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砂筛分试验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20-66932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1 15:32: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砂筛分试验

砂筛分试验

取样:从现场砂堆中取回试样1500g ,用10.0mm或9.5mm筛过筛,并算出其筛余分率,然后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后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放置在(105±5)℃烘箱中烘12-16小时烘干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工作准备:将标准筛从大孔径到小孔径顺序依次排列形成一组套筛。

实验步骤: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准确至1g,置于套筛的最上一只筛。

2.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开动摇筛机筛10min,然后取出套筛。

3.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到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重量的0.1%时为止。

4.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的试样一起过筛,直到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5.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并记录在试验报告表上。

6.计算报告表中记录的分计筛余量的总量并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比较,其相差不得超过1%。

7.将各筛筛余的试样装在一起称量其总质量并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比较,其相差不得超过1%。结果整理: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为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m1)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的百分率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0.1%。

3.根据各筛通过的百分率,绘制颗粒级配曲线图。

4.计算细度模数精确至0.01

5.该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以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说明试验失败,应重新试验。

注意事项: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到的数字相比,除4.75mm和600μm筛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

第二篇:砂石料试验检测培训资料分析

砂石料常规试验方法

(密度、筛分、压碎值、针片状)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1.1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可以借此评定砂的质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必要数据之一。

1.2 主要仪器设备

容量瓶(500ml)、托盘天平或电子称(称量1000g左右,感量1g)、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1.3 实样制备:将缩分至约650g的实样在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试验室温度应在20~25℃。1.4 试验步骤

1)称取烘干实样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

2)摇转容量瓶使实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后打开瓶塞,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壁水分,称其质量m1(g)。3)倒出瓶中的水和实样,洗净瓶内外壁,再注入与上项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2(g)。1.5 试验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表观密度(精确至10kg/m3): 0m0tm0m2m11000

以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两次测定结果的误差大于20kg/m3,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砂的堆积密度试验 2.1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堆积密度,计算空隙率,可以借此评定砂的质量。2.2主要试验仪器

台秤或电子称(称量5kg左右,感量5g)、容量筒(容积1L)、烘箱、漏斗、料勺、直尺、浅盘等。2.3 实样制备

取缩分实样,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先用4.75mm孔径的筛子过筛,剔除4.75mm以上颗粒,然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4 试验步骤

1)称容量筒质量m1(kg)及测定标准容器体积(V0′)

2)用料勺或将实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漏斗,打开活动门,使实样徐徐落入标准容器,直至实样装满超出筒口成锥形为止。

3)用直尺将多余的实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0(kg)。2.5 试验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砂的堆积密度(精确至10kg/m3):

m0m101000V0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粗集料的表观密度试验(网篮法)

3.1 试验目的

测定石子的表观密度,可以借此评定石的质量。石子的表观密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空隙率计算的必要数据之一。3.2 试验仪器

浸水天平、吊篮、水槽、烘箱、其他设备。

3.3 试验步骤: 1)备料:实料用4.75mm标准筛过筛,四分法取量(每份实料质量满足最小质量要求),留两份备用。实样浸泡水中,漂洗干净,防止颗粒损失。

2)浸泡实样:取一份放入盛水器皿中,注入清水,水面高出实样50mm,搅拌实样,排除气泡,浸泡24h,确保开口孔隙饱水。

3)放入吊篮,天平调零。吊篮浸入溢流水槽中,水槽水面高度由溢流口调节,不滴水为宜,天平调零。

4)称取集料水中质量G1 :实料放入吊篮,溢流口不滴水,水面维持不变,称取饱水粗集料在水中的质量G1。5)称取吊篮在水中质量G2;6)称取烘干质量G0:将擦拭后的实料放入烘箱(105℃±5℃烘干至恒重)烘干后称其质量为G0。

3.4 试验结果处理

根据粗集料的烘干质量G0和饱水后在水中的质量G1和吊篮水中质量G2,按下式计算粗集料密度ρ0: 表观密度:

