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万亩大造林
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
工程思路
1.工程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增长,森林拥抱城市、绿色引领生活。2.工程方案:
在平原地区营造大面积、高水平、有特色、多功能的城市森林; 构建树种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 提高首都的生态承载能力、绿色增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空间布局
1.北京平原地区生态空间结构要求
两环、五水、九楔(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
2.平原造林工程空间布局 两环、三带、九楔、多廊。
平原地区森林空间结构图
①“两环”:五环路两侧各100米永久性绿化带(包括城市郊野公园环),形成平原区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六环路两侧绿化带加宽加厚,形成平原区第二道绿色生态屏障。
②“三带”:永定河、北运河(包括温榆河、南沙河、北沙河)、潮白河(包括大沙河)每侧不少于200米的永久绿化带。
③“九楔”:在九个楔形限建区,通过建设功能明确、规模适度的四大郊野公园组团和多处集中连片的大尺度森林,形成连接市区与城市外围、隔离新城之间、缓解热岛效应、生态作用明显的九大楔形绿地。
④“多廊”:重要道路、河道、铁路两侧的绿色通道,以及贯通各区域森林景观、公园绿地的健康绿道(步行道、自行车道等)。
发展计划
1.202_年造林面积
202_年,北京的造林绿化新增相当于50个颐和园的面积,全市造林绿化落实面积22万亩。
平原造林任务分解到各区县,造林地块分布在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的14个区县。其中,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总任务的8%;城市发展新区占总任务的72%;生态涵养区占总任务的20%。
2.202_年计划
202_年,北京计划实施平原造林36.8万亩。3.未来5年及未来造林计划
自202_年开始,北京将争取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市将造林100万亩。到202_年五年建设100万亩森林的任务完成之后,北京市还定下了74万亩平原造林的远期目标。
成本调查
1.项目数量
202_年北京市共编制绿化建设项目174个:按照绿化建设面积1000亩以上、建设投资3000元~1万元进行项目包装和方案编制。
2.绿化成本:
按照每亩3万元的平均标准。则202_年安排绿化建设资金110.39亿元左右。3.养护管理费:
按每平方米每年4元标准投入。4.养护管理方法:
为了巩固造林成果和提高养护质量,养护作业单位将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选择,实行专业化养护,使养护的质量直接与经济挂钩。每人管护面积约为10亩~15亩,各区县将把安排农民就业比例占养护人员总数的60%以上作为招投标的必要条件。
苗木调查
表一: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重点推荐树种
表二: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使用苗木规格
相关管理领导(来自网页)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
蔡宝军、贲权民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
史贵升
北京平原造林办公室
高成德博士(联系电话:84236811、***)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副总站长
张周忙
第二篇:汇报材料(百万亩 10.21)[范文模版]
汇报材料
(202_年10月21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循化片区的实施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8.6摄氏度。全县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12.69万人。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循化片区预算总投资近3.4亿元,涉及积石镇、街子、文都、道帏等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项目区总面积17.71万亩,扣除不动工面积后项目建设规模为11.38万亩,可新增耕地2.32万亩,新增耕地率20%。项目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北片1.9万亩、南片15.61万亩。
南片计划投资29879万元,工程建设内容如下:土地平整工程:共平整土地3.5万亩,客土回填70.23万m。灌溉与排水工程:修建支渠、分支渠100条,总长219.25km;修建斗渠、分斗渠582条,总长280.06km;修建农渠3152条,总长545.75km;骨干(干、支)管道15.40 km;配套(分、配)管道59.15 km;修建各类建筑物39956座;修建沟道引水枢纽8座;修建泵站10座。
3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338条,长145.19km;修建生产道路总1008条,长245.91 km。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种植农田防护林共132025株;修建防洪沟道9.50 km。
北片预算总投资4308.21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6571亩,可新增耕地4500亩,新增耕地率27.2%。202_年省财政预拨项目建设资金2209万元,其他收入28804.31元;项目支出及预付1768938.5元;结余20349865.81元。土地平整工程:共平整土地2946.7亩,客土回填222539.3立方米。灌溉与排水工程:渠道建设122594.33米,其中:支渠9条;分支渠2条;斗渠53条;农渠303条;新建泵站一座,主管2447米,干管2条857.2米,只管24条69340米,竖管186条186米。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167条76375.79米,其中:新建40条;整修34条;保留93条。修建生产路162条59126.99米,其中:新建111条;整修51条。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栽植防护林树木22100棵。治理排洪沟4条。
