离。

五是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组织和提供方式的多样化。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捐助和兴办公共事业,建立社会力量与公立事业单位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相关标准对社会力量举办事业单位进行引导、规范和鼓励,以最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非营利组织,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六、切实做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转企事业单位的划转工作

此次划转到国资部门管理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共124家;另一类是行政性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中清理出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共270家。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三令五申,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企脱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违规办企业,我市九十年代也曾经清理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又冒出了270家左右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的企业。对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坚决实行脱钩,对所有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的270家企业一律划转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接收和监管,以后任何单位不得再违规办企业。市国资委接收后,这些企业也不再委托给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不搞明脱暗不脱,实行彻底的脱钩。各部门集中精力加强行政管理,极个别涉及公安、安全部门的保密企业,由市国资委同主管部门另行商定办法。

对转企的事业单位,要取消事业编制,改变事业单位性质,然后移交给国资管理部门。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直接划转到国资管理部门。本次被划转单位共计388家,总资产161.10亿元,总负债81.32亿元,净资产79.78亿元,涉及员工总数19281人,加上临聘人员6000人,总共涉及2.5万人。其中,纳入划转范围的转企事业单位118家,总资产59.39亿元,总负债19.32亿元,净资产40.07亿元,员工人数4841人,加上临聘人员6000人,总共涉及1万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270家(含控股和非控股企业,其中8家为既是事业又是企业的双法人单位),总资产101.71亿元,总负债62.00亿元,净资产39.71亿元,员工人数14440人。

划转工作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划转既是管理主体发生变化,更是企业机制体制的变化,对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高效监管和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被划转单位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有重要意义。这次划转涉及单位和人员之多是空前的,为了确保划转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市委批准了市国资委专门制定的《深圳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转企事业单位划转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转企单位、主管部门和国资部门在划转工作中的权利责任,规定了划转的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明确了监督检查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按照积极稳妥、依法依规的原则,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分期、分批、分类、分组安排划转。第一批划转工作要在202_年8月底前完成,10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划转工作,年底前全部完成划转工作。

划转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也是对国资委系统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的严峻考验。为保证划转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成立划转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成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转企事业单位划转工作领导小组,对划转工作负总责。在小组下面,由国资委牵头成立20个划转工作组,市国资委从直管企业抽调20名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监事长和财务总监担任划转工作组组长,被划转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派出有关负责人担任划转工作组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放在市投资控股公司,并在市投资控股公司抽调100名业务骨干参加工作组。会前已经召开了工作组准备会议,对工作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培训。划转工作组原则上以全脱产方式开展工作,在保证划转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划转工作的关系,市国资委要将工作组组长在划转工作中的履职表现作为今年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主管部门和投资控股公司也要将参加划转工作组成员的表现作为考核内容。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表彰;对不负责任,造成划转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的要通报批评;对于玩忽职守、履职不力或违反有关规定的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这次动员大会后,下周要立即召开划转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

(二)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各主管部门(单位)和划出单位、被划转单位要按照划转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履行职责,确保划转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国资委要积极做好划转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切实承担起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和运营职责。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国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划转工作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实施、手续办理、遗留问题解决等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协调配合,统筹部署,稳妥推进,依法依规做好各项工作。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督查部门要积极监督和检查各有关单位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督查督办。纪律监察部门要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监察。这次会上还发了组织部和纪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两个文件,对改革和划转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严格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要求,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

(三)确保被划转单位的稳定。一是确保被划转单位领导班子稳定。交接期内原则上保持原班子不变动,如确有需要,只作个别调整。二是确保被划转单位员工队伍稳定。交接期内,保持员工原有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三是确保被划转单位经营稳定。

(四)落实资金保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目前,市国资委已经筹措了3亿资金,纳入国有资产收益支出计划之中,主要用于解决交接期(划转之日起一年内)被划转单位的欠薪欠保、养老保险补差、法律纠纷资金垫付、注册资金不足等问题,确保划转工作不遗留后遗证。

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按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要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照改革实施方案和各项配套政策的要求,明确本部门、本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的职责和任务,拟定具体工作方案,逐一落实相关责任人和进度要求,稳步推进,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改革任务的,要追究机关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要严格遵守纪律。各部门和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和部署,不讨价还价,不推诿扯皮,不搪塞敷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和财经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改革中有违纪违规行为的,要严肃查处。

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定改革的信心,为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要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改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同志们,事业单位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改革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甚至还不能称为一大步,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还面临严峻的挑战,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们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地迈好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为以后改革的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我们将有愧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有愧于以改革创新安身立命的深圳特区,有愧于广大市民的殷切期望。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县长在全县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县长在全县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继××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后,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序幕全面拉开。今年月,××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积极

稳妥地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从近期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较好,不仅精干了队伍,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财政和农民负担,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也为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经验。这次会议上花园乡有一个专题书面交流,希望同志们回去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消化和借鉴。这次会上还下发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一些配套文件,既有政策规定,又有具体操作要求,也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把握,并迅速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重点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审时度势,充分认识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党的十五大为我们跨世纪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深入进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党政机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在内的全方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是国家整个组织机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对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政机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之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充分认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各乡镇事业单位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行的乡镇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其职能配置和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乡镇事业单位处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载体,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前沿阵地,在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因此,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优化乡镇事业单位结构,对设置松散、任务相近的单位进行调整和撤并,对各自的主要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对县业务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理顺,精简人员和编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推进农业系列化服务等方面既显得十分重要,也显得十分必要。

(二)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

规范农村分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农村长久稳定的根本举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必然要求乡镇事业单位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从现行的乡镇事业单位运行来看,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还大量聘用临时人员,这既影响办事效率,又使财政不堪重负,这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状况是造成当前农民和企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仅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而且影响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所以必须下决心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综合设置机构、撤并部分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编制、分流超编人员、转变职能,解决部份事业单位收费不服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切实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镇事业单位所处的基础地位和担负的责任,都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农业在我县目前经济结构中占有突出位置,实现富民强县,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重要的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这对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社会事业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把创新思维和解放思想作为主动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加快富民强县的步伐。因此,乡镇事业单位担负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任务将更重,为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将更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壮大事业单位实力,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才能履行好事业单位所承担的重要

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