0

G0t1000G0G2G1

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以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02g/cm3,应重新进行试验。4 粗集料的堆积密度试验 4.1 试验目的

测定石子的堆积密度,计算空隙率,可以借此评定石子的质量。石子的堆积密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必要数据之一。在运输时,根据石子的堆积密度换算石子的运输重量和体积。

4.2 主要仪器设备

标准容器、台秤、烘箱、漏斗、小铲、直尺、浅盘等。

4.3 实样制备

取缩分实样,烘干后,拌匀并将实样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4.4 试验步骤

1)称取标准容器的质量m0(kg)及测定标准容器的体积(V0′)。

2)用铁锹将实样通过标准容器上方漏斗装入,直至容器上部实样呈锥体且四周溢满,停止加料。

3)使表面凸出部分体积和凹陷体积大致相等。称其质量m1(kg)。

4.5 试验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石的堆积密度

(精确至10 kg/ m³):

m1m001000V0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砂的筛分试验 5.1 试验目的和依据

目的:对混凝土用砂进行试验,评定普通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计算砂的细度模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原材料参数。

依据:建筑用砂试验依据为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5.2 实样制作

(1)在料堆上从不同部位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2)将所取样品皿于平板上,堆成厚度约为20 mm的圆饼,用四分法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3)筛除大于9.50 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并将实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5.3 主要仪器设备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 g;

方孔筛:孔径为150 μm、300μm、600 μm、1.18 mm、2.36 mm、4.75 mm及9.50 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摇筛机;

搪瓷盘,毛刷等。5.4 试验步骤

(1)套筛按孔径小大,从下往上顺序套好;(2)称取实样500 g,精确至1 g,倒入套筛中。

(3)盖筛盖,置于摇筛机中,筛10分钟后,取出套筛,从上到下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实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实样并入下一号筛中,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4)称量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重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实样重量之比,其差值不得超过1%。

5.5 试验结果计算

累计筛余与分计筛余计算关系

5.6 结果评定

1)级配的鉴定:按国家规范规定的级配区范围,判定属于哪个级配区,是否合格。2)粗细程度鉴定: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的大小来判定。具体见下式。

MxA2A3A4A5A65A1100A1

A1、A2、A3、A4、A5、A6分别为4.75mm、2.36mm、1.18mm、600、300、150孔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根据细度模数的大小来确定砂的粗细程度。

当=3.7~3.1时为粗砂;当=3.0~2.3时为中砂;当=2.2~1.6时为细砂;

3)筛分试验应采用两组实样进行,取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精确至0.1,若两次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应重新进行试验。6 碎石或卵石的筛分试验 6.1 试验目的

测定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及粒级规格,对于节约水泥和提高混凝土强度是有利的,同时为使用骨料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依据。6.2 主要仪器设备 摇筛机、筛(孔径规格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90.0mm)6.3 试样 6.4 试验步骤

1)按规定取样,将实样缩分到规定的质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2)按规定数量称取实样一份,精确至1g。将实样倒入按筛孔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上。3)将套筛在摇筛机上筛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实样总量的0.1%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实样一起过筛,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对大于19.0mm的颗粒,筛分时允许用手拨动。

4)称出各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若各筛的筛余量与筛底实样之和超过原实样质量的1%时,须重新试验。6.5 结果计算与评定

1)计算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2)计算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

3)据各号筛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实样颗粒级配。2.7 石子的压碎指标试验

7.1试验步骤

(1)置圆模于底盘上,取实样1份,分两层装入模内,每装完一层实样后,一手按住模子,一手将底盘放在圆钢上振颤摆动,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次,两层颠实后,平整模内实样表面,盖上压头。

(2)装有实样的模子置于压力机上,开动压力试验机,按1kN/s的速度均匀加荷200kN并稳荷5s,然后卸荷,取下受压圆模,倒出实样,用孔径2.36㎜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取留在筛上的实样质量,精确至1g。7.2 结果计算与评定

(1)压碎指标值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G1G2Qe100G1

式中

Qe——压碎指标值,﹪;