二、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上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总指挥,主管国土资源、财政和水利工作的副县长为副总指挥,县国土资源、监察、发改、财政、公安、审计、农科、水利、交通和有关乡镇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循化片区项目建设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项目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指挥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结合项目区实际,分析、研究、部署项目工作,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10名精干力量,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各项工作。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为赢得项目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百万亩土地整理开发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我县在项目规划调研之初,印发了《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公伯峡北片)循化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公告》,编印了5000本宣传册,并及时组织宣传组深入项目区各村,以召开村干部会议、群众大会和入户宣传等方式,对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及相关事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对群众关于项目实施后土地分配、土壤质量处理、具体经营等方面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帮助他们消除思想疑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完善机制,规范运作。为从源头上防止项目建设中不廉洁和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县国土资源局(指挥部办公室)与监察、发改、水利、财政、审计等部门就此项目签订了廉政责任书,与施工队签订了项目建设廉政责任书和项目施工安全责任书,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理制度》等十四项管理制度,同时委托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为项目监理单位,青海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检测中心为项目质量检测单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作。
(四)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一是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用随机抽取方式委托青海诚鑫招标有限公司在国内公开招标,并邀请省国土资源厅监察处、县纪委人员参加监督,不存在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监管不力等问题。二是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各标段在施工前和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规划进行测量、放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按设计标准进行平整。三是加大对项目的巡查力度,严禁施工方违规作业,监理单位、质检单位全程监督,确保工程按质量标准要求实施。
三、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农业重点项目。项目自去年9月份开工建设以来,我县把项目的顺利推进作为支撑特色产业乃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和要事给予重视,在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的同时,不断加强现场指挥调度和施工班组间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项目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目前,项目循化片区到位资金3240.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661.81万元,占总投资的51.3%。项目一、二、三标段现共投入大型机械44台,劳力270余名,平整土地188.22公顷,新建斗农渠支渠55.65千米,涵洞59座,跌水2407座,闸42座,毛门2146座,10米农桥1座,累计完成道路建设61.5千米。同时,积极配合设计规划部门深入项目涉及乡镇和村,开展南岸片区设计规划的前期摸底工作,已完成7个乡镇100个村的土地清查工作。
尽管我县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既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和建筑工程等,又涉及土地平整、防护林带、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多种工程,加上项目招投标完后又进行二次资金审核,以及部分标段项目设计不符合施工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规划设计中由于受资金额度的影响,地质灾害治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地质灾害隐患多,直接影响新开发整理土地的安全。同时,部分标段地形复杂,运土困难,费用加大。二是北片干渠分水口设计可参照平安灌渠设计方法,合理调整上游大水漫灌,下游缺水的问题。三是南干渠分水口应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耕地面积,按一村一个分水口的原则,以减少村与村之间的矛盾纠纷,最少需要增设9个分水口。四是设计变更无法及时进行,部分工程处于停工状态。
第三篇:百万亩果园管理情况汇报
农业科技创新助推果产业建设
调研报告
202_年以来,我县苹果产业以建设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严格技术标准,提升管理质量”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建设全市百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以推广示范创新技术为先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严格标准,积极落实,规范操作,努力提高全县果园管理标准化水平。根据市人大办发„202_‟21号文件关于调研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五个百万”工程建设情况的通知精神,现将近年来全县果园管理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
1、在栽植环节中创新技术,规范栽植,高标准扩张基地规模。严格苗木规格,严把栽植质量,从源头上抓好果园建设标准,在栽植实践中探索创新,形成一整套高效栽植技术,为全县苹果产业优质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也是我们抓科技引领果园标准化管理的一个起点。从202_年以来,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统一栽植区域,各乡镇打破村组界限,整区域连片规划,依据我县苗木秋栽成活率高,生长旺盛的特点,秋季新植严格按照“统一苗木标准、统一栽植技术、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验收”和“包地块、包质量、包进度”的五统三包工作要求,调运地径1厘米以上,高度1.5米以上的三年生脱毒大苗。按照苗木修根分级、浸根补水、生根剂蘸根、泥浆蘸根、浇水保墒、埋土防寒,开春后刨土放苗、定干、浇水、套保苗袋等一整套技术措施,果业技术人员跟班作业,严把各环节质量关口,保证了栽植质量,苗木成活率均达到了96%以上,实现了高标准、科学化建园的目标。止目前,全县发展苹果幼园14.56万亩,涉及除中台、百里以外的11个乡镇114个村19526户,万亩乡镇达到7个,千亩村达到67个。
2、在管理环节中创新技术,规范操作,实施幼园标准化管理。通过抓建典型带动,规范落实管理技术,全方位抓好幼园管理,为全县苹果产业优质快速发展提供保证是我们抓果园标准化管理的第二个步骤。至目前,我县抓建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共计47处,面积达到12.45万亩,其中省级标准化示范园8处,面积1.74万亩,市级标准化基地6处2万亩,县级33处8.71万亩,全县80%以上苹果幼园实现了标准化管理,邵寨、独店、西屯、什字、上良5个乡镇创建为全县苹果幼园管理标准化示范乡镇。在幼园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以抓建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多方筹集资金,整修砂化、硬化生产道路,架设供电线路,铺设灌溉管道,栽植绿化苗木,不断提升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县果园整修硬化、砂化生产道路共计6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8公里,铺设灌溉管道达30.8公里,果园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栽植绿化苗木1万多株。二是规范应用早果
常生长。对三年生以下果园,指导群众严格按技术要求留足果带,选用经济效益高、管理简便、不与果树争肥水的豆类、薯类、蔬菜等作物为主,杜绝了高秆深根作物入园。202_年,全县苹果幼园套种面积8.21万亩,80%以上为地膜洋芋,亩均收入800元以上,保证了群众经济收入不减。七是积极实施疏花疏果套袋技术。今年,我县有2.17万亩四年生以上果园进入初挂果期,我们将及时培训群众,落实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精细化花果管理技术,预计果园套袋15万只,产量达到5万斤。
3.以科技创新提升管理层次,积极进行安全认证。着眼未来苹果市场,提升果业发展层次,大力度进行安全认证,为全县苹果产业优质快速发展指明道路是我们抓果园标准化管理的第三个步骤。“十二五”期间,我们确定了以建设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我县工矿企业少、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绿色基地、有机食品等相关认证。与金果集团合作,建成了什字西郊、西屯南头大社、独店姚景、邵寨干槐树坳4个出口创汇基地,面积达到1.27万亩。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积极进行绿色食品“皇甫谧金果”苹果认证工作,制定了有机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选用肥料和农药,建立了田间生产记录及化学药品使用记录等档案资料,建立果园管理可追溯机制,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衔接,进行安全认证工作。目前,根据省绿办的要求,第二次对产品认证资料进行了充实完善,上报省绿办进行绿色食品产品
形式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果农的务果技能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请专家教授讲、外出参观学、举办培训班、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手段,加强技术培训,尤其是在果树管理的关键季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进行现场示范、演练,引导群众学技术、管果园,力争每户培养一个技术明白人,不断提高果农务果技能和管理水平。
3.加大生产管理投入助推科技创新。县上近年相继出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包抓帮扶苹果产业发展意见”、“扶持奖励决定”等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整合财政资金,从苗木、肥料、农资、农民技术员报酬等方面,加大对苹果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涉果乡镇也多放筹资,扶持引导农户投入,加快苹果主导产业发展步伐。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有效解决了果园管理人员紧张、资金紧困等具体困难,调动了乡镇工作积极性,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加强技术研讨交流助推科技创新。积极聘请国家、省、市各级有关苹果产业方面的专家,组成我县专家咨询团,定期邀请来我县开展专业技术咨询、技术研讨、授课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合作等活动。充分利用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依据灵台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指导制定果树栽植管理、果品加工、贮藏等相关质量技术标准,并指导具体实施。从我县果园管理实际出发,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形成的技术经验为研究项目,建立试验基地,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课题研究,深入调研,开展合作和技术交流,着力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积累成功经验,培养和提高专业技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活动为新的起点,立足实际抓生产,强化措施搞管理,坚持“宣传引导开路、科技创新推动,资金机制牵引,规模管理攻坚,产业整体提质”的总体思路,突出规模扩张、幼园管理、典型培育、产业链条延伸四项重点工作,着力在宣传培训、资金扶持、政策机制、项目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全省有机苹果基地建设步伐,推动全县苹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同步迈进,实现苹果产业转型跨越,快速发展。