G1——实样的质量,g;

G2——压碎试验后筛余的实样质量,g。

(2)压碎指标值取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8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8.1 试验目的

测定水泥混凝土用>4.75mm针片状颗粒总含量,评价粗集料形状,推测其抗压碎能力。8.2 试验仪器:针状规准仪与片状规准仪

8.3 鉴定方法:

长度>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判断为针状颗粒;

厚度>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判断为片状颗粒; 8.4 试验结果计算:针片状颗粒含量:

式中: G1——实件的总质量,g;

G2——实样中针片状颗粒总含量,g;

Qe——针片状颗粒含量。

G2Qe100G1

第三篇:砂、石检测试验员岗位职责

砂、石检测试验员岗位职责

1、砂、石检测试验员主要负责砂、石试样的检测工作,并将数据输入到电脑中。

2、砂、石检测试验员每天提前10分钟到岗,做好检测准备工作。

3、砂、石检测试验员每天负责收集保存《原材料抽样单》,并对照《原材料抽样单》将所取的砂、石试样进行检测。

4、砂、石的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及《试验室管理手册》中的“普通混凝土用砂检验实施细则”及“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检验实施细则”进行操作,试验结果记录到《砂子物理性能检测原始记录》或《石子物理性能检测原始记录》中。

5、砂、石检测试验员在检测完成后应关闭所有仪器设备的电源,将所有仪器设备归回原状态,并将仪器设备及试验残渣打扫干净。

6、检测完毕后应将各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记录到《设备使用记录表》中。

7、砂、石检测试验员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处理数据,严禁弄虚作假或伪造数据。

8、砂、石检测试验员处理完数据并签名后将《砂子物理性能检测原始记录》或《石子物理性能检测原始记录》交到试验室副主任处校核签名。试验室副主任校核并签名后砂、石检测试验员应将检测结果输入到电脑中。

9、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砂、石检测试验员应及时上报到试配组长、生产控制组组长及试验室副主任处。

10、砂、石检测试验员每天至少三次目测现场所有砂、石的质量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生产控制组组长、试配组组长及试验室副主任处。

11、砂、石检测试验员负责所有砂、石检测仪器及设备的卫生及保养工作(如日常清洁、添加润滑油等)。

12、砂、石检测试验员负责砂、石检测室的卫生工作,每星期打扫两次。

13、由于生产需要,砂、石检测试验员负责砼抗渗检测及8:00-18:00的粉煤灰检测工作。

14、根据生产需要,协助其他组长、组员检测砂、石含水率,并将检测结果及时通知生产试验员。

15、砂、石检测试验员应积极学习最新国家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

16、砂、石检测试验员在每月5号以前对上个月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绘图,统计完毕后交到试配组长处,试配组长应会同生产组长对统计图进行检查、分析,并将结果上报给试验室副主任、副总经理处,然后由质检组长交到试验室副主任校核签名后由资料室归档保存。

第四篇:不同配比砂砾石试验研究

河床介质不同配比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水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际性的关注。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水受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干旱缺水,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并且河流水泥沙含量大,不能直接使用,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缺水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取用地表水(河流水),河流水不能直接使用,就得通过间接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地下水,近年来傍河取水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而傍河取水所用的主要材料是河床介质,漂石和砂卵石是河床介质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尺度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对河床漂石—砂卵石介质渗透特性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揭示河床漂石—砂卵石介质渗透特性的同时,也有助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等取用河流水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对河床介质渗透特性的研究很少,对漂石影响渗透特性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而取用河流水的工程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河流水的取用过程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因此河床介质是取用河流水的主要材料,对河床漂石—砂卵石介质渗透特性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Mehuys等认为砾石可能阻碍土壤水分的运动,土壤中砾石减少了水流有效断面,增加了空隙弯曲程度,尤其在较小的土水势,水仅在细小的弯曲通道中运动,入渗进一步减缓;并因砾石的形状﹑大小及砾石在土壤中存在方位导致水流过水断面随土壤剖面位置的不同呈现变化[1]。由于天然河床中漂石和砂砾石的形状以及分布不均匀,而且经过水流长期冲刷,河床介质随时间发生运移,使得水流在河床介质中的渗透规律更为复杂。