第四篇:百万亩玉米螟防治工作计划
玉米螟是我旗常发性害虫,危害严重,每年玉米损失率均在10%以上,给我旗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了重大损失。为切实做好今年的玉米螟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规模
全旗实施玉米螟防治面积100万亩。其中频振式杀虫灯和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
二、防治目标
(一)技术目标。全旗玉米田间平均防治效果50%以上,玉米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其中:频振式杀虫灯当年田间防效60%,当年挽回产量损失不小于3%;白僵菌僵虫率75%,田间平均防治效果6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不小于5%;颗粒剂防效85%,挽回玉米产量不小于7%。
(二)效益目标。全旗挽回玉米螟危害损失平均每亩不低于40公斤,当年挽回玉米产量4000万公斤,按每公斤玉米1.5元计算,总增产值6000万元,扣除防治成本341万元,当年新增效益5659万元。
三、防治形式
采取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购置药剂药械、统一防治时间的“五统一”组织形式进行玉米螟防治示范和大面积防治工作。
四、防治方法
根据多年防治实践,开展玉米螟防治较经济的有效技术措施,可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物理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化学防治方法等。
(一)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处理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如秸秆还田、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危害。
(二)物理技术措施。频振式杀虫灯:在村屯四周间隔100米安灯1盏,从玉米螟羽化始期开始,一般在6月5日开灯到7月5日结束,开灯一个月。具体开灯时间每晚8点30分开灯到次日4点闭灯,诱杀玉米螟成虫,达到防螟目的。
(三)生物技术措施。
1、田间释放赤眼峰:亩放蜂量1.5万头,分2次释放。当越冬带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大约时间在6月22日-26日即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5—7天后放第二次。每亩共释放1.5万头,分两次释放。选择睛天的上午或下午,每亩均匀的放4点,将撕好的蜂卡用针线缝在玉米背光中部的叶片背面,距基部三分之一处。
2、白僵菌封垛:根据玉米螟越冬后化蛹时爬出洞外补充水分的特性,将白僵菌施入秸秆垛内,封垛时间在我地区一般为5月5日-5月15日。封垛方法有两种:一是喷液法,二是喷粉法,要尽可能使白僵菌在秸秆内搌布均匀,根据垛的大小,一般喷液法每垛用菌粉50-100克加水25-40公斤,每平方米一个点,尽量喷在垛内,喷粉至垛外冒白烟为止。
(四)化学防治措施。采用毒死蜱氯菊颗粒灌心叶,亩用量350-500克,具体用量根据亩株数而定。
五、具体要求
(一)建立防虫组织。成立由旗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牧业局领导、农技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防螟工作领导小组;各苏木镇要成立由行政领导、技术人员组成的防虫领导小组;村级要成立防虫专业小组或专业队。各项技术措施要统一进行。
(二)明确责任分工。旗农技推广中心负责防控技术方案的制定,对各苏木镇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区所需物资购置及大面积防控所需白僵菌、颗粒剂的购置;苏木镇负责协调各村的防虫工作,检查各村防治玉米螟各个阶段的工作;技术人员负责各村的技术培训,指导各项技术的实施操作;村级防虫组织负责频振式杀虫灯的安装、管理、维修、保管、颗粒剂的发放使用、田间释放赤眼蜂和白僵菌封垛等防治技术措施的实施和人员组织安排等。
(三)强化防治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不断向广大农民宣传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普及玉米螟防治技术,提高农民自觉防治玉米螟的意识。旗农技推广中心要系统制作玉米螟防治可视化宣传片,在全旗范围内广泛宣传,进一步推动玉米螟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资金概算及筹措
20**年全旗玉米螟防控示范及大面积防治100万亩,共需资金356万元。其中:
(一)防治物资购置。全旗需投入资金341万元。
1、频振式杀虫灯100盏(示范控制面积3万亩),需资金4万元(亩成本1.33元);
2、赤眼蜂卡750张(示范控制面积3万亩),需资金7万元(亩成本2.33元);
3、全旗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需白僵菌粉2吨(控制面积100万亩),需资金30万元(亩成本0.3元);
以上三项所需资金计41万元,由旗、乡两级财政解决。
4、购买颗粒剂500吨(控制面积100万亩),需资金300万元(亩成本3元)。该项资金由群众自筹解决。
(二)技术培训。
以村为单位举办玉米螟防治技术培训班,达到每户有一名熟练掌握玉米螟防治技术的明白人。预计培训人数达10万人次,需经费10万元,由旗财政负责解决。
(三)科普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玉米螟危害严重性和强化防控的紧迫性及防治技术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确保防治效果。需经费5万元,由旗财政负责解决。
第五篇:许昌市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许昌市建设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202_年8月2日)
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粮食安全贡献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实施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为把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科技的引领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创业区,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粮食主产乡镇为基地,以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为依托,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中打造百万亩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二、建设原则