此次研究是以山西省《河床漂石—砂卵石介质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与应用》项目为支撑,研究以山西柳林黄河滩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从柳林黄河滩地取回来的河床介质进行室内试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天然土石样品中除了大于9cm的石块和小于1mm细土,土石料按不同配合比例分组进行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揭示水流在不同配合比例介质中的渗透特性,为该项目的下一步人工渗床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篇:细集料 筛分

細集料

筛分:用于筛分析的试样,颗粒粒径不应大于10.0㎜。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10.0的方孔筛,计算筛余。称取经缩分的样品不少于550克两份,装入浅盘烘干至恒重冷却备用。

实验步骤;1称取试样500克,置于大小顺序排列的筛上(最上应是5.00㎜)筛分10分钟;在逐一手筛(1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水洗,在烘干至恒重再筛分)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克)所有各筛的分计剩余量和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大于1﹪。筛分结果计算:1计算分计筛余,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大于该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0.1﹪。

3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为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

4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

细度模数=(2.50+1.25+630+315+160筛的累计筛余)—

5×(5.00筛的累计筛余)之差/100-(5.00的累计筛余)

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表观密度:试样制备,经缩分后不少于650克的样品放入浅盘,烘干冷却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1称取烘干试样300克,装入盛有半瓶凉开水的容量瓶中;

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放置24小时;在用滴管加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筛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的水分,称其质量。

3倒出容量瓶中水和试样,将瓶内外壁洗净,在向瓶内加入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凉开水至瓶颈刻度线。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其质量。表观密度计算,精确至10㎏/m³;两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m³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表观密度=【试样烘干质量÷(试样烘干质量+水及容量瓶总质量-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

—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1000 仪器:天平—称量1000克,感量1克;容量瓶—容量500毫升;烤箱;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堆积密度与紧密密度:试样制备;先用5.00㎜筛子过筛,筛取经缩分的样品不少于3升,装入浅盘,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有结块的捏碎。

1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装入容量筒(离筒口不超过50㎜)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筒口,在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香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

2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1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10㎜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25下,在装入第2层,方法同上,1,2层的钢筋方向垂直,2层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筒口,再用钢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称其质量;

试验结果:堆积,紧密密度计算,精确至10㎏/m³

堆积,紧密密度=【(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容量筒的质量)、/容量筒容积】×1000;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试验仪器:秤—称量5㎏,感量5ɡ;容量筒—容积1升;漏斗或铝制料勺;烘箱;直尺,浅盘;

含泥量:试样制备:样品缩分至1100ɡ,烘干冷却至室温,称取两份400ɡ试样备用

试验步骤:1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容器中,注入饮用水,水面高出砂面150㎜左右,充分拌匀后,浸泡2小时,再用手水中淘洗,使试样,尘土等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地将浊液倒入1.25㎜,80μm的方空套筛上,滤去小于80μ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先用水侵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避免砂粒丢失。2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3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μ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于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80μ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在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其试样的质量。含泥量计算:精确至0.1%;

筛中含泥量=【(试验前的烘干质量-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试验前的烘干的质量】×100% 以两个试样试样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试验仪器:天平—称量1000ɡ,感量1ɡ;烘箱;试验筛—80μm,1.25

㎜的方孔筛;洗砂用的容器和烘干用的浅盘等。

泥块含量:试样制备;将样品缩分至5000ɡ,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25㎜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ɡ分为两份备用。特细砂按实际筛分量。

试验步骤:1称取试样约200ɡ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150㎜。充分拌匀后,浸泡24小时,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30μm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2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上取出,放入浅盘后,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计算;精确至0.1%;

泥块含量=【(试验前的干燥试样质量—试验后干燥试样质量)/试验前干燥试样质量】×100%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试验仪器;天平—称量1000ɡ,感量1ɡ称量5000ɡ,感量5ɡ。烘箱;试验筛,630μm,1.25㎜方孔筛。洗砂的容器及烘干的浅盘。

云母含量:试样制备:称取经缩分的试样50ɡ。烘干至恒重,冷却室温后备用。

试验步骤;先筛出粒径大于粒径5.00㎜和小于粒径315μm的颗粒,然后根据砂的粗细不同称取试样10~20ɡ在放大镜下,用钢针将云母全部挑出,称取云母质量。计算:精确至0.1%;

砂中云母含量=(云母质量/烘干试样质量)×100% 试验仪器:放大镜(5倍);钢针;试验筛;5.00㎜,315μm的方孔筛;

天平:称量100ɡ,感量0.1ɡ

坚固性指标:试样制备: 硫酸钠溶液的配制应按下述方法进行:

取一定数量的蒸馏水(取决于试样及容器大小,加温至30~50℃),每1000ml蒸馏水加入无水硫酸钠300~500ɡ,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饱和,然后冷却至20~25℃,在此温度下静置48小时,其密度应为1151~1174㎏/m³。

2将缩分后的样品用水冲洗干净,在烘干冷却至室温备用。试验步骤:1称取粒径分别为315~630μm,630μm~1.25㎜,1.25㎜~2.50㎜,和2.50㎜~5.00㎜的试样各100ɡ。若是特细砂,应筛去粒径160μm以下和2.50㎜以上的颗粒,称取粒径分别为160~315μm,315~630μm,630μm~1.25㎜,1.25㎜~2.50㎜,的试样各100ɡ,分别装入网篮并放入盛有硫酸钠的容器中,溶液体积应不小于试样总体积的5倍,其温度应保持在20~25℃,三角网篮放入溶液时,应上下升降25次,以排除试样中的气泡,然后静置溶液中。网篮底面应距容器底面约30㎜。

2浸泡20小时后,从溶液中提出网篮,烘箱中烘烤4小时,直至,完成了第一循环。待试样冷却至20~25℃后,即开始第二循环,浸泡及烘烤时间均为4小时。

3第五循环完成后,将试样置于20~25℃的清水中洗净硫酸钠,再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用孔径为试样粒径下限的筛,过筛并称取各粒级试样试验后的筛余量。

注;试样中硫酸钠是否洗净,可按下法检验:取冲洗过试样的水若干

毫升,滴入少量10%的氯化钡BaCL2溶液,如无白色沉淀,则说明硫酸钠已被洗净。实验结果计算:1试样中各粒级的分计质量损失率:

【(每一粒级试样试验前的质量/经硫酸钠溶液试验后,每一粒级筛余颗粒的烘干质量)/每一粒级试样试验前的质量】×100% 300μm~4.75㎜粒级试样的总质量损失百分率计算,精确至1%; 试验仪器:烘箱;天平—称量1000ɡ,感量1ɡ;试验筛:160μm,315μm,630μm,1.25㎜,2.50㎜,5.00㎜,的方孔筛;容器—搪瓷盆或瓷缸,容量不小于10升;三角网篮—内径和高均为70㎜,由铜丝或镀锌铁丝制成,网孔德粒径不应大于所盛试样粒级下限尺寸的一半;试剂—无水硫酸钠;

含水率:试验步骤;由密封的样品中取500ɡ的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器中称重,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重,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含水率计算:精确至0.1% 【(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容器质量)】×100%

试验仪器:烘箱;天平—称量1000ɡ,感量1ɡ;容器:浅盘等

吸水率:试样制备;试样在潮湿状态下四分法缩分至1000ɡ,拌匀后分成两份,分别装入浅盘,注入清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0㎜左右(水温控制20±5),用玻璃棒连续搅拌5分钟,以排除气泡,静置24小时以后,倒去试样上的水,用吸管吸去多与的水,在将试样在盘中摊开,用手提吹风机缓缓地吹入暖风,并不断翻拌试样,使砂表面的水分在各部位均匀蒸发,然后将试样松散的一次装满饱和干