1、集中连片。选择生产条件较好,生产设施完善,土地平坦,灌溉条件好,连片种植面积大的乡镇,进行整乡整建制推进。
2、标准化生产。集成组装先进的实用技术,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培训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设 1
施化栽培、集约化经营。
3、创新机制。在基地各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灌溉专业合作社等,实行公司化运作,提升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创建目标
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生产基础等因素,在全市选择生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24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建制推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主要区域分布如下:
东北片:许昌县五女店镇、陈曹乡,长葛市南席镇、石象乡、古桥乡,共30万亩。
东南片:许昌县张潘镇、将官池镇,鄢陵县只乐乡、张桥乡、望田镇、南坞乡、陶城乡,共30万亩。
西北片:长葛市后河镇、坡胡镇、石固镇,禹州市山货回族乡、古城镇、郭连乡,共30万亩。
西南片:许昌县榆林乡、蒋李集镇,襄城县范湖乡、姜庄乡、麦岭镇、丁营乡,共30万亩。
四、主要措施
(一)集成技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生态条件,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推进
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技术,机械化率达到100%;搞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统防统治率达到10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配方肥达到100%。
(二)开展部分协作。发挥行政推动的主导作用,协调财政、发展改革、综合开发、国土、水利等部门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科研、推广等单位全力参与,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各方面参与的大协作格局。规划区所在县(市)、乡镇,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协调,狠抓落实,统筹整合各类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合力推进。
(三)推进标准化。重点实施田间设施标准化,管理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方式集约化,提升粮食生产水平,通过整合项目,集中资金,完善示范区田网、路网建设,实现成方连片,土地平整,井电配套。积极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促进技术全面入户到田。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力争小麦玉米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四)创新管理机制。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行政与技术相结合,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推广、基层干部在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政
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二是科研与推广相结合,以技术集成推广为载体,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优势,推动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应用、推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三是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相组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耕地向农业公司、种粮大户集中,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乡(镇)政府要积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行政村组建2-3个专业化服务组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政推动。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涉及的部门要加强协调,强化指导,推进工作落实。基地建设所在县(市)、乡(镇)都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搞好统筹协调,配套项目资金,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乡(镇)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实施。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基地建设所在县(市)、乡(镇)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都要向基地乡(镇)倾斜。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都要集中投向基地所在乡(镇)。
(三)强化技术指导。基地建设所在县(市)、乡(镇)都要成立专家指导组,聘请一名专家任组长,牵头组建包括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优势互补的专家团队,每个村都要固定一名技术承包人。实行专家和技术员承包责任制,量化任务指标,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四)强化责任落实。实行干部分乡包片制度,加强对百万亩优质粮基地粮食生产的督促检查。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和农民群众到先进乡、村学习观摩,促进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