试模中,捣25次(捣棒端面距试样表面不超过10㎜,任其自由落下)捣完后,留下的空隙不用再装满,从垂直方向徐徐提起试模,砂的形状应为金字塔形;

试验步骤: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500ɡ,放入已知质量烧杯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样与烧杯的总质量。吸水率计算:精确至0.1%;

吸水率=【500-(烘干的试样与烧杯的总质量-烧杯质量)】/(烘干的试样与烧杯的总质量-烧杯质量)

×100%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试验仪器:天平—称量1000ɡ,感量1ɡ;饱和干试模及质量为(340±15)ɡ的钢制捣棒;干燥器,吹风机,浅盘,铝制料勺,玻璃棒,温度计等;烧杯—容量500ml;烘箱;

有机物含量判定:

试样制备:1筛出样品中的粒径5.00㎜以上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500ɡ,风干备用。

2称取鞣酸粉2ɡ,溶解于98ml的10%酒精溶液中,然后取配制好的溶液2.5ml,注入97.5ml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小时,即配得标准溶液;

实验步骤:1向250ml量筒中量筒中倒入试样至130ml刻度处,再注入浓度为3%氢氧化钠溶液至200ml刻度处,剧烈摇动后静置24小时。

2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新配制溶液的颜色,盛装标准溶液与

盛装试样的量筒容积应一致。

结果评定:1当试样上部的溶液浅于标准溶液的颜色时,则试样的有机物含量判定合格;

2当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时,则应将该试样(包括上部溶液)倒入烧杯中放在温度为60~70℃的水浴锅中加热2~3小时,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色;

3当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色时,则应按下法进一步试验:

取试样一份,3%的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杂质,再用清水淘洗干净,直至试样上部溶液颜色浅于标准标准颜色,然后用洗除有机质和未洗除的试样分别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配制两种水泥砂浆,沉淀28天的抗压强度,当未经洗除有机杂质的砂的砂浆强度与经洗除有机物后的砂浆强度比不低于0.95时,则此砂可以采用,否则不可采用.试验仪器: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和称量1000g,感量1 g 的天平各一台;量筒—容量为250ml,100ml,和10ml;烧杯、玻璃棒和5.00㎜的方孔筛;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蒸馏水之质量比为3:97;鞣酸、酒精等; 轻物质含量:试验制备;

1称取经缩分的试样约800g ,烘干至恒重,冷却后将大于粒径5.00㎜和小于粒径315的颗粒筛去,然后称取每份为2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2配制密度为1950~2000㎏/m³的重液;向1000ml的量杯中加水至600ml刻度处,在加入1500 g氯化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锌全部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将部分溶液倒入250ml量筒中测其密度;

3如溶液密度小于要求值,则将它倒回量杯,在加入氯化锌,溶解并冷却后测其密度,直到溶液密度满足要求为止;

试验步骤:1将上述试样一份倒入盛有重液(约500ml)的量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试样中的轻物质与砂分离,静置5分钟后,将浮起的轻物质连同部分重液倒入网篮中,轻物质留在网篮中,重液通过网篮流入另一容器,倾倒重液时应避免带出砂粒,一般当重液表面与砂表面相距约20~30㎜时即停止倾倒,流出的重液倒回盛试样的量杯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无轻物质浮起为止;

2用清水洗净留存于网篮中的物质,然后将它倒入烧杯,在烘干至恒重,称取轻物质与烧杯的总质量;

轻物质含量计算:精确至0.1%;两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轻物质含量=【(烘干的轻物质与烧杯的总质量—烧杯的质量)/试验前烘干的试样质量】 ×100%;

试验仪器:烘箱;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量具-量杯(容量1000ml)、量筒(容量250ml)、烧杯(容量150ml)各一只;比重计-测定范围为1.0~2.0;网篮;试验筛-5.00㎜和315μm的方孔筛各一只;氯化锌-化学纯;

砂筛分试验
TOP